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后的三国-第3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本来就是秋季汛期,连日降雨让河流水位暴涨,决口之后,洪水肆虐而下,势不可挡。
周处早已做好了准备,现在吴军基本上已经全部退守到了高地处,不会受到洪水的困扰,另外周处也早安排好了不少的小船,待到洪水袭来,各路吴兵是趁船而行,对被洪水围困的汉军展开攻击。
胡济下令汉军向高地进行转移,在齐腰深的洪水之中,汉军是狼狈不堪,艰难地挣扎前行着。
吴军的小船却是如鱼得水,在洪水之中轻快地前进着,远者用箭,近者用刀枪,吴军在水中,对着毫无反抗之力的汉军展开了一场屠杀,趟水而过的汉兵完全是任人宰割,鲜血把水面都染红了,汉军的尸体随着水流四处飘荡,多的时候甚至能阻塞水道。
这场单方面的猎杀一直持续到了天明,天亮之后,能逃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的汉兵算是暂时逃得了性命,至于还在水中挣扎的汉兵那就彻底地悲剧了,视野广阔的吴兵乘船在水面上往来巡弋,将所有滞留在水中的汉兵统统斩杀。
胡济侥幸地率领着少数的人马逃出了廖家洼,登高回望,廖家洼已成为了一片汪洋,也不知道有多少汉兵葬身在了这片汪洋之中。
遥想当初出兵之时,胡济是踌躇满志,风光无限,但此时此刻,干弋廖落,一片凄凉,仅仅只是一夜之间,五万汉军如同从人间蒸发一般,不复存在了,经历了如此惨败,胡济一瞬间如同苍老了十岁一般,心如槁灰。
“大将军,此地非久留之所,我们还是快走吧,说不定吴人很快就会追来。”身边的亲兵劝他道。
胡济长叹一声,拨剑道:“如今我还有何面目回去见陛下?我有负圣恩,唯有一死以谢罪!”
周围的人大骇,急劝道:“胜负乃平常之事,大将军回到襄阳,依然可以重整军马,再战西陵未迟,大将军万不可有轻生之念。”
胡济想想也对,现在季汉早已不是当年的蜀汉了,就算是折损了五万人马,那也不至于伤筋动骨,将来重整旗鼓,未必不能灭吴,遂听从左右的建议,一路望北而逃。
不过刚走出十余里,就听得身后杀声大起,周处亲自率领大军追击而至,胡济此刻是人困马乏,无力再战,只有束手待擒的份了,不禁长叹道:“真是天绝我胡济也!”
第1317章收复西陵
就在此时,东南方向突然杀出一支人马,为首的正是镇东将军诸葛尚。
原来傅佥接到阿坚的飞报,便立刻下令诸葛尚引一支骑兵前来接应胡济。诸葛尚连夜进军,天明之时赶到了西陵一带,正巧遇上周处追杀胡济,诸葛尚挥兵向前,与吴军战在了一处,救下了胡济。
周处看到汉军援兵赶来,倒也不再追赶了,下令鸣金收兵,反正这一役吴国已经是大获全胜,没能擒杀汉军主将,只能算是有些少许的遗憾,锦上缺朵花而已,周处也没有在意,率领大军返回了西陵。
胡济虽然是侥幸逃得了性命,却是也羞愤难当,他派遣傅佥诸葛尚攻打江陵,只是令其做为偏师来引开吴军的,没想到结果还得倚仗人家相救才逃得了性命,让胡济这个征南大都督是颜面扫地。
此役汉军损失惨重,胡济所率的军团十折七八,只剩下了两三万的残兵,侥幸逃生的汉军也是狼狈不堪,以这么一点残兵败将,根本就没有再战之力,胡济只能是下令撤军襄阳。
中路大败,东路的傅佥也未能攻克江陵,被迫引军北撤。西路的王濬兵出永安,在建平为吴将吴彦所阻,不得寸进,闻胡济在西陵大败,王濬也只得退兵永安了。
汉军此次出征西陵,三路齐出,兵锋之盛,势不可挡,可结果却是虎头蛇尾,仓皇北窜,这一来一去,判若两军。
周处此次主攻的目标,只是西陵城,只是因为汉军袭来,才不得不缓攻西陵,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重创了来犯的汉军。
大胜之下,周处依然能保持清楚的认识,如今季汉的国力强盛,是孱弱的吴国所不能比拟的,此次西陵之战,吴军胜在有天时地利相助,其实已经是十分的侥幸了。
所以周处断然地拒绝了吴军诸将的请命追击,收拢人马,再次对西陵城发起了强攻。
岑安得到了汉军大败的消息,呆若木鸡,嘴角之上挤出一丝的苦笑,看来这是命中逃不过的劫数了。
自从岑昏被杀之后,岑安就知道自己是穷途末路,吴国朝廷虽然暂时没有动自己,但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动,岑安只有投降季汉,才算是能逃得一条性命。
可现在看来,即使投靠季汉,也无法保证他的安全,最终他还是难免宿命。
汉军来援的时候,整个西陵守军是群情激昂,精神大振,认为来了救星了,此时的西陵城斗志昂扬,众志成城,没有人怀疑西陵城守不住。
但汉军兵败的消息传来,整个西陵城陷入了一片的死寂之中,绝望两个字深深地写在了每个西陵人的脸上,空洞而无助的眼神茫然飘忽。
这是谁也未曾料算到的结果,不是说汉军无比强大吗?灭晋国,扫五胡,纵横天下,怎么会在一个小小的西陵城就战败了?
岑安想不通,西陵军想不通,恐怕连汉军征南大都督胡济也想不通,但事实是不容置疑的,汉军的确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周处不给岑安任何的喘息之机,回过头来,就指挥大军全力攻城。
攻城的人马还是那么多,守城的人马也没有什么变化,但之前吴军强攻了二十余日都不曾攻得下的西陵城,仅短短地支撑了半天的时间,就宣告失守了。
绝望之下的守军丧失了原有的斗志,军心涣散,士气低落,能坚守半天的时间,已经是最后一点残存的意志了,西陵城的陷落已经是没有半点的悬念了。
攻入西陵之后,周处下令吴军不得乱杀一人,所有放下武器的叛军,一律是宽大处理,当然岑安例外,这个叛乱的罪魁祸首肯定是要被处以极刑的。
至于他的这些部下,不管是自愿追随的还是受胁迫的,周处就不再深究了,这些人都是吴国的子民,如果周处在西陵大开杀戒的话,只能是令亲者痛仇者快。
周处将擒下的岑安一家打入了囚车,押解回建业交给朝廷处理,而后是重修西陵城,经过这番战乱,西陵城也变得残破不堪,周处得抓紧时间重修,以防备汉军的再次来袭。
虽然此番汉军遭到了重创,但周处深知,汉军根本就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也许出于报复,汉军会很快地再次发起进攻,所以重修西陵是当务之急,万万耽搁不得。
西陵还真是吴国的一块福地,当年陆逊就是在这里大破刘备,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如果周处更是力挽狂澜,在腹背受敌战况不利的情形下,一举破敌,扭转了战局,让吴国的形势转危为安,此番功勋,也足以比肩陆逊了,同时也让周处成为了吴国当值无愧的名将。
岑安被押解回建业之后,很快被处以了车裂之刑,岑家更是被满门抄斩,夷灭三族,对于叛乱者,任何上位者都是毫不留情的。
而周处因为此次平乱有功,食邑加封两千户,加授太傅的头衔,名震江东,吴国之人是交口赞誉,称周处为中兴之将,吴国有他护佑,必能万载安然。
胡济逃回襄阳之后,左思一个憋屈,右虑一个郁闷,在其部下的怂恿之下,欲征募军队,再征西陵。
傅佥则是毫不客气地予以反驳,以为现在汉军新败,只宜退守,不宜进攻。
两个人意见相左,争执不下,这一次傅佥没有做任何地退让,非常强势地与胡济针锋相对,并不客气地说胡济是在拿汉军将士的性命开玩笑。
这让胡济非常地恼火,但两个一个是征南大都督,一个是平南大都督,衔职上差别不大,再加上胡济兵败理亏,所以他丝毫占不到上风。而且胡济的兵马折损大半,他就算想出兵也得倚仗傅佥的兵马,傅佥拒绝出战,胡济也是无计可施。
不久之后,便传回西陵失守的消息,这也就断了胡济最后的一点念头了,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是收拾残部,灰溜溜地返回洛阳去了。
第1318章夺情起复
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惊天变故,自然有吴国的细作在第一时间便禀报给了身在弋阳的陆抗。
这等大事,任谁也瞒不了,吴国的细作几乎不用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搜集到比较关翔实的情报,然后打包一起发到弋阳。
此次蜀汉灭晋,吴国倒也是算是捡了一个现在的大便宜,兵不血刃地便将关东五州之地划入了吴国的版图之中。当然,这个划入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受到敕封的关东三王表面上臣服吴国,但实际却是割据自立,并不尊从吴国朝廷的号令,吴国从这五州之地上,收不到一文钱的赋税,反而还要贴上若干的钱粮,做为关东三王的俸禄。
这事已经在吴国朝廷那边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关东五州刚刚改旗易帜的那会,整个吴国上下一片欢腾,文武百官是弹冠相庆,吴国的疆域转瞬之间就扩大了将近一倍,将整个中原腹地都纳入到了吴国的版图范围。这可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大帝孙权终其一生,都没有跨过淮河,此次兼并关东五州,可以说是巨大的成功。
但这股热度消退之后,吴人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吴国虽然是名义上占据了关东五州,但事实上,除了将吴国的旗帜插到了黄河边上之外,吴国根本上就是一无所获。
这五州之地,俨然就是三个国中之国,吴国朝廷这边派不过去一兵一卒,一官一吏,收不到一文一毫的赋税,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吴人对五州之地没有一丝一毫的掌控之力。
有人向吴帝孙皓建议,给关东三王一些赏赐,并下旨让他们到建业来谨见,等他们到了建业,便将他们扣为人质,关东之地岂不就是唾手可得。
孙皓从其言,立刻命人准备了丰厚的赏赐,一式三份,分别送往寿春、陈县和临淄,同时下旨召石苞、陈骞、马隆三人进京。
不料,三人接旨之后,赏赐倒是照单全收了,进京之事全部无一例外地婉拒了,都以战事紧张为由进行了推托。
孙皓这回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自己赔了不少的金银珍宝,到头来却是一无所获,直把石苞、陈骞、马隆三人恨得牙根直咬。可惜孙皓的皇权再大,却也奈何不了这三个人,孙皓憋着一肚子的火,无处发泄,自然迁怒到了陆抗的身上。
这事本身就是陆抗办的,朝中便有人上表弹劾陆抗,说陆抗曲意迎奉,丧权辱国,白白耗费国库钱粮,却是一无所获。
孙皓立刻下旨给陆抗,要他尽快地解决五州之地的问题,如果石苞、陈骞、马隆三人还是拒不奉旨的话,孙皓便要陆抗立刻出兵,以武力来解决。
陆抗接旨之后,是左右为难,吴主孙皓,可是给他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招降陈骞、石苞、马隆三人,陆抗已经是费尽了心思,给他们许下了无数优惠的条件,这才换来了关东五州的改旗易帜。
现在天下的形势陆抗比谁都清楚,蜀汉挟灭晋之威,气势浩大,现在的吴国,根本就没有能力与之争锋,如果关东五州再归属蜀汉的话,那么吴国所处的形势便更加地险恶了。
陆抗借陈骞、石苞、马隆三人不甘心降蜀的心思,巧做周旋,让他们名义上归降了吴国,但实际上享有极高的自治权,这样一来,吴国最起码减少了一个对手而增加了一个盟友,将来和蜀汉的对抗之中,也就可以不落下风了。
但朝廷那边的人却不这么想,他们和孙皓一个心思,既然归降了吴国,那么陈骞这些人就必须要接受吴国朝廷的号令,任由吴人差遣才是。
这种想法,让陆抗都无力吐槽了,孙皓身边的这些人,得有多脑残才会想出这些招来,如果不给人家一些自立的权力,陈骞石苞马隆他们凭什么就会归顺吴国,他们三个人所占据的地盘和人口,比吴国的疆域都不遑多让。
陆抗拿着圣旨,心中一万头***是奔腾而过,如果他按圣旨出兵的话,陈骞石苞马隆三人登时便会反了,双方打起来,最后获利的,只能是蜀汉一方,吴国到最后,也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可不出兵的话,陆抗又将担上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现在孙皓的残暴是日甚一日,许多大臣只是因为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谏言,就横遭屠戮,现在整个建业朝廷中是人心惶惶,陆抗也不禁是隐隐地有些担忧。
提起孙皓,陆抗不禁有嗟然长叹,当初濮阳兴和张布拥立孙皓之时,认为孙皓才识明断,有长沙桓王的风范,现在看来,孙皓没有孙策英明果敢,勇盖天下反倒有孙策的独断专行,凶戾霸气,当初拥立他的濮阳兴张布万彧三个人,都先后被其所杀。
现在吴国,左丞相陆凯、右大司马丁奉、左大司马施绩这些朝廷重臣先后去世,人才凋零,再加上孙皓残暴昏庸,许多贤能之士为了避祸,纷纷地弃官去职,现在东吴能抗起事的,也只有陆抗等廖廖数人了。
而且陆抗的身体也并不好,自去年以来,病情便日甚一日,众将都劝陆抗回京休养,但陆抗心忧边事,仍然是抱病带兵,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现在蜀汉的强势给陆抗带来了无穷的压力,蜀汉灭晋之后,下一步的矛头必然直指吴国,如果蜀兵来犯,吴国将何以应对,这无疑是陆抗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就在此时,潜伏在洛阳的细作递交上来一封情报,情报显示,蜀汉迁都到洛阳之后,发生的惊天的变故,姜维和钟会密谋发动叛乱,失败之后,双双殒命,紧接着,受到惊吓的蜀国皇帝刘禅于当夜驾崩,其五子北地王刘谌继位为帝,现在蜀汉朝廷在忙着搞葬礼和登基事宜呢。
得到消息的陆抗不禁是面露喜色,看来这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第1319章出兵伐吴
PS:稍后更正………………………………………………………………………………………………………………………………………………………………………………年愈花甲,不过他仍有一颗一统草原的壮志雄心,曾经一统漠北的檀石槐便是慕容涉归追崇的英雄。檀石槐是东汉桓灵时期的草原霸主,他一统鲜卑诸部,并且打败了汉朝的军队,在他的统治之时,是鲜卑人最为强盛的时代。慕容涉归一直幻想着自己可以象檀石槐那样,统领八荒,做一个真正的王者。
慕容鲜卑是新近从东部鲜卑之中崛起的新贵,初代酋长莫护跋率族人迁居辽西,因协助司马懿征讨割据于辽东的公孙渊有功,被封为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
关于慕容这个姓氏的由来还有一段轶事,据说当时燕代一带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鲜卑语中“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
慕容涉归就是莫护跋的孙子,到慕容涉归接任酋长之位的时候,正是鲜卑之王柯比能被刺杀之后鲜卑诸部陷入混战之时,慕容鲜卑就是乘着这股东风,强势崛起,成为了东部鲜卑的三强之一,与宇文鲜卑、段部鲜卑三足而立。
而且慕容鲜卑在东部三强之中,无论是论实力还是论地盘,都稳稳地坐着第一把交椅,而且隐隐然有与中部鲜卑的拓跋部一争雌雄的实力,这也是慕容涉归野心勃勃的资本。
慕容涉归想要一统鲜卑,一个绕不开的劲敌就是拓跋部,这个雄居鲜卑中部的强势部落,一直是如卧榻之侧鼾睡的猛虎,让慕容涉归寝食难安。和拓跋部独立于中部不同,慕容部想要一统东部鲜卑,首先需要剪除的,就是宇文部和段部这两个劲敌,虽然慕容部一直想消灭宇文部和段部,但这两部鲜卑与拓跋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慕容涉归一动手,很难不招至拓跋部的打压。
经过多年的混战,鲜卑各部之间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疆域范围,拓跋部为了维持自己龙头老大的位置,对敢于挑战自己的权威和实力的部落下起手来是毫不留情的。不过同样这些实力弱小一些的部落为了避免被拓跋部蚕食,也相互抱团,草原之上鲜卑各部之间,一直存在着这么一种微妙的平衡。
慕容涉归没有胆量去挑衅拓跋部,为了扩充实力,便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晋国的幽州。
幽州是晋国最北的一个州,东西的跨度极大,西起代郡,东到乐浪郡,绵延数千里,幽州也是晋国防御鲜卑、乌桓、夫余、高句丽诸胡的一道坚固防线,一直以来都有重兵驻守。当年司马懿灭掉公孙渊之后,将辽东诸郡也纳入到了魏晋的疆域之中。
但刘渊在并州叛乱之后,席卷了整个并冀二州,晋国朝廷为匈奴之事已经是忙得焦头烂额,自然是无瑕顾及幽州。
当时的幽州都督是刘弘,刘弘素有才干,有治世之能,在鲜卑大军压境,幽州众官吏惶惶不安之际,刘弘力主抗敌,拒城而守。刘弘也得了幽州长史张华和安北将军严询的支持,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镇守幽州三年,让慕容涉归难越雷池半步。
不过随着晋国朝廷的覆灭,幽州的军心民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慕容涉归趁虚而进,攻占了幽州的大部分地区,只有刘弘镇守的蓟县,张华镇守的渔阳和严询镇守的昌黎未能攻克。
只剩下三座孤城,慕容涉归并没有太放在眼里,更大的心思,放在了幽州南面的冀州上面。季汉的大军拿下冀州之后,挥师南下,兵取洛阳,并且与吴国大战于中原,整个冀州是一片空虚,对于慕容涉归来说,这无异于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慕容鲜卑可是跟季汉有着深仇大怨,远的不说,就说三年前为了援助匈奴的刘渊,慕容涉归派他的亲弟弟慕容耐率领七万骑兵南下冀州。说到援助,那不过是慕容涉归打的一个幌子,他和刘渊非亲非故,没有任何的交情,较起真来的话,匈奴和鲜卑本来就是死敌,如果没有任何好处的话,慕容涉归压根儿是不会派慕容耐南下的。
慕容涉归之所以出兵,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想投石问路,借这个机会入主中原。但南下的七万鲜卑骑兵,却在漳河一带遭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连慕容耐也战死了。
这笔仇,慕容涉归可是记到了刘胤的头上,只不过幽州战事胶着,慕容涉归无瑕抽身,所以这报仇之事,也只能暂时搁置到一边。
暂时的搁置,并不意味着慕容涉归已经忘了这段仇恨,等他腾出手来,第一个念头便是挥师南下,一来为报仇,二来更是为了开疆拓土,慕容涉归清楚,这个的机会并不会常常都有,等到季汉的军队平定南线之后,必然会回师北顾,到时候再想夺取冀州,便不是那么容易了。
慕容涉归纠集了二十万的骑兵,从范阳南下,强渡易水河,攻入了冀州的境内。
冀州的守军,除了马融的关中军一个野战军之外,只有各郡国的郡兵,每个郡编制只有三千人,这些郡兵论装备论战斗力比之野战军团差距甚远,根本就难以抵挡如狼似虎的鲜卑兵,所以慕容涉归在短短的半个月之内,就连续地横扫了冀州北部的中山、河间、渤海、常山四郡陷落。
马融在乐成与鲜卑人交战,力不能敌,只能是退守信都,固守待援。
慕容鲜卑大军趁势南下,将信都包围地如同是铁桶一般,连续地对着信都发起了强攻,如果不是信都城的城墙坚固和慕容鲜卑攻城的手段单一,信都城恐怕是早已陷落了。
但饶是如此,信都城屡受攻击,已经是芨芨可危,险象环生了。
第1320章第七路兵马
PS:稍后更正,大约三点,大家明早再看吧………………………………………………………………………………………………………………………………………………一统草原的壮志雄心,曾经一统漠北的檀石槐便是慕容涉归追崇的英雄。檀石槐是东汉桓灵时期的草原霸主,他一统鲜卑诸部,并且打败了汉朝的军队,在他的统治之时,是鲜卑人最为强盛的时代。慕容涉归一直幻想着自己可以象檀石槐那样,统领八荒,做一个真正的王者。
慕容鲜卑是新近从东部鲜卑之中崛起的新贵,初代酋长莫护跋率族人迁居辽西,因协助司马懿征讨割据于辽东的公孙渊有功,被封为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
关于慕容这个姓氏的由来还有一段轶事,据说当时燕代一带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鲜卑语中“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
慕容涉归就是莫护跋的孙子,到慕容涉归接任酋长之位的时候,正是鲜卑之王柯比能被刺杀之后鲜卑诸部陷入混战之时,慕容鲜卑就是乘着这股东风,强势崛起,成为了东部鲜卑的三强之一,与宇文鲜卑、段部鲜卑三足而立。
而且慕容鲜卑在东部三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