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644,帝星升沉-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下二人决定,两张奏疏都呈递上去,看皇上采信哪个。不想皇上虽采纳了他的主张,结果却是如此不理想,因金之俊没有上朝,曾应麟以为他尚不知消息,一时满腹牢骚,乃怏怏地寻他说话。

来到宣武门外金侍郎府,门丁告诉他说:老爷吃过午饭才出去,是一人走的,说是去广渠门访友。曾应麟于是转身就往这边来,几乎是步金之俊的后尘,一路跟到这里。

眼看曾应麟近前,金之俊迎着他的目光,说:“你是来告诉我关于捐输的事吗,我已早知结果了。”

曾应麟说:“真没料到我们费尽心机,结果却是鸦鸦乌。”

金之俊倒显得比曾应麟冷静,他说:“你知道当初我为什么迟迟不想写这道奏疏吗?”

曾应麟说:“你是料定皇上不会采纳?”

金之俊摇头说:“不是,我只是想,就是采纳了,皇上发内帑,大臣捐家私,聚座金山银山,也缓不济急——自孙传庭一败,朝廷元气丧尽,眼下余应桂手中那点兵,疲癃残疾,哪怕个个用银子包起来,也不是李自成的对手。所以,三十六路伐西岐的老办法行不通了,流寇就要北上了,一旦兵临城下,我们逃也无处逃,要赶快想万全之策。”

曾应麟一听,颇有急迫之感,忙说:“你那万全之策是什么,何不先说出来让我听听。”

金之俊仰望蓝天,似是自言自语地说:“听内阁的人透露,这以前有人主张御驾亲征,我私下揣摸,此人的思路与我暗合,皇上既已议到此事了,何以中途又放下这头议那头呢。”

曾应麟说:“你说余应桂的兵疲癃残疾,不是李自成的对手,却又主张御驾亲征,御驾亲征还不是要靠余应桂,既是残缺之师,又岂能保护御驾,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金之俊说:“你听我说完好不好?对了,所谓御驾亲征,正是你说的南辕北辙,口说是西征打流寇,其实就是南下留都。但迁都避贼说出来不好听,作臣子的怕伤了皇上的自尊心,便说成御驾亲征,你想想,皇上只要离开了京师,是去打长安还是走南京,这脚不是长在自己身上吗?”

于是,金之俊便与曾应麟分析形势:强兵劲卒,都归流寇,关中形胜,尽属他人,朝廷不但将相乏人,且兵饷两缺,眼下流寇已扫清后路,只等黄河冰冻,立马就会过来,北方久被兵燹,民穷财尽,将怠兵疲,无力与流寇周旋,不迁都何以拒贼?只有避开流寇锋芒,迁都南京,凭长江的天险,流寇一时不能南犯,朝廷得以暂时喘息,然后以江南的财赋为支撑,重整旗鼓,再练新军,徐图恢复,有何不可?

曾应麟听他说得有理有据,不觉茅塞顿开,但一想起个中难处,不由又连连摇头:“按说,眼下也只有这步棋,只是个中其难其慎,很不好进言。你想想,当年瓦剌入侵,徐有贞主张南迁,后人评论此事,都说徐有贞误国,眼下虽说你的迁都与徐有贞的迁都时势不同,境界各异,但别人哪能分得清,所以,这畏敌避战的罪名你就担定了,难道你就不顾及自己的名声?”

金之俊说:“我当然清楚个中的难处。不过,俗话说得好,家贫莫当长子,国难莫作大臣,你我既已作了大臣,袁元素不是有榜样在前头么?”

元素就是袁崇焕的字,一见金之俊提到他,曾应麟不由感慨系之,看来金之俊来为袁崇焕上坟,不为无因。国家到了这个地步,作为臣子,连身家性命也早置之度外了,又岂能顾惜这一身羽毛呢?想到此,他不由望着金之俊身后的坟茔,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袁元素,袁元素,一划又是十四年了,当初明明是个冤案,皇上怎么就忍心下狠手呢?”

虽然转移了话题,金之俊语气却更沉重了,他说:“不要说了,皇上就是这性格,要用这人时,升官也快——袁元素开始只在福建邵武当县令,几年时间便升作右佥都御史,督师辽东;要杀这人也容易,随便罗列一下,便十恶不赦。袁元素一死,边关无将,满洲越来越猖獗,朝廷为御边,不得不加征辽饷、练饷,苛索太繁,民不堪命,于是,就铤而走险,终于酿成今天这不可收拾的局面。若上下相安,天下太平,李自成、张献忠再如何鼓动,百姓能信他的吗?没有外患,何来内乱,这一切互为因果,于我大明真是祸不单行!”

第22节:君臣际会(1)

曾就麟说:“但愿皇上果能采纳迁都之议,迁都后能改弦更张。”

金之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这就要看天意了。”

这时,太阳渐渐躲进云层了,曾应麟觉得身上陡增寒气,起眼一望,沿龙潭湖一线,前后左右,普山普岭,成片成片的小土丘,没有墓碑,没有华表,有的只是白杨荒冢,衰草斜阳,静静地陪伴着地下的孤魂,北风其凉,呜呜有声,幽幽的,犹如一声声鬼哭。

身在繁华的帝都,却面对这样的场面,曾应麟思前想后,不由默默地在心里说,千堆坟,万堆坟,不知屈死了多少人。他们长眠地下,生前含冤莫诉,死后更说不上半点哀荣,气化清风血化泥,在世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有谁就能否认他们生前,没有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业绩呢?

他想,局势再这么发展下去,不久的将来,我们便也会在这里相聚了。

2 君臣际会

回来的路上,金之俊心情渐趋平和。走着走着,不觉就到了珠市口。虽时局动荡,大难将至,帝都却仍一如既往,尤其是前门棋盘街一带,店铺生意十分红火,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看看到了虎坊桥,二人正准备分手,就在这时,只听旁边三义轩茶楼传来一片悦耳的琴声,并伴有吴浓软语清唱: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蜂狂蝶浪,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金之俊是吴江人,倾耳细听乡音,摇头说:“好一个岁稔时康,真是不知有汉,遑论魏晋了。”

正想拉着曾应麟快步离开,不想茶楼里走出一人,向金之俊拱手招呼道:“金大人,久违了。”

金之俊一怔,脱口而出道:“龙,龙——”

那人见金之俊一下叫不出自己名字,便呵呵笑道:“龙之骧。”

金之俊一拍脑袋,抱歉地拱手道:“唉呀呀,龙先生,一别数年,可是久违了。”

说着,激动地抓住龙之骧的手,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还是龙之骧沉着,他一手挽住金之俊,又回头向曾应麟点头打招呼,并说:“鄙人正和舍弟一边喝茶听曲,一边临窗看外面行人,不想远远地就瞧见二位大人往这边来,乃特地下楼等着,真是有缘得很,进去坐坐吧。”

说着,便在前头领路,将金之俊和曾应麟引上二楼。二楼临街一边全是雅座,各间用木屏风隔开。龙之骧将他二人让到里间,刚一步跨进,里边一人立刻站起向金之俊打招呼道:

“金大人,还认得鄙人否?”

就在上楼的一瞬间,金之俊已把往事全回忆起来了,此时忙说:“二先生,你我名字谐音,龙之骏,怎么会忘呢,这些年来,每回思往事,拙荆还念叨不已呢。”

说着,便诉说他回京后,曾几次寻找他们兄弟的住处,此番相见,真是天意,一定要请他们到寒舍一叙。拳拳之情,溢于言表,不想龙之骧却一笑而罢。

三人互道契阔,把个曾应麟暂且闪在一边。借这机会,曾应麟仔细将这龙氏兄弟打量一番,不由吃了一惊——二人年纪在三十上下,都长得一表堂堂,穿着也十分华丽。开先打招呼的这位身材十分高大,也较单瘦,面目清癯,皮肤白皙,三绺须,丹凤眼,目光炯炯有神,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而那位二先生虽也不同流俗,却又属于另一类人物,他个头略矮,身材略胖,皮肤也较黑,但声若洪钟,目光如电,动作孔武威猛。曾应麟想,这二人不似中原人物,金之俊如何认得他们呢?

正诧异间,金之俊已向龙之骧介绍起自己的朋友了。龙之骧听说后,又抱拳向曾应麟拱手说:

“哎呀呀,正和舍弟在拜读曾大人的妙文呢。”

说着,抄起手边一张邸报向曾应麟扬了扬,说:“曾大人指陈时弊,不但洞若观火,且文笔犀利,鄙人兄弟佩服不已。”

第23节:君臣际会(2)

曾应麟知道那是一张宫门抄,上面就有自己的劝捐文章,开始他本无心坐茶馆的,此时不由兴趣盎然。

龙之骧将他二人让到东边坐了,这时茶博士上来唱诺,龙之骧吩咐道:“金大人是吴江人,你就上碧螺春好了,曾大人请自点。”

曾应麟是山东淄博人,于茶道一向不太讲究,便说:“随便随便。”

龙之骧又点了几样点心,茶博士答应着下去。这时,唱曲的小女子和拉琴的老头还木然地呆在那里,龙之骏从怀中掏出一块碎银子扔给拉琴的,又扬了扬手,将他们打发走了,四人于是静心说话。

“听吴女唱北曲,龙先生好雅兴。”金之俊先开头,话题却是从刚才唱的小曲始,又说,“这词曲的作者好像是个女真人?”

龙之骧连连点头说:“不错,此曲作者奥敦周卿,为金人,父亲降元后官至德兴府元帅,本人也官至侍御史,他在汉人中间,名声不显,但在女真人眼中,却是很有名气的。”

一提起女真人,金之俊不由说:“女真人确实小看不得,这些年居然一连数次侵入内地,关东一路,烽燧连连,二位的生意恐怕是越来越不好做了。”

龙之骧尚未开言,龙之骏却于一边笑道:“东路固然连年告警,西边未尝就不。这年头莫说生意人,就是像金大人这等为官作宦的,日子只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么一说,四人都摇头叹息。

龙之骏瞥了曾应麟一眼说:“年初大清辫子兵才退,年末流寇又要来,这皇明的江山真是应了那句扶起东边,垮了西边的俗语,眼下满朝公卿都瘩然无声,亏得还有曾大人这样的顶梁柱子在呕心沥血,为皇上献计献策。”

曾应麟不知二人底细,只好勉强应道:“哪里哪里,曾某不过是尽人事以听天命而已。”

龙之骧放下茶盅,用颇为诚恳的语气说:“真不知堂堂大明,三百年宏基伟业,根深蒂固,何以就不能奈何这一班流寇?”

金之俊此时正一肚皮牢骚,无处发泄。要在往常,京师缇骑密布,酒楼茶肆更是番子手活动的场所,上至官员贵戚,下至平民百姓,谁也不敢对朝政妄加评论,可眼下不同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作官的个个如锅底蚂蚁,就是锦衣卫、东厂也收敛了,他们都在观望,都在思考自己的将来,还有谁愿再管这鸟事?但尽管如此,金之俊还是四处望了一眼,二楼雅座不多,外面散座下棋的、玩鸟的、斗蛐蛐的,还有谈生意的、拉皮条的,各就各位,我行我素,谁也没去关心他们,这才放心叹了一口气说:

“怎么说呢,龙先生,眼下情形,比起五年前我们见面时是更不堪了。”

说着,就把西边的消息略为透露了一些。

一听流寇即将渡黄河而朝廷无兵可派,龙氏兄弟不由露出吃惊的神态,龙之骏睁大眼睛说:“想不到才三两年功夫,流寇便已养成大气候了。”

龙之骧说:“官兵打不过满洲人还有一说,满洲人太强大了,但流寇为乌合之众,胸无大志,只是四处流窜,杀人放火抢东西,只要官军认真对待,从根子上治起,应该很容易土崩瓦解。”

金之俊勉强笑了笑,说:“怎么说呢,你我都不是当事人,事非经过不知难。”

龙之骏低声说:“官家莫非怕流寇那句‘闯王来了不纳粮’么?”

金之俊吃惊地望了四周一眼,轻轻一拍桌子道:“可不是嘛,单凭这句话,就可抵百万甲兵——豫省的饥民就是奔它去的。”

龙之骧微笑着,脱口说道:“张三有马不会骑,李四会骑没有马——要是我,局面决不会弄到这一步。”

这口吻,真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气慨,金之俊不由一怔,他没有听出龙之骧此言暗藏玄机,却认为有些轻率,不由告诫道:

“治国不比经商,其难其慎,不是旁观者能想象的,所以有人说,世事如棋局,不下的才是高手,这真是至理名言,不知大先生以为然否?”

龙之骧却用指关节敲着桌面,自信地说:“不然,治国经商,图功图利,事虽有轻重,道理却一样,因为面对的都是百姓,要说个中玄机奥妙,无非是诚信二字,不要以为百姓好欺,要知道,他们才是真正的天,天心顺了,天下太平,天心不顺,还不天下大乱?”

第24节:君臣际会(3)

龙之骏也说:“是呀,以天下之财,治天下之事,放宽些子,让利于民,又有何不可?”

是啊,堂堂大明,衮衮公卿,谁不知天意即民心呢,既然是以天下之财治天下之事,怎么就不能对百姓放宽些子呢?但话说到这份上,身为臣子的金之俊,面对一个局外人,不能不有所顾忌——再说下去,可要犯上。但胸中这股郁闷之气难平,须知眼前的大明,良田沃土为皇室、为豪强兼并,国家赋税流失,为摆脱困境,不得不加重一般孤苦无告的小民的负担。张居正任首辅时,曾在全国进行过的那次土地大清查,竟查出隐瞒漏税的土地达三百万顷,“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张居正乃狠心整治,国库正日见丰盈,不料张居正死,一切又旧病复发。正课之外,万历末年加征辽饷,每亩征银二厘,不久增加到九厘;待流寇起,又加征剿饷;到崇祯十二年又加征练饷,三项征银高达二千余万两,超过正课五倍有余。此外还加征关税、盐税、杂税,一年又是好几百万两。这些都得摊到穷人头上,富人却“产无赋,身无徭,田无粮,廛无税。”贫富悬殊,苦乐不均,上头却又丝毫也不肯“放宽些子”,老百姓再安份守纪,可被你逼得没有活路了,看不到一丝希望了,不反又待如何?想起这些,尤其是想起刚才和曾应麟说的话,金之俊只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

“唉,事关皇明圣德,不说也罢。”

龙氏兄弟却没有这么多的顾虑,只见龙之骏微微一笑,说:“朝廷不能警省,不能放宽些子,反加紧凌逼,这不是为丛驱雀,为渊驱鱼?或者说,是把个江山拱手送人?”

龙之骧也微笑着,似是满有把握地说:“据鄙人看,大明这江山是迟早要送人的了,不送与流寇,便是送与满洲人,金先生,若真是满洲人来坐江山,是否因他们是夷人,就名不正言不顺呢?”

金之俊此时正在气头上,竟也不顾厉害,说:“这时局,谁也说不准,若真是女真人当复兴,前面不是没有榜样,五胡乱华、金元祸宋,夷人的皇帝做得有模有样,现成的例子多的是,有什么顺不顺呢?孟夫子不早就说了吗?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既然孟夫子说他们合符节,女真人自然也合符节。”

一听金之俊这么说,龙氏兄弟不由开心地大笑。龙之骧笑毕说:“当然,满洲人未必有此大志,据鄙人所知,他们还一直想与朝廷讲和,只因朝廷不愿相让罢了。”

金之俊尚在抿茶,未及开言,曾应麟先说:“皇上并非不愿与关外议和,只是和有和的难处,下不了这个决心。”

龙之骏说:“这有什么难的,说穿了,无非是皇上不肯放下架子罢了。就说当初,清国的老憨王以七大恨伐明,争的并不是什么大事,杀满洲二祖那只是误会,至于什么助世仇叶赫;造成清国老女改嫁;移动界碑;听信叶赫,写信辱骂等等,都不过是些小事,只要皇上能谦虚些子,公正回复,稍作让步,不就没事吗,打又打人家不过,却要装面子,竟不该人家国书上自称皇帝,要把人家女真作蛮夷看待,不能以朝廷对朝廷,皇帝对皇帝,却让地方官去与人家谈,这能谈出个什么结果呢?”

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伐明,具体是哪七恨,一般的官员是不知情的;就是国书上相互的称谓之争,也不是一般人能知个中细节的,眼下居然从一个商人口中,闲闲道出,曾应麟不由大吃一惊,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他不知金之俊与这龙氏兄弟是什么关系,见之间的话题渐渐放开,再下去可能犯忌,便连连向金之俊使眼色,示意此地不可久留。闲聊了半天,金之俊虽然托词起身,却一手挽着龙之骏的手说:

“二位,此番你们不必再推辞了,请一定去寒舍一叙。”

龙之骏却谈兴正浓,拉住金之俊不肯放手。一边的龙之骧已看出曾应麟的不安,便边向弟弟使眼色,边连连拱手说:

“舍弟年轻,放言无忌,请二位大人海涵,改日有空,再来拜府。”

第25节:君臣际会(4)

金之俊虽殷勤邀请,无奈他们执意推辞,双方客气了半天,龙氏兄弟仍是说改日再登门拜府。

“岂凡兄,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朋友?”离开茶楼后,曾应麟不由满腹狐疑地问道,“这龙氏兄弟不像是做生意买卖的人。”

“鄙人也一直是这么看的。”金之俊点点头说,“不过,不是商人又是什么人呢?要知道,他们不必在我面前说假话呀。”

说着,他便说起认识龙氏兄弟的经过,那是在四年前的春间。

崇祯十二年秋,时任国子监司业的金之俊得到父亲重病的消息,赶紧请假带妻小回南。前一年,各路流寇被洪承畴剿降略尽,独李自成率残贼数十人潜伏于商洛山,一时销声慝迹,朝廷总算稍稍松了一口气。不想就在这时,后金兵又一次入寇了——皇太极命多尔衮、赖塔率兵分别从墙子岭、青山关深入畿内,沿涿州顺太行山南侵,先陷大名、真定等地,又沿运河进入山东,陷济南,俘德王,先后占领五十多座城池,掳掠子女玉帛无数,至第二年春天才撤回盛京。经此一闹,中原一路几无净土。金之俊一行南下才到通州便遇了难题,按计划,他是欲在通州走水路沿运河南下,但就在这时得知消息,说数万后金兵,正押着掳获的战利品,沿运河北上,青县、沧州一线,烽燧连天,除了逃难的人群,便是各路勤王之师,一般的商旅谁敢穿战场而过?于是,他只好临时改道起旱路,出良乡、房山经涿州直趋真定,不想才走了不三百里便遇上了土匪,那一回,若不是龙氏兄弟拔刀相助,他一家老小的命全丢了。

那天,他们一行人:他、夫人和十二岁的儿子、八岁的女儿,另外就是一名叫葛陆的仆人,在通州西关雇了一辆大车,夫人带儿女坐车,他和葛陆各骑一匹驽马,出涿州直奔定兴,想在天黑前赶到那里。

按常规,这一带说到哪里去也乱不了,因为尚在顺天府的范围内,京畿要地,防范严谨。但眼下这里却到处都是兵燹之象,有些地方,逃难的尚未回来,十几里无人烟。为了能见上父亲一面,金之俊也顾不得危 3ǔωω。cōm险了。先是在涿州南关连升店,店主家是北京人,很厚道,见他们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便一个劲劝他留下,等有了大队商旅后结伴走,但车主却认为没事,不愿等。于是,他们一早就离开了涿州。

走了三十多里,来在一十字路口。因肚中有些饥饿了,只好停下打尖。这里是太行山脚下,拒马河与易水在此地交汇,山多路狭,很是险峻。往前是定兴、保定;右拐是涞水、易州,左拐去新城、霸州。都是大路,往日这一带十分繁华的,尤其在这十字路口,原来大树下有一家客店,树下一排排桌椅,供过往行人歇息,大堂上更是散满行客,热火朝天。但这一切皆因大兵经过而消失了,眼下仅空屋三间,却不见人迹。

他们正一边吃着干粮一边叹息,就在这时,只听一阵马蹄声,十分急速。他们一惊,赶紧起身,只见灰尘起处,有四匹马急驰而来,为首两人,才二十四五岁的样子,身材魁梧,衣着华丽,腰间各挎一把腰刀,面皮较黑的那个还背了一把弹弓,紧随其后的是两名伴当,也带着刀剑,样子有些不尴不尬。他们见了金之俊等人,其中那个身材略单瘦的便勒住马头,于马上向金之俊拱手道:

“客官,请问去保定府的大道是笔直向前还是右拐。”

金之俊心想:看来,他们与自己是同一个方向,他们一行四人,年轻力壮,若肯与我们为伴,也相互有个照应。想到此正要回话,不想一边的车夫却先开言说道:

“保定府在西南,过了前面的山包要往右拐。”

金之俊心想,去保定本是沿大路笔直走,往右拐是去易县。正要纠正,却瞥见车夫在向他使眼色,一时不明就里,还要分辨,车夫却说,这一带我熟得很,信我的没错。这一行人见他这样说,便也不疑,竟真的往前去了。

待他们转身,车夫却不待他动问先冷笑着说:“大人,这一伙人有些不地道。”

第26节:君臣际会(5)

金之俊说:“你凭什么说他们不地道?”

车夫说:“他们操京师口音,如果是北京人,去保定府还要问路吗?从前门出城,笔直往南,府对府,三百五,这是三岁孩子都知道的。”

金之俊说:“那也不尽然,看打扮,这是一伙富家子弟,且骑的是一色的口外良驹,或许是没出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