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岁的妻子……
当然,谢洛夫并不觉得自己是无辜的。他是真的有罪,他对不起党和人民。他在外贸系统工作时曾经多次收受德国资本家的礼品(这都是赫斯曼的那个犹太买办古辛斯基干的好事),还在里加过了一段时间腐化堕落的生活!
所以在格鲁吉亚大清洗开始后不久,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过(他认为自己的罪过肯定已经被人揭发了),他主动给贝利亚写了认罪悔过书,顺便还揭发了另一个和他一样腐败的外贸系统高级干部娜塔莉。列辛斯卡雅。
这个女人比他还要贪,在里加收受礼物,还挥霍无度,甚至利用职务之便跑到巴黎、伦敦去消费——他当然不知道娜塔莉。列辛斯卡雅早就叛变革命了。
可是让谢洛夫同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悔过书好像石沉大海,贝利亚和格鲁吉亚内务部门的领导人仿佛忘记了有他这么一个坏人存在。直到大清洗基本结束,都没有人来抓他。
虽然没有人来抓,但是谢洛夫却落下了心神不宁和常做恶梦的毛病,经常会在梦里听见有人用力敲门。
咚咚咚,咚咚咚……
躺在床上的谢洛夫耳边又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一定又是在做梦,谢洛夫躺在床上想。
突然他又感到妻子叶莲娜在推他,还在大喊:“叶菲莫夫,叶菲莫夫!有人在敲门……”
谢洛夫猛地睁开眼睛,他真的听见用力拍打房门的声音——不是他卧室的房门,而是一楼的大门(他是自治共和国的第一书记,当然住着霹雳的小楼)。隐约还听见内务人民委员部阿扎尔地方局局长马丁诺夫的粗嗓门。
“谢洛夫同志,谢洛夫同志,快开门,出大事啦!”
完了,被捕了……谢洛夫心头顿时一沉,然后叹了口气,对身边的妻子说:“叶莲娜,把那个包给我拿过来……”
“那个包”,这个时期很多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干部都有这样的准备。这就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叶莲娜也是见过世面的女人,当下也没嚎啕大哭,只是含着眼泪先帮丈夫穿上衣服,然后又将一个大皮箱交给丈夫谢洛夫,还和他吻别——虽然是老夫少妻,而且两人的模样也不般配,但是他们的感情是很好的。
拎着个大皮箱的谢洛夫独自下楼,楼下的房门却已经打开了,是谢洛夫家的工作人员(仆人)被吵醒(现在是早上6点不到)后来开门的。
“书记同志……你拿个皮箱干什么?要出门吗?”年纪比谢洛夫小了10岁,毕业于捷尔任斯基专科学校的马丁诺夫是个高大的汉子,这个时候已经全副戎装,头上戴着蓝帽子,腰里系着武装带,武装带上还有枪套!
看上去就是来抓捕自己这个反革命贪分子的。
谢洛夫苦笑了一声:“马丁诺夫同志,你是来逮捕我的吧?”
“逮捕?”马丁诺夫愣了愣,然后跺了下脚,“谢洛夫同志,您开什么玩笑?我怎么会来逮捕您?”
不是逮捕?谢洛夫还在发愣,马丁诺夫已经跳着脚冲上来拉着谢洛夫就往外走。
“出大事了!书记同志,帝国主义打过来啦!”
“什么?什么?谁打过来了?”谢洛夫听到马丁诺夫的话更糊涂了。
“土耳其!”马丁诺夫咬着牙说,“土耳其帝国主义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啦!刚才边防军(也是内务人民委员部管的)的同志打电话给我,说发现大批土耳其飞机越境!我给你打电话但是没有人接,就直接过来了(两人是邻居)。”
土耳其进攻苏联?这怎么可能?
谢洛夫真一头雾水的时候,一阵连着一阵的爆炸声突然就传了过来。
“这是……”谢洛夫连忙扔了皮箱,飞也似的跑出了自己的小楼,然后在院子里四下张望了一番,只看见西面刚刚方亮的天空已经被火光映得通红,不时还有巨大的火球扬起,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地面都随之颤抖。隐隐约约,在一片火光照亮的天空中,还能看见一队队不知道是哪国的小飞机在高空盘旋……
“炼油厂!是炼油厂被炸了!真的被炸了……”谢洛夫大声喊着,脸上全是难以置信的表情。
土耳其帝国主义居然丧心病狂到了这种地步,居然敢轰炸苏联!看来斯大林同志的判断是正确的,苏联越是接近GC主义,阶级斗争形势就越激化,因为帝国主义灭亡苏联之心不死啊!
……
“什么?巴统遭到了轰炸?”斯大林是在吃早饭的时候接到伏罗希洛夫打来报告巴统遭到轰炸的电话的,“是英法的飞机?巴库和格罗兹尼有没有挨着?”
斯大林还没有糊涂到以为是土耳其的飞机炸了巴统。实际上他早在去年就从红军情报局得到“英法可能轰炸巴库、格罗兹尼和巴统产油区”的报告。之后他还下令给红空军,调集了300多架战斗机(都是过时的伊16和伊153)和三个高炮团,分别驻扎巴库、格罗兹尼和巴统。还让人在苏联和土耳其边境部署了最新发明的雷达。
电话里面伏罗希洛夫的声音又急又快,“总书记同志,目前只有巴统报告遭到了轰炸,巴库和格罗兹尼没有遭到轰炸。”
“哦,”斯大林点点头,“巴统情况怎么样?”
“巴统遭到了大约100架敌机的突然袭击,时间是今天早上6点,我方的边防军的雷达站及时发现了来犯之敌,但是驻扎巴统的伊16和伊153都来不及起飞(此时苏联使用的RUS1雷达的探测距离不足,只有30多公里),所以……巴统炼油厂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损失!”
“比较严重的损失?”斯大林的脸色顿时就阴了下来,“怎么会这样?不是有高射炮吗?有没有击落敌机?”
“击落了一架,看残骸上的标志是法国飞机……”
“只有一架?”斯大林有些恼怒,“整整一个高炮团,就打下一架敌机?”
“只有一架。”伏罗希洛夫说。
斯大林皱着眉头,“那么战斗机呢?起飞了吗?”
“起飞了27架伊16和19架伊153,但是……”
“但是什么?”斯大林沉着声问。
“这些敌机迅速拉升了高度,我们的伊16和伊153够不着。”
此时苏联的雅克1和米格1都还没有投产,只有少量的拉格3交付了红空军,但都被用来对付芬兰空军了。所以放在高加索山一带的只有老式的伊16和伊153,这两种飞机的性能过于落后,而且都没有封闭机舱,所以升限不高,扔完炸弹的LeO451轰炸机拉起高度,就大摇大摆走了。
“够不着?”斯大林的脸色一下铁青起来,“那岂不是说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吗?”
“这个……”伏罗希洛夫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因为苏德航空工业合作在几年前中断,所以苏联新型战斗机的研发工作都受到了影响,因此就从几年前的领先变成了现在的落后……
“巴统炼油厂的情况怎么样?”斯大林这时突然想起巴统石化城是苏联最重要的石油加工中心,“损失到底多大?生产会不会受影响?”
第341章胜利在望了?
“布尔什维克党员们,青年团员们,公民们,苏维埃祖国正遭到法兰西帝国主义的侵略,祖国需要你们每一个人……”
巴统街头的高音喇叭中传出了自治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谢洛夫同志的声音,他在号召每一个苏维埃人以行动保卫祖国,保卫巴统。
这位在早上6点钟时一度准备去古拉格劳改营度过余生的贪污腐败分子,现在又显出了老布尔什维克的本色。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就把巴统完全动员了起来。一个又一个的“工人营”、“消防营”和“劳动营”被迅速组建,所有的青壮年无论男女,都被组织起来投入到了保卫苏维埃祖国的斗争中去了。
现在可是1940年不是1990年,虽然刚刚经历了大清洗,但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高效组织能力仍然还在!所以当糊涂的法国人(负责扔炸弹的法国人还不知道英国人放了他们的鸽子)在准备第三次大轰炸的时候,巴统市已经从一座和平的工业城市变成了一个战斗堡垒。
数以万计的市民投入到了扑灭化工厂大火的行动之中,使用他们能够得到的一切工具,奋不顾身地冲向火海。在这些勇敢的苏维埃人的奋力扑救下,巴统石油城的大火终于在第二天上午得到了控制,在三天后就完全被扑灭了。
另外,还有同样数量的青年男女在巴库遭到轰炸后的12个小时内穿上了军装,由各个工厂和机关中的退伍军官负责训练,准备发放给他们的武器也从边防军控制的军火仓库中领出来了。
至于上了些年纪的市民,则被组织起来去巴统城外的高地挖掘战壕了。
如果土耳其帝国主义的军队真的要来进攻巴统,那么肯定会有一场血战在等待他们的!
而与此同时,驻扎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一个重型轰炸航空旅的150架TB3轰炸机已经起飞,准备飞越土耳其领空去贝鲁特和大马士革丢炸弹了。由于这两地距离克里米亚半岛超过了1100公里,因此那些TB3轰炸机根本装不了多少炸弹。但是为了表示苏联的愤怒,这些TB3轰炸机哪怕只丢个手榴弹也得飞过去。
而和这些TB3同时出发的,还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和前任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他刚刚被任命为苏联驻美利坚合众国的大使,他将会借道英国前往大洋对岸的美利坚。
“首相,李维诺夫又要来伦敦了,”哈利法克斯子爵一走进唐宁街10号的会议室,立即就告诉了张伯伦和其他已经到场的阁员一个好消息。“名义上是去美国当大使的。”
“这是一个好消息!”海军大臣丘吉尔立即发话,“子爵,俄国提出要安排你和李维诺夫见面了?”
哈利法克斯子爵点点头,说:“是的,他们提出了。”
“看来俄国在巴统的损失真的很大!”丘吉尔抽了口雪茄,问航空大臣霍华德。金斯利,“法国人的通报收到了?”
“是的,”霍华德。金斯利说,“他们已经完成了2次空袭,巴统的石油城被大火笼罩。特德上将已经看过照片了,轰炸效果非常理想。
法国人自己损失了3架飞机,其中1架是被地面炮火击中,2架被苏联的战斗机击落。”
击落2架LeO451轰炸机的是刚刚从列宁格勒的飞机场转场到格鲁吉亚的几架拉格3战斗机。另外也有一些伊16勉强飞到了6500米以上的高空(因为第一波轰炸点燃了炼油厂,因此法国空军的第二波轰炸采取了高空突防以规避地面火力),但是因为伊16的高空性能太差,并没有取得战果。
“他们还在准备第三波轰炸吗?”丘吉尔又问。
“是的,”霍华德。金斯利笑了笑,“恶人只能做到底了。”
哈利法克斯子爵在一旁补充说:“法国人可是相当愤怒啊!”
英国人放了鸽子,让法国人独自去承受红色帝国的怒火,这事情自然是让人愤慨的。不过法国人现在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轰炸,希望可以完全摧毁巴统的炼油设施。
“但我们已经胜利在望了,”丘吉尔非常乐观,“没有了巴统的炼油厂,斯大林就他没有了别的选择,只能切断德国的石油供应!”
丘胖子和这个时代大部分的政客、军事家一样,严重高估了轰炸的威力。
实际上这次大轰炸虽然点燃了许多库存的燃油,但是对巴统石油城生产能力的破坏却不是致命的——因为油料仓库距离炼油厂的核心生产设施很远,只是照片上看着很可怕。
根据后来的情报,在“巴统大轰炸结”束后的两个星期,炼油厂的日产量就恢复到了原先的50%,一个月后就恢复了70%的产能,三个月后就完全恢复了。
不过斯大林却有意夸大了损失……
“元帅,苏联大使馆送来了有关巴统事件的照片。”1940年4月5日(也就巴统大轰炸的次日)下午,刚刚列席了希特勒和莫洛托夫会谈的总参情报处长盖伦上校给赫斯曼带来了一叠被大火和浓烟笼罩的巴统炼油厂区的航拍照片。
“阿尔贝特,你来看看。”赫斯曼将照片递给了空军司令凯塞林,后者正和赫斯曼一起在总参第一作战指挥中心里面。
“看不出什么,都被烟雾遮挡住了。”空军大将凯塞林一张张仔细端详着照片,“俄国人怎么说的?他们的损失情况怎么样?”
盖伦上校回答:“损失非常惨重……法国人的炸弹击中了几个新建的大型储油罐,点燃了上百万加仑的汽油,而且这几个大型油罐距离炼油厂很近,在油罐破裂后,大量的汽油流到了厂区,引发了可怕的火灾,大火现在仍然在燃烧。根据俄国人的估计,炼油厂需要12个月才能修复,在至少6个月内,苏联将失去70%的石油加工能力。因此莫洛托夫提出由我们在12个月内承担一部分苏联原油的加工业务,每个月替苏联加工25万吨原油。”
“每月25万吨12个月就是300万吨,”凯塞林皱着眉头说,“这占了我们一多半的石油加工能力。”
现在德国每年的石油加工能力只有550万吨(实际产量约500万吨),还有450万吨左右的合成燃料(主要供空军使用)产能,另外还有不到18万吨的页岩油产量(波罗的邦的爱沙尼亚省拥有大型油页岩矿,在1918年就开始开采,1924年建成了第一座干馏厂,目前主要产品是酚类化学品)。
三者相加完全能满足德国在战时的燃料和石化产品需求,但如果分出300万吨原油加工产能给苏联,那么德国自己的燃油和化学品供应恐怕就要不足了。
“这不是问题,”赫斯曼笑着点点头,“我们可以同意,我们还有许多成品油和化学品库存,即便所有的炼油厂都替苏联生产,我们也可以支撑3个月。而法国会在2个月内垮台!”他思索着又问,“莫洛托夫还和领袖讨论了什么?有没有提及苏联加入战争的条件?”
“苏联要求进驻芬兰、俄属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土耳其、法属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另外,苏联还要负责印度的解放。”
“哼!”凯塞林冷哼一声,“斯大林还真敢想!”
赫斯曼笑了笑,说:“斯大林是不想参战,所以才提出这种不种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要求。我想……他是想等我们和英法得得筋疲力尽后再加入!”
凯塞林说:“他等不到那一天的!”然后他又问盖伦说,“莫洛托夫还提出什么要求?”
“他说苏联的航空技术比较落后,无力对抗法国的轰炸机,如果我们不能马上提高BF109和福克零式的技术,那么苏联很有可能无力保护巴库、巴统和格罗兹尼产油区。”
赫斯曼和凯塞林互相看看,都皱起了眉头。这个斯大林还真难缠啊,什么事情都会被他利用变得对苏联有利!
这时,总参气象局局长保卢斯中将拿着个文件夹快步走了进来。
“元帅,4月10日20日的气象预报出来了。”保卢斯中将报告说,“我们的专家预测,10日20日的天气非常状况非常良好。”
“阿尔贝特,”赫斯曼笑着接过天气预报,然后又对凯塞林说,“4月10日就作为‘挥镰行动’开始的时间,而在这之前……我们的飞机不再主动侵犯法国领空。另外,我也会通知海军也会采取同样的行动。除了潜艇的活动之外,一切水面舰艇和远程作战飞机的活动都要暂时停止。”
这是赫斯曼临时想出来麻痹敌人的办法,海军和空军都缩着不动当然是为了装缺油。同时,他还打算在晚上召开的统帅部会议中提出向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施加压力——这是为了迫使罗马尼亚立即提供大批原油,以弥补苏联原油出口量减少带来的缺口。
第342章保卫苏联
“上将,我们被包围了!”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维里克上将正坐在自己位于巴黎的司令部里,看着联军总司令部送来的充满乐观言词战情通报。突然他的参谋长亨利。波纳尔少将脚步匆匆的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一开口就告诉维里克上将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
“什么?”反应有些迟钝的维里克上将怔了一下,下意识地问,“是德国人发动进攻了?”
放在他办公桌上的报告,可都分明显示德军正在“省油”。他们的轰炸机已经连续几天没有越过法德边境了,水面舰艇也都窝在威廉港内不动弹了。
另外,还有情报显示,德国领袖兼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和威廉皇太子在4月8日也就是今天出访罗马尼亚,请求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同意出售更多的成品油(罗马尼亚也有一定的石油加工能力)给德国——不过全欧洲有谁不知道罗马尼亚的这位属于霍亨索伦王朝的国王是一位坚定的亲英法派呢?如果不是害怕德国通过匈牙利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入侵,他连一滴石油都不会卖给德国的。
而在法国轰炸了苏联巴统炼油厂后,这位罗马尼亚国王只会更加亲近英法!
难道在这种石油供应无法支撑持久战的情况下,德国人要铤而走险了?
“不,不是德国人。”
亨利。波纳尔少将的回答让维里克上将松了口气。
“那是谁?”维里克上将问。
“是布尔什维克!”
亨利。波纳尔少将的回答把上将吓了一跳,维里克上将猛地就从椅子上站起来了。
“什么?苏联对我们宣战了!?”维里克上将跺了跺脚,“我早就和丘吉尔说过,轰炸巴统的风险太大,可他就是不听!”
“不,”亨利。波纳尔少将摇了摇头,“苏联没有宣战,是法国的布尔什维克!法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者包围了我们的司令部!”
说着话,波纳尔少将走到窗口,用力拉开两扇窗户,然后法语的呐喊声就涌了进来。
“英国佬,滚出去!”
“英国佬,欧洲不需要你们!”
“保卫苏联,反对英国……”
“要和平,不要英国!”
“打到法西斯头子雷诺和甘末林!”
维里克上将愣愣着司令部所在的大楼外面的广场,那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成了一片红旗的海洋——看来用不着斯大林的红军打过来,红旗就已经插上巴黎城头了。
和这些红旗一起来到的,还有无数愤怒的巴黎劳动人民和法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法兰西布尔什维克党!
斯大林虽然没有向法国宣战,但是也不会让法国右Pai资产阶级政府有好日子过。就在巴统事件的次日,第三国际就给法国布尔什维克党下达指示:反对雷诺,保卫苏联!
巴统事件被定性为国际资本主义对苏联发动总进攻的开始!因此第三国际号召法国劳动人民立即以实际行动同法国帝国主义集团作斗争,保卫世界工人阶级共同的祖国苏联。
而法国布尔什维克党在接到指示后就立即行动起来,还联合了在野的人民阵线各党,共同发动反对“雷诺军国主义当局”的抗议活动,同时还发起了大罢工。
“这,这真是太荒唐了!”维里克上将看着楼下广场上的人山人海,喃喃地道,“我们是来保护法国的,是来保护他们的,他们怎么能让我们滚?”
“上将,”波纳尔少将看了一眼自己的总司令,“我突然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
“我也有这样的预感!”维里克上将摇摇头,“这些法国人什么时候能认真一点?现在可是世界大战啊……如果打败了,法兰西会亡国的!”
……
法国总理府马提尼翁宫外,此刻也是同样的场面,不过人数更多,情绪也更加激昂,抗议的声浪和《国际歌》的歌声此起彼伏。而在马提尼翁宫内,刚刚上任几日的雷诺总理已经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仅是因为有不知道多少巴黎人民在反对他这个“法西斯”,而且还因为他所在的“民主联盟”右Pai阵营也发生了分裂。
几个中右路线的小党威胁要退出联盟——民主联盟不是一个党,而是一个政党联盟,和目前德国稳定的纳粹祖国两党联合政府不同,法国政坛是由一堆散碎小党组成的。因此所有的政府都是“联合政府”,非常不稳定,只要执政联盟(人民阵线或民主联盟)中有一个小党退出,政府就会垮台。而且和其他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不同,法国政府是没有解散议会这个制衡权力的。因此联合政府中的几个小党有时候会成为政府的祖宗……
而这一次“祖宗”发威纯属无理取闹。他们不是因为雷诺轰炸苏联错了而要闹退出,而是因为英国人放了法国的鸽子,让法国飞机单独轰炸了巴统。
这不仅让法国的左Pai们大为不满,连法国的右Pai们也不高兴了——堂堂的法兰西怎么能让英格兰的那帮岛民当猴耍?现在法国糊里糊涂惹恼了苏联,万一苏德真的结盟了,“马奇诺防线”它扛不住啊!
“上将,你说怎么办?现在怎么办?”兼任国防部长的保罗。雷诺在会议室里大声质问国防部总参谋长兼陆军总司令甘末林(他同时也是联军总司令)。
“总理先生,”甘末林倒是一如既往的镇定,“我们在巴统的轰炸行动非常成功,苏联最大的石油加工中心已经化为一片火海了。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他们要求德国人每月帮助加工25万吨原油,这占到了德国年石油加工量的4050%(英法不知道德国的合成燃料产量多大,因此高估了德国的石油加工能力)。因此德国军队现在已经开始节约燃油了……这会大大削弱德国军队的进攻能力,所有前线没有一点危险。当然,德国人如果要孤注一掷,我们也有足够的力量击败他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