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位面仙官令-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如我轻轻的来;
挥挥手,带不走一丝云彩,
却带走你们的武备和粮草……
不过临走之前,杨烈又将郑县县令及守卒放出,这使得他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帮黄巾贼到底想要干什么,不过不管他们想干什么,自己的性命得以保存,俱弹冠相庆;当然为了保证自己的官职,郑县全体上下守口如瓶,以至于郑县曾经易主的信息愣是除了当事人之外,其余人根本无从得知……
一路跋涉,杨烈广散侦骑、昼伏夜出,专走偏僻小路,逢队必躲、见人必让,见到大城就绕,小城就诈,并尽可能不伤人性命,又对百姓秋毫无犯,致使众多县城对其三缄其口,这使他们这支队伍居然一路平稳北上,并一路坦途,终于从宛城的包围之中杀了出来,一路北上至黄河,准备渡过黄河进入冀州领地直接千里投奔大贤良师张角。
在三国时期,冀州为大汉十三州之首,沃野千里、兵源甚多,兵家必争之地,也即是袁绍发家之地。时称中原,地域十分广阔,也是黄巾起义的核心地区,天公将军张角于此聚集了数十万众,已经拿下了冀州大片地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烈远眺着那滚滚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波澜、壮阔而又空灵、空寂,这是一种心灵的洗涤……
心中不由暗自感叹道,现实中的黄河他不是没有看过,但是那历代治理过的黄河早已没有了原貌,更不会像眼前这一般给他那么多的震撼,那股滚滚东去的气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险峻,尤其是那历史沉淀下来的沧桑、古韵,诉说着多少故事……
谁的梦向天阙
冷月边关
狼烟走牧笛来
不见大漠荒原
谁的爱让天下
万方奏乐
金银散人心聚
还看绿水青山
上下五千年
大梦无边
梦回大汉可看见
遗留的诗篇
纵横九万里
大爱无言
一曲长歌可听见
拨动的和弦……
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千古风流人物,便在滚滚黄河见证下成为历史!
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这种亲自见证历史沧桑的感觉,犹如洗尽心中的铅华,使之灵魂得之升华,非语言所能表达。
“上下五千年啊!人生尤如沧海一粟!”
“沧海桑田,莫过于此!”
只是望了一眼这滚滚黄河,便感觉自己似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杨烈伫立在黄河岸边,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空间……片刻,毅然而又绝然的转身,踏上茫然而又未知的旅途……
此时杨烈在《三国》这个位面中已经渡过了四十五天,几乎已经度过任务要求的一半时间了。此时,大汉军队中的历史名将们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初露峥嵘,这一路北上,多方打探,杨烈所能够听到的名字就有何进、卢植、皇甫嵩、朱儁、董卓、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关羽、张飞等等。
这一连串的名字听过去,杨烈头大如斗,便已经知道了黄巾起义离败亡不远了。
不过,这短短几天之内发生的事情又急剧变化起来,许多事情的走向一下子偏离了原本的历史渠道,将其拉向了不可预知的未来。
首先,发生剧变的就是在杨烈撤出南阳不久后的宛城渠帅赵弘。原本赵弘乃南阳黄巾渠帅张曼成手下,张曼成被南阳太守秦颉击毙后被拥立为帅,率众攻陷宛城,与朱儁、秦颉、徐璆等朝廷军队对垒数月有余,最终战死,其事迹见《后汉书》。
然而此时身在宛城的渠帅赵弘,以黄巾众老弱为饵,突然命其强攻汉军军营,然后声东击西,率精锐突然撤出,让城别走!并在撤退途中,三撤三伏,伏击并杀死了大量汉卒,而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瞒天过海,漂亮漂亮地玩了个金蝉脱壳,在汉军的视线中不知所踪……
第十八章 八方风雨会冀州
风云突变!
而突变之始就在于宛城黄巾渠帅赵弘!
有传言黄巾渠帅赵弘身边有能人相助,又有传言乃是奉大良贤师锦囊妙计……不管如何赵弘所部行踪成谜,宛城局势愈加迷离。
另一方面,随着赵弘所部的不知所踪,南阳附近的其他黄巾势力们受到极其严酷的围剿,不得不开始大批大批地向其他地区转移,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在杨烈杀出南阳包围圈之后不久,开始北上与东进,前往投奔其他的黄巾渠帅。
其中青州黄巾军势力越发壮大,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冀州的黄巾军势力。随后,有传言皇甫嵩与骑都尉曹操合兵,大战黄巾渠帅波才,波才兵未败而汉军也未胜,两败俱伤,并且之后黄巾渠帅波才放弃残兵、独领精锐转战千里,行迹也变得不知所踪……
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黄巾军精锐正逐渐往冀州聚集,战局日益跌宕起伏、形势万变。
不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又或者具体什么局势,那就是杨烈所无法猜测的了。可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历史逐渐正在走向模糊,杨烈所知的大势,已逐不可待,一切充满未知,一切未知的起点就在宛城、就在赵弘身上……
赵弘的突然不知所踪直接导致了南阳黄巾军的溃势,让南阳黄巾军势力提前数月进入了溃败阶段。
可是,很诡异的是,在其他六州黄巾军势力也如宛城局势,风云突变,黄巾军裁汰老弱的同时,其精锐部队纷纷让城别走,种种迹象表明,各部所属精锐均秘密向冀州大良贤师张角部聚集。
局势诡谲!
杨烈的先知先觉已必不可考!
冀州由黄巾军统帅大良贤师张角所率领的部队们却越发壮大了起来、并远远超出原本历史时期,更兼之黄巾军将星云集:天公将军张角、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军张梁、豫州渠帅波才、波才副帅彭脱、涿郡程志远、邓茂、孙仲,甚至黑山军所部张牛角、张燕、杨凤、于毒等等……不知凡几!
青州军管亥、斐元绍、周仓、廖化等所部,突然疯狂攻打州郡,舍命攻击,致使青州局势一片糜烂,汉军势力荡然无几……紧接着各部只留少量精锐及大部老弱、孩童守城,大部精锐又突然大规模云集,按部就班、稳打稳扎地向青州、冀州交界处缓缓移动,势不明。
接着,天公将军张角于冀州大败卢植,卢植兵败之后让冀州的大汉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于是朝廷又罢免了卢植,派遣董卓前来统军进攻张角。结果,董卓一来立刻便吃了一场大败仗,要不是刚好被当时途经的刘备、关羽、张飞所救下,恐怕这个位面就没有后来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战了。
显然,毫无争议的一点就是,大汉阵营方面在冀州的军事势力几乎为零。而黄巾军阵营方面几乎放弃了各州,只是集中在冀州和青州,军事力量集中在一起,局势诡异!
于是,分散于其他地方黄巾军们都不约而同地朝着冀州地区聚拢,而汉军也是大力阻拦,并积极收复失地。一路惨烈,本来略微有点平静的局势,又变得动荡不安、冲突更加激烈……更出现了张角先破卢植,后破董卓的事件,冀州地区的黄巾军声势愈旺、越发势不可抵挡。
青州,在上古时期,《禹贡》“九州”之一,大汉十三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
杨烈估计那里不久后很可能有更大的变动,一动就是天地变色、日月无光!在此位面可以说是中华文明自三皇治世,五帝定伦至汉末此段时期内未有之大变局!
表面上看整个局势的焦点在冀州,但做为现代人,杨烈更有超出此时代的认知,甚至杨烈他们认为此时青州黄巾军所部的聚集不是为了支援冀州,而是为了接应冀州。
青州,三国时期的人们从不认为青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他们的焦点只是聚集在冀、豫、荆等,但杨烈他们可不这么认为,青州就相当于现代山东大部,而杨烈在现代又世居山东聊城东昌府,对山东有着清晰的认知。古人眼里的无用之地,现代人可不敢苟同!
几经博杀,又兼之大势所趋,不管是生存,还是为了更多的收集气运,杨烈决断北上冀州。
之所以杨烈选择率军北上,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那就是他手下有兵!
杨烈以及他手下的兵现在可是汉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势必拔之而后快!
由于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是比较缓慢的,杨烈到现在才打探到这些消息,那么毫无疑问的是更多的黄巾军在他杀出南阳之前,就已经有投奔到大良贤师张角麾下的意图,甚至已经在路途中。
再一个,杨烈所部一路走,一路收集溃散的黄巾军,更兼之一路诈城,并收降精壮汉军士卒及精壮民汉,走走停停,边走边训练,愣是比其他黄巾军各部晚到了好长一段时间。
杨烈虽然晚到了好长一段时间,可是他在杀出南阳的时候却沿路聚军队甚多,精锐已达三千有余,辅军万计,隐隐一方主帅,更兼之军威日盛,兵威之锐,声名日渐远播,甚至大名已经传入大良贤师张角耳中。更因在于杨烈缺少物资之后,直接率众三千余人拿下了一座防备稀松的郡城,一路走,一路诈,一路战!声名日显!
就在杨烈沿途收拢黄巾军残兵撤退时,其他的黄巾军势力也跟着退出了南阳地区,直接导致了汉军没能全面清剿掉该地方的黄巾军势力,使得相当一部分的黄巾军残兵得以撤向了青州与冀州。
现在整个中原地区都打成了一团乱麻,原因就在于汉朝允许各地招募义兵平乱,刘备就是这个时候得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这才有了最开始的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如今,杨烈在其所部威望极高。
从初入位面之时,购粮资助黄巾军是为“义”;奋勇率队突围,并亲自断后是为“勇”;火拼黄巾贼、清理门户是为“忠”;巧设埋伏、巧计诈城是为“智”;对庶民秋毫无犯、对手下士卒关怀备至、视如己出是为“仁”;积极练兵,使士兵明纪律、懂礼仪是为“礼”;转战千里,与士卒同甘共苦是为“毅”……
可以说杨烈在士卒们眼中他可以说是威势极重……更兼之杨烈所部日益精壮,也逐步开始转变策略,遇到汉军,能诈就诈,不能诈就吓,不能吓就打,更是将游击战发挥的淋漓尽致,黄巾别部都是精锐越打越少,而杨烈所部却是精锐越打越多更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当杨烈所部进入冀州时,其部所属精锐已达有万余,辅兵、民壮数不胜数,声势浩大。更因为杨烈所部进入冀州之时排着四四方的方阵,踩着整整齐齐的脚步,军容之盛、阵势之齐、装备之巨,千军万马尤如一人、枪如林、箭如雨。
军威如岳、兵锋如刀、气势如虹,直骇得黄巾各部渠帅面色惊恐、不敢直视、纷纷低头避让,更惊得大良贤师张角目瞪口呆,人公将军张宝、地公将军张梁膛目结舌,致使“三公将军”张角、张梁、张宝一齐亲自出城相迎……
可以说杨烈已经直接步入黄巾高层,仅仅次于“三公将军”之下,隐隐高出其余黄巾各部半畴。
此时!
黄巾军各部最精锐、最善战的部队已经聚集!
而汉军也在调兵遣将、各陆英豪及其所部蜂拥而聚!
整个黄巾起义的成败就集中在了这片土地上!
整个大汉、甚至可以说整个世界、整个位面的焦点都聚集于此!
大战一触即发!
一时间,风起云涌、日月无光、群雄汇聚!
八方风雨会冀州!
第十九章 初见张角
树欲静而风不止!
杨烈所部极其高调的入城,更是引起各方渠帅的窥探,尤其是大良贤师张角曾多次在公众场合大力赞赏于他。本来杨烈是想低调来着,但现在再低调也低调不起来了!
黄巾军各部云集冀州,聚于钜鹿!各方渠帅本为一方霸主,嚣张跋扈,除大良贤师张角外,谁也不服!见到名不见经传的杨烈所部居然受到三公将军亲自出城迎接,火就腾的一样就冒了上来,事事想找杨烈所部麻烦,想要压其一头,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黄巾军中也是要讲资历的。
但杨烈所部只是紧闭营门,没日没夜的操练着士兵,每天营帐内的呼喝声、口号声,整齐而划一,士卒对战声、厮杀声,爆喝声、兵器对抗声等不一而足,这声音对外面虎视眈眈的各方渠帅来说,既是一种挑衅、又是一种威慑……只气得各方渠帅牙痒痒,想找麻烦却又不敢……
夜!
很沉!
风!
微动!
万籁俱寂!
白日的喧嚣已渐渐远去,皎洁的月光透过云层悄悄的窥视着这片营地,偶尔远处还会传来一阵阵轻微的马蹄声和蟋蟀声,使整个夜晚更加空灵、虚幻而又那么的令人舒心!
但杨烈却伫立在营盘中,仰望明白,长嘘短叹!
“唉!”一声长叹,外面汉朝精锐大兵压境、各路英豪虎视眈眈。而黄巾军……黄巾军内部各方渠帅却只知争权夺利、只知意气相争,既没有大局观,更不知团结才能求存。
“真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竖子不足与谋!”
“前途堪忧啊!”
杨烈连叹三声,以至于有些心灰意冷……
但是大良贤师张角的行为却让杨烈有些摸不着头脑,只因为当时杨烈所部率队进城之时,大贤良师并没有收编他麾下士卒的想法,甚至还调拨了很大的一批人给他,更是调集了大量的军资与他,隐隐已经有将他提拔为黄巾军一方渠帅的意思,甚至还不是一般的渠帅。
据杨烈观察,有那么一丝丝要让他成为众渠帅之首的意思。但杨烈既不是张角弟子,更不是黄巾嫡系,而且他只是一名地方豪强而已(地方豪强也有待考证,毕竟黄巾军也有军事情报系统),张角种种行为更让杨烈有些匪夷所思,甚至有些不好意思……
杨烈苦思半天,才想到一个很勉强的答案,那就是黄巾军里面能用的大将实在是太少了,而杨烈从其一路的战绩来看,可谓出类拔萃!虽比那些名将相差很远,但别忘了这是黄巾军阵营,他们大部分本身就是泥腿之出身,实在无人可用,只能矬子里拔大个吧……
张角麾下并不缺士兵,但是却缺少能够统兵的大将,他现在于钜鹿、广宗两地已经汇聚了百万余众,可是却没有足够的将领去训练这些士兵。哪怕是时至今日今时,那黄巾军的本阵之中能有十万人正规士兵就已经是顶天了。甚至很可能连这个数目都没有,绝大部分都只不过是拉起来凑数的黄巾众罢了。而且军纪极为松散,各方渠帅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手下到底有多少人。
这样的军队弱点很明显,从刘关张三人能够轻松地从万军之中救出来董卓便足以窥视一二。
反观杨烈所部,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了……
“可能进城时太高调了吧,张角求才若渴吧?……”
杨烈自我琢磨道,但隐隐感觉事情不只这么简单。
此时夜已深,忽闻传令兵入营,着杨烈即刻觐见大良贤师张角。
杨烈三言两语把传令兵打发走后,为了以防万一,杨烈带自己本部亲兵队前往,并命两千精锐沿途接应,还立刻动员所部精锐士兵,身着兵甲、严阵以待。
不能怪杨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毕竟,杨烈属于无根之萍,细究的话,他们来历不明,而且杨烈只相信自己以及自己他手底下一路风风雨雨走过来的士卒们。
杨烈束好兵甲,明面上只协带一把长刀,暗地里却把军刺暗藏于腿部,这才去中军主帐觐见大良贤师张角。
一出营地,杨烈便感觉到了一阵窥视的目光,这不是第一个,在达到钜鹿之后他就发现四周冒出来了数道窥视的目光,不过这些人目光最终都被他全部挡了回去,杨烈挺起胸膛、扶好长刀,抬头、挺胸,昂首阔步、气势高涨地率亲兵走向中军大帐。
当杨烈步入张角的中军主帐之前,很意外的是,并没有被要求解除兵器,甚至帐前守军就如没有看到他一般,任他来去自由!
甚至等他步入营帐之时,发现里面并没有什么人,只有一人伏于案前,一手提油灯、一手轻抚一张地图,手指一点一点的移动着,并细细地看着,听到杨烈的脚步声,但没有起身,更没有抬头,整个营帐很沉静、沉闷,没有一丝声音,只有灯火发出轻轻的“滋滋”声,但沉静、沉闷中似乎又酝酿着什么……
“形势不妙啊……”杨烈心中默默地叹息!
其实杨烈步入营帐一瞬间,帐内之人的手就轻微地抖了一下,但没有逃过杨烈高度紧张的双眼。紧接着杨烈的视线便被中央的那个身影所吸引,他约莫中年,身穿黄色宽袖葛衣、须发飘飘、面容儒雅、仙风道骨,却又透着一丝刚毅、执着,眼窝深陷,目光如鹰,一下子让他原本儒雅、缥缈的面貌多出了一股凌厉的威势。
杨烈一看便知道了此人便是传说中的大贤良师、《太平要术》的主人、在汉末掀起滔天巨浪的张角,那在冀州地区拥有无上威望之人!
杨烈并没有像黄巾士卒们一样崇拜地仰望着张角,而是略带审视、而又稍微带点警惕,甚至带着一丝的怜悯神色复杂地、居高临下地注视着张角,并在脑海中回忆历史上张角的生平。
“张角好像是在三国初期病死的吧,而不是战死的……那么既然是病死的,现下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了吧。”杨烈静静的回忆着,“而且张角死后,是由其弟张宝继续领导黄巾起义……”
“对了!”杨烈心中猛地一惊!“既然张角死后是由其弟张宝继任的话,那么!那么……说明张角无子!而且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张角有子,只是在野使中传闻,张角只有一女名曰张宁!”
第二十章 贫道张角,见过道友
“张角无子!”这一想法犹如一道闪电,晴空霹雳般闪在杨烈的脑海中,汉代人对儿子看的很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张角竟然无子……竟然无后……”杨烈神色复杂的看着那个伏在案牍上有些消瘦、又有些颓然,而默默奋斗的中午男子,忽然眼角慢慢流出两行清泪,有一种热泪灼伤的感觉……
历史关于张角这个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想要了解一个人,未必要明白他内心深处的想法,直接从他所做的事情就能够看得出来。
东汉末年,天下大灾!
冀州地区更是灾情严重,地方官府不予赈灾,豪强士绅也不愿开仓济民,最终导致地方饿殍无数。在这个时代,卫生条件是极差的,一旦出现死人过多的事情,如果没能够及时处理掉的话,几乎立马就会引发瘟疫蔓延!而大贤良师张角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传播太平道的,并且一下子汇聚了数十万众的教徒!
当时冀州地区瘟疫蔓延,老天不管,朝廷不管,豪族不管,就这样冷眼旁观注视着那些瘟疫地区的灾民们一个接一个的饿死、病死、冻死。
而那些最底层、最下层的百姓只能绝望的等死……绝望!
死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等死的过程!
有意义的等死也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毫无意义、绝望的等死!
黄巾起义口号所喊的第一句,那句‘苍天已死’,也只有那些真正经历过这一场灾难、经历过绝望的人才能够明白,到底是老天无眼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才能够让他们喊出来‘苍天已死’这一句话!
没有人去管那些深处灾难之中的可怜人……
可是张角去了!
在当时的医疗下,更没有人去救治那些感染瘟疫的下层民众……
可是张角去了。
他建立太平道,传遍黄巾教义,凝聚数十万信众,手下死忠教徒无数,这些都是从他当初亲率子弟前往瘟疫蔓延地区救治伤病苦难,用真心换来的!
这才壮大起来、百姓死心踏地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在起义初期黄巾军宁死不降的根本原因!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几乎所有人都对瘟疫有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地方官员甚至为了避免瘟疫进一步蔓延,将那些流民们困死在一处,让他们在肆虐的瘟疫中活活等死!
没有人敢去这些瘟疫地区,
没有人愿意去帮助这些感染瘟疫的人,
可是张角去了,他不但去了,还发动自己身边的所有人,先是他的兄弟,然后是他的弟子,四处奔走,往来于各地出现疫病的地方,救助那些可怜的下层民众。
更因为他无子!无后!
无子!无后!就意味着没有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