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按照目前的时局展下去,张文谦等人都不要想着有什么好的结局。

  大汗忽必烈尊重和选拔汉人之中的儒士,也吸纳了大量的儒士进入朝廷做事情,这一安排部署曾经让不少的汉人感动,认为忽必烈是英明的君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生改变,忽必烈本来的面目还是显露出来了。

  天快要黑了,还有三天时间,张柔就要出征了。

  勉强的鼓足精神,张柔慢慢走出厢房,在中院踱步。

  管家前来禀报,说是刘秉忠大人来了。

  仿佛是见到了救星,张柔连忙朝着前院走去。

  张柔与刘秉忠之间的关系是最为要好的,两人时常相互扶持,刘秉忠的地位高于张柔,帮助张柔的地方明显多一些。

  刘秉忠已经到了会客厅,正在喝茶等候。

  进入会客厅,张柔连忙抱拳。

  “见过刘大人。”

  “张都元帅,不必如此的客气,你我之间情同兄弟,就不要有那么多的客套了。”

  看见张柔坐下,刘秉忠再次开口。

  “此番征伐四川,危险重重,张都元帅要格外小心才是。”

  张柔苦笑着开口。

  “我也知道是如此,可没有办法避免,唯有带着兄弟们死拼了。”

  刘秉忠的脸上,露出了奇怪的笑容。

  “张都元帅,办法总是有的,譬如这征伐,时间长短是说不清楚的,作战顺利或许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作战若是不顺利,一年两年都是难以结束的,我没有领军作战的经历,不过我还是知晓一点,实力不如对手的时候,依托城池死守,应该是能够争取到时间的。”

  “大汗做出如此的决定,总是有一定道理的,你我不用想着其中究竟为什么,不过保全自身的实力,与宋军最大范围的周旋,不会有错,我以为如此做了,还能够得到大汗的高度关注,当然,此番征伐你是主帅,很多时候都是你做出相应之决定,其他人说的也就是供你参考罢了。”

  这一次张柔没有马上开口,而是显露出来笑容。8



第二百九十八章 迁都的机会


  张柔率领的大军刚刚离开开平城,蒙古朝廷就开始筹备迁都的事宜了。

  这是蒙古大汗忽必烈亲自下达的敕令。

  蒙古朝廷最早的都城在草原的和林城,之后因为阿不里哥的叛乱,忽必烈将都城设立在开平城,开平城距离燕京不远,在草原的边沿,可以说是草原所在地,也可以说是中原所在地,将都城设立在这里,不管是从地理位置方面,还是从人口商贸方面,都不是好地方。

  忽必烈也明白这一点,当初设立开平城为都城,实属无奈之举,阿不里哥当初占据了和林都城,就是想着忽必烈回到漠北草原去,接着扣押忽必烈,继位大汗,忽必烈也是看透了这一层,所以坚持不到和林都城去,而是在开平城设立行营,后明确开平城为都城。

  阿不里哥已经投降被囚禁,和林都城也降格为都元帅府所在地。

  此刻,忽必烈需要迁都了。

  迁都的地方早就确定下来,就在燕京,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刘秉忠,忽必烈同意了这个建议,令哈必赤督促在燕京路修建中都,去年就已经全部完工。

  新的都城修好了,肯定是要搬迁的。

  蒙古朝廷做事情历来都是雷厉风行,忽必烈一旦下达敕令,执行起来是非常快的,若是有丝毫的拖延,忽必烈必定脾气。

  九月初,迁都的所有事宜都准备完毕。

  随着蒙古王国的逐渐强大,归附的部落以及人员越来越多,蒙古朝廷早就不是百余年前的景象,这次迁都,需要做的事情是不少的,仅仅是皇宫的搬迁,都需要不短的时间。

  好在开平城距离中都并非很远,而且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这就有利于搬迁了。

  九月初五,蒙古王国开始了搬迁都城的事宜。

  张柔率领的五千将士,此刻才行军至河北境内,还有五千军士,此刻在凤翔府路所属的宝鸡等候,由张庭瑞率领。

  张柔行军很慢,用游山玩水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毕竟这一次的征伐,不是他心甘情愿的,而是被迫领军的。

  一直到出之前,张柔才从张文谦等人那里得到了消息,青居帅府参议张庭瑞之所以上了奏折,要求率领大军征伐利州西路,也是因为利州西路和利州东路被宋军完全占据,而原来设立在利州东路隆庆府所属普安县城的青居帅府,被迫后撤近千里地,搬迁到凤翔府路所属的宝鸡。

  撤离到宝鸡的张庭瑞,一直都关注利州西路和利州东路的情况,他从各方面得到的情报,利州西路的防御不是很强,应该是有进攻机会的,故而上了奏折。

  张柔大骂张庭瑞的同时,也哀叹自身的命运不济,至于张庭瑞所谓的利州西路的防御力量很是薄弱的情报,他是绝对不相信的。

  迁都的消息传来之后,张柔的心动了,他感觉到机会来临了。

  迁都可不是小事情,大汗以及朝廷都是非常重视的,也是很忙碌的,牵涉到朝廷搬迁过去,更是牵涉到朝武大臣也要搬迁过去,在这个过程之中,是不是可以找到机会,让家人暂时留在开平城内,接下来趁着朝廷迁都忙碌的时机,想办法离开开平城,朝着南方而去,至少要摆脱朝廷的控制。

  行军没有停止下来,不过度更慢,每天行军几乎就是三十里左右,巳时之后才会出,午时刚过就安营扎寨了。

  张柔在思考了足足两天时间之后,派遣了最为信任的心腹亲卫,星夜赶赴开平城内,告知家人,务必想办法找机会,暂时不要离开开平城,等到朝廷开始大规模迁都的时候,迅的脱离,找地方隐藏起来。

  这个决心不好下,可已经走投无路的张柔,感觉这是最佳的选择。

  其实在离开的时候,张柔已经秘密安排近二十名亲卫,留在了家中。

  九月初十,大规模的迁都动作开始了。

  先搬迁的是皇宫,也就是大内。

  尽管忽必烈还没有正式称帝,一直都是以蒙古大汗自称,不过在朝廷之中,其已经被当作是皇帝,忽必烈迟迟不愿意称帝,估计也是考虑到草原的实际情况,但这一次忽必烈决定要迁都了,意味着其称帝的日子已经临近了。

  搬迁的总负责是蒙古亲王末哥。

  搬迁的具体事宜,由左丞相阿合马与汉臣刘秉忠两人具体负责。

  开平城已经是异常的繁华,包括波斯和欧洲等很多地方的王国,都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地点,表示他们臣服于蒙古王国,城内的商贾更是云集,一旦皇宫开始了搬迁,他们也要跟随搬迁,其中商贾的搬迁度是最快的。

  按照末哥的计划,皇宫的搬迁在一个月时间完成,其余官吏的搬迁,则是在年底之前完成,包括各国的使节,也要跟随搬迁,至于说商贾和百姓,这不是末哥考虑的事宜。

  不过阿合马还是要考虑的,他这个左丞相,最为重要的职责,就是为蒙古朝廷征集到足够多的赋税,要知道蒙古大军连年征伐,耗费了大量的钱粮,若不能够加紧征收钱粮,耽误了大军的征伐,他的位置就坐不稳了。

  故而在负责具体事宜方面,阿合马少有的将皇宫搬迁的事宜,委托给刘秉忠负责,自己则关注开平城内商贾搬迁的事宜。

  汉人大臣在朝中的地位已经是直线下降,甚至朝廷研究的很多机密的事情,都是不知道的,此番都城的搬迁,具体的时间以及具体的安排,就连提出都城搬迁建议的刘秉忠都不知道,现如今突然负责皇宫的搬迁事宜,其激动之情是难以抑制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忽必烈又开始重视朝中的汉臣了。

  负责具体搬迁事宜的阿合马与刘秉忠两人,接连二十多天的时间,几乎是没日没夜,安排布置各方面的事宜,睡个囫囵觉都很难。

  不过刘秉忠的积极性,很快就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十月初,皇宫的搬迁事宜进行的差不多了,还有最多五天到十天的时间,大汗忽必烈就要进入到新的皇宫署理政务,此刻阿合马与刘秉忠两人来到末哥王爷的府邸,专门禀报皇宫搬迁的事宜。

  末哥王爷与两人交谈了足足半个时辰的时间,询问了很多的事情。

  末哥所有的询问,都是直接针对阿合马的,好像刘秉忠不存在一样,此刻阿合马也毫不客气,标榜自身的功劳,详细说到了搬迁之中的诸多事宜。

  刘秉忠成为了陪衬,而且是毫无作用的陪衬。

  这一刻,刘秉忠明白了,他被阿合马利用了,近一个月的辛苦,所有的功劳都是阿合马的,他这个汉臣,沦落为阿合马的跟班。

  这一刻,刘秉忠也突然醒悟了,他感觉到张文谦之前所说的很多话语,好像是不成立的,记得当初负责皇宫搬迁事宜的时候,张文谦要求他抓住机会,好好的表现,并说蒙古王国的展,是离不开汉人的,最终还是要依靠汉人来管理天下。

  张文谦希望刘秉忠好好表现之后,为朝中汉人争取到好的处境。

  看着不拿正眼看他的末哥王爷,以及志得意满的阿合马,刘秉忠竭力压制自身的脾气,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在人屋檐下的凄凉。

  其实他刘秉忠也是汉人儒士之中的佼佼者,一身的能力和本事,兢兢业业的为蒙古朝廷做事情,最终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

  十月十五日,蒙古大汗忽必烈正式出,前往中都。

  刘秉忠连陪同忽必烈前往中都的资格都没有。

  末哥王爷坐镇中都,迎候大汗忽必烈,合丹等诸多蒙古王爷以及左丞相阿合马等人,则是陪着忽必烈前往中都,至于说刘秉忠,则被留下来善后。

  所谓的善后,也是在阿合马的授权之下,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做,都是有规定的,不能够逾越半步。

  刘秉忠彻底的心冷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刘秉忠现了异常。

  张柔的家人,在迁都的过程之中,有好几个人先后离开了开平城,却没有返回。

  张柔的家人是不可能到中都去的,那里没有他们的府邸。

  经过几天的观察,刘秉忠觉察到了什么,可是他没有开口,没有禀报。

  朝廷上上下下都在关注迁都的事宜,要知道迁都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影响的,谁能够早些跟随大汗忽必烈到中都去,且得到赏赐的府邸,谁的身份就不一般,至于说其他的小事情,几乎就没有谁注意,等到真正注意的时候,早就既成事实。

  刘秉忠并没有按照阿合马的要求积极的善后,而是在自己的府邸里面四门不出。

  其实刘秉忠也开始了思索,也算是选择,将来究竟准备怎么办,还是誓死效忠蒙古朝廷,效忠大汗忽必烈吗。

  信心的动摇是很短时间的事情,在思考这些事情的时候,刘秉忠其实已经产生了动摇,他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后果,那就是张柔若是也投降了大宋朝廷,那将产生什么样的波动,他这个举荐过张柔的汉臣,岂不是和王文统一样,会被彻底的清算。

  举报张柔的事情,刘秉忠更是不会做,当初就是因为他与张文谦等人落井下石,导致王文统被斩杀,导致朝中的汉臣地位急剧下滑。8



第二百九十九章 败亡的前兆


  就在蒙古朝廷准备迁都的时候,临安府城也生了大事情。?

  右丞相、枢密使贾似道突然开始推行经界推排法。

  经界推排法并非是贾似道的创,大宋朝廷已经实施过好几次了。

  所谓的经界推排法,就是清丈田亩,核实赋税的办法,以县为整体,以都保为单位,选任公平之人,核实田亩和赋税,造图册记录,使民有定产、产有定税、税有定籍。

  经界推排法以前称之为经界法,贾似道此次加上了推排两个字,以示区别,其实意思与以前是一样的。

  大宋朝廷的财政危机,一直都是存在的,贾似道出任右丞相、枢密使,掌控了朝廷大权之后,想方设法的解决财政的危机,景定三年推行了公田法,两年不到的时间,又推行了经界推排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收取到足够多的赋税,维持朝廷的运转。

  应该说贾似道的想法是很好的,可惜实际实施起来,就不是那样了。

  就说这公田法,推行两年多的时间,真正的官吏士绅有效的躲避了公田法的推行,而那些稍稍富裕的百姓,则是倒在了公田法的推行上面,为了能够完成朝廷下达的任务,地方官吏想方设法将负担压到寻常百姓的头上,导致大量的农民破产,被逼无奈变成了佃户。

  再说大宋朝廷所面临的局面,其实主要的问题,还是在朝廷。

  大宋朝廷时时刻刻都遭遇到蒙古鞑子的威胁,延续百余年的时间,很多的地方都被蒙古鞑子占据,拥有的南方的江山,也不是特别的稳固,这么多年以来,朝廷并未想过减少官吏的人数,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依旧是偏居一隅、纵情享受,导致老百姓的负担愈的重了。

  此次的经界推排法,按照贾似道的设计,从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就出现了重大问题。

  本次经界推排法不丈量土地,以嘉定年间的经界籍帐为准,选任富厚公平之人,核实田亩税赋,订正田主、佃户变动情况,计入图册,之后按照核实的情况确定赋税。

  早朝,贾似道宣布了准备推行经界推排法。

  朝中诸多大人一片愕然,他们压根都没有想到,毕竟两年之前的公田法,让朝中的诸多大人吃过亏,他们想方设法规避了公田法,如今又出来了经界推排法。

  皇上的身体已经明显不行了,早朝都难以坚持下来,这样的时候,应该是要以皇上的身体为重,以朝廷的稳定为重,其他的事情暂时可以拖后的,不知道为什么贾似道突然提出推行经界推排法。

  诸多的大人内心里面,对贾似道的意见还是很大的,只是不会表现出阿里,当年的打算法以及公田法,都是面对朝武官员的。

  等到贾似道宣布经界推排法实施的办法之后,众人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原来是以嘉定年间测量土地的基础为标准,重新核定田主与佃户,重新确立赋税。

  要知道如今这个非常时刻,若是重新去丈量土地,那是有着不小难度的。

  皇上下旨,同意实施贾似道提出的经界推排法。

  早朝结束,贾似道没有直接回到府邸,而是来到了枢密院。

  六部的尚书,以及户部的诸多官吏,也跟随来到枢密院,他们需要商议具体的推行办法。

  朝中的一切事宜,都是贾似道说了算,只要是贾似道开口提议的事情,皇上都是会下旨的,且皇上的身体眼看着不行了,皇太子赵禥恐怕很快就要继位,赵禥乃是福王赵与芮的儿子,皇上无子,收赵禥为养子,景定三年的时候,赵禥得到贾似道最大的支持,被立为皇太子,可以想象,赵禥继位之后,会更加的支持贾似道。

  所以本次所谓的商议,也就是一种形式,就是贾似道下达指使和命令,其他人不会开口,朝中相关的部门和官吏按照要求去做就可以了。

  果然,贾似道没有让众人开口,哪怕是六部的尚书。

  按照贾似道的要求,从十月份开始,在京城一带推行经界推排法,翌年开始在全国铺开,最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大宋务必全面实施经界推排法。

  至于说各地推举的负责执行清查任务之人,务必是当地宽厚公正之人。

  翌日,在临安府城推行经界推排法的告示,就张贴出去了。

  临安各级官府自然是兢兢业业,按照告示的要求来做事情的。

  贾似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经界推排法居然引起了临安府学府学生的注意。

  能够进入临安府学府学习的学生,都是举子的身份,标准的读书人了,甚至有一部分的进士,因为暂时没有谋求到官职,也没有得到朝中官员的重视,不能够成为幕僚,故而也在学府里面暂时学习。

  临安府学府的学生,有上书皇上和朝廷的权力。

  临安府的部分学生,支持经界推排法,他们认为这么多年过去,没有重新确定土地归属的情况,是应该要好好的清理一番了,若是认真推行经界推排法,其实就是清理士绅富户多占地却少缴纳赋税的情况。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学府里面议论一番,可偏偏就有两个学生喜欢顶真,他们暗地里去调查官府推行经界推排法的实施情况了。

  这两个学生是举人叶李和萧规。

  在临安府推行经界推排法的第五天,两人结伴暗地里开始了调查。

  仅仅五天的调查下来,叶李和萧规就寒心了,他们现了推行经界推排法之中的奥妙。

  本次执行清理任务的,悉数都是由官府指定的富户承担,绝大部分人都是当地的耆老和里正之类的,而这些富户与地方官府勾结起来,清理过程之中,并未完全合适产业赋税的情况,他们重点盯住了寻常的百姓。

  贾似道推行经界推排法,其目的是让朝廷的赋税增加,故而给临安府下达了具体的任务,其缴纳的赋税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至少增加一成左右。

  耆老和里正一方面要完成清理赋税的任务,一方面要减轻自身以及亲朋好友的任务,故而在核算之时,弄虚作假,减轻本地士绅富户的赋税,凭空增加寻常百姓的赋税。

  核查到后来,就连寻常百姓房前屋后的土地,都被计算出来,需要缴纳赋税。

  这引了百姓的不满,但也是敢怒不敢言。

  叶李和萧规两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是临安府学府的学生,见到这些事情,肯定是要说出来的,于是两人商议之后,专门给右丞相、枢密使贾似道写去了奏折,揭露临安府推行经界推排法之中的问题。

  奏折的确到了贾似道的手中。

  也是叶李和萧规两个学生太过于单纯,他们也不想想,身为朝中的右丞相,掌控朝中的一切事宜,这样的事情贾似道怎么可能不知道,若是要追查早就动手了,之所以还在推行,无非是贾似道默许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贾似道的目的是增加朝廷的赋税收入,至于说下面如何的操作,他基本不过问,再说想着真正掌控朝局,也需要得到诸多大人的支持。

  叶李和萧规两人的奏折,自然被丢弃在一边,无人理睬。

  眼看着时间就要到十月份,奏折已经递上去好些天了,还没有回音,而且府学的教授,有意无意告诫学府的所有学子,安心学习,不要过多的干涉外界的事宜。

  叶李和萧规两人总算是明白了,原来他们被耍了。

  愤怒的叶李和萧规两人,不愿意就此罢休,两人愤而给朝廷上书了,此次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贾似道,他们弹劾右丞相、枢密使贾似道专权、误国、害民,要求贾似道辞职谢罪天下。

  这一封奏折,捅下篓子。

  贾似道第一个看到奏折,大脾气,直接找来了临安府知府以及府学的教授。

  奏折上去的第三天,也就是十月初,叶李和萧规两个学生,因为品行不端,被黥配到四川利州西路所属的西河州。

  所谓的黥配,就是在除掉功名之后,脸上被刺字泼墨,表明其罪犯的身份,接着配到边关去,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下了规矩,不准杀读书人,而黥配就是最为严厉的处罚手段了,遭遇此类的惩戒,一辈子都不可能翻身,其家人和后辈也会遭受牵连。

  叶李和萧规两人都是年轻人,自认为是满腹学识,从未走入社会,满腔热血却过于的单纯,自以为是关注天下事,是为江山社稷谋福,却被挑刺还无法辩解,骤然遭受如此重大的打击,一时间难以承受。

  被押解出京城的时候,叶李与萧规两人的头都白了。

  他们完全沉默了,这是惨痛的一课。

  两人同时被关押在大牢里面的时候,叶李仅仅说过一句话,大宋其亡不远乎。

  这句话就是萧规听见了,要知道说这样的话,恐怕会遭受更加严厉的惩戒,甚至被破例杀头都是不稀奇的。

  临安府的学生不敢来送两人,临安府知府和教授早就告诫其他的学生,安心读书,不要过问其他的事情。8



第三百章 这才是机会


  叶李和萧规两人被押解到潼川府路所属合州的时候,京城里面的贾似道,既推行经界推排法之后,有推出了一项新政,那就是更造银关。?

  所谓的更造银关,说的直白一些,就是换钱,用新的货币换取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贾似道认为,大宋物价昂贵之原因,就是因为市面上流通的交子太多了,因为交子的不断贬值,导致物价越来越高,甚至影响到朝中官吏的生活了,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行新的货币,废止之前的货币。

  且不说这个想法是不是切合实际,是不是能够扭转大宋朝廷物价飞涨、交子贬值的情形,就说这等大胆的做法,都是会引很多动荡的。

  贾似道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