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承启笑骂道:“你退下去吧,再溜须拍马,朕可不轻饶了你!什么英明神武,朕有自知之明。英明神武谈不上,不过有人触碰了朕的底线,那可就别怪朕了……”

说罢,陆承启的眼中,爆闪出一阵精光,吓得许景淳都不敢直视。他自己都非常疑惑这个问题,明明陆承启手无缚鸡之力……额,可能现在有所锻炼,好似没这么柔弱了,可十个陆承启绑在一起,也不是他许景淳的对手啊!为什么陆承启一发怒,他就如同一只小鸡一般,吓得簌簌发抖?难道这是传说中的王霸之气?

许景淳连声说道:“陛下教诲,臣牢记于心,牢记于心……”心底下却没记得住,有哪个皇帝不爱溜须拍马的语句?只怪他许景淳读的书少,拍马屁拍得太过于拙劣,痕迹太重。若是像三国时诸葛恪那样,拍马屁如同春风化雨一样,陆承启就算听得出,也非常享受的。原来,三国时,诸葛恪的主公孙权问他:“你的父亲和你的叔父(指诸葛亮)谁更优秀?”诸葛恪说道:“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问为什么,诸葛恪说道:“我父亲知道应该服侍谁,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听了哈哈大笑,很是受用。

许景淳退出垂拱殿之后,心情还算不错,起码这是见陆承启算是最轻松的一次了。没有什么特别的任务,又没有什么脸色,实在是再舒心不过。哼着小曲,便出了宣德门,往监察司去了。

而陆承启则吩咐小黄门道:“请内阁首辅徐大人来垂拱殿。”

那小黄门不敢怠慢,连忙去文德殿请人了。好在徐崇光今日当值,不然小黄门就得去城北徐府那里请徐崇光了。徐崇光听得陆承启的召见,心中有三分疑惑,七分谨慎,心道:“莫不是出了什么事情?难道老夫前些时日和镇中的夜谈,传入了小皇帝的耳中了?”

忐忑不安地穿过文德殿后门,再过得一道宫墙,便是垂拱殿殿门了。徐崇光按照规矩,老老实实地在殿门外让内侍进去禀告,说内阁首辅徐崇光求见。

不多时,内侍出来对他说道:“徐大人,陛下宣见!”

徐崇光闻言,赶紧整理了一番官服,才踏步进入垂拱殿的殿门,在内侍的带领下,穿过一片花园,来到垂拱殿门外,轻轻地进入了殿中。(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三章:君臣探讨

徐崇光刚刚进入垂拱殿,便看到陆承启正背对着他,仔细地在后面那张“世界地图”上面比比划划,好似在测量着什么似的。徐崇光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啊,这般动作,分明是地图作业嘛!“难道小皇帝又要兴起刀兵了?”徐崇光在心中嘀咕道,连忙看向那地图,发现并不是什么边境,反而是一些沿海地区。

徐崇光大为不解:“难道海边出了什么乱子不成?不对啊,老夫怎么没收到消息,按理来说,第一时间会呈奏折上来的啊?”

陆承启比划了良久,才转过身来,看到了惊疑不定的徐崇光,笑道:“徐卿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不叫一声?来人,给徐卿赐坐。”

内侍赶紧端来椅子茶几,并泡上一杯香茗。陆承启挥退左右之后,笑吟吟地对着徐崇光说道:“朕这阵子偷了懒,可是辛苦徐卿了。这么大的工作量,可曾适应得了?”

徐崇光小心翼翼地说道:“老臣一心为国,不辞辛劳,但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陛下,不要太过操劳,要以龙体为重。”心中却暗道:“难道小皇帝对此不放心吗,老夫不过是掌了几天的权罢了,他就这么担心?”

陆承启笑着说道:“徐卿忠心,朕是知道的。朕也是一个懒人,若是政事少一些,还巴不得呢!证明大顺境内,并无大事,百姓安居乐业,朕最想看到的,就是这个。这些天都怪御史台堵着朕,所以才偷了懒,徐卿不会怪朕吧?”

徐崇光心道:“老夫还巴不得御史台天天堵你呢!”徐崇光都这把年纪了,权力之心还是未曾稍减,反倒是随着地位水涨船高,现在都几乎上了瘾。陆承启不理政事这几日,他如饮美酒,沉浸在权力无边的海洋中。酣畅淋漓。美好的时日还是太短,黄锡时大病之后,御史台便偃旗息鼓了,陆承启又再次掌权。徐崇光的心中好似空荡荡的。总感觉丢了什么似的。

现在更不好的消息传来,黄锡时是救过来了,但整个人都垮下去了,这回不退也得退了。工部尚书等于实缺,一部尚书之位。那可是炙手可热的位置啊!多少人眼红着,徐崇光刚想把扶正自己的一派,却又传出士子闹事的丑闻。这一来,朝中局势变得扑朔迷离,小皇帝的雷厉风行,吓坏了不少人,徐崇光也还是知道进退的,自然不敢这这个节骨眼上弄什么手脚。

一瞬间,徐崇光的脑袋里转了千百个念头,末了才谨慎地回到道:“为陛下分忧。是臣子的本分。”

陆承启自然是不相信这样的说辞的,但他也不揭穿。徐崇光的眼神闪烁,这分明就是另一个杨道奇嘛!陆承启不由不在心中感叹道:“权力不愧是蚀骨毒酒,连徐崇光也难逃这个定律啊!”这一来陆承启更是小心,不能让徐崇光掌握更大的权力了。不然的话,明代中后期那种格局又会再现,官员互轧,攻讦不断,为了首辅之位不择手段打倒在任首辅。这样的做法,其实又何尝不是在内耗明朝的精血?

陆承启也在一瞬间想了很多。决定不再兜圈子,直接开门见山说道:“徐卿,朕找你过来,其实是为了官盐一事。想必徐卿也知道了。现在长安城已经没有盐卖了。朕的原意是为百姓好,没想到那些个世家勾结私盐贩子,公然垄断市场,简直罪大恶极!朕决意要围剿他们,还请徐卿帮忙!”

徐崇光被陆承启言语吓了一跳,心中急转。思前想后之下,便明了前因后果了。“原来是小皇帝贸然取消官盐榷卖,惹恼了这些盐贩子。小皇帝这回丢了脸面,自然不肯善罢甘休。这么说来,前些时日御史台的动作,也是这些盐贩子弄出来的?不对啊,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势力?怪不得小皇帝不能忍了,原来如此!”徐崇光心中想的,已经和事实离得不远了。

陆承启再把监察司的暗报告知,徐崇光更是心中一片明朗,叹道:“老臣以为,世家已然没落,不足为惧。谁不知,刚刚一放松,便闹出这般的事情。是可忍,孰不可忍,居然敢圈养私兵,勾结贼寇,必须剿灭!”

陆承启也冷哼一声,说道:“他们真的以为,朕拿他们没办法了吗?厢军不堪重用,朕还有十万禁军!不剿尽贼寇,朕誓不还师!朕曾发过宏愿,要让天下归于平靖,但偏远山区,贼寇多如牛毛,朕实在心痛!厢军无所作为,更是让朕恨不成钢。徐卿,朕的意思,便是召回厢军,由皇家军校的教习训练,禁军拉出去剿匪。徐卿认为如何?”

徐崇光被陆承启这个想法吓了一跳,实在太过大胆了。十万禁军拱卫京畿,若是全都放出去,换来那些个厢军,要是一个图谋不轨,又如何收场?徐崇光连忙说出自己的担忧,陆承启想了想也是这般,厢军良莠不齐,要是皇家军校的教习镇压不住,闹起了哗变,那也是一个麻烦。

陆承启想了想,取了个折中的办法:“只派出五万禁军,徐卿认为如何?”

徐崇光还是颇为担忧:“陛下,若是朝中阻挠过多怎么办?”

陆承启笑道:“这不就是要徐卿出马了嘛,朕知道,徐卿门生故吏遍天下,随便出来一个,便是大才。只要徐卿鼎力支持,朕出兵的阻力再大也能成形。此事,害得朕失去了一个肱骨之臣,朕是非要报复不可的。朕在这里许下承诺,若事成,徐卿只管推荐一个人,朕便让他顶了黄卿的位置。工部现在非同一般,没有主心骨可不成!”

说到这,陆承启也有点心疼,这个位置,他原先是给唐勋准备的。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为了能剿灭匪患,还是只能忍痛出手了。

徐崇光闻言,心中大喜过望,这可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正逢瞌睡,就有人送来枕头,徐崇光不知道有多么兴奋。但表面却说道:“老臣为国荐才,全无私心。用与不用,皆在陛下。”

陆承启笑着,心中却是在滴血:“徐卿所荐之人,肯定亦是大才。”

徐崇光正色道:“都水监韩公廉,为人正直,精通农事,颇有政绩,可为工部尚书。”陆承启一愣,这都水监不过六品官,一下子跳到二品官,这也太匪夷所思了。这绝不行,陆承启连忙摇了摇头,说道:“不可,不可!”

徐崇光没有泄气,说道:“将作监李诫,干局明锐,所修宫殿,无不精美,是有大才者,可为工部尚书。”

陆承启脸色这才没有这般难看,将作监乃是从四品官,升任二品官也说得过去。他却不知道,李诫在正史上,是位建筑大师,堪称古建筑祖师的牛气哄哄的人物!徐崇光虽然有私心,但举荐的人,都是一顶一的人才,这方面陆承启还是颇为信任的。(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四章:各取所需

“李诫?朕好像听说过……将作监,嗯,还算可以吧。就这么定了……”陆承启自言自语地说道,却被徐崇光听了一个准,认真地说道:“先前李大人主持了延福宫的修缮任务,先皇以功论赏,封他做了将作监。”

大顺朝的官职名称很奇特,比如什么监的衙门,最高长官也是这个名字。如将作监的最高长官也叫将作监,秘书监的最高长官也叫做秘书监。所以人们常常以衙门的名字称呼这些官员,就拿李诫来说,别人称他一般都是李大人或者将作监,没有任何突兀的地方。

陆承启知道,将作监掌是管宫室建筑,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器皿的制作和纱罗缎匹的刺绣以及各种异样器用打造的衙门。“能做到将作监的位置,这李诫也算是有才之人,升他做工部尚书,也算是人尽其用。只是他升得这么快,别人会不会有什么微词?不管了,反正是这徐老头提出来的,黑锅就让他背吧……”想到这,陆承启也就释怀了。

两人再说些有的没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两人都谈得很愉快,毕竟各取所需,算是一个共赢的局面。陆承启询问了一遍内阁运转的问题,徐崇光一一回答。这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只要陆承启一抬脚,便能从垂拱殿直接到文德殿之中,内阁怎么运行,他想知道随时能知道。

陆承启看了看天色,说道:“徐卿工作繁重,朕就不留你了。还望徐卿保重身体,朕还需要你这个徐首辅来辅佐朕呢!”

徐崇光“感动”地说道:“陛下厚爱,老臣定当用心辅佐!”两人互飙演技,表面上都下足了功夫,其实内心都在鄙夷自己这么虚伪。徐崇光是不得不虚伪,如果他想要攫取更多的权力,就首先要麻痹陆承启,让陆承启放松了警惕之后才能获得梦寐以求的权力,才能一展心中抱负。

而陆承启则是要讨好这个徐崇光,这个被他一手扶起来的徐老头,要是连他都不支持自己了,那么官员可能就要暗中和陆承启对着干了。这个局面,陆承启是绝对不愿意看到的,自己能信任的臣子没有爬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必要的笼络是不能少的。

徐崇光出了垂拱殿之后,外表还是那副深沉的模样,内心却是高兴不已。李诫是他作为唯一一次主考官时候,被他发掘的人才。此人生于历代为官之家,从小就受家庭熏陶,好学多才。他工书法,善绘画,尤善木工活,潜心研究园林建筑多年,堪称大师级别的人物。李诫不仅在建筑学上面独具匠心,在地理、历史、文字、音乐等方面都有广泛研究。对于喜爱的园林建筑,李诫对各种木制构件、屋架、雕刻、彩画、装修等都了如指掌,对于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多种建筑的工程图、分件图和总体图,都画得栩栩如生。恐怕最早采用鸟瞰方式作画的人,不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是这些古代建筑大师。

徐崇光对这名弟子是很满意的,认为他唯一的不足之处,便是太老实了,老实到那是有什么说什么的地步。先皇时候,曾问将作监里面,有谁能修缮延福宫。皆因延福宫自前朝修好之后,就再也没有修葺过一次。将作监里面,人人都面面相觑。那时候李诫还不是将作监里面的人,才是一个小小的从八品修职郎,只是一个文散官,连实职都没有的小官。听得先皇找能修缮延福宫之人,便求见陛下,自告奋勇说自己能修,但要先皇的支持。先皇大为诧异,问他若是修不好怎么办,李诫咬牙说道:“臣愿以项上人头作保,要是完不成,陛下大可取了臣的脑袋去!”先皇哈哈大笑道:“朕只要延福宫,要你人头作甚?你尽管去修,就算修得尚可,朕也不会怪罪你!”

有了这个保证,李诫果然放手去做了。仅仅三个月,原本有些惨败的延福宫居然被修葺得如同新造一般。元绶帝亲临延福宫,见得如此美景,赞赏之词不绝于口。李诫确实有本事,延福宫还是原来那样大,却增添了不少小的亭台楼阁,坐落在绿树红花之间,错落有致。

元绶帝是一个艺术修养相当到位的皇帝,当即御笔钦赐延福宫的东门为晨晖,西门称丽泽。大殿为延福、蕊珠。东旁的殿依次赐名为移清、会宁、成平、叡谟、凝和、崑玉、群玉。楼阁赐名为蕙馥、报琼、蟠桃、春锦、叠琼、芬芳、丽玉、寒香、拂云、偃盖、翠保、铅英、云锦、兰薰、摘玉、繁英、雪香、披芳、铅华、琼华、文绮、绛萼、琼华、绿绮、瑶碧、清荫、秋香、从玉、扶玉、绛云。在会宁殿之北,有一座用石头叠成的小山,山上建有一殿二亭,取名为翠微殿、云归亭、层亭。

在凝和殿附近,有两座小阁,元绶帝赐名曰玉英、玉涧。背靠城墙处,筑有一个小土坡,上植杏树,名为杏岗,旁列茅亭、修竹,别有野趣。宫中右侧小阁,元绶帝颇为喜爱,亲笔写下“宴春阁”,旁有一个小圆池,架石为亭,得名为飞华。又有一个凿开泉眼扩建成的湖,湖中作堤以接亭,又于堤上架一道粱入于湖水,里面养了不少鱼,元绶帝最喜爱在此垂钓。而粱上设茅亭栅、鹤庄栅、鹿岩栅、孔翠栅。由此到丽泽门一带,嘉花名木,类聚区分,幽胜宛如天造地设。

李诫的本事由此可见一斑,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次修葺,花费不过预算的十分之七而已,耗费不过七十余万贯钱银而已。元绶帝十分高兴,问李诫要什么赏赐,李诫很诚恳的说道:“臣不想做一个修职郎,想进将作监。”

元绶帝大为吃惊,一般臣子都不敢这么求官的,但李诫却偏生说了出来。看到李诫年轻的脸庞上,清澈如水的眼眸,元绶帝突然哈哈大笑道:“将作监连一个延福宫都修葺不好,却叫一个修职郎得了大功。朕一向自诩量才委用,这一次怎么就不能再开先例呢?李卿如此本事,做一个修职郎确实是屈才了。朕封你为将作少监吧,要是再立大功,朕不吝赏赐!”

于是乎,李诫便一步自从八品的修职郎升到了从六品的将作少监,羡慕了不少同僚。但人家的本事,自己又没有,除了眼红,别无他法了。后来,李诫又主持修建了全新的国子监,元绶帝更是另眼相看。再一次问他要什么赏赐,李诫老实地说道:“臣做了将作少监,已经很满足了,陛下若再给赏赐,臣愧受。”

元绶帝对李诫更是喜爱,不久便寻了由头,直接升他做了从四品的将作监。自此,李诫以工匠身份做了大官的事迹不胫而走,人人皆道出了一个耿直的李将作。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李诫是多么老实的一个人,又不贪功,又勤快做事,哪一个上司不喜欢这样的手下?李诫的官位一升再升,便说明了这个真理。(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五章:;拉拢

正是由于李诫太过老实,也太有主见,属于“不听话”那类型的弟子,所以徐崇光第一时间便不会推荐他。另一个韩公廉,也是徐崇光的弟子。这个韩公廉,也是一个大才,精通算学、木工活和天文学。其中的天文学,乃是当世数一数二的巅峰人物。

徐崇光选才的眼光很是毒辣,仅仅一科,便选出了诸如林镇中、李诫、韩公廉等人才,杨道奇足足做了五次主考官,也没有他一次选出来的人才多。可能这也是命,但更能说明徐崇光胜在看人眼光极准,看重的人才,无一不是佼佼者。徐崇光凭着一次科举主考官,便做到了门生故吏遍布官场。虽比不得杨道奇,但在其余主考官中,已经远远抛开了其他人。这个本事,旁人自问是没有的。这个徐老头的眼光如何毒辣,可见一般。

韩公廉比李诫好的地方就是听话,哪怕他的地位不高,徐崇光也要冒险把他先抛出来。好在陆承启也精明,不然就真的中了徐崇光的计了。韩公廉虽然说是有真本事,但更适合他的是钦天监,而不是工部尚书的位置。他小小一个六品都水监,要是火箭式的提拨到二品大员,整个官场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模样。

见陆承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徐崇光心中还是很失望的。他也知道自己异想天开了,不得已,又要符合才干,又要高官,他的亲信弟子里面,就一个李诫而已。徐崇光不情愿地提出了李诫,陆承启权衡了一下将作监和工部尚书的差距,觉得没有这么大,才勉强答应了。徐崇光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好不容易得了一个二品大员的亲信,却要安排一个“不听话”的弟子上位,怎么一个郁闷了得。

郁闷归郁闷,答应的事情还是要完成的。要是想坐稳内阁首辅的位置,陆承启是必须讨好的。要是陆承启给小鞋穿,那他这个内阁首辅就做不长久了。

出了垂拱殿之后,他便开始盘算如何造势,用黄锡时一事说话是最好的办法,为的就是在火上浇油,让火烧得更旺一些。然后再巧妙转移视听,这就要靠陆承启的配合了。刚刚徐崇光和陆承启谈了这么久,为的就是配合问题。如何在例朝上面扭转文武百官的注意力,把一腔怨恨都洒向这些贼寇身上。

陆承启下了决心,这些不稳定因素,都有一一剔除。这就是做了皇帝后的不同了,要是重生之前,陆承启还是很喜欢这些所谓的绿林好汉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多令人向往。但是做了皇帝之后,陆承启才明白,这些绿林好汉都是扰乱社会秩序的人,为君者是一定除之而后快的。这大概就是所处的位置不同,思考的问题角度都不同吧。

绿林好汉里面,陆承启不否认有真英雄。可更多的是一些真寇,他们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只要想想在后世和平年代,有一伙打家劫舍的强盗,你便不会觉得那是真英雄好汉了,哪怕他们不杀平民,也是要铲除的。这是立场的对立,根本无法调和。

哪怕真的有什么水泊梁山百零八好汉,陆承启也要荡平了他们,放任这群水寇,简直就是拿自己的皇位不当皇帝。

翌日便是例朝了,陆承启一大早便起了身,完全没有了平日里面的慵懒。他记得今日就是和文武百官摊牌的日子,他并没有什么担心,毕竟内阁首辅都站在他的一边,成功的几率在七成以上。

实在不行,他就独断专行算了。要是哪个敢反对剿匪,扣他一顶造反的帽子,让他不死也脱层皮!陆承启恶狠狠地想着,配合着刚刚化妆的脸庞,狰狞得可怕,吓得旁边为他化妆的宫女簌簌发抖,以为惹怒了他。

穿戴完毕之后,陆承启在一阵奏乐声中,缓缓出现在大庆殿之上。文武百官鱼贯而入,对陆承启问候起居。陆承启示意不要多礼之后,五日一期的例朝便开始了。大顺除了例朝之外,还有旬休之例,也就是每逢初一十五,都能回家一趟,看望老小、夫妇团聚,沐浴更衣,又唤作“沐休”。但由于长安城里面的沐浴场所众多,无需回家都能洗澡,渐渐的从旬休的上旬、中旬、下旬每隔十日放假一次变成了每隔十五天放假一次。而例朝就是在放假后的第一天开启,所以不必担心例朝会与沐休冲突。

环视了一下底下文武百官,陆承启缓缓地说道:“众卿可有要事启奏?”

文武百官不由自主地望向了御史中丞李然,这都是几次例朝下来养成的习惯了,连陆承启都要瞥了李然一眼。李然已经被当做一个“正义”的领军人物,他要是不弹劾人,恐怕太阳就要从西边出来了。

不过,自从黄锡时重病之后,李然还真的就不说话了。不但他不说话,连带御史台都没有言官出来弹劾这个,弹劾那个的了。朝堂为之清静了一会,可谁又知道李然今日会不会又发疯了?

李然岿然不动,他又不是傻子,现在他正在风头浪尖之上,随时有翻没的危险,哪里还敢再惹众怒?没扳倒一个人不说,把自己都搭进去了,那才是不值得的。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圣人都说君子不能立在危墙之下了,李然又如何能做这等傻事?

这里面就得说说中国文化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了,有句话叫做“忠臣不事二主”,可还有一句话叫做“良禽折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有句话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有还有一句话叫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