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败家子-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逸和狄知逊见到此情此景,不免都很无奈,大度设某种程度上是个莽夫,行事很不理智,或者说有勇无谋。

平素里这种人好对付,但到了关键时刻,便显得油盐不进,行事完全不考虑后果,冲动之下反而让人为难,尤其是现在他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想要与之谈利益,审时度势,谈妥协当真有些不易。

加之李景桓有些稚嫩,一时也不知该怎样应对才能更加妥当,见到情势危急,下意识握紧了腰间的佩剑,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冲突,不过血战一场罢了。

“就凭你?纵然是尔父夷男亲至也不敢有次妄言,尔一竖子,真是胆大包天,不知天高地厚。”恰在此时,一声豪气的呼喊在李景桓身后响起。

第二一九章今貌复旧颜

这一声呼喊声音浑厚,更颇具威势,让众人皆是一震。

月光、雪光和熹微的晨光下,众人抬头望去,只见一个威势赫赫的中年男子出现在山口,随后还有阵阵马蹄声,汹涌而来的唐军从山口出现,然后迅速从两翼包抄上来。

李景桓惊喜道:“父王!”

谢逸和狄知逊瞧过去,山口处的中年男子不是江夏郡王李道宗又是谁呢?

他亲自带来了,带来了更多大唐精锐。

大度设并不认识李道宗,但听到李景桓的呼唤,以及谢逸等人的表情之后,当即反应过来。

大唐的江夏郡王,西北最高的军事统帅来了。

面对李景桓,大度设可以侃侃而谈,自信满满。但在李道宗面前,他难免显得有稚嫩,底气不足,尤其是李道宗并非单枪匹马而来,而是带着兵马,数量更多的兵马。

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之后,薛延陀人优势不在,大度设的自信顿时也随之不在,反而有些忐忑不安。哪怕是李道宗很不客气地称他为竖子,言辞中有质问责骂之意,他也不敢强势回应,阵势顿时弱了不少。

“大度设王子,本王要迎回我大唐使臣,你可有意见?”李道宗的声音再次传来,不是询问,而是质问,甚至有点逼迫的意味。

大度设咬着嘴唇,他很想拒绝,但看到李道宗身后汹汹兵马,终究还是没说出口。

他意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自己坚持,真的可能和唐人发生冲突,在人数上自己着实没有优势可言。

虽然大度设认定,唐人不敢对自己怎么样,但好汉不吃眼前亏,该避开的锋芒还是要避的。现在想要带走谢逸和狄知逊已经不可能了。至于后续会引发什么后果,也难说……

现在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且先退让一步,再将消息禀报汗帐,听听父汗夷男的说法对策再说。

……

大度设没有回答,愤愤不平地拨转马头,带着麾下的骑兵离开了。

李道宗没有动,目光冷冷地看着大度设的离开,始终一言不发,却也没有阻拦的动作。虽然他很想教训一下这个张狂的薛延陀小子。但在没有长安的应允和明确的支持前,还需谨慎,不能轻易将事情搞闹大。

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了,至少已经将谢逸和狄知逊等就回来,这便是最大的收获了。至于其他的事情,接下来慢慢处置便是,并不着急。

“多谢王爷、世子相救之恩!”劫后余生,谢逸和狄知逊两人快步上前,躬身向李道宗父子见礼。

“莫要客气。你们为大唐受苦了。”李道宗看着两位无比邋遢,形象已经相当不堪的粗野汉子,飞了好大劲才认出是两位使臣。玉树临风,风流潇洒完全不在。形象完全被颠覆,显然是受了莫大的苦,看着让人相当不忍。

狄知逊客气道:“倒也无妨,幸好王爷与世子来的及时。我等总算性命无忧。”

“多谢王爷!”

“别客气了,只要平安回来就好,且先随本王回去。洗漱休息,安顿好了再说其他。”李道宗倒是热情客气,当即安排车马护送一众使臣返回。

……

天彻底亮了,一路上全是光明。

谢逸、狄知逊为首的大唐使团总算从草原上凶险的阴霾中逃了出来,平安回来。

坐在温暖舒适的马车上,看着窗外的皑皑白雪,谢逸只觉得恍如隔世。

生死一线最是煎熬,平安度过后越发觉得生命可贵,生活美好,此番回到长安,定要好好好享受一番生活。

功名利禄那些东西,也得是活着才能享受到,生活不能本末倒置啊!

……

看着唐军护送着使团离去,薛延陀人打道回府,双方剑拔弩张地接触过,却又什么都没发生各自离去。

紫衣蒙面女子摇头道:“可惜了,什么都没发生。”

身后仗剑的年轻男子也觉甚为惋惜,叹道:“是啊,原以为多少会有点摩擦,冲突直接一触即发了,不曾想李道宗竟然亲自来了。”

“大度设惧怕唐军威势,李道宗乃是稳重之人,两下克制,自然不会发生什么。”

相比于紫衣女子的淡定,年轻男子却黯然道:“此番我们算是前功尽弃了。”

“也不见得,看现在的样子,大度设多半是保不住了,失了儿子,夷男难道不会恨吗?他才是关键,只要北方一天不静,机会总是有的。”

紫衣女子悠悠道;“多少年我们都等了,还在乎而今这一年半载?”

“大姐说的是,我们静静等候机会吧!”年轻男子躬身点头,旋即又低声道:“只是但愿下次不要再碰上那个姓谢的小子……”

“不会有下次了,饶过他一次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他不会怪我的。”紫衣女子轻叹一声,目光下意识又看向了东南方,许久默不出声。

……

回灵州还有一段距离,雪天路滑,加之前线形势不够明朗,所以李道宗放缓了步伐,选择在边境处的某处营地休整。尤其是让饱受苦难的使团成员在此休息,恢复体力。

到达营地的第一时间,便有庖厨送来饭食。食材并不丰富,味道也算不上格外鲜美,只不过是将校们寻常的餐食,但谢逸和狄知逊等人却吃的格外有滋味。

在草原上的日子,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他们过的实在太艰苦,食物只为果腹,哪顾得上滋味……

现在吃到熟悉的大唐餐食,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当即也顾不得形象,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用过餐食之后,兵卒已经准备好热水,供使臣们沐浴。

时隔两月,在此泡在浴桶之中,简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疲惫与严寒渐渐远离,热水弥漫全身简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不过也是到了此时,谢逸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脏,多邋遢,洗澡水前后换了三次,才终于洗的干干净净。

换上一套干净的衣衫,才有了几分往日英俊潇洒的样子。至于脸上的皮肤,手脚上的冻疮一时间暂无变化,需要时间来慢慢恢复。

第二二〇章家书抵万金

洗过澡,换过干净的衣服之后,谢逸总算恢复了往日的俊朗形象,只是多少还显得有些瘦弱,疲态。脸上的风尘和些许“沧桑”,只怕要冬去春来才能尽数消除。

旧貌新颜之间对比尤为鲜明,李道宗见到谢逸时,不免感慨道:“逍遥啊,受委屈了。”

“王爷言重了,能活着回来,有什么可委屈的?”谢逸客套一句,便直接问道:“对了王爷,可有护送我等孙校尉等人的消息,他们可还好?”

一开口,谢逸首先问起留在薛延陀汗帐的孙武开,以及那数百护送将士的情况。

许久的逃亡之路,他们孤零零地流亡在草原上,有些与世隔绝的意味,对外界的消息一无所知。这么多天以来,一直很担心孙武开等留守之人的安危,尤其是昨日见过大度设的嚣张态度之后。

从薛延陀人搜捕自己的规模和投入程度来看,夷男肯定有些恼羞成怒。没有抓住自己的情况下,他会不会将满腔恼怒愤恨发泄到留守的扈从身上呢?

可能性自然是有,这也是谢逸和狄知逊最为担心的事情,如果自己逃走,却连累了使团扈从遇害,那可就是忒不仗义,忒对不起胡数百将士了。即便现在安全回到大唐,对上对下也难有交代,良心上也会不安的。

李道宗当即笑道:“逍遥莫要担心,夷男并未伤害他们,你们不见得这些日子,薛延陀人只是对外宣城你们失踪了,还大肆展开搜救。所以自然不敢对使团护卫怎样,你明白吗?”

谢逸短暂的沉默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便了然于心,薛延陀没有反。也许夷男有什么顾虑吧,或许是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反正是没有动兵马,和自己预料到的情况基本一致,一路上遇到的草原部族确实也都没有征调人马的迹象。

失踪,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既可以前进一步,也算是夷男给自己留的后路。是一招进可攻,退可守的棋。也正是因为,他才没有,也不能对孙武开等人不利。

当然了,如果先前这一个多月。薛延陀人抓住了自己,恐怕所有人的命运就另当别论。

当初在汗帐,当真没猜错薛延陀人的意图,谁曾想自己逃走之后,他们竟然给出了“失踪”这样的说辞。

突利失和大度设的一系列动作,是想要在途中拦住自己,然后杀人灭口,让自己永远失踪?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薛延陀没有直接起兵反唐。如此一来,自己出使的任务算是达成了,对李世民和满朝文物也算有个交代。至于是否圆满……到了如今这个份上,呵呵。李二陛下应该不会过分计较吧?

好歹自己这一路回来没少受苦,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李二陛下不会那么没人情味。

孙武开和使团护送将士都平安无恙。也是一大幸事,现在最挂念的便是那些引开追兵的兄弟们,也不知他们如何了?

夜北那边已经前去打探。可惜到现在尚无消息反馈,虽说希望渺茫,但自己一行人能够峰回路转,他们也是有可能,但愿……谢逸实在不希望听到噩耗传来。

见谢逸脸上有担忧神色,会错意的李道宗劝慰道:“逍遥放心,前些日子你们失踪的消息传回来,陛下震怒,已经派人前去申斥夷男,并派人召回孙武开等人,而今应该在归途中,算时日不久就会回到灵州。”

“那就好,只是出了昨夜的事情,大度设会不会……他们还能安然返回吗?”昨天夜里,几乎和大度设撕破脸皮,现在的情形反而更加紧张,以前薛延陀人有顾虑,但现在……万一破釜沉舟,无所顾忌,那五百护卫可就……

是以不免让人有些担忧,谢逸的心里有些忐忑,相当不安。

说起此事,李道宗同样神色凝重,昨天一触即发的冲突避免了,但毕竟形势已成僵局。薛延陀蠢蠢欲动,大度设不恭敬都是事实,更要紧的是他们曾经意图谋害大唐使臣,此等挑衅大唐天威的举动,绝对不容饶恕。

尤其是和谢逸交流过草原局势与周遭形势后,李道宗越发觉得麻烦,当前的局势确实不大好处置。

李道宗轻声道:“眼下本王会小心戒备,以防薛延陀趁机生事情,至于旁的,还是奏报长安,请陛下决断。”

“王爷所言极是,此等要事当上奏长安,请陛下圣裁。”谢逸当即附和,关乎国家关系,开战与否的大事,也只能由李二陛下决断,别人自然是没有资格,没有权力做任何裁决的。

“至于你和狄知逊,且现在灵州稍作休息,若陛下没有旁的安排,再派人护送你们回长安。”李道宗悠悠道:“而今距离新年已经不远,无论如何,总要在元日前让你们回到长安。”

“多谢王爷!”谢逸欠身施礼,心里却泛起别样的滋味来,仔细算算离开长安已经四个多月,当真想念。

李道宗笑道:“别客气,逍遥乃是我大唐栋梁,前些日子以为你回不来了,当真让人惋惜。如今能再见到你等,本王甚是欣慰。”

“承蒙王爷赞赏,谢逸愧不敢当!”谢逸悠悠道:“王爷派人去长安,可否替在下送上一封向陛下问安的奏疏,顺道给家中带去一封书信?”

“当然可以,交给王府的侍从便是,你离家日久,想必家眷甚是担忧,去封书信报个平安是应该的。”李道宗当即应允。

谢逸也不免暗叹一声,按照李道宗先前的说法,初时大部分人都以为自己死在了薛延陀。那么家中的杜惜君和郑丽琬是否也这样认为呢?这些日子,她们会不会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呢?

想到这里,谢逸的心情便有些不是滋味,去书信报平安之事就显得格外重要。

此时此刻,他终于清晰体会到杜甫所写的诗句意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点不假啊!

第二二一章王欲兴师

长安,太极宫!

一场北风之后,气温骤然阴冷了许多,天空还飘下了片片雪花,偌大的长安城顿时成为银装素裹的世界。

后庭的许多的嫔妃宫人见到积雪,纷纷意动,出门赏雪玩耍,欢声笑语不断。

李世民站在宫墙上看到这一幕,脸上却没有任何笑意,任由风雪洒落脸上的同时,心情还有些沉重。

大雪对后宫妇人、权贵子女而言是冬日的美景,但对寻常百姓,对国家而言却并非什么好事。

虽说是瑞雪兆丰年,但自打去岁谢逸那句“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的诗句的传开之后,这话已经不经常说了。

至少没有哪个官员敢再以这句“吉祥话”来歌功颂德,否则很容易被士林或者百姓骂的狗血淋头。

谢逸这话说的没错,大唐贫苦之人有很多,衣不蔽体,无厚衣,无暖室度的寒冬的百姓大有人在。遇到这样风雪漫漫的日子,他们该怎么过?

作为皇帝,不得不考虑这些事情,安定百姓,天下无饥寒才能称得上圣明贤君。

户部已经联合各州县行动,安抚赈济穷苦百姓。没别的,李世民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不能有任何一个百姓冻死饿死,长安京畿之地尤其如此,其他州县也要按照情况完成,但凡有冻死饿死者,州县官吏都是要问罪的。

但愿下面官吏们能完成好!

还有便是……

李世民下意识望向了北方,李道宗上奏说谢逸和狄知逊未必已经遇难,仍旧有幸存的可能,已经在派人寻找接应。

得知此事,李世民满怀期望,很希望能有所收获。让谢逸和狄知逊这两位前程似锦的臣子平安回归。

与此同时,李道宗也禀报了薛延陀王子在边境蠢蠢欲动的情况,让人也颇为不安。

薛延陀人贼心不死,极不安分啊!

除了让李道宗、李绩和阿史那思摩加强防备之外,李世民更多只能是关注,还有默默的祈祷了。

长安已经落雪。草原上的风雪必然更大,也更为寒冷,也不知谢逸他们……

这些日子,一双儿女没少为谢逸失踪而泪汪汪,李世民看着实在是心疼。接到李道宗的奏报,他本来想告诉两个孩子的,但话到嘴边,李二陛下又咽了回去。

虽说有希望,但还是很渺茫。给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可能越大。作为一个疼爱孩子的父亲,他宁愿孩子一次伤心到底,而非时常伤心。

时隔多日,没有消息送来,想来李道宗那边也没有什么紧张,那么……

就在李世民都不再报什么希望的时候,一道奏疏突然送到长安。当看到署名谢逸的奏疏递上案头时,李世民突然笑了。

爽朗的笑声响彻承庆殿。让侍候的内侍都不禁惊讶,皇帝陛下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也不知有什么好消息。

谢逸和狄知逊还活着,活着回到了灵州!

看到这个消息,李世民相当高兴,总算自己的一片期望与祈祷没有白费。他们活着回来了。

真好!

然而很快,当李世民看到的李道宗和谢逸对于事件的叙述后,刚刚笑容灿烂的脸上突然变得阴沉。

好你个夷男,好你个大度设,竟然敢追捕谋害大唐使臣。竟然如此枉顾,藐视大唐天威?

这是李世民绝不能容忍的,所以他大手一挥,吩咐道:“立即召三省宰相承庆殿议事。”

旨意传出,一众宰辅重臣立即汇集承庆殿。

“参见陛下!”众人见到李世民似笑非笑,欣慰中又带着几分怒意的神情,不免都有几分狐疑。

李世民举起御案上的两份文书,低声道:“两件事,一喜一忧。”

“敢问陛下,何喜何忧?”

“江夏郡王李道宗自灵州上疏,狄知逊和谢逸历经艰险,总算是从薛延陀回来了,现下已经灵州。”李世民道:“谢逸和狄知逊本人也给朕上了问案奏疏。”

“谢天谢地,狄侍郎和谢学士安然无恙。”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人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岑文本和萧瑀则长出了一口气。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大喜事,一时间承庆殿里洋溢着喜悦。但片刻之后,众人便回过神来,皇帝陛下说的是一喜一忧。

这喜事明白了,那忧愁又是什么呢?

李世民沉声道;“狄知逊和谢逸能回来也是好运道,他们这一路上没少吃苦头,在薛延陀汗帐,察觉了夷男与西突厥勾结的情况,这才不得不暗中潜逃的。

薛延陀人所谓的失踪与搜救,实际上是搜捕和追杀,即便到了边境之地,李道宗之子李景桓前去接应之时,夷男之子大度设仍旧嚣张不认,将我大唐使臣称之为蟊贼。”

众臣听到这番说辞,都能够想象谢逸和狄知逊这一路上的辛苦和惊险,更愤怒于薛延陀的嚣张。

李世民表现相当激动,愤愤不平道:“我大唐天威赫赫,竟然被人如此羞辱,竟敢当着我大唐兵卒的面谋害我大唐使臣,是可忍,孰不可忍。”

“陛下的意思是出兵讨伐薛延陀?”房玄龄见到皇帝陛下龙颜大怒的情景,小声询问。

李世民朗声道:“朕确有此意,你等以为呢?”

众臣下意识都有迟疑,讨伐薛延陀乃是大事,自然不能轻易决断,而且此事也颇为矛盾。当初之所以要派使臣前往,为的是拖延时间,暂缓与薛延陀开战。

但出使归来之后,便成了出兵讨伐,难免有些突兀,还有几分朝令夕改的意思。不过对于皇帝陛下的这种态度,大臣们都持……至少没有明确反对的。

谋杀使臣,藐视大唐,薛延陀的做法已经触及大唐尊荣,以及李二陛下的尊崇,属于罪无可恕,征讨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无论怎样都有些不妥之处,都算不上最佳办法,所以当李世民提出之后,承庆殿里少不得有些安静。

许久之后,房玄龄才沉声道:“陛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臣观夷男举止似也无开战之意。既然如此,或许有更稳妥的解决办法!”

第二二二章问罪羔羊

李世民心中确实生出了立即对薛延陀用兵的想法,尽管这并非一个好时机,先前既定方略是尽可能避免立即开战。

之所以派谢逸和狄知逊前往草原出使,目的也正在于此,然而出使的结果却让李二陛下大为光火。

薛延陀意欲谋害使臣的行为,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打大唐的脸面,侵害大唐的尊严与李唐皇家天威。

这是李世民所不能容忍的,自打接受了“天可汗”这个称号,他就对名誉和面子就格外重视,绝对不容他人不容侵犯。

薛延陀的行为已经越过了李二陛下底线,帝王之威受到挑衅,焉能不动声色?

所以的李世民生出了动兵的心思,倒不如趁着现在的由头,直接出兵,说轻点是教训薛延陀,给周边各部族一个警告,杀一儆百。

说严重点,那就趁机灭掉薛延陀,将大唐的北部边境线继续向北拓展,争取将当年苏武牧羊的北海囊括进去。

不得不说,李世民是有这样宏达的志向的。

自打秦皇汉武之后,中原王朝已经黯然了太久,东晋十六国,五胡乱中华太过残忍,太过黯然。

但如今不同了,大唐一统天下,国势赫赫,正是趁机开疆拓土,重现秦汉盛世,重现汉家风采威势的好机会。

虽说李二陛下身上有浓重的胡人血统,但坐上皇位以后,他早就将真正的老祖宗抛诸脑后了,时刻一汉家人自居。

现在李唐皇室乃是陇西李氏之后,乃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尽管陇西李氏并不乐意承认有这么一门亲戚。

李二陛下这番豪言壮语出口之后,群臣的反应却很冷淡。似乎并不怎么支持。

房玄龄便直言不讳道:“陛下,此事最好还是从长计议的,兴许有其他解决途径,不见得非得出兵,毕竟眼下并非出兵良机。”

“玄龄所言倒也不假,朕也知道眼下并非出兵良机。但薛延陀嚣张,夷男桀骜,两面三刀,若在不敲打,恐怕往后……”

“陛下,薛延陀是需要敲打,如果可以,仿照东边突厥之故行事倒也不错。但动兵北伐,非旦夕可以建功。仓促之间自然是不行的,须得准备万全才行。”

房玄龄道:“当年北伐东边突厥颉利,我大唐准备了四五年,也是历经惊险才最终获胜。如今的薛延陀实力强大,不比当年的东边突厥差,冒然动兵未必会立即就建功,说不定还会有得不偿失,使得北方草原再起战火。”

闻听此言。李世民不由皱起眉头,沉吟片刻后目光落到了长孙无忌身上。问道:“辅机,你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抬头看向李二陛下,余光中恰好看到房玄龄也在注视着自己,旋即不疾不徐道:“陛下,房相之言不无道理,薛延陀嚣张。对我大唐不敬,此乃大罪,理当讨伐,然而当前情形并非良机。

至少我大唐并无准备,粮草、军械。甚至将臣民的心理皆未有开战之准备,准备不足,仓促开战并不妥当。再者,兵法有云,战事最讲究天时地利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