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后的三国-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诺。”刘胤拱手称是。
张侍郎满意地点点头,道:“既如此,咱家先告退了。”
送走了张侍郎,刘胤便又立刻召众将议事,现在朝廷这边又要求退兵,眼看着进击涪水的计划就要落空,刘胤心情有些郁闷。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大哥,暂且别管圣旨的事,等咱们破了吴狗,回京自然可以和圣上交待。”张乐倒是满不在乎地道。
傅佥摇头道:“不妥,抗旨不遵那可是悖逆之罪,文宣,进袭涪水也不急在一时,不如你立刻定上一封奏书,上呈天子,具述破敌之详情,相信天子自有明断。”
刘胤点点头,违抗圣旨那可不是儿戏,现在刘禅那边确实也是火上房,也难怪刘禅心急火燎地催促他回师成都救驾,依刘禅的性格,调走了那么多的御林军原本就欠缺安全感,现在吴军已是进占涪城,不过刘禅吓坏才怪。
但自己这边真的不想放弃,现在陆抗冒险偷袭涪城,漫长的补给线就是他唯一的软肋,只要捉住机会,在他的软肋上捅上这么一刀,蜀军就可以轻易地转败为胜。而如果回兵成都的话,便会放弃歼灭陆抗的大好机会,陆抗没了后顾之忧,只怕对成都的攻势会更为地猛烈。
刘胤即刻令陈寿主笔,将自己的想法都写入了奏书当中,刘胤提请刘禅暂时先不召回郪县之兵,至于成都的防御,还有近两万的御林军把守,依靠成都最坚固的城墙,陆抗就算是兵临城下,也恐怕突破不了坚城。如果后主依旧还是很担心的话,不如增调建宁太守霍弋的部下入京勤王。
建宁太守霍弋主管着整个的南中七郡,虽无庲降都督之名,却有庲降都督之实。魏军寇边,霍弋便几次上书请求带兵接增援成都,保护成都的安全。不过刘禅倒没有同意,南中的局势一直不稳,历来的庲降都督都是以征抚为主,恩威并施,这样才能有效地震慑那些蛮夷部落。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迹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似乎有些言过其实,南中的那些蛮夷一直以来叛乱不断,如果不是那几任的都督才干卓识,南中或恐早就脱离了蜀汉的控制。
霍弋并没有因为刘禅的拒绝就断了回援成都的心思,他一直密切地注意了朝野的动向,听到吴人入境的消息,霍弋便立刻抽调出南中的两万人马,北上键为郡,饮马长江畔,霍戈的打算就是封死长江航道,不让东吴有机会从南路进攻成都。为此霍弋特地从南中有限的兵力之中,抽调出两万人马,亲自率领,北上救援成都。
这些消息刘胤也是知晓的,霍弋的兵虽不多,但却是久经善战的山地勇士,必要的时候,可以让这支军队协防成都。
何况刘胤并不认为被截断粮道的陆抗军还有吞并成都的打算,只要自己这边动手成功,陆抗必将陷入粮草匮乏的窘境,实无余力再取成都。
信使飞快离开了郪县,疾马如飞,虽然不能保证今晚刘禅就可以看到奏折,但一切顺利的话,最迟明天刘禅就可以得知,刘胤还是很期待刘禅的做为。对于蜀汉朝廷而言,能否安然地渡过此次危机,成败真的在此一举。
第227章不翼而飞的奏章
接下来的几天,刘胤所能做的,也就只有等待了,刘禅的态度,将会决定一切。
虽然刘胤并不指望刘禅有多贤明,但最起码他能够审时度势,明白现在蜀汉所处的危机,自己解决危局的方案就算不是最好的方案,也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案,只有从吴人的弱点下手,才有机会扭转目前不利的战局。
刘胤估算到,陆抗此去涪城,所携带的军粮,最多可以支撑一个月的时间,就算在涪城能到一些掠夺补充,撑死也只能维持一个半月之久,涪水粮道一旦被截断,整个吴军必将陷入无粮补给的困境之中。陆抗首先要做的,并不是要破釜沉舟到攻取成都,而是要想法设法地疏浚粮道,自己只需在涪水沿线险要隘口之处设防,以逸待劳,便可掌握整个战局的主动。
但现在刘胤只能等待刘禅的旨意,所谓将在外君有所不授,那完全是瞎扯,成都距离郪县不过三四百里的距离,又不是远隔千山万水,天高皇帝远,六百里加急的驿马都用不了一天时间就可以抵达,如果抗旨不遵的话,那可是杀头之罪。
刘胤现在只是安西将军,归自己统辖的军队也只有三个营,羽林军虎贲军和原属阎宇的右军只不过是临时挂靠在他这边的,和他并无直接的隶属关系,就算刘胤违抗圣意擅自行动的话,李球黄崇这些人是不是一定能听从他的命令,刘胤无从得知。
更何况现在大敌当前,要求整个蜀军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才有机会与强大的对手相抗衡,如果各方将领各自为战的话,一盘散沙,整个蜀国就会不攻自破。
这次的朝廷来使倒是没有让刘胤失望,到了第三天的下午,朝廷的使臣便到了,也难得能如此高效率,倒让刘胤有些喜出望外。
此次来宣旨的并不是黄门侍郎,而是秘书令郤正,到让刘胤略感意外。
秘书令是皇帝的近侍官员,典尚书奏事,虽然品秩只有六百石,却是一个无人可以轻视的角色。郤正的祖父在汉灵帝时期任过益州刺史,死于黄巾之乱中,父亲早亡,家境贫寒,但郤正自幼好学、安于贫困,弱冠即具才名,被朝廷征召为秘书吏,转迁为令史,升任秘书郎,官至秘书令。
郤正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之所以特别,是他与朝廷的三大派系都有所牵连,却又游离于三大派系之外。郤正出身于益州,算得上是益州本地人士,祖籍河南偃师,似乎又与东州系也些瓜葛,而他本人则与姜维交好,姜维避祸沓中的计谋就是郤正给出的。
入宫为官三十年,郤正几乎和黄皓打了三十年的交道,也见证了黄皓由一名默默无闻的太监成为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郤正不为黄皓所喜,亦不为其憎恶,故官职一直不过区区六百石。。
这与郤正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淡泊名利,只醉心于文学,虽处庙堂之高,但却从不参于权力角逐,正是因为他的明哲保身,才得以免祸。
其实刘胤对郤正这号人还是不太感兴趣的,就象温吞水一样,不凉不热,寡然无味,刘胤崇拜的人物都是那种有血有肉,敢爱敢憎,有杀有斩的英雄热血之士,值此国难之时,正是凭借这些热血豪杰,才能撑起国家的脊梁。
不过做为朝廷的使臣,刘胤还是给郤正应有的礼仪,就等着郤正来宣旨了。
此次皇帝的圣旨要比上次略长,肯定了刘胤在郪县的功绩,加封刘胤为安西大将军,兼领右军,协督中军,接旨之日,即刻领军回京,不得延误。
刘胤当即就愣住了,除了晋封官爵之外,这次的诏书和上次几乎没有任何的区别,不过措词更为强烈,要求立刻回兵,并用了不得延误的字眼,而自己所奏之事,诏书中压根儿就只字未提。
郤正不紧不慢,面带着人畜无害的笑容,恭贺道:“恭喜刘将军,荣迁安西大将军之位。”
刘胤那有闲心逸致来理会加官晋爵的事,他急急地问道:“郤大人,在下前日所递奏章,陛下可曾御览?为何在诏书中只字未提?”
“什么奏章?”郤正是一脸的茫然。
刘胤一头黑线,看到郤正茫然无知的表情,便隐隐有些感觉不对,郤正是可是皇帝的秘书令,所有往呈皇帝的来往奏章表牍首先肯定是要由他过目的,郤正都不知晓,那显然易见刘禅根本就没有看到自己的那份奏章。
刘胤立刻取过副本来,上呈朝廷的奏章刘胤肯定是保留着备份的,他递给郤正,道:“此为奏章副本,郤大人确定没有看到过这封奏章吗?”
郤正打开看了一下,用肯定的口吻道:“没有!绝对没有!在下虽然每日署理的文书不少,但也绝不会记错,肯定没见过刘将军的这封奏章。”
刘胤的心不禁凉了半截,这封奏章对于刘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它几乎决定着蜀汉王朝的生死存亡,可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刻,这封奏章竟然会不翼而飞了。刘禅没有见到过奏章,自然不可能知道刘胤的想法。
但这封奏章遗失在那儿,难道是在送信的半途中吗?
刘胤轻轻地摇摇了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送信的人是刘胤最值的信赖的刘府私兵,而且全程都有人护送。送信的人早一天便已经返回了郪县,刘胤还亲自过问奏章的确是送到了宫里。刘胤相信,这些私兵肯定不会撒谎的,如果奏章在半路上遗失,借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隐瞒。
既然半路上没有丢失,那就证明奏章的确是已经送到了皇宫之中,至于经何人之手遗失的,刘胤就不得而知。
“郤大人,每封奏疏都事关朝廷大事,按理说递到宫中,不应该有遗失才是?”
郤正略显尴尬地道:“若是以往,所有的奏疏直接递交到尚书台,经由尚书台备案审阅,再转交秘书台面呈陛下,断不会有所遗失,只是现在宫里规矩变了,出现奏疏遗失之事倒是在所难免。”
第228章附在大树上的蛀虫
“规矩变了?”刘胤眉头紧锁,道:“这封奏疏关系到大汉社稷,何人敢玩忽职守,难道不怕犯杀头之罪吗?”
郤正有些无奈地道:“现在所有的奏疏都是由中常侍黄皓经手之后才转呈的陛下,至于那些奏疏是可以给陛下看的,完全是黄皓一人说了算,先前姜大将军的几道告急文书就是被黄皓藏匿,延误了军情,才导致汉中失守的。”
黄皓?刘胤这时才恍然大悟,敢情自己的奏章并没有遗失,而是让黄皓给阴了。说实话,刘胤对黄皓的印象基本上来源于史书,史书记载黄皓擅权误国,陷害忠良,但刘胤真正置身于朝堂之上的时候,却似乎没有觉得黄皓有什么可怕之处。不光是刘胤,许多的朝臣都有这个错觉,认为黄皓不过是一个谄佞小人,仗着皇帝的宠信为非作歹,但归根结底他终究不过是一个中官太监,影响力颇为有限,离开了天子,他屁也不是。
刘胤也见过几次黄皓,只觉得此人为人城府很深,刘胤也非趋炎附势之辈,自然不会与黄皓有什么交集,似乎黄皓也没有刻意与刘胤为敌的意思,两人之间也一直相安无事。
但万万没想到,在这最关键的时候,黄皓阴了刘胤一把,让刘胤真真切切地感到了黄皓的可怕之处。外表凶恶,张牙舞爪的敌人并不可怕,因为你可以时时刻刻地去提防他,真正可怕的敌人,却是平日里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可在关键的时候,却能给你致命一刀的人。
黄皓!刘胤是恨意滔天,右手紧紧地攥成了拳头,狠狠地击在左手的掌心之内。这个时候,刘胤才完全体会到姜维那时在朝堂上欲一剑斩杀黄皓时的那种愤怒。大丈夫快意恩仇,光明磊落,黄皓的如此卑劣的小人行径,背后使阴招伸黑手,直让人恨得牙根直痒,欲将其千刀万剐亦难解心头之恨。
刘胤此刻就是生吞了黄皓的心都有了,那封奏章事关着蜀汉朝廷的前途命运,黄皓居然敢私自扣留,完全不顾社稷的危亡,这等误国乱政的蛀虫,真的就该千刀万剐!
忿恨归忿恨,现在黄皓尚在成都,刘胤如何能奈何了他,更何况黄皓是刘禅身边的幸臣,想要动他,绝非易事,姜维身为大将军,执掌着天下兵马大权,却一样奈何不了他。
刘胤渐渐地冷静了下来,思忖道,自己与黄皓往日无怨,近日无仇,虽无交集,但却也没有仇怨,为何他会如此算计于自己?黄皓也不过是一条依附在后主刘禅这棵大树上的蛀虫,如果大树倒了,对黄皓显然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可是黄皓明知道这是关乎蜀汉存亡的大计却依然选择了藏匿。
这已经是超越了私仇范围的概念,黄皓如此做为,显然是有将蜀汉朝廷推向万劫不复深渊的打算,他这么做,到底是意欲何为?
刘胤腾然间想起了阎宇,阎宇与吴人勾结,背主投敌,黄皓素来与阎宇走得很近,难不成也被阎宇拉下水了?
刘胤被自己的推断吓了一跳,如果黄皓真的已经叛国投敌的话,那么整个的蜀汉朝廷就必然陷入了最大的危险之中,这个最接近蜀汉权力中枢的阉人,对后主刘禅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也许在不经意之间,蜀汉已经被他给出卖了。
刘胤的脸色变得冷峻起来,当然,这仅仅只是他的一个推断,没有真凭实据的话,想要推倒黄皓,那简直就是试比登天。
“郤大人,那就烦请你将这封奏章亲手转交给陛下,汉之存亡,唯系于此。”刘胤郑重的向郤正道,这个时候还没法找黄皓算帐,只能先请郤正将奏章转呈刘禅。
郤正却摇头苦笑道:“刘将军,此次陛下派我前来,除了传旨,更有敦促将军起程回京之意,如果将军今日未能起兵,恐怕就是抗旨不遵了。”
刘胤不禁是凛然一震,看来这封诏书完全是最后通牒,上次宣旨之后,自己按兵不动,已经让朝廷为之震怒了,此番派郤正为钦差大臣前来,绝不是宣旨这么简单,如果再要拒绝起兵回京,那就是悖逆之罪了。郤正说的很温和,只提到了抗旨不遵,没有说处理方法,可刘胤清楚,抗旨不遵的话钦差大臣应该有先斩后奏之权。
当然,自己现在兵权在握,就凭郤正带来的那几个人想要将自己处决,简直就是笑话。但如此一来,势必与蜀汉朝廷决裂,在这危难之秋,这样的选择无疑是自掘坟墓。
可现在回兵成都,却让刘胤很不甘心,自己的一片苦心孤诣,就要付之东流,蜀汉政权亦有倾覆之危。
刘胤此时才感悟到岳飞的悲愤,眼看着就可以直捣黄龙收复旧土,却被秦桧在背后掣肘,连续十二道金牌召回了临安,奸佞当道,英雄末路,除了无奈的悲怆,只有无尽的叹息。
刘胤的心头是五味杂陈。
“郤大人,奏章的内容你已经看过了,想必应该清楚现在的形势,如果我军从郪县撤退,将会错失全歼吴人的机会,大汉恐怕有倾覆之危。刘某心怀社稷,绝无不臣之心,希望大人可以回禀陛下,具实以告,臣肝脑涂地,只为报效朝廷。”刘胤最后再做一番努力,想要打动郤正。
郤正望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他的目光是那样的深沉而坚毅,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的信念是如此地执着,他的意志是如此地坚定,郤正在一瞬间,心中涌起了无数的感动,这才是朝廷真正的栋梁啊,有他们的存在,蜀汉才可能会屹立不倒。
郤正很愿意相信刘胤所说的,也很愿意在精神上支持他,但他只是一个六百石的官员,只是一个传达皇帝旨意的钦差,许多事情,他是完全没有资格来做主的。他看着刘胤那清澈而明晰的目光的,真的很想告诉他,蜀汉朝堂之上,为了他,掀起过怎样的风暴。
第229章证据
陆抗攻陷涪城,对蜀汉朝廷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后主刘禅和群臣都深陷震惊和恐慌之中,最大原因还是成都只有一两万的御林军,严重的兵力不足带来的就是安全感的缺失,这个时候,黄皓提出来调郪县的刘胤回援成都,刘禅甚至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草拟圣旨,派出使者,这个过程几乎只用了不到一刻的时间就完成了,若在以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圣旨发出之后,刘禅就在宫中翘首以盼,期待着刘胤的援兵早日回来拱卫京师。
可等了一日,没有动静。
等了两日,还是没有动静。
到了第三日,始终未听到刘胤回兵消息,刘禅明显地坐不住了。
这时候,以谯周、张峻等为首的大臣联名弹劾刘胤,恃功而骄、拥兵自重、罔顾圣意、意图不轨,肯请天子削夺其兵权,交有司论罪,另择良将统其兵,即刻回援成都。
黄皓亦在刘禅耳边吹风:“臣观刘胤志大心高,有虎狼之心,初掌兵权,就已然不奉圣旨,他日若羽翼渐丰,又岂能将陛下放在眼里,其谋逆之心昭然若揭,陛下不可不防。”
刘禅这个时候也没了主意,便准备依众臣之言,以董厥来替代刘胤掌兵。
此时张绍出班奏道:“陛下万万不可,安西将军刘胤在郪东之战临危受命,力挽败局,乃有功于朝廷,陛下不曾按功行赏,却欲治其罪,岂不寒了御敌守边将士之心?刘胤忠心社稷,一心护汉,臣愿以印绶担保刘胤绝无二志,肯请陛下降诏再次宣他回京。”
刘禅点头允之,乃再次降旨,封刘胤为安西大将军,统领三军,即刻回师,命郤正为钦差大臣,前去宣旨,并督促刘胤于接旨之日带兵返京。郤正也得到了朝廷的明确指示,如果刘胤仍拒不奉旨,立刻将其革职下狱。
郤正此时才明白,刘胤拒不奉旨,并非是有什么谋反之心,而是他另有退敌的计划。可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成都那边无兵可守,天子与诸臣都处于一片恐慌之中,刘胤的奏章就算没有被黄皓隐匿,也不一定能得到天子的首肯。郤正对军事不在行,但几十年的宦海生涯,却让他对宫廷内斗清楚的很,如果这一次不是张绍以身家性命来力保刘胤,很可能刘胤现在就已经丢官罢职了,那政治的漩涡远比战场上的厮杀更为可怕,也更为阴暗。
可朝堂之上所发生的事郤正却又不好向刘胤明言,轻咳了一声道:“刘将军之意在下明白,但陛下的旨意说的明确无误,恐怕不容有违。将军还是先奉旨回京之后再禀明陛下吧,毕竟流言可畏。”
刘胤心思聪慧,郤正虽然是含糊其辞,但他也敏感地捕捉到了几个关键词,流言可畏,应该是朝堂之上有不利于他的言语,黄皓既然敢藏匿自己的奏章,在刘禅面前尽献谗言那更是在意料之中,还有上次被狠狠打脸的谯周之流,恐怕此刻也不会安份。
有这些人在背后掣肘,想成就一番大事,真的恐怕不是易事。
内斗!无休止的内斗!蜀汉的政权亡在何处,还不就是亡在无尽的内耗之中吗?国家已经处在了最危亡的时刻,某些人还是忘不了相互倾轧,罔顾国家存亡大义,这种奸佞之臣,要他们又有何用?
刘胤的心中,掠过一阵的悲哀,难道说蜀汉朝廷,真的已经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了吗?
刘胤艰涩地道:“好吧,请郤大人暂且下去歇息,在下便去整点兵马,酉时出发。”
一看刘胤点头同意,郤正如释重负,含笑拱手而退。
“大哥,真的要奉旨回京吗?如此一来,咱们的大计可就毁于一旦了,让那些吴狗坐守涪城,真他娘的不甘心。”张乐一听刘胤准备回京,当即就道。
刘胤无奈地道:“朝廷连降两道圣旨,再不回京,那可就是杀头之罪了。”
傅佥有些沉重道:“文宣,君命大于天,圣旨不可违,一切还是等回京之后再做计较吧。”
刘胤点点头,现在的形势已经不容许他再做其他的选择了,一切都得等回到成都再做定夺,虽然对于刘胤而言,未能实现自己的计划是一种遗憾,他也只能是带着遗憾离开郪县。
刘胤下令各营立刻整点行装,准备酉时出发。至于郪县的防务,则交由东广汉郡太守打理。
此在陆抗所率的吴军主力已经移师涪城,成都的防御重心已由东面转为北面,相对而言,郪县的防御地位便变得无足轻重了,其实朝廷要求刘胤从郪县撤防而退守成都,从战略层面上来讲也并无失当,只是他们并不清楚刘胤在郪县尚有反击的手段。
众将个个神情黯淡,领命而去,空荡荡的大堂之内,只有刘胤一个人默然伫立。
魏雪舞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刘胤的身后,她总是这样的神秘莫测,来无影去无踪,不习惯的人往往都会被吓个半死,不过刘胤早已是习已为常。魏雪舞本身就是一个最顶尖的杀手,她的步履轻盈,行走之时可以象猫一样悄无声息。
“将军的心情看起来很糟,难道回成都不好吗?”魏雪舞只是一名亲兵,刘胤反击吴人粮道的计划她并不知晓,军中能参与到这种机密的人,充其量也不过只有廖谬数人而已,全部都是高级将领。
刘胤长叹一声道:“陆抗偷袭涪城,本来只是一步险招,我自有破敌之计,但黄皓从中作梗,藏匿了我递交给朝廷的奏章,陛下未解其意,一再催促退兵还京,破敌之计毁于一旦,这心情能好吗?”
魏雪舞眉毛一挑,道:“黄皓从中作梗?想来也是黄皓与吴人有所勾结,欲坏将军大计以助吴人,如此奸佞,将军何不除之?”
“黄皓乃是天子宠臣,若无真凭实据,想要扳倒他,谈何容易?”刘胤摇头苦笑道。
魏雪舞露出诡异的笑容,道:“想要证据?这又有何难?”
第230章然而邓艾早已看穿了一切
刘胤不禁是面露惊异之色,道:“你手中难道有黄皓通敌叛国的真凭实据?”
魏雪舞盈盈一笑,变戏法似地手中突然多了几封书信,递给了刘胤,道:“黄皓通敌的罪证,全在这里。”
刘胤立刻打开书信,这里面有黄皓亲笔写给吴国皇帝的信,也有吴人向黄皓行贿的礼单,这些信件完全可以证明黄皓暗中收受吴人的巨额贿赂,出卖蜀国。
“这些信件,你是从何处得来的?”刘胤不禁是又惊又喜,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惑,这些信件往来应该都是绝密的,魏雪舞又是从何而得的?
魏雪舞美目流盼,笑意盈盈地道:“将军好歹也是做过中尉右丞的,这破案缉查原本也应该是内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