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败家子-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却不想,结果竟然是……不仅成功化解了边疆危机,还顺手做了一件了不得,让人惊喜万分的大事。

薛延陀就这么完了?李世民早就有此想法,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更烦恼牵一发而动全身,难以集中兵力进攻薛延陀。

却不想,恍惚之间,李绩便把这事给办妥了,如此的容易,堪称是不费吹灰之力。

惊喜啊,李二陛下惊喜不已,一时间竟险些不知道说什么!(未完待续。)

第二九三章赏罚难题

太极殿上宛如一声惊雷炸响,镇住了许多人,包括皇帝李世民。

有那么数十秒的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几乎所有人都被这个喜讯给惊呆了。

不过待回过神来以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和兴奋。

李世民也回过神来,什么也没说,而是从内侍手中接过奏疏。作为皇帝,他不能和大臣们一样,事情已经发生了,自己不能什么都不知道。

奏疏有两份,来自三个人。

晋王李治的奏疏,后面有谢逸的附件,再者便是英国公李绩的奏疏,是关于此次战事详情的。

李世民看的很快,匆匆浏览之后点头道:“雉奴和李绩果然不负所望!”

一句话,已经表明此番事件乃英明神武的李二陛下做的统筹安排,晋王和李绩只是具体的执行者。

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啊!

这是原则性问题,所以立即有朝臣出列,向皇帝陛下祝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连宰相房玄龄都笑道:“薛延陀主力殆尽,朝廷去一心腹大患啊!”

“该乘胜追击,彻底灭了薛延陀,他们竟然进犯我大唐边境,简直是不知死活。”憋在众人心里许久的话,今天总算是可以说出来了。

“夷男呢?此罪魁祸首定要押送长安,明正典刑。”朝堂上顿时一群人七嘴八舌,理直气壮。

李世民笑道:“夷男受伤逃走,李绩已经派人去追了。”

众官员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对接下来的局面相当的期待。至于突厥人的事情则没有一个人提及,毕竟阿史那思摩没有公开造反,为了稳定起见,没有人在这方面多嘴。

朝堂上完全是一副皆大欢喜的局面,松州的困局解了。薛延陀人全军覆没了,贞观十四年临近年底的时候,连续两场大捷让人欣喜不已。

除了贞观四年击败东边突厥那次,大唐好像从没有过今年这般威势赫赫的时候,如何能让人不激动?

所以今日的朝会,因为这份捷报突然间转变了风向,成为一场庆祝和道喜的联欢会。

大部分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但有少部分人是例外,比如李承乾和李泰兄弟。

原因无他,只因为晋王李治的名字不断被提及。不断被夸赞,连父皇都说出了雉奴不负所望几个字。

若真水大捷是李绩的手笔,但奏疏上却把李治排在了前面,晋王殿下涉险前往定襄,稳住阿史那思摩和突厥人确实是大功。但若真水大捷似乎有点那什么,和李治关系不是很大啊!

但李绩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自然不敢独占这份功劳,所以对晋王殿下多有恭维和推崇。毕竟从职级上来说,晋王殿下才是并州都督府。而他李绩只是都督府的长史,下属立功,岂能没有上级的份?

对于李世民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此事单独属于李绩。那么灭国之功无比卓越,封赏起来都是麻烦事。功高震主的程度势必更高,处理起来更为麻烦,反正有自家儿子参与其中。那么顺势将功劳往自家儿子身上多摊点,事情不就顺利解决了?

这是君臣之间的默契,符合李世民和李绩共同的诉求。所以在第一时间便在朝堂上突出了。

李治前往定襄的目的顺理成章变成了指挥和督师,一个十三岁的娃娃指挥作战?这话显然没几个人相信,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闭嘴了,皇帝夸赞自家儿子,说个不字岂非给自己找不痛快?

何况晋王殿下亲自前往定襄是不争的事实,那里靠近前线,这也算是以身犯险,所以当得起这份功劳。只有少数对内情知之甚详的人心里清楚,晋王殿下这份功劳当真算得上实至名归,以身犯险那是绝对不争的事实。如今得到这些荣耀,哪怕是有所夸大,也是他应该得到的。

朝廷衮衮诸公自然是明白人,他们默许的事情,旁人有岂能反对?所以只是在一瞬间,晋王殿下的风头瞬间盖过了前些日子英武不凡的吴王殿下。

所有的朝臣不约而同有种感觉,他们一直轻视了晋王殿下,或者说压根就没注意过。十三岁的晋王李治算是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而且是以这样一种惊天动地的别致方式,可谓是印象深刻啊!

以前他们只知道晋王殿下温文尔雅,很有礼貌和修养,是皇帝陛下最疼爱的小儿子。现在李治身上又增添了两个新标签,英武胆略和才能不凡。

敢于以身涉险,亲临前线没有胆略行吗?能够以河东道黜陟使的身份行使职责,和李绩一道将边疆兵祸化解,这不是能耐吗?

突然之间,晋王殿下好像成了最有才能的皇子,英武这个本来只属于李恪的标签也落在了李治身上。

晋王殿下,文武双全!

突然之间,很多人脑海里都有了这样一个印象。连李二陛下都连续说了好几次,雉奴不错,回来后定要论功行赏云云。

这些话,李承乾和李泰都听的清清楚楚,心里的滋味也不大好受。

最近几个月他们俩的风头全被抢了,先是李恪,现在则是李治,原本谁也没有把这个幼弟放在心上的。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不能忽视了。

李治已经十三岁,成长速度比想象的更快,他也是嫡出的皇子,深得父皇钟爱,又立下了大功。

要知道,这年代立储原则除了嫡长之外,还有立贤一说。何谓贤能?旁人称赞几句不算,功劳最为实实在在。

所以李治的威胁突然之间大了很多,对于李承乾而言,又多了个人来推东宫的墙。对于李泰而言,身后又多了一只黄雀。

在皇位和权力面前,手足亲情算得了什么?此刻两位兄长心中除了忌惮之外,再无别的。

当然了,他们随后也想到一个人。

虽然朝堂上没怎么提及,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晋王府长史谢逸。无论李治取得了多大的功劳,他只不过才十三岁而已,能有多少谋略和能耐,若身后没有人帮他出谋划策,帮他办事可能吗?

显而易见,如果非要说晋王的功劳有多大,最应该感谢的人应该是长史谢逸。

某种程度上,是谢逸一手造就了晋王殿下今时今日的功劳与地位,李世民明白,朝堂衮衮诸公明白。

李承乾和李泰也明白。而且是心中愤愤,没能将这个大仇人怎么样,结果是旧恨未了又添新仇。

眼看着谢逸一步步将李治推到今天的地步,只能银牙咬碎,而且他们有种不好的预感。只要有谢逸在,李治往后的成就不可估量,威胁也不可估量。

……

朝会结束了,李世民回了承庆殿,宰辅大臣们也跟了过去。

直到此时。他们也有空谈谈具体的来龙去脉。

“这是雉奴和李绩的奏疏,还有谢逸附上的条陈,你们看看吧!”李世民顺手将几份报捷的奏疏递了过去。

众多大臣看奏疏的时候,李世民道:“李绩的运气不错。先一步赶到了若真水,薛延陀人丝毫不知,直接便扎了进去,结果全军覆没。”

房玄龄道:“陛下。此事虽然凶险,但确实算是因祸得福,薛延陀主力被消灭殆尽。大唐去一心腹大患。”

“确实是,当真算得上意外,本来朕还担心北方兵祸,现在看来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李世民道:“雉奴和谢逸有些门道,在定襄稳住了阿史那思摩,才让李绩得意从容安排,完成阻击,大获全胜。”

长孙无忌笑道:“陛下,臣说的没错吧,晋王殿下吉人自有天相,和谢逸一道前去确实值得期待。”

“嗯,没错,雉奴这次着实给了朕一个大大的惊喜。”李世民笑道:“朕的雉奴真的是长大的,不出意外,现在该已经踏上返回长安的路。”

到了现在,李治的安全确实已经没什么可担心的了,薛延陀主力被灭,李绩大军掉头南下,阿史那思摩还敢有什么轻举妄动呢?

果不其然,随后阿史那思摩的请罪奏疏就来了,说突利失曾前去鼓动他出兵反叛,被他言辞拒绝云云。但碍于旧日交情,没有及时告发,请皇帝陛下降罪等等。

阿史那思摩自然是有罪的,得知造反反叛的消息而不告发,这确实算得上滔天大罪。何况他定襄突厥所部压根就不是严词拒绝,是处于观望状态,如今看到薛延陀人彻底完蛋了,这才想起来向大唐朝廷服软。

这种人很可恶,要是换了旁人,李世民会毫不犹豫地兴师问罪。

但是阿史那思摩不能,毕竟他的身后还有许多的突厥人,而且他没有公开的罪过,所以很难治罪。

北方好不容易算是消停了,这时候没必要把阿史那思摩逼急了,大家心照不宣,息事宁人得了。

于是乎,李世民和诸位宰辅商量,最终原谅了阿史那思摩。不过以养病的理由让他前来长安定居,可以留给他体面和地位和富贵荣华,但兵权绝对不能再留。

至于定襄草原大军交给了安国公执失思力,他是九江长公主的驸马,与李唐皇室更为亲密,身份到底不同。

而且他原本在草原上地位崇高,由他前往,再加上李绩大军的配合,完全能够镇住草原上的突厥人。

随后又有几分奏疏送到长安,先是李绩的请罪奏疏,声称自己没能抓住薛延陀可汗夷男,请皇帝陛下责罚。

这封奏疏刚到,灵州方面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秘奏便来了,先是说了西突厥大军撤退的消息,再有便是抓到了夷男。

不过这位薛延陀可汗因为受伤,一路奔逃之后伤势加重,被抓住没多久便死了。

当此之时,夷男的生死已经不重要了。当年若不是考虑到草原上还有数百万突厥人,颉利可汗也不会有机会活命的。当此之时,薛延陀分崩离析在即,夷男纵然或者,也没有被软禁的资格。

看到接连而来的两份奏疏,李世民笑了,然后递给了长孙无忌。

老奸巨猾的长孙无忌看过之后,笑道:“陛下,这个局面……甚好!”

“如果朕告诉你,是李绩的人将夷男赶入了灵州地界呢?”李世民皱着眉头,轻声询问。

“也好!”长孙无忌沉吟片刻,给出一个答案。

这个答案似乎微微有些出乎意料,李世民为此略微一怔,旋即便笑道:“也好,李绩很懂事啊!”

长孙无忌道:“陛下,英国公这也是一片忠心。”

“嗯,朕知道!”李世民点头道:“他有这份忠心,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这很好。既然他一片苦心,那朕得成全他。”

长孙无忌建议道:“是,陛下成全英国公的同时,不妨再加点恩惠……”

“好,那就再给他次子一个郡公爵位,这总可以了吧!”李世民悠悠道:“并州的兵马,朕仍旧交个他。”

长孙无忌赞道:“陛下英明,英国公肯定能够体察陛下期望,忠心耿耿为我大唐戍守边疆的。”

“但愿如此!”李世民点头道:“对了,李绩还为两个人请功……”

“何人?”

“一个叫薛仁贵,如今在雉奴身边,据说勇武过人,最早发现端倪就有他;还有便是阚棱,突利失前去定襄便是他发现,并报讯的。”

“陛下的意思是?”

“这个薛仁贵自然要是赏赐的,至于阚棱,朕是不是该宽恕于他?”

“陛下,阚棱此举算是忠于我大唐,更何况还有谢逸……看在他的功劳上,赦免了阚棱的流放之罪倒也无不可。”长孙无忌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小小的建议。

李世民点头道:“说的有些道理,李绩也提到了,朕不给面子不合适,更何况确实有功劳,若赏罚不明,旁人会诟病朕小肚鸡肠的。”

“陛下言重了。”长孙无忌轻轻一笑。

李世民轻轻摇头,沉吟片刻,缓缓道:“要说赏罚分明,雉奴和谢逸也是大功臣,辅机啊,你说说朕该如何赏赐他们呢?”(未完待续。)

第二九四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赏罚成为一个难题,尤其是赏赐。

谢逸倒还还说,虽说有自作主张,让晋王殿下冒险,甚至私下商议调动兵马之事。但本心,本意是为了大唐,没有问罪的道理。

而且谢逸立下了大功,若真水之战他没有参与,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在这一系列事情中发挥的作用。

若无谢逸,李绩哪里能从容伏击?

这种兵行险招,剑走偏锋之事,业唯有谢逸这种人才做得出来,李绩的的军事才能卓著,但为人更为稳健,断然不会如此冒险。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番胜利多亏了谢逸的大胆冒险的提议。单单是这一点,就是莫大的功劳。

虽说拉着皇子去冒险的做法不妥当,甚至说严重点是罪过,但最终没有酿成什么不利后果。这时候,如果还要问罪就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了。

李世民悠悠道:“辅机啊,你可知谢逸是如何稳住阿史那思摩的?”

“这……臣不知。”

李世民悠悠道:“对于那些草原枭雄而言,晓之以理可以,但动之以情毫无用处。单单是讲些道理能有多大的用处?没得到朕的许可,谢逸也不敢信口开河给突厥人许下什么利益。”

“如此说来,谢逸用的是威逼的招数?”长孙无忌小声揣度。

“不错,正是威逼,据奏报只是在草原上参见了一小会校军,用了五个我大唐兵卒便击败了百名突厥骑兵。”

李世民得意洋洋道:“此举之后,突厥上下大为震惊,傲气消失殆尽,也规矩老实了不少,这才没有蠢蠢欲动。”

“五名兵卒击败百名突厥骑兵?”长孙无忌自然是不相信的。不只是他,换做任何人听到这番话都不会相信。

即便是五名功夫卓绝的高手,在战场上也不可能是百名骑兵的对手,以一敌百这种夸大之言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李世民点头道:“没错,谢逸真的做到了。”

长孙无忌虽然惊愕,却也知谢逸经常有奇思妙想。非常之能,所以镇定问道:“不知谢逸用了何种方法?”

“震天雷!”李世民道:“此物是谢逸在河东时研制的一种新式武器,应是一种火器,制造时严格保密,到目前为止只有他一人知晓其来龙去脉。

现知晓此物爆炸时有惊天动地之感,宛如惊雷,内中藏有铁片、钢钉等物迸射而出,伤敌无数。”

“竟有如此神奇之能?”这下,连长孙无忌都有些震惊了。就眼下皇帝描述的效果单单用匪夷所思几个字恐怕不足以描述。

李世民点头道:“谢逸在草原上演示过,便是以此物震住了突厥人,据说李绩在若真水能够大获全胜,也有此物之功。旁的不说,只此一物,朕便得给谢逸赏赐啊!”

长孙无忌悠悠道:“此物如此神奇,若我大唐兵卒装备,必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谢逸之功,确实不小。论功行赏也在情理之中。”

“是啊!”李世民悠悠道:“他那个淮阳县伯当的也够久了,是时候升一升了,不过他终究还年轻,给个侯爵便是了。”

长孙无忌暗暗咋舌,二十岁封侯,还是自己一手打拼立功所得。甚是少见啊,谢逸已经算得上大唐年轻人中一等一的存在了。重要的是这么年轻,将来爵位有所提升是必然的,大唐不会封异姓王,但国公应该是少不了了。

“等他回到长安。关于这个震天雷,朕得好好问问他。”李世民道:“这家伙也算识趣,制造之法格外保密,连李绩都不知道,至于参与制造的那些工匠,则已经举家从并州迁来关中。

朕已经在沣河边找了个地方,在那处建立一个火器作坊,为我大唐源源不断产出火器。”

“陛下英明,火器一旦量产,我大唐将再无敌手。”长孙无忌恰如其分地送上一记马屁。

“嗯!”李世民缓缓点头道:“谢逸这个赏赐倒也罢了,雉奴……朕该如何赏他呢?”

听到这个问题,长孙无忌心里顿时咯噔一下。老谋深算的他已然听出其中玄奥,或者说为难之处。

晋王也是嫡出的皇子,这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关键之处。

长孙无忌都任何人都清楚,最近皇帝陛下是有意捧起魏王李泰,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

薛延陀之乱一下子让吴王李恪和晋王李治两位原本不相干的皇子牵涉进来,而且算得上大放异彩。

尤其是晋王李治,此去草原可谓是盖世功勋,而且展露出非凡的胆略来。连长孙无忌都忍不住高看这个小外甥,更别说李二陛下了,他肯定也是突然发现小儿子竟有如此惊艳之处。

诸子优秀对皇家而言是好事,却也是麻烦,李世民现在变觉得有些棘手。尤其是小儿子李治立功回来,该当如何赏赐不大好处理。

这种私密话题,和旁人不好说,唯独能和长孙无忌聊上几句。

按理说关乎皇子,外陈不好随便插嘴,但作为舅父,长孙无忌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

“陛下,晋王还小,此番出门只能说是长见识和些许历练,回长安以后还需的多读书行。”长孙无忌的话丝毫没有提到赏赐,却定下了一个基调。

李治还小,潜台词便是长幼有序,这孩子虽然优秀,但暂时还是不要考虑,先让他读书。至于是一直读书,还是作为参考的备选,那就由李二陛下自己决断了。

“嗯,不过雉奴这回确实是立功了,所以回到长安,朕无论如何都得给他些赏赐。”李世民如是说,但到底会给怎样的赏赐,谁知道呢?

“是!”长孙无忌也识趣地改口道:“陛下,北边的事情告一段落,接下来该对付吐蕃人了。”

李世民点点头,问道:“他们走到哪了?”

“禄东赞已经过了吐谷浑。进入我大唐境内,不过途中遇到大雪,元日未必能赶上朝贺陛下,但上元节肯定是能到。”

长孙无忌悠悠道:“禄东赞真的来了,不知陛下可否想好,哪位公主适合出嫁。”

“这……贵妃查过了。江夏王府的金城年岁合适,尚未婚配。”李世民道:“不过此事,还是问问道宗兄的意思吧,既然西突厥已经退兵了,年关也将至,就让他回一遭长安。”

“是!”长孙无忌轻轻点头,心中却想,即便李道宗回来又能如何?如果皇帝真选中了他家女儿,难道他还能说个不字?如此多少有点走过场的意思。也不知李道宗回来之后会是何想法?

……

若真水大捷,在朝会结束后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顿时给年节增添了不少喜庆,长安城里顿时洋溢一股兴奋与自豪感,走在街上每每看到金发碧眼的胡人,长安百姓都会下意识挺直了腰板。

不为别的,底气足啊,看我大唐何等厉害?

待消息传到辋川别墅已经是傍晚时分,留守淮阳县伯府的家丁一听到消息。便飞马前去报讯的。

若真水大捷,北方并无兵祸。那么自家阿郎就是安全的,两位夫人听到讯息定会非常高兴。

果不其然,杜惜君和郑丽琬听到消息的时候,激动的几乎留下热泪。

挺着六七个月的大肚子,整日里悬心,滋味肯定不怎么好受。如今总算是能安心了。

“三郎没事就好!”

“这会子了结大事,还能再年节前赶回来。”

“是啊,一家人能在一起过团圆年节,最好不过。”

“要紧的是,孩子降生的时候他在长安。否则我这心里始终不安。”

杜惜君和郑丽琬满心怀疑,此时此刻,只怕这夫郎早日回到长安,然后一起期待两个孩子的降生。

……

此时的定襄草原,李治和谢逸确实准备踏上归途了。

李绩的大军已经南下,定襄草原上的突厥人彻底老实了,不会再出乱子。皇帝的旨意已经下达,安国公执失思力会来接替阿史那思摩,全在意料之中。

更让谢逸高兴的是,李世民的圣旨也传到了定襄,赦免了阚棱的罪行,他不用再回并州充军,可以跟着谢逸一道返回长安。

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事情,阚棱的心情别提有多迫切了。心里想着妹妹,以及即将出世的外甥,恨不得立即飞回长安。

谢逸也是归心似箭,可是想却不是那么洒脱,处理完杂七杂八的事情之后,竟来了一位客人。

见面的时候谢逸才发现,来的竟然是个回纥人!

反应很快啊,回纥人这时候出现在定襄是为了什么不难推测,谢逸顿时心中有数。

“贵使从回纥来?”

“下臣拜见谢长史,我家吐迷度王子向长史问安。”使臣用不怎么流利的汉语问候。

“回纥吐迷度王子?”谢逸沉吟片刻,这才想起来去岁出使薛延陀时,刚好这位回纥王子也在。

使者道:“是的,我家王子说薛延陀一别经年,时时想念长史风采。”

“有幸被王子记挂,本官荣幸之至。”谢逸笑问道:“不知归使前来所为何事啊?”

“呃,一来是代我家王子送上对晋王殿下和谢长史诚挚的问候;二来,回纥听说薛延陀异动,意图对大唐不轨,我部已经整军南下,准备应援大唐。”

使者道:“王子派我前来是和大唐商讨配合之事的,不想来晚了一步,薛延陀已经战败了,鄙人对大唐天军的战力深表惊讶。”

“原来如此,有劳贵部惦记了,吐迷度王子能够忠于我大唐,殊为难得啊!”谢逸心中冷笑道: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