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大文豪-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就他们所知,明星电影公司会接连推出三部电影,这个消息在万象广播电台天天播出,上海人都知道。

也就是说,整个一月份都是明星电影公司的影片。

其他电影公司的影片要么更改档期,到二月份放映,或者只能委屈自己,到华界放映。

其他电影公司明显感觉到了林子轩的霸气,让他们想起了杂志上介绍过的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大电影公司掌握院线,其他电影公司只能受制于人,仰人鼻息。

按照后世的说法,这就叫做垄断。

这些电影公司看到了这一点,纷纷朝着影戏院出手,要么收购,要么自己建造,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上海的戏院数量成倍的增长。

那是以后的事情,1923年的第一个月,是明星电影公司的天下。

这家电影公司在一段时间的蛰伏后,终于露出了锋利的爪牙,依靠三部有声电影开始了它的崛起之路。

在林子轩的计划中,《顽童当家》只是一部捞钱的片子。

但杜予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把但二春这个熊孩子调皮捣蛋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两名笨贼的配合下让影片笑料百出。

虽然没有后世的《小鬼当家》精彩,却也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其中加入了一些这个时代中国儿童喜欢玩的游戏,而不是一味的模仿西方的桥段。

整部片子60分钟,每三分钟一个笑点,让观众能够保持看下去的兴致。

对于这种搞笑电影,林子轩不想弄出经典来,在他看来,接下来的《妈妈再爱我一次》才算是经典之作。

在广播和报纸上,打的广告就是:重新感受母爱的伟大,让你一次哭个够。

还有诸如:买票免费送毛巾,擦干眼泪继续看。

更夸张的广告还有:不哭我们退钱。

林子轩不怕退钱,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估计没有几个人不哭的,真有那种心志坚定的家伙,也可以退钱给他。

不过要是来捣乱的,那就对不起了,也不看看这些戏院在谁的名下,冯敬尧的名头在法租界还是很好用的,保证分分钟教会你如何做人。

在这种新颖夸张的宣传手段下,很多人都进入影戏院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

洪慎不愧是善于导演悲剧的专业人士,整部电影一路悲情到底,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直接撞击了这个时代观众的心灵。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是演员表演的好,把那种母子之间深沉的爱表现的内敛而饱满。

特别是当孩子被抢走的那一刻,母亲在大雨中踉跄的追赶,最后发疯的情节,戏院中几乎没有不哭的。

如果这是默片,只能由乐队配上舒缓悲哀的音乐。

但在有声电影中,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声,母亲绝望悲伤的呼唤,不用多说什么,观众的眼泪自然而然的流了出来。

电影放映的过程中,整个影戏院抽泣声不断,绝对是让你一次哭个够。

在反响上,《妈妈再爱我一次》比《顽童当家》获得更多的赞誉,这种讴歌母爱的国产电影更能赢得媒体的赞赏。

如果说《顽童当家》有模仿西方电影的片段,那《妈妈再爱我一次》则是真正反映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国产电影。

其中有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矛盾,有未婚先孕的母亲如何生活的问题,对于弱势女性和儿童的抚养问题,以及法律上对于孩子归属权的界定等等。

这些都是影片反映出来,而社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所以,在放映《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时候,报纸上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民国时期政府有社会福利机构,关注妇女儿童,包括童工的生活。

林子轩趁机宣布把影片的收入捐给社会福利机构,这个机构也就是宋倾龄发起的基金会。

这个决定把林子轩的声望朝上推进了一步。

社会名流热衷于慈善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帮助到了弱势群体,一方面增加了自身的光环。

林子轩维持良好的正面形象有助于旗下产业的发展,这是一种双赢。

《妈妈再爱我一次》可以为明星电影公司赢取好的口碑,而《大闹天宫》则会让其他国内的电影公司看到在电影拍摄上的差距。

即便是外国电影公司,花费双倍的资金,也很难拍摄出这种魔幻的效果来。

在这个时代,林子轩可以确定,《大闹天宫》应当是一部划时代的电影。

第一百五十章来者不善

张时川从戏院里走出来,眼角的泪痕未干。

即便他经营了多年的剧社,看惯了舞台上的悲欢离合,早已到了感情麻木的阶段,但看了这部《妈妈再爱我一次》还是禁不住落下泪来。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最为柔软的部分,这部电影恰恰触动了观众心中的那块地方。

除了这个原因,影片拍摄的高水准是成功的关键,当然还有声音带来的震撼。

作为一名中国最早从事电影拍摄的导演,他比其他人更明白其中的差距,明星电影公司把中国电影的水平拔的太高,导致其他电影公司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在看《顽童当家》的时候,他还觉得不过尔尔,这种滑稽喜剧他也能拍摄。

但《妈妈再爱我一次》让他觉得这种差距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弥补,这不是拍摄设备上的差距,而是电影创作理念上的差距。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洪慎,洪慎那是出了名的追求完美。

据说因为拍摄一场哭戏,他觉得女主角王汉论哭的不够完美,让她一直哭了一个下午。

跟他合作过的演员没有不抱怨的,但抱怨归抱怨,却不会真的闹僵,因为洪慎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他善于给演员讲戏。

他在国外学习多年戏剧表演,能够看出一个演员缺少什么,就会把自己的一套表演方式无私的教给演员。

那些演员觉得和洪慎在一起拍戏能学到东西,才会容忍他的完美主义风格。

就拿王汉论来说,她来明星电影公司之前没演过戏,可拍摄完《妈妈再爱我一次》,已经脱胎换骨,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了。

林子轩准备让洪慎给明星影戏学校的学员们上课,把西方的表演方式引进到中国来。

张时川同样知道洪慎,这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在话剧界和电影界异常活跃。

在话剧界,洪慎提倡专业的剧团运作方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并发表了不少介绍西方戏剧理论的文章,得到了话剧界圈内人的一致好评。

电影方面,他拍摄了《日出》和《妈妈再爱我一次》。

《日出》虽然剧情沉闷压抑,但不可否认拍摄的很好,艺术性很强,而《妈妈再爱我一次》更是一场催泪大戏,洪慎对情感戏的把握非常到位。

这么优秀的人才却被林子轩给笼络了。

张时川发觉洪慎和林子轩一样,都是从美国留学归来,他们了解国外最先进的电影理念,也敢于对国内的陋习进行革新,从而把其他电影公司抛在身后。

就连郑证秋都在好莱坞的片场学习了美国人的拍摄方式,据说《大闹天宫》更为精彩。

十年前,郑证秋只是负责给他写剧本而已。

这种前后的对比让张时川心中极为不甘,如果当初林子轩来找他的时候……

张时川还记得林子轩是首先邀请他一起合作成立电影公司的。

只是那时候他一心要进入证券行业,准备大赚一笔,所以连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如此林子轩才去找的郑证秋。

谁能想到碰到了多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上海一百四十家证券公司最后只剩下十二家勉强存活,其余的都破产倒闭。

这件事让他后悔不已。

然而,这世上没有后悔药,既然当初拒绝了林子轩,就没有现在跑过去巴结的道理。

他可是在上海话剧界纵横多年的人物,即便再怎么注重利益,也不可能向一个晚辈低头,以前他能搞垮郑证秋的新民社,现在也能打败林子轩的明星电影公司。

张时川和邵醉嗡合作创建了天一影戏公司,他说服邵醉嗡投资拍摄了一部功夫长片。

如果是今天之前,他还颇为自得,因为这部功夫片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东西,而是他精心筹备的电影,叫做《太极宗师》。

影片讲述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的传奇一生。

杨露禅出生于1799年,喜好习武,年轻的时候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看人习武,在江湖上这属于偷师学艺。

当时陈氏太极拳的传人陈长星摈弃门户之见,看他是可造之材,便把太极拳传授给他。

杨露禅学成后回到永年县,寓居太和堂药店,以授拳为生,后因在家乡与人比武伤人,为躲避官司而一人潜逃到京城。

他在京城开馆授徒,逐渐把太极拳发扬光大。

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因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礼遇有加,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旧社会武行规矩虽大,但争斗也极多。

杨露禅因每次在擂台上与别家武者比武较量,出手即见红,一响必成功,遂被誉为打遍京城“杨无敌”,成为一代武学宗师。

《津门大侠霍元甲》打出了豪侠之气,《太极宗师》则蕴含着宗师气度。

张时川以为可以凭着《太极宗师》和明星电影公司的《大闹天宫》一决高下,为此他请了一位真正懂得太极拳的高手来扮演杨露禅。

可看过有声电影能达到的效果后,他的信心不足了。

而且,林子轩几乎垄断了上海一半的影院,他和西班牙人雷玛斯联手,把其他电影公司逼到了绝路上,绝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张时川决定邀请其他几家电影公司一起谈谈,想出一个对付明星电影公司的办法。

特别是商务印书馆旗下的活动影戏部,他们身后有商务印书馆的庞大财力支撑,和张时川都属于宁波帮,宁波帮可是上海商界的领袖。

他有把握说服这些电影公司联合起来,还能从宁波会馆内获得资金支持,因为林子轩属于江苏帮,和他们不是一伙的。

于是,一个松散的电影联盟就这样形成了。

他们准备抢占上海的戏院资源,还要针对明星电影公司发难。

对明星电影公司的演员和技术人员重金挖墙脚,在报纸上抹黑明星电影公司的电影,甚至利用商务印书馆的强大实力来压制林子轩的万象书局。

这场中国电影公司的内战就此打响。

林子轩接到了周瘦绢的消息,报纸上出现了针对《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攻击,认为这部电影赞美了一个不知廉耻的女人。

在这个时代,未婚先孕对于女子来说是一种耻辱,说明这名女子不知自爱,活该被男人抛弃,也不配抚养孩子。

而电影竟然还要为这样的女人说话,实在是违背道德和良知,应该被禁映。

在《申报》的副刊上,周瘦绢可以把这类文章压下去,可其他小报不管这些,把这类消息刊发出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对于小报来说,有争议才有销量。

林子轩感觉到这次抹黑来的太蹊跷,前两天报纸报道的重点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突然间风向就转变了。

看来这一次是来者不善啊!

第一百五十一章既然要战;那就战吧!

以前针对明星电影公司的攻击也有过,但从来没有如此的猛烈和密集。

小报还把女主演王汉论的身世挖了出来,王汉论原名彭简青,是一个离婚的女人。

在这个男权主导的社会,女人离婚就是被休掉了,一般人都会认为是女人的问题。

他们拿这件事说事,攻击女主演在现实中就是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在电影中更是不知廉耻,整部电影道德败坏,不禁映不足以平民愤。

这算是人身攻击了,林子轩极为无语。

一部讴歌母爱的电影竟然还可以这样解读,是我读书少,还是这个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在后世也没人觉得女主演是个坏女人啊。

他没有坐以待毙,自然要还击回去。

他发动了自己的人脉资源,在各大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那些别有用心者,是虚伪的道学家,眼里只看到女人不守妇道,没看到男人始乱终弃。

在这次的反击中,文学研究会的作家站在了林子轩这一边。

他们发现这部电影符合他们的文学理念。

《妈妈再爱我一次》塑造了一个受损害、受侮辱、受压迫的普通女性形象,这是旧社会和旧观念造成的。

如今提倡妇女解放,倡导新女性,应该保护妇女权益,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对于一些以描述此类故事为消遣取乐的旧派小说,也应该一并扫除。

果然,他们最终的目标还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因为鸳鸯蝴蝶派小说中有一类苦情和哀情小说,专门写和《妈妈再爱我一次》类似的故事。

就连在万象书局实习的蒋伟也写了两篇文章,呼吁女人要争取独立自由。

林子轩看了看,写的很有见底。

他没想到这位女学生还具有女权主义思想,或许是有其母必有其女,蒋伟受到她母亲的影响,很有自己的主见。

林子轩明白报纸上这种程度的争论很难让《妈妈再爱我一次》被禁映,这些人的目的恐怕是为了败坏明星电影公司的名声。

只要有人相信他们的话,那他们就算是成功了,这就是抹黑的意义。

这时候,周剑允来找林子轩汇报情况。

在这几天里,明星电影公司的演员和幕后人员都被其他电影公司接触过。

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一般当他们知道明星电影公司的高额违约金后就不再接触了。

但这一次高额的违约金没有吓跑他们,他们反而开出了更高的薪酬。

不少职员已经动心了,毕竟他们来明星电影公司上班不是为了理想,而是为了生活。

当初就应该定一个天价的违约金……

林子轩也知道天价的违约金本身就不合法,公司的人员流动是正常现象,只要那几位主要的人物不走就行了。

如果有人想走,交了违约金就可以离开了。

对于郑证秋和周剑允这类公司高层,都是在明星电影公司有股份的,除非和林子轩彻底闹僵,否则离职的可能性不大。

周剑允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很清楚这种程度的离职难以撼动明星电影公司的根本。

他认为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挖角,似乎是几家电影公司共同的行动。

如果不反击的话,这种情况就不会停止。

针对这种情况,林子轩早有打算。

你不仁我不义,你挖我的人才,我也可以挖你的人才,你抹黑我,我也抹黑你,看看谁能撑得下去。

他暂时没有妥协和谈判的打算,只有以胜利者的姿态谈判才能占据绝对优势,否则那叫战败求和,需要割地赔款。

他手里掌握着影戏院,不怕电影没有地方放映,这也算是先见之明。

几日后,林子轩收到消息,宁波帮中有人大手笔投资拿地,要在租界内建造影戏院。

宁波帮中有不少富商都在经营房地产,炒地炒楼,但对影戏院有兴趣的几乎没有,这次出手的是宁波镇海的小港李家。

这个家族可不简单,这是一个百年家族。

李家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是李业亭,早在上海开埠之前的1821年前后,15岁的李业亭就从镇海小港来到上海淘金。

经过20余年的拼博与苦心经营,他就建立起包括航运、钱庄、贸易等在内的庞大家业。

到19世纪末,李家在上海己拥有“余”字号钱庄近10家,“天、地、元、黄”四家房地产公司,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工商企业。

经营范围涉及航运、金融、地产、仓储、码头及百货等行业。

李家第三代更是人才辈出,强手如林。

他们除经营祖传家业外,还广泛投资新兴事业,如垦殖、轮船、银行、保险、丝织等,使李家成为名震沪上的工商大家族。

原本是几家电影公司小打小闹,突然闯进来一头资本大鳄,这让林子轩惊讶不已。

电影行业是新兴行业,上海的商业巨擘们一般以经营实业为主,不会涉足他们不了解的行业,看来是有人说动了李家出手。

如此一来,国产电影行业就沦为了一场资本的游戏。

林子轩也有后台,他现在经营的产业大多用的是自己的资金和银行的股金,还没有动用家族的资本。

他要看看小港李家会做到什么程度,是准备垄断上海的影戏院,还是仅仅分一杯羹。

如果太过份的话,他不介意把身后的家族,以及和林家交好的富商拉进来,拼一拼资本。

正在他观望的时候,平禁亚找了过来,万象书局进入教科书市场的事情受到了阻力。

林子轩委托赛珍珠编写的英文教材有了结果,他借鉴后世的经验,为了增强英文读物的趣味性,找了画师配合英文作画。

接下来就是把这套《万象英文科教读物》的书籍向学校推广了,这套英文读物生动有趣,编写的难度相宜,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他首先在中西女校和上海大学进行试点,看看学生们的反应怎么样。

原本一切很顺利,可根据平禁亚的说法,商务印书馆从中插手了。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上海两家经营教科书的出版社,教科书利润丰厚,他们自然不愿意其他出版社进入这个领域,万象书局遭到为难也属正常。

可林子轩总觉得事情不对劲。

因为商务印书馆后面也是宁波帮,商务印书馆旗下也有电影公司,这应该是一次有预谋的打压。

既然要战,那就战吧!

作为穿越者的林子轩,绝不缺少这种竞争的勇气。

第一百五十二章看过才知道

在出版行业有句至理名言,得教科书者得天下。

教科书的发行量大,获利丰厚,收入稳定,这是一家出版社的根基所在。

目前,中国的出版行业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为龙头,也只有这两家出版社涉足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随着民国的建立,国民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就算是北洋政府,也在教育方面投入巨大,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兴办成风。

创办了大量的学校,就需要教科书,这是一个前景远大的市场。

当初,中华书局崛起的时候,为了争夺教科书市场,和商务印书馆斗的你死我活。

如今,两家瓜分了教科书的市场,就开始提防其他新出现的竞争对手了。

林子轩只是想用这本英语读物试水。

说起来,这种英语读物和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发行竞争并不大。

毕竟国内中小学的教材使用的是汉语,只有一些外国教会办的学校才用英文教学。

就算是这样,商务印书馆也运用自己的影响力给其他学校施加影响,阻挠这本英语读物进入学校的课堂。

林子轩清楚商务印书馆的强大实力,上海又是商务印书馆的大本营,很难和它进行明面上的竞争,那就只有转移战场了。

我可以在其他城市进行推广,比如南京和北平。

这本英文读物的作者赛珍珠就在南京的金陵大学教书,在北平可以让新月社的那帮人活动起来,这些人大多在各大学校教书,向学校推荐一本英文读物并不困难。

小弟嘛,不用白不用。

这时候就能看出林子轩文人这个身份的好处了。

在学校教书的大多都是文人和学者,以他的声望号召一下,就算那些人稍微说上两句好话,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当然,商务印书馆对这些文人也具有影响力,他们想要出书就要找出版社。

比如研究会的成员,编辑的《小说月报》正是商务印书馆旗下的刊物,商务印书馆旗下还有诸如《东方杂志》这类影响力较大的期刊。

所以说,这是一个长期竞争的过程。

商务印书馆的出手让林子轩很恼火,他决定全力进军教科书市场,既然已经撕破脸面了,那就没必要遮遮掩掩了。

万象书局想要发展,这一步必须要走。

新生力量只有打破旧有势力的垄断,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

不过这不是他的一时冲动,而是找到了合作伙伴,这个人就是世界书局的经理沈知放。

沈知放生于1882年,浙江绍兴人,祖上是藏书世家。

然而,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已是家道衰落,仅有薄田数亩,靠摆书摊为生。

沈知放年少时,就被父亲送到绍兴奎照楼书坊当学徒,1899年进上海广益书局,1900年入商务印书馆。

当时,商务印书馆的老板非常赏识沈知放,曾经说过“此人才气宏阔,一旦让其离去,日后必将成为商务之患”。

1913年,沈知放离开商务印书馆,进入中华书局任副经理,从而奠定了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分庭抗礼的出版地位。

1917年,沈知放因用公款大量购纸投机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华,自己创办世界书局。

林子轩和沈知放打交道,是因为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

沈知放看重向慨然的写作才能,高价邀请他写武侠小说,并为其出版,没想到被林子轩半路截胡,《江湖奇侠传》首先在《通俗小说周报》上连载了。

林子轩也知道这件事做的不怎么厚道,便请周瘦绢作为中间人邀请沈知放聚一聚,算是赔罪,两人把话说开,就此和解了。

有时候就是一个面子的问题。

万象书局和世界书局都属于中型书局。

所谓的中型书局是指有自己的印刷厂,职工至少百人以上,有自己的发行渠道,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设有分局或者办事处。

两家书局联手,可以借用彼此的发行渠道,代售另一家书局的书籍。

沈知放在出版教科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