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小驸马-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氏点点头,笑道:“幸得道长玄术精通,述儿方保无恙。道长留下几件物事,让母亲转交述儿,若非说起此事,母亲差点忘了。”

说完,周氏让丫环到内室取出物事,递给姜叙。姜叙打开书信,信上只有两行小彖:纷乱世需异世人寻古圣原意,清平时要慈悲心行人间大道。

再打开包裹,内有两本书籍,纸张皆为上品蔡侯纸,书名以工整彖体书写,上面一书为《遁甲天书》,下面一书为《太平青领道》。翻看其中内容,其内却是白纸,并无点滴墨迹,姜述左翻右看,不明是何意思,当下重新包好两书,辞了母亲回房自行琢磨。

姜府后院建了数处偏院,中间夹着四间精舍,精舍四周都是错落有致的花墙,与大院格局浑然一体却又自成空间。此处精舍就是姜述的书房。精舍旁边一条石子铺就的小径,沿着小径前行,是用杂木板铺成的木桥,木桥两边的扶栏雕着梅兰竹菊。再往内是一处小人工岛,四周用石子铺出一条环形小路,岛上花草众多,修剪得整整齐齐。经小桥上岛,转过几个弧度不大的小弯就到了书房门口。书房共有两层,下层存放着一层层码着整整齐齐的竹简,是姜家藏书的一部分;二层是姜述平时读书的地方,窗户皆是菱形木窗,平常用薄纱所罩,室内光线甚是明亮。

姜述站在书房窗户前面,拉开薄纱,透过窗户向外看去。书房比院墙略高,视野非常开阔,小河弯弯穿城而过,两边绿树成荫,风景这边独好。姜述无心观景,思绪飘到远方,思考以后的发展方向。无忧无虑的小资生活是他前世梦幻般的向往,如今他已经拥有小资生活,却又不得不选择放弃。倘若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四年之后的黄巾之乱祸及八州,青州大半郡县沦为一片废墟,目前拥有的一切将在兵灾下变成虚幻的光影。

东汉此时虽有边患,但是内地升平,姜述九岁稚童,如何说服家大业大的姜家举族搬迁?人命如草芥的乱世即将到来,姜述保全性命不是难事,但又舍不得这已经拥有的梦幻般的一切。姜述到底要如何行止方好?自建基业?如穿越大家大作那般,从头做起,自创基业,利用乱世之际行王霸之道?君未见我们的伟大领袖吗?历尽千辛万苦,最终结果如何?族人如何?后代如何?此路可行,但太苦太累,风险又大,后果不可预见。发挥熟识历史走向的优势,依附未来掌权者曹操?曹操前生艰难,官渡之战以后苦尽甘来,但是曹操多疑善变,杀伐决断,举族附之风险太大。及时迁移,避开战乱,去平安之地避难?前期可以去荆州、益州、扬州南部、交州等地,曹操平定河北以后再迁回青州。虽然明知历史走向,明白避祸方向,但如今姜述有何话语权?根本无法说服族人。若是家族产业皆毁,族人皆死于战乱,唯姜述一人保全性命,太浪费目前拥有的资源,对血脉相连的族人也不负责任,何况独身拼搏于乱世,风险会成几何倍数增长。

以姜述的出身和前世的才华,出仕未必没有出路,但姜述属于“宁为鸡头,不为牛后”一类,外表平和,内心清傲,倘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侍奉别人,即便封相拜将、荣登三公也无法接受。姜述与贾诩性格不同,贾诩低调做人得以得善终,姜述明知明哲保身之道,却很难做到。姜述的性格与荀有些相似,外表谦和,内心倔强。最终荀结局如何?前期为曹操出生入死,立下无数大功,最终因为心向汉室而遇害。再说姜家家大业大,合族分支遍布诸州,青州主支计有上万之众,在讲究诛连的古代,如何保证族人不犯族灭之罪?乱世最是残酷,姜家若无强大实力支撑,即使家财万贯,族人众多,最终还是免不了任人鱼肉的悲惨下场。

只有四年时间,以姜家嫡子的身份拼搏一番?难度很大,但是不能不为之。倘若不为,只能逃命依附他人,刀把抓在别人手中,除了挨宰有何反抗余地?努力之后若不能成功,再行逃命避祸,已经尽心而为,就不会悔恨终生。

姜述千思万想,最终打定割据一方,观望天下形势的决定。若是大事可为,可以趁机登顶,改朝换代;若是事不可为,统领亲信族人赴海外建国,海路虽然颠簸,路途不平,但若海外建国成功,过程虽然艰辛,但拥有一块赖以生存的自留地,结局也算圆满。

要想割据一方,得有相当积累方可,最好能够主政州郡,有稳定的地盘,可以自由支配钱粮,再设法取得兵权,兵马钱粮在手,又有稳定的赋税支撑,割据便大有可能实现。要想达成目标,获得朝廷认可十分重要,如此既可少费手脚,又有大义之名。如张角那般揭竿而起,也不是不能为之,然而需要准备的时间很长,从目前形势来看,时间显然已经不够。

汉代实行征辟制度,若非近支皇族或世族大家子弟,入仕要有声望或有功于国,否则寸步难行。刘备自谓出身皇族,又自称是郑玄、卢植弟子,因为没有文名声望,二十八岁时还是一介草民,后来凭借战功得任县尉,这才得以崭露头角。姜述此时尚是九岁稚子,依仗战功短期出仕无望,凭借满腹名诗佳文,一夜成名甚是可行。可惜汉代与宋朝大不相同,宋太祖遗言不杀士大夫,宋代即使一岁能背论语,皇家也不会猜忌。同样事件若是在宋朝以前,一岁能背论语会被视为妖异,九成九会落个族诛之祸。不敢过于妖孽,只能寻找合适的时机,逐步提升声望,可是时间又紧迫异常,姜述苦思冥想,始终找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

分析一下,姜述的身份有许多优势。姜家为兵家大族,虽非史上著名兵法世家,也属兵家望族,家传《太公兵法》历来传子不传女。族中子弟担任都伯以上军官者数百之众。姜述身为长房嫡子,学习家传兵法武艺是其本分,学习期间虽然苦累,但是兵法武艺一端学成,将是乱世割据的最大本钱。个人文武全才,提前储备人才,延请数名妖孽级谋臣辅佐,拉拢部分三国名将为己用,大事未必不成。

第一卷姜述篇第4章避祸设想下

武将出仕前途艰难,自武帝独尊儒家,大汉朝堂士族、外戚轮流专权,恒灵两代宦官权势越来越大,武将若非皇亲国戚,很难进入权力核心。东汉政制文武分治,武将只有领兵之权,粮草辎重皆由朝廷衙门掌握,实际控制权在文臣手中。大汉将领分级明确,自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四镇直到郎将,皆手握兵权,月底皆需向朝廷申报下月钱粮,若是朝廷停止钱粮供应,除了据地造反抢夺钱粮,部下兵马断粮以后将会立散。现行制度之下,武将只是皇家手中的刀,刀把握在文臣手中,何去何从没有任何自主性,因此以武将出仕,时间上来不及,也很难有所作为。

东汉末年,导致诸侯坐大的原因很多,因平黄巾之乱诏令地方豪强练兵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最大的祸根是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地方改刺史制为州牧制,动了文武分制的根本。文武分制,无论文官武将,还是中央地方,皆相互限制,彼此很难坐大。史上灵帝听从刘焉建议,在各州设州牧一职,代天子牧守一方。州牧统管本州钱粮军民,兵马钱粮合二为一,又有稳定的赋税自给,诸侯因此拥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这是导致汉末乱世混战的最大原因。

除了两京三辅之地,灵帝后期最有影响力的十二位州牧和有影响力的郡守,除了幽州牧刘虞、兖州牧刘岱、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瑶、益州牧刘焉是皇族出身,其余州牧和大郡太守多是文官出任。后来权倾天下的董卓,奉诏入京以前并非州牧,职务是前将军、西凉太守。董卓文武职责一肩挑,是因为平息羌乱不久所致,又限于西凉地域特点而形成的特例。凉州一向贫瘠,无法供养大军,钱粮十之**由朝廷拨付,朝廷手握钱粮,根本不怕西凉兵据地造反。除此之外,董卓在西凉也是受制甚多,根本无法掌控凉州全境,史上凉州马腾、韩遂举兵反对董卓,便是明证之一。

分析出来的结果非常明显,想要出仕掌握大权,就要得到士族的认可,从而得入朝堂,伺机下放地方。要想得到士族认可,需要有极高的声望。反而言之,只要有了极高的名望,才会得到士族认可推荐,才可能被朝廷征辟,从而踏入仕途。

提升名望,获得士族认同,刘备当年的办法可以借鉴。刘备年十五岁,母使行学,尝事郑玄、卢植。刘备不好读书,因无文名,二十八岁时尚是平民,生活甚为窘迫,其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刘备逢乱起兵,自我介绍时着重强调两点:一乃汉室宗亲,二尝师从郑玄、卢植。刘备跟随卢植、郑玄时间很短,因其不好读书,文才很差,并不得两人看重。刘备开口以卢植、郑玄弟子自居,是因卢植、郑玄皆当世名士,在士族中名望很高,刘备借此来提升声望,获取部分士族的认可和支持,这也是其得以崭露头角的原因之一。

刘备是否皇族至今未有定论,至少献帝时宗正族谱没有记载,即便真是中山靖王之后,也是远得不能再远的远支。刘氏远支族人到灵帝时已是多如牛毛,与平民相差不大。汉献帝后来为了对抗曹操,拉拢刘备为外援,让宗正将刘备一支填入族谱,刘备这才摇身一变,真正成为让人认可的刘皇叔。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心怀汉室的士人集团,为了保护既得利益,多依附皇家子弟,依附刘表、刘焉者最多。刘备得到刘协认可,正式成为皇叔,又有一定的实力和知名度,大量士人开始追随左右,其屡败屡战,数次重新崛起,与士人大族倾力相助关连很大。刘备当年夺取荆益两州,阻力并不是很大,原因是颇有名望的刘表、刘焉亡后,刘琦、刘璋才德不足服众,荆益两地士人大失所望之际,而被有皇叔之名的刘备趁虚而入。士人之所以依附刘备,并不是因为刘备名望很高,而是需要帝王宗室出面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将刘备当成恢复汉室的寄托。

得到士人集团认可非常重要。史上诸葛家族因避黄巾之乱,举家迁到荆州避祸,家族日渐衰败,又属于外来士族子弟,诸葛亮没能得到荆州士人集团的认可,根本无法进入仕途,不得不在乡间耕读。诸葛亮通过与荆州大族黄家联姻,借助黄家之力融入荆州士族,这才名声渐起,在荆州士人吹捧下声名日隆,后来传至刘备耳中,引发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提升名望与现代明星包装道理相通,根据情况准确定位,找出与众不同的优点刻意放大,千方百计进行舆论宣传,以故事的形式广泛流传,名望便会逐渐攀升。

姜家为青州著名豪门,姜述又是姜家嫡子嫡孙,基础比刘备、诸葛亮要优越很多,但同样需要包装。姜述分析现状,认为凭借记忆中的名家大作,将会很快闻名于世,成本低收获却会很大。

姜述逐渐理清思路,既然没有捷径可寻,那就需要夯实基础,静候时机来临。姜述身为独子,周氏一直对他非常溺爱。过分溺爱实则并非好事,姜述日常诸事都有专人料理,虽能读书识字,也习兵法武艺,但自小生活在花棚里,世事几乎一窍不通,根本经不住狂风骤雨。

姜述不想一鸣惊人,就得先从小事做起,逐步改变别人对他的印象。穿衣不用人伺候,吃饭不用人提醒,言谈举止变得稳重有度,时出惊人之言,与从前几乎判若两人。这些日积月累的刻意改变,最终也会引导他人舆论,言姜述少有大志、聪明好学。

穿越大叔在现代整整生活了四十年,经历过计划经济末期和改革开放大潮,包装自身提升名望实非难事。当然,姜述不想成为空有虚名的绣花枕头,而想变成货真价实的文武全才。

姜述天生聪慧,骨骼匀称,年纪合适,习文练武条件很好。姜家祖规严谨,姜述四岁启蒙学文,族学老师又另眼相待,习文基础尚算扎实。五岁开始练习武艺,然而在周氏干涉下只是敷衍了事,但多少有些武艺基础。

病愈后的姜述习文练武,非常勤奋,合府上下都能明显感觉到他与往昔不同。这种改变幅度不大,类似学习平平的学生突然奋发图强,姜府上下虽是惊奇,却并未以此为异。周氏见姜述上午练武,下午习文,上进之余又关心家事,天下父母望子成龙之心类同,周氏内心自然十分高兴。

穗儿自小跟随姜述左右,与姜述相处时间最长,感情最为真挚深厚,见姜述如此刻苦上进,心里由衷感到高兴。姜述也能察觉这份关心,不以小婢身份待她,比对其余下人明显要好得多。古时人成熟较早,穗儿年纪大姜述两岁,此时已经晓得男女之事,见姜述待她极好,不免生出别样心思。姜述有时说话随意,含些调笑之意,穗儿便面露娇羞之态。姜述视穗儿为小女孩,又不好萝莉这种调调,见她如此模样,起初甚是奇怪,后来听说邻家少女十一二已为人妇,这才恍然大悟,不由暗自好笑,不敢再跟她随意胡闹。

姜述武艺底子很不扎实,练武初时进展很慢,他知晓欲速而不达的道理,练武健身非一日之功,因此并不发急,只是埋头苦练。家将姜丁勇猛过人,为姜家第一高手,被周氏指定专门负责传授姜述武艺。姜丁初见姜述主动求教,以为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初时不过敷衍了事,后来见他练功刻苦,持之以恒,方知并非一时儿戏,方才拿出浑身解数调教。

姜述知晓大乱将至,内心充满强烈的危机感,每日苦练武艺,博览群书,瞅空还要默写后世大作,充实忙碌中时间飞逝,转瞬之间已过了月余。

姜述已将家中藏书草草浏览一遍,此日静极思动,请示周氏要出门看看。姜述近期一改往日沉默寡言的习惯,显得开朗活泼,每日习文练武,表现十分上进。周氏看在眼中,内心十分欢喜,姜述要求出门,周氏担心独子出现意外,欲不应允,又想儿子毕竟为姜家嫡子,迟早要接掌家业,若是整日待在家中,不谙世事,未必是件好事。周氏犹豫半天,遂将穗儿唤来,仔细叮嘱一番,又指派七八位精细家丁左右跟随。

马车从小巷拐将出来,上了大道,马夫问道:“少主,要去何地?”

姜述坐在车内,正掀起车帘张望,见街市甚是热闹,不禁兴趣盎然,道:“只去繁华之地便好。”

转过街口,两边街市更是繁华,商铺鳞次栉比。粮铺、布行、茶楼、饭馆、药铺,还有各色民间小吃,令人眼花缭乱。街面热闹非凡,与现代风情大异,姜述不想闷在车里,遂让车夫停下马车,下车步行,一路慢慢逛去。

姜述初次来到古代街市,感觉新奇,其家境又好,遇到新奇之物便买一些,随身家丁很快成了专业劳力,人人提着不少大包小包。姜述无意间扭头看见,觉得家丁如此甚是辛苦,也惹人注目,吩咐道:“你等先将东西送回,然后回来伺候,让穗儿陪我继续往前逛逛。”

家丁见公子吩咐,不敢回驳,互望一眼,应喏一声,风风火火回去寻到马车,将东西放到车上,派两人随车送回府上,其余人回头来寻姜述。

第一卷姜述篇第5章粮铺风波上

姜述逛街的新鲜劲儿过去,又琢磨起汉代商铺,路上走马观花,一连转了十余铺面,见穗儿兴高采烈,道:“穗儿这些年很少出门,今日可还尽兴?”

穗儿答道:“公子取笑小婢了,小婢是伺候公子的,可不是出来诳街的,公子这般说话,若让夫人知道,又得斥责小婢一通。”

姜述不再言语,闲逛之时却在注意穗儿神情,见她留意何物,故意停下让她去买。女孩子喜欢的东西都是小玩意儿,即使如此,不一会穗儿两只小手也拎满了物品。

姜述善解人意,要替穗儿拿些,穗儿执意不肯,道:“公子金贵般的人儿,不能亲自动手。”

姜述不愿穗儿如此吃力,回头见家丁尚未返回,问道:“前方可有歇息之处?”

穗儿打量一下四周,道:“离咱家粮铺不远。”

姜述方才就对商铺甚感兴趣,听说前面有自家铺面,顿时来了精神,两人顺着人流往粮铺走去。过了一个十字路口,路东有几颗粗大的桧树,树影下露出赤底黑字的“粮”字招牌,招牌旁挑出一面旗子,上写一个大大的“姜”字,穗儿纤手一指,道:“公子,前面就是咱家粮铺,小婢去招呼掌柜出来迎接。”

来到粮铺近前,只见铺子前面胡乱扔着不少烂菜杂物,散发出很大一股怪味,铺面虽然不小,招牌也甚是夺目,怎奈百姓路过此处,被怪味所阻,皆掩鼻绕道而行,弄得铺面内外门可罗雀。

穗儿皱眉道:“阳老爷平时精细,如何弄得店前这般污垢?”

说完,引领姜述绕个小圈迈步进店,伙计上前拱手道:“两位光临小店,可要购粮?”

穗儿刚要说话,姜叙轻拉她一把,拱手道:“在下逛街到了此处,感觉甚是疲劳,因此进来歇脚。”

粮铺方才生了是非,掌拒伙计们心情不悦,伙计碍于店规,又见姜述穿着讲究,生得俊俏,又有美婢随同,知是大户人家子弟,耐着性子,陪笑婉拒道:“平常两位在此歇息无妨,今日店铺正好有事,不便容留两位。”

姜述刚要询问缘故,后院转进一位中年男子,此人穿着甚是讲究,身材长大,脸色微黑,狮鼻大嘴,正是粮铺掌柜姜阳。姜阳出身姜家支房,长相虽然粗鲁,行事却很精细,甚得周氏看重。此时外头阳光强烈,姜阳从室外猛然进来,一时瞧不清店内人物,适应片刻定睛认出姜述,慌忙上前拱手道:“少主何时来的?快到里面就座。”

姜阳辈份高,为姜述族叔,古代重礼,姜述虽是嫡系,却不能失了礼数,拱手道:“见过叔父。”

姜述乃嫡子嫡孙,虽未接掌家业,却是族长身份。支房子弟在家族中只是从属地位,不肖者只比奴仆地位稍高,姜阳虽得周氏重用,却不敢受姜述之礼,连忙上前止住,忽见姜述身后只有穗儿一人侍候,脸色一变,问穗儿道:“少主身份尊贵,为何无人随身保护?”

姜阳待人和气,穗儿虽是奴婢,却不拘束,坦然答道:“方才在街上买了不少东西,让他们回去送了。公子感觉有些疲累,特来店中歇息一会。”

姜述从未来过粮铺,伙计们又进不得姜家内院,都不识得这位少主。方才那位伙计在旁听了半晌,才弄明白原来是少主人来了,慌忙上前见礼,道:“小的不识少主,失礼之处,请少主见谅。”

姜述见伙计表情惶恐,晓得他担心方才婉拒之事,见此人相貌不似奸诈之人,自不会与他计较,温言道:“不知者不罪,况且你也尽了礼数,有何失礼之处?”

姜阳在旁见姜述待人接物,有板有眼,语言有度,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心中暗暗点头,当下引领主仆两人走往后院。后院面积甚大,收拾得十分干净,摆着不少粮车,左右两个角房是伙计们的住处,中间是偌大的粮仓。粮仓门前左旁有一间静舍,里面收拾得甚是素雅干净,是专门接待大客户的客舍。三人来到静舍,一位清秀的小厮沏上茶来,姜阳又埋怨穗儿道:“如何让人走开?近期我家屡逢麻烦,颇不平静,少主万一遇到恶人怎生是好?”

姜述见穗儿发怵,帮她解脱道:“此事与穗儿无关,皆听我吩咐而行。众人提着重物极不方便,何况已是到了粮铺近旁,又能出什么事情?”

姜述出口揽事,姜阳不好再埋怨穗儿,道:“少主平常居于内宅,不知道近日有人寻衅滋事,我派人详细探明,正是田家人背后生事。我家素与田家交好,又是世代姻亲,田家人行事如此古怪,蹊跷得很。田家虽然人多势众,姜家也非小门小户,并不怕他,但是情况不明,不好大打出手。少主身份金贵,田家既已生出事端,以后出门务要小心谨慎,以防不测。”

田家主母姜氏,乳名飞叶,为姜述嫡亲姑母,平昔对姜述疼爱有加,姜述卧病时还专程回门探望。姜述听到这里,立时判断此事大非寻常,背后定有缘故,问道:“此事从何说起?”

姜阳正欲作答,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吵杂声,姜阳脸色一变,道:“这帮天杀的,怕是又来闹了。少主稍坐,我去去就来。”

姜阳出门不久,店前声音小了一些,继而又闹腾起来,想是对方来人不少,与姜阳又生争执。穗儿按捺不住好奇之心,道:“公子,小婢去前面看看。”

不一会,穗儿匆匆回来,道:“公子,有人闹事,都打起来了。”

姜述一愣,心道姜氏家大业大,族人为官者又多,临淄地面谁敢无事招惹?姜述虽然年少,毕竟是姜族少主,遇到这般事情,容不得袖手旁观,于是起身出门去瞧个究竟。

此时店铺前面早已乱成一团,数十人相互殴打,已有十余人受伤抬在一旁。粮铺伙计人数不少,因为经常装卸粮食,全都身强力壮,但毕竟不习武艺,与对方打得难分难解。姜阳想是气得急了,此时亲自下场,正与对方一名大汉缠在一起。

穗儿急道:“公子,这可如何是好?”

姜述见对方数人身手不凡,穿着杂乱,根本不像田家家丁,大声道:“大家且住手。”

无奈人小声低,加上围观者吵嚷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