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644,帝星升沉-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

他明白刘宗敏的用意,所以,没有多问陈圆圆什么,只将她安顿在后营,便又回过头来布署军事。

定州一场大战,流寇大败亏输,他满以为可乘机活捉李自成的,不料他的部下却被流寇抛出的那些金银财宝弄花了眼,一时督喝不住,险儿被返身回来的流寇杀败,为此,在战斗结束后,他下令将一个不听号令、带头哄抢的五品都司斩首,并一再告诫部众,不能上流寇的当,只要打败了流寇,不怕他们的金银财宝不是我们的。

这时,阿济格来与他会商今天的行动了。

梅雨季节,乍寒乍热,满洲兵不服水土,大多患了腹泻,尤其是后面的粮食运不上来,使得大军饱一餐饿一餐的,很多人便流露出畏难情绪。于是,阿济格把撤兵的想法告诉了吴三桂。

吴三桂忙说:“王爷,这兵可不能退。眼下流寇已是闻风丧胆了,不但兵无斗志,且将有归心。这正是一鼓作气,将他们消灭的好机会,据鄙人看,再打一仗,定可生擒李自成。”

连日征战,阿济格已对吴三桂和他的宁远兵很不满了。宁远兵仗着地形熟,无语言障碍,所以在战场上占尽了便宜。再说,他们无所谓不服水土,这些日子生病的比八旗兵要少得多,他手下的两个固山额真就是考虑到这点才主张撤兵的,认为他们耗不过宁远兵,所以,眼下一听吴三桂还要追,阿济格不由眼一瞪,说:

“不行,孤的兵病倒太多了,勉强上前也坐不稳战马。这样下去,会一个个都爬下的,再说,越往前走,越与流寇有利,因为他们的运输线短了,我们却长了,耗下去十分危 3ǔωω。cōm险,所以,孤撤兵之意已决。”

吴三桂一听,不由急了。看形势,他们已把流寇追垮了,刘宗敏肯把陈圆圆放回来便是黔驴技穷的明证,眼看前面就是真定府了,过了真定,过了滹沱河,便是太行山的八大口之一井陉关。此处为华北进入山西的咽喉,春秋时即为九塞之一,若夺下井陉关和固关,便可与流寇分享太行山天险,流寇就再也无法阻止他们进入山西,若退兵,岂不是功亏一篑?

但吴三桂虽受封为平西王,所率的一支关宁军及一万满洲八旗,却仍受阿济格节制,他岂不明白,同为亲王,同为世袭罔替,但英王可是一字王,而平西王却是二字王,就多了这一个字,相差便不啻十万八千里了,更何况他的势力有限,若与阿济格分军,力量便单薄了,他只能千方百计设法留住阿济格,当他把真定府的地理位置及个中厉害向阿济格详细介绍了一遍,又把再追下去,可能得到更多的金银财宝的事,向阿济格说了后,阿济格才勉强同意追下去。

李自成得知刘宗敏将陈圆圆放走后,不由松了一口气。早饭后,后面尚无敌人行动的消息报来,李自成下旨,全军继续前进,向井陉、固关方向撤退。

第202节:2  刘宗敏割爱(4)

真定府城北面是滋水,西南临滹沱河,再往西是获鹿县,过了获鹿便可望到井陉关了。此时尚是枯水季节,无论是滤沱河还是滋水,人马都可徒涉,他们过了滹沱河,后面尚无动静,李自成放了心,对一边的牛金星笑了笑,说:

“吴三桂还算落教,知道适可而止。”

牛金星说:“舍下一个陈圆圆,我军得从容退往固关,这还是值得的。”

话未说完,后面忽然传来消息:敌军大队骑兵已从新乐出发,涉过了滋水,直往真定府扑过来。

李自成得此消息,勃然大怒。他唤过李锦和高一功,在二人耳边低声吩咐了几句,二人领旨,乃率军分头行动。李自成勒转马头,对牛金星说:

“丞相可带着文职人员先走,看朕杀退吴三桂,再在固关与你们相会。”

说着,他下旨全军停止前进,在真定城西隔滹沱河列阵,以逸待劳,准备予吴军以痛歼。

吴三桂和阿济格率军赶到真定时,见大顺军已在滹沱河西岸列阵等他们。但人数不多,且队形散乱,乃知李自成没有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于是又一次向全军申明纪律,有不听招呼者,杀无赦。

这时,李自成派出一个小校来到吴军阵前,大声喊道:“大顺皇帝有旨,今日只与叛贼吴三桂见个高低,吴三桂若是英雄,便不要满鞑子帮忙。”

吴三桂明白,这是李自成的激将之法,乃与阿济格商议,将计就计,由他率军上前,阿济格到时接应。

三通鼓罢,吴三桂终于带队向大顺军发起了冲锋。他自率一军居中,杨坤、郭云龙在左右紧随,一齐冲过河来。双方缠在一起,才交手不到半个时辰,大顺军显得不支,纷纷向后退却,撤退时,一边跑,一边却不断在大道两旁抛散金银和衣物。

这里吴三桂手中佩剑一挥,两万余人马一齐向大顺军猛扑过来,可当他们来到这些金银旁边时,却不见昨天那种争抢的局面,而是像没看见似的,仍一个劲地穷追。此时,李自成正在后军指挥。他见吴军跟着追过来,人数仍是这么多,且队形不乱,步伍整齐,心中虽然纳闷,但仍不慌。原来他在新乐休息时,便在检讨自己的失败,便在想退兵之计。当时,当他们丢下财物后,吴军争相抢夺,已经乱了阵,只怪大顺军没有把握好这一有利时机,他虽在会上将众将埋怨了一番,但自己也明白,这是宋献策一时的“见财起意”,事前没有很好的组织,若早作布置,一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所以,他在得知吴军在向真定逼近时,便让李锦和高一功率两支主力埋伏于两边,只带少数人马迎敌,眼下见吴军追过来,他便回军来迎,这里李锦和高一功两军齐出,成三路向吴军包围过来。

吴三桂已吸取了教训,事先做了防范——吴军虽然爱财,但看见有人为此被砍了头,他们还是害怕的,所以,李自成虽煞费苦心,吴军却没有上当。

大顺军回身迎战,两边李锦、高一功率主力齐出。此时的大顺军,人人个个都明白,若不杀退吴军,让他们跟进山西,自己没有好果子吃;而吴军则有恃无恐,因为他们明白,后面还有阿济格的大军,一旦他们不支,阿济格一定不会坐视。所以这一仗打得十分惨烈,从中午直杀到太阳偏西,吴军看看不支,便回头来望阿济格增援,但阿济格却好像在恪守诺言,始终按兵不动。

原来阿济格见吴三桂坚持要追,且搬出摄政王来压他,心中有气,巴不得看吴三桂的笑话,打了半天,吴军得不到增援,伤亡越来越多,这里大顺军却越杀越起劲,竟把吴三桂一军截为三段,分割包围,吴三桂更是被困在阵中,左冲右突,就是不得出。

李自成站在高阜观战,见此情形,立刻传旨:有能活捉吴三桂者,封伯爵,赏千金。

大顺军战士闻讯,一个个欢欣鼓舞,奋勇当先,这边郭云龙因保护吴三桂,肩上被砍了一刀,差点落马;而杨坤也手臂中箭,形势十分危急。

阿济格眼看吴三桂不能支了,他也不想让吴三桂死在这里——真的死了,回去也不好作交代。于是,一声令下,乃带着他的两白旗冲过来,与吴军合兵一道,跟大顺军相持。

第203节:3  私议出走(1)

一场混战,杀得天昏地暗。

阿济格站在高阜,手搭凉蓬向前眺望,在滹沱河西岸,有一座土丘,土丘后面,有一顶黄罗伞盖在迎风飘扬。阿济格明白那是李自成在观战,乃派出手下骁将尼堪率一支镶白旗轻骑,向大顺军有黄罗伞盖的地方冲过来,大顺军没有提防,竟由他所向披麾,渐渐杀到了李自成的身旁。

李自成见此情形,回马便走,这里张鼐拚死抵挡,尼堪见此情形,下令放箭,一时飞矢如雨,李自成肩上中了一箭,几乎落马,一边的李锦见皇上负伤,乃带大军增援这边,虽将尼堪杀退,但李锦不敢恋战,乃鸣金收兵。

这一仗,双方损失相近。但清军这边,死伤的多为吴三桂的人马,吴三桂手下大将杨坤、郭云龙且都负伤。吴三桂知道这一切全是阿济格造成的,但也奈何阿济格不得。看形势,再要发动新一轮攻势条件尚不具备,且不说士兵需补充和休整,就是粮草、火药,也待后方接济,加之阿济格已有些离心离德了,他怕阿济格再出几手这样的暗招,只得下令停止追赶,同意收兵。

大顺军终于退入固关,并继续向山西境内从容退却。

3 私议出走

定州战后,大顺军的败象便更明显了,在向山西退脚的途中,掉队的一天比一天多,其实不是掉队,而是开小差,各自寻出路;就是有些身经百战的将官,也流露出(炫)畏(书)惧(网)心理,认为满洲的辫子兵不可战胜。

李岩受了箭伤,并不厉害,因为他穿着坎肩软甲,那一箭正射在臂膀上,虽透过了软甲,却入肉不深,经红娘子为他上了金创药、包扎后,除有轻微疼痛,已无大的窒碍,但心中的痛苦却比身上的痛苦更甚。

宋献策本是跟着御营在前头走的,听说李岩受伤,特留在路边等他。

红娘子正为整日哀声叹息的丈夫发愁,见了宋献策很是高兴。自从兵败山海关,大顺军中,人人个个无不垂头丧气,只有这个矮子不改初衷,整天仍是笑呵呵的。所以,红娘子一见宋献策,很是高兴,心想,矮子是一济解药,丈夫和他在一起心情或许要宽畅些。于是,三人并辔而行,红娘子并先起头,说起了当前的战事:

“军师,不知怎的,眼下这仗越打越窝囊,五万多人马,竟被人家三万多人像赶鸭子似的,追着打,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要不是你那句话喊醒了他们,结局会更惨。”

面对女流,玩世不恭的宋献策只能正经起来,摇了摇头说:“今非昔比,那时是叫化兵,无牵无挂,眼下却不同了,谁个身上没有黄白之物?有些人还腰缠万贯,于是,舍命不舍财。”

红娘子说:“这些人,怎么就想不通,竟那么看重钱财,退一万步说,真正打下了江山,这些东西不都是你的吗,怎么就争这一时呢?”

宋献策笑了笑,忽然说:“红帅是过来人,见的世面多,你说说,世上什么人最容易胀死?”

红娘子多久没见军师,面对大顺军兵败如山倒的局势,心中着急,也想与他正经聊几句,不想矮子却顾左右而言他,她不知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回头望丈夫笑笑,说:

“军师又没正经的了。”

宋献策却作古正经地说:“红帅怎知山人这话就不正经呢?告诉你,最容易胀死的是饿得最久的人,时时饥肠辘辘,见了面前的山珍海味,能不穷吃饿吃?唐朝的诗人杜甫就是这样,一叶扁舟,漂至耒阳,在船上绝粮,耒阳那个姓聂的县令很喜欢他的诗,送了他许多牛肉和酒,饿得头昏眼花的老杜于是饱餐一顿,结果,一代诗圣,竟胀死在船上。唉,这种人,一生饿得苦,到头总算作了个饱死鬼,也值。”

红娘子不由瞪了他一眼说:“老宋,你真刻薄,也该饿死。”

李岩于一边解嘲说:“这种人,饿不死。”

红娘子不解地问:“怎么饿不死呢?”

李岩说:“这些年,他浪迹江湖,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腰悬一个葫芦,口谈阴阳二理。就凭一张口,养活一个人,只要自己吃饱了,全家都饿不死。你说说,他凭这张嘴,到哪里不混饱肚子?”

第204节:3  私议出走(2)

红娘子听丈夫如此一说,勉强笑了笑,却说:“他倒真是这样,可大家呢?”

一提到大家,李岩便不由自主地、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宋献策听李岩叹息,乃回头对他说:“任之,你叹什么气呀?”

李岩摇摇头,苦笑着说:“没什么,没什么,我伤痛。。”

宋献策亮着一双狡猾的小眼睛,笑着说:“不是伤痛,是心痛。”

李岩说:“你不是我肚内蛔虫,怎知我心里事呢?”

宋献策说:“我不但知你心痛,还知你另有打算。”

李岩不由望了他一眼,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宋献策终于正经起来,他说:“这以前,山人不就对你说过吗,世上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不是旁人可勉强的,你为他叹息,为他心痛,他不一定会认真反省,还是那个梁武帝说得好,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又何恨也。”

李岩说:“假如年初他能接受你我的建议,假如在居庸关……”

话未说完,就被宋献策不耐烦地打断了,说:“事实没有假如,造化不容翻悔;经验为什么可贵,就是因为经验有了,机会往往就没有了。世间事若依你这么假如下去,还有完没完呢?”

李岩被他抢白,心灰透了,坐在马上,懒洋洋的,只一声递一声地长叹。

宋献策看在眼中,说:“任之,算了吧,何不谈谈你的虽然但是?”

李岩莫明其妙地说:“我有什么虽然但是?”

宋献策再次亮着他的狡猾的小眼睛,望着李岩说:“以你的抱负,以你的雄才,应该有个人的想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李岩心有所动,却不作声。宋献策又闲闲说道:

“昨天有消息说,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派人四处招降,大顺军派往山东的招抚史、三品制将军董学礼已被南明招抚过去了;另有消息说,河南的故明官员陈潜夫、土豪刘洪起乘机起兵与大顺军为敌,他们杀害了我们派在当地的官吏,宣布效忠南明,河南可是你的故乡啊。”

李岩没有接腔,却是蒿目凄凉——他何尝没有想法,何尝不思念故土,还在北京,李自成最后向他问计时,他就想到了河南,那里是战略要地,想当初,大顺军在陕西处处受窘,就是在进入河南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眼下李自成想经营关中,以那里为据地,谋求东山再起,那么,要守陕西便必须先守河南,以自己对那里情形的熟悉,若是回到河南,真是蛟龙入大海。但当时他没有说出口,因为他明白,李自成对他已有成见,加之大顺军将领之间彼此的防闲,他不能不慎重。

宋献策又说:“河南与陕西毗连,河南不保,潼关危矣,还说什么经营关中呢?这可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脱身的理由。”

李岩见左右护卫都离他们远远的,身边只有一个红娘子,便说:“既然你已看出来了,何不助我一臂之力?”

宋献策想了想,说:“你呀,该防的你不防,我当初多次提醒你,要你少说为佳,可你总当耳边风,现在人家对你已多心了,可不能再执迷不悟,好在现在你已受伤了,这些日子不如借此请假,先缓一阵再说。”

李岩于是连连点头。

直到进入山西,李自成才缓了一口气。不想才安定了几天,警耗噩音,不绝于缕——先是踞守大同的姜瓖叛变了,且杀害了大顺军派在大同的节度使韩文铨,投降了多尔衮;接着,又反了代州。此两处不守,山西北边门户洞开,这时,太原附近的州县:榆次、太谷、定襄等地的故明官吏乘机起兵,响应姜瓖,杀害大顺军地方官,一些逃往深山的土豪、绅粮也纷纷组织团练与大顺军为敌,李自成及众文武在太原尚未得到好好的休整,警报频频,竟然手忙脚乱。

刘宗敏伤势渐痊愈,乃带兵攻灭了太原四周的反叛,李自成刚刚喘了口气,却又接到留守长安的大将田见秀的密报,谓张献忠进入四川后,出兵北上攻掠汉中,而清兵又在北边集结,有从内蒙鄂尔多斯南下攻陕北的可能。

第205节:3  私议出走(3)

李自成看着这些警报,生怕老家有失,乃留前明降将陈永福守太原,自己驻跸陕西韩城,准备将主力也往陕西撤。

这天,他又接到两份密奏,一份说崇祯帝的堂叔福王在洛阳被杀后,他的儿子、第二代福王朱由崧已南逃到南京,被那里的故明官员拥立为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弘光朝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想恢复故明承天、襄阳两府,乃催督武昌的左良玉向这两处靠拢,有进攻的迹象;另一份则仍说河南的事——自陈潜夫、刘洪起起兵后,豫省的残明势力死灰复燃,就像当初反明一样,眼下则纷纷起兵反大顺,大顺军派在那里的官吏十不保一,再不派兵增援,中原恐不能为大顺所有了。

李自成看到这两份密奏,心中闷闷不乐,这时,宋献策正好在他身边,宋献策见皇上脸上冷冰冰的,似能刮下一层霜来,乃问起原因,李自成把手中的密奏往宋献策怀中一放,口中喃喃地念道:

“河南,河南可不能丢啊。”

宋献策匆匆看完密奏,说:“皇上所虑甚是。中原位居中心,四通八达,凡欲争天下者,必先控制中原;而豫北的彰德、卫辉、怀庆三府不但拱卫晋南,且南屏洛阳、潼关,地位更是重要,若河南不保,不但山西更加危 3ǔωω。cōm险,且关中也难守了。”

李自成叹口气说:“山东、河南两地,朕皆派有官员镇摄,没有料到他们去后,不但未能抚绥百姓,招聚流亡,为朝廷效力,居然连本土也守不住,才短短一个月,局势竟翻过来了。”

宋献策说:“这以前派往这两地的官员,不过是一班降官降将,他们有的与姜瓖差不多,贪图富贵,罔知大义;有的却又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辜负了皇上殷殷嘱托。”

李自成叹息说:“姜瓖之叛,李任之早已提醒过,说此人不可靠,可惜朕没有采纳,就说这河南,那次朕看他也是欲言又止的,怪只怪朕没有接着问下去。”

宋献策乘机进言说:“李任之眼下在平阳养伤,皇上何不将任之召来,听一听他的看法。”

李自成说:“朕也十分想他。只是这以前,他提过好几次建议,朕都没有采纳,可能心生怨望,此番不知肯来不?还得军师你去劝一劝他。”

宋献策说:“任之对皇上一向忠心耿耿,岂会为这点小事挂怀,臣这就去传皇上旨意,将他召来。”

李自成连连点头,于是,宋献策兴冲冲地去了平阳。

李岩自真定退往山西后,便奉令带领本部人马,暂驻平阳,大顺军连连败北,待姜瓖叛变,形势已十分不利于大顺朝了。这以前,若能保守山西、河南等地,有关中为后盾,尚可与清兵周旋,就是南明占有江南,也可成三足鼎立之势,而眼下这局面,只怕连这一设想,也成空中楼阁了,思前想后,李岩在平阳真是度日如年,就在这时,好友宋献策来了。

“任之,你瞧,山人给你带好消息来了。”宋献策一见面,先给他道喜。

李岩此时想见的便是宋献策。这几天,他已暗暗打定主意,并和红娘子商量好,就是皇上不答应,他也准备私自带兵回河南。但这个主意有些冒险,一是这一走,别人会看作背主私逃,乃不义之举;二是前途困难重重,因为这一走,顶多只能带走自己原来的一部份兵,那不过三五千人马,前往河南,未免势单力薄;三是万一消息泄露,皇上派人尾追或堵截,自己将无法应付;打也不能打,逃也无法逃。有此三点,红娘子乃劝他听一听宋献策的主意。

不巧就在这时,宋献策竟亲自来了。宋献策见李岩还在发呆,便说:“你不是有回乡的打算吗,眼下可是天随人愿了。”

李岩闻言,不由向着宋献策深深一揖,说:“谢天谢地,皇上终于同意让我回河南了,没有我兄鼎力相助,岂有今日,真该好好地谢你。”

宋献策说:“山人哪有这么大的面子,还不是靠了陈潜夫、刘洪起。”

李岩忙问起所以然,宋献策把个中细节向他说了一遍,说:“若不是陈潜夫、刘洪起这么一闹,那个人哪会想起你?眼下他亲口对我说了,他很想见你,且露出了让你去河南收拾残局的意思。所谓国乱思良将,你此番去见他,只要奏对称旨,一定会如愿以偿。”

第206节:4  李岩被杀(1)

红娘子在一旁也很高兴,她说:“不管怎么说,还是要搭帮军师,真不知该怎么谢你。”

宋献策笑眯眯地说:“是吗,你红帅要谢山人,山人还真想要,就看你答不答应?”

红娘子望丈夫笑了笑说:“你看你看,他还真蹬着鼻子就上脸呢,好吧,你说,要什么谢礼?”

宋献策望着李岩的脚,说:“山人一生漂泊,也未说过媳妇,那妆郎鞋这辈子是穿不到了,军中发的那种靴子又硬又笨,山人穿了那靴子后,脚越加不听使唤了,所以,别的山人也不想,只想让红帅亲手为山人做一双布鞋,就像任之眼下穿的这样的,鞋帮要结实,鞋面却不要太讲究。”

红娘子不由瘪着嘴一笑,说:“就为了这事,我还以为你要犀牛头上角,大象嘴中牙呢,一双鞋子还不是小菜一碟。”

说着,就要宋献策脱下鞋,量了尺寸,并说:“这几天我正闲着,不出三天,管叫军师有新鞋穿。”

说过这头再说那头,宋献策忽然收住笑容,说:“不过,任之,你也不要高兴太早了,刚才山人已说了,这就是‘奏对称旨’,要知道,那个人是个双料曹操,本来就多疑得很,加之近来事事不顺心,脾气更加不好,你在奏对时要注意,只拣他爱听的话说,不要像平日一样,让我在一边为你提心吊胆。”

红娘子听宋献策这么一说,不由多起心来,说:“是的,任之,你是已经把皇上得罪苦了的,不然他也不会让你坐冷板凳,这回可要信军师的,不要不识相,不然,你就不要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