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大文豪-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那只是苏联的宣传而已。

高尔基的确拥护苏联革命,但在十月革命爆发后,他看到了革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于是,他在《新生活报》上对十月革命中的暴力和非人道行径进行了鞭挞和批判。

“这是一场没有精神上的社会主义者、没有社会主义心理参与的俄国式的暴动,是小市民动物性的大释放,下一步它将会转向黑暗的君主制,那一天为时不远了。”

“布尔什维克断送了、淘空了、毁坏了祖国,把俄国作为一个疯狂的大试验场,把人民变成他们革命梦想的试验品。”

“你们谩骂吧,但我就是如此思考的,我从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你们主义的附庸。”

这些发表在《新生活报》上的文章结集出版,叫做《不合时宜的思想》。

这本书在苏联被禁了70年,直到1988年才得以重新出版。

这就是十月革命之后的高尔基。

如果不是因为他在文坛的地位,以及和列宁的友谊,恐怕早就被驱逐出境了。

列宁对高尔基很爱护,每次莫斯科布置大逮捕行动时。列宁都会把高尔基打发到外地去,免得高尔基在莫斯科闹事,弄得大家不好收场。

1921年,不满意苏联的高尔基又一次离国出走。苏联对外宣称高尔基是到国外养病。

高尔基先在德国,后来长住意大利,这一住就是七年时间。

列宁去世后的1924年,高尔基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说:“我不回俄国,我觉得我在俄国扮演了四面树敌的角色。”

这可以说是高尔基人生的分水岭。

如果他在国外继续坚持他的维护正义、伸张人性、抗议强权的立场。仍不失为一位有良知的文学家,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悲剧。

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的那样,高尔基性格上较为软弱。

高尔基在意大利过的并不好,由于曾经支持苏联革命,他处在被监视的状态,他的厨师就是意大利警察局派的人。

在这个时候,他开始转变立场,表达出想要回国的意愿。

高尔基在苏俄国内和国际文学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连斯大林都承认无法估量高尔基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作用。

斯大林需要高尔基来为自己增添政治砝码,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协议。

1928年,苏联人民委员会高度赞扬高尔基做出的贡献,称他是“十月革命的坚决捍卫者”,在苏联全国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以最高规格欢迎高尔基回到苏联。

回到国内的高尔基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他住在斯大林住所附近的别墅内。

在他的日记和私下里的信件中,称呼斯大林为“主人”,在文章里极力的赞颂斯大林。

“您是伟人,真正的领袖,而苏联的无产阶级是幸福的,因为领导他们的是一个在逻辑力量和永不枯竭的精力方面都堪称第二伊里奇的人。”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林子轩不去管以后的高尔基怎么样。在1926年,高尔基还在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也可能正在观望苏联国内的局势,等待时机。

不管怎么说。高尔基写过那本《不合时宜的思想》,这就够了。

由于没有得到高尔基的授权,万象书局不能出版这本书籍,在苏联都是禁书,只能从一些西方国家的报道中看到大概的内容。

西方国家对于高尔基的言论非常关注,想要找到并不困难。

于是。林子轩采用“引用”的方式阐述了高尔基的观点,在文章中大篇幅的提及高尔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

让中国读者知道在苏联国内并不是所有人都歌颂苏联,也有清醒的人看到其中的问题。

这套苏俄丛书的出版也算是“不合时宜”,但正因为不合时宜,才更有价值。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有光明就有黑暗,一味的歌颂,或者一味的批判都不够全面,想要认清楚这个世界就不能只看一面。

林子轩要做的就是把阴影的那一面展示给人看,因为有太多人关注光明了。

和扎米亚京的预想不同,这套丛书和林子轩的序言一经出版,便热销起来。

扎米亚京低估了中国读者对于苏联的兴趣。

刚好,胡拾引起的讨论余热未消,中国读者对苏联的热情未减,他们虽然不能亲自到苏联看看,却能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还有一个原因是苏联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并不多见。

大多数读者都是通过报纸和中国学者的游记来了解苏联的情况,包括一些零散的翻译作品,这是因为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上海租界当局都严禁苏俄书籍的出版。

林子轩的这套书籍之所以能够出版是因为书籍的内容并非是赞颂苏联。

在读者看来,这套书籍和他们以往看到的不同。

他们以往看到的都是歌颂十月革命的报道,让他们热血沸腾,这套书籍则大多是冷静的批判,描述了革命中发生的诸多问题。

他们还从中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高尔基。

连高尔基都跑到国外去了,那这个苏联好像真的有问题。

同样的,这套书籍受到了不少人的抨击,他们认为这些作者都是苏俄的反叛分子,自然会说苏联的坏话,而高尔基只是到国外疗养。

但高尔基的确批判过苏联,发表过那些不合时宜的言论。

于是,一场有关高尔基有没有批判过苏联的话题在中国争论开来。

第三百三十二章千古大案

这次的争论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口舌之争。

林子轩拿出西方媒体对高尔基的报道,他们会认为这是西方媒体对高尔基的诬陷。

即便林子轩找到苏联的学者证明高尔基的确写过攻击十月革命的文章,也不会被当成证据,或许会说是林子轩找来的托。

而且,高尔基在苏联发表文章的报纸和书籍早已被禁掉,根本找不到。

除非是高尔基本人站出来承认他写过那本《不合时宜的思想》,恐怕那些人才会相信,当然也可能说这个高尔基是冒充的。

反正只要想反驳,总能找出无数个理由来,所以说,这是一次无谓的争论。

然而,让林子轩没想到的是,在中国的争论却对苏联产生了影响。

苏联在中国投入不小,又是投资广州国民政府,又是支持冯羽祥,自然对于中国国内的情况非常关注。

苏联人注意到了中国知识界关于高尔基的争论,并汇报给国内。

斯大林觉得不能放任高尔基继续待在国外了,万一高尔基乱说什么,对苏联在中国的事业会造成极大破坏,甚至会在国际上产生严重影响。

于是,他派人和高尔基接触,想让高尔基回到苏联,加以控制。

林子轩的行为无意中加速了高尔基返回苏联的时间。

7月份,宋家三小姐从广州归来,带回不少礼物,看得出她在广州的日子过的很不错。

虽然没有透露细节,但对于那位蒋先生的考察应该是结束了。

答案不言而喻,从她的脸上便能看的出来,至少两人应该有了默契。

这一年,蒋先生年届四十,家里有原配夫人,有两个儿子,有两个小妾。

宋小姐不到三十岁。尚未出阁,美国留学归来,精通数国语言。

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甚至是多个家族的事情。

蒋先生根基未稳,需要继承孙仲山留下的政治遗产,宋家和孙仲山的关系谁都清楚,而宋家也需要蒋先生巩固地位。

这是合作双赢的局面。

只要宋家三小姐同意,蒋先生没有不同意的道理。前提是蒋先生和原配离婚,舍掉小妾。

因为蒋先生是浙江奉化人,所以这件离婚官司的断案人是浙江奉化县的县长徐至圭。

有一天,徐至圭的同学来看他,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神神秘秘的给同学看。

那同学一看,原来是蒋先生和原配夫人的离婚协议。

徐至圭开玩笑的说:“本老爷三生有幸,办此千古大案。”

那同学也有趣,接茬道:“贵老爷若是在这份文书上批‘不准’两字,必定名扬千古。”

这只是两人私下的玩笑话,徐至圭不会不识趣。

蒋先生在《申报》上刊登了离婚启示:“毛氏发妻。早已仳离;姚陈二氏,本无契约。”

林子轩知道这位宋家三小姐向来不甘于平庸,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

1926年7月9日,那位蒋先生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

从而揭开了这场统一中国的战争。

此时,吴佩浮部占据两湖、河南京汉路沿线,兵力号称二十万。

孙传方部由闽、浙、苏、皖、赣军阀组成,号称“五省联军”,兵力亦约二十万。

奉系军阀张座霖统领北平政府,盘踞京、津、直隶、热河及东北三省,兵力约四十万。

身在山东的张宗倡也有十余万兵力。

北洋军阀的总兵力将近百万。而广州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只有十几万兵力。

可谓是实力悬殊,国民革命军的优势是这些军阀并不齐心,还有百姓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林子轩询问了宋子闻的情况。

得知宋子闻因为北伐需要筹措资金,较为忙碌。短期内不会来上海了。

他觉得坑美国人的事情还是当面和宋子闻谈比较好,便暂时放下了这件事,等到北伐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再说。

这时候,从英国寄过来一个包裹,里面是国际笔会的会员证件。

林子轩正式成为国际笔会的一名成员,印度的泰戈尔和苏联的高尔基都是笔会的成员。

有了这个身份。他能够在国内成立中国笔会中心,相当于国际笔会的分会。

有了分会,就可以通过分会和世界各国的著名作家建立联系,互相交流。

按照国际笔会的章程,一个分会,至少要有20名以上具有一定成就的、“在文学创作的某一特殊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只要承认“国际笔会宪章”上所规定的精神并承担它所规定的义务,就可以成立一个“中心”,即分会。

这个分会还需要向国际笔会申请,只要多数票通过,就能成为国际笔会的分会。

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学家太多了,短短时间内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作家,可以说是文学的黄金时代,但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被外界所知。

主要是作品翻译的问题,还有远东地区的国家不被重视的原因。

美国在1922年便成立了笔会中心,总部设在纽约。

笔会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会员的创作自由与权利;召开研讨会、读书会,使会员有机会交流经验;制定创作、翻译、出版计划;设立各种奖金和基金。

这和林子轩一直在做的事情区别不大,只是有了笔会中心更为规范化。

可以把中国的文学传播出去,也会介绍国外最新的文学趋势,设立中国的文学奖项等等。

他把这件事写信寄给了他认为有资格的中国作家,总要先凑够20个人再说。

包括蔡元赔、胡拾、鲁讯和徐至摩等人。

没想到这件事就此传开,不少文人觉得这是一个和国际文坛接轨的好机会,只要加入这个笔会就能和国际著名作家交流。

一时间,成立中国笔会中心的事情在中国文学圈子里闹得沸沸扬扬。

很多人写信给林子轩要求加入。

但成为笔会的会员有严格要求,作家至少要有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不是说发表两篇文章就是作家了,还要经过国际笔会的认可,不是谁都能加入。

也有人认为林子轩是哗众取宠,国际笔会是西方人玩的游戏,中国作家去了也没有地位。

对这种人林子轩直接无视了,连敢于去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哪有资格进行评判。

在林子轩发出的信件中,有人同意了,有人拒绝了。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自从林子轩开始批判苏联之后,他就被划归到了不同的阵营,另一个阵营的作家自然不会接受他的邀请。

第三百三十三章不仅仅是文学

林子轩给二十位国内著名的作家写信,各人的态度很有意思。

蔡元赔极力赞成,认为参加这类国际组织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让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互相交流。

他在成为北大校长期间,就不断的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到北大讲学。

目的正是为了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国际笔会的会员并非一定要是正统的作家,不仅包括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诗人,还包括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记者和编辑等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员。

当然,要是在这个行业具有突出才华的人才可以加入。

蔡元赔从事学术研究,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自然有资格成为会员。

最重要的是蔡元赔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太高了,可以说是德高望重,就算是胡拾和鲁讯在他面前都要矮半头。

林子轩同样有影响力,在国内文坛风头正盛,不过他仍旧是小字辈。

见到梁启朝和蔡元赔这样的前辈,也要毕恭毕敬,这和你的地位无关,这是中国的传统。

在学术上大家可以争论,比如在红学上,胡拾和林子轩就批驳了蔡元赔,这很正常。

但在礼节和尊重上不能荒废,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蔡元赔不仅是北大的校长,他还是多家大学的名誉校长,在教育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如果中国笔会中心成立,那会长的位置一定是蔡元赔的,只有在蔡元赔谦让之后,才轮得到胡拾等人,接下来才是林子轩。

周氏兄弟的态度并不相同。

周作仁答应下来,以为如此能提高中国新文学的水准。

自五四以来。新文学便走了两条路。

一条路是模仿和借鉴外国文学,周作仁的小品文中就有日本文学的影子,他把日本文学中“物哀”和“幽玄”的美学原则发挥的恰到好处。

徐至摩的诗歌受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有模仿雪莱和济慈的痕迹。

文学说起来就是从前人的作品中吸收精华,形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借鉴国外文学的写作方式并没有什么。

另一条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鲁讯的小说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他走出了一条新文学的道路,通过描写农村和农民展现了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风貌。

沈丛文同样如此,和鲁讯不同的是他对农民怀着热爱和怜悯,而不是愤怒和批判。

鲁讯这个时候接到了厦门大学的聘书,准备带着许广评离开北平,前往厦门。

他婉拒了林子轩的邀请,认为自己才能不足。恐怕无法胜任。

这是他谦虚了,鲁讯的小说集《彷徨》即将出版,其中的小说在报纸上大多发表过,在中国文坛,他算是超一流的作家了。

或许是对林子轩的不放心,或许是对国际笔会这个西方组织的警惕。

鲁讯拒绝加入中国笔会中心。

在广州,创造社的创始人们同样面临选择。

1926年3月,郭沫偌和郁达浮一起前往广州,进入国立广东大学教书,后来郭沫偌投笔从戎。

进入黄埔军校做宣传工作,郁达浮仍旧在大学教书。

郁达浮没有问题,同意加入。郭沫偌则陷入挣扎之中。

他没想到林子轩会给他发出邀请,这件事在中国文学圈子里已经人尽皆知了,很多人争抢着想要加入,机会难得。

国际笔会是一个国际性的作家组织,加入其中就能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但他这个时期已经信奉了马克思主义,正在积极的申请加入组织,处于被组织考察的阶段,要不要加入笔会需要慎重考虑。

最后他请示了组织,组织经过思量。批准了郭沫偌加入中国笔会中心的请求。

组织认为这样有利于在中国笔会中心有自己的声音,这个笔会中心不能被资产阶级自由派作家垄断。要在国际上展现自己的能量。

就这样,创造社的成员加入了进来。

相对于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的成员较为复杂,根据各人的政治倾向不同,分成不同的小团体,有人想要自由自在,有人则热衷于社会活动。

林子轩邀请了郑震铎和沈燕冰等人。

在林子轩的心目中,中国笔会中心不是他的自留地和后花园,而是一个能够真正反映这个时代中国作家群体的组织,能够全面的展现中国文学的面貌。

所以,他在发出邀请的时候,只看写作才华,不看政治倾向。

由于对苏联的批判,他和文学研究会的不少成员都有过颇为激烈的骂战。

郑震铎愿意加入,沈燕冰则拒绝了。

在北平的新月社和现代评论派极力支持林子轩,徐至摩和闻易多都在其中。

在女作家方面,林子轩邀请了刚刚从英国回国的冰欣和中国第一位女教授陈衡浙。

在新文学的作家群体中,冰欣成名较早,在1919年便开始发表文章。

不过陈衡浙更厉害。

1917年,她在美国用白话文创作了第一篇小说《一日》,反映了美国女子大学新生在一天中的生活,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不少评论家认为这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比鲁讯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还要早。

当然,她的小说在意义上没办法和《狂人日记》相比。

所以,中国文学评论界还是把鲁讯的《狂人日记》当作中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陈衡浙的才华不仅在小说上,更在学术上,她写过《文艺复兴史》和《西洋史》等著作。

1943年,她见到了后来的周总理。

周总理非常恭敬和热情的说:陈先生,我是你的学生,听过你的课,读过你的书。

可见她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

偌大的中国文坛,想要凑出20个著名作家实在是太容易了,就算有人拒绝,也能找到替补,有好多人都想要加入。

林子轩做出说明,这只是第一批。

等到国际笔会认可了中国笔会中心,还会招收更多会员,大家都有机会。

接下来的工作是整理这二十人的个人资料和作品,翻译成英文交给国际笔会审核,通过之后会在下一次国际笔会的大会上进行投票表决。

林子轩觉得问题不大。

国际笔会应该是想扩大自身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否则不会邀请他加入。

这些琐事不需要林子轩亲自做,手下的人会准备好一切,他要考虑的是要不要在中国设立一个文学奖项,每年搞一次文学作品的评选。

就像是后世的鲁讯文学奖和矛盾文学奖一样。

第三百三十四章又火了一把

对于文学奖,林子轩想了想,若是叫做林子轩文学奖,会不会太嚣张。

还是算了,无论是诺贝尔文学奖还是鲁讯文学奖都是这些人过世后成立的奖项。

你还好好的活着就这么做,难免会被认为是沽名钓誉。

林子轩不想落人口实,但也不想就这么放弃为中国文学界第一个奖项起名的权利。

他准备叫做“万象文学奖”,寓意文学创作没有极限,包罗万象的意思。

文学奖的奖金由万象书局赞助,同时也能宣传万象书局,一举多得的事情。

暂时分为小说奖、诗歌奖和其他类的奖项,每个奖项评选出三名获奖者,还要设立一个年度最高奖和新人奖。

第一名奖金二万元,第二名奖金一万元,第三名则是五千元。

有了奖金可以极大的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让更多新人作家参与其中,改善他们的写作环境,让有才华的新人作家尽快的出头。

比如像萧虹这样经历坎坷的作家,只要获奖,就能得到一笔不菲的奖金,改善生活。

为了评选的公平性,奖项的评选由中国笔会中心负责,每年一次。

笔会中心会选出十名评委对一年来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甄选,采取不记名投票。

林子轩想把这个奖项办的相对正规一些,尽量以文学作品的质量评定,减少人情票。

在中国社会,讲究人情关系,在评奖上往往会有所倾向,所以总是被质疑。

当然,就算是诺贝尔文学奖都不能杜绝人情票。他们会倾向于瑞典本土作家,或者欧洲作家,对于亚洲作家的关注度较少。

林子轩把万象文学奖的章程发给那二十名愿意加入笔会的作家。进行讨论。

这些人基本上代表这个时代中国文坛的主要力量。

综合众人的意见之后再刊发到报纸上,无论国际笔会是否同意中国笔会中心。这个奖项一定会继续办下去。

反馈回来的意见很多,让林子轩觉得自己的想法实在是太片面了。

比如新文学和旧文学的问题。

中国文坛新旧文学的争论还在继续,鸳鸯蝴蝶派的旧文学作品也要参与评选么?

张痕水的《春明外史》轰动北平,家喻户晓,但被新文学作家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小说,林子轩写的《京华烟云》同样面临这种情况。

如何界定新旧文学作品,要不要对旧文学作品一视同仁,各人意见不一。

从五四开始。双方争论了五六年,仍然没有结束。

林子轩一向不赞成把文学分成新旧两种,旧文学中也有精品,他的意见是一视同仁。

但这件事显然得不到倾向于进步的新文学作家的认可。

他们对旧文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文学奖项应该是新文学的奖项,新文学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未来。

还有小说篇幅的问题,这个时代的长篇小说一般采取在报纸上连载的方式。

有些小说可能要一两年才能完本,长的甚至要五六年。

那么,参与评选的小说是需要完结出版,还是连载的时候也可以参与评选。

在文学界。有各种不同的文学主张,比如分为乡土文学和革命文学,在诗歌上也分为格律诗和自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