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闲王-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心上,这件事让吕惠卿知道后,对王安国也十分痛恨,于是这次借助郑侠的事,竟然诬陷王安国是郑侠的同党,然后把他的官职也给罢了。

王安国可是王安石的亲弟弟,虽然两人对变法的政见不同,但是吕惠卿身为变法派的一员,竟然对王安国下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针对王安石而来。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王安国本来身体就不好,这次遇到这种冤案,结果一气之下竟然生了重病,不久后就病死了,这让身为兄长的王安石大为悲痛,同时也使得他与吕惠卿之间彻底决裂。

吕惠卿虽然人品有问题,但能力却是极强,而且又精于权谋之术,本来王安石罢相时,推荐了韩绛继承自己的相位,吕惠卿则是韩绛的副手,可是这才仅仅一年时间,韩绛竟然压制不住吕惠卿,变法大权竟然要旁落到吕惠卿手中。

看到自己手中的权力一点点被吕惠卿夺走,韩绛也是心有不甘,而且他知道只有王安石回来才能压制住吕惠卿,于是他加大力度劝说赵顼,结果最终赵顼也被他说的有些动摇,在考虑了许久后,竟然再次召王安石入京,并且恢复了他的相位。

吕惠卿也没想到赵顼竟然会同意让王安石回京,当下也是万分着急,本想着劝说赵顼改变主意,但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王安石竟然仅仅用了七天就回到京城接受任命,这下吕惠卿想反对都来不及,一时间王安石再度恢复相位,只是这时他与吕惠卿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也已经成为定局。

“哈哈,这下好了,王安石再次入朝,吕惠卿却打算自立,再加上司马光与这两人的恩怨,这下京城可真是要热闹喽!”广州港口边的一座酒楼包厢里,赵颜大笑着开口道,除了他之外,包厢里还有王师约、苏轼、蔡京等人,说起来蔡京也的确奸滑,自从有把柄被赵颜抓住后,现在已经彻底的投靠到赵颜这边,广州这边的变法事宜也完全停止了。

“唉,本来好好的一个变法,却因为王相用人不明,导致天下百姓怨声载道,现在连新党内部也分裂了,看来这次变法再无成功的可能了。”这时王师约也开口叹道,他虽然一直居于广州,但却十分关注京城的变法,本来在刚开始时,他也对变法持支持态度,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看出变法的种种问题,现在对变法更是彻底的失望了。

“王驸马说的极是,当初我见到吕惠卿时,就感觉此人是个奸佞小人,现在看来果然没错,可惜王相却只爱惜他之才,却没想到竟然给自己培养了一个敌人!”这时蔡京也是一脸痛心疾首的道,只是旁边的赵颜听到这里却是有些无语,心想这蔡京的脸皮还真厚,他自己本来就是天下最大的奸佞,竟然还有脸说别人?

“唉,我本以为随着王相的罢相,变法之事已经快要结束了,可是现在王相再次入京,这会不会再给变法带来一些变化,现在天下百姓可都对新法十分抵触,万一再像以前那样推行新法的话,恐怕会引发大乱啊!”这时苏轼也开口道,他本来就对变法不看好,现在最担心的就是王安石复职后,使得变法再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到时恐怕就会真的天下大乱了。

“变法之事已经没有希望了,就算王相这次再次主政,恐怕也无法像以前那样被陛下完全信任,只是我现在担心变法之事该如何收场,一个不小心的话,就可能导致政局不稳啊!”这时苏辙忽然开口道,他在政治上的眼光可比苏轼强多了,一眼就看出就算是王安石现在也无力回天,所以他在仕途上也注定要比苏轼走的更远。

“子由说的极是,变法之事已经无力回天,现在就看朝廷如何收场了,只是……”赵颜说到这里时,忽然想到原来的历史上王安石二次担任相位的时间并不长,仅仅一年后就辞掉了,只是变法后续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甚至从广义上来讲,朝堂上的新旧党争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之所以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就是因为这场变法没有得到及时的收场,从而导致党争严重,甚至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想到这里,赵颜也不禁皱紧眉头,他之前还在为变法既然失败而感到高兴,可是现在想来,就算是变法失败了,但是变法带来的影响却才刚刚开始,若是赵顼依然像历史上那么处理的话,恐怕只会让朝堂上的争斗愈演愈烈。

“殿下在为何事烦恼?”这时苏轼看到赵颜皱紧眉头,当下禁不住开口问道。

“这个……”赵颜自然不能说自己洞悉历史,因此只得转移话题道,“没事,只是想到前些日子京城传来消息,说是有些大臣建议向辽国用兵,可是这些人也不想想,以我大宋现在的情况,如何向辽国用兵?”

第六百六十五章河北军

河间府城外的军营中,东方的天际还是一片漆黑之时,军营中就已经响起晨操的鼓声,随着三通鼓声落下,所有将士全都集合完毕,按照军营的规矩的,若是三通鼓不到,无论是谁都将军法从事,所以谁也不敢迟来。

偌大的校场之上黑压压站满了人,但却是寂静无声,无人敢发出任何异响,更别交头接耳了,甚至在场的不少老兵将还记得,就在几年前那位年轻将军刚来时,因为军纪不严他连斩几十个将士,血淋淋的人头在地上翻滚,从那之后再也无人敢以身犯险。

站在校场高台上的呼延庆看着下面军纪严明的将士,心中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几年前他从西军调到面前的河北军,想要重整河北军,刚来的时候,他手下的河北军简直弱的一塌糊涂,甚至有些将士连兵器都卖了当做赌资,另外这些人打仗不行,但却在河间府城里横行霸道欺行霸市,简直与地痞流氓无异。

看到河北军败坏成这种情况,呼延庆立刻着手开始整治,他先是以铁血手段处置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将士,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威严,然后又以军校中学到的练兵之法严格操练手下的河北军,结果这几年的努力,现在河北军总算是恢复了几分当初强军的模样,现在就只缺让他们上战场上历练一番,最后能够活下来的才算是真正的强军。

想到之前河北军的败坏,再看看眼前这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呼延庆心中也有自豪,不过自豪归自豪,该有的操练他却是丝毫不会马虎,当即命令全军负重跑,沿着河间府的城墙跑上圈,而且必须在早饭前回来,否则全都不合格,早饭肯定是没有了。

呼延庆命令下面的将士沿着城墙跑,他自己也没有休息,而是与这些将士一同奔跑,事实上自从他来到河北军后,每次都是与将士们一起训练,哪怕是生病了,但只要能够爬起来,他就不会短缺一天,平时吃饭休息也是与将士们一起,也正是他这种与将士同甘共苦的作为,使得将士们在畏惧他的同时,心中也对他产生了一股敬意,可以说现在呼延庆在军中已经完全树立起自己的威望,再也无人敢质疑他的命令。

呼延庆带着手下的将士沿着城墙跑动,这时东方的天际已经发白,城门也已经打开,不时有百姓进出,这些百姓看到这支跑步的军队时,有不少人都纷纷向呼延庆行礼,因为在呼延庆来之前,城外的河北军已经成为河间府的一霸,城中的百姓是吃尽了苦头,但是自从这位少年将军到来后,不但铲除了这个河间府的毒瘤,反而还训练出一支强军,河间府本来就与辽国相临,时不时就会有辽军南下打草谷,但是自从呼延平来了之后,几次歼灭南下的小股辽国,使得辽军再也不敢来,所以百姓对他也都是十分感激。

看着那些向自己行礼的百姓,呼延庆也是向他们点头示意,当初他在军校时就听赵颜讲过,百姓是国家的基石,而军人则是为了保护这些基石而生,若是一国军队连自己的百姓都无法保护,那还要他们何用?

呼延庆带着手下的将士沿着河间府喊着整齐的号子跑了一圈,最后回到军营吃完早饭,接着就开始一天紧张的训练,呼延庆不但打仗厉害,练兵也极其严格,他根据在军校学到的练兵之法,对河北军制定了相应的操练,同时淘汰军中的弱者,吸收更加强健的年轻人参军,只可惜河北这里虽然不时有小股的辽军南下,但却不像以前的西军那样经常与西夏大战,所以现在的河北军还是太缺少实战经验,至少与对面的辽军相比,他觉得还是差上一些。

上午的训练结束,呼延庆吃过午饭正准备休息一下,但这时却忽然接到禀报,说是外面有人求见,而且还自称是呼延庆的家人,这让他也不禁一愣,当下走出军营,结果只见军营外站着一个比他年纪大一些的年轻人,而当看清对方的长相时,呼延庆也是大喜过望的叫道:“十三哥,你怎么来了?”

来人正是呼延庆的堂兄呼延言,在呼延庆这一辈中排行十三,只不过呼延言与进入军队中呼延庆、呼延平不同,他一向不怎么喜欢打仗,反而对读书十分感兴趣,这点与以前的呼延庆一样,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两人在族中的感情也最好。

不过呼延言虽然喜欢读书,但他们呼延家的人除了呼延庆脑子特别灵光外,其它人都不怎么样,所以呼延言虽然喜欢读书,但却没读出什么名趟,最后只能借着家族的力量进入国子监,毕业后外放做了一个小官,而且就在河北境内,呼延庆来到河北后与呼延言一直有书信往来,他也曾经想要拜访过自己这位感情最好的堂兄,可惜却因为太忙一直没有机会,却没想到今天呼延言竟然亲自跑来了。

“哈哈,几年不见,庆哥儿你竟然变得高大威猛,哪里还有一点小胖子的模样,刚才差点让为兄认不出来啊!”呼延言看到呼延庆也是大笑一声道,他年纪比呼延庆大一些,当初呼延庆进入军校后,他就离开京城到外地为官,所以这几年一直没有见过呼延庆,现在猛然见到一个魁梧大汉出来,若非对方的相貌还有些熟悉,恐怕他根本不敢相信眼前的人就是那个天天抱着书本的呼延庆。

听到这位堂兄的调侃,呼延庆也是哈哈一笑,他这几年的确是变化很大,有时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身上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对他来说却是一件好事,以前他喜欢读书想做文官,但是现在却成了武将,但这也更符合他们呼延家的家风,若是能够亲自收复燕云之地的话,那就更好了,毕竟那可是他们老祖毕生的心愿。

人生三大喜之一就是他乡遇故知,更何况还是感情深厚的堂兄弟相见,因此呼延庆也是十分兴奋,当下请呼延言进到军营,呼延言虽然是文官,但毕竟是将门出身,当进到军营看到内部是戒备森严,所见将士也都是精神抖擞身体强健,军纪更是严明无比,这让他也不禁对呼延庆夸赞不已,甚至还拍着他的肩膀说收复燕云的祖训就要交给他了。

呼延庆带着堂兄来到自己的住处,当得知对方因为来的太急还没有吃饭时,立刻命人准备了一份饭菜送来,不过他这里没有小灶,平时他也是和将士同吃同住,所以送来的就是今天中午的饭菜,看起来很是简陋,这让呼延庆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十三哥不要嫌弃,我这里只有军营的饭菜,等下午我请你去河间府最大的清宵楼去吃酒宴,那里的美食可是十分有名,甚至连京城的一些美食都学来了,味道虽然不是很正,但也是难得的美味。”

“哈哈,你当你十三哥是什么人了,我告诉你,这几个月我可是连块肉都吃不上,在你这里竟然还有肉,实在是太难得了!”呼延言却没有任何嫌弃,反而盯着眼前的饭菜大吞口水,然后抄起筷子挟了块红烧肉塞到嘴里,一边吃一边称赞,这红烧肉是从军校里传出来的,现在几乎成为军营食堂的一道常备菜,这也使得大宋对猪肉的需求大增,不少百姓甚至开始以养猪为主要营生。

呼延言说完就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好像这军营的饭菜十分美味一般,不过呼延庆却知道,军营里的饭菜虽然不缺肉,但都是大锅菜,也就只有一道红烧肉还算不错,其它的菜根本不怎么样,而且他也知道呼延言以前在京城时就对食物十分挑剔,非美食不食,可是现在对方却像个饿死鬼似的,这让呼延庆都开始怀疑眼前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堂兄了?

呼延言如同狂风一般将面前的饭菜一扫而当,甚至连菜汤都被他倒进米饭里吃掉,最后又要了杯清水倒进饭碗里搅了搅,然后一口气喝干,这下呼延庆真是吓住了,愣了好一会儿这才开口道:“十三哥,你……你是几天没有吃饭了?”

“什么几天没吃饭,我只是午饭没有吃而已。”呼延言却是笑着开口道,他知道呼延庆肯定被自己的样子给吓住了,不过经历之前的事情后,他就发誓绝对不再浪费一粒粮食,所以每次吃饭都必须吃的一干二净。

“可是你……”呼延庆却还是有些不明白,却又不知道该怎么问。

不过这时呼延言则是叹了口气解释道:“庆哥儿,你们河间府这里的旱情并不怎么严重,可是我任职的县城却是赤地千里,县中的百姓几乎是颗粒无收,为了赈济百姓,我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了,家里的妻儿跟着我喝了几个月的稀粥,也多亏了越王殿下从南方运来的粮食,才让我治下的百姓不至于饿死啊!”

听到呼延言提到之前的那场大旱灾,呼延庆也终于明白自己这位堂兄为何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当下也不禁感到有些唏嘘,不过这时呼延言却忽然神色一变道:“庆哥儿,为兄我这次特意前来,是有一件天大的事情相告,至于如何处理就看你的意见了!”

第六百六十六章吕惠卿乱政

呼延言在呼延庆这里住了两天,期间两兄弟聊了许多的事情,等到走的时候呼延庆送给呼延言很多东西,其中很多都是从河间府采购的各种食物,因为呼延言管理的那个县遭遇的旱灾太过严重,呼延言又把家底全都拿出来赈灾,结果导致全家只能喝稀粥,呼延庆心疼自己的几个侄子侄女,所以才买了许多的吃食用具,对此呼延言也不客气,雇了辆马车全都拉了回去。

不过送走了呼延言后,呼延庆却忽然闭门苦思,甚至还史无前例的缺席了平时的操练,这让河间府的河北军营也都是大为震动,军中的将士都在私下里议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过幸好呼延庆平时军纪极严,所以就算他不理事,军中的操练等依然照常进行。

其实也不怪呼延庆闭门不出,而是呼延言这次前来告诉了他一件天大的事情,朝廷那边竟然准备向辽国动兵,虽然这件事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是据呼延言说,朝中已经有几位重要的大臣在向皇帝陛下奏请这件事了,若是赵顼点头的话,那么用不了多久,恐怕大宋就会调集军队进攻辽国,而呼延庆他们这些河北军正是为了攻打辽国而准备的。

攻打辽国夺回燕云之地一直是呼延家族的祖训,呼延庆来到河北军就是为这件事做准备,现在朝廷准备攻打辽国,按照呼延庆应该十分高兴才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呼延庆从堂兄那里知道这件事后,非但没有高兴,反而一连几天愁的睡不着觉。

呼延庆可不是一般的将领,他是军校第一届学员中最出色的学生,杨文广都夸他是大宋难得的帅才,帅与将可完全不一样,身为统帅不但要懂得领兵打仗,同时更要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所以呼延庆也一直关注着大宋与辽国各方面的动静,寻找着攻打辽国的战机。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没有人比呼延庆更清楚,现在远不是大宋攻打辽国的良机,首先大宋内部的不稳定,经过变法之后,不但朝堂上的新旧党争愈演愈烈,民间的百姓也因新法变得人心惶惶,再加上之前那场席卷大宋的旱灾,更让大宋的国力衰退,所以对于大宋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绝对不能擅自兴兵!

除了大宋内部的原因,另外辽国这几年在耶律俊的带领下,国力恢复的很快,虽然还没有恢复到内乱之前的状态,但也不是好惹的,以呼延庆的估计,就算他们重建的河北军全部动用,恐怕也很难打下燕云,更说打到辽国的上京了。

可以说现在大宋若是攻打辽国的话,天时地利人和几乎一样不占,哪怕大宋军队拥有火器,但是辽国那边也早就做好了准备,所以火器是否能够像对西夏那样发挥奇效还不一定,万一辽国找到克制火器的办法,那么大宋将失去唯一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宋根本没有任何胜算,所以呼延庆在听到朝廷准备攻打辽国时,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焦急与惊恐,万一朝廷真的对辽国动手,他们这些将士的生死还是小事,万一因此而引得辽国反攻大宋,到时说不定会引起灭国之危。

也正是想到上面这些,所以呼延庆才会辗转反侧的睡不着,最后他实在忍不住给赵颜写了封信,希望赵颜可以劝说一下赵顼,千万不可擅启战端,否则只会给大宋带来无尽的灾难。

赵颜其实比呼延庆更早得到朝廷那边有人劝说赵顼对辽国对手的消息,刚开始他并不怎么在意,因为他觉得以赵顼的英明,肯定不会在这种时候听信这种鬼话,可是随着后续消息的传来,他却有些不淡定了,对赵顼的信心也开始减弱,开始真正担心起来。

说起来进攻辽国这样的蠢事依然还是和新旧两党的党争有关,而且这件的始作俑者就是那个背叛王安石的品惠卿,自从王安石恢复了相位之后,对于吕惠卿这个背叛自己的人,王安石也极尽打压,甚至将他手中的权力剥夺了大半,现在朝中的人都在等着看吕惠卿的笑话,甚至有人断言,吕惠卿很可能会被贬到新占领的占城那边去,那里可是比琼州还要遥远的地方,若是吕惠卿去了那里,恐怕一辈子都别想回来了。

不过吕惠卿也不是个束手就擒之辈,眼看着王安石一点点夺走自己手中的权力,使得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吕惠卿也是急红了眼,他是个极其擅长揣摩别人心思的人,在朝堂上这几年,他把赵顼的心思揣摩的十分通透,知道赵顼最大的理想抱负是什么,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他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向赵顼上书提议攻打辽国。

吕惠卿十分聪明,他知道赵顼不是昏君,也知道以现在大宋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不利于动兵的,但是他却从另一面劝说赵顼,那就是因为变法的事,导致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对朝廷也颇有微辞,所以现在不如兴兵攻打辽国,第一是可以转移天下百姓的注意力,第二则是可以收复燕云,完成大宋历代皇帝都无法完成的伟业,第三则是借此威慑天下百姓,增强朝廷的威信。

赵顼刚听到吕惠卿建议这时对辽国兴兵时,也感觉他是在胡闹,但是等到吕惠卿列举出的三个理由,赵颜却有些犹豫了,因为他之所以铁了心的变法图强,主要就是想借此增强大宋的实力,从而收复燕云,甚至是灭掉辽国,做一个像唐太宗那样的雄主,只是现在变法失败,对他也造成不小的打击,所以赵顼也想给自己增加一些信心,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

也正是赵顼内心深处的这种想法,再加上吕惠卿表面上列举出的那些所谓的好处,使得赵顼对攻打辽国的提议十分动心,甚至还特意召集了群臣议事,不过这次新旧两党的主要人物却意外的意见统一,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是坚决反对攻打辽国,哪怕王安石十分执拗的认为变法并没有失败,但也不得不承认大宋现在因变法而元气大伤,实在不是动兵的时候。

赵颜在得知赵顼对攻打辽国的提议动心后,也是吓了一跳,紧接着就收到了不少人送来的书信,都是请求他劝说赵顼千万不可冲动,呼延平的书信就是其中的一封,因为他们都知道整个大宋也只有赵颜出面,才有可能改变赵顼的想法。

其实就算这些人不说,赵颜也不会让赵顼在这个时候攻打辽国,所以他立刻给赵顼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向他分析了大宋现在的情况,以及若是战败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在书信最后赵颜更是言辞恳切的劝说赵顼不要冲动,就算变法失败,也并不意味着大宋没有革除国内弊端的办法,而且赵顼现在又正值壮年,有的是时间找到解决的办法。

赵颜的书信飞速的送到赵顼手中,司马光与王安石两人也都在等着赵颜的这封信,事实上他们两人是第一批给赵颜写信,请他劝说赵顼的人,现在终于等到赵颜的书信,他们也立刻进宫劝说赵顼,并且参奏吕惠卿惑乱主上,当诛!

赵顼接到赵颜劝说的书信后,攻打辽国的心思也有些动摇,再加上王安石和司马光一同前来劝解,这让他感受到朝堂上的巨大阻力,最后终于还是收起了攻打辽国的心思,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因为他并没有听从王安石和司马光奏请惩治吕惠卿的提议,而是依然任命吕惠卿为参政知事一职,做为丞相的副手担任要职,这说明他对攻打辽国并没有死心。

“唉,大哥还真是不死心啊,这下可怎么办?”书房里赵颜拿着赵顼的回信,虽然信上赵顼说他已经放弃了攻打辽国的想法,但是赵颜却从字里行间看出赵顼并不甘心,说不定等到日后大宋情况好转一点,他就会旧事重提,吕惠卿没有被清算就是明证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