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凉人崛起-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岱的眼睛瞪了起来,说实话他有些被震慑于前方敌骑汹涌的斗志,仅仅以百余人冲击自己,这样的事情若在今天之前,他会在马上笑得挥不动马鞭……但是现在,他笑不出来,双方的距离越来越接近,他见到敌人眼中的视死如归。
那样的眼神,他曾见过无数次,那是直面强敌仍旧会笑出声来的豪迈,他在凉王铁骑的身上见到过不止一次,甚至于在陇都的每一名叔父,都曾有过这样的豪迈时刻,以至于他太过熟悉。
从小时起,他便像一名将军,而不似一名武士。因为他的家族有了马孟起,好像不再需要一个头脑一热所向无敌的武士,人们总是说,凉州马氏下一代的希望就在他们兄弟身上,马岱也总是这样要求自己。时时做到事无巨细,从不准许自己冲动。
因为马孟起行事如火,他便要做马氏的一滩水,在很多情况下去稳住局势。
单骑入洛是这样,五千覆甲下豫州也是这样。
他始终活在马孟起的阴影之下。
但这一次奔丧之战,令他看清楚了许多东西……真正的强大,不需要活在谁的照拂之下,参天巨木身上最坚硬的地方是它的结节。
而结节,是树木受伤之后留下的疤痕啊!
不冲动,并不意味着马伯瞻便无法独当一面,就算是弯弯溪流也有波涛如怒的一天,何况人的光芒?
双方距离仅仅二十步,对骏马而言不过眨眼一瞬,但在如此紧要关头,马岱却突然向南方回头快速地忘了一眼。
那是华山之巅……那是父亲的埋骨之地。
很多时候进退,只是人的选择,上天总是在临死之前给人最后一个选择的机会。
他曾听人说过,父亲是有撤军机会的,但他没有选择。
转过头,他的眼神满是生死置之度外的坚定,他不知道他的父亲在当时头脑中想的什么,但大概不会与他想的差距太大。
马氏……不低头。
马氏……绝不向谁低头!
“杀!”
对魏延劈来的长刀,马岱没有一丝想到躲避的意思,挺着长矛猛地向前掼去!
魏延的脸上满是惊愕,随后换成了满面的震怖……马岱的矛更长!
他的长刀会划过马岱的兜鍪,随后劈开他的脸颊,随后是脖颈与胸口,随后连人带马斩成两段……但在那之前,这杆好似跗骨之蛆般的长矛一定会先他一步贯穿他的身体。
魏延的刀比他想象中先斩了下去。
刀刃磕在矛头之上,将长矛挑开,随后变招以刀柄横扫而去。
气势上,马岱胜了!
铁脊矛与刀刃碰撞出火星,随后伴着马身前进紧贴着魏延的腹甲划出一道火星,倒提而去。
魏延的刀很快,但终究还是无法在刹那间变出两招,刀柄紧贴着马岱的兜鍪划过,将他的头盔打出一条抛物线坠落在地,随后矛杆的尾端也倒打在魏延的后背……沉重的一击。
马岱不是单纯的战将,甚至于他的长矛在讨袁之战后都很少使用,大多时仅有腰间一柄将军剑便足矣,但他的矛为纯铁制成,尾端铸有冲锋时保持平衡的配重,整杆足有三十余斤的重量,丝毫不亚于魏延的长刀。
这一击险些将魏延扫落马下,当下一口鲜血便憋在魏延口中,激得面色潮红。
马岱受伤也不轻,兜鍪被打落时重重地磕在额头上,如今不但披头散发,还有些晕头转向。
这些,便是上百名冲锋而来的义阳武卒高喊着杀来。
长矛、环刀、汉剑层出不穷,马岱一杆铁矛斜刺横扫,护住头颅,仗着重骑重铠穿阵而过,待眼前豁然开朗,身上已经多了数道伤口,右腿的铠甲整块都被劈碎了。
转过头,义阳武卒正与他身后的凉王覆甲厮杀在一起。
“覆甲军听令,分出百骑,其余兵马追击敌军!”
马岱扬着长矛高喊着,随后拨马回冲。
他看到人群中大杀四方的魏延,荆州的将铠也算重铠,此时的魏延已被凉王覆甲军拦住冲势,在人群中率领义阳武卒左冲右杀着,马岱不知道他们高喊的义阳武卒是个什么东西,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真正的勇士……值得死在自己手中!
“匹夫魏延,再来战过!”
人群中的魏延有些慌乱,身上的甲胄早已布满划痕,甚至腹部的甲胄几近破碎,匆忙地劈翻一名凉王覆甲的战马,比那见到擎着长矛冲锋而来的马岱,磕着马腹便迎了上去。
解决一支军队最好的办法,就是解决他们的统帅。
从军十余载,还没有人让魏延如此狼狈过,此时强压胸中气血的魏延早已怒发冲冠,张手一把拖起一名拦路的凉王骑便从马上拉了起来,猛地掼在地上,坠地战马都险些被压垮,去势不减地擎起长刀朝冲来的马岱斩去。
马岱的长矛始终在变换着焦点,魏延的长刀也在不停改变劈斩的方向。
双骑对撞!
长矛贯穿骏马的胸口,接着将魏延的左腿胫甲穿透。
长刀劈斩在马岱的肩甲之上,接着卡在胸甲之上,划出一道火花擦着甲胄劈砍在马头上。
两匹骏马向前爬倒,魏延的腿被长矛撕扯着压翻在地,而马岱则直接被骏马厥飞出去,重重地砸在地上。
至于长矛,穿在魏延坐骑身上便撒手了,长刀劈得肩甲变形,快要将他的左肩膀压碎。
魏延站不起来了,沉重的马尸被他推翻到一边,但左腿骨被贯穿形成一种诡异的角度偏折着,如果不是铁胫甲存在,整个小腿都无法保持立起……这一次他终于无法憋住胸口的气血,狠狠地一口喷了出来。
马岱从地上爬起,胸口有些刺痛,但他还是咬着牙向着魏延的方向走了过去,在他右手,提着一柄出鞘的大凉将军剑。
今日,宝剑当饮魏延血!
第一百一十四章 江东沦陷
刘备这场仗败得窝囊,不过好在曹丞相帮他赶走了马岱的兵马。
三座大营陷入埋伏,张飞驰援落入陷马坑,被矛刺戳成重伤,被士卒救了下来。黄忠部则主将押后,前军落入陷阱造成慌乱,亦被阻断救援的路。
中军在营中被豫州军伏击,强弩在营帐中猛然突发以及步卒左右冲杀造成不小麻烦,不少士卒被强弩贯穿而死,还有许多部下慌乱之下翻越木栅落入营外陷坑,最终原路撤出的只有七千余兵马也是各个带伤,不过幸有纪灵、刘辟、何仪三将才保住性命。
七万大军,五路将帅,最终赶来驰援的只有赵云的六千兵马,发现张飞落入陷坑后率轻骑自营外兜转至北门才与刘备汇合一处,集结出的兵马不足两万。
魏延部更是悲惨,将军魏延擅使的那杆长刀被凉国军卒追着送给向西溃败的士卒,要他们转交给刘备,当刘备看到那杆长刀时便已知晓此战折一大将。
马岱没时间去追击刘备的溃军,他本人也在战中受了很严重的伤,甚至已无法独力上马,但他的心却无比轻松。
这一仗,战果太丰!
单单斩级便超过两万,更是杀溃了刘备的大军,可谓是遍地俘虏,最终归降者超过万人。
还有数不尽的荆州兵马向着东西溃散。
当马岱集结了兵马,与杨丰、李虎率领的人马合兵一处,足有四万之众,正打算向西进军围攻潼关时,却得到哨骑快马回报西面大批兵马将至的消息。
骑卒回报,根本看不清有多少人马,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有兖州的、有荆州的、还有洛阳的将军旗号,漫山遍野,哪里都是。
大惊之下,马岱只得引军南向直奔华山脚下,随时准备走华山险道撤出潼关以东。
比他们的人马还多,难不成曹操知道曹昂死在自己手上的事了?
事实和他想的相去甚远,那大批兵马根本无暇顾及刘备那五座简陋的大营,连夜一路向东奔走百里,直直地快要撤入河南尹地界才搭建营地。
当马岱再派出哨骑向潼关侦查时,得到的回报令他大喜过望。
潼关已经换上了凉国的马字大旗,凉国军士正由关内向东运送投石炮呢。
当他在夜晚引军向潼关,待到清晨与韩遂合兵一处才知道昨夜大军过境的来龙去脉。
刘备的兵马向潼关方向撤退,曹丞相也正带着潼关数万驻军缓缓撤出关口,正好合兵一处向东退却……一路上曹刘二人都满心担忧马岱的兵马会突然杀至打他们个措手不及,马岱的暂避锋芒对他们而言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有马越前番的投石攻势在先,曹操根本无法将大批兵马驻扎在潼关西面的城头上,后又因曹昂带着典韦的出兵而分散了力量,最终在凉国大军的大举进攻下打得措手不及,而失去潼关。
潼关是曹操自己的放弃的,而并非被马越攻下。
凉国的兵马太多,而潼关的战线很长,由黄河口岸直至华山,全方位的进攻与防守不但截断了曹操向西突出的路……这样打仗,会失去许多迂回的方式。
比方说断粮道……这是曹操对付马越庞大军队最好的方式,但把守潼关而无力将之击退,便永无这样的机会。
因此曹操选择后退,在马越指挥接天连地的士卒爬上潼关城头时缓缓向东撤出,沿途命许褚等猛将率军断后。
他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将凉国军队引至平原战场上,才有可能保全有生力量。
曹操不愿与马越做最后的决战,他的筹码太少了,只有这十二万军队,除此之外再无仰仗……最终的决战只能在洛阳城外打响,绝对不能是这里。
如果在这里打响,且不论五千朝廷兵马打不过五千凉州人的事情,即便他在潼关胜了,也必将是残胜,兵马所剩无几……他拿什么去面对关东虎视眈眈的关羽?
关羽旗下,也有十万幽冀联军,甚至还有阎行等老牌凉州名将辅佐。
一东一西,将朝廷逼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
这个时代,战争在每一块没有凉国旗帜照耀下的土地上肆虐,令人恐惧。
面对刘备的挥师北上,孙坚绝不会放过这个侵吞荆州的机会,只要夺取荆州并且守住,徐州战场上再创战绩,那么江东便可作用南方数十郡,与北方凉王二分天下。
不是孙坚没想过天下苍生,只是走到这里,他们难道还回得了头?
数以百计的江东豪族仰仗着孙氏的鼻息存活于世,如果他在这个时候放弃了,他们怎么办?
天下苍生太多,保护谁、伤害谁永远是统治者的选择题,而孙坚,选择保护那些信任自己的那些。
徐州的战火还在继续,孙坚领军向西直奔荆州,而徐州战场则交给长子孙坚。
却不料,董仲颖的速度比他还要快,早已将兵马驻扎于荆州武陵郡,甚至仗着得到山越人的帮助继续向东推进战线。
落入猛虎口中的肉被这凉州老匹夫吃了一半,孙坚焉能不怒?当即挥师与董卓在荆州开战。
这一仗足足打了半个多月,孙坚与董卓的军事才能相差不多,年岁上也相差不大,甚至于双方的幕僚都不相上下,在荆州比拼的,已经不是他二人的军事能力了。
一个身后是凉国益州,一个则多线开战但依靠富庶的江东,战局陷入胶着。
甚至出现变局时都并非出现在二人用兵的手段上,董孙二人的对战足以写入兵法史,两名这个时代南北方出色的统帅将整个荆州拉入熊熊燃烧的战火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孙坚收到了一封来自吴郡的书信。
口述的人为次子孙权,写字的人是蔡伯喈的记名弟子,也是凉国水军统领……甘宁,甘兴霸。
故地重游的甘宁没有放过这个耀武扬威的机会,凉国水军走海路大举入侵江东腹地……凉国在陇都防范严密,那是因为前些时候张鲁七子的反攻兵马没能撤去,孙氏可没有这种担忧,吴郡西有柴桑北及长江,东面与南面皆是茫茫大海,这个时代哪里有人会从大海上攻打他们?
当然有,甘宁的船队便是从海上攻来的,所率还是凶猛无比地青凉武卒组成的水兵。
青凉武卒的前身,可大多不是桀骜不驯的海贼就是横行四野的山匪,如今因为凉王的亲待而臣服旗下,得到天下间最优秀的兵甲扶持战力更上层楼。
而他们的统帅也不是庸手,当年八百锦幡横行江海的江玲儿甘兴霸回来了!
如今的甘宁依旧奢侈,却没有足够的名贵蜀锦来装饰他无比庞大的三世纪船队令他无比懊恼,但是这种情绪仅仅困扰了他很短的时间……白底黑字的凉国大纛,成了他最好的船帆。
数百条身形庞大的凉国大舰,上千条游走浅海的大凉艨艟在海上呼啸而至,接连袭击江东沿海地区,连续摧毁了江东七座水寨,全面接管了江东连通南北的全部港口。
装载投石炮与击矛弩的凉国战船数年之前在长江上游与孙氏的水战中受挫,但这并不意味着凉州船舰的性能不够优异,而是因为操控船舰的统帅是驱使惯骑兵的董仲颖,水兵多数是凉州旱鸭子的原因。
今时……不同往日!
不过用抢夺来的三百余条走軻,甘宁用了极短的时间摸清了江东人在吴郡周围的兵力部署,旋即下令船队强攻吴郡西北方向的柴桑城。
这是一次佯攻,他要效仿围魏救赵,使江东的兵马疲于奔命。
管承率部围困柴桑时,甘宁依旧督率着大队人马反向而行,直奔吴郡而去。
再没有什么比直接攻下敌军大本营还激动人心,对敌人的前线军士而言,也再没什么比后院起火更令他们焦急的了。
留守吴郡的,是孙坚次子孙权。
比起孙坚长子孙策,这个儿子显得有些默默无闻,除了提兵入海驻夷洲之外几乎没做过什么大事情,即便开夷洲在这个时代也没什么用。
不毛之地!
孙权的临战经验不足,唯恐江东重地柴桑遇袭,甚至自大本营派出兵马驰援柴桑,使得本部空虚,正中甘宁心坎儿。
凶悍的青凉武卒攻入了孙氏统治数十年的吴地。
战舰锁大江,江东沦陷的消息足足被封锁了半个月,甘宁先一步派人北上将消息传递给在孙策进攻下岌岌可危的徐晃,徐晃部当即士气大涨,继续与江东军队在徐州北部奋战着。
直至半个月后,前线孙坚发现没有粮草运来,这才发现了长江已被凉国水师封锁。
甘宁在这个时候逼迫软禁的孙权给他父亲写了封信,凉国人将这封信誊写了超过千份,以小舟运至荆南,强攻劲弩射向岸边……江东的荆州远征军,全线溃败。
家都没了……还打什么仗?
可他们回不去了,长江北岸所有港口尽数毁于凉国船载投石炮下,小舟被凿沉,岸边被击矛弩严防死守……这支军队,或者说整个江东被凉国水师截断了。
人们从未想过,征服海洋。
马越将战争玩弄于股掌之上!
第一百一十五章 闪耀功勋
关羽有些举棋不定,冀州军已经夺下洛阳以东的关口,打开了通往洛阳的大门口,但他不知自己该不该率军围困洛阳城。
令他迟疑的原因并非是对汉室的忠诚,而是因为凉国将军的身份。
当凉汉势同水火,率军围困洛阳城便成了凉州武人莫大的荣耀,而这份荣耀,在关羽心中理应由凉王马越获得。
因而他使打扮兵马入驻旋门关,使万宁率八千冀州骑兵进而威胁关内的数座城池,便不再率军向西进发。
他要等待马越攻下潼关,当大军围攻洛阳时,他将率部死战……但是在这之前,他将目光转向了徐州战场。
不仅仅因为他的老朋友徐晃独木难支,也因为凉王世子下落不明。
凉国上将阎彦明率三万大军挥师南下,直奔徐州而走……阎行的使命不是击败江东军,关羽要他用这三万人马找到马擎的下落。
不过很快,阎行的使命便成了与江东军作战。
凉国世子回来了,带着三万训练有素的糜家军与糜氏小妹的婚约回来,尽收下邳郡于旗下,自孙策兵马的背后发动进攻,一日连下徐州南部三城,互成犄角向北威胁。
可能马氏自马越之后,门风就有些跑偏,尽是些不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野心之徒,马擎收了糜氏效忠的三万家兵,紧跟着就自作主张地与糜氏皆下婚约,约定当徐州平定,马世子以三郡之聘迎娶糜氏小女过门。
三万家兵换三郡太守,这买卖说不上到底谁吃亏,但马擎向来终究还是糜氏吃了点儿亏的。
兵马拿给马氏去打仗,姑娘做了马氏的媳妇儿,到头来还要为马氏镇守三郡之地……怎么看,他都觉得自己赚了。
糜氏也谈不上太亏,毕竟如今的情形,马氏的战车还能再向前奔驰最少二百年,而他们两兄弟从一家之主纵身一跃便成了凉国将来的国舅,绝对称得上华丽变身了。
马擎安全了,甚至于在他自下邳出兵时还没想过会如此安全,当他在下邳国休养生息之时,他根本没想到短短半年整个天下的战局会变成如此这般。
孟起兄长连胜汉中叛军七路,加封益州牧,白帝董叔父向东进兵联结山越直面孙坚;二叔马宗战死潼关,潼关易手,随后父亲殿下以金城韩将军为先锋督军十万下三辅,随后凉国大军出动,号称百万为兄复仇,伯瞻兄长为父奔丧,携三万白袍军于潼关之内三战三捷,俘曹昂斩典韦,打出一场教科书般的战役,随后直面刘荆州,竟将两倍于己的荆州军杀得溃不成军。
整个中原陷入战火笼罩之下。
江东也是如此,凉国的水军统领甘宁引有史以来凉国最强舰队入海,自江东沿海强势登陆,围柴桑破吴地,使得吴侯世子写降书,何等威风?
这一切,都在马擎驻军徐州南部之后与甘宁的战船接洽才得知,本来马世子这直肠子还以为自己站在这里威胁孙策的军队不过是螳螂捕蝉中的螳螂,毕竟隔着一条大江后面就是孙氏的大本营,提心吊胆地派小舅子糜芳率军在长江北岸埋伏,准备趁江东收到消息派出的援军刚刚上岸打一场伏击。
“世子殿下,长江上飘的可都是凉国战船……真要打?”
小舅子糜芳是这么跟马擎说的,等马擎赶到江边时情不自禁地揉了揉眼睛……江面上走的,真的都是他马氏的战船。
这些凉国战船在模样上比他曾经在临晋水寨见到的那些凉国战船更加庞大,更加坚固,更重要的,更加嚣张。
临晋水寨是马背凉国第一次在陆地旁建立的水寨,位于黄河与渭水交界处以北,当年父亲马越为了建立那座水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甚至派遣舅舅裴徽在朝廷的领土上担任河东太守,为的就是建起这座水寨。临晋水寨,也意味着凉国对天下野望的起点。
那时的战船秉承着凉国兵马的特性,清一色重型战船,以天下能工巧匠造出最坚固的战船,搭载凉国的投石弩炮,水战的威风一时无两。
不过那支强大的船队在于江东人的交手中几乎损失殆尽,在战争中未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堪堪做了一次运马船,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董伯父在陆地上杀败江东兵马。
也是从那之后,马擎便对凉国的水上战斗力持怀疑态度,不再关心水师的情况。
那么这支比以往更坚固、更强大,甚至于所有大型艨艟的船帆都以凉国大纛制成的强大舰队在谁领导之下?
马擎的脑子有些懵了,下邳国的探子从未对他说过自西边有船队经过的消息。
当他亮明旗号,要求登船与水师统领见面后,短暂的休息,他如愿以偿地见到了甘宁与管承,随后才得知这些年青州的部署。
好个青凉武卒!
好个大凉水师!
马擎没了后顾之忧,也不急于向北进攻了,当下派遣兵马封锁江东军南下的各个要道,布置伏兵于路旁道左,等待江东军自己撞上刀刃。
他的部署没错,只是苦了麾下下邳国的糜氏家兵。这些人哪里打过什么像样的大阵仗?徐晃入徐州的战争他们没有参与,早些时候的黄巾之乱也都是他们祖辈人的事儿,那些人如今侥幸存活者都在糜氏作为家宝供着……这些年轻人唯一经历的大阵仗,也就是裴徽前往徐州之前的豪族混战了,而在那场战争中糜氏家兵也未能起到多重要的作用,仅仅是依据城墙据守罢了。
也就是说,刨去这些年间断半兵半农的时间,他们所经历最强大的敌人不过是徐州那些小豪族罢了。
而现在,处出徐州,他们的姑爷殿下居然要靠他们来阻断名震天下的江东小霸王后退的路?
滑天下之大稽!
他们何德何能?
别说那些家兵,就连以勇称名于下邳国的小豪族糜芳心里都有些没底。
可偏偏马擎还煞有其事地天天亲临他们的埋伏阵地,教他们如何布防,如何在战斗来临时稳住阵脚,由要面对什么样的情况朝什么样的地方冲锋……最令糜芳感到神奇的是,马擎做出太多不像世子的事情了。
诸如提着一块盾牌,让弓手在百步外以摘了箭簇的矢向他射击,传授部下如何在箭雨中保护身上最重要的要害部位。又或者是挺一杆长矛,仿佛左右都是袍泽一般压低身体稳步向前。
江东人沉得住气,世子也沉得住气,但无论江东人再如何沉得住气,徐晃也将徐州之地的农田尽数毁坏,凉国马蹄踩过的田地至少两年连个毛都长不出来,而他们身后的粮道也已经彻底被甘宁断掉……孙策早晚是要回来的。
不回来,他就只能死在路上。
而马擎居然趁着这点时间,对他麾下的兵马展开集训,尽管这样的训练实际上是小范围,低效果的训练……无论他的教授再到位,他也只是一个人,一天能教会三五百人一个动作,对比三万人的基数,十天半个月他能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