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后的三国-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船主疑惑了,官兵们如临大敌,这究竟出了什么大事?
但守关的士兵并不多加解释,只道是奉汉中都督府的将令,至于意图何在,恕不奉告。
赵卓却是没有理会这些船主们的怨声载道,此次他在黄金镇守,突然接到了刘胤传来的命令,要他截住一切过往的船只,赵卓自然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将经过黄金段的船只不管是运载何种货物,目的地驶往何方,一律地暂时扣留,并且做出了仔细的搜查,确保没有任何一只漏网之鱼。
刘胤赶到了黄金渡,赵卓等人立刻便迎了上去,详细的禀报了这几日东路的情况。
可以说,东路比起北路来,要平静地多,甚至丝毫感觉不到北路那种大兵压境的紧迫感,看着沔水上停靠的无数只船只,刘胤心中似乎有些动摇了,是否青鸟不会选择这一路?他的主攻目标是否还放在北路的那条谷道上?
在没有擒获青鸟之前,刘胤也许永远也无法得到答案。
“大哥,魏国奸细真的有可能走水路?”赵卓问道。
刘胤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青鸟极有可能会选择在沔水上寻找突破点,此人极善心机,常有奇特的手段,令人防不胜防啊。”
赵卓平时不苟言笑,现在却也拍在胸脯信誓旦旦地表示道:“大哥你就放心吧,沔水上所有的船只都停止了远营,陆路之上防备更严,魏国奸细就算是插翅也难飞得过去。”
“借你吉言,希望到目前为止,汉中布防图还没有流传出去,只要能截获青鸟,所有矛盾自然会终止。”刘胤说道。
第94章葫芦
七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午后的天空原本就是晴空万里骄阳如火,但眨眼的光景就阴云密布,山雨欲来,江面上浊浪滔天。
赵卓对刘胤道:“变天了,大哥还是先回房歇息一下吧,这种鬼天气,估计也不会有船出航了。”
刘胤倒没有回身的打算,天气越恶劣,越会给魏国奸细可乘之机,任何一点的麻痹大意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刘胤跳上了一艘巡船,吩咐船上的兵士开船。
此时江面上风浪甚大,赵卓急劝道:“大哥,江上风浪正急,不宜出航啊!”
“青鸟会认为今天不宜出航吗?”刘胤淡然地道。
赵卓无语,既然刘胤执意要到江上巡查,他和张乐也自然不甘落后,跟随着他上了船。
在岸边的时候,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了巡船的摇晃,此刻巡船驶入到了江心的位置,在惊涛骇浪之中,巡船上下颠簸,几乎有倾覆的危险。
张乐赵卓脸色煞白,紧紧地握着船上的桅杆,神色凝重。
沔水在汉中段虽然不似下游那般宽阔,但也有数里之宽,水深莫测,在风浪之中,一旦巡船倾覆,几乎没有逃生的可能,张乐赵卓紧张也在情理之中。
刘胤却是镇定自若,他立在船舷边上,单手紧扣着船舷,目光密切地注视着江面上的一切。
不过正如赵卓所说的,如此大的风浪,几乎没有什么船家敢冒险行船,此时无论是渔船还是商船,皆入港躲避风浪去了,诺大的江面之上,除了数尺高的巨浪之外,似乎看不到任何的东西。
张乐有些晕船,如此剧烈的颠簸让他是苦不堪言,乃道:“大哥,看来这江上没有什么船来了,我们不如先回岸上,等风平浪静之后,再行出航未迟。”
刘胤隐隐地有些无奈,在他的想象之中,青鸟一定会抓住这个难得的恶劣天气,偷渡出汉中,可如今在江上巡视良久,就连一条船的影子也没有看到,难道青鸟还另有计划不成?
眼看着暴风雨即至,刘胤叹了一口气,吩咐巡船回航。
驾船的士兵也早就不想呆在水上了,一听刘胤的命令,立马是调转船头,向岸边驶去。
“等等……”刘胤似乎看到了水上漂浮着一个东西,在风浪中半浮半沉,若隐若现,他立刻吩咐兵士停船查看。
“大概是个葫芦吧。”张乐眼睛虽小,但很聚光,隔了老远,就看到了水里漂着是一个葫芦,“没啥稀奇的,不知是谁扔到江里的。”
水里面时常会漂浮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张乐等人自然是见怪不怪了。
刘胤也看清楚是一个葫芦了,一个很平常的葫芦,个头比常见的那种略微大点,不过的确没有什么稀奇之处。
江上水流甚急,那只葫芦很快地漂了过来,擦着船舷又漂向了下游,所有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回航上面,对这只意外出现的葫芦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刘胤突然间心念一动,吩咐船上的士兵道:“快,将那只葫芦给捞上来。”
张乐很是纳闷地道:“大哥,一只破葫芦而已,有什么好捞的,回头到了岸上,我给你找十个八个来。”
刘胤没有理会于他,坚持己见,船上的士兵自然不敢违抗中尉右丞大人的命令,不过葫芦既然已经漂了过去,想要打捞它就必须要调转船头,水兵们费力地将船转舵,所幸那个葫芦较大,在江中目标明显,水兵们奋力划桨,很快地追上了那只葫芦,捞了起来。
刘胤拿到了葫芦,看到葫芦的封口处有开裂的痕迹,显然这只葫芦并非是原封不动的,他立刻打开了葫芦,从里面变魔术似地掏出了一卷布帛。
一看到里面有东西,张乐和赵卓的目光便被吸引了过去,看到刘胤打开布帛,赫然竟是与陈仓道截获的汉中布防图一般无二的地图,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大哥,真是神了,你怎么知道这葫芦里装的什么东西?”张乐一声惊叹。
刘胤的神色相当的凝重,截获这份布防图,完全是一个偶然,刘胤看到葫芦的时候,也绝然没有想到葫芦里面竟会藏有如此重要的东西。
先前以为青鸟一定会趁着此番风雨大作的恶劣天气而有所行动,但万万没有想到青鸟会以这种方式来偷送情报出境,江面上水流湍急,谁也不会注意的一个小小的葫芦里会藏有东西,青鸟此举果真是出人意料。
赵卓擦了一把冷汗道:“幸亏大哥见识卓远,截获魏国奸细利用水漂葫芦传递图纸的图谋,真是侥幸之至啊。”
刘胤仍是一脸的凝重,青鸟既然能想到这种方法来传递情报,显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断然不会只用一只葫芦,肯定会有多个备份,这张图纸明显的和陈仓道截获的图纸一样,是誊品,下游青鸟自然会派人接应,在沔水中投放多个葫芦才会有保障。
“大人,方才卑职曾看到过一只同样的葫芦漂过……”一名士兵小心翼翼地说道,似乎生怕刘胤会怪罪于他。
刘胤根本没有责怪他的意思,立刻命令巡船向下游驶去,同时命令船上的所有人密切地注视着水面的任何物体。
一路顺流而下,巡船在风浪之中摇晃颠簸,险象环生,但所有人都没有半点的恐惧,个个紧盯着江面,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小的东西。
“大人,前面有一只葫芦!”眼尖的士兵兴奋地叫着。
但就在此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至,水天一线,还没等船靠近,那只刚刚被发现的葫芦立刻又消失在水天苍茫之中。
“大哥,不能再追了,前面就是魏兴郡,再往前走,就进入了魏国的势力范围了!”赵卓一脸无奈地道,一条船,几十个人,一旦进入魏国境内,基本上是有去无回。
暴雨扑面而来,刘胤已经浑身被雨淋透了,冷得直打哆嗦,但他的内心之中,更是降到了冰点,虽然这个结果早已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最终失败的时候,刘胤心中,还是隐隐地生痛。
和青鸟的交手,他又一次地失败了。
“返航吧!”刘胤无奈地下达了命令,神情之间落寞无比,天不相佑,奈之若何。
雷雨来的急去的也快,转眼之间云收雨住,夕阳遥挂于西面的江上,整个沔水似乎都被它映红,满江的血色,一直红透天边……
第95章另辟蹊径
虽然时入八月,但天气还是一如既往的炎热,秋老虎还在蜀中大地上发着威,用最后的酷热折磨着益州人。
论及消夏避暑,成都之西却是有一个好去处,西岭顶上终年覆盖着皑皑白雪,纵然是盛夏时节,立于山顶,也可以感到寒意袭人,西岭脚下的峡谷,无疑成为了最佳的避暑胜地,青竹遍野,山泉潺潺,一派清凉风光。
刘胤带着安平王府的不少家丁出现在了西岭脚下的野牛谷。
但刘胤却不是来避暑乘凉的,更不是来休闲度假的。
从汉中返回成都之后,刘胤向执金吾何曾告了个假,一头钻进了成都西郊的马家庄园,一连十几日也不曾出来。
汉中布防图的失窃,主要的责任在汉中都督府,由于汉中都督府的保管不力,才使得魏国奸细有可乘之机,刘胤所率的中尉府虽然全力缉查,但依然无法阻止汉中布防图的流出,不过中尉府只能是担负次要的责任。在此次事件中,汉中都督胡济也只是受到了一些口头的惩诫,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责罚,相对应的,刘胤的过错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不过回到成都之后,刘胤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就连执金吾何曾也不得不安慰道:“其实我们中尉府都尽力了,刘右丞不必太过介怀,此次汉中之行,也算是成绩斐然相当出色了。”
何曾所指的成绩斐然自然是指在陈仓道截击了一名魏国高级间谍之事,不过刘胤只是摇头苦笑一声,表现就算再出色又有什么意义,现在汉中布防图已经到了钟会的手中,魏国大军很快就要兵临城下了,蜀国的命运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而姜维固执地不肯改变汉中的防御体系,可以预见汉中的失守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何大人,下官略有疲惫,想先告几天假,不知可准否?”回到成都,中尉府目前也没有什么大的差事,刘胤便想着告假休息几天。
何曾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刘胤的请求。“刘右丞一路鞍马劳顿,应该多休息几日才是,反正中尉府这些天也没有什么大事,刘胤只管在家多歇息几日。”
刘胤告假并非是为了休息,都快火烧屁股了,他那里还有闲情逸致闲赋在家休养。在回蜀中的路上,刘胤早就暗暗地盘算了,魏国大军五路伐蜀,汉中失守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此刻自己再留在汉中,已经没有多的意义了,中尉府没有直接调动军队的权力,汉中的诸路人马根本就不可能归自己统辖,留在这里,除了坐视汉中沦陷,几乎是无所做为的。
退一步讲,就算自己能够指挥的了汉中的两万人多马,面对的,可是整整八倍的钟会大军,从来没有古战场作战经验的刘胤就算是外挂全开,也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想打得赢钟会邓艾这些三国末年一流的名将,刘胤想想都觉得是天方夜谭。
对于钟会,刘胤还是有一些了解的,精练策数,擅长谋略,在汉中之战中,面对姜维的敛兵聚谷的战略,并没有如姜维所愿对诸城一一强攻硬取,而是对汉乐两城采用围而不打的策略,集中优势兵力攻打阳安关,颇有点二战时期美军在太平洋诸岛屿作战之中的战略意味。而阳安关的失陷则是为魏军打开了一扇进入蜀国的大门,姜维被迫退守剑阁。
失去了汉中,蜀国就等同于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防御屏障,这才会有邓艾偷渡阴平道,蜀国彻底崩盘的事来。
邓艾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也有一定的必然因素,如果汉中不失,又何患阴平道。在诸葛亮主政的几十年间,一直牢牢地将汉中把握在蜀国的手中,魏人从来没有机会进入汉中平原,自然谈不上涉险奇袭阴平道了。
但刘胤不是诸葛亮,守不住汉中,不过他却是从一千七百年后穿越来的,魏灭蜀的过程他可是一清二楚的,保不住汉中,难道还守不住阴平小道吗?
邓艾是什么时候走的阴平小道?史书上明确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将马邈望风而降。
换而言之,留给自己的,也就只有二个月左右的时间了,邓艾是谁,那可是身经百战的名将,想要阴平道与邓艾决一死战,除了勇气,刘胤还真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优势。
向朝廷上书建言,陈说魏军偷袭阴平道的可能和危害,这肯定是刘胤要做的事。但同时他心里很清楚,自从逼走了姜维之后,黄皓在朝中的势力简直就是如日中天,这封疏奏姑且能不能到刘禅的手中另当别论,就算刘禅看到了,又能不能引起重视?
刘胤可不敢将拯救蜀国于危亡的希望寄托到刘禅的身上,但凡刘禅有一点的血性,就不会在蜀国尚有大壁江山在握的情况下拱手而降了。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蜀国的确是亡于邓艾的这一次偷袭,为了让蜀国避免重蹈覆辙,唯一的希望,就是打好这场阴平阻击战,其意义绝不亚于后世辽沈战役之中的塔山阻击战。
穿越到这个世界有也些日子了,刘胤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自己所处的环境,强敌如饿虎般虎视眈眈,而蜀国的力量在无穷无尽的内耗之中消失殆尽,虽然自己担任着中尉右丞的职务,并拥着虎步营的调动权限,却并不意味着自己真的就可以把这些力量调往阴平方向,如果在没有征得刘禅同意的情况下,自己带兵一离开成都,弹劾的奏章估计就能雪片似地飞入皇宫了。
何况邓艾所带的可是三万身经百战的悍勇之士,平素里养尊处忧的御林军如何是敌手?
想要对付邓艾,必须要另辟蹊径!
第96章火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绝对不是盖的,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谁掌握了先进的科技,便掌握了碾压性的优势。汉唐之所以辉煌,就是因为它们站在科技的巅峰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西方国家难以望其项背,一直到近代,西方在科技领域内出现暴发性突破,才得以制霸全球。
到目前为止,四大发明才出现两个;指南针和造纸术。其实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四大发明都很简单,这绝对没有侮辱前辈先贤的意思,毕竟每一项的发明都是先辈哲人在黑暗中摸索无数次的结果,它的出现,对人类的文明进程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但对于现代出身的刘胤而言,这些发明真的很简单,简单的原理,极易找到的原材料,改变历史的科技进程,对于刘胤而言,有时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四大发明之中,直接应用到军事的只有火药,而火药是后世一切热武器的鼻祖,是基石,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类战争史的进程,整个人类的历史,因为火药的出现,而翻开了新的篇章。
火药最早出现在何时已经是无从籍考了,史有明确记载应用于军事的,是在唐朝,但火药的发明,应该是远早于这个时期的。
从战国的老庄时期开始,帝王贵族们沉醉于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炼丹术横行于世,在两汉时代达到了鼎盛。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追求长生不老、点铁成金的炼丹术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但在偶然被发明出来的火药配方却悄然改变着世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种可怕的杀人武器却十分奇怪地被冠之以火“药”之名。
火药配方却极为简单,硫磺、硝石和木炭,这三样怎么看都不搭界的东西组合的一起,却是威力惊人。
虽然刘胤对枪械十分地熟悉甚至是了若指掌,但他很清楚,没有现代的工业的技术支持,自己那怕就是连一颗小小的螺丝都不可能制造出来的,在现有的科技基础之下,如果想实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几乎是一件痴人做梦的事。
但这绝不会妨碍刘胤的壮志雄心,自己不是神,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穿越者,全面提升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虽然不可能,但在某一方面,某个领域实现跨时代的超越,这绝不是异想天开的事。
蜀国的冷兵器科技,已经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百炼钢、连弩——就可是就连后世都无人可以复制的诸葛连弩,正是因为拥着对魏国的技术优势,才使得人力物力极其匮乏的蜀国有与强大的魏国对峙四十多年的本钱。
刘胤对冷兵器没有什么研究,更何况三国时代的冷兵器虽然没有到达巅峰,但也已经没有多少再提升的空间了,想要在武器方面有质的突破,刘胤把眼光放在了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上。
研发火药,这绝不是刘胤的一时心血来潮,穿越伊始,他已经就有了初步的想法,在破获青城山刺驾案之后,刘禅封赏了大量的金帛,刘胤除了分发给中尉府的办案同僚之外,剩余的部分,已经交给了右式道冯全,由他去代为采买硫磺和硝石。
值得庆幸的是,四川原本就是硫磺和硝石的重要产地,早在两汉时期,益州已经有了规模开采硫磺和硝石的能力,而且出产的硫磺和硝石的品质也是极高的,这让刘胤欣喜不已,看来真是天助我也,如果换到江东或北方的州郡,原料这一关就足够刘胤头疼的了。
冯全虽然很好奇,益州虽然盛产硫磺和硝石,但这些东西的需求量并不太大,除了那些道士方士拿来用作炼丹之外,还真没有发现有什么别的用途。
在他的潜意识之中,认为刘胤也是用这些来炼丹的,在这个时代,炼丹几乎是王公贵族的癖好,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许多的权贵不惜巨资炼就仙丹。刘胤出生与安平王府,权贵豪门,这样的人物来炼丹的话,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他有别的动机。
冯全办事能力极强,刘胤虽然去了汉中,但他交待下来的事情冯全可不敢打半点折扣,大批量的硫磺和硝石源源不断地被运到了马家庄园,按照刘胤的要求,这些硫磺和硝石品质皆是最上乘的。
刘胤向何曾告假之后,回到安平王府,有些时日与家人没有团聚了,马王妃乍见爱子,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刘胤提出自己将要去马家庄园“炼丹”之事,却让马王妃诧异不已。虽然安平王府地位超然,但马王妃却从来没有相信过什么长生不老之术,对社会上层的那些炼丹点金之术更是嗤之以鼻,在她看来,长生不死那完全是无籍之谈,古往今来,就连秦皇武帝这样的人物都照样也逃不脱轮回之道,所谓炼丹制药,完全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马家庄园内出现了大量的硫磺硝石,马王妃自然是知情的,只不过这些东西都是刘胤采办的,马王妃自然不去干涉,此时刘胤提及此事,马王妃却不免唠叨几句:“胤儿,道家方士之术,皆为虚妄,世上如真有长生不死之丹药,有何来生老病死之说?你可曾见多少帝王权贵,穷极一生,想求得长生不死之药,可那一个成功过?为娘倒是不心疼那些钱,只是不愿见你做徒劳无功之举。”
刘胤呵呵一笑道:“谁说孩儿要炼长生不老的丹药了?”
“那你让人采买如此多的硫磺硝石又有何用?”马王妃一脸疑惑地道。
“炼丹是一定的,但这丹药却不是长生不老的丹药,至于有何用途,现在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丹成之日,娘您自然知晓。”刘胤的笑容既神秘又诡异。
第97章制作
刘胤倒不是有心瞒着母亲,炼制火药,在时人的眼中,肯定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真要是想给母亲解释清楚,刘胤恐怕还得好费一阵唇舌。
更何况,出于保密的考虑,刘胤决定事先还是不向任何人透露的好。
魏国的间谍无处不在,火药在此时是一种最尖端的武器,刘胤绝对不会将配方给泄露出去,毕竟制造火药的门槛太低,任何人只要掌握了配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出来,越少一个人知道,配方便越安全。
刘胤不介意别人的误会,这种误会越深,配方的安全便越有保障,就算魏国间谍探知自己在“炼丹”,也绝对不会联想到自己实则是在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不过为了万全起见,刘胤在马家庄园内还是安排了大量的警卫人手,护院的都是来自安平王府的家丁,忠诚可靠。马家庄园原本就地靠西岭,人迹罕至,刘胤在马家庄园内刻意地营造出内紧外松之象,从外面看,几乎看不到马家庄园有什么警戒措施,实则内部是明岗暗哨,戒备森严,就算是一只苍蝇,也休想轻易地飞进去。
制作-火药必须的有工坊,有工坊,就必须有工匠。在工匠的选择上,刘胤这回算是“滥用”了一点手中的权力。
汉代的匠人,地位是相当卑微的,一日为匠,终身为匠,一代为匠,世代为匠,匠人和奴仆,从本质上来讲,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象兵器坊之类的要害部门的工匠,更是完全被限制了自由,不光是工匠自己,就连他的后辈儿孙,世世代代也只能从事这个职业。
这种对工匠人身自由的限定,从技术保密角度上来讲,是完全必须的,比如炼制百炼刀的第三兵器工坊,正因为有着严苛的工匠户籍管理制度,才使得蜀汉的这项先进的治炼技术没有被魏国的间谍所窃取。在兵器工坊总司,还有更加严苛的管理部门,生产元戎弩的第六兵器工坊更是重中之重,据说第六工坊的工匠完全是形同囚犯,就连一丁点的自由的都没有。
刘胤想建造的火药工坊,自然得需要大量的工匠,石匠、铁匠、木匠等等诸多工种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