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且不说这个想法是不是切合实际,是不是能够扭转大宋朝廷物价飞涨、交子贬值的情形,就说这等大胆的做法,都是会引很多动荡的。

  贾似道做的很是彻底,宣布新行的货币称之为金银关、银关,其中金银关的价值要相对高一些,以前行的十七界会子停止使用,一律作废,十八界会子以三比一的比例兑换银关,也就是说十八界会子三贯才能够兑换价值一贯的银关。

  此举等同于直接掠夺老百姓的财富。

  谁都知道,朝中的官吏是不会收藏会子的,不管是十七届的会子还是十八界的会子,绝大部分官吏储存的都是金银铜钱,这些硬通货是不存在贬值的,而寻常的百姓,无奈之下只能够收藏市面上使用的十七届会子和十八界会子,几年前朝廷就在逐渐的回收十七届会子,要说遗漏在民间的十七届会子不是很多,但正在流通的十八界会子,数量就巨大了。

  贾似道推行更造银关,轻巧的一道圣旨,百姓就损失了三分之二的财富。

  这些财富,绝大部分都流入到了官吏和士绅富户的腰包之中,官府得到的不多。

  推行经界推排法,已经是败亡之举,而强行推开更造银关,更是釜底抽薪,让大宋朝廷几乎失去了展的所有机会。

  成都府城,制置使衙门。

  吴邵刚显得很是惬意,一边看着手书,一边轻轻摇晃双腿。

  郝经和黄家明两人进入屋子的时候,吴邵刚放下了手书,含笑开口了。

  “忽必烈已经迁都到中都去了,看来是准备大干一番了,可惜张柔不争气啊,行军快一个月的时间了,也没有抵达宝鸡,倒是宝鸡的张庭瑞,等的不耐烦了。”

  郝经和黄家明两人都笑了。

  黄家明的身份明确了,已经是成都府知府,郝经的身份同样明确了,为吴邵刚的幕僚。

  “大人,属下以为,张柔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敌不过合州御前诸军,故而采取了拖延的方式,防止忽必烈正在关心迁都的事宜,一时半会管不到他那里。”

  郝经说完之后,黄家明跟着开口了。

  “大人,张柔让其家人离开开平城的举动,属下认为值得重点关注,这恐怕是张柔被逼得没有办法,所采取的做法了。”

  吴邵刚看着两人,再次开口。

  “忽必烈本应该重视身边的汉人,他麾下的蒙古王国,展壮大到如今的地步,离不开诸多汉人的出谋划策,可惜啊,忽必烈毕竟是蒙古人,内心还是鄙视和瞧不起汉人的,重用汉人也不过是利用罢了,若是蒙古朝廷高奏凯歌,突飞猛进,张柔等汉人的日子还好过一些,可要是遭遇到困难,蒙古朝廷里面的汉人,就没有多少的出路了。”

  说到这里,吴邵刚稍微停顿了一下。

  “若是张柔投奔我合州御前诸军,二位以为该如何对待。”

  郝经看了看黄家明,很是肯定的点头。

  “属下认为应该招纳,而且还要广而告之,以此来瓦解忽必烈身边的汉人,也让忽必烈对汉人有了更多的猜忌和算计。”

  “说的不错,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分析过了,看样子郝先生在我的身边做事情,对忽必烈的刺激太大了,以至于做出了不冷静的决定,忽必烈也不想想,若是他身边的汉人悉数都离开了,或者是遭遇惩戒了,他还有多大的能力与我大宋朝廷抗衡。。。”

  吴邵刚还没有说完,郝经再次开口。

  “属下以为大人这话说得不对,大宋朝廷绝非是忽必烈的对手,忽必烈是无法与大人抗衡了。”

  这一次吴邵刚倒是没有客气,拿起了桌上的另外两份文书。

  “贾似道其人,我不好怎么说了,身为右丞相、枢密使,掌控朝中大权,做任何的事情,都是需要仔细思量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等的做法只会让局势愈的糟糕,推行经界推排法,就已经很是幼稚了,现在更是铺开了更造银关,简直是将朝政当作是儿戏。”

  从年龄上面来说,贾似道比吴邵刚大一辈都不止,从资历上面来说,贾似道更是遥遥领先,可吴邵刚说出来这些话,郝经与黄家明毫不吃惊。

  “盘剥百姓的财富,让百姓愈的贫困,更加的痛恨官府,这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不知晓或者说不在乎百姓疾苦,只是想着维持朝廷之运转,毫无顾忌的劫掠百姓的钱财,怕是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我敢说,一旦忽必烈突破了襄阳或者是两淮,想要灭掉大宋王朝,老百姓根本就无所谓,说不定还会拥护忽必烈。”

  郝经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这句话戳中了他的心,身为汉人,且是有学识有能力的汉人,投奔蒙古朝廷,这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过这也是无奈之举,看看大宋朝廷,官吏尔虞吾诈,想到的都是自身的利益,不要说在乎百姓的死活,就连江山逐渐沦陷,都无所谓,在这样的朝廷之中,还能够做什么事情。

  想想张文谦、刘秉忠和姚枢等人,也是大名鼎鼎的,也是有能力的,为什么都被忽必烈所用,就算是遭遇到算计和冷落,也没有选择离开,因为他们没有地方可去。

  郝经很清楚,吴邵刚的名气还不够大,那些在蒙古朝廷做事的汉人,眼睛里面看到的是大宋朝廷,平日里关心的也是大宋朝廷的事宜,不会特别关注吴邵刚。

  郝经有一种感觉,蒙古朝廷之中的很多汉人,迟早是要投奔到吴邵刚麾下的。

  而且将来吴邵刚的麾下,不仅仅有汉人,还会有蒙古人、色目人乃至于波斯人等等,吴邵刚的胸襟不是忽必烈能够比拟的。

  在吴邵刚身边的时间越长,郝经的感触越多,他不明白吴邵刚为什么有着如此的睿智和胸怀,年纪轻轻就有着凡绝世的吸引力,郝经是亲眼看着潼川府路壮大起来的,也亲历了成都府路等地从稳定到展的道路,可以说,现如今的四川和云南等地,展的步伐很快,百姓安居乐业,地方稳定,财力不断加强,而合州御前诸军、兴元府御前诸军以及金州御前诸军,也是更加的强悍了。

  以民为本、百姓为衣食父母这些话,在吴邵刚这里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正的贯彻落实下去了,依照郝经的了解,四川和云南的大部分百姓,头脑里面怕是没有皇上和朝廷,他们拥戴的是吴邵刚,拥戴的是地方官府。

  “大人,属下觉得,这正是机会,属下曾经在忽必烈的身边做事情,张文谦、刘秉忠、姚枢,包括史天泽等人,都是有着很不错能力的,这些人投奔到忽必烈的身边,并非是完全的心甘情愿,若是大人觉得可行,属下想办法让他们来到四川。。。”

  黄家明的脸色微变,郝经这话说的未免太大胆了,张文谦等人的确是有能力,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真的归心,老老实实的为吴邵刚做事情。

  吴邵刚脸色变得严肃了一些,稍稍思索之后,才慢慢的开口。

  “郝先生,你之想法不错,来日也是可行的,不过现如今还不行,机会尚不成熟,这等吸纳人才的事宜,切莫操之过急,否则适得其反,张柔既然已经在转移家人,那我们就等等看,看看张柔抵达宝鸡之后,究竟会做什么样的选择,若是张柔选择投降,那个时候,郝先生再行劝解张文谦等人,效果会强很多的。”

  郝经点点头。

  黄家明跟着开口了。

  “大人,属下倒是觉得有两个人可用。”

  “黄知府,你说的是被黥配的叶李和萧规两人吧。”

  “大人料事如神,属下说的正是这两人,他们不畏强权,其志向可嘉。”

  “嗯,的确可用,不过还需要磨砺,志向可嘉是一方面,但也要懂得转圜,以举子的身份去挑战当朝的丞相,这明显就是找死,我看这样,让叶李和萧规两人到利州西路去,加入到合州御前诸军,锤炼和磨砺一番,若是二人能够有所领悟,那个时候让他们到成都来,也为时不晚。”

  十月初,已经是初冬的季节。

  吴邵刚要离开成都府城,前往利州西路了。

  蔡思伟率领的三万合州御前诸军的将士,已经秘密离开了成都府,前往利州西路而去,他们的任务当然是彻底打败入侵的蒙古鞑子,而吴邵刚之所以准备亲自前往,就是因为情报署弄到的诸多情报。

  吴邵刚临行之前,一再嘱托,朝廷行的银关,在四川以及云南等地,不予推行。8



第三百零一章 登基的礼物


  景定五年十月十六日,宋理宗赵昀驾崩。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赵昀在史弥远与杨皇后的支持下继位,是为宋理宗,至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1o月16日驾崩,在位四十年。

  赵昀在位的四十年,是南宋国力急剧衰败的时期,内有史弥远专政、丁大全专政,以及贾似道专政,外有金国和蒙古鞑子的步步紧逼,让南宋的江山逐渐的丧失,可惜赵昀丝毫没有想到进取的事宜,一味的求和求安稳,一味的享乐。

  赵昀皇上做的不行,书法到还是不错,流传千年,得到了后世的肯定。

  满朝文武都知道皇上身上不好,恐怕撑不了多长的时间,可皇上的突然驾崩,还是让文武大臣惊呆了,没有一丝的预兆,就在月初,右丞相、枢密使贾似道提议更造银关,皇上还下旨同意,支持贾似道的提议,经界推排法与更早银关两件大事同时铺开,贾似道很是忙碌,皇上一样是操心的。

  大内的钟声传来的时候,四品以上的文武大臣,纷纷朝着大内而去。

  最先赶到的还是右丞相、枢密使贾似道,其余的文武大臣,就算是赶到了大内,也会在外面等候,没有谁会在贾似道的前面进入到皇宫。

  贾似道同样感觉到吃惊,这几日皇上的身体的确不好,但那已经是常态,近一年多的时间以来,皇上的身体一直都是磕磕碰碰的,是好是坏,累坏了皇宫里面的御医。

  若是知晓皇上这么快驾崩,贾似道也不会连续推行经界推排法和更造银关了。

  不过贾似道一点都不着急,因为继位的皇上同样会支持他的。

  皇上驾崩,新皇必须马上继位,国不可一日无君。

  在贾似道的竭力要求之下,皇太子赵禥继位,成为大宋的皇上。

  宋理宗赵昀的葬礼还没有结束,皇上的圣旨就下来了。

  敕封贾似道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加封魏国公。

  此刻,贾似道的权势达到了巅峰。

  贾似道本来就是右丞相、枢密使,又加封平章军国重事,等于是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在此基础之上,还被敕封为正一品的太师,更是被封王。

  如此的眷宠,其余人根本不敢想象。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朝文武都现了,皇上很是依赖贾似道,几乎是言听计从,每每在朝廷上议事,对于贾似道的提议,皇上稍有反对,贾似道立刻以辞官威胁,皇上乖乖就范,哀求贾似道不要离开,甚至还留下眼泪。

  赵禥很是尊重贾似道,这种尊重表现在骨子里面,皇上准许贾似道三日一朝,仅仅一个月之后,再次下旨,允许贾似道十日一朝,每每贾似道上朝的时候,皇上表现很是尊重,贾似道离开的时候,皇上起身目送,一直到贾似道离开,才会坐下。

  这里面的故事,朝武大臣是不敢开口说的,大家都是明白的,皇上赵禥小的时候命不是很好,乃是福王赵与芮侧室所生,怀在肚子里的时候,就遭遇到正房夫人的欺凌,母亲被逼服下打胎药,赵禥命大,还是活下来,不过因为打胎药的影响,智力方面实在不行,有些弱智的味道。

  当初宋理宗赵昀准备立赵禥为皇太子,左丞相吴潜反对,就是考虑赵禥的智力有问题。

  其实宋理宗赵昀也有这方面的担忧,赵禥智力方面存在问题,他也现了,故而集中了天下的名师,教授赵禥,无奈赵禥实在是不开窍,有些时候气的赵昀晕。

  不过赵家留下的血脉,也就是赵禥,赵昀无人可选,加之多年对赵禥的培养,相互之间也是有一定感情的,故而宋理宗赵昀最终听从了贾似道的建议,立赵禥为皇太子,且贬斥了持反对意见的左丞相吴潜。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贾似道是聪明人,现了皇上的缺陷,更是现皇上异常的好色。

  皇上常常因为在后宫娱乐,忘记上朝的时间,也从来都懒得批阅奏折,这一切都委托给了贾似道,必须要批阅的奏折,居然交给了四个最为得宠的嫔妃回复。

  贾似道早就掌控了大权,不过前皇上宋理宗,还是有着几分的清醒,贾似道有些时候还需要注意,不敢得罪宋理宗,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新任皇上完全依赖他,对于如何处理朝中事宜,根本没有谱。

  十一月十五日,皇上登基刚好一个月的时间。

  已经进入到严冬季节,不过京城的气候还不是太冷。

  一封加急奏折,送到了京城,这是两淮制置使吕文德送来的加急奏折。

  淮南西路所辖永丰的寿春,濠州所属的钟离两地,遭遇蒙古鞑子的进攻,蒙古鞑子的进攻异常的骁勇,守城的军士已经无法抵御,恳求朝廷派遣大军驰援。

  谁都知晓寿春与钟离两地的重要性,这里是大宋最为前沿的地方,淮北悉数被蒙古朝廷占据,而凭借着淮河之险,宋军与蒙军在淮河两边对峙,寿春与钟离,就是大宋最为前沿的阵地,一旦这两处城池被攻破,则两淮都要遭受到重大的影响,甚至庐州与建康府城,也有可能遭遇到进攻。

  这两路进攻的蒙古鞑子,正是蒙古亲王哈必赤以及万户长、都元帅拔突儿率领的大军。

  进攻利州西路的张柔慢吞吞的,迟迟不愿意起进攻,可进攻两淮的哈必赤与拔突儿就不一样了,他们信心满怀,恨不得拿下大宋的京城临安,而且他们率领的大军,以蒙古铁骑为主,新附军只是补充,他们率领的大军达到了五万人,其中两万蒙古铁骑。

  实力如此强盛的大军,所到之处应该是所向披靡。

  起进攻的时候,哈必赤与拔突儿兵分两路,哈必赤率领的三万大军,拔突儿率领的两万大军,哈必赤起对寿春的进攻,拔突儿起对钟离的进攻。

  哈必赤与拔突儿,都是蒙古数一数二的骁将,更是不一般的统帅。

  他们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命令新附军,不惜一切代价,务必突破淮河,蒙古铁骑则是在后面等候,在新附军拼命的进攻之下,仅仅两天时间,两路大军就突破了淮河,开始了对寿春与钟离的围攻。

  哈必赤仔细研究过地形,开战之前他就下达了命令,必须拿下寿春与钟离两座城池,以此为大本营,展开对两淮纵深的进攻。

  哈必赤明白,五万大军必须有依托的地方,他还没有自大到以为依靠五万大军,就可以灭掉大宋王朝,一旦大军遭遇到进攻,撤离到寿春或者是钟离,可以凭借城池的险固,阻止宋军的进攻,而且还可以从容的撤离到淮北去。

  凭借着坚固的城池,驻扎在寿春与钟离的宋军,拼死抵抗,可惜他们的实力差距太大。

  寿春和钟离危急,两淮制置使吕文德不敢小觑,甚至派遣了身为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司的女婿范文虎领兵前去驰援,可惜面对骁勇的蒙古鞑子,范文虎也是无可奈何,为了避免被全歼,知趣撤离。

  这个时候,吕文德才知晓大事不好。

  若是寿春与钟离两座城池被攻陷,在两淮的大门被打开,接下来蒙古鞑子将长驱直入,可以进攻庐州府城,也可以进攻建康府城。

  这是吕文德不敢想象的事情。

  如此加急奏折就送到了京城,而且吕文德派遣范文虎专程送加急奏折。

  接到了吕文德的奏折,贾似道也是脸色白,他当然知晓其中厉害。

  尚未等到早朝,吕文德就来到了大内。径直进入到垂拱殿,吩咐中官去请皇上。

  等候了足足半个时辰的时间,皇上才姗姗来迟。

  贾似道的脸上已经有了怒色,看见脸色苍白的皇上,知道皇上夜间又是纵情欢乐了。

  “皇上,两淮制置使吕文德紧急奏折,蒙古鞑子进攻淮南西路的寿春与钟离两地,这两处乃是我大宋与蒙古抗衡的最前沿之地,若是有任何的闪失,将直接影响到两淮之地。。。”

  皇上还没有醒悟过来,看着贾似道,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好不容易等到贾似道说完,皇上的神态变得稍稍严肃了一些。

  “贾丞相,朝中一切事宜,朕都拜托您了,朕刚刚登基不久,尚不熟悉朝政,还请贾丞相操心啊。。。”

  贾似道有些愕然,或者说短时间之内还没有适应,此等的大事,若是换做先皇,立刻就会召集枢密院、兵部、户部、吏部等官吏商议了。

  看着皇上无所谓的表情,贾似道暗地里摇头。

  “如此,臣召集枢密院以及兵部等官吏商议。。。”

  还没有等到贾似道说完,皇上再次开口。

  “一切以贾丞相所做决定为准。”

  走出垂拱殿,贾似道知道,自己的权力已经无限大,不过担负的责任也更大了。

  蒙古鞑子突然进攻两淮,这让贾似道有些反应不过来,按照他的想法,蒙古鞑子应该是进攻四川的。

  贾似道的脸色变得有些阴沉了。

  早朝他是不会去的,去了也没有什么用,枢密院他也不会去,皇上登基之后,绝大部分的朝政,贾似道都是在府邸处置的,这一次也不会例外。8



第三百零二章 不予理睬


  吴邵刚第一次收到了朝廷的金字牌。 ≈

  因为各地驿站的荒废,也因为朝廷的疏忽,金字牌很多年都没有出现过了,民间对金字牌也很是敏感,甚至是反感,岳飞当年被十二道金字牌召回、被迫停止讨伐金国、且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事宜。

  很久没有出现的金字牌,就在吴邵刚的手中。

  金字牌并非是黄金制作,同样是一尺多长的木牌,用朱漆为底刻上金字,木牌上面有八个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意思就是中途不准停留,不准耽误,表示事态万分紧急。

  金字牌每日以四百里到五百里的度传递,就算是驿卒和驿马累死,也不得停歇。

  一般情况之下,文武大臣接到了金字牌,务必按照朝廷的要求行事,否则就会被冠之以造反的罪名。

  可惜吴邵刚根本就不在乎。

  两淮遭遇到蒙古鞑子进攻的事宜,吴邵刚早就知道了,可以说他比朝廷早知道这件事情,而且他还知道,此番进攻两淮的是蒙古亲卫哈必赤以及蒙古万户长拔突儿。

  哈必赤与拔突儿两人,都是蒙古大汗忽必烈的心腹,派遣两人进攻两淮,对比张柔进攻四川,不可同日而语,这让吴邵刚现了端倪。

  按照历史的记载,蒙古朝廷一直都是以四川为进攻的选,潼川府路防御副使、泸州府知府刘整叛乱之后,给忽必烈提出了建议,摒弃进攻四川的战略,先进攻襄阳以及两淮等地,打开南宋的大门,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建议。

  不过历史已经改变,刘整兵败被俘,押解到京城被斩杀,按说蒙古朝廷进攻的重点,应该还是四川,为什么会出现改变。

  这是吴邵刚最为关心的事宜,也是暂时没有得到答案的问题。

  这件事情对于吴邵刚来说,至关重要,若是忽必烈改变了进攻的方向,那么他就能够得到不少喘息和展的机会,而且忽必烈与大宋朝廷之间的厮杀,必定会耗损一部分的实力,河蚌相争渔翁得利,出现这等的情况,吴邵刚求之不得。

  宋度宗赵禥的登基,让吴邵刚明白,大宋朝廷已经朝着灭亡的道路大踏步的前进。

  赵禥这个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一塌糊涂,执政能力全无,完全依靠贾似道,不管不顾大宋朝廷是不是会灭亡,想到的就是自身的淫荡,玩女人的能力倒是不错,曾经一夜宠幸三十名嫔妃,也不知道这位皇上是怎么做到的。

  贾似道其人,吴邵刚几乎就没有正面接触过,更不存在共事一说,此人究竟是不是历史上评价的样子,或者说是不是一心为民、遭遇其他人诽谤,目前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吴邵刚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对付蒙古鞑子方面,贾似道不行,仅仅从鄂州之战的议和,吴邵刚就看出来了,要知道当初蒙哥与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大军,是抱着灭亡大宋朝廷的决心而来的,这样的时候议和,有什么作用。

  从兵力的部署与防御方面来说,贾似道的能力也是一般,身为枢密使,朝中最高的军事指挥官,贾似道没有什么功劳,当年的淮北之战,本是很好的机会,却因为内部的算计,以及害怕蒙古鞑子等等的原因,无功而返,等到山东的叛乱被平定,已经完全失去了机会。

  出任四川制置使之后,吴邵刚的想法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他不会继续遵从朝廷的意思,哪怕是表面上的敷衍,恐怕都不存在了,接下来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决定,都是从有利于自身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