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之激情神枪-第2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姜氏一看儿子就知道有大事,接过信来看了封皮那上那几个字,神情就是一镇,她当然这封信是谁写的,强忍着把信读完,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几圈,又瞪回去了,然后脸唰啦一下就沉下来,啪地一下把信摔到了地上。

“娘,您……”罗松看到老太太反常的表情吓坏了,他认为娘亲看完后肯定会痛哭不止的,但是怎么怒了?

“松儿,这封信是哪来的?”姜氏厉声道。

看到娘亲生气了,罗松赶紧又跪下了,“孩儿也不知道是谁送来的,昨天晚上,孩儿离开自己的营帐去了趟王爷的大帐,回来后桌子上就多了这封信,孩儿猜测着,应该是秦王李世民派人偷偷送来的。娘怎么啦?”

“松儿,你上当了。这分明是李家父子的奸计,这封信是伪造的,你难道没看出来吗?”

“啊?”罗松跪爬过去,捡起信又看了看,“这分明是父王的亲笔呀,娘何出此言?”

“笔体可以模仿,你怎么不想想,如果信中所言属实,李世民为什么不当面把这封信交给你,还偷偷摸摸?”

“娘,毕竟两国是敌对之国,李世民作为使者,他大概是碍于王爷的面子吧。”

“你倒是会想。你爹性情刚烈,宁折不弯,你不知道吗?这些年他肯定恨透了我们娘俩,就是死也不会给我们写这封信的,李家父子处心积虑,这是要害我们,用的是离间之计,这封信一看就是假的,你赶紧把这封信交给王爷,向他请罪,否则传倒王爷耳朵里就麻烦了,快去!”姜氏说着,面色苍白,身体哆嗦着站了起来,像是愤怒到了极点。

“娘亲息怒,孩儿该死,孩儿这就去。”罗松认为母亲说得有理,说着站起来,扶着姜氏坐好,把信装好又藏在身上,转身出了屋子往外就走,此时的姜氏已经泪如泉涌了……

罗松出了内宅,来到前院大门口,老管家过来相送,两个亲卫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罗松突然想到把这封信交给杨勇不妥,王爷现在还不知道这事,昨天的事耽搁到现在去见王爷,明明知道这是又一是封假信,会不会越抹越黑呢?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干脆把这封信一烧权当没有发生过这事不就完了?

但他不敢擅自作主,一转身又往内宅见他母亲请求母命。

刚到母亲的房前,就听见里传出细小的哭泣之声,罗松一惊赶紧放慢了脚步,轻手轻脚地来到窗户下,用唾沫把窗户纸弄了个小洞,屏气凝神往里观看。

见姜氏焚香而拜,泪水涟涟道:“老爷,原谅老身吧……你托人送信,老身痛如割肉,但老身和松儿不能回去,并非老身无情,义勇王待我们恩重如山,我们实在是无能为力,老身不能害了我们的松儿,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你不要怪他,全是老身一人之过……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一定要保佑我家老爷好起来……”

听到这里,罗松全明白了,这封信千真万确,娘亲为了保全自己才用谎言把自己骗走了,娘亲太善良了,可是她得忍受多大的痛苦啊!不行,我宁愿落下不忠不义之名,也要带着娘亲回大唐探父。罗某这就去找王爷,如果杨勇深明大义,放罗某一马,探父以后罗某想什么办法还会回来的,但如果相反,罗某宁愿跟杨勇反目也要到并州去。

想到这里,罗松又往前院而来,刚走了几步他又站住了,不成,杨勇再深明大义,这种事他肯定不会同意的,如果闹翻了还走得了吗?娘亲肯定不能同意我这么做,如何说服娘亲呢?哎,有了,我何不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呢!王爷,事到如今,罗某只好对不住了!

打定注意后,罗松将脸上泪水擦去,别了管家,带着两名亲卫飞马而去。

回到自己的大营,偷偷地把兵符令箭等军中之物放好,对手下谎称到杨勇的大帐,一身甲衣的罗松单枪匹马离开自己的大营二次往罗宅而来……

第805章英雄的抉择(下)

进了罗宅,有人把战马接过去了,罗松命管家赶紧收东西,再用上好的战马套上一辆马车,说要出几天远门,管家哪里敢多问,领命安排去了。。。

罗松安排好之后,迈大步直奔内宅,姜氏见儿子兴冲冲回来了,忙把下人打发出去,罗松进来关上门,没等姜氏问他,罗松拉住母亲的手高兴地道:“娘,孩儿给您道喜了。王爷大义,他准许孩儿和您一块到大唐探父。”

“什么?”姜氏一听心中一动,但很快又平静下来,根本没相信这是真的,“松儿,别乱说,探什么父?娘不是告诉你了,那个老东西早就狠透我们娘俩了,他什么事没有,这贼人的奸计,我们不能上当。那个老东西虽然是你亲爹,但现在各为其主,这种话以后千万别再说了。”姜氏说着,怕忍不住,把脸转过去了。

“娘,你就别哄孩儿了……孩儿什么都知道了,这信封是真的,父王病重,危在旦夕……父王思念我们度日如年,这一切都是真的对吧娘,你是怕孩儿为难,怕孩儿跟王爷反目,才故意那样说的……”罗松忍不住哭出声来,姜氏夫人眼泪唰唰地流。

“娘你别难过,现在没事了,王爷准许我们回去了,真的!”罗松赶紧擦干眼泪,安慰姜氏道。

“那你告诉娘,你把信给王爷了吗?王爷是怎么说的?”姜氏抹了一把眼泪,说着又站了起来。

“娘,您坐下,听孩儿慢慢说,是这样的。孩儿把信给了王爷,跪倒请罪,王爷看了这封信后,深受感动,把孩儿拉起来不但不怪,反而安慰孩儿和自责起来,说自己虑事不周,特许我们回去一趟。孩儿看王爷大义,于心不忍,说这是李家父子的离奸之计,我们不走,父王肯定没事儿。但王爷认真起来,说秦王这次来是和谈,双方战争结束了,不管此信是真是假,几年了于情于理我们都应该回去一趟,他还说这是他的命令,命我们快去快回,沿途不可声张。。。孩儿谢过王爷现在全都准备好了,外面管家已经套车了,您赶紧收拾一下,我们这就走。”

“真的?”

“孩儿纵有天胆也不敢欺骗娘亲呀,千真万确。”罗松郑重地点了点头。

姜氏高兴得再次流泪了,来到香案前扑通一声又跪下了,“我们祖上真是积了德了,遇上这么好心的一位王爷,义勇王真是名不虚传呀,可惜罗艺那老东西太顽固,非要扶保大唐,造孽造孽啊,要不是怕松儿落下不孝之名,老身决不会再上踏上大唐的疆土半步……”

“娘,快走吧,别再耽搁了,路还远着呢。”罗松把姜氏拉起来,把丫鬟喊进来帮着收拾东西,告诉他们多带金银,其他杂物能少带的就少带,能不带的就不带,三两天就回来了。

很快,姜氏高高兴兴地被罗松扶上了马车,两个贴身丫鬟提着包袱跟着也上了车,姜氏告诉管家出趟远门,两三天就回来,让他看好家。管家应诺着,让最好的车夫驾车,这时有人把罗松的战马牵来,罗松飞身上马,带好大枪,保护着老夫人一车一马走后门离开了罗宅。

罗松早选好了路线,以自己的特殊身份轻而易举地出了东城,往渭南而来。

罗松的车马到了渭南城下,天就黑了,城门刚刚关上。

要是罗松单人独骑,他完全可以不进城,走山林小道绕过城去,但现在不行,山林小道路远不好走天又黑,这都是次要的,关键是怕引起母亲的怀疑,又不能路宿荒野,因此他只有到城外叫城。

渭南虽是个县城,但这是大兴城的东大门,经过多次战争的洗礼,都认识到这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这次杨勇大败唐高祖李渊后,在渭南布下了重兵防守。

现在渭南的主将叫陈团,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对杨勇忠心耿耿,跨下马掌中刀勇冠三军,由于他作战十分勇敢,屡立战功,年纪轻轻就被提拔为万人长,这次奉命带着八千精兵驻守渭南。

陈团别看年轻,治军有方,一丝不苟,军纪甚严。有这样的主将,手下人自然不敢懈怠。城门均由千夫长带人亲自守把,并且每天千夫长都要亲自巡查城防,除了练兵之外,陈团则带着亲卫每天晚上必到几个城门处督查。

今天西城守将庞继刚把城门关上,罗松就在城下叫城。

义军中有几个不认识罗松的,尤其庞继是一名中级军官,罗松一报名,庞继居高临下借着火把的光芒一看,城外果然是罗松,一人一车,赶紧命人大开城门,率人出城迎接,并让手下飞马报于主将陈团。

庞继见面施礼后,把罗松和老夫人热情地接入城中,刚进城守城主将陈团带着卫队就赶到了,陈团下马躬身施礼,罗松没下马,在马上微笑着拱手还礼。

陈团和庞继一点也没怀疑,把罗松和老夫人接入城中,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宴,款待罗松和老夫人。

罗松也没客气,走了这么长时间的路,人困马乏,人和马都得吃饱喝足休息好,才能继续赶路。

席间,陈团和庞继等人作陪,陈团敬了罗松和老夫人一杯道:“请恕属下多嘴,不知将军和老夫人这要到哪儿去呀?”

姜老夫人刚要说话,罗松赶紧把话接过来了,“实不相瞒,罗某陪家母要到潼关还愿。”

陈团听了就是一愣,“哦?从大兴城到潼关,道可真够远的,王爷知道吗?将军怎么也不带上亲兵卫队?”

罗松早想好了谎言,应酬道,“将军有所不知,罗某告的是私假,再说这一带都是我们的地盘,这点小事罗某没再麻烦王爷,往返也就三两天的事。”

陈团听了眼珠转了转,点头笑道,“将军神勇,单枪匹马能抵万马千军,这属下是知道的。不过这可不是小事情,还有老夫人呢,长途跋涉,虽然沿途都是我们的地盘,但逢山有寇,遇岭藏贼,不可不防啊。这样吧,属下明天让庞将军带着本部人马沿途护送。”

“多谢将军美意,不用给弟兄们添麻烦了。”罗松推辞道。

“罗将军哪里话来,罗将军和老夫人来到渭城,保护将军和老夫人的安全是属下之职责,属下荣幸之至,怎么能说麻烦呢?罗将军就不要推辞了……

陈团执意要这么做,但罗松坚持推辞,最后陈团只好作罢,但心里疑窦顿生。酒足饭饱之后,陈团把罗松和老夫人安排到了馆驿,姜氏夫人千恩万谢。

要按照罗松的意思,吃饱喝足也休息了这么长时间了,连夜就出城了,但是带着六旬老母呢,怕老人家受不了长途的奔劳,也怕赶得太紧了引起母亲及渭城兵将的怀疑,只好同意在馆驿住上一晚,陈团带着庞继等人安顿好之后,返回自己的营帐。

到了军营,陈团把庞继叫到自己的大帐,压低声音道:“你立刻骑快马到大兴城去一趟,请示王爷,天亮之前必须赶回来,我在这里想办法拖住罗松母子。”

“将军这是何意?”庞继没明白。

“你难道没看出来,这里面有诈,潼关没有什么大庙堂,也从没听说过老夫人在潼关许过愿,所谓还愿八成是借口,而且这么远的路就罗松一个单枪匹随行,连个卫兵都不带,本将军给他派人他又坚决推辞,实在是让人生疑。别忘了罗松是降将,他的父亲和兄弟现在还在大唐效力,如果罗松母子从我们这里投唐了,我们谁也吃罪不起,快去!”

“诺。”庞继听完也感到事情的严重,连连点头应诺之后,带着几名亲随,悄悄出了城,打马如飞往大兴城而来……

第806章和谈(上)

就在李世民到达大兴城的第二天早上,用二十一世纪的计时来说,上午九点时,杨勇在大兴城的金殿上升殿,打算正式接见大唐使者李世民。。。

杨勇传令升殿,一刻钟之后开始点卯,说白了就是中军官拿着花名册点名,一卯过后,万人长以上的众将除了罗松一人外全部到齐,又连点两卯,罗松这个名字仍然无人应答。

杨勇眉头一皱,心里话,罗松一向遵守军纪,从不误卯,今天这种重要的场合,他怎么迟到了?身边的五虎上将,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了,他本应该给其余众将起个表率,可是他却没来,按军中例律,头卯不到,重打四十军棍,二卯不到,重打八十军棍,三卯不到就直接砍脑袋了。他哪儿去了呢?莫非是昨天晚上喝多,睡过头了?他也没有酗酒的癖好哇?

魏征怕杨勇着急,跟杨勇低语了两句,派人到他的营帐中去找。

因为李世民已经在金殿外候着了,杨勇也不能因为一个罗松而推迟接见李世民,这件事只有以后再说。

李世民得到传见,迈大步进了金殿。李世民一看杨勇这派头可真够足的,尽管杨勇没有称帝,但他这一套基本上已经是皇上的排场,他坐的地方就是当年杨坚和杨广坐过的位置,正宗的天子之位,连龙椅都没换,还是当年那把。男女众将列立在金殿两旁,也有文武百官那种阵势。

所不同者,此时杨勇身边有军师魏征相伴,金殿上也没有太监和宫女,杨勇也没有龙冠龙袍那身行头,众将也没有行三拜九叩君臣大礼。。。但这些都是外表,如果杨勇要称帝,那就是杨勇一句话的事儿,这些枝叶分分钟就会有的。论地盘,论实力,论影响,隋唐时期的称王称帝者除了杨坚父子外,都得靠边站,现在的杨勇比起他老子李渊也是有过而无不及。

李世民作为使者,来到金殿前站定,不得不对高高在上的杨勇躬身施礼,并高声道:“大唐使者秦王李世民参见王爷。”

“贵使免礼。看座。”杨勇坐在上面看着听着,心中惬意无比,毕竟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啊,如今却对自己躬身下拜了,尽管他还没有臣服,这只是个外交礼节,但杨勇心中免不了要激动和骄傲一阵子的。

不过杨勇也算见过大世面的人了,不是那种小人乍富、腆胸叠肚的模样,有些人乍穿靴子高抬腿,有点成绩和作为,弄得山响一片,生怕别人不知道,杨勇可不是这样的人,心中激动但脸上却一本正经,还给李世民让了个座位。

“谢座。”有人给李世民搬过来一把太师椅,就在杨勇右侧前方五米左右,李世民坐下了。

李世民有意无意地用眼睛环视了一周,见杨勇手下的众将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胖或瘦,或高或低,个个盔明甲亮,都是精神抖擞,却没有看到罗松的影子,李世民心中暗自得意,可能是那封信起作用了,以罗松的性格不可不中招,先收了个程咬金,再把罗松给鼓捣走,这等于抽杨勇的两根台柱子,和谈再成功了,本王就不虚此行了。

李世民正得意呢,杨勇说话了,“秦王殿下不远千里,不辞劳苦来到本王的大兴城,不知有何见教哇?”说这话时,杨勇两眼紧盯着李世民那张有形的男人脸。

李世民别看年轻,今年才二十一岁,但久经世面,稳如泰山,见杨勇开门见山,问到了关键,忙把思绪拉回,淡然一笑道:“王爷过谦了,见教谈不上。小王这次奉父皇的旨意前来,主要是和贵军化干戈为玉帛的。”

杨勇一听看了看身边的魏征,并和他会意地对了个眼神,果然不出本王和两位军师所料,只要是和谈就好,老子爱听,但是老子不能这么痛快地答应他,须得给他来个欲扬先抑,让他知道和平之约签订来之不易,以后再开兵见仗前,李家父子得思虑一番,有所珍惜,想到这里,杨勇脸上一惊,“哦,此话怎讲?本王愿闻其详。”

李世民的词早就准备了好,此时就把话匣子打开了,“王爷,您也知道,炀帝昏聩无道,对外征战,对内大兴土木,逼得刀兵四起,狼烟滚滚。大隋败亡后,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各霸一方,征战不休,十几年来,脚下这块土地就没有一天真正太平过。今天你争我,我天我伐你,连年的征战,造成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汉人也好,胡人也罢,饱受战乱之苦,皆是千疮百孔,最苦的莫过于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因此,父皇对战争深恶痛绝,这次命小王前来和王爷共商双方停战休兵之事。贵军和大唐这些年大仗小仗也没少打,双方各有胜负,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安于现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还百姓一个太平,何乐而不呢?不知王爷尊意如何?”

李世民这番话说得有水平,堂而皇之地就把战争的罪责推给了别人,把他们父子誉为心怀社稷爱民恶战的圣君贤臣。

在场的众将都静静地听着,目光一下子盯向了杨勇,大殿之上鸦雀无声,那么多人静如无物,地上掉根针都能听得到。

杨勇一听,李世民这呀,不愧是帝王之嘴皮子,说打的是你们,说和的还是你们,合着你们怎么说怎么有理,现在想起求和来了,想起老百姓了,你们早干什么去了?半年前你老子擅自撕毁协议,无辜兴兵犯境,差点把老子的大兴城给端了,数万将士丧命,无数百姓丧生,逼得林文远杀身成仁,现在你们父子倒成了爱好和平的卫道士了,好像老子就是十恶不赦的好战分子一样,真是岂有此理!

想到这里,杨勇气就不打一处来,刚才的惬意一扫而空,面沉似水,对李世民冷冷道:“秦王殿下言之差矣,记得两年零六个月以前,你们大唐已经派出淮安王李神通将军为使,代表李渊要与义军永修和好,本王从大局出发,从天下苍生的利益出发同意了,我们双方签字划押,同意永修和好,可是半年前,李渊擅自撕毁协议,无辜兴兵进犯,才引得双方兵戎相见,无数生灵惨遭涂炭,那时李渊和殿下可曾想过黎民百姓的战乱之苦?”

李世民被问得哑口无言,心说好厉害的杨勇,多亏本王早有准备,否则这次和谈就化为泡影,看来是亮出杀手锏的时候了。

第807章和谈(下)

(今天第三更)杨勇这几句问到点子上了,身边的魏征不住地点头,杨勇手下男女众将也觉得杨勇的话很给力,说得太好了,李家父子就是玩弄手段的政客,假公济私,谋求的是他们一家之私利,现在一下子被我们王爷揭穿了,什么百姓呀社稷呀,这些全是冠冕堂皇的借口,关键时刻,他们全都会抛诸脑后,不惜尸横遍,血流成河,这次坚决不能答应他们,不能跟他们休兵罢战,一定要组织人马打过黄河去,打到并州!

众将虽然不敢说话,但心中的热血在燃烧。

李世民被杨勇说得脸上有些发烧,暗道,好厉害杨勇,言语犀利如刀,刺得本王有口难辨。

杨勇一看,李世民脸上略显几分尴尬相,暗自提醒自己,批驳他几句过过嘴瘾就行了,但别把弓拉得太满了,和毕竟好于战,老子现在比李家父子更需要和,若这次和谈不成功,自己还得费事谋求和平的局面呢!

于是杨勇把话又拉回来了,面色缓和,继续道:“好在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本王也不想揪住不放,这次高祖和殿下的忧国忧民之心实在令本王钦敬,但是本王如何才能相信高祖和殿下不重蹈半年前之覆辙呢?”

魏征等人一听,对呀,你们父子出尔反尔,叫人如何相信呢?心里这么想着,目光又唰啦一下聚焦在李世民的脸上。

李世民的脸一阵红一阵白的,知道这场舌战自己又是输家,不过他心里有数,杀手锏在后面呢,抛出来杨勇必然中招,这次和谈万无不成功之理。

想到这里李世民又坦然了,“父皇年迈,听信谗言,半年前的那场不愉快实在是遗憾得很呢,父皇现在也是追悔莫及,若非父皇身体欠安,他这次会亲自前来的。小王这次奉旨而来,就是代父皇为半年前那场战事向王爷和弟兄们致歉,望王爷宽宏大量,不计前嫌,这次的诚意全都在诏书之中了,以后也决不会再无辜兴兵,请王爷过目。”

李世民说着,从怀里拿出一封诏书,双手献上,有人接过来逞给杨勇。

杨勇展开诏书一看,不禁喜出望外。

这诏书其实就是李渊给写给杨勇的一封讨好信,信上包涵了李世民刚才那段话的意思,有为上次兴兵致歉的内容,更多的是为江山社稷、为双方军民百姓着想的归劝,表示愿意与杨勇休兵罢战,永结盟好,下面是他的诚意表白。

诚意之一就是与杨勇结亲。李渊在诏书中表示愿意把开阳公主李凤儿嫁给杨勇,双方永结百年之好。

杨勇看到这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不是这么多人在场,勇哥非失态不可,我日,李渊这是信口雌黄还是真有此意?他瞪大眼睛,这几句话他看了八遍,的确没有错了,杨勇脑子里又闪出李凤儿那香艳形象,下体不安分的鲜血奔腾起来。

和亲这是古代帝王将相惯于的伎俩,这会不会是李渊那个老小子空口许诺呢?艳福来临得太容易了,杨勇禁不住有些疑神疑鬼了,他忍着激动往下看。

诚意之二是李渊在这里开列了一份礼单,杨勇一看这份礼单太丰厚了,有上好的东珠一百颗,有千年的人参五十颗,其余的什么金玉首饰、珍珠玛瑙、翡翠钻石、黄金猫眼等不计其数。

这时有人把礼物抬进了大殿,数不清的大箱子、大柜子一字排开,李世民命人当场把箱子打开,顿时大殿内流光溢彩,包括杨勇在内,众人的眼都直了。

排在最前面的一箱是东珠,颗颗大如核桃,五颜六色,光华夺目,接着是这千年人参,长得颇似人形,有手有足,有的还有眉毛和胡子,这人参不说一千年,哪一颗没有几百年长不成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