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帝国的涅盘-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局为重,先挥师救宁国,同时上表天王洪秀全,要求杀韦昌辉以谢天下,并声称将班师还朝,讨伐韦昌辉。

然而,出乎石达开意料的是,他尚未回师,韦昌辉的人头就被天王送来了,倒霉鬼的名单上,又多出了两百多号人。据说韦昌辉惨遭肢解,天京城的巷子里到处悬着两寸多宽的肉条,旁边标注着“北奸肉,只许看,不许取”。

一八五六年底,石达开回到天京城,受到英雄凯旋般的欢迎,然而在翼王心中,却是失去家人的沉痛,失去战友的感伤和对天国未来的迷茫。作为永安五王中最后一人,他强忍下悲伤,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辅政的重任。他一人独居,每天夜里批改白天收到的文牍,次日早晨由侍从把批示张贴在他住所外面的墙上。

可是洪秀全并不信任他,他封自己的两个老哥洪仁发、洪仁达为王,让这两个“既无才情,又无算计,一味固执”的蠢家伙处处牵制石达开。次年四月,忍无可忍的石达开愤而离开天京出走,十余万精兵随他而去。然而离开了天京城的石达开,成了离开大地母亲的泰坦,也失去了当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力量,他屡战屡败,最后全军被围于大渡河畔。他亲往清军营中“自首”,想舍一身而挽救部下,但最后其部属仍惨遭清军屠杀。一八六三年六月二十五日,石达开在成都被凌迟处死,临刑时神气凛然,无丝毫畏缩。

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评价称“石逆狡悍为诸贼之冠”,“石逆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理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畏忌也”。洋人麦高文也评价说:“这一位青年领袖是英勇侠义、勇敢无畏、正直耿介的,正是全军的中坚人物。他的头衔称为‘电师’,这真能表达他的行动。他是饱受教育而又能行动的人。”

他是那个时代最悲剧化的英雄。

“天京事变”中,被称作能代上帝立言的人间精灵,且与洪秀全同为上帝之子的杨秀清死了;当年捐弃全部家财资助拜上帝会,同为上帝之子的韦昌辉也死了;太平天国重要的军事领袖秦日纲也死了;数万来自广西的百战精锐也死了;元勋中唯一幸存的石达开,负气他去,全军覆没于大渡河畔……人间天国的脊梁垮了。

更糟糕的是,“天京事变”,彻底埋葬了天国的梦想与神话,让人们从迷梦中醒来。李秀成认为,如果不是清朝方面奉行严厉的杀戮政策,也许太平天国那个时候就该结束了。当时清方记载民谣称:“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统,依旧让咸丰。”这反映了事变对天国上下人等的巨大震撼与冲击。

八、大清朝的烦恼

“天京事变”沉重地打击了太平天国,可清军此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八五六年十月,几乎就是“天京事变”发生的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两国各自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历时四年之久,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耗时相等。一八五七年底,两广总督叶名琛创造了一个军事史上的奇迹,他老人家“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只是一门心思地求神问卜,结果英法联军轻易攻陷广州城,叶总督被俘虏——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战争史中,唯一一个被外敌俘虏的封疆大吏。叶总督被英国人像运“猪仔”一样海运到加尔各答,因为水土不服,病死于异国。一八五八年五月,英法联军又攻陷大沽、天津,为息事宁人,咸丰皇帝派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议和,正在北边趁火打劫的俄国人也闻风赶来,再加上一直以调停为名的美国人,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等四国签署了条约,史称《天津条约》。

次年六月,双方为在何处换约争执不下,又在大沽大打出手,清军小占便宜。英法两国鬼子于一八六零年卷土重来,再度攻陷大沽、天津,双方在直隶通州会谈,因洋鬼子骄横无礼(不肯答应在换约时向皇帝跪拜),谈判破裂。清方僧格林沁亲王将对方的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三十九人扣押,亲自痛骂一顿后,解送刑部大狱,要让洋鬼子尝尝中国天牢的滋味。据说僧亲王一边骂,边上的清兵就狠劲地敲巴夏礼的脑袋以示强调。另一个谈判代表洛奇更惨,被抓着头发和胡须在僧亲王马下的尘土中蹭来蹭去。在押送途中,他们身上的金纽扣什么的,都被押运的大兵们拿走。

然而,这一行为虽然快意恩仇,却严重违背了国际公法,而清方扣人的理由居然是:“该夷巴夏礼能善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现已就擒,该夷兵心必乱,乘此剿办,谅可必操胜算。”

被激怒的英法联军继续向北京进军,僧亲王亲率大军迎击于张家湾、八里桥一线。中国军人虽然勇敢顽强,但装备和战术技能与对手相去甚远,遭到惨败。德里松伯爵在《翻译官手记》中记录到:“桥口站着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像是总司令的旗手。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王之旗,所有官长的眼睛都注视着它,因为它正向全体中国军队下达着命令……此刻,全军精锐亲自保卫的那座桥也业已堆满尸体,然而这个鞑靼人尽管已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霰弹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这就是电影“火烧圆明园”里,那个感人肺腑的镜头之出处。

英法联军攻至北京郊外,咸丰皇帝仓皇出逃热河,巴夏礼等人虽然被释放,但让英法联军愤怒的是,代表团中二十六名英国人,死伤各半;十三名法国人,七死六伤,随团采访的《泰晤士报》记者包尔贝甚至被分尸。

英国人坚决要求烧房子以示报复,但法国人则认为抢劫是个好主意,放火属于损人不利己,兴趣不大。最后,英国人的主张占了上风:“第一,被囚诸人,手足缚系,三日不进饮食,其受如斯野蛮之待遇,即在此地。第二,若对于中国政府所为不顾国际公法之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之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若现即与之媾和,订约撤兵而退,中国政府必以吾国人民为可以任意捕杀无忌,在此点上必须警醒其迷梦也。皇帝避暑行宫固已被掠,然其所蒙损失,在一月内即可恢复原状。……圆明园宫殿之为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为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因此,联军决定焚毁圆明园以给中国人留下一个“久远之印象”。

这个目的,他们达到了。至今,在北国的旷野上,在野花蔓草中,犹有那洗不尽的耻辱与悲凉。但我们中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份耻辱的由来?

勇敢不能掩饰愚昧,勇敢也不能掩饰落后,勇敢更不能掩饰这个帝国的衰落。

一八六一年八月,咸丰皇帝病死在热河,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所生的皇长子载淳继位,是为清穆宗,时年仅五岁。十一月,叶赫那拉氏与恭亲王奕两个小青年,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咸丰指定的“顾命八大臣”中三人被杀,五人被革职。叶赫那拉氏与咸丰皇后钮钴禄氏一同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叶赫那拉氏就是慈禧太后,接下来,她将统治中国四十七年。两个半世纪前,她的祖宗叶赫部首领金台石,在兵败自杀前,曾恨恨地说,爱新觉罗是我们的大仇人,叶赫部哪怕只剩下一个女人,也一定要报此仇。慈禧太后死后的第三年,清朝便灭亡了,近代的人物,大多将清朝灭亡的责任归咎于她。这位叶赫那拉玉兰儿,大概就是金台石所说的那个女人吧?

九、“太平”与“中兴”

被老派人物讥讽为“鬼子六”的恭亲王奕,在慈禧的大力支持下,掌握了军政大权。他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自任总理大臣,一心一意地办起洋务来。因为他不像老派人物那样妄自尊大,能够比较理性地和洋人打交道,所以得到了洋人的支持。

而在天京,也换了一套班子。为了弥补“永安五王”留下的空缺,天王洪秀全提拔了一批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陈玉成被封为英王,李秀成被封为忠王,共同掌握了军事大权。而自香港归来的拜上帝会元老人物,天王的堂弟洪仁则被封为干王,担负起了内政工作。虽然这几位杰出人物的才干并不逊于他们的前辈,甚至在道德操守上还有过之,但此时,太平天国赖以起家的精神支柱,早在“天京事变”的炮声中轰然倒塌,他们除了一己之力,已无所凭借。

力量的天平逐渐倾向清朝一方。缓过神来的清朝新政府,对外争取外援,对内则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实干派,竟然回光返照。清王朝数十年的人才储备,两百年的正统熏陶,此时逐渐发挥出效力,而失去了精神武器和道德力量的太平天国则一蹶不振。

一八五六年十二月,武昌第三次失守,接下来,一八五八年四月太平军又丢掉了九江,猛将林启荣战死沙场,清军于一八五七年六月再度围攻天京。

虽然李秀成、陈玉成等人也取得了再次击破江北、江南大营,以及庐州三河镇之战的胜利,但形势日趋严峻。西洋各国对清政府表示支持,甚至还在上海战役中直接参战,击退了李秀成的大军。一些西洋人则以个人身份加入清军作战,组织了“洋枪队”参战,如华尔、戈登的“常胜军”,法国人组织的“常捷军”等。

一八六一年,天京的最后一个外围屏障安庆失守。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则进军上海,窥视苏州、常州,左宗棠所率的另一部湘军也自江西进入浙江。

一八六二年五月,正当李秀成准备攻取上海时,陈玉成固守的庐州遭到清军进攻。在安庆解围战中遭到重大损失的陈玉成兵力薄弱,只得退出庐州,在途经寿州时,被当地团练头子苗沛霖出卖给清军,随即于六月间被杀,当时才二十六岁。天国的顶梁柱又塌了一根。

这时候,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所率的湘军主力,也进抵天京城下,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天京攻守战。围城之初,李秀成曾率十三王,以二十万大军围攻曾国荃驻军的雨花台,但连攻四十六日不能克,被迫撤围。北伐时,两万太平军就可以纵横北中国,而此时,二十万太平军竟连曾国荃两三万人都吃不掉了。短短数年间,天国已走到了末路。

一八六四年六月,洪秀全病死。他在病中坚决不肯服药,也许是不愿亲眼看到天国的毁灭吧?李秀成虽然在围城之初建议突围他去,但洪秀全不肯接受,每天但说“天话”——这些指示大多荒诞无稽,连李秀成都觉得是“梦话”。

七月十九日,固守了两年的天京城终于陷落。李秀成保护着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他把骑惯的好马让给幼天王,而自己却掉队被俘。曾国藩亲自从安庆赶到金陵城下,和这位太平天国的末路英雄进行了坦率的交谈,两人颇有惺惺相惜之感。但交谈的内容,曾国藩后来却相当隐晦,避而不谈。

当时曾国藩门生亲故遍天下,东南军政大权尽在他手中,若他有异念,则天下鹿死谁手,未可知也。因此,他身边的野心家个个跃跃欲试,而清廷对他的猜忌也日深。

传说他九弟曾国荃曾私下里劝他自立为帝,取代满清政权,他踯躅通宵,次日对老九说:“人家待我们还好,何忍出此?”还有传说讲,他手下大将彭玉麟也曾密函问他:“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其有意乎?”曾国藩读罢,勃然变色,急道:“不成话,不成话,雪琴(彭玉麟字)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然后把信撕成一团,吞下肚里去了。清军阵营的人马尚且如此,敌对阵营的李秀成,会不会也“英雄所见略同”呢?而在曾家后人中,也确实有“李秀成劝文正公(曾国藩谥号文正)当皇帝,文正公不敢”的说法——这大概就是曾国藩对两人的谈话秘而不宣的原因吧?

李秀成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写成了数万字的《自述》,这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重要资料。在《自述》中,李秀成沉痛地讲述了太平天国从崛起到衰亡的过程,这是一篇让人惋叹不已的回忆录。他请求清政府停止对太平军残部的屠杀,为天下留些元气,“至肯赦者,天下闻知,无有不服”。此外,作为著名战将的忠王,还对国防和军事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

然而,正如当时西方报道的那样,“忠王现正在撰写自传。同时,他也在等待着北京的裁决。至于会是怎样的判决,其实已勿需多问。确实,大清政府如果放过像忠王这样声名卓著的叛军领袖人物,那一定是疯了。他的名字本身就是反抗的代名词,只要他举起一面旗帜,全国各地就会有无数的人聚集到他的周围”。

他的下场,已经毫无悬念了。

曾国藩随即自剪羽翼,上表要求大规模撤裁所部湘军,从此恩宠愈固。

天京城破的那个下午,幼天王洪天贵福远远的望见湘军攻入城中,拔腿就想跑,却被自己的媳妇们(他九岁时,老天王就给了他四个媳妇儿)哭哭啼啼地绊住了。亏得幼天王有急智,谎称看看就来,方得以脱身。他冲到天王府门口,又被守护朝门的女官挡驾,幸好忠王等人及时赶到,才把他从女官们的纠缠中救出。半夜里,忠王率一千多人假扮清军,护卫着幼天王从太平门突围,但湘军随即赶来封锁了突破口,李秀成等人被打散。

在残余将士的拼死掩护下,幼天王这个连骡子和马都分不清的少年,终于骑着李秀成让给他的那匹名马逃脱,总算没有暴殄天物。他逃到堂叔父干王军中,然而大势已去,干王的军队也很快被清军打垮,他本人被俘牺牲。

再一次逃脱的幼天王,在清军的追捕中只剩下独身一人。他谎称姓张,湖北人,在当地的一户农家打了四天短工,还剃了头。然而,那家人也不敢收留他,打发他回家。在路上他多次遇见清军,一次被抢了衣服,一次被逼着挑竹子。一八六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他被巡逻的清军抓住,这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立马被人家套出了身份。

他也写了一份《自述》。在《自述》中,他把责任都推给死去的老爹和忠心耿耿的将士们,“那打江山后,都是老天王做的,与我无干。就是我登极后,也都是干王、忠王他们做的。”然后话锋一转,广东地方不好,俺也不想回去了,就跟着抓到我的唐老爷回湖南去,好好读书考个秀才吧!

这个来自湖南的唐老爷,名叫唐家桐,是清军中的训导官。大概是唐家桐对他颇有些好脸色,幼天王曾赋诗一首歌颂他:“老爷识见高,世世辅清朝。文臣兼武将,英雄盖世豪。”虽然诗的立意和笔力不敢恭维,但感情还是很诚挚的。

然而洪天贵福实在是太天真,一旦幼天王的身份被确认,他年轻的生命也就走到尽头了。十一月十八日,幼天王被押赴刑场凌迟处死,就在他临死的前一天,他还给唐老爷写了三首诗,题目叫作《右送唐家桐哥哥诗三首》,末署“甲子年十月初四日夜五更”。诗如下:

〖其一

跟到长毛心难开,东飞西跑多险危。

如今跟哥归家日,回去读书考秀才。

其二

如今我不做长毛,一心一德辅清朝。

清朝皇帝万万岁,乱臣贼子总难跑。

其三

如今跟到唐哥哥,惟有尽弟道恭和。

多感哥哥厚恩德,喜谢哥恩再三多。〗

老天王在天之灵,听见这句“如今我不做长毛,一心一德辅清朝”而没有诈尸还魂,再次印证了一切妖魔鬼怪都是骗人的把戏这一唯物主义真理。

洪天贵福说得对,“乱臣贼子总难跑”,连他自己在内的太平天国大小头目很快被一网打尽,无分贤愚,玉石俱焚。各地的动乱纷纷被平息,洋务派人物各自粉墨登场,一时“自强”之声响彻云霄。因时当同治、光绪两帝统治时期,故号称为“同光中兴”,看起来,天下似乎太平了。

然而,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虽然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一干名臣殚精竭虑,这个“中兴”也只不过是清帝国最后的回光返照而已。内乱方兴未艾,而放眼天下,正是列强雄踞,虎视眈眈,“清朝皇帝万万岁”同样只是梦呓罢了。

在这场内乱中,曾经不可一世的中华帝国,耗尽了自己的元气。内战英雄们,或以人间天国为号召,或以捍卫名教为旗帜,然而归根结底,都是在为一姓天下相互屠戮。李秀成在他自述的最后,忽然变得迷惘了,这样忠心耿耿地辅佐那样一个梦游中的天王,到底是为什么?“实我不之知也……”李秀成坦白地说道。

曾国藩与李秀成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然而连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果真是为了名教吗?果真是为了天国吗?都不是。

在东方,东瀛岛国正在崛起。三十度春秋后,甲午年,中日战于黄海、朝鲜之间。当是时,天下英雄已经凋零殆尽,只剩下七十多岁的李鸿章独撑残局。老先生殚精竭虑还挨了一枪,却赢得天下骂名。骂得最起劲的,却是那些安坐在大后方袖手旁观的书呆子们。

两千年的帝王世纪,终于书写到了尽头。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这一段往事时,请记住俾斯麦那句当头棒喝:“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

…………………………………………………………………………………………………………………………………………………………………………………………………………………………
更多精彩电子书请登陆网。cc
网出品必属精品

………………………………………………………………………用户上传之内容结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