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殿前司诸军都指挥使司马华轩离开京城之后,贾似道亲自掌控了驻扎在京城的殿前三司的大军,总兵力达到了十三万人。

  这十三万人,可谓是大宋朝廷的精锐,更是京城抵御蒙古大军进攻的依靠。

  整个的十一月,贾似道都处于巨大的焦虑之中,驻扎在京西南路以及两淮的蒙古大军,暂时没有什么动作,江州知州高达率领的大军,正在苦苦支撑,不过高达已经写来了好几份的奏折,禀报江州所面临的巨大危险。

  蒙古大军下一步的行动究竟是什么,是固守京西南路和两淮休整,是回头去进攻四川,还是顺流而下,攻打江南路。

  贾似道不知道,也无法弄清楚这方面的情报。

  安稳的日子不多了,最多春节之后,蒙古大军下一步的计划就会显露出来了。

  仔细斟酌之后,贾似道调遣高达出任鄂州知州,负责固守鄂州城,至于说江州,贾似道也知道保不住了,毕竟朝廷没有大军前去驰援江州,若是让高达率领万余人固守江州,最终的命运也就是被蒙军剿灭。

  如果说襄阳府城是大宋江山的门户,那鄂州就是京城临安的门户,蒙古大军一旦拿下了鄂州,通往京城的陆路和水路,都无险可守了。

  圣旨下达的时候,贾似道也给高达下达了死守鄂州的敕令。

  做完这一切的贾似道,绝不会安稳,他思虑再三,给四川的吴邵刚写去了一封信函,代表枢密院大力赞誉了吴邵刚的骁勇,且透露出来想皇上举荐,敕封吴邵刚为王的意思。

  这已经是贾似道为自己谋下的后路了,万一南方守不住,他可以急速的赶赴四川。

  至于说皇上和朝廷,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也只能够到四川去了。

  十一月下旬,一个消息传到了京城,开封府城被云川节度使吴邵刚攻克且占领了。

  这个消息的真伪,没有得到证实,是那些从四川来的商贾,带来的这个消息,毕竟接近年关了,要钱不要命的商贾还是有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到京城来做生意,也将四川方面的消息带到了京城。

  贾似道迅速命令殿前司的军士,找到了几个传递消息的商贾,亲自询问他们。

  一番询问之后,贾似道认为这个消息是准确的,也就是说,吴邵刚趁着蒙古大军占据襄阳府城和两淮的时候,对开封府城发动了进攻,只是驻守开封府城的蒙军统帅伯颜阵亡。

  证明了消息的准确性之后,贾似道感觉到嵴背发凉。

  贾似道的权力,全部都来自于皇上的宫里的支持,做了两手准备的他,也是想着万不得已的时候,让皇上前往四川,可吴邵刚攻陷了开封府城,这么大的事情,居然没有禀报朝廷,这说明了什么。

  看来吴邵刚对皇上和朝廷,根本就不在乎了。

  派遣到四川去马华轩,应该已经到了,按照其奏折也要送递京城了。

  内心有些慌乱的贾似道,极力稳定自身的情绪,甚至在朝中驳斥那些传递消息的大臣。

  十一月底,马华轩的奏折抵达京城,一切的真相都清楚了。

  马华轩没有见到云川节度使吴邵刚,见到的是节度副使李庭芝,驻扎在四川的大军,的确占领了开封府城,而且控制了整个的河南路与开封府,云川节度使吴邵刚,应该是留在了开封府城,暂时没有回到成都府城。

  这个消息,犹如重磅炸弹,让朝廷瞬间沸腾起来。

  已经陷入到绝望之中的诸多大人,此刻看到了希望,开封府城被收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天不灭宋,要知道开封府城是大宋的都城,临安府城只不过是大宋朝廷失去了开封府城,被确立的京城。

  朝中的不少大人纷纷提出来了建议,建议皇上还都,到开封府城去。

  面对朝中大人的建议,贾似道有些无语,难不成这些人不知道吴邵刚的态度吗,人家压根就没有给朝廷禀报收复开封府城的事宜,再说了,京西南路以及两淮的大部分地方都被蒙古大军占领,荆湖南路已经不是很安全,这个时候要求皇上还都,到开封府城去,是不是想着让蒙古大军知晓消息,发动突袭,将皇上与皇室一锅端。

  贾似道没有明确反对朝中大人的建议,也不敢继续将祸水往吴邵刚的身上淋,而是马上给皇上递上了奏折,恳请皇上敕封云川节度使吴邵刚为魏王。

  贾似道提请皇上敕封吴邵刚为魏王,可以说爵位还高于他贾似道。

  这也是贾似道的良苦用心了。

  大宋王朝的爵位,王为正一品,嗣王、郡王和国公为从一品,尽管身为丞相、太师的贾似道,早就是朝中正一品的大员,可是在爵位上面,贾似道依旧是魏国公,还是从一品的爵位,而王这个爵位,一般都是敕封给皇室之人,譬如说皇上的兄弟,以及皇上的儿子。

  大宋朝廷敕封外姓人,最高也就是郡王,或者是国公,是不会封王的。

  现如今贾似道提议皇上敕封吴邵刚为魏王,一方面是想着能够稳住吴邵刚,至少吴邵刚不公开的造反,那大宋朝廷就还有希望,另外一方面,这也是贾似道递给吴邵刚的橄榄枝,到了最为紧要的关头,这橄榄枝肯定还是有作用的。

  贾似道的提议,朝中几乎没有谁反对。

  咸淳七年十二月初十,皇上下旨,敕封太傅、云川节度使吴邵刚为魏王。

  这是大宋朝廷第一个外姓的王爷,正一品的王爷。

  官职代表的是权力,爵位代表的是最高荣誉。

  从这一刻开始,朝中所有大人,包括贾似道,见到吴邵刚之后,都是要稽首行礼的,因为吴邵刚已经是大宋朝廷的魏王。

  这一道的旨意,在昭告天下的同时,由贾似道信任的吏部尚书亲自大四川去宣旨。

  宣旨的队伍之中,安插有贾似道的心腹,怀揣着贾似道专门写给吴邵刚的信函。

  开封府城被魏王吴邵刚收复,对京城的百姓,也是巨大的鼓励,百余年的时间过去了,尽管百姓已经没有奢望朝廷能够收复开封府城,可百姓口口相传,还是会说到开封府城的,而且现如今临安府城内的很多人家,都是当年从开封府城长途奔波来的,他们从祖辈的口中,听到了有关开封府城的很多故事,而孟元老写下的,更是详尽的描述了开封府城的富庶和繁华,这本书很多的大户人家都有,甚至是大户人家教谕子弟必备的书籍。

  如此的情况之下,京城百姓知晓了开封府城被收复的消息,怎么可能不高兴和兴奋。

  一时间,京城的瓦子里面,酒肆里面,说书的都会说到魏王吴邵刚,描述吴邵刚是如何的英勇神武,如何的率领宋军打败了蒙古鞑子,如何的收复了开封府城。

  京城很多的百姓,并不知道京西南路与两淮的大部分地方都被蒙军占据了。

  贾似道曾经严令守卫城池的军士,不准放任何无关人等进入到京城,其实也就是不准两淮与京西南路的百姓逃亡到京城来,免得散步了消息,而且京城内的府县衙门,对于敢于乱传消息的百姓,也是严惩的,如此那些知晓消息的官宦人家,绝不敢在外面随口乱说,都是将知晓的消息强压在内心。

  贾似道可以管住老百姓的嘴,却管不住朝中权贵的腿。

  从十月底开始,京城之中某些权贵的子弟,暗自离开京城,说是出去游学,其实就是怀揣钱财前往四川的成都府城而去,这些权贵很清楚,现在最为安全和最为安逸的地方,就是四川的成都府城以及重庆府城等地了。


第四百二十六章 名正言顺

  

  十月底,合州御前诸军和鼎坤军将士,占领了整个的开封府,以及被称之为南京路的开封府所辖的府州县,由此,吴绍武这个河南行省制置使,总算是名正言顺了。

  不过忙碌也由此开始,一步步升迁到河南行省制置使职位上面的吴绍武,非常清楚稳定需要依靠什么,而且时间已经接近年光,百姓若是因为战乱缺乏粮食,流离失所,那地方的局势怎么都不可能稳定。

  在征得吴邵刚的同意之后,吴绍武大胆启用了一批能干的吏员,让其中部分的吏员出任县令,去稳定地方的局势,吴邵刚很清楚,想要完全依靠节度使衙门运送粮食来维系地方的稳定,那是不现实的,必须要立足于自身,故而在这些吏员到地方赴任的时候,吴绍武传授了他们某些“秘诀”,要求他们到地方上之后,兢兢业业做事情,尽最大努力稳定地方。

  吴绍武派遣的这一批官吏,果然厉害,很短的时间之内,就稳定了地方,而且没有要求上面拨付太多的粮食。

  吴邵刚一直都暂时驻扎在开封府城,没有回到成都府城去,李庭芝送来信函,朝廷派遣太子少保、殿前司诸军都指挥使司马华轩,来到四川宣旨,要求云川节度使吴邵刚率领驻扎四川的大军,收复京西南路以及两淮等地,护卫大宋江山。

  这样的圣旨,没有任何的意义。

  吴邵刚当然不会在乎,不过他对于贾似道派遣马华轩前来宣旨,倒是有些奇怪。

  四爷已经留在了四川,不会回到京城去了,京西南路以及两淮诸多地方陷落,四爷已经没有必要回到京城去了,而吕文德派遣的使者苏翁奎,同样留在了四川,建康府城已经被蒙军占领,苏翁奎这个两淮制置副使、建康府知府,等于光杆司令了。

  在得知吕文德打开了建康府城的城门、归顺大元朝廷的消息之后,苏翁奎破口大骂,表示与吕文德一刀两断,选择留在了四川。

  吴邵刚比较关心的还是河南行省的稳定,百余年之前,这里是大宋最为富庶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开封府城与洛阳府城的繁华富庶,冠绝京华,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之后,河南行省开始变得衰败,在经历了蒙古朝廷残酷的压榨之后,出来一些较大的城池,周遭的村镇已经开始变得凋零。

  蒙古朝廷对这些地方的残酷压榨,也是有原因的,毕竟这里曾经是大宋京城的所在地,百姓都是一心向着大宋朝廷的,难以驯化,故而蒙古朝廷历任的大汗,对河南行省都不会手软,残酷压榨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这里的百姓。

  想要稳定这样的地方,没有那么容易。

  吴邵刚是很着急的,如果说每收复一个地方,都需要节度使衙门拿出来大量的钱粮,才能够稳定地方,那随着战斗进程的加速,节度使衙门总是有难以承受的时间。

  吴绍武想出来的办法,让吴邵刚的眼前一亮。

  其实这些地方,还是有不少的士绅富户的,想一些办法,迫使这些士绅富户拿出来钱粮,维护地方的稳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再说这些地方发财的士绅富户,几乎都是依靠地方官府压榨百姓,甚至是助纣为虐,才能够发财的。

  吴邵刚到没有想着要清算这些士绅富户,翻阅史书,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总是有富人和穷人,只要富人安心本份,不做为富不仁的事情,地方上就是稳定的,至于说穷人,能够得到官府的照拂,不至于饿死,同样能够稳定。

  再说吴邵刚最终需要依靠的,还是士绅富户阶层,他不可能依靠寻常的百姓,来稳定自身的江山,若是想着以千年之后的理论来维持如今的政权,那就是找死了。

  吴邵刚专门告诫了吴绍武,需要注意策略,不能够强行的征收,更不能够实施抄家打劫的办法,当吴绍武选择那些对于州县衙门异常熟悉、能干的吏员到地方上担任主官的时候,吴邵刚就一点都不担心了,这些吏员太熟悉那些士绅富户了,知道该怎么做。

  果然,一个多月时间过去,整个的河南行省,都是风平浪静。

  郝经和张文谦等人,对于派遣吏员出任县衙主官的事宜,不是特别赞同,他们认为这些人的学识不足,不过吴邵刚同意了,而且是吴绍武做出的决定,他们也就不好明面上反对了。

  郝经与张文谦等人的意见,其实也引发了吴邵刚的注意,他清楚读书人与其他人之间的矛盾,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自称为儒士,排斥没有学识的人,哪怕此人能力超强、仅仅是学识不够而已。

  其实基层能干的吏员,署理政务的能力,远远强于某些迂腐的举人乃至于进士,可惜历朝历代的体制,让这些吏员难以有出头之日。

  这是吴邵刚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十二月初,吴邵刚的命令再次下达。

  蔡思伟与张炳辉率领的大军,分两路出击,分别进攻河东南路与河东北路,争取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完全占领这些地方,如此吴邵刚统领的地方,基本连成了一片。

  蔡思伟与张炳辉率领的大军出发之时,从成都府城调遣的两万合州御前诸军的将士,也抵达了开封府城,负责守卫河南行省。

  四川和云南等地,属于吴邵刚核心的根据地,地方上已经非常稳定,不需要太多的大军守卫,而刚刚攻陷的河南行省的不少地方,还是需要军队维持治安的,军队在维持地方治安的同时,扶持地方官府,建立起来府州县衙门的巡捕房,以维持地方的安宁。

  驻扎河南行省的军队,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彻底剿灭地方上的土匪。

  大元朝廷连年的残酷压榨,导致这些地方出现了不少的匪患,有些土匪甚至与官府勾结在一起,盘剥百姓,若是不能够彻底镇压这些土匪,地方上不可能真正的稳定。

  蔡思伟与张炳辉率领的大军开拔之后,马华轩也来到了开封府城。

  马华轩是随同大军一起来到开封府城的。

  吴邵刚当年进入殿前司所属催锋军的时候,马华轩就是都指挥使司,这么多年过去,吴邵刚已经是云川节度使,当朝的太傅,马华轩依旧是殿前司诸军都指挥使司。

  见到吴邵刚的时候,马华轩的态度是异常恭敬的,与当年完全不一样了。

  吴邵刚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感觉,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见到了吴邵刚,马华轩没有拿出皇上的圣旨,甚至没有提到收复京西南路与两淮的事宜。

  闲聊了一会之后,还是吴邵刚主动询问马华轩,马华轩才开口回答。

  马华轩的回答,出乎了吴邵刚的预料。

  马华轩认为,现如今的局势,完全没有必要去收复京西南路与两淮等地,这样做也不可能有什么实际的效果,蒙古大军都集结在这些地方,而且士气高涨,更加重要的是,驻扎在京西南路与两淮的不少朝廷大军,也归顺了蒙古大军,让蒙古大军的力量得到增强。

  马华轩认为,大军可以朝着东面或者是北面进军,最好的选择是朝着北面进军。

  吴邵刚一边听,一边微微点头,看来马华轩此人不是废材,还是有着不错的认知能力的。

  从马华轩的回答之中,吴邵刚也听出了一些端倪,那就是京城里面不少的大人,恐怕已经明白他吴邵刚的志向,只是嘴上不说出来罢了。

  与马华轩交谈完毕,吴邵刚邀请马华轩留在四川,马华轩自然是没有拒绝,表示愿意留在四川,愿意为吴邵刚效劳。

  接着,马华轩也专程去了皇宫,在皇宫的外面跪拜。

  这样的情形,吴邵刚已经不感觉到奇怪了,从云川学府来的不少读书人来到开封府城之后,都是专程到皇宫去跪拜,就连将制置使衙门搬迁到开封府城来的吴绍武,也专门到皇宫外面去拜祭了。

  十二月中旬,吴邵刚被皇上敕封为魏王的诏书,诏告了天下。

  吴邵刚自然也知晓了。

  这一则诏书,让郝经和张文谦等人异常的喜悦,按照朝廷的规矩,被册封为魏王的吴邵刚,已经可以开府建衙,任命官吏,而且王府的设置,就好比是一个小朝廷。

  以节度使衙门来统领四川、云南、陕西、河南行省的诸多事物,总是说不过去的,毕竟吴邵刚只是云川节度使,不过以王府来统领这些地方,那就完全可以了。

  郝经和张文谦随即提出建议,既然皇上和朝廷已经下了敕书,那么魏王府就应该设立起来,统领所有的事宜,而节度使衙门则可以主要关注地方上的事宜。

  吴邵刚同意了郝经与张文谦等人的建议。

  朝廷敕封他为魏王,也算是解除了燃眉之急,总是以云川节度使的身份来做事情,不免让下面诸多的官吏嘀咕,以王爷的身份来做事情,下面的官吏肯定安心很多的。

第四百二十七章 魏王府


  十二月十五日,李庭芝来到了开封府城。

  见到李庭芝,吴邵刚大为吃惊,毕竟李庭芝在成都府城,主持节度使衙门的一切事宜,尽管春节临近,可春耕季节也要到来了,再说大军还在河东路一带征伐,节度使衙门的事情还是很多的,都是需要及时处理的。

  作为穿越之人,吴邵刚倒是没有那么多大权旁落的担心,或许这与他执政的理念有关系,靠强压是难以服众的,唯有自身展现出来不一般的睿智和能力,才会让属下心服口服,现如今的吴邵刚,威望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也就不用担心有人夺权的事宜。

  当郝经和张文谦给李庭芝行礼的时候,吴邵刚才敏感的察觉到了,李庭芝来到开封府城,与郝经和张文谦有关系。

  谜底很快就揭开了,李庭芝专程到开封府城来,是为了魏王府设置的事宜。

  李庭芝、郝经与张文谦等人都认为,魏王府不应该设立在成都府城,而应该设立在开封府城,不管是从地理位置,还是城池的影响,成都府城都无法与开封府城比较。

  郝经与张文谦担心吴邵刚不会同意,故而专门给李庭芝写信了,接到信函之后,李庭芝认为有道理,而且这也是重大的事宜,故而亲自来到了开封府城。

  李庭芝同样去了皇宫拜祭,其态度之虔诚,让郝经等人都是动容的。

  其他人当然不能够理解李庭芝的心情,开封府城是大宋朝廷曾经的京城,已经失陷百余年的时间,这里记载了大宋朝廷太多的耻辱,靖康之变,已经将大宋朝廷钉在了耻辱柱上面,夺回开封府城,就是洗刷耻辱的唯一办法。

  吴邵刚做到了这一点。

  百余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的大宋将来想到了这一层,却都是有心无力。

  做到这一点的吴邵刚,距离王者至尊的位置,更近了一步。

  吴邵刚登上九五之尊的位置,意味着什么,李庭芝是明白的,而且局势到了如今的地步,吴邵刚必须要做到这一点,李氏家族的命运,与吴邵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李庭芝的三个儿子,悉数都是在吴邵刚的麾下做事情,一旦吴邵刚不能够达到目标,则李氏家族也将跟随衰败,以至于没有立足之地。

  占领了开封府城,在李庭芝看来,就是老天保佑吴邵刚,保佑李氏家族。

  故而前来拜祭皇宫的李庭芝,是特别动容的。

  很快,有关魏王府设置的事宜,被李庭芝正式提出来。

  李庭芝还是心中有数,建议将现如今的都元帅府设置为魏王府,与都元帅府一条街道相隔的府邸,收归都元帅府,作为魏王的府邸,两处的府邸连在一起,就是魏王府了。

  都元帅府以及一街之隔的府邸,以前悉数都是王府,只不过开封府城陷落之后,这里已经没有了皇上和王爷。

  李庭芝的提议,得到了郝经与张文谦等人的赞同,却让吴邵刚犹豫了。

  其实李庭芝的提议是正确的。

  四川成都还是稍微偏远了一些,对于立志于天下的吴邵刚来说,有着很多的不利,将主要的官署搬迁到开封府城来,是正确的选择。

  吴邵刚想到的是巨大的开销。

  成都府城距离开封府城两千六百里地,将节度使衙门等主要的官署,以及人员搬迁到开封府城来,开销是不少的,而且这样的搬迁,还要考虑到百姓的感受,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大军正在征伐,这个时候搬迁,是不是合适。

  不过吴邵刚的担忧,被李庭芝等人轻松化解。

  搬迁利用春节的时候进行,主要需要搬迁的就是节度使衙门以及云川学府等等,其余的官署不会有什么变动,节度使搬迁到开封府城之后,成都府城作为四川行省制置使衙门所在地,与以前没有太大的变化。

  因为吴邵刚一直都是强调厉行节约的原则,加之节度使衙门真正扩建变动的时间不是太长,故而搬迁不是太复杂的事情,而且李庭芝早就做好了一些准备。

  其次就是军队搬迁的事宜,合州御前诸军以及鼎坤军,其指挥署不可能继续设立在成都府城,必定会搬迁到开封府城,不过军队的搬迁,比起官署的搬迁,要简单很多。

  主要麻烦的还是家眷搬迁的事宜,这一点更是简单,谁家的孩子谁家抱,官员家人的搬迁,悉数都是自身负责,魏王府将会在开封府城划出专门的府邸,提供给官员住宿,这些府邸,明码实价,买不起的官员,就租住,买得起的官员,就拿出银子来。

  当然,身为魏王的吴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