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败家子-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道:“朕选他,主要是因为雉奴喜欢他,在洛阳时便喜欢跟着他学些新奇事物,心情也更为开朗些。

你不知道,自打从洛阳回来后,两兄妹闷闷不乐许久。朕把谢逸召入宫让他们见了一次,雉奴和兕子脸上多了不少笑容。”

长孙无忌点头道:“陛下为了两位殿下当真是用心良苦。”

李世民悠悠道:“皇后走得早,这两个孩子小,朕多费些心思是应该的。只是朕忙于朝政。难免会有疏忽,谢逸心思细腻,也有办法,朕把雉奴交给他倒也放心。”

“也好。晋王殿下能快乐些,皇后在天之灵也能宽慰。”

提及长孙皇后,舅婿两人黯然片刻。随后皆是一声淡淡的叹息。

长孙无忌小心道:“陛下,恕臣冒昧,您让谢逸出任晋王府长史,是否还有旁的考虑?”

“呵呵,就知道瞒不过你。”李世民笑道:“虞世南辞官了,听说回府后便卧病了,《氏族志》是早就定下的,不能拖延太久。

升迁其为弘文馆学士已是极限,朝野已经颇有微词,总不能让他穿紫袍吧?让他去给雉奴当长史,也算是半个皇子师,身份也就更尊贵,加上其才学名望,分量也能重些。陈郡谢氏衰微,不趁机抬举一下,往后可没这么好的机会了。

“陛下真是用心良苦。”

“哼,不然呢?北方战乱多年,多有凋敝,现在粮食和财赋越发仰仗南方,不多加安抚能行吗?”

李世民无奈道:“可惜南方这几年人才凋零,好在还有个谢逸,而今多加培养,将来可堪重用。”

“确实如此,淮阳县伯才思敏捷,对朝廷贡献亦不少,确是可造之材。”长孙无忌欣然赞同。

“《氏族志》的事情……”李世民叹道:“朕今日在朝堂上话有些重了,高士廉那里,你去替朕安抚一下。”

长孙无忌赶忙道:“是,陛下莫要担心,舅父是明理之人,会理解陛下苦心的。”

“还有,侯君集快回来了,你顺便……”

李世民只说了半句,长孙无忌便回过神来,侯君集回来负责整顿吏治早有定计,吏部尚书的位置自然要换人,高士廉就得挪窝。

吏部尚书这样的要害实职,任谁也不愿轻易舍弃,皇帝虽可用一纸诏书解决,到底还是念及长孙皇后的情分,委婉处置。

“好,臣会和舅父好好说的……”虽然为难,但长孙无忌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李世民轻声道:“此事确实让你为难,所以呢,你顺道帮朕提个亲吧!”

“陛下的意思是?”长孙无忌心头一震,有些不解。

“高履行尚未婚配吧?”

“是,不曾婚配。”

“嗯,那就好!”李世民低声道:“东阳正当嫁龄,就许配给高履行吧!”

“呃,可是……”长孙无忌来不及欣喜,便支支吾吾道:“陛下,尚公主虽是荣宠,可高履行和东阳公主之间……差着辈呢!”

“高士廉于大唐,于朕有大功,申国公府确实该出一位驸马,按理说嫁个长公主过去最好,可惜朕的妹妹们都已婚配。”

李世民沉声道:“只能退一步,东阳并非皇后嫡出,倒也无妨。皇室勋贵联姻频繁,如果非要细细纠察辈分,只怕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糊涂账。”

“这倒也是,高履行与东阳公主年纪倒是相当,将来肯定琴瑟和谐。”皇室联姻,恩出于上,都有其意义,何况驸马出在自己娘舅家,长孙无忌自然不能反对。

只是这往后,长孙家和高家的辈分称呼,将会变得很混乱。自己倒还好,儿子长孙冲就为难了,见了高履行到底是该叫表叔,还是该称妹夫呢?

诚如李世民所言,果然是比糊涂账。

“陛下放心,臣一定办妥,舅父晚些时候会来谢恩的。”

“嗯!”李世民点头道:“等最近风波平息,赐婚诏书就会下达。”

长孙无忌问道:“对了,陛下,那件事怎么办?火候差不多了吧?”

李世民沉吟片刻,悠悠道:“差不多了,不过还欠一点,还缺个台阶。”

“那……”长孙无忌稍微迟疑,一时没有合适的主意。

“去问谢逸。”李世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说道:“算是考核吧,看他是否有能耐胜任晋王府长史之职!”

……

ps:高履行:高士廉长子,东阳公主驸马。

第一一七章天上掉馅饼(求订阅)

长孙无忌回府后,才知道高士廉登门等候已久,不禁会心一笑,来得正好,省得自己还得走一趟申国公府。

甥舅见面,长孙无忌将愁眉苦脸的娘舅拉入书房,密谈细聊。

半个时辰后,高士廉告辞离去,愁眉舒展,面带微笑,老怀大慰的脸上还带着几分得意。

陪同送客的长孙冲瞪大了眼睛,诧然道:“父亲,舅公这是……”

长孙无忌笑道:“人逢喜事精神爽嘛!”

“喜事?舅公今日在朝堂上不是被陛下……”长孙冲深知今日朝堂情形,很是不解。

“陛下吐口,将东阳公主许配给高履行。”

“哦,啊?”长孙冲张大了嘴巴,心里奔过了一群草泥马……

长孙无忌皱眉道:“皇族勋贵联姻多,辈分本就是比糊涂账,又不是直系至亲,有什么打紧的?陛下都不在意,你惊讶什么?”

“呃,是是!”

“要想不吃亏,往后见高履行时尽量带着长乐公主,辈分自当先以皇家论。”

长孙冲苦笑点头道:“也是,尴尬的是高履行,儿子我不吃亏。”

“冲儿,你去办件事。”

“请父亲吩咐。”

长孙无忌轻声道:“明日你带上长乐,去一趟永兴坊,看看那座殿中省正在打扫布置的王府,然后去拜访一下谢逸。”

“永兴坊的王府?拜访谢逸?”长孙冲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长孙冲悠悠道:“陛下要为晋王开府,长乐作为长姐,自当关心,至于谢逸,他会是晋王府长史。”

“啊?”长孙冲满脸惊讶,这件事太过突然,信息量似乎很大。一时还不容易领会。

“去便是了,回头慢慢想,到时候你再问问谢逸……”长孙无忌低声叮嘱两句。

长孙冲闻言,摸着脑袋轻轻点头。

“父亲,这么说的话,这谢逸……”长孙冲轻叹道:“儿子上次准备的王献之真迹……”

长孙无忌目光平和,轻声道:“为父都知道,无妨,以后无须多费心,有现在的交情就可以了。过深过浅反而不好。”

“是,儿子省得。”

……

圣旨送达,谢逸也有些吃惊,旋即则是惊喜。

“弘文馆学士谢逸为晋王府长史!”

四六骈文的敕书上,这句话才是重中之重,从此之后谢逸便是晋王李治府上的长史。

长史一职古来有之,隋唐时长史一职更是普遍,亲王府、都督府、三公、甚至刺史府、折冲府都设有长史。

相当于是个主官的幕僚或佐官,比如刺史府长史亦称别驾。都督府的长史权力则更大,比如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便统率数万兵马。

亲王府的长史比较特殊,其职责大概是管理王府事务,辅佐照顾亲王。并兼有一定的教育劝谏职责。

吴王李恪行猎时纵马踩踏农田,李世民首先怪罪的便是王府长史权万纪,认为他没有教导辅佐好李恪,有失职之嫌。

总而言之。长史等若是王爷的亲信,最亲近,最信任的臣属。如果这位亲王将来有大发展。长史的前程可想而知。

现在自己是晋王府长史,将来晋王李治会怎样?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将来……

哈哈!

惊喜啊,实在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开始就想要抓住李治这大树,将来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自己刻意去做,恐怕比较难。

但天意使然,先是李治病重,自己去给他治病,并在洛阳宫接触很长一段时间,彼此打下良好的关系基础。

如今李世民一纸诏书,让自己成为晋王府长史,那从此以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站在李治身旁,将其这棵现在的小树苗,将来的参天大树握在手中。

天意如此,李二真是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给自己送上了一份大礼。

谢逸甚至有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自己的运气几时变得这么好?

有李治在手,将来的前程和权势能差吗?

现在的实力是很难撼动李孝恭,但有了李治这张王牌在手,一切都不一样了。

以后其他的什么职位完全不重要,只要当好这个王府长史即可,纵然现在给个宰相都不换。

只需要等着李治成为太子,等着开李世民的追悼会即可,某种程度上和后世明朝的那些翰林学士的发展轨迹相似。

第一时间,谢逸大概是这么想的,但世事难料,能不能按照他的设想发展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这件事背后的影响和意义,谢逸有些后知后觉。

也许是因为骨子里还是后世那种思维模式,对大唐的体制还不是那么熟悉,认知程度和敏感度还不够……

……

不等谢逸多想,不等他入宫谢恩,见见李治,长孙冲和长乐公主便登门了。

他们来做什么?谢逸不禁有些狐疑。

不过公主和驸马登门,自然不敢怠慢,还得有蓬荜生辉的意识和荣幸。

厅堂之上,见礼之后,长乐公主悠悠道:“谢学士……哦不,谢长史,今日造访便是因为尊驾的新身份。

父皇下旨,让九弟开府,你为晋王府长史……母后不在了,丽质身为长姐,自当多关心幼弟。故而来拜访一下谢长史,请务必照顾好九弟。”

完全是一种大姐为小弟的学习到学校拜访,请托老师的即视感,只是皇家有必要这么客气吗?

谢逸赶忙道:“公主殿下客气了,既身为长史,照顾辅佐晋王殿下便是分内职责,臣自然会尽心周到。”

长乐公主笑道:“这倒是,雉奴对谢长史极为崇敬喜爱,昨晚得知此事后,高兴的睡不着觉呢!”

谢逸淡淡笑道:“承蒙晋王殿下高看,臣不胜荣幸。”

“谢长史才思敏捷,定能将晋王照顾好的,丽质你就放心吧!”长孙冲轻声附和,好似在安慰长乐公主,又好似是夸赞谢逸。

谢逸只得谦虚道:“驸马谬赞了。”

“哪里,谢长史才思敏捷,谋略不俗,世所共知,并非在下信口雌黄。”长孙冲当即哈哈一笑。

呃……怎么扯到谋略二字,这是什么情况?

不等谢逸多想,长孙冲便凑上前低声道:“谢长史,在下最近还真遇到一件麻烦事,能否帮在下想个主意?”

……

第一一八章甜枣与台阶

长孙冲来向自己问计?

谢逸不禁狐疑,明显不正常啊!

长孙无忌的儿子,遗传加上教育、历练,多年下来,定然心思缜密,智谋不俗。

且纵然有什么难题,也该回去问他老爹啊?何故来问自己呢?

莫不是犯了什么事情,不能让长孙无忌知晓?还是与晋王府有关?

“不知驸马有何难处?谢逸才疏学浅,未必能帮得上忙。”

“逍遥莫要谦虚。”长孙冲不给他推辞的机会,沉声道:“世袭刺史一事逍遥肯定知道,不知你怎么看?”

呃……

谢逸有些不明白,长孙冲为何突然问起此事?所以谨慎道:“陛下虽是一片好心,但诚如令尊所言,对国,于后世子孙不利。”

“对啊,家父和朝中大臣多有劝谏,可是陛下那边……”

长孙冲欲言又止,迟疑道:“不知逍遥可有什么办法?家父昨日从承庆殿回来后考校我,一时有没个主意,今日登门,正好求教逍遥兄。”

谢逸略微迟疑,脑中飞快地过了一遍最近的事情,再瞧瞧长孙冲的神情,不由豁然开朗。

李世民不是个糊涂皇帝,刺史世袭一事上怎么可能犯糊涂?

现在回想起来,谢逸脑中蹦出一个词语——欲擒故纵。

也许从一开始,李世民就没打算如此,奈何朝中有这么一种呼吁或诉求,为了安抚世家和功臣,特意下一纸诏书。然后找一群大臣来反对,自己故作刚愎坚持,最后再找机会废除之。

只要拿捏得当,把戏演好,便不是朝令夕改,也不是他李世民出尔反尔。是大臣们反对的太厉害。作为一个善于纳谏的君王,不得不听啊!

看看,多完美的方案,用一个空欢喜的许诺,让世家勋贵们望梅而不止渴,还让人没话说。

毕竟按照群臣谏言,这也是为了勋贵家的后代子孙好。至于亏欠,不只是亏待了世家勋贵,皇族的二十一位亲王也取消了这项特权,大家一视同仁。能说皇帝厚此薄彼吗?

再者,大概也与《氏族志》有关吧!

先用一枚看得见,吃不着的甜枣吊着胃口。世家勋贵们为了这项可能到手的实权、实利,在皇帝对《氏族志》不满,龙颜大怒之事便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吃个哑巴亏。

而今重新编撰《氏族志》已经板上钉钉,那么世袭刺史这颗诱人的甜枣也就没有价值了,不能再继续挂着,是时候得收回。

但前面固执的太过分。现在需要一个台阶,需要一个完美的台阶!

长孙无忌去承庆殿,大概就是商讨此事,他已经不好再出面。然后询问长孙冲,或者让长孙冲来问自己……

难道长孙无忌是想让自己出面,来为李世民支这个台阶?

不至于吧?谢逸觉得自己想多了,但长孙冲既然问了。不回答也不合适,只是该怎么办呢?

谢逸眼珠转个不停,目光不由落到长乐公主身上。灵机一动道:“驸马,你或令尊可能不方便出面,那么……不若让公主殿下入宫去劝劝陛下。”

“长乐?”

“是啊,朝臣劝谏过于刚硬,陛下难免会有情绪。但公主殿下兰心蕙质,温言劝解,效果自然不同。”

谢逸悠悠道:“听闻以往文德皇后常有劝谏,陛下多采纳,可惜皇后娘娘仙逝……长乐公主殿下作为嫡长女出面劝解,颇有先皇后之德容遗风,陛下念及文德皇后,定然听从。”

“妙啊!”长孙冲一声赞叹,旋即又担忧道:“只是此举,会不会有干政之嫌?”

“怎么会,谗言惑主那是干政,善言谏君怎能算干政?文德皇后昔日之举,臣民多有称赞,并无微词?公主殿下效仿母后之贤,说不定又是一段佳话。”

谢逸偷换个概念,微笑道:“如果非要论个明白,也不打紧,而今是陛下和令尊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公主作为女儿和儿媳,居中调解父、翁争执,与政事何干?”

长孙冲含笑道:“逍遥兄所言甚有道理,多谢,回家可以向父亲交差了。”

……

晋王开府,谢逸为长史。

在最近惊雷不断的朝堂上算不上什么大事,但落入某些人眼里,仍旧不可小觑。工部尚书杜楚客为此专门走了一遭魏王府。

“杜长史的意思是,这一任命大有深意?”李泰最近另有关注,主要是三品官见亲王用不用下车马一事,对其他事难免有些忽略。

不过他的九弟突然开府,谢逸为长史的消息传开,他仍旧震惊无比,尤其是杜楚客为此专程到访。

“当然了,殿下想想最近朝堂上都发生了什么事?”

“废除见亲王礼,刺史世袭,《氏族志》,大概就这些,杜长史指的是哪一件?”

杜楚客道:“殿下再想想,还有什么?”

“虞世南辞官了,还有……与此有关吗?”李泰皱眉询问。

“当然,殿下想想虞世南是哪里人?谢逸又是哪里人?”

李泰悠悠道:“虞世南是越州人,谢逸是陈州人……”

杜楚客沉声道:“都是南方人,朝中高官中南人不多,虞世南走了,便少了一个。南北一统不过才数十年,隔阂犹在;

且这些年北方多战乱灾荒,朝廷仰仗南方财赋,朝堂上没有一些南人如何能行?”

“杜长史的意思是,谢逸是虞世南的接替者?”李泰终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这一点。

“想来应该没错。”杜楚客道:“虞世南辞官事关重大,不会突然提出,多半是早就和陛下打过招呼,很可能是在洛阳时,可能从那时起陛下便在物色接替者。”

“父皇选了谢逸?可他年轻,资历不足……”

杜楚客道:“所以陛下有意让他名满天下,提升其官爵,先前的弘文馆学士,而今的晋王府长史皆是如此。

也许,陛下还有意让新修订的《氏族志》上,陈郡谢氏的排名能提高些。”

“这……按父皇的说法,《氏族志》修订,参考三品以上官员出身,职位,才学…谢逸未免差一些。”

“是差了些,他尚不满二十,官爵暂时无法再升,所以陛下用了另一种方式。”

杜楚客叹道:“臣是工部尚书,也是殿下府上的长史,而谢逸是晋王府上的长史,抛开本职,几乎与臣比肩。何况他才华出众,颇有名望,诸项结合起来,高士廉焉能视而不见?

臣听说昨日高士廉去过长孙家,今日长孙冲和长乐公主便去了谢家,这其中……耐人寻味啊!”

……

第一一九章猜测构陷一步遥

闻听此言,李泰不由有些郁闷。

原来不知不觉间,谢逸的分量竟然变得如此之重。

不过他也下意识生出些许轻视与不屑,谢逸能有今天,才能只是很小一方面,而是占了出身和机缘的便宜。

“杜长史和本王谈及这些,可是有什么缘故?”李泰知道,杜楚客不会无缘无故来和自己闲聊。

“臣前来是想劝阻殿下,此人没有笼络于麾下也便罢了,但不要轻易对其动手。”

杜楚客劝慰道:“此人身份特殊,对朝局平衡颇有意义,陛下十分重视,此时轻举妄动,容易扰乱陛下的布局。”

“杜长史是怕父皇得知,怪罪下来?”

“陛下若是察觉,对殿下而言并非好事,且身为皇子臣属,须得多考虑君上所忧与布置。”杜楚客道:“而且陛下也会维护与他,难见成效。”

“但眼看此等人才为东宫所得,怎能无动于衷?”李泰道:“太子虽然伤了腿,今日鲜少露面,但声势依旧啊!”

“殿下莫要操之过急。”

“你所言有理,但恐怕已经来不及。”

“殿下此话何意?”杜楚客莫名心中一惊。

李泰淡淡道:“今夜乃是上元佳节,韦家那边恐怕是停不下来了……”

“呃……”

“杜长史莫要担心,本王安排得当,不会闹出大乱子。”李泰道:“试想一下,如今风头正劲的谢长史,谁人不想结交,若起亲疏,可有比联姻更好的方式?”

“殿下的意思是……”

“可惜谢家幼妹尚小,不到婚配之龄,不过好在还有一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李泰冷笑道:“前些年战乱不休。人口锐减,我朝自高祖以来一直鼓励生育,寡妇都是要再嫁的。”

杜楚客顿时明白过来,悠悠道:“谢家岂能同意?”

“如果有贵人提亲或做媒呢?别忘了,韦悦可有位身份尊贵无比的姑母。”李泰悠悠道:“答应,便是奇耻大辱;不答应,受辱的便是韦家,到时候……呵呵!”

“不会牵涉到殿下吧?”

“当然不会,本王很小心。”李泰道:“其实本王很乐意这桩姻缘成,如此一来。对杜长史而言也会是个好消息。”

“此话怎讲?”杜楚客闻听关乎自身,顿时神色凝重。

李泰悠悠道:“最近刘轩可没闲着,他发现了点线索,并做了些推敲,想必杜长史会觉得很有趣。”

一声吩咐,刘轩来的很快,看到杜楚客后躬身一礼,说道:“杜长史,这些日子在下闲来无事。做了些许推测。”

“什么推测?”杜楚客心里清楚,所谓的推测中“生搬硬套”甚至无中生有的成分可能很大。

刘轩低声道:“在洛阳时,我与殿下曾瞧见谢杜氏放河灯,河灯上只写着‘先父杜’三个字。却没有名字。

正常来说,母亲的闺名或会避忌,但父名不需要;除非父母双亡,自小失散。否则不会不知父亲名讳,属下调查过,杜氏卖身葬母入谢家时已经十一二岁。不会不记得。”

杜楚客点头示意,刘轩续道:“那她为何不写父亲全名呢?答案似乎很明显,不方便或不能写;

为了放这个河灯,她还刻意舍近求远,隐藏于僻静之处,似乎见不得人。杜长史以为,什么样的人会这么做?”

“罪臣余孽!”

刘轩点头道:“杜长史所言甚是,所以杜氏极有可能是罪臣之女;其来历籍贯不详,但基本可以肯定是江淮左近,又姓杜。

好奇之下,我就去查阅了一下归档,发现自我大唐立国一来,江淮最大的罪臣正好也姓杜——杜伏威!”

杜楚客惊讶道:“你肯定,那谢杜氏与杜伏威有关?”

“不能肯定,只是猜测。”刘轩道:“但好奇心驱使,根据太史局的归档,在下查到了杜伏威的埋骨之处。

前几天去了一趟,是城郊的一处孤茔荒冢,但奇怪的是,那里有近期祭奠过的痕迹。”

“这……难道是除夕祭祖?是杜氏所为?”

刘轩摇头道:“不是,自打东市风波后,杜氏便不曾出门,应该是旁人。像杜伏威这种人,如果有余孽,怎会只有一两个呢?”

“还有旁的?”杜楚客思量片刻,低声道:“你打算怎么办?”

“在下是想,那些刺客会不会是杜伏威余孽?如果是,谢杜氏受伤的蹊跷便能说通了,兴许是他们自己人误会,更有可能是苦肉计也未可知。”刘轩嘴角拂过一丝笑意,声音有些冷。

杜楚客正色道:“有证据吗?这种事可不能乱说。”

“证据目前没有,这些只是在下的猜测,不管是不是事实,如果我们能找出一些‘证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