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无双鬼才-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此时董卓的心中自然也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之前在迎接刘辩与刘协之时他便对刘辩极为不满,如今自己权势已然稳定,自然不免就想起了废立之事,但好歹董卓还不是何进这样的蠢货,立刻便找来李儒询问:我欲废少帝而立陈留王为帝,文优以为如何?李儒本来是反对的,但他也看得出自己这位丈人虽然是询问自己但却是心意已决,而且李儒也只是本着小心行事的态度而已,其实废立之事也未尝不可,正好似当年赵高的指鹿为马一般,正好可以试探一些如今的朝堂之上究竟还有哪些人是不遵从董卓号令的,于是李儒便微笑回答道:如今朝廷无主,少帝年幼懦弱,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丈人来日可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
李儒这话说的董卓是心花怒放,他的打算正是想要大权独掌,一旦自己成了拥立刘协之人势必就会使刘协的倚仗,届时自己就是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自然是极为**的事情,于是董卓便大笑道:那便交予文优你去**办,无论如何,我只要结果!董卓这话说的也是有讲究的,李儒自然听得明白,所谓的只要结果便是董卓根本不在乎李儒的手段如何,这无非就是让李儒放开了手脚去办,一切有他董卓在,不必担忧。李儒自然是点头应诺而去,只是李儒心中却未必有那么愿意的,事实上此时就行废立的确并非一个合适的时机,刘辩即便是有些暗弱但却并无大错,可以说董卓此行无异于铤而走险,然而李儒很清楚自己是阻止不了董卓的,而且董卓身为自己的丈人,他也只能依令而行。当然,最重要的是董卓待李儒极好,所以李儒也自然便报以为其效死力之心,这与刘宏和徐济之间的关系大有不同。
于是李儒便连夜将准备好的宴请发到诸位公卿大臣家中,此时董卓正是权势滔天之际,哪有人敢不从董卓之令?于是旦日在董卓举办的宴席之上所有的公卿大臣无一缺席。董卓自然是要讲究排场的,如今何进已死,他董卓又是救驾有功,虽无正式的封赏,但董卓却已然是自认新任的大将军,所以一应行头排场自然是照着大将军来的。待百官到齐之后董卓方才带剑自设宴的园外缓缓步入,形态倨傲。列席的大臣自然是不敢出一言,董卓倒是很享受这种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感觉,直至他入席之后才下令开始用膳,但一众大臣哪有胃口?董卓绝然不会无事相召。
果不其然,酒过数巡之后,董卓便起身,而后虚按双手示意停止,一种大臣自然是不敢违抗的便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董卓于是笑道:诸位,董卓有一言,请细听之。百官哪里敢有反抗之意,何况董卓虽然带笑但语气之中隐隐的威胁之意哪个听不出来?董卓环视园中见无人说话便开口道: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然当今圣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我欲废少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如何?此言一出园中更是瞬间好似如坠冰窟,无一人敢出言。
正当董卓以为无人敢反对之时,席间忽然有一人**案几立于园中怒斥道: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此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乎?董卓看去却是不识得此人,回头看向身后的李儒,李儒会意上前附耳道:此人乃是并州刺史丁原丁建阳。董卓面露恍然之色而后转头怒斥道:老匹夫安知道理?莫非不知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乎?言罢便欲拔出佩剑斩杀丁原,正在此时丁原身后一人转出,董卓细看之下竟是那日在洛阳城外所见青年,只见这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董卓心中便是一惊。
李儒一见自家丈人似有忧虑便急出言道: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丁原也是脾性暴烈之人,如今既然已经得罪董卓正欲大闹一场却为在场的诸位大臣所阻,于是也只得愤而上马离去。而丁原一走那青年自然也就随行一道离去,董卓于是也便转而对在座的大臣道:且不论那老匹夫之事。便只问主公,董卓所言,合公道否?
话音刚落便有一人出言道: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这话听得董卓是心头火气,细看之下才知说话之人乃是卢植,这老家伙和董卓虽无直接恩怨,但之前黄巾之战中自己便是接了这老东西的位置却落得大败,几乎丢官受罚,正是所谓结仇未解又生新怨,当即便再次拔出佩剑直奔卢植而去。李儒拼死相拦,而后又有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董卓这才作罢,只是怒视卢植不改。而后司徒王允起身对董卓行礼道:请将军恕罪,然废立事关大汉国祚,不可酒后相商,请容另日再议。
董卓自然也知道今日怕是无法再议事也便勉强的答应了,而后百官便各自散去归家。且说百官散去之后董卓也自然要回营,行至园门只见一人跃马持戟在园外往来驰骋,正是先前的那个青年,董卓便问李儒道:此子何人?看似颇为骁勇。李儒躬身回答道:此乃丁建阳义子,名为吕布,自奉先,此人在并州闯下了好大威名,恐非好相与之人,丈人请先避之。这话就是李儒不说董卓也是清楚明白的,虽然董卓已然许久未曾亲身上过战场,但是当年在生死之间练出来的那份感觉还在,眼前这个青年便犹如一匹极饿的独狼,从头到脚都透着一股剽悍的杀伐之气,董卓哪里有兴趣跟这样的人动刀动枪?于是董卓便自园中的小道离去不提。
而吕布久等董卓不得也只得自行归营而去了。然而这哪里算完,次日一大早董卓尚在床榻之上未起便被麾下小校从睡梦之中惊醒,只听是丁原引兵在营外搦战,当即是大怒立刻起身披挂完备便也领兵出营与丁原对峙。双方各自射住阵脚,而丁原阵中一人极为突出,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不是吕布又是何人?而吕布身前便是丁原。
丁原见董卓亲自领兵出阵便以鞭指董卓骂道:国家不幸,阉官弄权,以致万民涂炭。尔无尺寸之功,焉敢妄言废立,欲乱朝廷!董卓这边还未来得及答话便见吕布宛若离弦之箭一般自丁原阵中策马杀奔董卓而来。董卓情知自己麾下并无一人能抵挡这员虎狼之将,当即便鸣金撤兵。
第一百六十章:废立之事
董卓见吕布当先冲来,心中已然是一慌,立时便下令撤退。丁原自然不会放过这么一个打击董卓的机会,几乎在董卓那边鸣金的瞬间他也发动了进攻的鼓声。董卓本来就已经是失了气势,丁原麾下更是以骑军为多,自然是越发不敌,如此一来更是连营寨都无法坚守,直退了三十里之外丁原才放弃了追击。董卓自然也便就地安营以图后续了。
当夜董卓便召集营中诸人议事,他身为西凉刺史竟然落得败退三十里甚至连自己的营寨都丢掉的局面,何况董卓原本就脾性暴烈,如何能忍得了?众人到齐之后董卓也不多说立刻便开口问道:诸位以为该当如何对付丁建阳?在场的诸人一时间并无人回答,而后李儒才出言道:今日之败,大半乃是丁建阳那义子造成,丈人麾下似无一人能与其争锋,此人混若虎入羊群也似,着实堪忧。
董卓闻言也是一声怅然长叹道:我观吕布非常人也。若能得此人,何虑天下哉?这话董卓说的是伤感之极,他也没法怪自己麾下的士卒,这些都是他自西凉带来的老部下,自然不会存在什么作战不力的可能,但现实就是无论自己麾下士卒如何努力但对吕布确实是毫无办法。而董卓话音刚落便有人出声道:主公勿忧。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
董卓闻言自然是大喜过望,只看说话之人乃是麾下虎贲中郎将李肃。随即董卓便又皱眉问道:此言当真?即便是真你又将如何说之?帐中诸人也皆看着李肃,而李肃只是淡然一笑道:某闻主公有名马一匹,号曰‘赤兔’,日行千里。须得此马,再用金珠,以利结其心。某更进说词,吕布必反丁原,来投主公矣。听到这话董卓便有些舍不得了,的确如李肃所说那般,他的确是有一匹名为赤兔的汗血宝马,但这马来之不易,莫说他别人,便是他自己都不曾骑过,如今便要拱手送人,董卓心中多少是有些不舒服的。
更重要的是李肃说的太简单了,董卓实在是没什么信心。而在董卓这犹豫的当口李肃也是一言不发躬身而立,似乎对董卓的决定毫不关心。但李儒却看出了董卓的心思,于是便附在董卓耳边道:丈人若真欲取天下,何惜一马乎?但这岂能说服得了董卓,他瞪眼低声回问道:当真可乎?我观李肃之策似乎并无绝对把握,你也晓得我求得赤兔费了多大功夫,如此就送出去,未免……
李儒哪里还不清楚自己这位丈人的小心思,不过他倒也并没有责怪之意,所谓英雄都是爱名驹宝剑的,董卓这个生在边疆的人自然也不能免俗。但此时显然不是能够让董卓满足他那点小私心的时候。于是李儒便说道:丈人,如今洛阳之内唯有丁原敢于丈人叫板,倚仗为何?不过就是吕布而已,若是丈人能说降吕布为丈人效力岂不是对丈人实力的增强对丁原实力的削弱?如此一来,丈人是否能割爱?
这话一说出来董卓心里自然就明白了,董卓不蠢不笨,之所以有些犹豫也是因为确实对赤兔极为喜爱,至于什么金银珠宝他压根就没放在心上,这会儿李儒说通了他董卓于是立刻做出了决定,他不但令李肃去牵走赤兔马更是令李肃携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去劝降吕布。董卓这绝对是下了血本的,不但将自己心爱的赤兔马交出更是重金投入,如今便只等着看李肃是否能够劝降吕布了。
而李肃携带这些重金和赤兔前往吕布所部驻扎的营寨,当然一路上自然是不会没有巡逻的士卒的,这才到吕布寨前十里便为伏兵所围住,李肃倒是不慌不忙,随手便从怀中掏出一小块金锭对士卒的头领道:校尉,可否为我通传吕将军,便说是故人来见。说罢便施然立于原地,这为首的头领得了好处自然是不能不办事的,而且他也算是理所应当的紧,这人是不是吕布的故交他反正是不认识的,就算到时候吕布把这家伙杀了自己也得了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吕布此时正在营中训练士卒,闻听有故人来见自然是心存疑惑,但人家找上门来吕布自然也没有不见客的道理,于是也就暂时放下手中事务随着军士一道至营寨门口接见,吕布遥望李肃自然是感觉颇为眼熟,近前一看方知是李肃。
而李肃见到吕布之后也便是哈哈大笑道:贤弟别来无恙乎?吕布确实是极为惊喜的,所谓人生三大喜事之中便有他乡遇故知,如今在洛阳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能遇到乡人确实极为欣喜的,在李肃打过招呼之后他也便拱手行礼道:久不见兄长,今居何处?李肃以目视左右吗,显然是有些话不适合在此时说,吕布也会意的将李肃领到自己的大帐之中。
至吕布大帐中时李肃才开口道:我如今任虎贲中郎将之职。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吕布闻言大喜道:不知‘赤兔’如今何在?李肃微笑道:便是我牵来的那匹。吕布急忙出帐去看,只见那赤兔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吕布是识货的,当下便知这确实是良驹,当即便要转身拜谢李肃。
李肃哪里肯接?便扶着吕布道:贤弟这是何意?我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闻听李肃这话吕布也自得起身,立刻便叫手下去预备宴席款待李肃。而此时吕布却不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会改变他的一生。酒至半酣李肃忽然开口道: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吕布闻言不由有些迷惑,随即便开口道:兄长莫非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乎?
李肃闻言大笑道:这几杯黄汤如何便醉了?我说的可不是贤弟的生父,乃是丁刺史。吕布闻言更是满脸的惶急之色道:兄长怕是误会了,我今日在丁建阳处效力,实乃无奈之举。李肃闻听这话便知吕布已然上钩,于是当下也不表露意图反而满脸惊诧道: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乎?吕布此时喝了几杯酒自然是有些微醺,加之心中甚为不满便脱出而出道:兄长有所不知,丁原并非良主,我亦是所托非人呐!
李肃心中更是大喜过望,吕布既然说出这话便表示他早已对丁原有着不小的不满,于是李肃立时便接话道:贤弟,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正是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啊。这话倒真是说道吕布心坎里去了,他抬头看向李肃开口问道:兄长既在在朝廷为官,想必见多识广,以兄长观之如今何人可为世之英雄?
李肃闻言便知自己想要的机会来了,于是便断然回答道: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必成大业也。说罢李肃便细细观察吕布的反应,只见吕布似有犹豫便再次开口问道:贤弟有何事不便言及?而吕布却是摇摇头道:兄长有所不知,前些日子我奉丁建阳之命率部赶来洛阳在城外曾见过董卓,当时便觉得此人是个人物,只可惜却并无门路可以投效,如今我这身份颇为尴尬,正是忧心之时。
一听到这话李肃更是哈哈大笑道:倒是巧了。说罢便将金珠、玉带一并取出列于吕布眼前道:实不相瞒,为兄便是在董公麾下效力,今日此行便是董公久慕大名,特命我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吕布面露恍然之色随后便道:承蒙董公如此厚爱,吕布又该何以为报?李肃摆手道:贤弟何必多心?如兄长这般才能,尚得为虎贲中郎将;贤弟若到董公处,必定是贵不可言!吕布自然是被说的极为心动,但同时他也有所担忧:只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也。兄长何以教我?李肃轻笑道:功劳便在翻手之间,只恐贤弟不肯为耳。
吕布也立时明白李肃所指为何,但这并非小事,他沉吟良久才面色一狠道:我欲杀丁原,而后率部归顺董公,兄长以为如何?李肃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于是便说道: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吕布于是与李肃约定时间之后便送走了李肃。
但吕布心中哪里能平静?丁原说什么也是他吕布名义上的义父,虽然丁原待他一向便如家中小厮,但名分在前,吕布确实有些棘手,但这些终究是敌不过李肃为他画出的大饼来的诱人,吕布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他要刺杀丁原!
而到了夜间二更时分吕布便提刀直入丁原帐中,此时丁原还琢磨着怎么对付董卓,是以还未入眠,见吕布前来便抬头问道:吾儿来有何事故?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就令吕布原先有些挣扎的心瞬间坚定了,于是吕布断然喝道:我吕布乃是堂堂大丈夫,安能屈身为汝子乎?丁原闻言自然是不知所谓,长身而起问道:奉先何故心变?吕布冷冷哼了一声道:何来心变之说?丁建阳你是如何待我并州诸人有目共睹,如今倒还以我父自居乎?说罢也不等丁原回答便抽刀直,立时便将丁原首级斩下。
杀了丁原之后吕布便替丁原首级出帐大呼道:丁原不仁,吾已杀之。肯从吾者在此,不从者自去!并州士卒皆是丁原一手操练带出,自然是不肯为吕布号令,本欲为丁原复仇,然则又畏吕布威能,于是大半便各自散去了,吕布也不作阻拦,说白了他毕竟是杀了丁原,自然不会多为难这些士卒的。
旦日吕布便持丁原首级领着本部兵马至董卓营寨而去,李肃已然在营外五里候着,见到丁原首级李肃便开口道:贤弟立一大功也,董公必有重赏!于是二人并马而行,至董卓营寨之中后吕布安顿士卒之后便在李肃的引路之下前去拜见董卓。董卓见了吕布自然是大喜过望甚至说道:卓今得将军,如旱苗之得甘雨也!吕布听闻此话自然也是受用无尽当时便跪地道: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董卓自然毫无不应允的道理,只是一边的李儒却已然是心有不安,这吕布方才弑了义父转头便又认了自家丈人为义父,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然则董卓此时正在兴头上,他自然也不少说什么扫兴的话,但心中却已然留了一个心眼。
而丁原一死董卓自然是做大,而且洛阳之中并无一人能与董卓争锋,不消数日董卓便已然大权独掌,而掌权之后董卓便自领前将军事,封其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至此时董卓已然有些飘然,李儒便再次对董卓道:废立之事,宜早不宜迟,丈人如今权势已足,何不早作决断?
而董卓却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有这个打算,李儒这一提醒他才想起自己似乎确有这个打算,于是第二日便于府中设下筵席召集百官与一众公卿议事,更令吕布率领甲士立于府外以为侍卫。董卓相召诸人自然是不敢不从,便在太傅袁隗率领之下至董卓府中赴宴。
待诸人到齐之后先是找规矩饮酒吃菜,待酒过数巡之后董卓便忽然起身道:如今陛下暗弱,不足以奉宗庙;我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说罢以手按住佩剑,显然是一言不合便要拔剑杀人,群臣与诸公卿自然是唯唯诺诺不敢出声,惟独席间一人挺身而出道:陛下即位未几,并无失德之处;董卓你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董卓一看,此人便是司隶校尉兼任西园校尉袁绍。
董卓于是大怒抽出佩剑道:当今天下之事俱在我一念之间!我今欲为之,谁敢不从!汝莫非视我之剑不利乎?说的端的是气势逼人,然则袁绍却是不甘示弱将自己腰间佩剑拔出道: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于是一人在上一人在下便如此对峙,皆是怒目相对,半点气势都不让。百官与诸公卿大臣具是不敢言语,董卓正欲唤吕布入内擒杀袁绍,边上的李儒扯住董卓的衣袖,董卓回头看去只听李儒低声道:丈人,如今事未可定,不可妄杀,否则难免生变!趁着董卓迟疑间,袁绍以剑横于胸前缓步退出,一时间竟也无人相拦。
而袁绍退出之后董卓也只得放弃了擒杀袁绍的念头转头对袁隗道:太傅,你这侄子忒无礼,我看在你的面上,姑且恕之。如今废立之事,若何?话语之中的威胁之意不言自明,袁隗自然是不敢拒绝,于是也只得回答道:董公所言甚是,次阳并无意见。董卓见袁隗已然服软便转头对堂中的大臣厉声道:但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
群臣哪里还敢有半句话说,自然都是一句一听尊命。目的达到董卓自然也就令撤了筵席,而后便留下了侍中周毖、校尉伍琼问道:袁绍如今何在?伍琼回答道:袁绍已自东门逃离了,似往冀州而去。董卓闻言皱眉道:当何以应对?周毖闻言便回答道:袁绍忿忿而去,若追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这话要是李儒听了立时便知周毖是为了保全袁绍性命才为此,但董卓却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兼之伍琼又补上了一句: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
董卓一想却是也有道理,袁氏一族名望颇大,如今袁绍得罪自己不但不曾被降罪更是的了官职,正可显出自己宽宏的一面,董卓一想却是也有道理,袁氏一族名望颇大,如今袁绍得罪自己不但不曾被降罪更是的了官职,正可显出自己宽宏的一面,而且袁氏一族门生故吏的确是遍布天下,难说杀了袁绍会闹出什么样的**烦了,于是董卓便下令拜袁绍为渤海太守。
而此时徐济也已然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圉县!
第一百六十一章:行刺
抵达圉县自然是瞒不过张邈的,不过张孟卓先前在徐济手底下吃了一个无比巨大的亏不说连自己的脸面也全失,此时那里还敢跟身份已然不同往日的徐济叫板,自然是权当不知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而徐济更是没有半点闲心去管张邈,他虽然离开洛阳但却从未放松对洛阳局势变化的关注,史阿虽然随行但英雄楼犹在,自然也不至于就断了消息,当得知袁绍已然逃离洛阳并且董卓竟然还予以加官徐济便知道董卓也肯定不会找自己的麻烦了,不过如此毅力啊,这天下怕是再无半刻安宁了。
时间已经推移至八月末了,但值此盛夏之季徐济心中却仍旧是没有一点暖意,董卓那日在府中会客一时根本就没有想要隐瞒的意思,所以徐济也当然就得知了此事,如今董卓在洛阳已然是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