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血强宋-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毕竟没有军中经验,却没想到何灌却又翻出这么个筹码出来,就是将晋阳军全部交给西军收编!
顿时在他心中,就飞快的翻腾起来,何灌既然如此有把握,说明从西军借兵,就有五分成事可能,虽然何灌说得轻松,西军就算得晋阳军也不过就是勉强恢复以前实力,大家也早就该习惯了,就当伐燕战事削弱西军的举动白辛苦就是。
不过那个时侯,西军上头有童贯镇着,现在哪怕童贯复起,西军也不会听他号令了!
西军实力恢复,对将来朝局变化有什么影响,实在是一件太过复杂的事情,这个时侯怎么算也算不清楚——耿南仲决断极快,既然此刻算不清楚,也就不必算了。
要成事,自然要冒风险,要用何灌,就得放手让他施为,就以晋阳军为筹码调西军出来罢!看他们愿不愿意趟这混水。
现在太子地位要紧,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
当下耿南仲就一击掌:“如太尉所愿!我辈当尽力促成此事,开封到陕西诸路,往返不过十余日,西军一出,晋阳军与那杨凌无生路矣!”
何灌扯扯嘴角,算是笑了,接着仍然是那副面沉如锅底一般的模样,轻声又问出了另外一个更要紧的问题:“钱的事情,该如何解决?”
这几个字说出来,语气比刚才议及兵事还要沉重几分,而耿南仲的神色,也加倍的严肃起来!
第四百二十六章 明争暗斗(五)
“高卿,河东平乱,计较军费该拿出几何,三司府库,又有多少积储?现在枢府无人,朕也是无法,只能寻你过来说话。”说话之人,正是大宋道君皇帝赵佶。他穿着一身道袍,坐在八卦云台之上,天气甚寒,下面又垫上了明黄色的锦垫。
此时此刻,赵佶正在皇城外景灵东宫静室当中。这些时日汴梁扰扰,这位道君皇帝却在宫观当中养静炼丹,冷眼旁观朝中诸党你争我夺。当朝中诸党总算争出一个结果之后,这位高高在上的大宋道君皇帝,终于决定插手处断这河东乱事引起的朝局变动。
随着赵佶帝王心术渐至炉火纯青,对赵佶到地会做出如何决断,谁都没有太大的把握。还有一方面原因是这位圣人,有的时候单纯是因为荒唐轻易,会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出来。
不过到了大宋宣和五年,朝中各党,已经都匍匐在这位帝君的脚下,指望他能支持自己一方,压倒朝中的对手。士大夫们对这位皇帝权力的限制,已经减弱到了最低的程度,现在整个汴梁,都在屏气凝神,等着从赵佶这里传来的最后定论。
在静室当中,梁师成也是一身道袍,担着拂尘,恭谨的在赵佶身后侍立,景灵西宫东宫,都在梁师成的提点范围之内。这些时日,他既要与朝中各方势力往还商议,为自家一党争取利益,还得小心侍候养静炼丹的赵佶,眼瞧着眼窝都有些发青,生生憔悴了三两分下去。
在白玉丹壁之下,三司使高屐屁股挨着一点赵佶赐坐的锦凳边,提足精神等候赵佶问作为蔡京一党当中硕果仅存的重要人物之一。在这次朝中各方私下往还当中,高屐也是卖足了气力。很是为自己一党争得了相当利益,这些时日下来,累得也颇有些骨软筋酥之势。
可在高屐心中,并没有觉得多满足,原因无他。老公相这次复位之后,显得太低调了。很多事情,都争得不算厉害。要是放着以前的老公相,怎么可能眼看着此次河东乱事引发的朝局变动,主要的好处都落在太子一系那里了?怎么样也会将几个重要职位,全都安排给自己一党中人,从指缝里露点残渣给旁人就算打发了。
自己在老公相去位之后,苦撑局面,等着他复起。可不是为了老公相复位之后,表现出足够的温良恭俭让出来的!
正是经过此事,高屐隐隐约约觉得老公相的确老了,不复再有当年朝中一手遮天的气概。可是自己又能如何?作为蔡党当中要紧人物,自己还能投靠向何方?自己想要自成局面,却还嫌气候不足,将来如何,实不可知今日高屐设了家宴。就准备好生在府邸放松一下,却没料到还未终局。就有内使前来传唤,将他直引至景灵宫中。在这里接受这些时日一直不露面的赵佶垂询,一上来,就问到了三司的家底。
高屐沉吟一下,他是精明强干的人,掌三司有年。这些数字都牢牢的记着,赵佶垂询,他整理一下。就恭谨开口答复。
“年节方过,府库正是空虚的时侯,而各处解库。例在四七十月,此刻三司所储,实不可问……现在内藏财货,金银钱钞一起算上,还有二百一十万贯,每逢冬日,都是治河要紧的时侯,马上就要拨出九十万贯治河所费,下月都门禁军动支。粮米不论,但论军饷,就是一百三十五万贯有奇,都门诸官薪俸膏贴,又是六十余万贯,还好除陕西诸路外,地方驻泊禁军支放军饷粮米,经东府请旨,由地方暂时垫支。而陕西诸路驻泊禁军所用,也是开春之后才起解,那时又是数百万贯的大数,不过此刻,先不用考虑那么多了,因为想也没什么用……”
赵佶嗯了一声,双眼半睁半闭。面上宁定,心里却在翻腾不休,为君之道,无非是朝中人事,抓紧兵权,财货上盯住。他又是天性对钱看得重的——因为自己相当能花钱,三司家底,他清楚得很,不过听高屐这般说来,仍然觉得恼怒,大宋如此富庶,怎么朝廷就窘迫成这样了?
现在库藏不过两百万贯出头,马上就要支出接近三百万贯,这还是将地方多少支用,除陕西诸路外驻泊禁军经费暂时都由地方垫支,或者减成发放,俭省了又俭省的结果。
可是到处都是在在需钱,地方垫支总不能持久。大宋财政是相当集中的,中枢没钱,地方同样也穷,更不必说赵佶早在十几年前就将地方封椿积储都集中到汴梁了。什么地方垫支,都是掩耳盗铃,无非暂时赖帐,等有钱再还,这般拖下去,只有等着溃决。
而花钱的地方却是到处都是,每月汴梁城的几万官吏,几十万禁军。大宋最要紧的动脉,从南方漕运粮食到开封的河道每年整治。陕西诸路那号称几十万军马的瞻养,还有整个大宋各路各军州此起彼伏的报灾报荒……
过去一年,不知道怎么挨过来的。而今年又不知道怎么能熬过去。河东乱事起,不管如何又要兴兵平乱,这又是一笔绝大开支,又从哪里变出来……
煌煌大宋,怎么就穷到这般地步了!
作为财政手段在历朝历代都相当有效,比起后世明清更是好到天上去的大宋,其实可以动用的资源绝对不少。但是无论大宋如何富庶,终究还是个农业社会,单位人口并不能产生出远远超过水准的财富以及资源,同样也不能完全有效的动员出来。
大宋所谓富庶,就在于东西方通商的在长达几百年隔绝之后再度恢复,在海禁上的宽松态度,还有比前朝后世都有效得多的财政手段上。并不是这个时代就能生产出远迈前代超越后世的巨量财富出来。
可是大宋的财政支出也是超越时代的,超过百万数目的职业军队,在从古到今几千年历史上,职业军人数目与美国不相上下,可是一个是农业社会,一个却掌握着全世界的财富,绝对不能相提并论。
弟四百二十七章 明争暗斗(六)
大宋拥有规模相当庞大,待遇优厚至极的官僚队伍,加上扩张性的各项财政支出方式,冗官冗费,大宋再富庶一些,也经不起这样折腾!
所谓王安石变法,无非就是在财政手段上精益求精,争取再动员出一些淤积的财富和资源出来。而这变法也深深割裂了大宋社会,党争之风到现在愈演愈烈。将大宋士风完全败坏,更让朝中再难就什么大事形成共识了。
赵佶秉政以来,更给大宋财政开了无数个新鲜的失血伤口。这些年下来,大宋财政,实实在在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伐燕战事之后,大宋财政绝境更向深渊滑落,不仅岁入骤减,而且支出还有增加的趋势。攻灭辽国,却担上了重整河北河东防务的巨大财政包袱。现在这些钱还不知道从哪里生出来,河东乱事又起,要平复下去,更不知道需要多大一笔支出!
对于大宋财政绝境,赵佶如何能不心知肚明。也就是他,将几代皇帝变法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底在十余年中折腾干净的。说实在的,他也拿不出什么法子来挽救这局面,大宋冗官冗费已经叫了这么多年,可谁也没能治得了。出了个王安石从开源上面打主意,不仅赔上了自己,更激起绝大风波一直蔓延到现在,就算是现在又生出个王安石,赵佶也是绝不敢用。
他总是自欺欺人的对自家说,现在朝局正是纷乱的时侯,新旧交接,等平稳下来,再拿出精力也整理财政,怎么样也要将这一关挺过去……
可是越想却越是束手。现在朝局迟迟不能平稳下来,其中多少也有赵佶心不能定,拖一天算一天的因素在。
不管内心转着多少恨恨的念头,该料理的事情还得料理,毕竟这个天下,是他们赵家的。赵佶强打精神,轻声动问:“河东平乱,三司就拿不出钱来了么?”
高屐仍然是以苦笑应对:“臣实在是有负圣人所托,河东平乱,以一万能战之军计,一年所费,非二百万贯莫办。加增军马,就加增支用,现在三司度日如年。下个月该支用发放还有数十万贯计的缺口,臣如何有生化妙手,变出这一笔财计出来?”
赵佶语气当中,已经有几分焦躁,嗯了一声问道:“难道不能发新届交钞,先敷衍一下?”
高屐忙不迭的避座行礼:“圣人,万万不可!交钞四年一届,乃是不易正理。贸然增发,只能让新出交钞立刻贬值。市面动荡,祸害不可胜言。提前增发交钞之事,恕三司上下,绝不能从命!”
交钞四年一发,每届交钞,差不多比前届增发五成到一倍不等。这是大宋理财之臣遵照不移的法度。等于是将差不多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贬值幅度。分摊到四年当中,这样交钞信用还勉强能维持下去,若是不顾一切的贸然增发,只有让整个经济体系崩溃,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终大宋一世。不管在南在北,这钞法基本都是坚持下去的。交钞制度也伴随着大宋始终,而后世所谓元朝,却哪里有这个智慧掌握钞法,滥发之后,短短时间就败坏无遗。
蒙古人是外来政权,没那个治国的本事,可是后世号称极有范儿的民国,却睁着眼睛从法币发到金圆券,再加上关金银元券等等花头,短短时日也将自己折腾死了。
大江大海之后跑到小岛之上,却还有那么多人在几十年后捧臭脚,追忆并不如烟的往事。掀起这些风潮的人自有其用心在,后面跟风玩小资装清新装冷艳高贵追忆民国似水流年,就实在忍不住为某些人的智商叹息一声了。
赵佶哼了一声,没多说什么。高屐却自己将头上纱帽摘下,一脸沉痛:“微臣托付不效,国家财计竭蹶如此,微臣自请避位。还请圣人拣选高明,为国理财,掌三司如许年,却劳圣人烦忧若此,微臣愧悔之心,实难言表,还请圣人治罪。”
赵佶总算是睁开眼睛,摇头道:“高卿高卿,何至于此?”
他摆摆手:“梁卿,快让高卿起身,为他戴上冠带。”
一直在后面不言不动侍立的梁师成忙不迭的答应一声,下来就搀扶高屐,高屐如何敢劳动这位隐相大人,一边道着惶恐一边起身。梁师成却老老实实的将高屐扶到锦凳上坐好,为他戴好纱帽,还掸了掸他的朝服,这才回转。
梁师成这样伺候一番,高屐在锦凳之上忸怩不安的好一会儿才算定下心来,不过心里面还是原来的定见,不管眼前圣人如何搓揉,没钱就是没钱,也不会自告奋勇去为官家从哪里生出财用来。
王黼辈前车之鉴在此,伐燕捐六千万贯,折腾得天怒人怨,最后罪责还是推到王黼辈头上,蔡京对他们的指示也就是此次河东事引发的朝局动荡,静观就是,不要想着在其间捞更多的好处。
赵佶沉吟半晌,又垂询一句:“现在由枢府暂领的应奉及整理两路驻泊禁军财计事,如若交给高卿,还能如前么?若是能在其间生出数百万贯,则河东乱事用兵之费,也就有出处了。”
高屐一凛,顿时提起了全部精神。萧言现在处境如此,固然通过他将赵楷拉下马,还有他对神武常胜军的影响力大遭忌惮是主要因素。可是萧言掌握的这一大笔财计,所占的份量也绝不见得轻了。
朝中但凡有力量参与局中势力,谁不看着这一大笔财源流口水?
但是这笔财计份量实在太重,从其中得好处的人也实在太多。更不必说还关系着赵佶的钱袋子,谁也不敢一口就将其吞下去,如何处置,还是要等赵佶也决断。
蔡京没有表现出半点想在其间分一杯羹的兴趣出来,甚至连坐收厚利的债券也只买了几万贯意思一下,高屐自度肩膀窄力量小,更不敢接过这担子。赵佶真要将其放在三司,他高某人就没好日子过了,还不如自请出京来得干净。
第四百二十八章 明争暗斗(七)
高屐当下又弹簧一般的从锦凳上跳起,扑通一声就跪了下来,一脸严肃的回禀:“圣人在上,河东平乱国用不足,臣泣血请圣人发內帑佐之,但闻军资为圣人內帑所发,一众军将士卒,当感恩奋发,呼啸而前,河东乱事不足平也!臣领三司,实力薄任重,托付不效,还请圣人解臣职司,论臣之罪!”
他正言厉色的回禀完,赵佶脸色跟吃了一只苍蝇也似,勉强笑道:“高卿高卿,怎么又说到这个上头了。朕在三司不用你为朕效力,还能用谁,自请息肩的话,不必再提……今日就说到这里罢,高卿也早日回去休息,这财计事,朕自会从长计议……”
高屐规规矩矩的舞拜行礼,起身之后,在同样道装侍立的内使引领下,悄没声的退出去了。高屐一去,赵佶脸色顿时就阴沉下来。
与臣下勾心斗角这么些年,这些貌似恭谨忠勤万分的士大夫们心中转着如何样的心思,赵佶完全明白,蔡京这一系人马,不想接过这个责任,打定主意是要置身事外了。
蔡京复位以来,如此老实低调,一则让赵佶满意,二则也是让他愤愤,朕让你复相,难道就指望你在这个位置养老的么?更让他恼怒的事,高屐为了将这苦差事推得干净,居然提及让赵佶发內帑以充军用。
这可是踩到赵佶痛脚了,伐燕之后,赵佶内库也是河干海落,很是过了一段时间的穷日子,现在总算是攒下点家底,还有百来万贯的积储,经过穷的赵佶更将这点家当看得比什么都重,谁提及內帑两个字。他就能恼恨半天。
短短时间之内,赵佶胸中不知道转过了多少念头,最后才面无表情的拍拍手,一直在后面如泥雕木塑一般侍立的梁师成顿时趋身而前,恭谨的等着赵佶发赵佶默然少顷,语调平平的开口:“蔡相看来是不打算为朕在此次事中出力了……”
要是放在以前。赵佶这般论及蔡京之非,梁师成能欢喜得晕过去,马上就能跟着告蔡京一堆刁状,不过到了此时,梁师成和蔡京却有些同病相怜,甚或这位也威风了好些年的隐相隐隐觉得,他和蔡京,似乎都是同一时代,都渐渐过气。
要从大宋舞台中心淡出的人物了。此次河东生变,上窜下跳得最为厉害,站在舞台中央的,却是太子一系新起的人物!枢府位置,甚或准备设立几处安抚制置使,最要紧的缺分,都给他们拿去了。
旧党被压制几十年,风水轮流转。现在也终于要跃回前台了么?到了最后,梁师成也只是简短了应了一声:“蔡相也是持重。”
赵佶哼了一声。没就这个话题再说下去,淡淡又道:“东府上奏,朕已经看过了。召李纲回朝以枢副领西府,分设三处安抚制置使,虽然没说明,但是朕也清楚。陕西诸路是不是以老种以副使位领实际?河东路及河北西路,是不是就留给何灌的?至于河北东路与南路,不用说就是留给你来安插的了,你准备留给谁?”
梁师成也立刻就跪下来,动作熟练恭谨之处。远过刚才的高屐,“微臣斗胆,只是但凡军国要事。若做臣子的没有熟虑,如何敢上奏圣人,最后决断,还不是圣人乾纲独断?这几个人选。微臣当时觉得也还罢了,并无太多意见,然则恩出自上,此等重臣任命,还不是圣人圣心独运,微臣岂能有半点私心参杂其间?”
赵佶点点头,简单的说了一句:“童贯不成,你别想将他召回来再领安抚制置使之位……现在不行。”梁师成擦了一把额头不存在的冷汗,知道赵佶将这件事情揭过去了,他的确是想将童贯召回来,这也是他在其他地方对太子一系让步的交换。
现在在朝中,堂堂隐相大有势单力薄的感觉,很想将童贯召回来以壮声势,正想着如何向赵佶委婉进言呢,没想到直截了当的就被赵佶否决了。
不过赵佶好歹留了个话缝,童贯迟早还是要大用的,还要等待时机,梁师成小心翼翼的等了少顷,最后还是壮着胆子轻声说了一句:“童贯还是忠心的……”
赵佶轻哼一声,脸色难看,冷冷道:“朕如何能不知道?没了童贯这厮坐镇,武夫辈都骚然起来……现在童贯回来做什么,等着让李纲挑眼么?”
梁师成心中一震,朝中各党商议之后,提出新的朝局人事安排,新设几处安抚制置使,由东府上奏给赵佶,已经有一两日了,赵佶迟迟未曾有答复,虽然局中人对这通盘安排有很大把握,但是赵佶一日不发话,大家一日心就定不下来。
直到此刻,赵佶才吐口,看来他是许了这个人事安排!梁师成心中飞快盘算,面上却恭谨的笑道:“李纲得圣人天恩召回朝中,也该感恩无尽,为圣人实心效力才是,他的资序是浅薄了一些……不过现在也真是……”
赵佶缓缓自云台上起身,梁师成忙不迭的想来搀扶,赵佶却挥挥手让他退开,这位面向清癯的大宋官家沉着脸走动几步,还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轻声道:“朕不指望李纲能改掉他那脾气,其人好名胜过他事,凡好名者,少有能任实事的,这么大一个国家,岂能什么事情都非黑即白?饶是朕,多少事情能包容,也就包容了,现在无非就是借重他这个声名,先压着久矣虚悬的枢府罢了,河东事平,李纲再移出去另有任用,到时候才是童贯回来的时侯……但愿这厮学得乖觉了一些,不要再将朕交待给他的重任当成儿戏!”
赵佶这一番看似随意的话,有些象是在自言自语,梁师成却竖起了耳朵仔细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
这番话透露了太多信息,看来李纲入居枢府,已经成为定局,但是圣人对这个人选,不是很满意,对于他们朝臣自家就商议出这么个人事安排出来,赵佶也颇为有点怨气,但是捏着鼻子忍下来了。
第四百二十九章 明争暗斗(完)
对于童贯,赵佶还是相当看重,还为他选一个合适的时机回返中枢……童贯要是回来,梁师成一党就威风大涨,再不复现在这般灰头土脸的模样,赵佶怎么又想着来拉他一把了?
服侍赵佶这么多年,情分自然是有一点,但是帝王行事,不能全靠着情分,梁师成思来想去,心下不由得一凛,难道赵佶对旧党清流士大夫辈连同他们背后的太子,最近声势大张有些不满了?
从这个角度想下去,自然就是越想越深,种种念头,不可遏止的纷至沓来。一个河东乱事生出来,就引得朝局变动,最后再引出了更深的纠缠,隐隐还牵扯到未来的国本之争,局势之复杂,可以说臻于极处。身在局中之人,哪怕以梁师成这种身份地位,都觉得有些惶恐难以把握,生怕一不小心就栽了大跟头。
现下梁师成才分外觉出蔡京的老奸巨滑,他也许就是看明白了这水到底有多深,复相以来,才一直隐忍低调!想到这里梁师成又忍不住怪起杨凌和晋阳军来,大宋多了这么个人,还有他一手拉扯出来的这支强悍军马,怎么平白就生出这么多事情来!
自己虽然是恨不得将杨凌一把掐死,这次和太子一系也算是共进退,在很多事情上都对他们表示支持,现在看来,还是不要涉足太深了,省得最后自家也跟着倒大霉!
现在最要紧的,却是要弄明白赵佶对这杨凌到底存着什么样的心思,最后会怎样处断这杨凌!想得呆了的梁师成突然警醒过来,就看见赵佶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
梁师成身子一震,忙不迭的行礼:“微臣失神,还请圣人恕罪。”
赵佶摆摆手:“朝局如此。也就罢了,好歹朝臣也拿出了个应对河东乱事的手段,比起前些时日只情扯皮已经好上许多,朕也不能求全责备太甚了……人是有了,兵也不缺,老种进位陕西诸路安抚制置副使。总该拿出点本钱来罢?大家想让何灌出河东平乱,朕也可以许,何灌资序也够了,西军和他有点香火情,他也统带得了,就是军费还无从筹措,由你来运筹,可有把握么……”
梁师成冷汗一下就下来了,放在今夜之前。赵佶要说将财计交到他的手中,他就是搜地刮皮也要做一次大大的贪官,梁师成能笑得后槽牙都露出来,不等过夜就将所有地主老财家当都抢过来,能给他们留条**出门,就算梁隐相今夜大发慈悲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