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官人-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待这场宴席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乡党间的感情似乎更加牢固,之后的岁月里,这帮浙江官商人士,也果真愈加重视起同乡间的同舟共济、相互扶持,当然这是后话,不过王贤的名声确实经由乡党之口在同乡间传播,竟不降反升了好几个档次,几乎与方宾这样的部堂大人不分轩轾了。以他的年龄而言,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

王贤和柴车是一起离开会馆,坐上王贤那低调却不简单的马车,柴车便笑起来道:“怪不得仲德能以弱冠之龄便得皇上、太子、太孙赏识,实在是比七老八十的老江湖还会做人。”

“你不如直说我是在刁买人心。”王贤打开橱柜道:“你喝灵芝蜂蜜水,还是八仙汤?”

“呵呵,车上还备着醒酒汤啊。”柴车还是第一次坐王贤的车,好奇地四下打量一番,啧啧称赞起来道:“镇抚大人还真是好享受啊,我两样都尝尝。”

“你个武选司郎中跟我说这个?”王贤白他一眼:“你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哪像我还得充门面。”

“嘿嘿。”柴车笑道:“那完全不一样,我要是敢招摇,信不信回头就有御史弹劾?你却不一样,那是北镇抚司该有的体面。”说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笑道:“我最佩服你的还是你收买人心的本事,也不知你给灌了什么迷魂汤,你搞了这么多事儿,那帮见谁咬谁的科道言官,竟然非但不弹劾你,还帮你一起对敌。”

“这可不是收买人心,是他们知道敌人的敌人是战友的道理。”王贤把两样醒酒汤都给柴车斟了一杯,又给自己斟上一杯八仙汤,苦笑道:“现在是有纪纲这座大山在前头顶着,要是这座山倒了,你看他们不调理我?”

“怎么?”柴车喝一口味道有些奇怪的八仙汤,微微皱眉道:“你对干掉纪纲有信心?”

“当然有,不然我干嘛跟他斗?”王贤一脸理所当然,但其实他心里唯一的胜算,不过是大概知道纪纲会不得好死,所以才敢跟他斗。不过对于自己会不会死在纪纲之前,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不过对柴车这种盟友而非心腹,他自然要给吃定心丸了。

“是不是你有尚方宝剑?”柴车小声问道。

“呵呵,没有。”王贤故作神秘地一笑,虽然是否认了,柴车却觉着他是不方便说,那么应该是有了……柴郎中不由心下大定,盘算起该怎么卖王贤个好了,寻思一会儿,笑道:“对了,有个好事儿你要不要听?”

“什么好事儿?”王贤笑道。

“你猜猜?”柴郎中笑嘻嘻道。

“不会是幼军终于要转正了吧?”王贤呷一口八仙汤。

“呃……”柴郎中没想到王贤一猜就中,旋即想到他是干什么的,不禁苦笑道:“得,我真不该跟你卖关子。”

“我也只是风闻,”王贤笑道:“具体的还得听老兄的消息。”

“看来我得拿点干货出来了。”柴车将八仙汤一饮而尽,龇牙咧嘴道:“皇上前日宣本兵大人见驾,命重置府军前卫,由太孙殿下的幼军充任,这也是刚刚才决定下来的,估计得过几天才能有章程。”

“是么?”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王贤还是惊喜不已道:“万万没想到,竟然是上十二卫!”

由不得他不惊喜,上十二卫又称亲军上十二卫,乃是由皇帝直接掌握,负责护驾皇帝左右、护卫宫禁的侍卫禁军。其每一卫都有严格的建制,其军士也是通过精选以后经严格训练而入选的身材健壮、武艺不凡的将士,待遇自然在各军之上。

王贤所属的锦衣卫,便与府军前卫一样,同属太祖皇帝所建的亲军十二卫之一!虽然永乐皇帝又加了十卫亲军,但朝野将洪武朝所建立的亲军称为上十二卫,与后来的十卫加以区别,所以上十二卫依然是大明朝二百万大军中地位最崇高的部队。

这上十二卫包括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和虎贲左卫。其中府军前卫是规模最大的一卫,共有二十五千户所,而其他旗手卫、金吾卫、羽林卫之类的上直卫,只有五个千户所。

府军前卫也是一支独特的侍卫禁军,除了守卫皇城之外,还掌管禁军兵士的选拔、训练、修习诸事宜。只有通过全部严格的考核,才能正式称为前卫卫士,又叫带刀官,轮番侍卫皇城。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曾经是守卫皇城的骨干。但在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中,这支军队的军官,因为大都是蓝玉昔日的心腹部下,府军前卫也被定为谋反主力。自指挥使以下军官被屠戮殆尽,连军队也被解散,士卒统统发往辽东戍边,曾经烜赫一时的府军前卫,便一度消声灭迹了。

万万想不到,皇帝竟重设府军前卫来安置幼军,一下子把太孙殿下的直属部队,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王贤顾不上为昔日袍泽们激动,先想到了皇帝这一举动岂不是说明,他根本没有疏远太孙,心里还是最宠爱朱瞻基的么?

王贤在那里震惊于听到的消息,柴车继续爆料道:“皇上这次可大方着呢,本兵大人也极力赞成,最后竟敲定了总带刀官四十人,官属包括指挥使五人,指挥同知十人,指挥佥事二十人,卫镇抚十人,经历五人,统辖二十五所。而且重建的府军前卫并不负责宫掖禁卫,仍直接听命太孙殿下!”

“那还真是大丰收呢。”王贤不禁咋舌道:“这算什么?皇上对太孙和幼军的补偿?还是想让人打消念头?”

“应该两者都有吧。”柴车想一想,还是决定提一下那个敏感的话题,毕竟老是安全第一,是没法真正交心的,“听说有人提议将汉王的封地从云南改迁到山东青州,这一手真是高招。”

王贤闻言不动声色地点点头,虽然锦衣密探都在纪纲手中,但他现在有北镇抚司,有朱六朱九的支持,还有专门负责情报的五处,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情报系统。柴车听说的消息,他前天就知道了,而且还知道那上奏的户部主事季应龙,是奉了他的老师胡广之命!

这就看出胡广不愧是久经沙场的政坛老斗士了,他竟然在自己风雨飘摇之际,一改往日里八面玲珑的好好阁老形象,向汉王殿下悍然出招了!这倒是很好理解,江西帮这次被纪纲折腾惨了,虽然皇上法外开恩没有株连,但是胡广乃至江西官员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必然一落千丈。加上上个月的解缙之死,赣党和纪纲、汉王一党之间,那真是新仇旧恨,分外眼红了!

其实之前解缙的死讯传出来,江西官员便纷纷怒不可遏,想要反击纪纲和在幕后指使的汉王,但被胡广给压下了。胡广的说辞,自然是不是不报、时机不成熟云云,其实还是他怕了汉王和纪纲,横竖没伤到自己的汗毛,何必要去跟那两个疯子拼命呢?

孰料他不去惹人家,人家却主动找上门来了。汉王和纪纲既然干掉了解缙,就势必要一鼓作气铲除朝中的江西帮,让太子彻底孤立无援,这场科场弊案就是埋葬胡广的坟场,只是因为纪纲一时气昏了头,想把王贤也牵连进去,却不料画蛇添足,被王贤给搅了局,胡广也得以脱身。

这下胡广终于被彻底激怒了,当然眼下形势也到了必须要反击的地步。他要是再不反击,赣党的人心就彻底散了!必须要出招,而且得立竿见影那种狠招,才能稳定住人心。

好在胡广这样轻易不出手的老狐狸,一旦出手便是打蛇打七寸,让本来在一边看热闹的汉王殿下,一下就陷入了绝地!

按照皇明祖训,皇子就封藩王后,要离开京师至封国就藩的!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俩都已经封亲王超过十年了,却还大摇大摆住在京城,让天下人难免生出,看来皇上真宠爱这兄弟俩,一点不把太子放在心上的念头。

时间一长,那些不正常的事情也就理所应当了,到现在朝野大多数人,都将汉王和赵王滞留京城看作理所应当,没有一点异议。但像胡广这样历经两朝的大臣,却清楚记得十年前,也就是太子受册封的同时,皇上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在云南!

第五百八十章刺王

朱棣因为对食言不能立朱高煦为储君而愧疚不已,不知该如何安置这个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儿子。按理说,立了太子之后,其余的皇子便要封亲王到各地就藩了,而彼时的朱棣便心知肚明,自己将会对各地的藩王进行比侄儿建文更甚的削弱限制。到那时,所谓藩王不过是天下最高贵的囚徒罢了。朱棣虽然能对自己的兄弟侄子狠下心,但对数次救驾于万军之中、自己曾以嗣位相许的次子,皇帝也实在不忍心如此安置。

朱棣在一番深思后,作出把朱高煦封在云南的决定,其实是一种补偿。因为云南虽然是大明的一个省,但事实上山高水远,朝廷鞭长莫及,只能遣亲信大将全权镇守,才能降服住那些桀骜不驯的少数民族。所以实际上出镇云南便是列土封疆,建立自己的国中之国了。

在洪武朝,这个差事归朱元璋的义子沐英,虽然沐英至孝,但毕竟不姓朱,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将云南交给他和他的子孙,是以沐英出镇云南十年,爵位只不过是侯爵,直到因病去世后才被追封王爵。

到了永乐朝,沐英已经去世多年,朱棣便想把云南封给朱高煦,事实上就是把这片彩云之南的土地永久地赐给了汉王和他的子孙,这分明封的是诸侯王而不是藩王!当然以勇武无双的次子出镇云南,朝廷再也不用担心边陲不靖,在皇帝看来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儿了。

然而孰料朱高煦竟不肯去云南,因为他眼里只有皇位,其他任何出路都是失败。而且云南也确实是天朝人眼中的蛮夷之地,在朱高煦看来,让自己去那里简直就是发配。于是他不断对父皇诉苦,说自己难道犯了什么错误吗?凭什么要被发配云南?总之就是赖着不走,朱棣本来就更喜爱这个儿子,加上对朱高煦总是心怀愧疚,被他缠得没法,只好收回成命,让他先在京城住着。

结果这一住就是十年……

在寻常大臣看来,皇帝这是允许汉王在京城永居了,但胡广这样的老狐狸却依稀记得,似乎真相并非如此。为了验证自己的记忆,他利用职务之便,翻看了皇帝的起居注,果然发现皇帝当时只是允许汉王暂住京城,再让人查阅历年有关汉王的诏旨,也并未有汉王可以不就藩,永居京城的明旨。

这下胡广可找到了汉王的七寸,马上让自己的门生向皇上上奏曰,藩王久居京城非社稷之福,既然之前汉王是因为云南太偏远而不愿就藩,不妨请皇上换个不偏远的封地给他,这样汉王就可以满意了,也不会再有人说他滞留京城、阴窥神器了,可让父子君臣都有个好收场。奏章最后还提议,青州为古代九州之一,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且地处山东要津,绝对算不上偏远,正好作为汉王殿下的封地。如果汉王殿下还推脱的话,皇上就得不得不考虑下他的用意了……

姜还是老的辣,胡广在幕后炮制出的这篇奏章,正打在汉王殿下的七寸上,同样让朱棣不能不认真考虑。因为虽然没有明说,但朱棣一直在低调地削弱藩王的权力,这在朝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永乐以前,藩王是列爵治民,分藩锡土的。藩王封地的布政使、都指挥使及其下僚,每月初一十五都必须到王府侯见,此外亲王亦可以随时召见他们。王府官属除长史及镇守指挥使、护卫指挥使外,其余均由藩王自行任命,王府的官员也可以兼行省参政、都指挥使等官,藩王对他们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封国内,藩王拥有绝对的军政权力。

在朝廷这边,亲王可以遣使直达御前,敢有阻挡者,即以奸臣论处。风宪官以亲王小过或风闻亲王大过奏闻,即以离间亲亲关系罪处斩。纵使藩王真有大罪,亦不得加刑,只能召到京师,由皇帝发落,重则降为庶人,轻则当面申饬,或遣官谕以祸福,促使改过自新。

这样就保证了藩王的超然地位,使藩王拥有足以威胁皇权的强横实力,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担心孙子的皇位受到威胁,对亲王做出了诸多的限制。但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没法对亲儿子下狠手,所以效果不大,结果还是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以至于朱棣有实力发动夺位之战。

朱棣夺取了侄儿的皇位后,自然要防止有藩王效仿自己,也来这么一出,是以对藩王的控制极为重视,先以谋反等各种罪名,分别削去他们的封爵、属官、护卫、取消他们统领驻军的权力,又废除宗室可以为官的规定,命文武百官对于亲王,只具官称名而不称臣。规定亲王封国后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出到封国,以后非奉诏不得进京等等!

其余的规定先放到一边,单‘亲王封国后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出到封国,非奉诏不得进京’一条,就足以把汉王吃得死死的,之前无人提起也就罢了,现在有人说了,朱棣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必须要给个说法了……

是以虽然奏章被留中不发,但皇帝也没有因此责罚上书的官员,这让胡广大受鼓励,这些天又有十余名官员上书附和,促请皇帝表态!

对此王贤自然有所考虑,他虽然不相信汉王会因此离开京城,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局十分难解,因为不管怎么说,汉王已经封国十年,还想赖在京里的话,到哪也讲不通这个道理。而这个问题朱棣总要解决,不然后世子孙效此先例,会彻底毁掉他削弱藩王的努力。

不过这件事自己和太子肯定不能掺和,不然适得其反,反而帮了汉王,所以王贤也就抱着看好戏的心情,冷眼旁观此事的进展。据说皇帝虽然没有召见汉王提起此事,但已经与姚少师、英国公张辅等心腹重臣密议过了,虽然结果不得而知,不过肯定会让汉王头疼欲裂是一定的。

两人又说了会儿话,马车到兵部衙门前,柴车便下车了。

“大人,咱们去哪?”待柴郎中进了衙门,周勇轻声问道。

王贤想到又是好几天没回家了,不禁一阵愧疚,便道:“回家去吧。”

马车便往东宫方向驶去,谁知刚看到家门口,就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王贤登时这个郁闷……这马上的骑士八成是朝着自己来的,因为在这皇城之中,敢纵马疾驰的,除了几个皇孙、身负皇差的信使、就是自己身边的人了……

“大人!”果然,一声低唤彻底浇灭了王贤的侥幸,不一会儿,周勇敲开车窗,低声对王贤禀报道:“大人,汉王遇刺了!”

“什么?”王贤登时惊起道:“在哪里?”

“说是昨个儿孝陵那边传来密信,说孝陵殿前的银杏树一夜间全死光了,皇上听闻十分生气,命汉王殿下去孝陵向太祖请罪,并勘察实地情况。汉王殿下今早便出发,谁知在半路上竟遇到了埋伏,伤势严重,昏迷不醒!”那名报信的五处军官忙道:“这会儿汉王殿下差不多已经被送回京城了,皇上命将他直接送往北苑,应该马上也会召大人见驾了。”

王贤点点头,正在消化这一惊人的消息,便又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紧接着是个略尖的声音道:“前面可是北镇抚司的王镇抚?”

“正是我家大人。”又听周勇沉声问道:“公公是?”

“咱家奉皇命给王镇抚传口谕了!”那太监勒住马缰,沉声道:“皇上命王镇抚火速进宫,不得有误!”

王贤也急忙从马车上下来,一看果然是皇帝身边一名叫李忠的大太监,忙跪倒在地道:“臣谨遵圣谕!”

“具体情形路上再说,大人先跟我见驾吧。”李忠朝王贤点点头,王贤也不废话,接过属下牵来的缰绳,利索地翻身上马,便跟着李忠往北苑疾驰而去。

李忠亮出一面金牌,一路上畅行无阻,两人一直到北苑门外才下马,往仪天殿的路上,李忠简单向王贤介绍了发生的事情,与他所了解的大差不差。唯一的新消息是,太子、英国公等重要人物,也被皇上召到北苑了。

在仪天殿外候了片刻,王贤便见到英国公张辅匆匆赶来,这位大明朝的第一军人,正是不惑之年,生得身材清瘦,相貌俊雅,胸前三缕长须,眉下一对丹凤,看上去竟像文士多过武臣,可王贤万万不敢小觑这位国公爷,赶忙深深施礼。

张辅和王贤也打过照面,只是从没说过话,此刻点点头,温声道:“王大人早来。”

“下官也是刚到。”王贤忙道。

“皇上命我直接见驾,先失陪了。”张辅客客气气跟王贤打声招呼,说完便径直入了仪天殿。

“国公爷请便。”王贤微微欠身,目送着张辅进殿。

第五百八十一章英国公

张辅是王贤在山西打过交道的张輗的嫡亲兄长,其父便是朱棣在靖难时的麾下第一大将河间王张玉!靖难之役,朱棣起兵时,就是张玉率兵夺取北平九门,并在三日内控制北平全城,其后在极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三破李景隆、耿炳文的百万大军,张玉都立下了头功,一跃成为当世名将!

张辅当时已经成年,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这对父子兵参与了靖难前期的每次大战。直到东昌之战中,张玉为救身陷重围、危在旦夕的朱棣,率军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为止。东昌之战后,朱棣数度大哭,为张玉举行了隆重的丧礼,并亲自为张玉写悼文,还当着众人的面脱下自己的衣服烧掉以示哀悼。登极后每每与老部下宴饮,朱棣还数次说自己最心痛的就是在座的没有张玉。

作为张玉的儿子,而且当日东昌之围,张辅是跟其父一起冲入万军之中救驾的。张辅能在那种情况下舍身救驾,其忠诚自然比口头说一万句还要过硬,所以朱棣对张辅的信任,可以说超过了对世上任何一人。

张玉战死后,张辅便继承了父亲的职位,随从朱棣转战南北,在靖难中立下赫赫战功。入南京后,被封为信安伯,食禄千石,给予世袭诰券,随后又进封为新城侯,加禄米三百石。之后安南叛乱,张辅为副帅,辅佐成国公朱能率大军讨伐,孰料朱能到了广西便病逝了,朱棣只能让年轻的张辅挂帅出征,结果张辅大胜而归,之后又两度出征交趾,皆战果辉煌,张辅也由此成就了不世威名,被封为世袭罔替英国公!

去年冬,张辅经过三年的艰苦作战,终于将数降数叛的陈季扩及其妻子儿女抓住,绑送京师,平息了安南贼乱。并依照国家制度,将贼人所夺取的占城国的土地,分设升、华、思、义四州,增设卫所,授予投降者官职,便留下部队驻守凯旋还朝。

腊月里张辅抵京时,皇帝曾亲自出城迎接,又告拜太庙,以最高的礼节迎接自己的心腹爱将。之后张辅便得恩旨在家休养,皇上并未派他什么差事,只是让他不时伴驾、襄赞国政。朱棣对张辅的信任,是超过所有人的,他从来不反驳张辅说出的话,对张辅可谓言听计从。但张辅却愈发稳重沉默,很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意思,却让皇帝愈加器重,认为他是臣子中第一宣力可信之人!

世人无比羡慕张辅今日的荣宠风光,只有张辅自己知道,这份风光背后的凶险。他已经站在人臣的顶点,再不能更进一步,反而容易招来诽谤之言。虽然皇帝对他的信任无与伦比,但谁知道这位喜怒无常、深不可测的君王,下一刻会是什么心情?

因此伴驾以来他每日里战战兢兢,唯恐有一句话说错,每每回到家里便累得动都不想动,简直比在安南带兵打仗还要辛苦。当然这话也只能在心里想想,若让旁人听到了,只会觉着他矫情。

不过好在他只要秉着一颗公心,不偏不倚地为皇帝襄赞军政,也不会有什么麻烦。然而听说汉王遇刺,他知道麻烦来了……乍听到这个消息,张辅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他十分了解汉王的武艺,那位人中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一身武艺当世无人能敌,等闲几十个壮汉无法近身。就算这些年天下太平,武艺松懈了,他身边也还是高手护卫如云呢!

汉王虽然平日托大了点,但张辅还是想象不出,谁能在重重护卫中行刺到汉王。再联想到近日朝野关于汉王就藩青州的议论,让张辅不得不打几个问号……怎么会这么巧呢?莫非其中有什么蹊跷不成?难道汉王在演苦肉计不成?

但这些疑问,张辅是绝对不会说出口的,因为他和朱高煦的感情非比寻常,他比汉王大五岁,两人在洪武年间便跟随朱棣远征辽东漠北,在靖难中更是结下了深厚的袍泽之谊,朱高煦还曾经数次救过他的命,所谓过命的交情也不过如此。

永乐初年那场储位之争,张辅和绝大多数武将一样,自然都站在昔日袍泽朱高煦一方,只是他当时还年轻,有淇国公邱福、驸马都尉王宁这些前辈在,还轮不着他个后辈来说话。而且以他沉默谨慎的性格,也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出风头。加之随后他便三征交趾,把十年时间都耗在安南,却也避开了朝中的明争暗斗。时至今日,他这个大明第一军人,皇帝最信任的英国公,竟始终未曾表示过对哪位皇子的明确支持,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可此次班师回朝,张辅便再也躲不开这个漩涡了,朱高煦对他的归来喜出望外,觉着自己添了一位强援,他能帮着在皇帝面前说两句话,比旁人说一万句都管用。所以汉王三番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