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这货不是马超-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呵呵,先生先入席吧,几位也都随便坐下,”我搓了搓下巴,笑道,“关于这件事情……首先,先生要相信我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的,若非白发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占卜测卦之术并不是招摇撞骗的把戏,我也不可能如此看重他;其次,他虽然多为占卜,但也是对人才的另一种评测,我参考一下他的意见,也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决策罢了;再次,即使我真的听信他的‘谗言’而用错了人,先生不正是考察官吏德行的么?”

王老头微微摇着头,脸上却也露出了笑意:“罢罢罢,老夫也只是提醒一下主公,却忘了主公在很久之前就有识人之慧眼了。”

他的话音刚落,厅外就传来了声音:“白发奉命而来。”

看到白发轻飘飘从厅外掠了进来,王烈的脸上看不出一丝不自然的神情。

“叫你来,是让你陪我一起看一下这几位新招录的俊才,你不必当场评价,只在纸上记下吧。”我朝他吩咐道。

“明白了。”白发点了点头,在靠外的席位上坐下。

“子豪,”王烈朝淳于壮示意,“你来向主公介绍一下吧。”

“诺。”淳于壮朝自己的直属领导点头应道,而后直起上身,以手示意,“这一位……姓段名煨,字忠明,武威姑臧人……”

“稍等稍等,”我刚听了个姓名就打断了他的话,这名字为什么这么耳熟?“段煨?”好像是传说中曾经收留过贾诩的董卓军的将领?看他年纪,大概四十上下,一脸浓密的长须,双目却没什么锐气。

“段将军是太尉、新丰县侯段颎(音囧)的胞弟……”淳于壮介绍道。

我恍然大悟,连忙点头:“难怪,我听着耳熟得很,继续。”

“段将军历任中郎将、宁辑将军,曾在弘农、陈留等地屯兵,军规严整,与民无犯,在司隶、凉州颇有声名,董卓伏诛后,段将军辞官归乡,听闻主公招贤,这才参加了凉州的武考,被录为第一等。”

说起来,这货其实已经当过不小的官了啊……

我正想着如何安置这位大叔,却看到白发随手提笔写了几个字,就搁下了毛笔,于是示意站在我身后的梁聪把纸拿来。

白发的笔力和他的轻功一样,都是轻飘飘的毫无分量。

白纸上写了十来个小字:“段韦(他听的是音,不过估计可能也不认识煨字),中庸,多疑,依顺强者而已。”

看到他的评价,我很快有了想法,随即对段煨道:“段将军乃凉州名将世家出身,也曾任朝中高官大将,能来助我一臂之力,我是极其高兴的。这样吧,你熟悉凉州郡国,就先任张掖太守吧,嗯,彦方先生,我记得张掖还有属国的是吧?”

王烈点头:“有张掖属国及张掖居延属国。”

所谓属国,是为归附的匈奴、羌、夷等少数民族而设的安置地,根据地盘的大小,有郡级和县级,在属国内实施“一国两制”,保持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可以理解为两汉时期的特别行政区。

“凉州郡民本就不多,段将军,你就将这两个属国一并辖管了吧!”我朝他征求意见。

“是,”他露出了笑容,“多谢凉公信任!属下必当尽心竭力为凉公治理张掖百姓!”

“对了,张掖处于凉州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地,你如果有心,不妨做些商旅,促进一下双方的经济发展。”我对他谆谆教诲。

“经济发展?”他愣了一愣。

我忍不住皱起眉头:“哦,就是说要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贸易来往,把他们的好东西引进来,把我们的好东西卖出去。”

“哦!”他连连点头,“属下一定照办。”

“把我的话也带给庞柔。”我想起了那位留在陇城的年轻人。

“是!”他重重抱拳。

淳于壮看这边的谈话告一段落,又道:“这位姓袁名涣,字耀卿,是前司徒袁滂之子。”

“袁……涣?”我皱起眉头看他:那边刚杀了袁绍,怎么就有袁家人来投奔我了?

这人三十五六的样子,脸色白净,蓄了半尺短须,双目锐利有神,仿佛能看透人的内心。

“在下是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并无关联。”袁涣真的看透了我内心的疑惑,主动出声解释。

“原来如此,”我点了点头,“不知耀卿先生之前任过何职?”我没有问他是否当过官员是因为他本身是个官二代。

“在下曾任郡中功曹,转任谯县令,之后被袁术所征辟,做了一年他的幕僚,在他成帝后辞官归乡至今。”他淡淡地总结了自己的履历。

我又皱起了眉头:这货竟然是袁术的幕僚……难怪有些眼熟——他肯定在三国无双的袁术消灭战里当过大众脸!

“凉公莫不是怀疑在下是汝南袁氏的人?”看到我些许的犹豫,他单刀直入毫不遮掩。

我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你们都姓袁,而且还辅佐过袁术,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吧。”

“不奇怪。”他也坦诚地表示肯定。

“耀卿先生家学渊源,在江淮士人之间颇有声名,必是一代名臣。”王烈敛须道。

白发的纸又送了过来:“袁换,有德,有节,正直不屈,非明主不能用。”

我忍不住哈哈而笑:“白毛,你这句话简直就是在逼我啊!”

白发翻了个白眼,没有说话。

“好个有德有节!”我轻轻在案几上一拍,“耀卿先生,你就暂为我的功曹从事,负责大小官员德才品行及功绩的考量。”

袁涣眼中似乎一亮,却没有立刻拱手称谢:“涣之为人,可是直率得很,恐怕会经常令凉公不快。”

“我不怕直率的人。”我挥了挥手,“因为我已经见得太多了!”

别的不说,程昱、贾诩、秦阵、拓拔野、加上典韦,哪个不是经常令我不快的货?

我也没觉得自己快要被气死啊。

————

怒压20大洋德国3-0美国!

10首批招录公务员

“这一位,姓董名正,字季中,弘农人,年二十六,参加凉州武科第二被录,而且以八十八分的成绩列为凉州武考文科第一。”淳于壮继续介绍。

“在下董正,拜见凉公!”董正从坐席上站起,按规矩行礼。这人方方正正的国字脸,浓眉大眼,身材虽然骨架不小,肌肉结实,但我没看出来他有多大的力量。

“既然是弘农子弟,为何去凉州考试?”我怀疑他跨区考试是因为凉州分数线比较低,竞争力比较弱。

“凉公有所不知,”出声解释的人却是段煨,“季中早年便跟随于我,因而近来都在凉州做事。”

我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安排去京兆做个都尉吧!”

“多谢凉公知遇之恩!”董正欣喜地一揖到地。

我安排完毕之后才想起忘了参考白发的评价,只见那张纸上写着:“董正,太平官吏,无大才,有心思。”

既然没有大才,那就让他去做个地方官吏吧。

“这一位,是董正的胞弟董遇,字季直,以凉州文考第二的成绩被录取。”

“第二?不错。”我笑着看去。

董遇的脸型和他兄长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在眉眼上有些明显的区别——董遇的眉毛较淡,双眼也小了些,看起来性格要温顺许多。

“董遇比起其兄,不喜多言,但胸中文才可比他这个哥哥要渊博许多,”作为老领导的段煨并不太避讳,“在遇到属下之前,他们兄弟两个经常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道经典,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董正甚至因此嘲笑他。”

“是,季直自幼酷爱读书,学识远胜于我,”董正也坦然承认,“我这个当兄长的……其实有些投机取巧好吃懒做之嫌……”

如此诚实地自贬,让我立刻对他这个做兄长的人品肃然起敬:“季直是吧?你主要学的是哪些经典?”

董遇张了张嘴,声音却不太大:“遇……对儒道两家的经典都有所涉猎。”

“你的年纪应该不大吧?”我看他这么羞羞怯怯的模样,忍不住问道。

“遇……今年二十有一。”他连头都低下去了。

“彦方先生,我看他有前途,”我最喜欢羞涩的年轻人了,“他既然喜好读书,而先生的学识,在洛阳少有人及,就先在你手下学习两年吧。”我顺便又把王老头给抬了一把。

王烈连连点头,看样子他也喜欢这名羞涩的年轻人……

“这一位,姓薛名夏,字宣声,天水人,是凉州文考的第一名,笔试成绩九十六。”淳于壮将凉州区的状元介绍给我。

“草民薛夏,拜见凉公。”这人的眉眼是厅中几人当中最好看的,但却是衣衫最破落的。

“哦?文考第一吗?”我微微颔首,“看起来也很年轻嘛!”

“草民二十有四。”他微微低头。

“你笔试最后一题答得是哪一道?”我问。

“是政治制度之弊。”他答道。

“哦?”我还以为他会选择相对最简单的前两道题,“简单说一说?”

“是,”他顿了一顿,缓缓道,“大汉自光武中兴之后,其实长期以来,庙堂朝野都十分混乱,外戚专政、宦官乱政、权臣霸政之事屡屡发生,如今已是病入膏肓,纵使伊尹、霍光复生,也无力回天了。”

作为一个外人,能这么毫无避讳地谈论大汉要完蛋,若不是他在表明他支持我,那就只能证明他是个白痴。

“其弊端大致有三:其一,根源在于人才察举渠道不畅。高官皆名门,寒门皆草吏的察举制,孝廉、茂才更成为大族高官之间利益交换的小小把戏……”

“好了,其二呢?”我示意他跳过这一条。

薛夏一怔,又道:“其二是君主无能。昏庸、贪婪、亲近奸佞,都是无能。君主无能,令策便多有荒谬,而下民自然作乱,有能力的诸侯自然会有不臣之心。”

“其三呢?”

“其三,是官场混乱。”他略有迟疑,“外戚、宦官、士族三派,争斗不休,祸乱不止,而朝廷在原本已经十分混乱的时候,竟然还放权州牧刺史,直接导致董卓占据京畿,而后天下大乱。”这次他主动结束了解说。

“嗯,归结得不错。”我表示还可以,但是在我认为,基本上是烂大街的总结……“那你有对策吗?”

“最重要的,自然是另立选拔人才的体制,但草民眼光短浅,并不知如何施为,直至亲身体验了凉公的科举之策。”他微微躬了躬身,“或许这是一条更好的道路。”

“而至于君主无能和官场的混乱……”他苦笑着摇头,“我只是一介草民,更没有什么办法。”

我这时才察觉到,比起之前的董氏兄弟,这位年轻人一口一个“草民”,让我觉得非常不适应:“以你所学,想在我麾下做些什么事情?”

他露出了惊讶的神色,思索片刻后答道:“笔墨文书,草民尚可胜任,或可为尚书郎,如果有这个职位的话。”

尚书郎自然归尚书令所管,在东汉以来,是典型的官卑权重的职位……

“我们没有尚书台,”我耸了耸肩,“那你就先去卫觊那里报到吧。”

“卫觊大人是……”他疑惑地问道。

“簿曹从事,掌管机要文书,并负责各类事宜的安排。”淳于壮替他解释。

虽然一开始是把卫觊当做尚书令来用的,但其实他这个尚书令的职权远没有后汉的尚书令大——因为很多时候的很多事情,都有贾诩和程昱去做。

“多谢凉公。”不过薛夏不知道这点,所以他很满意地接受了。

“说起来……这三位都是凉州考区的?”除了袁涣,其他四人都是凉州考区的啊。

“是,”淳于壮点头,而后指着剩下的五个人说道,“这几位则均是司隶考区的。这位,姓苏名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以司隶区文科第三而录。”

凉州四人,司隶六人,这比例倒也不错。

这年轻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颌下胡须稀稀疏疏,但却有些飘飘欲仙之感。

“苏则苏文师?”我搓了搓下巴,确定自己没印象,“你最后一题如何作答?”

“则所选第二题,汉室衰落之由,”苏则答道,“主要是君昏臣乱,用人无度,和之前薛君所说基本不差。”

“好,”我也不指望这种题目能听出什么新意了,“去河东做个县令吧。”然后我朝淳于壮示意继续介绍。

“谢凉公。”

“这位姓阮名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以文科第一而见录。”淳于壮看了看我,又补充了一句,“师学于蔡邕先生。”

我笑了一声:“岳父大人的学生吗?那可要好好重用一下了。”

就算不是老蔡的学生,阮瑀的名号,我也是略有耳闻的,竹林七贤之一吧?

这人年纪稍大,大约三十左右,衣冠严整,没有我想象中竹林七贤的不拘小节……

“凉公若因我师从蔡公而用我,那也不过如此罢了。”我还没想好该怎么用他,阮瑀已经不干了。

这一下我才觉得这有竹林七贤的风骨了……

于是我忍不住再次笑了一声:“稍安勿躁,既是文科第一,又师从我家岳父,那想必文章水平很高吧?”

王烈捋须颔首:“阮元瑜的文章才气纵横,兼有一笔不可多得的好字,而且精通音律,是位大才呵。”

精通音律,倒还真是蔡邕的好学生……

“最后一题呢?”我按照惯例问道。

“在下选的是第二题,汉室衰落之由,”阮瑀一正脸色,答道,“汉室衰败,在于朝纲混乱,高官皆由外戚及大族把持,其各收党羽、互相倾扎,又任人唯亲、嫉贤妒能,清流之士反复遭遇党锢,有志之才不得申志,只能隐居深谷大山,甚至远遁辽东、交趾以至海外。家师蔡伯喈,海内大儒巨望,名声动于天下,其才、其贤、其德、其操,不逊杨、荀、士孙,却只为六百石之太史令,以占卜形象、解说图卦为业,岂不痛哉、惜哉、呜呼哀哉!”

他原本是神色平静,但到后来说到蔡邕,竟然越来越是激愤,让我感觉他才是蔡邕的亲女婿……

不管这家伙是不是在刻意表演,反正我对他的好感立刻爆表……

“这样吧,”我想了想,问道,“有没有郡守的缺?”

不止是段煨等新录用的人员,连王烈都表现出惊讶的神色,但他很快给予了回答:“东平相暂时由郡丞代领,而刚刚攻占的任城国也没有任命郡守。”

我记得任城国应该小一些,于是说道:“阮君,我任命你为任城相,马上上任。”

阮瑀眯了眯眼睛,长身而起:“凉公不是因为蔡公的关系而特别用我?”

我也眯起眼睛:“只不过是个小国的国相,你觉得就是重用了吗?我为什么用你为国相?是因为我想用残酷的事实让你明白……治理地方没有你文章中写的那么简单!”

阮瑀愣在了原地。

然后我哈哈大笑,像个自己把自己逗乐了的傻瓜一样。

11大封天下臣与侯

上一章写阮瑀和竹林七贤,写太快就记混了。

竹林七贤里没有阮瑀,有的是阮瑀的儿子阮籍。

——

“这两位都是扶风郿县人,”淳于壮指着最后的两位年轻人介绍道,“这位姓孟名达,字子敬,故凉州刺史孟他之子,以武科第一见录;另一位姓法名正,字孝直,参加文科考试而见录。”

孟达和……法正?

我顿时眼睛都绿了。

这两位才是我如雷贯耳的人物啊……尤其是法正法孝直!据说是在谋略上完爆诸葛亮庞统的超级天才!至于孟达这个反复无常的二五仔,比起脑子缺筋的魏延,他才是真正的墙头草——不过能让刘备、曹丕甚至诸葛亮都十分看重,他至少不是废物。

不过,我也没有放过他这含糊不清的最后一句话:“文科第几?”

淳于壮看了王烈一眼,答道:“因其所作答卷太过出人意外,所以没有评定。”

“试卷在不在?”我来了兴趣,“我看一看。”

早就听说过法正这人虽然才能出众,但个人节操一般,大概类似于刘备的郭嘉。

“这份就是,请主公过目。”淳于壮自案几上摸出一份答题纸,双手捧在了我的面前。

我接过来直接扫到了最后一题,略有惊异地发现,他选的是最后一道题:“七、以目前我方之势,如何才能更进一步。”

“选这道题的人……应该不会太多吧?”我问。

王烈捋须颔首:“大概不超过五个,但大都泛泛而谈,毫无实质内容。”

我低头去看法正的答案。

“汉室已不可兴,刘氏更不可扶……(此处略去八百余字)”

然后我看向了法正:“如果以九月初的形势来看,我军正与袁绍的精锐对阵于河北,形势尚未明了,袁绍依然是天下最强大的势力。但为什么你从头到尾只提了一句?”

他唯一提到袁绍的一句话是……“袁氏已入冢中,将如枯骨”。

“袁绍一战而大败,精锐已经丧失殆尽,却连休整操练的时间都不留,便再一次集结州郡兵力与凉公大战,这简直是自寻死路,没有谈论的价值。”法正一脸认真地回答了我。

“但看你全篇,对于曹操、孙坚、刘表等人,也几乎没有怎么提及啊。”我又问。

他露出了笑意:“连袁绍都已经不值一提,这些人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你倒是比我还有信心。”我摇头笑道,又将全文看了一遍。

他只用一段简单提了一下袁曹孙刘四路,而后最主要的内容都在讲两个问题:其一是如何处理刘氏,其二是……马腾。

在对待刘协的问题上,他的意见是……刘协颠沛半生,多次被权臣架空,早已没了雄图壮志,就算留一条命也掀不起风浪,不如搞一次禅位的把戏。

而在对待马腾的问题上,他说得并不算隐晦,大概是……不要让他活下去。

我长出了口气,觉得这年轻的谋士连这些敏感的问题也敢毫不避讳地写,确实有些令人惊讶了。

这时白发的纸条递了过来,上面将三个人都评了一番。

“软雨(音),恃才而傲,有节操。

孟达,心直多疑,恐难从一而终。

法正,才略盖绝,然随心而喜,非其主则难御。”

我寻思了片刻,做出了决定:“孟达,你既有军略,便先去魏郡做个都尉,帮助张杨带兵吧?”

“谢凉公!”孟达躬身道谢,看不出有什么不满。

“法正么……”我顿了一顿,“你给我做个随行参谋吧,让我再看看你的才能。”

“随行参谋?”法正点了点头,也是一揖到地,“多谢凉公。”

“彦方先生、子豪兄,这次科举从选拔的人员来看,我已经十分满意了,两位都辛苦了。”我朝两位连日奔波的属下致谢,“我的意思是,这种形式的考试每年都不妨举办一次,为国家选拔一些年轻的才俊,毕竟现在形势相当有利,所辖郡县也足够我们安排大量的新人,你们觉得呢?”

“主公英明!”王烈高举双手表示赞同,“若能将此项制度长期以往地贯彻下去,不愁海内各地的贤才不来依附主公。”

淳于壮也怒拍我的马屁。

对于他们的表现,我当然不会意外,公务员招考向来是个重要性、猫腻油水都极重的大事件,就算从私心来讲,王烈也不希望自己只是个德高望重但有名无实的老臣。

“第一年相当成功,今后,彦方先生要继续在报考和招录的程序上完善细节,在考试与批阅的时候要加大保密措施,决不能让我们的科举成为第二个察举制。”我做了最后的总结与强调,“人才选录是为政之基,如果在哪一步有人徇私舞弊,我不介意杀鸡儆猴。”

王烈与淳于壮均是直起身子,肃然应是。

“主公如此看重人才招纳,乃是为天下人之度量!”王烈还没忘记在怒拍我一记马屁。



接待完这批新纳入的属下之后,我分别与贾诩和卫觊进行了短暂的谈话,并在晚上召集了核心文臣进行半公半私的座谈。

“首先,再次祝贺主公大获全胜!”贾诩笑呵呵地建议。

厅中众人无不发出愉快笑声。

我却对他的这个称谓有些不适应:“文和先生,你怎么……”作为我的岳父,贾诩从来没有称呼过我“主公”啊……

他朝我摆了摆手,淡然一笑。

于是我不再追问,转而说道:“此战大获全胜,固然有我和诸位将士在前线拼杀的功劳,但为我们坐镇洛阳、提供粮草、确保后方安全的诸位同样功不可没!”

“这些都是本职工作,不值得称赞。”程昱却不领情,耸肩说道。

“本职工作做得好,同样也是功绩。”我也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朝卫觊招了招手,“伯儒,把你草拟的文书给大家读一读。”

“诺。”卫觊从袖子中掏出了一卷竹简,向四下扫了一眼,清了清嗓子。

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我此时突然宣布什么玩意,但气氛却忽然紧张了起来。

“文武君臣一心,三军将士用命,故我方得以两战大胜袁绍。为表彰有功文武,经研究讨论,拟决定对有功者升赏如下……”卫觊不紧不慢地开口。

“司隶治中从事王烈,主持科举选拔俊才有功,封安德侯,千户……”

并没参与之前讨论的王烈显然一呆。

“河南太守程昱,守土督粮有功,封卫侯,八百户。”

同样没有参与讨论的程昱嘴角一咧,刚想说句什么来反驳一下,被我用严厉的目光逼退了回去。

“司隶校尉贾诩,辅佐谋划有功,封宣威侯,八百户。

凉州刺史庞柔,治民为政有功,封显亲侯,五百户。”

(注:以上封侯者的名号,皆是按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