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咨询商-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军人数比较少,水军只有一万余人,战船的数量也不多,只有一百七十余艘,但是和倭国水军相比,唐军的战船都是既高又大的战船,其中多是双层甚至是三层楼船。
楼船的好处就是上面的弓箭手比较多,吨位大,视野开阔,打起仗来很占便宜,而且唐军的水军战船可不是用来看戏的,他们都是正儿八经的水军战船,战船前面都会装有一个见过的冲撞锥,专门用来在水战之中撞击敌船的武器,而且除了这种东西之外,有些战船上面甚至还带有一杆甚至是多杆拍杆,这个东西是用来远距离打击敌军船只的,对付体积较小,结构不是很坚固的战船非常有效果。
唐军的主将是年过六十的老将刘仁轨,他自由熟读兵书,对海战的认识可远不是尚未开化的倭国人能够相比的,他见到倭人用铁索将自己的战船都捆绑起来,立刻就想到了三国里面的赤壁之战。
而赤壁之战中,曹军的战船之所以会被击败,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吹得是东风,使得曹军连锁战船处于不利的风向,这才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而此时也是东南风,不过风向却对他们不太有利,所以想要实施火攻,就必须突破敌军的阵型,抢占有利的上风位置才行。
倭国军队的海战由于缺乏远程打击武器,他们的船太小,装不下投石机和石砲,大型的床弩也不行,至于弓弩技术,他们和唐军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的明显的,所以他们过往的战术都是,一窝蜂的冲上去,利用人多的优势,跳帮作战,将对方的船只夺下来,将对方的船员全部杀光,这样就可以了。
而唐军的作战方式却不太一样,他们不在乎夺取战船,而是要击沉战船,而且像倭国水军这样密密麻麻上千艘战船,就算是想要夺取,只怕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兵力。
见到唐军出战之后,百济和倭国的水军便一窝蜂的涌了上去,企图实施他们的跳帮战术。
只是他们没想到,唐军的火力实在是太猛列了,这隔着差不多还有一里地,唐军战船上面射过来的火球就扑通扑通砸在水里,激起阵阵巨浪,让他们吓得够呛,而随后,等到靠的更近一些,唐军的床弩、火箭一齐射过来,倭国士兵都没有像样的铠甲,哪里抵挡得了唐军力道雄浑的弓弩射击,这一下子就被射杀了大片士兵,剩下的士兵被这一情况给吓到了,一时之间不敢前进,反而是要后退了。
而唐军战船一分为二,组成了两个一字长蛇阵,不断的向前进逼,不仅给倭国水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而且还将他们逼迫的不断的向中间靠近,而唐军几乎没有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就轻易的穿过了倭国水军的封锁,然后他们来到了上风位置,刘仁轨当机立断,立刻朝着倭国水军释放了火船,这些火船顺着东南风越来越快,倭国和百济水军惊恐万分,但是此时想要将连着战船的铁索分开已经是不太可能了,尽管还是有不少的小船逃了出去,但是更多的还是那些分散不了,只能等死的水军。
轰的一声,数十艘小船撞上了百济和倭国联军的战船上面,然后火势迅速的扩大,很快就席卷了整个船队,而唐军的战船这个时候也冲了过来,对着那些从船队之中分散出来,企图逃跑的水军进行穷追猛打,唐军的战船在这些倭国的小船面前巨大无比,因此冲撞、轰炸、射击所有的手段几乎都用上了,一下子就打的倭国水军鬼哭狼嚎。
白江口一战唐军以唐军的大胜而告终,唐军在老将刘仁轨的率领之下,以极小的代价成功的教了小日本一次做人的道理,而随着百济和倭国水军的失败,在陆地上作战的六万多倭国军队也一下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新罗和唐军的联合进攻之下被打的大败,死伤无数,投降的更是不少,这一战将日本人彻底的打怕了,日本天皇这才认识到了在日本之外还有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于是再也不敢跟唐军作战,更别说是为敌了,而且他们还不停的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
后世日本看到的和服就是当时汉服的日本版,而武士刀也是学习的大唐的锻造技术,学习的唐刀制成的,至于战船技术,他们也自然是学到了不少,不过这种老旧的技术他们在之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面基本上就没有怎么改进过,结果等到丰臣秀吉也想入侵朝鲜的时候,再一次被明军的水军给教训了一顿,明朝虽然在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方面显得不是很给力,甚至是还发生了土木堡事变,但是他们的水军却是很强大的,不然的话也不会出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的那种超大号的宝船!
日本人的遣唐使文化一直持续了很多年,中原的历代王朝对日本的影响也特别大,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唐朝和宋朝,唐朝的繁荣,宋朝的开明,都对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致于南宋被蒙古军队灭掉之后,日本国内还出现了一种呼声,呼吁天皇要号召各地的大名共同出兵,从蒙古人的手中恢复中华文明,可见这个时候的日本对中国还是颇有好感的。
只是这个倡议给日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灭掉了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国之后,蒙古人听说日本人企图出兵西征,当下就大力打造战船,准备先去把日本本土拿下来再说,看你们要怎么西征!
结果不善水性的蒙古人选了一个不是很好的出兵时机,船队在海上遭遇到了大风大浪,士兵们死伤大半,漂流岛日本本岛的蒙古士兵也都饥肠辘辘,两腿发软,根本不是日本军队的对手,而且他们的对手都准备多时,人数又多,对地形又熟,结果三下五除二就将蒙古人都解决了。
当时的日本人使用的武士刀的锻造水平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唐军的锻造水平尤其是百炼钢水平在唐朝末年的节度使的混战之中基本上都失传了,而宋朝的时候出现了火器和各种各样的新式装备,锻造水平也不比唐朝时期要弱,所以也没有恢复当时的百炼钢方法,但是执拗的日本人却将这个技术保存了下来,他们反复锻造,千遍万遍,加上严苛的品阶鉴定,使得日本的武士刀技艺大为提升,蒙古人的弯刀马背上确实是好使,但是在遇到日本人硬度更强大的武士刀的时候就显得不是那么好用了,很多时候日本人一刀砍过来,蒙古人的弯刀就会出现一个豁口,再砍一刀,说不定整个刀都要断掉了。
所以就算是蒙古骑兵再怎么善战,在多种不利因素的综合之下,他们没能击败日本人,征服整个日本,这也是蒙古人对外战争之中为数不多的全军覆灭情况。
不过这一场战争却让日本人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前他们一直以为自己不是中原人的对手,但是这一次他们却不这样想了。
在日本人的眼中,南宋既然被蒙古人灭掉了,那么就肯定是证明南宋不如蒙古人能打的,而蒙古人倾巢而出,却又打不过强大的日本军队,这说明日本军队是比蒙古人还要强大的存在的,所以日本军队肯定是比南宋军队要强大的。
日本是一个很现实的国家,他们崇拜强者,歧视弱者,以前唐军将他们打败了,所以他们向唐朝俯首,在日本人看来这是理所应当的,原因是唐军比他们强大,而在这之后他们也认为唐朝的继承者宋朝也比自己强大,所以继续向宋朝派遣遣宋使,继续从宋朝这里学习技术,而且宋朝人的奇淫巧技也确实是不少,这也让日本人感到心底里面还是很敬畏的。
但是这场对蒙古人的战争一打下来就彻底的改编了日本人的想法了,他们认为自己偷师中国,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对自己老师的反超了,已经可以出师了,不用再学习中国人了,反正他们都已经被蒙古灭掉了,因此他们心中的敬畏也不存在了。
尽管蒙古人的统治在中原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就被蜂拥而起的各地起义军给赶跑了,但是日本人心气已经变了,他们不再视中原为正统了,也不再向明朝派遣遣明使了,甚至在明朝衰落的时候他们还想着要从明朝的手中将朝鲜半岛夺过来,而且大批大批的日本武士和士兵,都跑到了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劫掠,这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倭寇肆虐的情况,可以说中日两国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彻底的走向了决裂,两国之间的仇恨也开始迅速的累积,并且最终爆发了万历朝鲜战争。
不过这一场战争,日本人还是输了,结果日本人又开始反思,他们这一次干脆闭关锁国,实施海禁了,都不想派人去学习中原的先进火器了,因为他们始终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华!
日本人怎么想,刘志不关心,但是刘志却担心秦琼会吃亏,他不是专业的水军,而是陆军出身,要是万一打起水战来,他能打赢吗?(未完待续。)
第九十五章 刘文静的连环计
刘志跟方行天乘船靠了岸之后,跟随船的隋军士兵告了别,然后这才向内陆走去。
两人是在东海郡上的岸,先到东海郡去换了两匹马,然后跟城里的琅琊阁的人马接触了一下,获得了一些最新的情报,东海郡地处山东南部,江淮北部,是后世很有名的连云港,由于外面有一个天然的海州湾,所以这里的海运也比较发达,跑海上贸易的商人不少。
由于方行天不太会骑马,所以刘志选择在东海郡稍作停留,多待几天,让方行天多适应一下。
而他自己则借此机会,给各地的琅琊阁情报人员下达了新的指示。
而他也了解到了自己在离开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面,中原发生的事情。
此时的洛阳城已经是李密的地盘了,不过李密的身份却是大隋的魏王,这是一个异姓王,自古异姓王就很少出现,历史上异姓王的下场基本上都不怎么好,主要是因为受到掌权者的猜忌和忌惮,不愿意将他们遗留给自己的下一代,以免养虎为患,所以多半他们都会在自己的任期之内将异姓王处理掉,西汉的刘邦、大明的朱元璋,莫不是如此。
但是眼下的大隋已经变了模样,所以洛阳的杨侗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就在刘志在济州岛上的这一段时间,天下一共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王世充意图谋反,结果失败,丢掉了洛阳向西投靠了李世民,但是他的军队还没有到达潼关,就听到唐军出兵的消息,他担心李世民会对他不利,于是连忙从蒲津渡渡河北上,投靠了河东的李元吉,从而成为了太子建成的部下了。
这一下子果然是激怒了李世民,他在王世充率军渡河的那个时候,就已经猜到了他的想法,李世民岂是肯吃亏的主,他立刻下令唐军前去追击,结果隋军渡河渡了一半,就被唐军追上了,三万多隋军被唐军驱赶逼迫进了黄河之中,结果一大半的隋军被淹死了,王世充本人还好是跑得快,不然也要被淹死,但是这样一来,他从洛阳城大战之中拉出来的六七万人马就折损一半了,只剩下三万余人了。
消息被河东的李元吉知道,他顿时大怒,立刻派人将这个消息传给了自己的兄长。
李建成怎么能够忍受李世民的这种挑衅,他当即去了李渊哪里告御状,李渊本来接到消息还听高兴的,王世充虽然不是有名望的大家族出身,但是他好歹是大隋的重臣,更加上他的手中还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如果能够将他的军队接收过来的话,那么就等于是减少了唐军的很大阻碍,而且还壮大了唐军的力量,因此他打算重用王世充,就算是不给实权,也要封他一个高官,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作为千金买马,就是要形成一种效应,让各地的隋军将领和大臣们知道,只要他们愿意向唐军投效,那么他们就都能像王世充这样得到重用!
但是眼下这可倒好,李世民率军将王世充痛打一顿,不仅让王世充的部队损失惨重,更加严重的是对唐军的声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王世充是在摆明了态度要投效的时候,被唐军攻击的,这就会对其他人,对那些有意向唐军输诚的人起到一个很不好的印象,那就是即便是他们投靠了唐军,也有被攻击,被击杀的危险,所以这样一来,无形中就会阻断很多想要投效大唐的隋臣的道路。
李渊对于李世民本来心里面就是又爱又恨,李世民是他的儿子,他领兵在外本来李渊是很欣慰的,李世民在潼关打了不少的胜仗,他也很高兴,但是随着李世民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他的幕僚他的军队渐渐有一些脱离控制的迹象,这让李渊有些警惕了,在他的默许之下,李建成本来在军中毫无根基,但是现在他已经成功的培植起来了好几股亲近自己的力量,比如柴绍的军队、李元吉的军队,这些都是倾向于太子李建成的。
李渊不是不知道在这个天下动乱的时候,自己在自己的内部搞分化是有很大的隐患的,但是他却不能容许李世民一家独大,所以才会这样出此下策,而这一次,李世民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之前过于纵容的结果,所以他心中在思考,究竟要怎么样削弱李世民的力量。
在潼关,在出兵击溃了王世充的军队之后,李世民便意识到了自己可能创下大祸了,他的几个核心幕僚如刘文静和房玄龄等人都对他的这个做法很反对,但是他当时实在是气不过,气不过王世充的朝三暮四,气不过自己大哥对自己的挖墙脚,这才出此下策,现在祸已经闯下了,再去自责已然无用,必须要尽快的想到解决办法才行,不然的话以自己大哥的脾性,他肯定不会就此轻易的放过自己。
“殿下,陛下此事必定是已经知晓此事,我们眼下最大的问题是太被动了,所以必须要变被动为主动,不然的话我们在这件事情上将必定会受制于人!”
这个道理李世民何尝不知道,但是具体要怎么做,他的心里面却没有一个很好的注意。
“那依你的意思,这件事情我们应该如何处置?”
刘文静上前一步说道:“殿下,臣有一计,但是需要殿下全力配合,而且殿下兴许还会吃点苦头!”
李世民反应速度很快,马上抓到了他这句话里面的重点,于是说道:“你的意思是我们要去负荆请罪?”
刘文静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道:“陛下眼下必定处于盛怒状态,陛下向来注重名声,轻易不肯败坏,而殿下这一次出兵攻击降唐士兵,这一点势必会队大唐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所以陛下必定格外生气,所以单单只有负荆请罪是不信的!”
李世民有些顿悟了,他毕竟聪慧过人,立刻就知道了刘文静心中的打算,指了指东边,对刘文静说道:“你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善于利用外部的条件去做文章?”
刘文静微微一笑,“殿下才思敏捷,微臣正是这个道理,眼下李密既然已经率军进入洛阳,成为洛阳朝廷的异姓王,我们便大可以用他的声名来造势,那王世充麾下有上十万精锐的士兵,尚且不敌李密的瓦岗军,眼下李密既然已经率军进入洛阳,那么他们必定是已经精诚合作了,李密手中有两个重要的粮仓,回洛仓和洛口仓,而洛阳城繁华,城内人口众多,工匠和军械也不少,两者互相取长补短,则李密的军队将很快摇身一变,从之前的装备粗劣,训练荒废的农民军,变成一支拥有强悍战斗力和完整装备的精锐大军,这支军队一旦建成,将会对我们大唐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甚至会带来很大的威胁,所以我们拿他们来做文章,这也没有什么不妥!”
李世民点了点头,李密的魏军足足有三十多万人,如果真的给他们时间,然他们整军备战的话,将来还真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所以刘文静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只是这一番操作,要怎么去弄,他还真是没有主意。
李世民城府很深,素来极有心机,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再皇位争夺之中取胜,但是因为现在他的心中不平,受到了自己情绪的很大干扰,所以反应没有平时那么快了。
刘文静暗暗叹息,秦王殿下毕竟还是年轻,如果他在积累沉淀几年的话,就一定不会是眼下的这种冲动和浮躁的状态了,不过这也证明了他的眼光是不错的,那就是李世民拥有很大的潜力,很大的进步空间,而他本人的资质就很不错,拥有成为威震天下霸主的一切资质,这跟太子李建成不一样,李建成看上去彬彬有礼,才学出众,但是他并不特别,一切都显得过于平庸,而且他的性格里面优柔寡断比较多,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业,而裴寂看中了他的身份,却忘记了他的才能,反而还来劝说自己,但是刘文静自己却认定了秦王李世民,丝毫部位裴寂的说辞所动。
“殿下,微臣以为,我们可以买通从洛阳过来的商人,然后让他们散布洛阳朝廷将要大举对西用兵的消息,除此之外,我们之前不是押下了不少得官文吗?现在都可以呈上去,不过里面的内容却是要修改一番,至于怎么修改,就说隋军在潼关一带的活动日益频繁,大有要进犯潼关的意图,一些隋军的斥候还企图度过黄河北上联系关中的裴矩部队,企图里应外合,两面夹击,攻取潼关,威逼长安,如此一来,朝廷就算是不相信我们的说辞,也必定不敢掉以轻心,而且李密此人素来机警,对机会的把握能力很强,殿下前往长安谢罪,不妨把消息泄露出去,然后让李密知道,这样一来,李密必定会认为少了殿下驻守的潼关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夺取机会,他很有可能会出兵潼关,如此一来,我们的连环计便已经成功了。”
李世民眉头一皱,开口问道:“先生说的连环计是什么?”
刘文静拱了拱手,说道:“殿下,您赴京请罪,此虽为化解王世充事件的化解之法,却也是微臣部下的一个局!”
李世民心中微微不快,布局?拿自己布局?相信谁听到这样的话都不会开心,不过他毕竟是知晓大局,因此没有在这件事情上耿耿于怀,问道:“先生还请详说,世民愿闻其详!”
刘文静说道:“殿下西去,不妨带上五万精兵一同前往,这样的话,纵然太子有意谋害,估计也会先忌惮一番,而起陛下也不敢对殿下太过苛责,不过在这件事上面殿下要以解除兵权为由带兵赴京,不然的话很容易被扣上意图谋反的罪责,而这支军队初时要大张旗鼓,声势越浩大越好,这样有两个作用,一者可以震撼京师的宵小之辈,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一方面也可以将消息传给洛阳,让他们出兵来犯,以配合殿下在陛下面前唱戏,不过这毕竟是在演戏,所以殿下的这支军队绝对不能真的带到长安去,在离开潼关七十里之后,这支军队将被留下大半,殿下只能带少数人马进京,不然的话如果李密军队真的打来了,微臣有恐潼关有失。”
李世民点了点头,“一切依先生之言而行!”
刘文静很欣慰,李世民不问缘由,便听信与自己,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充分信任,这让他感到很高兴。
“殿下一定还在奇怪,我所说的连环计的连环在哪里?且听我细细道来,臣接到密报,江都的宇文家族意图谋反,准备弑君篡位,这个消息是上个月月底传过来的,现在已是月初,想必宇文一家已经动手,那么此时的大隋实际上就已经名存实亡了,而宇文家族一旦夺权,必定会想要夺去天下,殿下率军西进,引来洛阳城中的守军出城进攻潼关,而如此一来洛阳城也就空虚了,潼关守军十数万,即便是带走五万人马,依旧还有近十万,因此李密必定会出动超过二十万大军来攻,而这样一来,守卫洛阳的守军便变得非常的稀疏,宇文家族必定会率军进攻洛阳,而陛下在知道李密出兵潼关之后,念及潼关安危,必定不敢责罚殿下,殿下便可率军回归,而此时李密也肯定是接到了洛阳传来的求救信,肯定会火急火燎的率军回援,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趁机悄悄出兵,在两军争斗的你死我活之际,一举将他们击溃,此战若是能胜,殿下将奠定天下霸业,拿下了李密和宇文述这两个最大的势力之后,就只剩下像萧铣和窦建德这样的小规模乱军了,到时候殿下收拢李密和宇文述的残军,军势大振,带军平定他们两人也势必易如反掌,而带着大胜之势和不世之功,殿下距离东宫,只怕是不远矣!”(未完待续。)
第九十六章 裴矩脱身
李世民依计而行,房玄龄张了张嘴,但是终究却没有开口。
李世民这边主动认罪,并且负荆请罪,还带了五万精兵,浩浩荡荡的向着长安城而来,这一下子满朝文武震动,京师内外一片哗然,众人都议论纷纷,以为秦王有了反意,要带兵围城了。
而这样的机会太子一党自然是不会放过,参奏李世民意图不轨的奏折每天都有大批呈上了李渊的案桌上,而李渊的心中其实也十分的担心,他也害怕李世民真的是意图谋反,于是他立刻调遣京畿附近的军队进京拱卫,以确保长安无恙。
李世民初时人数众多,但是没过多久他们的规模和声势就小了不少,所带的兵马也大多留在了距离长安很远的地方,这让李渊的心里面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李世民终究是没有要以下犯上的意思,不过这件事情他做的实在是过分,让李渊的心中很是不快,心想着以前想要留着他征战沙场,现在只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