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世吉祥-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早早把自己定位成一位按劳取酬的乱世泥水匠,工钱已谈妥,打工又何妨?
在杨致的劝谏提醒下,皇帝如何善后的大致框架已略现端倪。皇帝既是演技非凡的优秀演员,又是资深的权谋大师,日后的具体操刀事宜,根本不用杨致妄自操心。时至此刻,杨致自认为已可从台前退居观众席。事实上无需皇帝嘱咐,稍后几位宰辅重臣奉召前来议政时,他也没打算要掺和。
皇帝通宵未眠,福王赵行、王雨农、徐文瀚、陈文远等人这一夜又何尝不是不得片刻安枕?“皇帝”病重不起命在旦夕,欲指证太子弑君篡逆,不仅担心因此导致局势失控,且苦于没有过硬的证据。杨致在紧要关头又见风使舵做了墙头草,将赖以钳制太子的兵权拱手交出。眼见太子行将得手如愿,几人本就忧虑深重,尚未来得及拿出有效的反击对策,一夜之间却又突逢周挺猛虎洗面兵围皇宫,自己也被强行软禁,完全成了对外界形势一无所知的聋子瞎子!周挺骤然发动兵变到底是为了迎立另外哪位皇子为帝?还是彻底倒向了太子,为太子登基保驾护航?天知道啊!又怎不令人心急如焚?
王文广原本不过是一介默默无闻的禁军将领,除了老太尉陈文远于他曾有举荐之恩、感觉面熟之外,自然无缘结识其余几位重磅级的宰辅重臣。王文广一一上门宣旨传召众人见驾时,言之凿凿的声称由飞虎侯杨致贴身护驾、皇帝自宫外亲自领兵进宫,众人一时间兀自懵懵懂懂不敢相信。
福王府邸距离皇宫最近,第一个赶到宫门外,见到皇宫内外全是禁军兵士把守,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原内廷禁卫将军赵天养的尸体仍然钉在门楼宫墙上,犹自赫然在目!福王也不急于进宫。命停轿暂歇。不到盏茶功夫,王雨农、徐文瀚、陈文远心急火燎的相继赶到。这个时侯谁也没心思一本正经的见礼打招呼,四人默契的交换了一下眼色,不约而同的长吁了一口气。继而一起仰天大笑起来:连陈文远都来了,却不见当朝太尉卫肃!若非皇帝奇迹般的“痊愈”视事,犯得着连夜召见一个业已致休赋闲的前任太尉吗?除了超级狠人杨致,谁有那个胆量、那等身手?大伙儿都让皇帝和杨致那臭小子给骗了!
不管怎么说,皇帝一举粉碎太子的逆谋。都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太子一党彻底垮台已成毫无疑问的事实,现在应该尽快将心机和目光投向后太子时代了。四人都称得上是老谋深算之人,在没有亲眼见到皇帝、摸清皇帝的意图之前,仅是会心的相视一笑而已,谁也不愿意多说什么。
徐文瀚熟知杨致为人行事的风格,此前就察觉到他几度语含隐晦,迎驾归来交出兵权之爽快也颇有蹊跷。如若杨致早已洞悉天机只是不便明言,或根本就是奉皇帝密旨有意为之,那么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了。是以徐文瀚行至御书房门外时,心情已渐趋于平静。远不如其他三人情绪激动。
负责警戒的秦用对四人不甚相识,马成却是个个认得的,这其中任何一位他都得罪不起,远远迎上去见礼请安之后,方才一溜烟返身前去通报。福王是皇帝的同胞亲弟,王雨农、徐文瀚、陈文远都是皇帝的宰辅近臣,四人对皇帝的身姿仪容再熟悉不过了。眼前身着龙袍的胖大老者虽略显疲倦,却仍是神色如常,眉宇间不怒自威,不是皇帝又是谁?与日前奄奄一息躺在龙榻上那个“皇帝”的凄惨景象。哪儿沾得上半点边?
徐文瀚的目光在皇帝与面无表情侍立一旁的杨致身上一扫而过,轻咳了两声,像往常一样行了面君叩拜大礼。其他三人如梦初醒,在惊愕与激动中跟着跪倒。王雨农与陈文远更是禁不住老泪纵横。
皇帝原本出奇红润的脸膛愈发红得发亮,两手微微颤抖。长叹一声,强笑道:“二弟,三位爱卿,别来无恙?都免礼平身吧!马成,赐座。——致儿。你也坐下。”
王雨农哽咽道:“皇上,眼见您龙体康泰一如往昔,老臣……。”
皇帝一摆手道:“雨农,朕拟今日辰时早朝,时候已然不早,别情容后再叙。事已至此,其中究竟你们想必也猜了个八九分,咱们长话短说吧!”
“不错,朕月前班师出庐州之时确感不适,但并无大碍。然而朕这一病就如一面镜子,有人揪心,有人失望,有人认为是天赐良机!朕或许半点也不圣明,可也没糊涂昏聩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即便这个人是朕的亲生儿子!朕从未想过要设计任何人,不过是将计就计罢了。值得万分庆幸的是,终究还是为朕揪心的人多,朕赢了!”
谁在揪心、谁认为是天赐良机自不待言,什么人又会失望?皇帝不仅毫不避忌的明确点出了太子,而且不动声色的敲打了福王。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与二皇子赵当暗中早有勾连?幸亏赵当远在襄阳,距离长安路途遥远反应不及!莫说你还只是我的胞弟,太子是我的亲生儿子,那又如何?
徐文瀚与杨致心机聪敏,王雨农与陈文远久历宦海阅事无数,焉有听不出来的道理?福王直听得如芒刺在背,冷汗涔涔。
“实话跟你们说了吧,朕在年前十二月二十五夜间就自中州城外金蝉脱壳,大年初一凌晨就回到了长安。这一节周大将军知道,致儿也是早就知道的。”
听皇帝这么一说,四人都忍不住下意识的一齐望向杨致:原来你早就知道!居然还在越王设宴时那般卖力演出?居然还一本正经的领兵前去迎驾?这厮年纪轻轻,胸中沟壑城府竟深沉至此!
杨致当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唯有无声苦笑而已。他确实早已有所察觉,但不敢妄下定论。说他全然明确知晓,也不过只比他们早了几个时辰而已。皇帝的话其实是模棱两可,况且事先就打好招呼堵住了他的嘴,让他辩无可辩。皇帝是在有意玩弄一点挑拨离间的小聪明,用意再明显不过了:你杨致只能唯我所用,只能认我一个人!以后你别想、他们也不敢跟你纠缠到一起!即便别人想要与你私下交心,恐怕也得反复掂量,您老是不是一转身就会向皇帝告密?
“……那逆子一日不曾返京,朕的戏便没法接着唱。所以朕一边在暗处看戏,一边等那逆子回来。朕等了十多日,也看了十多日,可谓神佛尽出、好戏连台啊!昨夜之事诸位俱已亲历,朕就不多说了。太子一党已尽数在朕掌中,太子已被囚禁于东宫,太子妃卫氏服毒而亡,皇后畏罪自尽,内廷禁卫将军赵天养业已伏诛,卫肃、李氏三侯等党羽被严加看押在各自府邸。——此事不宜久拖,诸位有何高见?”
皇帝言简意赅,几句话就将过程与结果说得明明白白。众人虽然早有心理准备,还是暗自心惊不已。自古至今,罪在不赦、罪大滔天者莫过于弑君篡逆。换了别人倒还罢了,凌迟处死、抄家灭族没二话,可偏偏干这破事的又是您的宝贝儿子!这个“高见”岂是能随便乱说的?但若说错半句,便会掉落成千上百颗血淋淋的人头!
四人面面相觑,一时默然。皇帝森然催促道:“怎么?是说不出还是不好说?雨农,你任首辅大学士已逾二十载,你认为朕该当如何料理?”
王雨农沉吟道:“回皇上,当前大夏四面强敌环伺,虽尽皆处于攻势,但容不得有半分松懈,否则恐有动摇国策国本之忧。此案牵涉储君及皇后李氏一族,既是国事,又是皇上的家事,与寻常谋逆案不可等同视之。老臣以为,此案关乎国体与皇家脸面,为免大夏伤筋动骨有损元气,固然不宜久拖不决,也不宜牵连太广。”
“眼下最要紧的平定朝野局势,避免谣言四起,导致人心不稳局势难安。太子一党谋逆事实俱在,仍在各自府邸囚禁看押,于理于法多有不合,不如将其中数名主要人犯先行缉拿下狱,待审明之后再按罪论处。至于其余尚未曝露之微末党羽,老臣斗胆请皇上网开一面不予深究,以免骤兴大狱骇人听闻。以上仅是老臣愚见,请皇上斟酌。”
王雨农为相多年老成持重,对皇帝忠心耿耿,一番谏议让众人由衷暗赞。王雨农的谏议与杨致所言的善后基调大致无二,但更为具体务实,更易令人信服。由大局着眼,从大夏周边战局引申到朝局,虽对太子一案明确定性为谋逆,却又劝皇帝要谨慎注意控制打击面。对太子一党的处置,其中“审明”二字实乃神来之笔!既是“事实俱在”,又何需“审明”?还不是给皇帝争取时间好好想想清楚,怎样处置最为有利?
皇帝不置可否,转而向徐文瀚问道:“文瀚,你以为呢?”
第216章一切从权
大变之后应召而来议政的四人当中,唯有徐文瀚最为年轻,资历最浅。但皇帝曾向杨致明言,徐文瀚是接替业已年迈的王雨农出任首辅宰相的不二人选,对他的赏识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徐文瀚应声奏道:“皇上,王相所言老成谋国,十分中肯。太子谋逆一案的处置,关乎大夏国势消长,确需慎之又慎,且不急在这一时,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平息事态、恢复秩序。昨夜周大将军宣称奉旨实行长安全城宵禁,微臣敢问皇上,不知城中与大内的值守禁军是如何调用分派的?”
“朕之所以抢在早朝之前急召尔等前来,正为商议此事。”皇帝将周挺动用三万禁军的诸般调配布置详细说了,鼓励道:“文瀚,你怎么说?”
徐文瀚答道:“兵者国之重器,其职责除了擎天保驾,还有卫国安民。据臣所知,太子长于琐碎民政,在军中素来影响有限。如今逆谋已被挫败,太子为数不多的亲信兵马又被飞虎侯强行留驻在潼关之外。尚未曝露的太子党羽用太子的名义号召兵祸变乱的可能性,已然微乎其微。耿超将军统率接掌城防的一万五千兵士,都尉韦志高所率两千巡城兵士,都尉张安所率看守各处王公大臣府邸的三千兵士,应尽早悉数撤兵回营,也好让朝堂百官与长安百姓安下心来。此其一。”
皇帝不经意的瞄了一眼垂头未发一言的福王,皱眉道:“韦志高、张安部下的五千兵士悉数撤回,问题不大。耿超所率的一万五千兵士,却不忙撤回吧?值此非常时期,周挺必定军务繁忙,耿超身为禁军副将,理应回营辅佐署理。文瀚,你看是不是朕下道旨意给周挺打个招呼,命他另遣良将替下耿超就行了?”
皇帝心中明镜一般,既清楚耿氏父子是宁王一系的班底。也知道福王跟他们穿的是同一条裤子。太子手里没有兵权尚且胆敢这么折腾,皇帝怎么会放心将长安城防交给力挺宁王的耿超?其实皇帝是受太子的刺激,一时变得有点神经质,未免小心过头了。把话说白了。就是皇帝除了将兵权牢牢捏在自己手上,其他谁都信不过!
徐文瀚的心思何等玲珑剔透,岂会听不出来?委婉驳道:“皇上体恤周大将军,微臣钦佩也感动,但不敢苟同。皇上知兵善武。当知长安城防历经数任禁军大将军深思熟虑部署完善,纵然不说固若金汤,也是极难有纰漏可寻。周挺遣耿超率兵接掌城防,乃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暂驻几日尚无大碍,若是长驻不撤,势必打乱原有城防部署,新增兵马如何布防、交接、过度、融合、兵士食宿等一系列问题必会接踵而来,仓促间断然不可一蹴而就,很难保证不出现漏洞。若将耿超所率兵马日内原班撤回,则上述麻烦尽皆不复存在。”
“微臣并不是反对进一步加固完善城防部署。此事说来不难。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皇上只需下一道旨意,命周大将军亲自点选得力人手,将驻扎长安四门的都尉、乃至校尉两级军官全部予以调任更换。既无需兴师动众,也颇为便捷妥当。皇上以为然否?
徐文瀚摆出的理由非常现实,调将不调兵的解决办法也确实最为省事省力。你既然对耿超那么不放心,能想到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换了他,为什么不让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干脆把都尉、校尉一股脑儿都换了?
众人暗暗叫绝,却都不敢轻易插话。皇帝恍然一笑,抚掌赞道:“朕先前想得岔了。此议甚佳。朕听你的!——马成,笔墨伺候。雨农,今日便借助你首辅宰相的笔杆,这就当场拟旨。哦。文瀚,你接着说。”
徐文瀚侃侃言道:“同样道理,宫中禁卫也面临同等情形。内廷禁卫府原有三千大内侍卫,按批次轮值。日夜长守大内者,不过两千之数。现下仅新晋先锋将军严方部下被皇上收做亲卫的就有两千兵士,加上骁骑将军王文广部下一万精锐。担负大内禁卫之责的兵士,已多达一万二千之众。皇宫内外四处人满为患,且诸多禁军兵士熟谙宫中规矩者甚少,绝非长久之计。”
“微臣建议,内廷禁卫府必须即刻重组,人数仍以三千为限,可暂分为内卫与外卫。由严方点选一千兵士担当内卫,负责皇上、梅妃娘娘、越王殿下与东宫太子府禁卫。由王文广点选一千兵士担当外卫,负责皇宫其余各处禁卫。内卫与外卫各司其职,互不统属,严方与王文广只直接听命于皇上。剩余一万兵马立刻撤离皇宫,仍回禁军大营驻扎。”
“至于原有的三千大内侍卫,在三日之内甄选出一千精干人手,各分五百掺入内卫与外卫,以资熟手。其余两千内廷侍卫,分散调至各地军中另行任用。耿超对大夏军制与宫中禁卫两相熟稔,此事可交由他去办,命原内廷禁卫府两个副将协助即可。只是有一节请皇上务必留意:原内廷禁卫将军赵天养已然伏诛,皇上回宫之时已答应既往不咎,便万万不可失信。开门迎驾者重赏,其他内廷侍卫也需下旨表彰。以免授人口实,动摇军心。此其二。”
皇帝凝神静听,唯恐漏掉一字,不时连连点头。欣然道:“文瀚此议亦是思虑十分周全!雨农,照准。”
陈文远一直满脸肃然的正襟陪坐在侧,忍不住插言道:“皇上,请恕老夫无礼,多嘴几句。徐相重组内廷禁卫府的谏议思虑周全,确是令人耳目一新,老夫却窃以为微有瑕疵。严方与王文广本系禁军万千将佐当中的无名之辈,因机缘巧合得以沐浴圣恩,如今共掌大内禁卫,职责既是重大,又是无上荣光。”
“然而,统领内廷侍卫与领兵征战全然是两码事。老夫投身军伍五十余年,致休之前那几年愧居太尉高位,却深感远不如领兵为将痛快。老夫斗胆臆测,严方与王文广此前都是领有实衔的带兵将佐,从未接触过宫中禁卫,就此共掌内廷禁卫府的话,一时间恐怕难以适应,也很难踏实安下心来。是以老夫妄进一言,这统领内卫与外卫的人选,皇上是否能稍加斟酌?”
众人先前都已经嗅出味来了,皇帝急召致业已告老致休的陈文远前来,是因当朝太尉卫肃垮台下狱已是必然,陈文远是排名第一的军方资深大佬,皇帝是想借助他在军中的资历威望,来临时压住军方势力的阵脚。
而召皇弟福王前来,则以象征性的意味居多。一来对福王与宁王暗相勾连旁敲侧击予以警告,二来发生如此重大变故,皇族宗亲中若无重要代表人物参与善后议政,未免说不过去。事实上皇帝一直有意冷落福王,不给他说话的机会。
老爷子一番话令众人不觉莞尔,貌似说得粗豪,实则大有深意。
严方与王文广骤入规矩繁多、戒备森严的深宫大内,等于在脖子上套上了一副无形的沉重枷锁,也难保毫无差池。皇宫是天底下关系纠结最为复杂、变幻最是莫测无常的地方,要想应付裕如,仅有忠心与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有能沉得住气的心胸城府,要有相当的政治头脑。二人原来都是年轻的中下级禁军将佐,无论能力、城府与心机,都有待进一步考量验证。二人都被周挺视为心腹,王文广又曾受陈文远举荐,若是惹出什么乱子,陈文远岂能置身事外?擦屁股的重任非他莫属。
何况老爷子还说了一句大实话,大夏连年对外用兵,四面八方打了个不亦乐乎,严方与王文广进入了皇帝的视线,就是这次得到的最大彩头,留在军中那便会前途无量机会多多,岂不是比小心翼翼的窝在皇宫大内要痛快许多?
福王逮住这个难得的话缝,拍了皇帝老哥一记不痛不痒的拙劣马屁,以求化解尴尬的境地:“皇上,臣弟以为老太尉此言差矣!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严方与王文广能得皇上亲简擢升,理应感念皇恩死心用命,焉有挑肥拣瘦之理?”
徐文瀚微笑不语,王雨农捻须笑道:“王爷,陈老太尉,还请稍安勿躁。其实文瀚方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当务之急是平息事态、恢复秩序,严方与王文广只是暂掌宫禁,皇上并没有要他们在宫中呆一辈子的旨意啊!”
皇帝对陈文远笑骂道:“你个老货!你心里头的小九九,以为朕还看不明白么?严方与王文广此番甚为得力表现上佳,朕岂会让他们窝在宫中消磨埋没了?你愿意朕还不肯呢!非常时期自然一切暂且从权,这二人都是可造之材,让他们在朕身边多呆几天,朕也好再多看一看。”
“皇上圣明。”皇帝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陈文远自然不好再说什么,福王也讨了个老大没趣。
皇帝看了一眼御书房中的铜壶漏刻,敛起笑容道:“辰时已近,时间紧迫,尔等都是朕的宰辅重臣,不愁没有说话的机会。你们少打岔,且听文瀚把话说完。”
———————分割线———————
PS:又到月底了。。。有枣没枣都厚起脸皮打一杆子:求订阅月票支持!
第217章出奇料理
徐文瀚的谏议确实思虑十分周全,不仅理由解说详细,而且提出的相应对策也非常周密具体,令人无懈可击。是以每谏一条,皇帝便赞一条准一条。
王雨农乃当世饱学大儒,身居帝侧署理朝务数十年,草诏拟旨原是操练得炉火纯青了的拿手好戏。就在陈文远与福王插话的间隙,几道圣旨已然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徐文瀚原本心境恬淡,入朝为官之后素来与人无争。皇帝说得不错,时间紧迫,他既不用顾忌讲究什么韬晦,也无需假惺惺的谦虚礼让:“其三,就是对太子一党几名主犯在待审之前的料理了。”
“首先,原内廷禁卫将军赵天养抗拒天威,妄图附逆作乱,已然伏诛。辰时已近即将早朝,如今尸首仍高悬宫门门楼之上,那般血腥惨象难免让人触目惊心,以至对皇上仁德心生误解,也有污皇城庄严祥和。须遣人尽快收尸,清洗门楼血渍。”
“触目惊心?”皇帝嘿嘿干笑几声打断道:“像赵天养那等不知死的逆贼,朕原想任由他在宫门门楼上曝尸示众,让文武百官、诸多内廷侍卫与禁军兵士多看几眼,对他们只会有好处。若无安定,哪来的仁德祥和?徒然粉饰太平又有何用?朕并不在乎这些个虚架子,别让那副臭皮囊脏了朕的地方倒是真的。怎么说那厮都与朕有同族宗室之亲,不然的话,定要鞭尸弃市!”
“还有,或许你们三位都与文瀚持类似看法,认为赵天养是附逆作乱,致儿却与尔等意见相左。致儿乃是认定那厮是挟持太子谋逆作乱的首恶,才当机立断将其一箭射杀。此事见仁见智,朕也就是随口那么一说。今日且莫把话扯远了,择日另议。”
转头对福王阴恻恻的笑道:“收尸一事,就辛苦二弟吧!人死已矣,朕尚未气量狭小到连死人都不放不过的地步。朕给赵天养留个全尸。你将他拉至城外随便找一处乱葬岗埋了就是。抄没家产、查封府邸以及缉拿其家人下狱诸事,朕也都交与你去办。”
“那逆贼论辈分还是朕的远亲族叔,朕不能让皇族宗室太过寒心。二弟,你是与朕这个辈分上唯一的皇室亲王。由你出面无疑较为适宜。你务必言明那逆贼的罪大滔天,也要适当安抚宗室的情绪。朕与你做了几十年的兄弟了,朕知道你向来关心国事,一心想要为朕分忧。你的才具朕是清楚的,就不用朕教你怎么做了吧?”
皇帝口称顾念宗室的情绪。却分明是借机杀鸡给猴看,对福王而言则等于是公然警告了。众人都听得禁不住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福王就更不用说了,涨红了脸低头应道:“臣弟遵旨。”
与此同时,众人心里也一齐在犯嘀咕:您刚才不是还不让我们打岔吗?随口那么一说?谁他妈信啊?
皇帝的“随口一说”,十分值得玩味。杨致早已想到了的事,其余四人经皇帝这么一提醒,当然也立马想到了。登时一齐望向杨致,毫不掩饰眼中的钦佩之意。
王雨农先前从大夏周边安全态势引申到朝野局势,才羞羞答答的落在了有待“审明”上。而杨致则直接给赵天养扣上了“挟持太子、谋逆作乱”的帽子。死人是无法开口申辩的,他既成了“首恶”,太子则摇身一变成了“从犯”了。一主一次,就是天壤之别!
这个年不过弱冠的年轻人,看似心狠手辣百无禁忌,实则心境清明见事深远。决然栽赃将赵天养置于死地,实在是一桩大慈大悲的无上功德!
如此一来,太子虽罪无可恕,但情有可原,是杀是放。皇帝就有了充分的回旋余地。令人不得不为之叹服的是,将赵天养定为谋逆首恶,则皇帝注定无法广为株连大开杀戒:赵天养已经死得不能再死,若再按大夏律判他当街凌迟。不仅皇帝妄背凶残暴戾之名,更无半点现实意义。若说株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