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大丈夫-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样的安排下,李景相信徐东升进入郑府是没有问题的。
郑森不可能拒绝跟徐东
升见面,也不会只给点银两就把徐东升打发了。
如果郑森连面都不见,徐东升回到河南肯定会告诉袁枢,日后袁枢跟钱谦益提起此事,钱谦益哪里还有脸见人?
你连学生如何做人都没教明白,还有什么资格为人师表?
这可是涉及到郑森的老师钱谦益的脸面问题,郑森当然不会这样打自己老师的脸。
同样的道理,郑家的门子也不敢不给郑森通禀。
像郑芝龙这样的人家,门子都是见惯了阵仗的,什么样的人可以回绝,什么样的人必须通传,他们的心中都非常有数儿。
徐东升已经告诉他们自己的老师是袁枢,并且跟他们点明自袁枢跟郑森的老师钱谦益交好,他们要是不通禀,钱谦益肯定会因为这事儿落得没脸。
钱谦益要是落得没脸,必定会给郑森写信质问,甚至亲自跑一趟都有可能。
郑森要是得知因为门子的原因令老师丢脸,恐怕直接就砍了门子的脑袋。
门子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因此绝不敢不给徐东升通传。
但是进入郑府以后,能不能跟郑森拉好关系,就得看徐东升自己的表现了。
因为李景只能帮徐东升考虑如何不露出破绽,至于期间会发生什么事情李景不可能提前预知,因此能不能完成任务,最终还得靠徐东升自己随机应变。
作为一个只有十九岁的年轻人,这个担子不可谓不重,徐东升要说不紧张是不可能。
为了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徐东升决定不去考虑面临郑森以后怎么办,而是把注意力放在郑府院内的精致上。
可惜根本没用,无论徐东升怎么分散精力,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面临郑森以后该怎么说话。
这一来,徐东升便显得更加紧张,呼吸也难免粗重起来。
而由于紧张,徐东升并没注意前面带路那人偶尔会侧一侧头,偷偷地观察他的表情。他那略带紧张的表情,明显急促的呼吸,都落入前面带路人的眼中和耳中。
郑府是的后宅共有五进院落,五进院落就是五个四合院。
作为郑家的长子,郑
森当然有自己单独的院落。
穿过火巷(为防止着火,院落之间以巷道隔开,这样即使某个院落着火,也蔓延不到别的院落,这个巷道被称为火巷,郑府的住宅布局是三通门双火巷),徐东升被带到东面第二个院落。
推开院门,只见中门大开,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正在门口等候。
门子见了急忙转身对徐东升道:“这就是我家大公子。”
说完,疾步走向郑森,指着徐东升道:“大少爷,这就是徐公子。”
接着凑到郑森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
郑森点点头,摆摆手道:“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说完,郑森疾步迎了上来,笑着拱手道:“徐兄,郑某有失远迎,还望赎罪。”
徐东升急忙拱手道:“不敢,不敢,徐某冒昧打扰,还望海涵。”
“徐兄太客气了,以你我二人的师渊,你到了泉州,若不来我府上,那就是瞧不起郑某了。”郑森笑道。
徐东升忙道:“徐某来到泉州,自然要拜会郑兄,只是没想到会是这个样子来见郑兄,实在是失礼之至。”
“诶!徐兄这话就见外了。徐兄在郑某的地头落难,原是郑某的责任,徐兄莫急,我这便派人追查,看什么人这么大胆子,敢盗窃徐兄的行李。”郑森笑道。
“怎敢劳烦郑兄。”徐东升忙道。
“小事一桩,来,徐兄请。”郑森伸臂摆手道。
“郑兄请。”徐东升也急忙摆手道。
郑森笑着把着徐东升的手臂进了厅堂。
进了正厅,郑森招呼徐东升就座,然后吩咐婢女倒茶。
端起茶杯,郑森伸手示意徐东升喝茶,用杯盖轻轻荡了荡杯子,轻轻吹了吹,郑森慢慢啜了口茶,然后说道:“徐兄是环中公的学生,听闻环中公在家丁忧,不知近况如何?”
“蒙郑兄牵挂,家师身体无恙,另外家师虽然在家丁忧,却仍需处理公务,每日都不得闲。”徐东升忙道。
郑森点点头:“听闻当朝首辅,兴国公李景乃是节寰公的学生,想来是首辅大人念
及节寰公的恩情,未令环中公卸去差事。”
徐东升轻轻叹了口气:“听家师说,李大人本不欲令家师在家丁忧的,不过念及师恩,才同意家师回家守制,因此虽未夺情,却依然令家师兼着差事。另外,家师还说,李大人原想亲自为节寰公守制的,不过其时李大人正筹备对东虏用兵,实在是无法和家师一同扶柩归乡。”
郑森闻言默默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方才叹道:“兴国公一代英杰,只用一年便平了肆扰大明多年的东虏之患,实是英雄了得,可惜我辈无缘,不能亲眼得见兴国公之英姿。兴国公乃节寰公的学生,与环中公相交甚深,徐兄乃环中公的学生,想必是见过兴国公吧?不知兴国公长什么样子。”
第四百七十八章 一见如故
不过在下倒是听家师说起过兴国公,他说兴国公的相貌虽无出奇之处,但是却能令人一眼难忘,尤其兴国公那双眼睛,仿佛能看穿人心一般。
另外兴国公的年纪不大,比家师还小了两岁,今年只有三十六岁。”
郑森轻轻点了点头。
想了想,郑森接问道:“徐兄这次出来游学,可是环中公的意思?”
徐东升点点头:“家师说,兴国公执政跟前人不同,以后不会再录用只会写八股文的迂腐之人。家师说,以后要想中举,必得有真才实学才行,因此他让我不要在学堂里读死书,让我出来游历一下涨涨见识。
说来惭愧,在下家境贫困,这次出来游历,都是家师资助的。”
郑森点点头笑道:“由此可见,环中公对徐兄的器重。”
徐东升摇摇头:“家师对在下再看重也及不上牧斋先生(钱谦益的号)对郑兄的器重,听闻牧斋先生为郑兄取字大木,寓意郑兄乃大明栋梁之才,可见牧斋先生如何看重郑兄!”
郑森摆摆手:“郑某愚昧,当不起先生如此盛赞。对了,徐兄这次出来游学,可曾到过南京?不知见没见过先生?”
“倒是去过南京,不过在下到南京之时,牧斋先生已然不在南京,听说兴国公请他进京编撰崇祯字典,牧斋先生不曾答应,回归故里了。”徐东升摇头说道。
“哦。”郑森轻轻点了点头。
看了看郑森,徐东升忽道:“郑兄是牧斋先生的学生,难道不知牧斋先生的近况么?”
郑森摇摇头:“先前倒是给先生写过信,先生也有书信回复,不过近几个月却是断了书信往来。”
徐东升点了点头,徐东升知道郑森问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郑森以前从没听说过徐东升的名字,自然不会轻易相信他是袁枢的学生,当然要询问清楚,免得受骗。
虽说郑森有钱,被人骗点小钱不在乎,但是不能丢这个脸面。
不过郑森终究年纪还小,在向徐东升套话的时候,却不知徐东升也在套他
的话。
徐东升既知郑森跟钱谦益数月没有书信往来,便知郑森没那么容易跟钱谦益求证,那他接下来应对的时候就从容了许多。
轻轻啜了口茶,郑森忽道:“徐兄今年贵庚?”
徐东升笑了笑道:“明年便可加冠了(古人二十岁加冠,即带帽子,意指成年)。”
郑森笑了笑:“长我三岁。”
随即又问道:“徐兄的字是什么?”
“在下字东升。”笑了笑徐东升接道:“其实我原来的名字叫徐东升,不过袁先生说我这个名字取得不大妥当,便给我改名叫徐(音整,日出的意思),字东升。”
“日出方能东升,这个名字改的好。”郑森笑道。
“呵呵,森林一大木,正是栋梁之才。”徐东升笑道。
“哈哈哈!”两人对视一眼,同时大笑起来。
笑了一会儿,郑森伸手示意了下道:“东升兄,请喝茶。”
徐东升闻言笑道:“大木兄,请。”
(注:在古代,称呼别人的名是很不礼貌的事情,一般都称呼字,但是老百姓大多是没有字的,有字的基本上都是读书人或者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不过字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叫的,读书人之间只有关系非常亲近才会称对方的字,而且为了表示亲近,一般会在后面加上兄字,以示尊敬。关系不到位,一般都是在姓氏后面加兄字来称呼。
如果没有字,那么在姓氏后面加兄,则是尊称。
另外,古人一般是在冠礼时取字,不过也有一些人在没有加冠的时候就有字了,这些人的字一般都是老师提前给取的,防止冠礼之时,老师不在场。
郑森称呼徐东升的字,便是向徐东升表示亲近之意,徐东升回称郑森的字,便是认可郑森的亲近。)
喝了口茶,郑森笑道:“东升兄这次出来游历,走了许多地方吧?有没有有趣的见闻,说与愚弟听听。”
徐东升笑道:“其实,这次先生让我出门游历,是让我了解兴国公在各地推行的政令的利弊,为来年科考做准备,因为我并未到处游山玩水。”
“哦?”郑森一听顿时来了兴趣,把身体往前凑了凑道:“那东升兄觉得兴国公的政令有何利弊,说来听听。”
徐东升笑了笑:“这怕是一时半会儿说不完的。”
郑森笑道:“我与东升兄一见如故,望请东升兄在我这里盘桓些许时日,你我正好切磋一下诗文,再畅谈一番时政,岂不快哉?”
徐东升苦笑道:“我现在身无分文,大木兄若是不接济我,恐怕我想走也走不了。”
“呵呵,东升兄莫要多虑,盘缠些许小事,愚弟自当为兄解决,不过东升兄切莫着急,暂且在我这里住上一段时日。”郑森笑道。
徐东升笑道:“我不答应好像也不行啊!”
“哈哈哈!”二人同时大笑起来。
……
京城内阁衙门议事厅。
李景居中而坐,沈正和高奇分坐在李景左右,沈正的右前方依次坐着周衡臣,杨柳风,方程等一众文官。高奇的左前方依次坐着马五,陈国柱,孙猛,孙传庭等一众武将。
高奇和陈国柱及其部将是在半个月前接到李景的命令进京。
调高奇回京,实是这段时间李景事务太多,李景自感这么多事务靠他一人处理已经是力不从心。
现在陕西和河南的局面基本已经稳定,高奇已没有必要继续留在山西坐镇,因此,李景才让高奇火速进京,帮助自己处理军务。
同样,辽东局势在皇太极答应归顺以后,局势也很快稳定下来,现在除朝鲜方面的多尔衮部不肯投降,辽东的女真人大多已经放下武器。这时,陈国柱留在辽东已没有必要,而李景接下来要对军队做一个很大调动,自然要把陈国柱调回京师。
高奇和陈国柱回京之后,李景便把自己酝酿很久的想法跟两人说了一遍,陈国柱自是绝对服从李景的安排,没有任何意见,而高奇在经过一番认真考虑以后,在军队人事安排上提了一点意见,把自己的嫡系人选裁撤掉两人。
跟高奇认识了这么多年,李景对高奇的心思自是十分了解。
高奇这个人有能力却没有野心,或者说是不敢有野心。因为李景的年纪
比高奇小三岁,高奇肯定不会是李景的***人选,高奇要想***,只能拉拢军中的将领,然后使用武力强行***。
但高奇深知李景手段之厉害,也知道李景在军中的威信,只要李景不死,军中无人敢轻举妄动。
可等到李景老了,高奇估计也没几天活头儿了,接不***已经失去了意义。
而且高奇要是在军中拉帮结派,必然会触动李景的权力,李景当然不会允许高奇这么干,一旦李景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高奇这个二把手的位置都保不住。
高奇虽没有读过书,却也知道历朝历代那些对帝王产生威胁的武将的下场,高奇可不愿重蹈覆辙。
而要不想重蹈覆辙,就不能掌握太大的势力,因此高奇才竭力劝阻李景启用自己的嫡系部属。
李景知道高奇不让自己的嫡系占据太多要紧的位置,是怕他疑虑,知道高奇这么做是为了明哲保身,对此他当然不能强求,最终同意了高奇的建议。
当然,李景也知道这样做对高奇的部下是不公平的,只能日后再对他们进行补偿。
好在对西南缅甸诸国用兵的主帅人选已经定下是高奇,张楚在数月前便率兵进驻云南勐海,想来,高奇的嫡系们应该知道李景肯定会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得到高奇的支持,李景对各军将领的安排很快便确定下来。
不过,李景这次召集诸将及内阁各部重臣却并非只为安排将领这么简单。毕竟这么大的调动总要有个目的,没有目的的话,就成折腾了。
李景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对付郑芝龙,同时借机把部队在全国重新进行部署,为以后对外作战做准备。
把骆养性送来的情报交给在座诸人过目了一遍之后,李景笑了笑道:“安全部的人已经做好了准备,看来咱们这边也该抓紧时间行动了。伯雅兄,你那边还有什么困难没有?”
“回大帅,水师已经准备齐备,只等大帅下令。”孙传庭抱拳说道。
“孙大哥,你那边呢?”李景看向孙猛问道。
孙猛笑了笑道:“就等大帅下令了。”
李景点点头,转头看向沈正道:“岳父,大
军水路并进,对后勤保障的能力是个考验,粮草辎重都准备好了吧?”
沈正点点头:“我已经通知陈大虎和刘二愣,从南直隶和江西调集粮草,保障大军的供应。至于武器弹药,由于京城的军工厂尚未完全竣工,暂时还不能生产重炮,便携炮的生产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这次出征,武器主要是靠平阳府的军工厂供应。赵双喜这次为大军提供了一百五十门重炮,三百门便携炮,步枪五千支。
第四百七十九章 调令
李景笑了笑,李景以前经常用基数来表示武器弹药的数量,没想到沈正居然也学会使用了。
李景所定的基数当然远不及后世部队的弹药基数那么多,主要是生产能力有限。
李景规定一门重炮的弹药基数为十发炮弹,便携炮一个基数为二十发炮弹,步枪子弹一个基数为一百发。
后勤部提供的武器当然不够孙猛和孙传庭两部使用,不过这两支部队原本就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炮弹药。
孙猛所部(包括刘二愣和陈大虎两部)一共配备了两百多门重炮,五百余门便携炮,以及三个基数的炮弹,步枪则是人手一支,子弹一个基数。
孙传庭的水军大船不多,能承载重炮的船只更少,仅有的十余艘大船,每船也只能列装十来门重炮。
便携炮倒是每艘船都有列装,并且每船至少二十门便携炮。
实际上便携炮主要用于近战,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那十余艘大船。
另外,舰船承载的炮弹可比陆军多得多,每船每门炮至少是五个基数。毕竟在海战作战不同于陆地,弹药补给起来困难,能多备一些,就得多备一些。
后勤部提供的武器其实是为了防止战损,要知道,即便是后世,武器用到一定时间也会报废,何况这时的武器质量远不及后世?枪炮打废了当然需要补充。
另外,后勤部部队并不是随作战部队一起行动,一般来说,都是作战部队需要补给的时候,才会通知后勤部队提供补给。
当然,后勤部队也不会离作战部队太远,一般都是一天至多不超过三天的路程。
见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准备就绪,李景点点头道:“既然你们准备好了,那就开始行动吧。”
孙猛和孙传庭齐齐抱拳道:“末将遵令!”
李景摆摆手:“在你们行动之前,我还要发布几道政令,这样你们才师出有名。”
扫了扫在座诸人,李景对身后的文青和张同敞道:“我下命令,你二人记述。我就说大概的意思,你自己润色一下。”
文
青和张同敞闻言,急忙把纸铺开,将笔提在手中。
李景缓缓起身,沉声说道:“自即日起,大明全面开放海禁,山东之荣成县,南直隶之上海县,浙江之台州府以及福建之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广东之澳门等地成立大明对外贸易司。原福建,广东等地的市舶司裁撤,并入外贸司。
外贸司负责大明海外贸易并征收海外贸易税,归大明财政部所属,外贸司提举暂由各府县知府和县令兼任。
下面我说说税率,大明对海外贸易的赋税为十税二。海外对大明贸易的赋税为十税三,你二人标注一下,这个税率是指海外往大明销售民用物资的税率,若是往大明销售沉香,玉石等奢侈品,税率为十税十。”
听李景定的税率如此之高,在场诸人不由惊呼了一声。
李景笑了笑:“觉得我收税收得太狠了是吧?其实奢侈品我还想十税二十呢。别忘了,那些外国人往咱们大明销售的东西都是几倍,十几倍的暴利,收这点税算什么!”
众人闻言同时点了点头。
顿了顿,李景接道:“下面我说说关于将领的任命。”
见众人凝神倾听,李景沉声说道:“擢升郑芝龙为福建水师提督,授奉国将军(正三品武散阶,荣誉称号),荫郑芝龙长子郑森为忠武校尉(从六品武散阶)。福建水师负责保护大明东南沿海海疆,以及保护海商对外贸易,自身不得从事贸易往来。
孙猛兼任福建总督,总理福建军政事务,行署置于福州,即日赴任。
迁刘二愣为福建布政使兼福建将军,原福建布政使调任江西布政使。
迁陈二虎为浙江布政使兼浙江将军。
裁撤南直隶,成立江苏布政使司和安徽布政使司,原浙江布政使调任江苏布政使,归化知府苗忠景任安徽布政使。
湖广布政使司拆分为湖北布政使及湖南布政使,原湖广布政使吴任两湖总督,原湖广左参政任湖北布政使,原湖广右参政任湖南布政使。
擢周大清任广东将军,即日率军进驻广东。
擢周老虎任东部军区副大都督,兼任山东将军。
擢周石头为山西将军,接
手山西军务。
擢孙虎头,李定国任北方军区副大都督。”
听李景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调令,除高奇和陈国柱二人,其余人等无不目瞪口呆。
尤其对李景裁撤南直隶和湖广布政使司更是震惊不已。
要知道南直隶可是南京的所在地,跟北京所属的北直隶乃是平级,裁撤南直隶等于是裁撤南京。
众人面面相觑地对望了一会儿,周衡臣忽然轻轻咳了一声道:“大帅,南京那些官员如何安排?”
众人闻言齐齐把目光看向李景,大家都明白,周衡臣说的虽是他的本职工作,但眼下这个问题却跟大家的权益息息相关。
因为南京还有一套行政班子,而且这套班子跟北京乃是平级。
虽说南京的官员没有什么实权,被安排到南京做官,基本上等于是养老,但级别就是级别,职务就是职务,这是改变不了的。
李景再霸道,也不能一纸命令,就把这些人撵回家。另外,在南京也是有很多可用之人的,李景也断然不会把这些人弃之不用。
在座之人都知道,李景进京以后拿下了大批官员,各部衙门很多职务都是空缺的,再加上李景又新成立了许多部门,空缺的职务就更多,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之前,在座的每人都兼了好多个职务。
兼了这么多职务,工作当然很累,但这也意味着他们的权力更大。
现在裁撤南京,南京的官员肯定要调任京城,并填补这些职位空缺,这就等于是拿走这些人一部分权力,而最关键的是,调来的人跟他们平级,有的级别比他们还高一些,谁管谁还不一定呢。
见大家同时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李景正色道:“安排这些人很简单,凡是年过六十以上的,全部回家养老,六十以下的,吏部进行考核,有能力的留在北京和地方任职,没有能力的让他们回家。至于他们的级别……”
说到这里,李景忽然笑了笑:“大家以前是什么级别想必心里有数儿,大家以为我是看级别用人的么?”
众人闻言大喜,李景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在座的都是李景的嫡系,南京那些人哪怕级别再高,到了京城,最多只能给他们当副手
。
摆摆手,李景接道:“有些事情大家要看开一些,权力这个东西虽好,握得太多会遭人嫉恨的,该放的时候,适当的要放一放,这样大家也能轻松一些不是?”
众人闻听齐齐点了点头。
在座的这些人都跟随李景多年,对李景的处事风格十分了解,李景这个人对权力说看重也看重,说不看重也不看重。
说李景看重权力,那是因为李景要推行新政,决不允许任何人阻扰,在这个问题上,李景是绝对的集权。
说李景不看重权力,是因为只要下面的人能执行李景的政令,那么李景就会把权力下放,在不违反大明律的前提下,李景只看结果,决不会过问这些人如何行事。可以说,在座这些人手中的权力,远比前任的尚书侍郎们大得多。
有很多有权有势的人,有了权力还想追求更大的权力,从男人这个角度来说,想争取更多的权力,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许多人会在权力场迷失,为了权力这些人无所不用其极。
而且给他们权力的时候,他们会非常乐意的接受,可要让他们卸下权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