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大文豪-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红楼梦》在1830年就有了英译本,据说翻译的乱七八糟,导致外国人和中国人看的不是同一本《红楼梦》,不过还是在国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刚刚传来季鸿明是《老人与海》作者的时候,报纸上甚至称呼他为中国文坛的希望,此刻林子轩载誉归来,报纸自然是要夸赞一番。

这得益于《新闻报》对整件事的跟踪报道。

如此曲折离奇的官司,几乎可以当成故事来看了,特别是最后用放电影的方式找出真相,在读者看来有点看《包公案》的意味。

对于有声电影,中国读者还不是太熟悉,所以才觉得新奇有趣。

读者喜欢看,报纸就愿意刊载,记者们也四处寻找和林子轩有关的新闻。

因为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当美国有关林子轩的新闻热潮消退的时候,中国这边的媒体才刚刚开始热炒。

记者打听到林子轩所搭乘的邮轮,估算了时间,在码头上等候,获取第一手的新闻素材。

只是如此一来,林子轩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自古文人相轻,就有人看不惯别人的好。

有人开始找麻烦,批评林子轩写的小说都是讲国外的故事,对国内的民众漠不关心,这样的文学家不要也罢。

还有人觉得林子轩抛弃了传统文化,写的文章直白无趣,毫无文采可言,这就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恶果。

这是在批评《老人与海》的文笔不好。

甚至有人直接骂林子轩崇洋媚外,在国外写艳情小说,丢人现眼。

这人根本没看过《乱世佳人》,就从小说的名字上自己脑补,说这是一部艳情小说,还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他直接拿《桃花扇》里的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来说事,认为林子轩只是把这个中国故事放到美国的地方重新讲了一篇。

他还非常好心的提醒美国人不要被林子轩骗了。

对于没看过《乱世佳人》的国内读者来说,听了此人的介绍,也被混淆了是非。

这就是二十年代中国的文坛,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林子轩不知道他刚刚回到上海,在面对赞誉的同时,也面对着攻讦。

第八十一章文坛琐事

林子轩回来后就从平禁亚那里了解到了情况,连那位污蔑他抄袭《桃花扇》的人也查清楚了,是鸳鸯蝴蝶派中一位老资格的作家。

即便此人用了笔名,可那文笔和嘲讽的风格大抵相同。

平禁亚又出身鸳鸯蝴蝶派,在圈子里一打听就知道了,所以说,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这真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林子轩颇为感慨。

他知道这些攻击他的人无非是心生嫉妒,不愿意看到新人出头,来和他们抢饭碗。

这和当初《寻秦记》的遭遇何其相似。

然而,此时的林子轩已经不是刚回国的时候了,他手里有自己的报纸和杂志,有自己的喉舌,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只要把《乱世佳人》刊载到报纸上,读者自己就能分辨出和《桃花扇》的区别。

谣言不攻自破。

原本林子轩还担心国内的读者看不惯外国小说,可经过国内报纸的炒作,读者对《乱世佳人》有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是阅读的基础。

他还把在邮轮上写的《笑傲江湖》和《寻秦记》的稿子交给了平禁亚。

平禁亚摩拳擦掌,终于可以大干一番了。

在林子轩离开的这三个多月里,万象书局旗下的报纸和杂志销量都很低迷。

好在他费尽心力的拉来了一名叫做张痕水的小说家,写了几篇颇为出彩的言情小说,才勉强支撑下来。

这还是当初林子轩给他的一张纸。

上面写着不少名字,有真名有笔名,让他四处找找,把这些作者挖到万象书局来。

平禁亚很是怀疑,这些名字在文坛上没什么名望,有些根本就没听说过,有些刚刚开始写作,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潜力。

不过大老板吩咐了,他也只好照做。

张痕水是鸳鸯蝴蝶派圈子里的作家,只是名气不大,写过《青衫泪》和《南国相思谱》等小说,以描写痴爱缠绵为主要内容。

他刚入文坛的时候有件趣事。

当时张痕水十九岁,在苏州蒙藏垦牧学校上学,他试着写了两篇短篇小说投寄给上海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编辑部。

《小说月报》可是非常著名的文学杂志,在上面发表文章的都是文坛名家,张痕水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投稿。

没想到的是《小说月报》的编辑恽帖樵先生给他写了回信,信上说:稿子很好,意思尤可钦佩,容缓选载。

这让张痕水很高兴,认为自己有写作才华,从而坚定了自己的写作之路。

然而有意思的是,他等啊等,一直等了好几年,他的那两篇小说都没有在《小说月报》上刊载。

1919年,张痕水在芜湖的《皖江报》任总编辑,除了编辑和新闻写作工作以外,他同时新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南国相思谱》,初步展露了他的才华。

他后来前往北平发展。

他一家16口人,自从其父去世后,就全靠他一支笔维持生计,芜湖虽好,毕竟还是养家更重要。

他本来抱着半工半读的想法,不过到北京后,迫于生计,他一头扎进新闻界,再也没有余暇想着读书了。

平禁亚给张痕水写了几封言辞恳切的信件,又开出了千字五元的高价,这相当于文坛名家的稿酬了。

对此时为生计奔波的张痕水而言,没有拒绝的理由,这是雪中送炭的事情。

林子轩听到此事,夸奖了平禁亚一番。

张痕水可是一颗摇钱树,想想《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只要和他维系好关系,不发生金钱上的纠纷,就不怕此人另投别家。

在文坛上讲究知遇之恩或者提携之恩。

如果有作者在一家杂志发表作品出名了,那这家杂志对这位作者就有知遇之恩,两者的关系一般不会闹僵。

作者有新作品会首先考虑这家杂志,而杂志也会对这位作者的作品进行优待。

比如,郭沫偌刚入文坛的时候就得到了《学灯》主编宗百华的提携,所以郭沫偌的文章大多都是在《学灯》上发表。

如果一名新作者刚出名就和原来的杂志闹翻,那名声在业内就坏掉了。

在二十年代的文坛,名声是很重要的。

林子轩还把《白马啸西风》的稿子送给严独贺,并承诺之后还会写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在《快活林》上刊载。

他是打算把《天龙八部》写出来了。

原因无他,就是为了报答严独贺的知遇之恩。

在《老人与海》的事情上,《新闻报》为什么力挺林子轩,还不是因为严独贺的关系,而《射雕英雄传》也是因为严独贺才能在《新闻报》上刊载。

在文坛上,这就是知遇之恩。

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做事先做人。

林子轩要还这份人情,这份人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以他的名义在《快活林》上发稿子是最好的方式,也会成为文坛上的一桩佳话。

因为《笑傲江湖》断更事件,上海文坛都知道了他就是《射雕英雄传》的作者。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他又有了一个武侠小说大师的头衔,可以说在通俗小说的领域具有了权威性。

除此之外,林子轩还要安排明星电影公司的事务。

《津门大侠霍元甲》这部电影已经不能再拖延下去了,电影公司开业几个月还没有电影制作出来,这可不是好现象。

他还要准备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道格拉斯希拉不能一直呆在中国。

一方面道格拉斯自己不愿意,另一方面这家伙的薪水太贵了。

按照签署的合同,道格拉斯一天的薪水是八美元,一个月是240美元,折合大洋408块钱,比郑证秋的薪酬高出了180块。

谁让人家懂得技术呢。

林子轩要赶快拍摄一部有声片,让明星电影公司的职员在实践中学会使用有声电影机,学会录音技术,如此就能把这家伙赶回美国了。

不过在剧本的选择上他有些犹豫。

把《日出》改编成电影是不错的选择,只要把殷明竹拉过来就行了,可殷明竹还在拍摄但杜予的《海誓》,而且《日出》是个大悲剧,可能会影响到票房。

他还有另外一个想法,既然是第一部有声电影,不如拍摄一部经典影片。

林子轩想起在后世小时候看过的那部经典的电视剧,几乎每个暑假都会重播,不由得怦然心动,这可是老少皆宜的一部电视剧啊。

他可以选择电视剧的一部分来拍摄,比如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第八十二章他拍的不是电影;是情怀!

林子轩打算把《西游记》打造成一部系列电影,从《西游记》里截取观众喜欢看的故事一直拍摄下去。

比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盘丝洞》、《女儿国》等等,足够拍上几十部。

这些电影连在一起就是一部电视剧了。

他相信,这绝对是一个票房大卖的系列,比《日出》那种文艺片更受欢迎。

虽然在这个国产电影接近荒芜的时代,只要认真拍摄,不糊弄观众,无论拍摄什么内容都能捞钱,可林子轩是有自尊心的。

他不屑于拍摄那种糊弄观众的电影,要拍就拍经典,否则对不起他穿越者的身份。

而且,他要把明星电影公司打造成中国电影的龙头企业,带着中国电影冲进好莱坞。

所以,明星出品,必属精品。

这是他对明星电影公司最基本的要求。

不过在拍摄之前要和郑证秋商量一下,导演在一部电影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郑证秋比较喜欢拍摄有社会教育意义的现实主义题材,也就是所谓的正剧,像是《日出》那种是他的最爱。

对于喜剧或者神话剧的兴趣不大。

当然,他不是那种不知道变通的人物,也了解目前的情况,掌握有声电影的拍摄技术才是重点,要在短时间内把道格拉斯希拉掌握的技术压榨干净。

道格拉斯希拉虽然在好莱坞只是个小人物,可怎么说也在好莱坞混过,就算没当过导演,也看到过别的导演怎么拍电影。

何况他妹妹还是个演员,他在片长混的时间比较长。

拍摄《西游记》要比拍摄《日出》的难度大,《日出》就是几个人在旅馆里闲聊,摄像机放在那里不动就可以了,主要看演员的表演。

而《西游记》需要出外景,还要有打斗的场面,这极为考验拍摄者和录音师的技术。

林子轩在和道格拉斯希拉的合同中有一条,就是他必须要在中国完成一部有声电影。

郑证秋对林子轩的想法没有意见,不过他对《西游记》这种神话剧没什么把握,因为剧中有些地方需要做一些特殊的处理。

比如腾云驾雾,比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比如天庭的布景……

按照后世的说法,那叫做电影特效。

在这个时代可没有电脑后期处理,只能在拍摄的时候用各种道具进行弥补,像是那根能大能小,能伸能缩的金箍棒,就要用玩魔术的道具来演。

这样一来,拍摄需要的资金就会成倍的增长。

郑证秋提议能不能换一个拍摄难度小一点的故事,这样需要的资金较少,一旦拍砸了,或者观众不买账,损失也会小很多。

这么大的投资,他作为导演压力也很大。

但林子轩拒绝了,让他不要担心钱的问题,只要努力把电影拍好就行了。

郑证秋不明白,林子轩拍的不仅仅是电影,还是一种怀旧的情怀,那是后世童年的记忆,也是穿越者对于自身的一种怀念。

做出了拍摄《西游记》的决定,林子轩还有个问题要解决。

从好莱坞回来后,他就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电影公司离不开影院,你拍摄的电影质量再好,没有影院放映,就没有收入。

而且他要拍摄有声电影,需要改造现有的戏院,否则无法放映有声电影。

一定要把院线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此时的上海,豪华的戏院大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他们可以在租界内大肆圈地,修建戏院,比如西班牙人雷玛斯。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是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

到现在,他拥有包括虹口大戏院、卡德、万国、夏令配克等众多豪华剧院,可以说是上海电影院线的龙头老大。

其他还有些外国人兴建的剧院,大多位于繁华街区,盈利颇丰。

在租界内,林子轩不能打外国人的主意,只能把目光放到国内商人兴建的戏院上来。

虽然这些戏院的地理位置不佳,院内的设施也不好,但总能放映电影,只要花钱改造一番,不会比外国人的戏院差多少。

这件事他需要和冯敬尧商量。

冯氏商行以经营大烟为主,垄断了法租界的大烟产业,还包括数家夜总会和歌舞厅,甚至几家小型的戏院。

林子轩劝说冯敬尧投资戏院。

不仅是自己手下的戏院,还有别人手下的戏院也收购过来,组成一个至少有几十家戏院的联盟,形成规模,才能和外国戏院相抗衡。

冯敬尧没有犹豫,完全支持林子轩的提议。

一方面,林子轩和冯程程有婚约;另一方面,林子轩此时的社会地位看涨,在国内颇有声望,特别是从美国回来之后。

最后是利益的驱使,冯敬尧也认为投资电影有利可图。

自从国产长片《阎瑞生》和《上海假日》放映后,高涨的票房刺痛了众多商人的眼睛。

特别是《上海假日》,在上海多家影院放映,至今还没有下档,这几个月来初步估算盈利在十万以上,这比大烟生意还要赚钱。

怪不得冯敬尧听到林子轩的提议后立刻同意了,他觉得林子轩不愧是他未来的女婿,有好处大家一起赚。

林子轩不去问冯敬尧用什么手段收购其他的戏院,想来不会是什么正常的收购。

但这和他没什么关系,只要能把法租界,甚至是公共租界的戏院联合到一起,明星电影公司就算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在上海,和冯敬尧一样想着进入电影行业分一杯羹的人不在少数。

有人有资金,有人有门路,只要有机会,就能做出一番大事来。

张时川就在等待着机会。

他去年办了股票交易所,没想到碰到了年底的信交风潮,赔了不少钱,还好他够机灵,看到形势不对,果断抽身而出,最后还剩下两千块钱本钱。

在他不知道该做什么好的时候,有人请他合资经营文明戏新剧社“笑舞台”,张时川任顾问和经理。

此人和他是同乡,都是宁波镇海县人,叫做邵醉嗡。

张时川原本经营过民鸣社,对此可谓是驾轻就熟,不过他不看好文明戏的发展,虽然《雷雨》在上海的确火爆了一阵,可不是长久之计。

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老朋友郑证秋的消息,这位老友去拍电影了。

由于《上海假日》的热映,他也萌生了重新拍电影的想法,只是苦于没有资金。

于是,他把主意打到了邵醉嗡的身上。

第八十三章群雄争霸

邵醉嗡生于1896年,浙江宁波人,其父邵玉宣,早年在上海经营锦泰昌颜料行。

1914年,邵醉嗡在上海神州大学法科毕业后,任上海地方法院及会审公廨执业律师。

1921年改行从商,先后与人在上海、天津、镇江、宁波、嘉兴、湖州等地,合股开办颜料、北货、绸布、纸张、钱庄等商号。

还与人合资创办中法振业银行,并被推为经理。

后因经营华友蛋厂失败,于1922年和地产商窦耀亭集资经营“笑舞台”演出文明戏,并创办了“和平社”剧团,演出自编讽世剧本。

邵醉嗡邀请有剧团经营经验的张时川任经理。

因为《雷雨》的火爆,带动了整个上海话剧行业的复兴,“笑舞台”的收益还不错。

邵醉嗡很有经商头脑,从中看到了娱乐行业的大好前景,准备加大投资。

正在这个时候,张时川来劝说他进军电影行业,并拿《上海假日》的高额盈利做例子,认为市场已经准备好了,如今正是拍摄国产电影的大好时机。

而且他们有剧场,有剧社,有演员,只要购买一台摄像机就能拍摄电影了。

邵醉嗡虽然看好娱乐行业,但对电影拍摄了解不多,颇为犹豫。

毕竟,拍摄一部电影投资不小,耗时太长,一部长片的拍摄需要半年以上,资金周转上容易出问题,万一拍砸了,就有倒闭的风险,不如经营文明戏稳妥。

张时川是电影行业的资深人士,就告诉邵醉嗡,咱们可以从拍摄短片开始,用不了多少钱,等到赚钱后再拍摄长片。

于是,邵醉嗡下定决心,准备试水电影业。

这便是后来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的前身,而邵醉嗡的六弟就是日后的香港娱乐大亨邵逸复。

与此同时,在香港,后来有香港电影之父称号的黎维民也开始准备故事长片的拍摄工作。

黎维民生于1893年,原籍广东新会,出生地在日本。

他自幼喜爱摄影与戏剧,热心于国民革命,曾利用戏箱偷运枪支支援黄花岗起义,从事电影工作后主张电影救国。

1913年与美籍俄国人布拉斯基及其兄黎贝海合作创办了华美影片公司。

在黎贝海执导的《庄子试妻》中反串女角庄子之妻。

1921年再与兄黎贝海、黎海擅合作创办了香港历史上第一家全部华资的新世界戏院。1922年在香港银幕街创建民新制造影画公司任厂长。

此人也是后世香港女演员黎孜的祖父。

同样,在北平,一个叫做罗名佑的年轻人也开始了他的电影之路。

罗名佑生于1900年,原籍广东番禺,出生地香港,后迁居广州,出身于名门望族。

1918年,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

1919年,在北平开设真光电影院,课余兼任经理。

他坚持严格的选片标准,多放映艺术性较强的外国影片,配有翻译字幕和说明书,每周日加映优待学生的早场,深受各界好评。

之后,他以“真光”为基础,精心擘画,开拓经营,逐步控制了北平的戏院。

在上海,除了但杜予的上海影戏公司,还有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

活动影戏部成立于1917年,最初是商务印书馆业务科的一个部门,由印刷所照像部负责拍摄工作,以传播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为制片方针。

从1920年起,逐步扩大技术设备。

自建摄影棚,制定摄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并经营发行放映,租售影片器材、代制影片等业务,在中国最早实行自制自销的电影经营方式。

1922年,根据《郑元和落难唱道情》改编的电影《莲花落》曾由美国开发影片公司出6000美金购买,在美国放映两天,是最早在美国公映的一部中国影片。

此外一批民族资本家或者有欧美教育背景的留学生纷纷进入电影行业,准备大展宏图,如冯震欧、吴兴栽、陈锵冉等便是其中的翘楚。

在未来的几年内,大量的民族资本进入了电影行业,国产电影呈现出群雄争霸的格局。

这些民族资本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

其中林子轩属于上海本地的民族资本,林家的产业集中在松江,和苏州等地的商人往来密切,算是同一个圈子。

邵醉嗡和张时川则属于大名鼎鼎的宁波帮,在此时的上海,宁波帮财力雄厚,不容小觑。

1862年,镇海的叶程衷在上海开设五金洋杂货店。

这是上海第一家华人开设的五金号,后发展到全国各地设立分号38家,联号108家,被称为“五金大王”。

1896年,鄞县的鲍咸倡与其兄咸摁、妹夫夏瑞方等创办商务印书馆,后来发展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贡献卓越的大型出版企业。

1897年,慈溪严信后、镇海叶程衷、定海的朱保三在上海创办华人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1910年,奉化的王材运在上海南京路创设荣昌祥呢绒西服号,为上海西服业的鼻祖。

孙仲山曾在该店定制过西服,也就是后世有名的中山装。

可以说宁波帮在上海工商界创建了无数个第一次,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宁波帮成为商界的领军人物。

而且,宁波帮的人比较抱团。

罗名佑的资本来自于广东和北平当地资本的结合,广东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拥有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足够罗名佑在电影行业横冲直闯,舍我其谁。

黎维民的资本来自香港和南洋等地,海外资本较为富裕。

特别是他背后还有孙仲山作为后台。

黎维民自1921年起追随孙仲山,拍摄了一批纪录国民革命和北伐的新闻纪录片,被誉为“中国纪录片之父”。

当资本和电影相遇,注定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厮杀。

在随后的几年,这批中国电影人将以整个中国为舞台,以院线和电影为武器,为了争夺国内的电影市场,为了发展和生存,开始了一场争霸之战。

站在潮头浪尖的林子轩隐约感觉到一场大风雨即将到来。

但没有关系,他已经做好了准备,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第八十四章默默的情怀

1922年四月份,林子轩收到了胡拾的一封信。

信中介绍了他的一种政治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好政府主义”。

这个政治主张认为只要好人有奋斗精神,中国的“优秀分子”加入政治活动,中国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在实践活动上,提出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政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