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身为魏王的吴邵刚,是不需要掏银子的。

  所有搬迁的事宜,务必在来年二月之前完成,不得扰民,不得耽误春耕。

  听见李庭芝的安排到了如此细致的地步,吴邵刚没有理由表述反对了。

  吴邵刚其实明白深层次的原因。

  大宋朝廷是不可能搬迁到开封府城来的,大概贾似道也没有那个底气,而设置在开封府城的魏王府,必定成为吸纳天下人才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的能人志士,将前往开封府城而来,将归属于魏王府门下。

  这恐怕才是李庭芝等人想着在开封府城设立魏王府的真正用意。

  商贸等事宜更是不用担心,已经有不少的商贾,跟随大军前往开封府城而来,在这些商贾的眼里,越是早到开封府城,越是能够赚取到银子,毕竟这里是大宋曾经的都城,是天下最为繁华和富庶的地方。

  吴邵刚同意了李庭芝等人的提议之后,忙碌马上就开始了。

  春节已经不可能安心的度过了,吴邵刚的家人,节度使衙门、云川学府以及合州御前诸军、鼎坤军的指挥署,首先开始搬迁,而负责此次搬迁的主力,则是即将驻扎到开封府城外围的五万合州御前诸军将士。

  有了将士的参与,搬迁的速度快了很多。

  先期抵达的两万将士,部分被抽调到府城内,开始对府城进行休憩。

  被蒙古官员占据的府邸被腾出来,或者作为官署,或者作为府邸,不管是官署还是府邸,里里外外都是要修葺的。

  魏王府更是重点,是必须要精心修葺的地方。

  吴邵刚的反对,没有作用,李庭芝等人认为,魏王府的光鲜靓丽,代表的是实力,任何人来到了魏王府,看见威严气派的景象,都是要拜服的。

  更多具体的事宜,都是河南行省制置使吴绍武办理的。

  十二月二十五日,由李涵薇带着的吴邵刚的家人,以及吴氏家族的大部分人,离开了成都府城,前往开封府城,按照时间计算,他们需要一个月半月左右的时间,才可能完全抵达开封府城,合州御前诸军的两万将士,护卫吴邵刚的家人,前往开封府城。

  让李庭芝都人想不到的是,这一次的搬迁,队伍无比的庞大,就在李涵薇等人动身的时候,很多官员的家人,也跟随动身了,性格本来就温和的李涵薇,没有拒绝众人跟随,相反要求军士要保护众人的安全。

  后来不少的商贾和富户,也跟随大队人马,前往开封府城而来。

  十二月二十七日,节度使衙门、云川学府以及合州御前诸军、鼎坤军指挥署,开始了搬迁,一万合州御前诸军将士,护卫官署的搬迁。

  这一次跟随的人不是很多,主要就是官员的家人。

  留在成都府城的军士,仅仅剩下一万人,将来他们是不是还会驻扎在成都府城,还是说不准的事情,而且兴元府御前诸军和金州御前诸军驻扎地,也可能会出现变化。

  指挥作战、以及民生等重要的事宜,已经开始转移到开封府城。

  作为魏王府长史的李庭芝,负责全面的事宜,郝经与张文谦,负责相关的事宜,刘秉忠和许衡等人已经在赶赴开封府城的路上。

  魏王府正式开始署理政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要等到皇上的圣旨到来,需要吴邵刚的家人搬迁到魏王府,那个时候才能正式对外宣布。

  不过所有人都是明白的,魏王府已经在开封府城署理政务了。

  搬迁的事宜,是复杂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操心,吴邵刚是不会过问具体事宜的,他的注意力,依旧集中在河东路,以及大都方面。

  京城的情形,吴邵刚已经不是特别关心,从现在开始,不管京城出现什么变故,都无法影响到开封府城了。

  情报署搜集到的情报越来越多,关于大都方面的情报也越来越清晰。

  大元朝廷没有派遣大军前来驰援开封府城,只是山东方向的防御,比以前强了一些,而驻扎在京西南路和两淮的蒙古大军,丝毫没有撤离的迹象。

  情报的分析,让吴邵刚明白了,忽必烈确立的重点,依旧是彻底灭掉大宋王朝,目前不会将主要的兵力投入到中原作战。

  英雄所见略同,吴邵刚是有这样感受的,虽然他与忽必烈之间未曾谋面,但内心还是佩服忽必烈的,能够弃中原于不顾,集中精力进攻南方,这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

  a



第四百二十八章 开封府规划


  咸淳八年正月初五,朝廷派遣的使者、礼部尚书抵达开封府城,宣圣旨,自此,吴邵刚被称呼为魏王,圣旨加魏王平章重事之职,令魏王统领四川、云南以及开封府的一切事宜,临机决断。

  这是一道大宋朝廷从未出现过的圣旨,也可以被称之为奇观了,圣旨不仅是册封异性为王,而且默许了吴邵刚割据存在的势力,四川等地的事宜,吴邵刚可以自行决断,不需要奏报朝廷,也不需要皇上的圣旨。

  云川节度使这个职衔,自然是不存在了。

  诏告天下的圣旨,没有说明魏王可以临机决断的权力,这让吴邵刚明白了,一定是贾似道专门加上去的,怕是为自己设立的后路。

  接到圣旨之后,李庭芝等人自然是欢天喜地。

  魏王府的诸多官署,已经全部都设立起来了,六房以及御史台,包括枢密司。

  六房负责一切的民生事宜,御史台负责监督和弹劾官吏,枢密司则是负责军队事宜。

  合州御前诸军、鼎坤军御前诸军指挥署,合并进入到枢密司,蔡思伟、张炳辉和马华轩出任枢密司副使,枢密使则是由吴邵刚亲自兼任。

  宣旨的朝廷吏部尚书,在开封府城逗留了三天时间,便绕道重庆,回临安去了,吴邵刚并未挽留,他知道这位吏部尚书是贾似道的心腹。

  正月底,吴邵刚的家人李涵薇等,以及诸多的官吏,悉数抵达开封府城。

  入住魏王府的李涵薇,对于府邸的豪华,很是惊叹,吴邵刚父母居住的府邸,距离魏王府不过五百步左右的距离,府邸同样是很大的。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规矩,何况是魏王殿下的双亲。

  二月初一,魏王府正式成立,且对外发布了敕书。

  也是这一天,迟来的团年饭在魏王府摆设,吴邵刚与家人吃了迟来的团年饭,喜气洋洋的气氛,让吴邵刚的心情很好。

  二月初五,捷报传来,蔡思伟与张炳辉率领的大军,占领了河东南路与河东北路所有的府州县。

  吴邵刚原计划是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占领河东南路与河东北路,蔡思伟与张炳辉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可谓是所向披靡。

  这也在预料之中,忽必烈与大元朝廷的重心,已经转移到灭掉大宋方面,自然不会特别关注中原的局势,也不会派遣大军驻守这些地方。

  吴邵刚旋即下了第一道敕书,合并河东南路与河东北路,设立山西行省,李润出任山西行省制置使,制置使衙门设立在太原府城。

  紧接着,第二道敕书也下达,原四川制置副使、夔州知州陆秀夫出任开封府府尹。

  开封府城复兴的步伐,超乎了吴邵刚的想象。

  大量的商贾朝着开封府城云集,大街小巷迅速热闹起来,开封府城内的房屋价格直线上升,其价格在很短的时间超过了成都府城。

  大量有功名的读书人,也朝着开封府城云集,他们纷纷报名,参加改名为开封学府的招生考试,甚至有不少的读书人,直接去求见大学士窦默,以展现自身的才华。

  爱才的窦默。没有拒绝这些读书人的求见,一时间开封学府热闹非凡,成为了读书人聚集的地方,窦默更是成为了读书人崇敬的先生。

  开封学府亦进行了调整,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太学,相当于领导干部培训中心,凡是进入太学读书的学生,学制为两年,一半时间读书,一半时间在魏王府或者是开封府衙做事情,两年学制结束之后,直接进入到府衙或者州衙做官,成为知府知州的主要辅佐官员,也有部分太学的学生,直接出任县令,而能够进入太学读书的学生,一般都是进士和举人出身的有功名的读书人,或者是制置使衙门举荐的官吏。

  另外一个部分为学府,主要承担教谕读书人的责任,进入学府读书的人,不一定有功名,但只要通过了学府每三年举行的考试,就可以进入太学读书了。

  进入太学读书之人,需要参加专门的测试,进入府学读书之人,则需要通过考试。

  说到底,开封学府,已经承担了为各地输送人才以及培养人才的责任。

  这期间,吴邵刚亲自提议的开封讲武堂也成立了。

  开封讲武堂也是学府,只不过进入这里学习的,全部都是军中的军官或者军士。

  开封讲武堂大学士由吴邵刚亲自兼任,这一下提升了讲武堂的地位,也让众人知晓了魏王殿下异常重视讲武堂。

  军中统领以上军官,轮流到讲武堂去授课,参与讲武堂学习的,上至统领,下至寻常的军士,凡是在军中有不错表现之人,都会被举荐到讲武堂参加学习。

  讲武堂编撰的教材,属于绝密,不允许泄漏出去,每个参与学习之人,只能够凭着头脑记忆,而那些编撰出来的教材,也是通俗易懂的,毕竟进入讲武堂学习之军官军士,没有多少的学识,甚至有很多人不识字。

  二月初,开封学府大学士窦默提出建议,魏王府可以进行科举考试,以招募天下人才,这个建议,得到了王府长史李庭芝的支持,也得到了副史郝经、刘秉忠、张文谦的支持,他们都认为,魏王可临机专断,也就可以开设科举考试,吸纳更多的人才。

  吴邵刚准了窦默的这个建议。

  让吴邵刚想不到的,窦默接下来就提出来了,可以在五月组织第一次的进士科的考试,地点就在开封府城,凡是有举人功名之读书人,都可以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同时在八月组织开封府第一次的府试,其余地方也应该在八月或者九月,举行乡试或者府试。

  进士科的考试自不用说,考中了就是举人,而乡试或者府试,考中之后就是举人了。

  郝经等人同样是支持的,他们认为仅仅凭着开封府学府,已经不可能满足王府对人才的渴求了,培养人才的事情必须要抓紧。

  吴邵刚还是有些担心的,若说设立开封学府,甚至在里面单独设立太学,那都是打擦边球的意思,反正没有触碰到朝廷的痛处,无关紧要,可是进士科的考试,那是朝廷才能够举办的事宜,其他地方最多按照朝廷的要求,举行乡试或者府试。

  不过吴邵刚也明白,仅仅依靠开封学府,的确不能够满足吸纳人才的大计,不管是地方官府之中,还是军中,都需要有新鲜的血液。

  经历了王府几次的辩论之后,吴邵刚准了这个建议。

  魏王府关于举办进士科以及府试的敕书,迅速在河南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陕西行省和山西行省传开,而魏王府的敕书,原则上也只能够传递到这些地方。

  从三月初开始,开封府城进入到空前热闹的情景之中。

  河南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陕西行省和山西行省的读书人,纷纷赶赴开封府城,而更多的南方读书人,不知道是怎么得知了消息,纷纷朝着开封府城而来,这里面就包括了临安府城的读书人,甚至包括临安学府的读书人。

  中原不少地方的读书人,包括山东、大名府以及燕京路等,也偷偷来到开封府城。

  开封府城的巨大吸引力,在这个时候彻底爆发出来。

  随着读书人在开封府城的云集,更多的商贾朝着开封府城云集。

  开封府城此刻的繁华,甚至超过了其鼎盛的时期。

  这让吴邵刚忽然感觉到了,他的历史情节,怕是要出现变化了,原来以为大都是最好的京城所在地,现在看来不一定,恐怕天下百姓更加认同的还是开封府城。

  这也不奇怪,大宋王朝商贸很是发达,可说到底还是农耕社会,而农耕社会的发源地,就是中原地带,千年之后最为发达的几个沿海的地方,现如今还是荒凉之地。

  也就是这一刻,吴邵刚渐渐的默许以开封府城为未来王朝的京城。

  开封府城的范围开始扩大,城外的不少地方,也开始大规模的修建房屋。

  面对这样的情况,魏王府迅速下达了敕书,将开封府城设计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内城以原来有的开封府城为基础,外城则以开封府城以外十里地为界限,工房负责对外城进行适度的规划,设立专门的商铺以及民房等地,合州御前诸军与鼎坤军御前诸军的军营,则规划在外城的边沿。

  王府的敕书同时规定,凡是纳入内城和外城规划之土地,若是官署所有的土地,则买卖收入全部归属于官府,若是个人所有的土地和房屋,其买卖收入必须缴纳三十抽一的赋税。

  土地财政这个词语,在吴邵刚统领的地方,开始出现,不过其赋税还是很低的。

  一直到四月初,吴邵刚才从繁杂的事物之中抽身,有些事情他必须要拍板。

  有关军队部署的事宜,魏王府终于在三月底下达了敕书,云南行省驻扎一万五千金州御前诸军将士,四川行省驻扎两万兴元府御前诸军将士,陕西行省驻扎两万合州御前诸军将士,山西行省驻扎两万合州御前诸军将士,其余大军全部驻扎在河南行省。。

  a



第四百二十九章 伐宋诏书


  咸淳八年四月底,大元朝廷发布了讨伐大宋的诏书。

  合丹与阿术等人,已经回到大都,禀报襄阳府大捷与两淮大捷,跟随他们一同到大都的吕文德与吕文焕等人,则是建议大规模进攻南方,于是,忽必烈下定决心,首先灭掉大宋。

  就在忽必烈准备下诏的时候,色目人亦思马因献上了回回炮。

  回回炮其实就是改进之后的投石机,省力且投掷远。

  这让忽必烈大喜,四川宋军拥有的利器,一直都是忽必烈的心病,现在亦思马因献上的回回炮,让忽必烈认为,完全可以对付四川宋军的利器。

  于是,伐宋诏书就在这个时候诏告天下了。

  开封府城,魏王府。

  桌上摆着大元王朝的伐宋诏书。

  史上的伐宋诏书的确是存在的,而忽必烈对大元朝廷发布了伐宋诏书之后,仅仅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灭掉了大宋。

  不过史书上记载,大元朝廷发布伐宋诏书,是在咸淳十年的六月。

  现如今是咸淳八年的四月底,伐宋诏书就出现了。

  史改变还真的是挺大的。

  “诸位,忽必烈终于按捺不住了,这伐宋诏书,写的还是不错,我看了都有很多的感触,忽必烈的确说出了大宋王朝衰败的原因,应该说,大宋王朝自建立以来,就处于积贫积弱的态势,其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重文轻武,当年强悍的大辽,对大宋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后来的金国就更是不用说了,导致大宋王朝不得不迁都到临安府城。”

  “迁都临安府城,上至皇上,下至诸多的大人,偏居一隅,贪图享乐,真正想着复国之文武将士,反而遭受到算计,当年大宋朝廷联合蒙古王朝,灭掉了金国,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明智之举,其后果就是让蒙古王朝迅速的壮大起来。”

  “蒙古王朝本是重武的王朝,没有太多值得担心的地方,若是他们一直都按照蒙古人的习惯来做事情,盲目的排斥外界,倒也不值得过于担心,可惜的是,大元王朝同样有睿智之人,忽必烈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尽管说忽必烈骨子里是排斥汉人的,可他知晓汉人之文化影响,清楚大宋朝廷以及金国朝廷之中的很多规矩,都是需要吸纳的,而蒙古人坚守的诸多规矩,是应该抛弃的,正是因为忽必烈的改变,大元王朝在他的手中,真正壮大起来,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偏居一隅,醉生梦死,贪图享乐,这是我对大宋王朝的评价,迁都百余年的时间,可曾有过一个皇上,想着收复这开封府城,想着重新延续大宋王朝的辉煌,哪怕是短暂的辉煌。”

  “大元朝廷既然决定灭掉大宋,想必是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其主要的兵力,将继续朝着南方开进,情报署前些时间搜集到的情报,表明蒙军已经在朝着荆湖南路进军,看来下一个重点的目标,就是鄂州了。”

  “一旦蒙古大军拿下了鄂州,控制了荆湖南路,则断绝了我们与朝廷的联系,到了那个时候,朝中的诸位大人就是想着到开封府城来,也要绕道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了,不过我想他们没有这么好的机会,蒙古大军若真的是拿下了荆湖南路与鄂州,控制广南西路与广南东路,还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

  “诸位,且不管朝廷会如何,忽必烈既然下了伐宋诏书,我们是不是也该有所行动了,至少趁着这个时机,做好最终与忽必烈决战的准备。”

  吴邵刚说到这里,停下来看着众人。

  迄今为止,吴邵刚已经控制了四川行省、云南行省、陕西行省、山西行省以及河南行省等地,这些地方,除开河南行省属于中原略微富庶的地方,其余都算是偏远之地,得不到太多重视的,吴邵刚能够在这些地方开拓出来一片天地,已经很不简单。

  满足是不可能的,不过下一步的目标究竟是向着南方进攻,与忽必烈争夺南方,还是继续朝着北面进攻,争取拿下大名府、西京路以至于西夏,继续占领这些所谓的边陲之地。

  进攻山东等地,应该是被排斥的,毕竟山东是中原腹地,一旦拿下这里,则大元王朝的京城大都遭遇到重大威胁,而且大元王朝与南方的所有联系,也要被切断,若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忽必烈必定倾力一战,甚至不管南方的战局如何了。

  大元王朝的伐宋诏书昭告天下之后,吴邵刚也听到了一些议论,提议最多的还是大军朝着京西南路进攻,将京西南路所辖的府州县纳入到魏王府的治下。

  因为大元王朝颁布了伐宋诏书,其大军肯定会朝着荆湖南路以及鄂州等地进攻,留守京西南路的蒙军军士,不会太多,这正是进攻的最好时机。

  伐宋诏书里面,表明忽必烈将要派遣百万大军灭宋。

  这其实不可能,吴邵刚不会相信。

  大元王朝控制的总兵力,不超过五十万,河南路之战以及开封府之战,损失了近十万的兵力,就算是襄阳之战和两淮之战补充了不少的兵力,但总体的数目是下降的,而且驻守山西行省的不少新附军,也选择了投降,让大元朝廷兵力损失更大。

  也就是说,情报署分析,大元朝廷掌控的真正能够在战场上厮杀的兵力总数,最多四十五万到五十万人,其中主力的蒙古铁骑,不超过二十万人。

  面对来自于吴邵刚的威胁,山东以及河北等地,肯定是要驻扎不少兵力的,至少需要护卫京城大都,这方面的兵力不会少于十万人,漠北方面也需要驻扎一定的兵力,防止海都造反,这方面的兵力不会少于五万人。

  拿来灭掉大宋的兵力,绝不可能超过三十五万人,而且其中蒙古铁骑不会太多,大都是以新附军为主。

  若真的如忽必烈所说的百万大军,那不管到什么地方,压过去都是寸草不生了。

  这种吹嘘和夸大自身兵力的情况,数不胜数,倒是不算什么,可惜大宋朝廷的某些人,可能是当真的,看见了这伐宋诏书之后,怕是魂不附体了。

  至于说魏王府,经了河南路之战、开封府之战以及河东路之战,兵力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八万人,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七万人,其中合州御前诸军十八万人,鼎坤军三万人,兴元府御前诸军三万人,金州御前诸军两万人,此外还有隶属于枢密司的一万亲卫部队,专门负责魏王府以及开封府城城内的安全。

  从兵力的总数方面来说,吴邵刚还是无法与忽必烈比较,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大元朝廷随时可以在地方上招募青壮进入军中,不考虑其他的后果,可在魏王府控制的区域,这种情况决不允许出现,相反被俘的新附军不少青壮,好多都放回家去耕田种地了,毕竟田地里面需要有人耕种,都不去种地了,大家伙吃什么。

  沉默了一会,李庭芝开口了。

  “魏王殿下,大军肯定要有所行动,而可以选择的也就是三个方向,其一是朝着北面进攻,拿下西夏以及大名府等地,其二是朝着东面进攻,拿下山东等地,其三就是朝着南方进攻,拿下京西南路等地,其实这三路的进攻,都存在危险,相比较来说,第一种选择最为安全,但需要放弃进攻大名府路,也就是殿下曾经说过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李庭芝说的很是平静,可其倾向性还是有些明显,就是不同意第一种方案,北面进攻,拿下西夏等地,其实就是漠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