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阵尾位置上的魏兵就没有这么幸运,被羌骑突破掉第一道防线之后,魏军的整体防御体系就完全地崩溃掉了,羌骑兵在魏军阵中往来奔突,横冲直撞,完全是肆无忌惮,魏军的抵挡意志也一点地丧失掉了。

一字长蛇阵最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首尾呼应,前后贯通,无论攻击那个部位,一字长蛇阵都可以做出有效的应对。但刘胤的这一手掐头去尾打中间三管齐下,却让司马望大感吃不消,打蛇打七寸,刘胤的这一手直接就点中了一字长蛇阵的死穴,此刻的一字长蛇早已是名不符实,充其量只能被称之为一条爬虫罢了。

刘胤的嘴角浮起一丝笑容,如果说街亭之战时的司马望还有一点轻敌之心,那么到了五丈原,司马望早已是夹着尾巴做人了,从他精心安排好的一字长蛇阵就可以看出来,司马望是极其渴望这场胜利的,这场战斗,不仅关乎着陈仓的得失,而且关乎着整个关陇一带的局势,这一仗要是打败了,整个的关中可能就保不住了。

此刻司马望心生绝望,蜀军在五丈原投入的兵力,超过了他的想象,而且不仅仅是数量的优势,蜀军的攻击强度和力度上,与这么多年来任何的一支蜀军都完全不同,太强悍了,强悍的甚至是没有任何的道理。

作为蜀军的老对手,司马望对蜀军的作战风格了解甚深,蜀军充其量是藏着山地之中与魏军躲猫猫,除了依托山险和地利优势之外,根本就不敢正面与之相抗。

而刘胤所率的人马,却彻底地颠覆了司马望的三观,不光是敢于正面突破,而且是战术合理得当,攻击迅猛有利,这样的军队自然是无往而不胜的。

司马望看着已经是注定了的败局,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悲凉,自己戎马一生,没想到居然会败在一个无名小卒的手中,而且不是一次,接连的两次失败,对于魏国军界职位最高的司马望而言,的确是一种奇耻大辱。

“鸣金,撤退!”司马望向身边的中军吩咐道,此刻他距离蜀军骑兵已经是不足三百步,形势已经是相当的紧迫,仅管心有不甘,但司马望明白大势已去,再挣扎下去,不过是徒增伤亡而已,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魏军在蜀军的轮番冲击之下,早就是兵败如山倒,此刻司马望下令撤军,魏兵们个个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开始向北逃离。一字长蛇阵就宛如是一条瘫痪的巨蛇,再也掀不起任何的风浪了。

围城打援计划进行的几乎是完美无缺,刘胤的脸上,微微地露出了笑容,这一仗打得酣畅淋漓,为拿下整个关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击!”刘胤沉声地道。

当初在街亭之时,刘胤说了一声穷寇莫追,但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司马望全身而退,刘胤很清楚司马望的主力尚在,自己贸然追击的话,定会中了司马望的圈套。但此刻情况却是完全的不同,魏军兵败如山倒,再想组织强力的反击手段,暂时是没有可能了。

此时追击,蜀军必将大获全胜,刘胤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蜀军以骑兵为主,听闻追击的消息之后,立刻投入了追击行动之中。

魏军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成为一盘散沙之后,作战能力已经无限接近了下限,除了玩命地逃跑之外,还真是想不出魏兵又有什么招儿。

┄┄┄┄┄┄┄┄┄┄┄┄┄┄┄┄┄┄┄┄┄┄┄┄┄┄┄┄┄┄┄┄┄┄┄┄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五丈原之上,以至于斜谷内所发生的事,到现在还没有人来关注。

不过这也怨不得谁,毕竟五丈原上的交锋,双方投入了十万多的兵力,堪称是规模比较浩大的战斗,更何况原本就没有什么旁观者,所以斜谷那边的状况,自然是无人问津。

此刻在残破的斜峪关口,出现了一支军队,大约七八百人,看不到任何的旗号,身上的衣甲,也是残破不堪的,显然是刚刚经历过一次惨烈战斗,所有的人都看似精疲力尽。

到达斜峪关口,领军之将登上高坡,手搭凉棚,向北张望,却见五丈原的方向杀声震天,尘土飞扬,无数的人马在尘烟中往来奔驰,规模极为浩大,他不由地瞠目惊舌,一股凉气从脑门直透脚后根上,他颓然地长叹一声道:“真天亡我也!”

第407章游击校尉

五丈原的背后,正是秦岭古道之一的斜谷,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正是兵出斜谷,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也就是说,五丈原通过斜谷,便可以直通汉中。

而这一支残败之师,正是来自汉中,虽然没有军旗,但从他们身上绛红色的军服来看,正是蜀汉的军队无疑。

领军之将约摸三十岁左右的模样,黑紫脸膛,方面阔口,浓重的眉毛此刻拧成了一团,身后的追兵狂追不舍,但刚出斜峪关,就遭遇到了重兵拦路,一股绝望的情绪在他的心底里升腾,不止是他一个人,几百名的蜀军都感受到了绝望,冲出斜谷原本让他们心怀一丝的侥幸,但眼前的一幕,无疑将最后的一丝希望也泯灭掉了。

“卢校尉,我们……我们该怎么办?”身后的一名军官用略带沙哑的嗓音道。

领军之将不是旁人,正是汉中游击校尉卢逊,两年前汉中沦陷之后,卢逊就和另外三位游击校尉进入到了敌后开展游击作战。钟会的大军在汉中几乎没有什么停歇,攻克阳安关后,便直指剑阁,兵进蜀中,将汉中的事务交给了最新任命为汉中太守的李辅和副将荀恺,并给李辅荀恺二人留兵两万,让他负责清剿汉中蜀军的残余部分。

汉中的大部分区域虽然已经是沦陷了,但其汉城、乐城、黄金三围并未失守,分别由王含、蒋斌、柳隐三将镇守,三围之外,尚有卢逊等四大游击校尉各引兵千人迂回作战,滋扰后方,整个汉中的形势犬牙交错,错综复杂。

尽管魏军在汉中地区兵力上占据着优势,但汉、乐二城一直是姜维敛兵聚谷之计的核心所在,城防相当地坚固,李辅和荀恺也曾尝试着进攻汉、乐,但他们很快就发现,想要通过强攻就能拿下汉、乐二城,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魏军对汉、乐二城还有黄金,只是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试图通过长期的围困,迫使蜀军粮尽援绝后屈服。

汉、乐二城只各有五千兵守卫,黄金城更是少得可怜,只有千余人,但这些要隘壕深墙厚,粮草充足,本来就是姜维为魏人准备好的坚壁清野计划中的一环,此刻三城被团团围困,王含、蒋斌、柳隐不敢轻易地弃城突围,只能是固守待援,但这一等,就是一年半的时间。

魏蜀两军在汉中对峙了一年半,除了极少数的几次攻守战之外,双方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各守阵地,互不侵犯。

表面上平静的汉中,暗流涌动,而卢逊等几支游击军,表现则是极是活跃。

在姜维的计划中,游击军的作用就是滋扰敌人,切断和破坏敌人的后勤补给线。尽管最终的汉中局势早已脱离了姜维的计划,但卢逊等四位游击校尉仍旧不折不扣地执行着姜维最初的命令。

相比于困守城中的王含蒋斌,卢逊他们的处境更为地险恶,汉中地区除了汉城、乐城和黄金三座城池之外,其余的全部疆土都落入到了魏军的手中,汉乐城中好歹还有可以坚持很长一段时间的粮草,而卢逊他们这些游击校尉在敌占区艰难的生存着,没有后勤补给,没有兵员补充,甚至他们之间的联系,都被魏军所切断。

四大游击校尉分别活动在不同的区域之内,汉中之东一部,活动在黄金以东,汉中之西一部,活动在汉城至阳安关之间的区域,剩余两部,则都活动在汉中之北,一部在兴势附近,另一部则在箕谷方向。卢逊所指挥的这一部人马,便正是活动于箕谷附近的一支。

汉中四面皆是高山,这些山地无疑为游击部队提供了最好的辟护场所,卢逊等四大游击校尉依托山地,对围攻汉、乐和黄金的魏军以及魏军漫长的补给线进行袭扰,频繁地出击给魏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最初魏军对这些游击部队根本就没有在意,他们人数较少,根本就形不成象样的战斗规模,只能够小打小闹,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部队,频繁地袭击魏军的后勤补给通道,连钟会都为之头疼不已。

钟会进入蜀中之后,所有的粮草辎重都得依赖关中供给,不管是走褒斜道,还是陈仓道、子午道,都必须要经过汉中,再从汉中到剑阁进入蜀中,如此漫长的补给线无疑给卢逊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偷袭机会。蜀军小股游击部队神出鬼没,令人防不胜防,数次粮草辎重被劫,给身上蜀中的钟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为此,钟会特别下令,要李辅和荀恺彻底地清剿汉中地区的蜀军游击部队,保证魏军后勤补给通道的畅通无阻。

接到命令之后,李辅和荀恺立刻布署了清剿蜀军游击部队的计划,在不影响围困汉、乐二城的情况下,调集了近万余大军对汉中四面的游击部队进行了围剿。

由于游击各部是独立作战,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这为魏军的各个击破提供了方便,荀恺亲自担任围剿的指挥官,首战便击破了活动于定军山一带的蜀军一部游击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之内,荀恺又连续地剿灭了汉东和兴势的蜀军游击部队。

对于卢逊而言,形势已经变得无比地严峻,汉中的游击部队已经由四部并存变成了他孤军奋战。由于长期的转战在山区,部队的粮草物资供应极度地匮乏,而魏军又明显地加强了对运送粮草辎重的运输队的保护,让卢逊偷袭魏军补给队抢夺粮草的计划一再地落空,这个冬天对于卢逊而言变得困难无比。

大雪封山之后,魏军封锁了几乎所有通往山外的道路,没有粮草,没有冬装,就连野兽和野菜都难以寻觅地到,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天,卢逊的部队几乎挣扎在生死存亡线上,饥饿和严寒,让部队减员近半数,许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熬到这个春天的。

第408章汉军的军旗

春天给万物带来的是生机,但给卢逊部队带来的,却依然是绝望,受困于粮草的的蜀军在这个春荒时节依旧是困难重重,并不因为春天的到来有所改观。

蜀军已经吃光了一切可以吃的东西,战马杀完了,树皮啃光了,就连身上的牛皮甲,都搁到锅里煮了,尽管那些牛皮甲无论怎么煮都烂不掉,但还是被蜀军士兵吞到了肚子里。

饥饿使人疯狂,使人丧失理智,当听到斜谷有一支魏军的运粮队伍要经过的时候,所有的蜀兵都激动不已,都跑去向校尉卢逊请战,要劫下这些粮草来。

卢逊暗暗地皱了一下眉头,他认为,这个时候传来这样的消息,很可能是魏军所设下的圈套。长期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掊养了卢逊冷静而清醒的头脑,其他三部皆亡卢逊独存,那绝不是偶然的。

卢逊之所以能在这场艰难的游击战中生存下来,当年刘胤给他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诀简直就是游击作战的至胜法宝,卢逊虽然不是那种一点就透的聪明人,但他在长期的游击战中,还是一步步地领悟到了这游击十六字的精髓所在,活学妙用,在险恶无比的游击战中坚持最久,杀敌最敌。

提及刘胤,卢逊一直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如果没有当年刘胤的提点,卢逊很有可能就同其他三路游击校尉一样,被魏军所破了。只是卢逊来不知有没有机会活着回到蜀中,去亲口向刘胤道一声谢。现在他的军队被困在秦岭的深山之内,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也不知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但不管怎么,卢逊还是满有成就感的,在汉中沦陷后一年半的时间内,卢逊的这一部人马,杀敌破千,焚毁的魏军粮草辎重车仗物资数不胜数,虽然说卢逊身有秦岭山中,消息闭塞,无法知晓现在蜀中的情况,但他相信,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出击偷袭魏军粮道,必将会有力地支援蜀军在蜀中的抗敌作战,能坚持到现在,连卢逊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就算身死秦岭山中,他死亦无憾了。

如果在平时,卢逊一定会慎重考虑一下,看是不是魏人所设的圈套,但此刻整支队伍都陷入了饥馑之中,如果再无粮草补给,不等魏军来攻,他们就已经快活活地饿死了。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冒一次风险,这批粮草已经成为了蜀军的最后救命稻草,卢逊权衡再三,同意了部下的请求,率部前往斜谷,去劫取粮草。

到了这步田地,卢逊也有些病急乱投医,尽管卢逊知道,这样做的风险极大,但事到如今,他也是别无选择了。

然而这正是荀恺的圈套,冬季大雪封山,魏军也无法进山围剿,但荀恺清楚,卢逊的队伍必须因为粮荒而陷入困境,尽管如此,从一年的交手经验来看,卢逊的军队虽然面临绝境,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想要彻底地消灭卢逊,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荀恺思量再三,决定借蜀军粮荒,急欲获得粮草补给的情况,派出一支军队,假装成运粮队,从斜谷前往汉中,并且故意地泄露出行踪来,引诱蜀军前来劫粮,同时他亲率三千精兵,在斜谷设伏,单等卢逊上钩。

果然没有出乎荀恺的意料,急欲寻求粮草补充的卢逊跳入了魏军的包围圈。

这一战的胜负几乎没有什么悬念,荀恺兵马强悍,准备充分,兵力更是蜀军的数倍,连他认为一战而全歼卢逊部丝毫没有什么问题。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绝境之中蜀军所爆发出来的惊人战斗力是那样异乎寻常的强悍,愣是在魏军的天罗地网之中冲出了一个缺口,向北撤走。

战斗往往是最能磨励战士的士气,在绝境之中,蜀军所迸发出来的求生意志几乎是势不可挡,硬生生地突破了魏军的重重包围。

但突出重围之后,蜀军才发现,他们的归途已经被魏军所截断,他们再也回不去汉中方向了,为了避免全军覆灭,卢逊当机立断,带兵向斜峪关方向突进,尽管出了斜谷就是魏国的领土,但卢逊现在是别无选择,只有冒死北进。

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出了斜峪关到达五丈原的时候,不要遭遇到魏国的大队人马,在平原地带,获得粮草补给的希望要比山区大的多,斜谷战斗失败之后,这支蜀军再找不到粮食,就注定是覆灭的下场。

荀恺当然不可能坐视煮熟的鸭子飞走了,卢逊选择北进,在荀恺看来,他完全是自取灭亡,关陇之地可是魏军的大本营,卢逊的几百人就敢进入雍州,那和找死没什么区别。不过死在别人的手里,荀恺的这份功劳就没了,他可不想给他人做嫁衣,于是荀恺点起三千人马,狂追不舍,蜀军到达斜峪关的时候,荀恺的军队也只与之保持着十里左右的距离,须臾即至。

前有阻挡,后有追兵,被困在斜峪关口的卢逊此刻真的是心生绝望,他的一生经历过无数的战斗,但象今天这样的困境还从来没有遭遇过,卢逊知道,今天必将是成仁之时,身为汉臣,他绝不会选择投降,那怕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血溅五步,他也绝不会屈膝投降。

卢逊拨剑在手,厉声喝道:“我卢逊生为汉臣,死亦汉鬼,今日事不可为,当杀身成仁,以报陛下,蜀中儿郎,只有战死之鬼,绝无屈膝之臣,大伙随我杀出去,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这些蜀军都是和卢逊身经百战的勇士,早就报了必死之心,皆知此时已无生路,个个齐声高呼,响应卢逊之言,准备与敌决一死战。

不过眼尖的一名士兵似乎看到一些异样,他指着前面道:“卢校尉,好象前面是我们汉军的军旗……”

第409章果然如是

“汉军的军旗?怎么可能?”卢逊为之一怔,要知道,这儿可是魏国的腹里之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现蜀汉的军队,大概是这名士兵急得昏了头,眼里出现了幻觉吧。不过尽管如此想,卢逊的目光也不由自主地向前望去,在心底之中,他也有一丝暗暗地期许,前面真要是出现蜀汉军队,无疑他们便得救了。

可相隔的距离太远了,卢逊也没有二点五的眼神,虽然可以看到远处的战旗在晃动,但却无法分辨出旗上的字迹,不过那些人影身上所呈现的颜色,并不是魏军所着的深褐色军服颜色,而是暗红的色泽,这与蜀军的军服颜色完全的一致。

卢逊的心莫名地一阵悸动,难道说前方的军队真的是蜀汉的军队吗?不管怎么说,卢逊都必须要向前看个究竟才行。

后面荀恺的追兵渐至,卢逊也不敢再迟疑,立刻率军离了斜峪关,向五丈原的方向而行。

魏蜀两军的五丈原之战已经是接近了尾声,司马望的军队已经是开始溃败,蜀军正在分路而进,围歼败退之中的魏兵。卢逊越往前走,越可以感受到战场的氛围,如此十余万大军的大会战,可不是卢逊在汉中可以亲历到的。

卢逊最关心的还是前面军旗的旗号,虽然蜀军各部都在奋力地向前追歼,但刘胤的中军倒是巍然不动,这也让卢逊和他手下的数百军士清楚地看到那红色的军旗之上有绣着的“汉”字。

还真的就是蜀汉的军队,卢逊和众军士仿佛如见到了亲人一般,激动地热泪盈眶,不容易呀,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几乎是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虽然他们还搞清这是从哪里来的蜀军人马,但他们都有理由相信,这一刻,他们终于是死里逃生了。

卢逊看着那随风飘扬的军旗,竟然有一种恍惚的感觉,似梦似幻,极不真实。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这关陇之地怎么就会出现蜀汉的军队,而且是规模如此浩大。从蜀地通往关中,汉中是必由之地,前方传来的消息,卢逊已经知道剑阁失守了。剑阁的失守也就意味着蜀地的门户大开,虽然卢逊不清楚蜀中的战况发展到了何种程度,但他清楚现在已经到了蜀汉王朝生死存亡的边缘,蜀军是不可能有什么余力对曹魏的腹地关陇发起攻击的,更何况就算是蜀军想要进军关陇,汉中将是必由之地,自己在汉中辗转作战一年半,还从未听说有那支军队从汉中出发进军关陇的。

这一支蜀汉的军队是如何出现在关陇大地的,难不成他们有飞天的本事,从蜀中可以直接飞到关中来?

卢逊是百思不得其解,但眼前的这支蜀军的存在是铁一般的事实,根本就不容许他有丝毫的质疑,他很好奇,同时也很期待,想看看这支军队的领军之将是何人,竟然有如此神奇的本事。

“站住!你们是何人,那个部分的?”刚进入到距离蜀军中军还有两三里的距离之时,突地冲出一彪人马,将卢逊等人的去路给截断了。

现在蜀军全部的力量整体前压,但刘胤的中军不动,负责外围警戒亲兵护卫就不敢动,至少在方圆三里之内,中军的游骑巡哨便在往来巡视,密切地注意着周围的情况。

卢逊等人的到来让这些警卫亲兵顿时紧张了起来,在整个蜀军的后方突然地出现一支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足以引起警戒亲兵的警觉,虽然说这些兵卒也是身着蜀军的服饰,但是如果是魏军乔装改扮意图从背后偷袭主帅,这样的可能性也并不是没有。

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人是魏军乔装改扮的之前,警戒亲兵是不可能轻易地发起攻击的,他们刀枪在手,弓箭在握,一付全神戒备的模样。为首有是一名军司马,上前拦住卢逊等人的去路,盘问道。

刀就多亏了卢逊他们身上的这身军服,刘胤的亲兵卫队这才给了他解释的机会,否则真要是魏军派来偷袭的,他们早就杀无赦了。

卢逊赶紧解释道:“在下是汉中都督府麾下游击校尉卢逊是也。

那名军司马冷眼打瞧了一下卢逊,并没有放松警惕,道:“你既是汉中游击校尉,可有什么凭证?”

卢逊赶紧将自己的印信递了上去,道:“这是在下的印信,请查验。”

那名军司马接过印信,看了一下,蜀汉官员的印信是证明官员身份的重要凭证,虽然仅凭印信尚不足以打消他的怀疑,但明显地可以看到那军司马的神色已经是缓和了许多,按军职,游击校尉是校尉职衔,比军司马要高。

“卢校尉既是汉中游击校尉,那为何不在汉中却到达五丈原?”

卢逊不禁叹息一声道:“此事说来话长,后面有魏军追兵迫来,情况紧急,还请军司禀明将军,就说卢某有要事求见。”

那军司马看了卢逊一眼,他似乎也看到了斜峪关方向有大队兵马运动的迹象,不过此次还得回禀刘胤,在未得到刘胤首肯的情况下,这名军司马是无权是擅自带卢逊去见刘胤的。

“好吧,你在此稍后,某自会禀明大将军,由大将军定夺。”那军司马说着下令部下,严密监视卢逊等人的动向,一旦发现其有任何异动,一律地格杀勿论。而他亲自返回中军,向刘胤禀报。

“卢逊?竟然是他?”刘胤听到这个名字,脑海之中立刻浮现出当年在汉中时的情形,自己和卢逊倒是有一面之缘的,只是没想到居然会在这种场合下再次相见。在刘胤的印象之中,卢逊是一个性格率直之人,很好打交道;当年在汉中之时,自己就曾向其面授过机宜,卢逊倒是虚心接受,后来汉中沦陷,估计卢逊也只能是按原计划进行游击作战,也不知自己的提点对他有多少帮助,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