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赵云-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心里感慨万千,师妹究竟嫁了一个怎样的奇男子,才能有如此才情?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平原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读到这里,阮瑀心情十分复杂,这师弟究竟是不是酒鬼?
旁边的人马上不乐意了:“凭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想想我们儒家的孔子,一生中有七十二贤者,纵横天下。”
“你喝多了吧?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自己的施政纲领得不到发挥。”
“那又如何?至少在今天还有诸君一起在学习圣人的一切,到现在都不过时。”
“不得不说,这赵子龙确实有些大条,凭什么战果四君子,他只是写了平原君。”
“你说凭啥?赵云姓什么?平原君又姓什么?他对自己的先祖缅怀一下又如何?”
“确实有些不像话,在诗句里面,他全部是用的与自己有关的人。伯喈君就不用说了,石经一事,他担得起。”
“是啊,荀爽老先生号称荀氏八龙之一,从来没见他有啥像样的东西拿出手。”
人只要一喝酒,平时不敢说的话,一股脑儿全部倒出来,荀家的一桌人脸色气得铁青。
荀攸原以为自己在雒阳好几年,名声也渐渐闯了出来,就是太学士子们经常还有人来自己这里请教学问,想不到竟然在此处数落自家叔爷。
“公达,你要做甚?”荀彧看到他要站起来,抬手止住:“是非功过,自有人去评述,何必在意这几个跳梁小丑?”
“叔父,侄儿有些气不过。”荀攸重重地坐了下来,犹自鼻息粗重。
“公达,难不成到了雒阳几年,有一点小成就,修身养性就不记得了?”荀谌也在一旁轻叱:“即便他老人家在这里,不过哈哈一笑,唾面自干。”
大厅里的声音尽管有些嘈杂,阮瑀充耳不闻,依然在抑扬顿挫地念着:“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哈哈哈哈,好诗啊好诗啊!”他端起酒盅一饮而尽,旁边自有人给他把酒添满:“师弟之才,吾不如也。”
“店家,拿纸墨来,吾得马上誊写,不然过一会儿这诗作不知道会被谁拿走。”
对呀!经他这么一提醒,在座的纷纷要小二准备纸墨。
赵家本身就以武立族,燕赵风味最开始的一批人,纯粹就是一些粗通文墨的莽汉,哪有多少人识字?
随着赵家的渐渐崛起,特别是赵云横空出世后,燕赵风味慢慢转变了些风格,各地的建筑,往往参考当地文豪的建议。
再怎么着,燕赵风味就一家酒肆,只不过规模稍微大一点,平时能准备三五套已经很不错了。
阮瑀先拿到手,陈琳自然会要一套,荀家爷仨就是没有也要准备,那可是亲家。
其他的,对不起,爱莫能助。起先不是一个个要刁难咱家公子吗?
说起来这批士子们也很倒霉,一个个提前准备好了诗稿,还指望着赵云一到,纷纷亮出自己的诗作,杀他个措手不及。
往日里出游,也会带着文具,特别是出城踏青,更是必备之物。
今天压根儿就没准备啊,谁想到好几百人,连面都没见到,一首誊写的诗作已然没有人敢于冒头。
下人小厮们原本在院子里等候,以前他们的主子坐楼上,大厅本身是他们的场所。
谁知道这些老爷公子们如何想的,竟然呆在平时自认为下等人就食的地方。
一个个命令发了出去,下人们纷纷出动。
“店家,来一套文房四宝!”
“这位爷,你看要哪种?鄙店在雒阳已经开店两百年,尽管店面不大,确实为京城首屈一指的最精品集聚地。”
“废话少说,这是十金,把最好的真定纸也拿两张!”
做生意的下人们都是察言观色的,他们如何不知道买者忒着急?手脚麻利的包好。
还没等喘口气,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一连十多个人闯进店里,一副不差钱的样子,张口就要同样的物事。
这下,连掌柜的都惊动了,问明了缘由之后,马上吩咐小厮把店里的货物提高一倍。
反正这里本身就是雒阳繁华之地,不管啥东西的价格都比其他地方要贵一成还不止。
我的天,依然来买的人络绎不绝,所有的价格再翻倍。
刚开始只是在燕赵风味的太学士子们,后来知道消息的士子们毫不示弱,赶紧找渠道来抄下诗作。
以燕赵风味为中心,方圆十里的书斋今日生意意外的好。
其他家不说,单是赵家自己的店,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把雒阳周围的店铺差点儿都搬空。
饶是如此,仍然供不应求。
既然太学的学子们都在追捧,鸿都门学的士子怎肯让他人平白沾光?(未完待续。)
第三十九章朋友和敌人
今天的雒阳,士子们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疯狂。
事件的主人赵云压根儿就没有去管这些闲事儿,径直来到自家的府邸。
别以为赵家在真定不懂房地产,家族在赵云的建议下,在雒阳囤积了大片房屋。
既然接下来的黄巾起义不可避免,那就为家族捞点儿小钱。
赵云这套房子,离着鸿都门不过二十丈远近,和鸿都门学紧挨着。
房屋的外面,有不少小商小贩,没有任何人知道,名闻天下的赵家麒麟儿竟然住在这里。
皇帝还没回雒阳,京城实行宵禁,燕赵风味也准备打烊了。
在大厅的角落里,一直有一桌人默不吭声,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赵云的人说话,他们只是在那里默默坐着吃喝,此刻也准备站起来结账。
“请问可是曹公子当面?”赵青文率先抱拳,对着几个充满戒备神色的人微微一笑。
“正是曹某,汝等从何而知?”曹操有些奇怪,在京城中随着自己得罪宦官一党,如今有些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架势,双方不讨好。
“子龙公子已经在上面等候!”赵青文笑盈盈地伸出手做出请的姿势。
“大兄!”
“孟德!”
与座的几个人纷纷站起来,意欲阻止。
“回去吧,”曹操喝了不少酒,眼睛还是很明亮:“我早就想见见子龙贤弟了。”
阮瑀和陈琳今天算是惺惺相惜,尽管平素早就认识,双方都有文人的孤傲,从不打交道,下午也算是并肩作战。
酒逢知己千杯少只不过是个传说而已,除了那些二流以上的武者,一般的人能喝个三五杯都成了醉猫。他们有些醉意了。
“啥?”阮瑀今天很高兴,他喝得不少,笑对着陈琳道:“这人说赵子龙要请我们。”
刚说完,他猛然一惊,酒劲醒了太半,赵子龙不就是今天自己一直在维护的人吗?
陈琳本身就没他喝得多,句句都听得很清楚,他温和地笑笑,让小厮头前带路。
两人到里面时,曹操恰好刚进去,他声音不大:“想不到操区区薄名连子龙贤弟也知道了,就不清楚是恶名还是善名?”
“善如何?恶又如何?”赵云站起身来抬手一引:“我辈做人做事,但凭对得起大汉律法天下黎民,问心无愧就成。”
“哈哈,好一个问心无愧!”曹操可是一个武者,当太尉的父亲找了一些导引术,曹家家传的也有一些。
他这人胆子颇大,就是在导引术的修习上,也是博采众长,自己走出一条路来。
惜乎他早年有些放荡,真正要习练的时候,已经过了最佳时间,这辈子估摸着到三流武者就是极限。
曹操悚然一惊,不是说赵云的武艺深不可测吗?连张温的侄儿都给宰了,怎么看上去和普通人一般无异?
他可不敢试探,双方初次见面,再说坐在那里不言不动的老人,哪怕眼皮都没抬,给了曹操一股无言的压力。
“多谢孟德兄今日前来!”赵云已然落座。
他仔细打量起历史上著名的枭雄来,刚才进来时,他发现曹操的身高比自己还矮了半头,大约是后世的一米六五左右。
皮肤略显黝黑,一双略显彷徨的眼睛,同时也在打量自己。
“可是子龙师弟当面?”阮瑀有些激动,加上喝了不少酒,爬了两三层有些气喘。
“正是!”赵云给了曹操一个道歉的眼神,心道,哥们儿,咱要挖你的墙角咯,建安七子?恩,自己再组建一个啥组合好呢。
嘴上他毫不迟疑:“元瑜师兄安好,岳父他老人家随着皇上的御驾随后就到。”
“哈哈,师父还记得他这个不成器的徒儿?”阮瑀眼睛一亮,冲曹操拱拱手:“孟德兄捷足先登啊。”
“好说好说,元瑜兄请!”曹操屁股还没落座,又站了起来,再对后面的陈琳拱拱手:“孔璋兄,想不到你今天也为子龙说话。”
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尽管心里对二人有好感,却知道如今的自己如论如何是招揽不过来的,先把好话说了出来。
荀家爷仨最后上来,只是对曹操先到有些诧异。
两位叔叔还好,他们本身就是为燕赵书院草创奠定基础,随着书院逐步走向正轨,如今功成身退。
主要是荀爽要出仕,要带挈几个子侄一起在官场打拼。
荀攸目前的级别在后世来讲,不过是一个主任科员而已。
他对始终不曾见面的姑父感到十分好奇,见曹操、阮瑀、陈琳这些人都和赵云看上去哪怕是初次相逢都如同老友觉得十分惊讶。
起先一直在枯坐焦急等待消息的那些人灰溜溜的离去,此刻到了另外的地方相聚。
这是一个独立的小院,方圆有一里地左右,在寸土寸金的雒阳,着实有些势力。
“乐兄,贾兄,想不到啊!”主位上的人一声叹息:“太学学子全是草包!”
“按说赵子龙如此优秀,我等应该高兴才是。”乐兄苦笑着说:“可我如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
“是啊,”贾兄也满脸苦恼:“谁知那么多人,雷声大雨点小,反而助长了赵家麒麟儿的威名,早知道我们何必去整这些事情?”
“你的意思是说不是太学的人不行,而是赵云此人太妖孽?”袁兄愕然。
世家豪门哪一家不是挖空心思为后辈歌功颂德?譬如他自己,大伯父去世,啥都没做,一样被家族上表朝廷为大伯守孝三年。
“袁兄,你们袁家本身就是天下少有的家族。”花花轿子人人抬,贾兄不忘恭维对方的家世:“你家学的都是治国安邦。”
“对诗词歌赋,某还是稍有研究。赵家子的诗词,至少某永远不及。”
“不要说某,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是有人自觉能超过赵云的,早就跳出来了。”
袁兄满脸阴狠:“家里已经把两个妹妹许配给赵家,我们是姻亲关系,然则赵家一个乡下的小家族,如何能配得上我四世三公的袁家?”
“稍安勿躁!”乐兄一声冷哼:“他不是要来鸿都门学教学吗?”
“一个新人博士,定一些规矩,让他明白,在学校里,他什么都不是。”
“妙啊!”袁兄一拍大腿:“到时候还可以给皇帝建言,说他不能胜任博士的职位。”
三人对望一眼,哈哈大笑。(未完待续。)
第四十章私晤荀公达
雒阳城外的一个田庄里的,一个中年人在小心翼翼地擦剑,他擦得很用心。
此人目光温柔,看着剑就像看着自己的情人一样,在上面期轻轻摩挲。
“进来吧,二号!”他头也不抬,依然在专心致志地擦剑。
“禀告主上!”一个浑身黑衣的汉子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我们确定赵子龙刚一进雒阳,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了燕赵风味。”
“恩,”此人鼻孔里哼了一声,他抬起头来,眼睛盯着雒阳方向:“身边可曾有扎眼的人出现?去酒肆有几个人?”
“他身边有两人,看上去是三流武者的样子。还有一人,身高体壮如铁塔般,不过此人今晚没去,那两人也没跟着。”
“看来赵家麒麟儿很自信啊,一个小小的二流武者,真当京城没有高手敢于杀他么?都准备好了吧。”
他起先都是自信自语,最后一句是对仍然跪在地上的人说的。
“回主上,弟兄们全部就位,只要得手后,马上就把所有的痕迹消于无形。”
夜色越来越暗,此人也是一袭黑衣,在暗夜中几若不见。
“死了的麒麟还是麒麟吗?”反正四周一片漆黑,根本就看不出他是啥脸色。
皇帝没在雒阳城,此刻,名义上最大的首脑是谁?
很可笑,没有人,按说一般是太子监国,可当今灵帝到现在都还没有立太子。
要是在京城发生了啥紧急情况,只有雒阳令赵温和留守的太尉杨震一起处理。
从皇帝离开雒阳的那一天起,京城就实行宵禁。
近些年来,大汉四处不平靖,经常就是各种反贼横行,这边被镇压下去,那边却又起来。
各种势力的探子在京中交错,赵温遵照皇帝临行前的安排实施宵禁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在每一个时代,总会有那么一群特权人物。
赵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赵云,但他却给燕赵风云这边留下了一块通行令牌。
据荀攸所知,这种令牌自打皇帝出京后,拥有的人不超过五个。
他再次深深看了一眼有些慵懒的姑父一眼,年龄看上去比自己还幼小,如何有这么大的本事,就是荀攸自己都不可能弄到一块。
今天在大厅里面,荀家的人喝酒最少。特别是荀彧和荀谌两人,着急妹夫的事情,生怕马前失蹄,一不小心刚到雒阳就栽了跟头,哪有心情喝酒?
不过,此刻哥俩是醉得不能再醉,被人送到客房里去了,和他们作伴的还有曹操、阮瑀、陈琳三人。
其中曹操本来不该醉的,可惜赵云拿出来的酒岂是一般?那是在地里埋了四五年的老酒,出窖之后直接埋进去。
北方空气尽管没有后世那般干燥,每坛酒挖出来也就剩下小半坛。
不要说曹操这种功夫不深的人,就是武艺高强如师父童渊,每次在不用功力抵御的情况下,也只能兑些水一小口一小口的喝。
“姑父,你是故意的?”许攸发现自己的酒也好歹喝得与其他人差不多,酒量和他们相较不可能自己大多少。
“是也不是,”赵云扬扬眉:“公达,你和我是第一次见面,我能感觉出来淡淡的敌意。”
“咱是一家人,希望你有啥事情摊开来说,不要藏着掖着,免得外人看笑话。”
“姑父说笑了!”荀攸眼睛一缩,想不到对方居然给自己反冲的时间和余地都没有。
“我不说笑,特别是在和自家人时。”赵云缓缓站起身来,看着黑黢黢的窗口:“要是外人,你已经是个死人了。”
“姑父,你非得要和当今天子作对么?”荀攸不再否认,低声问道。
赵云倏地转过身来,沉声问道:“公达此言何意?如此大逆不道之言也敢宣之于口。我父亲是大汉真定侯,本人也在北疆浴血,直至武功全失!”
陈寿在郭嘉这撮人的结语中给出了答案:
“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在他看来,荀彧、荀攸、贾诩,是属于“德才兼备”,而程昱郭嘉,在品行方面,至少是在风评方面就不及那三人了。
面前这货就是个传奇。
他非常聪明,他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竟发现了一个深藏不露的杀人在逃犯!
年轻的时候,这小子更加有胆识。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
这个家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玛太超前,太劲爆了!!!
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
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
然而毕竟是年少轻狂,这孩子后来让董卓抓起来了。
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开开心心,该吃就吃,该喝就喝。
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后,《三国志》上有一句话触目惊心:
“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
大家都明白,这孩子见失去了当齐桓晋文的机会,便要跑到一个绝对保险的地方,随时准备割据自立。
然而他最终成为别人的谋主,而不是自立门户,也是由于这种激进的性格。
即便不是因为道路阻隔无法到达蜀郡,荀攸也终将被真正的领袖收服。
不过,或许正是年轻时的这些变故,将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个德才并重、近乎完人的优秀人才。
在成为曹操的谋主之后,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对所有谋士评价中最完美的。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竟然敢说自己不忠于刘家,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
当然,赵云不会因为自己是穿越者的身份敢小觑天下人,现在的历史与自己熟知的早就偏离了方向,更不敢断言未来的走向。
“或许是侄儿太敏感了,”荀攸叹了一口气:“其实,姑父,我荀家家世比起赵家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何不······”
这小子编不下去了,他想拉拢别人,突然发现家族拥有的一切在赵家面前不值一提。
唯一值得称道的,不过是颍川书院,现在连祭酒都跑去燕赵书院,还得意个毛啊。
赵云一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未完待续。)
第四十一章幸福的烦恼
“公达,你也看得出来刘家天子不仁。”赵云笑得像个孩子。
荀攸默不作声,心里剧震。就这么几句话,对方就知道了自己想要成就一番皇图霸业的想法,反正自己是后辈,赖皮一点无所谓。
“目前的黄巾道,将会愈演愈烈!”赵云再次展开了神棍的那一套:“此后,那位就会警醒,可惜悔之晚矣。”
“他想把天下的财富聚在自己手中,与民争利的主导思想不变。只等他一走,天下就会四分五裂。”
“那位酒色过度,宫中的****传闻想必你也曾听说过些风言风语。实话告诉你,能流传出来的,基本上都是真的。他还能活多久?不超过十年!”
“乱世出英雄,乱世需要的是强大的武力,荀家有么?赵家有!”
在这里,赵云也不妨吹一吹牛:“鲜卑人何等强大?我赵家攻之而下。惜乎都是用我家的钱,来为刘家人粉饰太平,家父毅然隐退。”
如果说以前的荀攸对赵云还有些看法,此刻却已刮目相看,至少在年轻一辈中,没有谁像他这么有远见卓识。
俗话说:茂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说明赵家的情报系统比之荀家,不晓得要强出多少倍。
自己只是觉得这个朝廷腐朽了,荀家必须要做好一些准备。
颍川书院在文才和治国安邦方面不缺人才,差的就是赵家这种军事巨擘。
现在的赵家韬光养晦,很明显就是在等着灵帝去世的那一天,就是没有荀家,人家一样可以趁势而起。
这个年代的人不管有如何聪明,还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可能料到后面的变化。
特别是黄巾道这种街头田边的小团体,竟然可以动摇大汉的基础,在荀攸看来有些不太确定,他还想观察下,毕竟到了京城后一直以来都在扩大影响力,做着人才贮备的工作。
双方的第一次交流,也算不上不欢而散,荀攸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
“主公,此子真有你说的那么厉害?”贾诩从暗影里踱出。
师父很放心,没有在包间里作陪,也不晓得他老人家到哪儿去了。
贾诩的关键词与荀攸的特点雷同,事实上他的综合评价确实不如荀攸。
毕竟这个家伙几度易主,而且一句话就能搅得天下天翻地覆的。
然而在几度易主的过程中,贾诩所展现出的“经权达变”的修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
正如《三国志》里所说:“权以济事”,也就是应对事故、应对人事。
李傕、郭汜、段煨、张绣,这些位土匪大爷哪个是省油的灯?
然而只要贾诩一说话,他们保证都听话。
他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
他不仅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是“说什么人听什么”。
这不能不说是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
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
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这种低调隐忍,为他的风评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于贾诩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很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他看问题往往有根有据,然而事务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亲力亲为来引导,而不是因势利导而应对。
所以虽然贾诩在战略展望方面的言论往往没有说服力,他一般只是说应该怎么准备打,而说不出来到底如何打。
尽管赤壁大战、曹丕南征两次失败,都从侧面说明曹氏父子没有听他贾文和是错误的,但也并不能说明贾诩在战略策划上有多高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