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赤壁-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城中哀号。
刘琦望着人烟寥落的夏口县城,心中暗暗叫苦,但也没办法,好在他带来了几百亲兵,当即紧闭城门,发下露布文书,谕告在战乱中逃亡的百姓都回城重新登记名籍。
听说荆州牧派了嫡长子来镇守江夏,夏口的百姓们觉得自己还是颇受重视,人心逐渐安定。刘琦心中惶急,担心孙权的兵随时会出现,命令加紧修筑防御设备。夏口水道狭窄,易守难攻,他听说黄祖当时用两条大船横亘水道,又用巨石沉入水下,系住船只,上面派遣千名士卒用弩箭防守,确实很有功效。不料被孙吴派遣的敢死队割断系船的绳索,大船经不起风浪,冲离了方向,致使防线溃破。于是刘琦下令,打造铁链铁锚系住船只,不让吴兵故伎重施。同时,他命令往江夏下属的十个还能控制的县邑发下露布板檄,命令所在官长立即征发青壮年男子输往夏口。
于是,在江夏所属的各个县邑城墙门口贴满了文书。但是百姓们大多不识字,官吏们必须轮流向百姓宣读,文书是以刘表的语气发佈的:
东吴孙权凶厉无状,顷遣诚兵侵我江夏,杀我江夏太守黄祖,屠我父老,淫我妇女,夷我城郭,孤闻之悲泣痛悼,急遣长子刘琦,赴江夏代为太守,凡于战乱中失散之江夏旧卒,闻孤教记,咸当会集于新太守麾下,擐甲执兵,以御凶暴,以雪奇耻。
当地乡亭的低级官吏也挨家挨户地晓谕,城中各家各户都愁眉苦脸,知道家中男子被征发服役都是九死一生,但按照大汉的《军兴律》,接到征召文书敢不即刻应召者,全部腰斩。所以家里人也只能哭哭啼啼地为接到征召文书的亲人准备军衣,实时出发。
站在夏口城楼上的刘琦,看着百姓源源不断地来到夏口,一颗心像得到阳光雨露滋养的花朵一样,逐渐舒展开来。本来对诸葛亮的计策还觉得委屈,现在他明白,这个计策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他现在有了一支绝对归自己掌握的部队,不管是不是够精锐,在襄阳的蔡氏家族想轻易夺去他的性命却是不可能的。
几个裨将围在刘琦身边,其中一个说:“公子,黄府君那些失散的部曲有不少已经回来了,人数有三四千。加上我们在江夏所有县邑村落搜集到的大男子,很快就可以创建起一支两万人的军队。”
刘琦点点头,心中突然想起什么,问道:“很好,只是……不知这些强行抓来的乌合之众,能不能打仗?万一东吴人再来,靠他们行吗?”
那裨将道:“公子放心。现今天下大乱,哪个王侯的军队不是临时征集的乌合之众?只要我们好好训练,打仗是不成问题的。”他看了看刘琦的脸色,又压低了声音,小心翼翼地说,“就算对付不了孙权,也可以自保。等到将来公子拥有整个荆州,征召起一支二十万的军队还不是易如反掌,那时又怕什么孙权。”
刘琦笑嘻嘻地看着裨将的脸:“此事千万不可胡说。”
他们缓缓走下城楼,一个军尉奔到楼梯下,拦住刘琦,在他耳边低声道:“启察府君,据襄阳城中传来的消息,说主公前日背疽复发,现正病势垂危。”
刘琦心中陡然狂跳,血液直往他脑袋上涌:“果真?”这个消息虽然说并不突然,但实在太重要了,一时之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军尉道:“千真万确。”
刘琦眼中沁出泪珠,突然对身边裨将道:“我要去襄阳一趟,你和其他诸君继续留在此地给我征召士卒,多多益善。”
他挑选了一百个精锐士卒,连夜往襄阳进发。他的这些举动当然都被守卫襄阳的城门校尉报到了蔡瑁耳中,蔡折心里暗笑,刘琦还是太嫩了,如果自己想杀他,他带来一百士卒又有什么用?不过对这种情况,蔡瑁还是感觉有点不好办,他原先以为刘琦愿意出守江夏,就是想通了,心甘情愿放弃嗣子的地位,没想到刘琦还是不死心,看来非弄成互相残杀不可了。
此刻在荆州牧府中,听到蔡氏这么说,张允摇头道:“夫人认为他是探病,可他带着数百个士卒。”
蔡氏道:“哦。现今战乱,路上不安全。不带士卒,难以防身。”
蔡瑁表示反对:“既带兵来,分明不怀好意,况且父子情深易感,倘若主公见到他突然心软,下令立他为嗣,那就麻烦了。不如我们……”蔡氏断然道:“不行,他究竟是主公的儿子。”
蔡瑁道:“但不是你的儿子。”
蔡氏道:“刘琮也不是我的儿子,我们不也要拥立他吗?况且,名义上究竟我还是他的母亲,绝对不能够杀他,否则传出去让人笑话。现在大敌当前,内部的事,更应该和平解决才是。”
蔡瑁沉默不语。张允一拍自己的脑袋,大声道:“可是我已经吩咐下去了,等他一来,当场斩杀。”
蔡氏气得险些没晕过去,怒道:“岂有此理,谁给你胆子,竟敢擅作主张,主公就在里面,你却想在院中杀死他的亲生嫡长子,你想气死他吗?”
见蔡氏发怒,张允有些害怕,嘴上慑懦地解释:“不气……他本来也活不长了。”
蔡氏大怒,一个耳光打过去,蔡瑁也只好斥责他:“还不向你姨妈赔罪?”张允只好跪下,低头请罪。蔡氏看着自己的外甥,也没办法,这时听得士卒在外大叫:“江夏太守到。”
张允好不欣喜,正是解围的好时机,蔡氏也顾不上他,下令迎接。随即他们走到庭院之中,听见外面响起了扰攘声,好像在争吵,接着刘琦大踏步闯了进来,身边跟着十来个精壮侍卫。
蔡渭、张允站在堂前阶上,刘琦见了他,俯身道:“拜见舅父大人。”蔡瑁冷哼道:“免了,公子身为江夏太守,不好好在夏口据守,跑到襄阳来干什么?”
刘琦道:“听说父亲病重,忧心如焚,所以连夜赶来。”
蔡瑁道:“主公也没什么大病,吃过医工开的药后,已经基本痊愈了。现在刚刚休息,不能打扰。”
刘琦道:“我只看父亲一眼,不会将他吵醒。”
张允插嘴道:“看半眼都不行。”
刘琦身后的侍卫大声道:“公子为了父亲,一路上风餐露宿,孝心可感神明,望蔡将军体谅。”
蔡瑁还没回答,张允斜眼看着他道:“你是什么人,敢对蔡将军这样说话?来人,给我打出去。”
那侍卫愤怒道:“将军隔绝主公父子,难道想矫作遗令,图谋不轨吗?”说着手按剑柄,半截剑出鞘。
张允笑道:“嘿嘿,果真要造反了。”他仰脸望着姻楼,拍了两掌。
突然阙楼上两支羽箭激射而出,正中那侍卫咽喉和胸部,那侍卫剑还未出鞘,仰面栽倒,屁股重重坐在地下,血如喷泉一样,从嘴里喷出。
刘琦脸色大变,他身后的侍卫们也都齐齐拔剑。张允笑道:“不奉陪了,庭中反贼,给我全部拿下。”说着,也不等蔡氏作出反应,和蔡瑁一起,拥着蔡氏跳上台阶,就欲关门。阙楼上士卒都挽满弓,箭镞朝下,只等蔡瑁将门一关,就要乱箭齐发,将刘琦等一干人全部射杀。
蔡氏狂怒地挣脱蔡瑁,冲下台阶,跑到院庭,站在刘琦身前,道:“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可轻举妄动。”又转首对刘琦道,“主公一直忧心江夏局势,妾身说君在江夏镇守,可保无虞。现在君废弃职责,来到襄阳,主公一旦知道,定会发怒伤心,加重病情,君的不孝声名将流播天下,君现在难道还不能醒悟吗?”
刘琦眼看自己要命丧当庭,刚才已经极为悔恨,听到蔡氏这句话,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感觉还有活命的希望,赶忙回答:“母亲,臣明白,臣这就回江夏,不让君父忧心。”他又仰面看了一眼网楼,大声对侍卫道,“我们走。”
几个侍卫抬着那个中箭者的尸体,跑出了院庭。
蔡氏长长叹了口气,蔡瑁和张允两人愕然对视,不知说什么才好。
七、刘表薨逝
刘琦和侍卫们出了荆州牧府门,跳上车,在街市上穿梭。襄阳城内还是熙熙攘攘,他们的车来到郡邸门前停下,守邸的老兵赶忙上前道:“府君这么快就回来了,今晨府君走后不久,就来了人寻访府君,至今还在在堂上一直等候。”
刘琦准备收十一下行李旧立刻离开襄阳,以免遭害。听说竟然有人等他,又惊又惧,问道:“是什么样的人,有多少?”
老兵看着刘琦惊惧的面孔,奇怪地说:“两个人,都是头戴幅巾,儒生打扮。”
刘琦松了口气,他担心是蔡瑁派人在郡邸伏击他,听到只有两个儒生,放下心来。众侍卫拱卫他走进了院庭。老兵看见后面的侍卫十着一具尸体,脸上惊疑不定。刘琦走进门,发现诸葛亮穿着一身平民的布衣,正坐在屋子里,他对面的席上也跪坐着一个身材壮健的年轻人,正是赵云。刘琦大吃一惊:“孔明先生,你——怎么来了。”
诸葛亮笑道:“听说公子来了,亮怎敢不来。”
刘琦沮丧地说:“家父病重,我心中忧急,故连夜赶到襄阳,希望能见到家父。”
诸葛亮道:“亮曾经对公子说过,公子在外则安,在内则危,怎么还特意自投罗网呢?”
刘琦唉了一声,道:“终究父子情深。”
诸葛亮微微摇了摇头,笑道:“只怕未必。”刘琦感觉被他看彻了肺腑,看出了自己心中信仰的不坚定,作为一个在儒家经书中熏陶长大的贵族公子,他一向是以自己纯孝的品行为自豪的。但在这种乱世,孝究竟不如自己的性命更重要。
诸葛亮道:“公子今天能够平安回来,实属万幸。蔡夫人能保得公子一时,不能保护公子一世啊。”
刘琦有些惊讶:“先生怎么知道……蔡夫人原来是个好人,可是她为何一定要排挤我呢。”
诸葛亮道:“因为公子不是英雄。”
刘琦有些不悦,慑懦道:“这世上又有几个英雄,难道刘琮是吗?”诸葛亮道:“刘琮也不是,但他是蔡瑁的女婿。”
刘琦默然不答,孔明道:“好在公子年轻,还有成为英雄的可能,只要肯听亮一言,火速赶回江夏,拥兵固守,以窥时变。留在这襄阳城中,随时都会成为他人的鱼肉。”
刘琦道:“先生来襄阳,难道就为了这点小事吗?”
诸葛亮道:“曹操的兵马已至宛县,亮此次来襄阳,一则因为公子的安危,二则为了打探刘荆州的病情。”
刘琦道:“连我都见不到家父,先生如何打探。”
诸葛亮道:“已经知道了。”说着和赵云相视一笑。刚才他们去了荆州刺史府,虽然没有见到刘表,但刺史府的屋顶上积聚了很多乌鸦。这点透露了刘表将死的信息,因为乌鸦对腐肉的气息非常敏感,一个人在临终之际,实际上肉体已经在散发腐败气息,而乌鸦们正对这种腐败气息有着极度的敏感。
他们的猜测没有错,事实上此刻刘表真的处于回光返照的阶段,久病不起的他竟然还一反常态坐起来,要求吃瓜。蔡氏、蔡瑁、刘琮、蒯越、张允等人围在他跟前,看见他突然精神健旺,没有一点欢欣,他们都知道对一个病势沉重的人来说,突然间的精神抖擞意味着什么。只有年幼的刘琮非常欢喜,他觉得父亲是真的康复了。
刘表吃完甜瓜,咂咂嘴巴,问蔡氏:“怎么不见琦儿?”
蔡氏道:“他不是在江夏吗?”
刘表如梦初醒:“哦,想是我刚才做梦,在梦中见他来了。”
蔡氏道:“主公好生将养,万勿思虑,一定可以康复的。”
刘表喜悦地点点头:“嗯,我一时半刻还死不了。”又问蔡瑁,“曹操那边动向如何?”
蔡渭道:“没有任何动静,此前的战报全是虚惊。”
刘表露出欣慰的笑容:“那就好!”又拿起一块甜瓜,继续埋头吃着。过了一会,吃完了,他擦擦嘴,斜躺在床榻上,面上又露出悔恨的神色,“可恨,我当初没听玄德的话,趁曹贼北伐袁谭之际,发兵袭夺许昌,唉,真是悔之何及?”
蔡瑁道:“主公不必悔恨,当今天下扰攘,这样的机会很多,只盼下次不再错过。”
刘表叹了一口气,神情重又变得萧索:“蔡君,我当初单马来到荆州,步人宜城,一无所有,全仗君和蒯异度两人相助,才能据有荆州,创建大业。如今将近二十年了,你我名为君臣,实同挚友,希望我死之后,纵然荆州难保,也能让琼儿无恙。”
蔡瑁泪如泉涌,伏地泣道:“主公身体已然痊愈,臣等敢任重托?”蒯越也眼中落泪,伏地不言。
刘表好像知道自己是回光返照:“我岂不想再活几年,等琼儿长大。可惜……”
蔡瑁道:“主公正在逐渐康复,何必如此?”
刘表叹道:“我虽然不够聪明,岂不知天命难违,君不必安慰我了。”他又从床前拿过一卷书,缓缓摩掌着,自言自语道:“这是我亲自撰写的《新定丧服礼》,我这一生,虽不能佐天子平定宇内,重整社稠,但靠此一卷书,也可以留名百世了。”
蔡瑁顿首道:“主公才学过人,将来定可留名青史。若万一有不讳,臣一定不辜负主公所托,誓死保护踪儿周全。”
蒯越等群臣也一起跪下叩首:“请主公放心。”
刘表点点头,颓然躺在榻上,展开书卷,过了一会,脸上的笑容渐渐僵冷,书卷从手中滑落下来,胡子上全是亮晶晶的涎水。周围群臣都寂静无声,每人脸上都是哀戚的神色,蔡氏上前,抚摸刘表的脸颊,顿时抽泣起来,紧接着,整个房间都响起了哭声。
刺史府前门楣上挂得一片雪白,堂上摆着刘表的灵枢。蔡氏、刘琮、蔡瑁、蒯越、韩高、刘先、刘备等人穿着孝服,在堂上讨论政事。曹军已经逼近,荆州的危难已经迫在眉睫,他们不得不在办丧事的时候,讨论这一严峻的问题。蔡氏泣道:“主公已经不在,今后荆州的安危就全靠诸君了。”
蔡瑁道:“臣等在主公床前已经发誓,誓死辅佐新主公。”蒯越等人也相继表示了相同的态度。只有刘备没有答话。蔡氏红着眼圈望着他,主动征询:“左将军有什么建议吗?”
刘备俯首道:“备前受刘荆州厚恩,又蒙不弃,嘱我将兵屯守新野。今新主即位,自当誓死效忠,绝无二心。只要备在一日,新野当坚如磐石。”
蔡氏道:“将军这么说,妾身也就放心了。据说曹兵已经进驻宛城,有进一步南侵的趋势,将军有何防范之策?”
刘备道:“只要给备足够的兵力和钱粮支持,备定为主公拒曹操于荆州之外。”
蔡氏道:“自当如此,只是不知将军有何具体计划?”
刘备道:“新野县廷破旧,无险可守,备请率兵退守樊城。”
堂上一阵惊呼。蒯越阴阳怪气地说:“樊城和襄阳只是一水之隔,君要退守樊城,不会是想把曹兵引人襄阳罢。”
刘备哼了一声,冷笑道:“蒯君如果投降,曹操定会重重赏赐。不过,备如果像蒯君一样贪图富贵,曹操给君的官秩,绝不会高过备。”
蒯越一时语塞,道:“也是,我蒯越就是求田问舍之辈,不像君素有大志,寄于他人篱下,却对主公的家业虎视耽耽。小小的富贵,君怎么会放在眼里。”
蒯越身旁的人都纷纷点头。蔡氏打断他们,道:“主公刚死,诸君就吵吵嚷嚷,岂不让曹操笑话。如今大敌当前,如何退敌,方是大计。”
刘备道:“君夫人,备刚才说退居樊城,并非一时妄言。新野县邑城墙矮小,前面多平原,无险可守。而樊城地势险峻,背依襄阳,兵力补充和粮草输送都远比新野方便。且敌兵临近,我们同仇敌忾,士气旺盛,曹兵远道而来,顿于坚城之下,师老兵疲,必可大破。”
蔡氏点点头,对蔡瑁道:“你怎么看?”
蔡瑁看了蒯越一眼,迟疑了一下,道:“我觉得可行。”
八、南征新野
此刻曹操已经到达宛县,正在宛县城郊狩猎。时年五十三岁的曹操,精力依旧充沛。他站在一个破败的亭子里,瞩目面前荆棘遍佈的丘陵,身边一个地方小吏给他解释:“丞相,这就是当年光武皇帝寄居的李氏庄园。”
几只狐狸倏忽从面前掠过,钻进了一个丘陵的洞中。正是初秋,丘陵上草木依然茂盛。曹操道:“真是沧海桑田,昔日的华屋,竟然成了狐狸的洞穴。”,群臣一起点头附和。荀彧道:“丞相亲率王师平定天下,使黎民安居乐业,今天的狐狸洞穴,很快又可以恢复为以前的广厦重楼了。”
曹操点头道:“文若君,五年前,孤曾经在故太尉乔公的墓前发誓,要将他的两位孙女从江东夺回,这次克平荆州,就立即派遣使者去江东,责令孙权交还二女,让她们各得其所。”
贾诩道:“丞相真是仁厚无匹,年初刚刚遣使匈奴,命令将蔡琶之女文姬送还汉朝,并亲自为她选择女婿,传为佳话。”
站在身边的曹植插嘴道:“据说二乔皆有国色,如果孙权将她们送回,请父亲赐给臣罢。”他现在已经十六岁,比起几年前更加俊秀,长得眉目如画,唇红齿白。
曹操看了曹植一眼,不悦道:“你才多大年龄,就整天想着为自己择妇。”
曹植满面羞红,群臣相视而笑。一个士卒跑进来,躬身向曹操报告道:“启享丞相,襄阳城中到处挂白,州牧府门嵋也举重孝,据确切消息,刘表已经病亡。”
听了这个消息,不知怎么,曹操一呆,心中殊无半点欢愉。他“哦”了一声,慨叹道:“真是人生易老,奄忽物化……刘景升治国虽不足数,但他的道德文章,却是孤一向景仰的,可惜缘铿一面,甚为遗憾。”
荀彧道:“有主公这样宅心仁厚的丞相,实乃我大汉之福。”
曹操奇怪地看了他一眼,荀彧有些不自然。曹操知道荀彧话中是什么用意,这些儒生,到底还是对我心存戒备。
看见气氛有些不对,贾诩赶忙赞美道:“丞相亲率王师,吊民伐罪,兵矢未交而使逆臣胆裂身亡,实在可喜可贺啊。”群臣见贾诩起头,也赶紧纷纷响应。
曹植清脆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刘表一死,荆州势必大乱,父亲可趁机火速进军。”
曹操低头沉吟不答,突然又抬头道:“刘表既死,现在谁据有荆州?”
士卒道:“据打探,蔡瑁、张允等人拥立刘表的幼子刘琮继位,遣其长子刘琦据守江夏。”
曹操哼了一声,道:“废长立嫡,败亡无日矣。”他说完这句话,心中一动,转首望了望曹植,见曹植脸上极为尴尬,心头又软,抚慰道:“植儿,你说得对,现在正是进军良机。”
曹植见父亲脸上颜色和悦,松了一口气。他很希望自己能被立为嗣子,他也知道,就才华来说,父亲明显是对自己有所偏向的,但究竟自己不是长子,长兄曹不也非鸳钝之材,嗣子的位置怎么能轻易获得呢?
曹操没有理会他,又问报信的士卒道:“刘备有何动作?”
士卒道:“据说刘备已经放弃新野,退守樊城。”
曹操撚须道:“退守樊城,很好。依孤来看,如今荆州可不战而下。”
群臣纷纷惊讶,只有贾诩和荀彧在一旁微笑。
曹操对他笑道:“文和君,可有什么良策吗?”
贾诩道:“丞相英明,臣岂敢发表愚见。”
曹操道:“不妨,说说看。”
贾诩道:“臣以为,刘备退守樊城,意在监视襄阳,担心刘琮首鼠两端。只要我们派一介密使,游说刘琮,告诉他,若任用刘备拒抗王师,失败仍为我所擒;成功则刘备坐大,荆州也非复他所有。两相抉择,他会选择投降丞相的。”
荀彧也笑道:“刘琮会想,不管如何选择,都无法据有荆州,不如投降王师,免得落个不忠的骂名。”
曹操抚掌道:“君等所言,正合我意,谁肯为我前去襄阳充当说客?”
一个谋士道:“臣愿往。”
曹操道:“很好,大军明日出发,进军新野。”
第五章兵败长坂坡
一、鲁肃出使荆州
这时众人忽然听见远处马蹄声杂杳,如风雷一般,都情不自禁齐齐回首向身后的山坡望去。只见长坂上空灰尘蔽天!声音地动山摇,却不见一物。他们正在惊疑之际,很快从长坂背后突然出现了一排密密麻麻的马头和人头,还有数不尽的旌旗,当中领头的大旗上绣着一虎一豹。
※※※
孙权的行宫设置在都城京口附近的金山上,琐窗外是浩瀚无边的太湖,远处的长江像澄静的白练一样,雍容典雅地缓缓汇入太湖。秋天眼看就要到了,无数翻飞的黄叶,在窗外盘旋。
孙权倚着琐窗,慨叹道:“如此江山,摄人心魄。”
他的身后传来一个声音:“主公,江山如此瑰丽,定要珍惜啊!”
孙权知道是鲁肃来了,他回头笑道:“子敬,我正要找你,不想你倒先来了。”
鲁肃跪拜道:“天下大变,肃怎能不来。”
孙权笑道:“什么大事,让子敬也如此急迫。”
鲁肃道:“目下柴桑那边纷纷传扬,刘表已经病亡,这还不算大事吗?”
孙权在鲁肃对面的席子上坐下,往后一仰,舒服地倚着凭几:“刘表死了正好,刘琮竖子,乳臭未干,我正想举兵伐之。”
鲁肃道:“主公既想夺得荆州,为何还如此恬然无事?殊不知曹操兵马已至宛县,荆州若在刘表手中,我们还算有个屏障;倘若曹操据有荆州,我东吴在曹操面前可就一丝不挂了。”
孙权抚掌大笑:“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