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定学制,唯太学肄业方可授官。”

郭楷的建议名义上只涉及学制的变动,然而却是根本上动摇目前华夏的用人体制。对此,郑克臧颇为觉得棘手。郭楷是一路跟着郑氏父子两代的元老重臣,当然不可能有异心,那么想必的确是学制出了问题才使得他冒触怒郑克臧的风险进言的。

郑克臧考虑良久,慢慢回答道:“此事重大,学部且上一个条陈,朕慢慢思之”

郭楷的动作很快,在郑克臧刚刚抵达夔州府的当天,他就上了奏本。学部提出的改革很简单,就是取消现有三等学历考核,重新恢复会试。

这份奏章,郑克臧读的很细,他发现郭楷其实也不是要全面否定四级教育体系,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扩招”………蒙学生学成之后可到县参加府试,合格者可以准予进入县学免费就读;县学生就读三年后可进州府城参加省试,省试合格可以进入州府学免费就读;考试不合格,准予县学复读三年,若是再考不合格,废止其免费在县学读书的资格,给予县学结业证明,凭此证明可至刑部或总督衙门的专门学校申请考试入学;

(州)府学生就读三年之后,允许其到省城参加学部试,合格着进入太学;考试不合格,回(州)府学继续就读,再次报考太学不成,则发给(州)府学结业证明;太学生每三年考核一次,一次性过关者由吏部授予正九品官职,分发各部各衙门任事,两次考核才过关者由吏部授予从九品官职,三次才过关者以流外一等任事;

除了太学生入仕的途径之外,拥有县学结业证明、(州)府学结业证明者,每三年可以到各省首府参加会试,考试录取者进入各部各衙门开办的学院学习,期间只要院试合格,既可由各部各衙门上报吏部(各省吏部分司)授予流外的吏职,然后磨勘升晋;

对于没有(州)府学、县学结业证明的读书人,学部每六年在京师(行在)举行一次制科,考试录取者一样按科目进入各部各衙门开办学院学习,院试合格后授职任事;

以上三种途径都可以被称为正途,区别是太学生可以没有任何障碍的直接做到三、四品,会试和制科出身者若没有进一步在各部各衙门学院二次进修的学历的话,其仕途只能被堵死在五、六品上

郑克臧看罢,转手把奏章递给前审计衙门会办大臣、如今都督益东等处地方行尚书台大臣李景:“朕有些思绪混乱,卿看后,且给朕一个建议吧。”

这原本不合体制,但受宠若惊的李景又怎么可能出言拒绝,只好战战兢兢的接过奏章飞速的看了一遍,然后沉吟片刻,这才向郑克臧奏报道:“臣以为郭大人此为老成谋国之见,本朝不设科举,让北地士子多心向建虏,与其让此等人为清虏助纣为虐,不如更张政策,对清虏来个釜底抽薪”

郑克臧发问道:“扩大三级学校,地方上的财政可能支撑?”

李景老老实实回答道:“与地方来说的确有些困难,然臣以为若是只给三级学生发放衣食、笔墨、纸张、书籍的话,所费还是不多的。”

郑克臧点点头:“卿说得很对,本朝以学校代科举,民间多有士子不满,而且本朝又施行功民免税政策,士绅、官吏无以得利,未免更加有些敢怒不敢言,所以更张一些政治让他们舒一口气,也是应该的,不过此事涉及各部衙门,所以还要慎重才是。”

郑克臧命令道:“来人,把这封奏章快船送回行在,让内阁讨论。”

内侍刚要上来接过奏章,郑克臧忽然摆摆手:“等一下。”

内侍立刻站定,只听郑克臧问道:“李卿,如今一省大员不过正三品,是不是有些低了。”

李景当即寒毛倒竖,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好半天才言到:“圣上明鉴,北面清虏的尚书都是一品,可是一样没有权力,还不如本朝名实归一。”

“但终究还是低了。”郑克臧背着手站了起来。“三公三孤是正一品,东宫三公东宫三孤是从一品,宗人府左右宗正、内阁总理大臣、监察院正卿、大审院正卿是正二品,左右宗人、内阁大臣、各部尚书、各衙门会办大臣是从二品,这些都没有问题,都督只有正三品就有些低了,而且越到基层越是低得过分了。”郑克臧的话让李景松了一口气,原来郑克臧是从郭楷的奏章上看到其他方面的问题了。“流外五等也名不符实,李卿,你觉得恢复唐制如何?”唐代官制三十阶,与宋元丰之后中国官制的区别在于其四品以下在正从的基础上又分为了上下两阶。“能不能藉此实现官吏一体?”

“圣上,本朝知县等亲民官一般是从六品,太平、荆州、潮州三府下知县是从五品,武昌、承天、琼州、河南四府知县更是正五品,已经不低了。”李景劝谏道。“更何况百姓已经熟悉官吏品阶,若是更张,唯恐混乱呢。”

“说得也是。”郑克臧并无考虑成熟,听到李景劝谏,立刻改弦更张。“且先放一放吧。”说到这,郑克臧在郭楷的奏章上圈画了几笔,递给候在一旁的内侍,命令道。“立刻发出去!”

540。北巡

华夏武成九年七月,郑克臧自川西、益东两省巡视返回武昌,仅仅休整了一个多月,他便于再次北上,巡视中州及河南等地。

九月二十一日,郑克臧离开许昌府,前往黄河工地第一线视察。此时,经过一年多的抢筑,黄河决口处已经被堵上,但整个治理工程只完成了最初的部分,接下来夏军还要挖掘分洪的湖泊、分流的人工运河以及疏浚淤塞河道,整个工程至少还要三至五年才能完成,置于遍植固堤树木、沟通道路之类的后续工作甚至需要延续十年之久。

“圣上,如今我军收拢黄河沿线难民近二万户十万口,利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实施救济,其中精壮者随同中垒军各部一同承担河工、老弱者则就地安置负责种植粮菜以便就近供输前线。”中州总兵鲁庆春如是报告道。“此外,臣和顾大人还以日后分与田土为诱,从淮南等地煤矿招募了近二万余名工徒”

郑克臧叹息到:“拆东墙补西墙而已,也是没有办法是事情,难为你们了。”

郑克臧随即话锋一转:“虽然各师要协助河工,但一应作训不得轻殆,仗还没有打完呢。”

“圣上教诲的是,臣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中州驻军每年一半承担对北面的戒备,另一半才协助河工。”中州守军有十一个师,再加上中垒军、招募的民夫、收留的难民,足足有十万人奋战在黄河沿岸工地上,这么大的隐患,戎马多年的鲁庆春不可能不看到。“臣也和河南、淮南的友部做好了沟通,一旦有警,两地会第一时间增援的。”

“还好,淮南的基础夯的结实,”郑克臧再度感叹道。“若非如此,恐怕光光这十几万人马的粮草就压垮了你们,更不要说河工这么庞大的支出了。”

郑克臧说得没错,若是没有淮南方面用平底小船源源不断的将粮草输入中州各地,不要说恢复生产、治理黄泛了,恐怕鲁庆春所部自己都把自己吃垮了。

“军屯、民屯还是要搞。”郑克臧指示道。“人口不足,必要时可以到太平去招募。”

郑克臧这个口子开得极大,须知道太平铁矿是华夏朝最主要的精铁、硫磺的来源地,错非中州屯种关乎未来北伐成败,郑克臧断然是可能允许其减少产量的。

已经是正三品大员的鲁庆春自是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保证道:“臣明白,臣一定协助顾大人治理好黄泛,让中州人口重新兴旺、五谷再度丰登,为圣上北伐混一中华预备基础。”

“如此甚好。”郑克臧点点头,随即问到。“北面有什么动静?”

“去年冬天黄河结冰后,清虏经常派出小股马队过河袭扰,虽然每次都占不到便宜,但始终没有消停过,为此,臣也派遣铁骑军、飞骑军等部到河对面去解救百姓,双方各有损失收获,算是打了个平手。不过黄河解冻后,清虏就没有再过河。”

“黄河沿岸的船工都被清虏掠过河去了,其不动作并不代表其没有能力越河袭扰。”郑克臧有些担心的提醒道。“沿线防务一定做踏实了,只有等到内河水师的炮船造好后彻底隔绝两军,你们才能暂时松口气。”

“臣明白。”鲁庆春当然早就想到了清军此番按兵不动可能是骄兵之计,但在郑克臧面前他决不能说自己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否则哪一个微小的地方出了纰漏,他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臣一定布置下去,以备不测。”

鲁庆春也是乌鸦嘴,刚刚说完,快马来报,清军在中牟一线过河,袭击了河工营地。

幸好这个营地是夏军天武军第一师的,虽说该师大部分都放下武装在干民工的活计,但守备力量还是有的,结果清军不但没有顺利吞下肥肉,反而崩掉了几颗大牙,在伤亡近百人之后,被迫逃回了北岸。

“这是清军大举出击的信号还是牵制我军的计谋呢?”郑克臧看向鲁庆春。“该不会是知道朕来了,特意给朕一个下马威吧。”

鲁庆春脸色顿时为之一变:“圣上,此事不可不防,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何况圣上万金之躯,臣恳请圣上立刻移驾许昌、信阳。”

“鲁卿,朕也是血海里杀将出来的,区区虏骑袭扰,还不至于让朕逃之夭夭”

郑克臧不听劝,鲁庆春自然是拿他没有办法,不得已鲁庆春一面全面提高警惕,另一方面派人急急通报武昌,试图让内阁以及皇后陈纤巧来说服郑克臧回返。

俗话说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黄河河道漫长,鲁庆春不可能滴水不漏,结果还是有小股清军渗透至正州、陈州等地,虽然都没有造成致命的威胁,但使得鲁庆春夜不能寐,短短几日,人就瘦了一大圈。看到鲁庆春这番做派,郑克臧长吁短叹,知道自己必须走人了,不过他并没有让鲁庆春如意,反而西去了河南。

河南就河南吧,只要不在自己防区里出事,鲁庆春就阿弥陀佛了。

当然,想是这么想,但鲁庆春还是安排了护卫并通知了西京河南府尹兼行营都部署孙育。孙育自然也不敢怠慢,亲自到许昌迎驾,于是在禁卫军、虎卫军、虎贲军一部的护卫下,郑克臧沿汝河谷地进入河南境内。

洛阳风物是值得称叹的,但是河南的情况与中州一样令人无法愉快起来,看着空荡荡的原野,宛如进入死域的郑克臧突然吟道:“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

孙育是个武夫,自然不能感受到郑克臧的情绪,但边上的河南府通判白京甫却状着胆子向郑克臧言道:“圣上,这是鞑子造的孽,鞑子欲灭亡我中华夺我道统”

郑克臧其实对道统什么很是反感,但此刻他不能对一介小吏发火,只好耐着性子听着,就听白京甫进言道:“臣斗胆恳请圣上照准,今后凡擒拿满汉八旗及其他汉奸,一律施以剐刑,以为我华夏子民复仇雪恨。”

郑克臧冷冷的俯视着面前的一府通判,脸上浮起冷酷的笑容:“尔欲令朕为纣桀吗?”

这种事情暗地里做就是了,还要光明正大的告之天下,这不是逼着清廷和一干汉奸决死反抗吗?出这样的主意,不是沽名钓誉就是被猪油蒙了心,但不管是不是两者其一,这个人是不能再当西京重镇的通判了。

“是谁,是谁怂恿你在朕面前如此胡言乱语的。”郑克臧突然拔高了声音,吓得周遭的人纷纷跪下,只剩下不知所措的白京甫还站着那里发愣。“拿下!”郑克臧命令道。“发大审院审清了再说。”看着白京甫面如死灰的被拖走,郑克臧低声咒骂道。“还用你来教朕怎么处置清虏吗?混账东西,死是最简单,生不如死才是最好的复仇呢!”

心神动摇的孙育一时没有听清郑克臧的话,他又不敢去问郑克臧,只好懵懵懂懂向身后诸人的问道:“圣上刚才说了些什么?”

身边的人其实也没听清楚郑克臧说什么,一个个面色难看却只能摇头不语。

孙育越发的紧张起来,好在,郑克臧看到他的反应,知道他在想什么,于是再度开口道:“传旨下去,本朝从今往后免去凌迟、腰斩、大辟、绞等死刑,原犯死罪皆改为流刑。至于该打板子的也不要打了,一律改为劳役。”

这下孙育听明白了,他率先伏倒在地,带头称颂道:“圣上仁德,万民之幸”

郑克臧摇了摇头:“朕哪是什么仁德,只是内外都需要人力,不得已才如此罢了。”

孙育心说老大你不要说得这么直白好不好,但郑克臧的话已经出口,如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他也只能继续舔着脸凑趣道:“圣上仁爱之心,臣自是晓得的,谦逊之意,臣也是明白的,但无论如何,生民之德必为天下颂扬”

“你个孙麻子,什么时候会说吹捧的阿谀话了。”郑克臧忽然大笑道。“别怕,朕不是杀鸡儆猴,你这个猴子,朕还有大用呢。”

孙育的心这才放了下来,一时间精神头又上来了:“臣知道臣自己对圣上还有用,不过臣并不愿意当这河南府尹,还是请圣上让臣单任河南都部属好了。”

郑克臧却认为孙育还在以退为进,不过看着孙有劳的面子上,他并不准备苛责对方,所以摆了摆手:“民政什么可以交给同知和通判,你本就是以军务为主,所以,卿且再按耐几年,等北伐了,朕给你留着县子、县侯的爵位。”

孙育不敢坚持,只好唯唯诺诺。

郑克臧扫了扫几人,忽然一阵疲倦:“且退下吧,朕知道你们的心思,也罢,过几日,就回武昌去”

541。武成限法

离开洛阳后,郑克臧突然奇想要去看看中岳嵩山。作为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他的意志理所当然的得到了立刻贯彻,于是一行人便在偃师拐了个弯,随后进入登封境内。

嵩山地处中原,东西横卧,为伏牛山之余脉,上古时候被先民称为“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史记》中记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据东汉班固在《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唐武则天封禅嵩山时,曾一度改“中岳”为“神岳”。不过自北宋以来,俱称中岳嵩山至今。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九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于奇异的峻峰,宫观林立,故为中原地区第一名山。历史上曾有三十多位皇帝、一百多位著名文人亲临嵩山,更有神仙相聚对话的洞天福地的传说。《诗经》上也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嵩山连绵十余(新制)里,期间号称有七十二峰,不过,郑克臧没有太多的余暇来欣赏山川美景,因此自是不可能一一都走到了,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其中找寻几个重点来看看。

郑克臧圈定的景点是嵩山最具代表性的中岳庙、嵩阳书院和少林寺。

可是登封知县看到这份行程单当即就傻了眼,这位从清廷反正的知县也算是老土地了,生怕郑克臧乘兴而去扫兴而归的他当即哭丧着脸向正州(郑州)知府杜耕报告道:“府尊,中岳庙的大殿及两侧偏殿早在前明崇祯十四年就遭大火焚毁了,至今尚未修复,圣驾恐怕只能看到太室阙了”

从东宁一介小吏熬到四品黄堂的杜耕当即就色变了:“为什么不早说,如今怎生是好!”

登封知县无言以对,杜耕稳了稳心神:“算了,算了,这是也怨不得你,先下去吧。”

知县如蒙大赦般抱头鼠窜,杜耕愤愤的咒骂了一声,但不得不把矛盾继续上交。

就这样知县告诉知府、知府告诉都督,最终由都督中州等处行尚书台大臣顾同山禀报到了郑克臧的耳里,对于本地父母官们的紧张,郑克臧只是宽容的笑了笑:“倒是朕给地方添麻烦了,如此就去掉中岳庙和嵩阳书院,只去少林寺吧。”

顾同山舒了一口气,正欲谢恩,冷不丁就听郑克臧问到:“朕翻了翻登封地方志,中岳庙、少林寺都是香火极盛的寺观,且坐拥万顷良田,名副其实是大地主。”

顾同山想了想应道:“圣上所言极是,中岳庙、少林寺不但是登封县的大田主,其名下田土更越州过县,万顷怕还是少算了的。”

郑克臧站起来在室内转了两圈,意有所指的说道:“历代以降,道观寺庙从不纳税,占有土地又如此众多,于国于民于佛道自身恐怕都不是什么好事啊。”

顾同山神色一动:“圣上可是准备对佛道所领寺田开征税赋,这,这不太合适吧,毕竟佛道所领免于赋税是从南北朝传下来的千年老规矩了,而且圣上有心收拢蒙古诸部,此时限制佛道,恐怕免不了被清虏利用。”

“朕听人说,少林寺的和尚在外面扬言,说什么有嫂子就有田种、有好嫂子就有好田种,没有嫂子就没有田种,这是出家人说的话吗?”郑克臧语气中透着杀机。“当然朕是不会学三武一宗来废佛的。”郑克臧原是不信神佛的,但他能降临这一世,显然冥冥之中是有大主宰的,因此他不得不去相信有神佛,饶是如此,他还是看不惯如今藏污纳垢的寺社。“但朕也绝不会允许那些伪信之辈充斥庙宇,弥勒、白莲、三阳、罗教等邪*教横行世上。”

顾同山悚然而惊,忙不迭的劝谏道:“圣上,臣知道国库中匮,但此事还要慎重。”

郑克臧冷冰冰的扫了顾同山一眼:“顾卿可是以为朕此举是意在图谋各处寺产?”

素来耿直的顾同山此刻也有些心惊,于是他急忙跪伏下来:“臣不敢揣测圣上心思,臣只是以为兹事牵涉整个天下及至外邦,需要慎重行事,如此才不至于为北虏所趁。”

“朕忘了,你是做过金兰大都护的。”郑克臧说了一句令人不明所以的话之后,转而问道。“顾卿,朕有意让安南、越南、真腊、暹罗四国彼此联姻,卿以为如何?”

怎么就一下子离题万里了?

有些糊涂的顾同山只好回应道:“圣上此举高妙,彼等四国虽或信小乘或信大乘,但总是信奉释门,若是能互相联姻,倒是消弭兵火的好办法。”

“这样说,让中南诸王以异国之王女为后还是可行的喽?”

郑克臧嘴角露出一丝捉摸不定的微笑,消弭兵火?才怪!越是亲戚彼此之间越有可能互相争夺。到时候,各国彼此介入对方的王位继承,必然会闹出来一系列的风波来。那时候,华夏就可以用宗主国的地位拉一派打一派,从而在把诸国玩弄鼓掌之间的同时确保华夏的利益不受挑战,这次是郑克臧费心搞出联姻方案的根本目的。

“如果说,朕有意让朝鲜、琉球甚至日本也加入这个互相联姻的圈子,卿以为如何?”

“臣没有到过朝鲜、琉球、日本三国,不敢妄言。而且臣不是总督大臣,不敢僭越。”

郑克臧点点头,挥手让顾同山爬起来回话:“卿这么说也有些道理,不过朕只是想听听你个人的想法罢了,算不得什么越权行事。至于你没到过三国,不知道当地舆情,姑且算是胡说八道吧,朕也只是听过算过而已。”

郑克臧一定要让顾同山说,顾同山只好随口一说:“臣以为日本、琉球、朝鲜三国不宜与中南四国联姻。首先,三国位于北方,与中南四国气候不一,各国王女未必能适应气候。”

这话也是,联姻是好事,可是因为水土不服而送命,却是不美了。

“其次,臣以为朝鲜虽然算是本朝藩属之一,但地位却高于他国,与中南诸国联姻怕是不妥,不如与我朝王公子弟联姻为上。”

这话的潜台词显然暗指朝鲜是华夏必须牢牢掌握的,让第三方介入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再次,日本虽然战败称臣,但其国主却并非甘愿臣下,向是自蔚大国,若是安排其嫁女列国,这算是和亲吗?若迎娶异国王女,其国主能册立王后吗?”

郑克臧拧起眉头思索起来,这话也对。自己是想藉此破坏日本所谓万世一系的传承,但以日本特有的政治环境,即便异国王女能当上天皇皇后和中宫,其子未必能成为嗣任天皇了,那自己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道理,卿且继续说下去。”

“琉球小国,即便嫁入他国,未必受到重视。”顾同山说到这戛然而止了。“以上是臣的一点浅见,还请圣上恕臣妄言之罪。”

“卿之才,足可以当总督大臣,”郑克臧即是宽赞又是安抚。“且在中州再干两年,等几位老大人致仕了,朕一定调你回朝。”

顾同山一阵苦笑,他已经六十多了,再等两年还怎么回朝,郑克臧这话安抚的成分居多,可以就过就算了,不过当着郑克臧的面,他还是要表态的:“臣叩谢圣上错爱,臣一定在中州好好经营,将中州重新化为乐土。”

“如此甚好。”郑克臧貌似开怀的笑了起来,笑罢,郑克臧命令内侍道。“着内廷拨内帑五万贯修缮嵩阳书院,至于书院所教授的洛学嘛,就不要改动了,算是蒙学、私学好了。”

顾同山心头一凛,看起来郑克臧又是注资修缮学院建筑又保留学院传统,但将其贬为蒙学列为私学,分明是对理学一脉的打压,一旦理学失去法定的地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