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仙谱-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事须要慎重考虑,待以后再议,不过……”玉帝转身冲金母娘娘笑了笑言道:“你乃是昆仑仙尊,却不知昆仑为何出了修道之人,若是传扬下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金母顿时面赤,急忙辩解道:“陛下休要取笑,臣妾离开昆仑仙岛已经多年,怎知会出什么修道之人?如今,臣妾想回去一趟,望陛下恩准。”

    玉帝应道:“你意既定,请便。”

    金母施礼谢道:“多谢陛下。”

    正在这时,太白金星匆匆赶到,只见他伏身拜道:“参见陛下,娘娘千岁,微臣有要事禀报。”

    玉帝问道:“又有何事?”

    太白金星道:“尘世间有公孙轩辕,已登基称帝,他力争发奋图强,富民安帮,扩充疆土。他在‘海隅’和‘大泽’两地寻得了风后和力牧,并封二人为辅相重臣。今日验出五谷,君臣激奋,为达谢天恩,轩辕率领群臣设坛祭天,其情景万分震撼,感动人神,请陛下和娘娘明察。”

    玉帝问道:“时才有股清香之气,可是由此而来?”

    太白金星回道:“正是祭香所致。”

    对于轩辕所做所为,王母娘娘心里自是明白,她暗暗为轩辕高兴。

    她插话问道:“可知轩辕有何祈愿?”

    太白道:“回禀娘娘,公孙轩辕唯一愿望是祈求上苍多赐能士神将,以助其兴帮安民。”

    王母娘娘闻听感到十分心悦,暗道:公孙轩辕果真未负我之重望,更没枉费我之心意。

    她依然想要暗助轩辕。于是,她向玉帝施礼言道:“陛下,难得轩辕一片诚心,我天界理应助他,万望陛下成全公孙轩辕之宏愿。”

    玉帝思考片刻,对太白金星问道:“轩辕下一步有何打算?”

    太白禀道:“欲意驯养牲畜,可是,他正为缺少此项会能之人而犯愁。”

    玉帝笑道:“这有何难?传牛袛和马明来见。”

    “遵旨。”天相太白金星告退,传玉旨去了。

    且说,牛祗和马明被召至凌霄宝殿。

    二人进殿拜道:“参见吾皇陛下,娘娘千岁。”

    玉帝道:“今日轩辕祈愿,凡间急需驯养牲畜之人,现封牛袛为牛神,马明为司马神将,命你二人即可下界助轩辕一臂之力,不得有误。”

    “臣遵旨,谢陛下隆恩!”二人拜谢二位天庭圣尊。

    礼毕,二人转身下殿赶往尘世间,以助轩辕达成宏愿。

    书说简短。牛祗和马明二位神将奉了玉帝圣旨来到凡间,他俩帮助轩辕黄帝驯养牲畜。

    果然,二人真没辜负上苍期望,没过多日,便使轩辕部落牛羊满坡,骡马成群,个个膘肥体壮。

    二人功绩显赫,深得黄帝赞赏,于是,加封牛袛为牛王,马明为马王。

    天长日久,民间也就有了供奉牛王神和马王神的习俗。

    牛王神的形象是人身牛头,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祭祀牛王神之日;

    马王神的形象是四只手三只眼,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为祭祀马王神之日,祭马王时不能用黑色牲畜,以忌不祥。

    再说,王母娘娘听了玉帝将牛祗和马明封为牛神和马神,并差往下界去帮助轩辕,她总算了祛了一块心病。

    可她仍觉得尚有不足之处,于是又对玉帝进言说道:“陛下,容成、倘仪、羲和三人本来就是东夷人氏,当年女娲圣母降服蚩尤未果,被他逃亡北方,圣母将这三人召至天庭,就是专等时机派他们下界安民兴帮,辅佐凡间明君。而今,人间贤君已出,他们三人已在天庭多年,也早就功成名就了,何不趁此之机差下凡间,共同去辅佐公孙轩辕。且不知陛下旨意如何?”

    玉帝听了金母之言,一时间好不自在。

    他心中暗道:今日难得有闲暇之隙,想出来领略一番天界秀景,你却东拉西扯喋喋不休,真乃扫兴!

    虽说玉帝心中不悦,但也不好当面回绝金母请求。

    于是他道:“这三人本是女娲圣母邀至天庭,你我怎好命其下界?待与圣母商议之后再做打算不迟。”

    王母娘娘也是心急了些,她本打算急早多派些贤士神将,去下界辅助轩辕,可玉帝之言使她着实为难。

    不过,她仍是硬着头皮向玉帝言道:“陛下,这三人既在天庭多年,亦算是天庭之人士,更何况圣母乃是人母仁慈之心,想必她定会同意三人下界,何必为此再托时日。”

    玉帝一听,沉颜怒道:“此事万不可草率,必须由圣母定夺!”

    “这……”王母娘娘本想再争辩,却见玉帝发怒,也只好作罢了。

    “好嘛,不知陛下和娘娘要与本宫商量何事?”来人正是女娲娘娘,只见她手执拂尘,身着素纱,气色优雅,满面春风,盈盈微笑,莲步款款来到玉帝和金母跟前。

    女娲施礼贺道:“参见吾皇陛下,娘娘千岁万福。”

    玉帝与王母娘娘见女娲娘娘行此大礼,王母娘娘急忙上前迎扶说道:“圣母何必行此大礼?我等岂能担得。圣尊今日驾到,竟无人通禀,真乃罪过。”

    女娲微微笑道:“娘娘莫怪,我今天到来只想给陛下和娘娘一个惊喜,所以没让人禀报,实在冒昧,望陛下和娘娘见谅。”

    金母还礼言道:“圣母哪里话来?我们整天盼你归来,刚才还提到圣母……”

    “好了!圣母刚到,你休得啰嗦。”王母娘娘话未说完便被玉帝打断了,玉帝不耐其烦把长袖一甩。

    他向女娲问道:“圣母今日至此有何要事?”

    女娲长舒一口气言道:“我自从返回仙庭,一直深居宫内,却不知道天地间苍桑之变迁。今日我测算凡间有大事发生,特意来参见陛下。刚才无意中隐约听到陛下与娘娘谈话,说有要事与我商量,请陛下和娘娘明示。”

    玉帝本不打算提及刚才与王母娘娘的谈话内容,可女娲这一问,又不能不说,于是,他转脸看了一眼王母娘娘,其意就是:你不是很会多嘴多舌吗?此事就由你对圣母讲吧。

    然而,这位金母娘娘早就看出了玉帝动机,却偏偏不予理睬,视而不见,非由你玉皇亲口告知圣母不成。

    玉帝无奈,只好开口对女娲娘娘讲道:“刚才内宫向朕进言,欲让容成、倘仪、羲和三人下界辅助轩辕,朕之意,这三人本是圣母所招,理应由圣母定夺,是否将三人差往下界,全凭圣母做主。”

    女娲笑笑言道:“回陛下,本宫正为此事而来。娘娘所言极是,这三人现已功成名就,他们下界辅助轩辕,使其兴帮安民,造福天下,此乃天庭恩德,我等厚望,恳请陛下恩准为盼。”

    玉帝原本不想应允此事,因为天庭至今也需要能士神将,以确保天界神威永在。可圣母既已言情,又怎好回绝?

    玉帝只好应道:“就依圣母之意,命三人即可下界辅助轩辕,不得有误。”

 第二十二回 上苍玉匣传秘笈(三)

    且说,传令官出殿传玉帝旨意去了。

    王母娘娘心想事成,自然欣喜欢颜,当即向女娲施礼言道:“圣母真乃仁慈,深明大义。陛下亦顾大局,乃是仁义之君,哀家替轩辕谢过圣母圣尊,谢陛下隆恩。”

    女娲还礼道:“娘娘何以言谢,匡助仁君,扶持黎庶,乃是天庭与神界应做的事。如今看来,轩辕倒是个可信之人,他有智有谋,心胸宽广,深受天下民众拥戴,正因为如此,神仙两界应当鼎力助其实现宏图伟业才是。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玉帝笑道:“圣母所言极是,论助轩辕造福天下,我天庭责无旁贷。”

    女娲点头称道:“陛下英明。本宫尚有一事还须禀告陛下。”

    玉帝道:“圣母请讲。”

    女娲道:“我来天庭前,曾与玉妹会过一面,她协助伏羲在九霄宫内演练‘奇门遁甲’一术,不日即将大功告成。到时候就看轩辕有无造化,若是他果真不负众望,此术一但成功,便能助他平定天下,永保后世昌盛。为求此术,玉妹几番劳顿,不辞辛苦。”

    “师姐为了三界十方真是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王母娘娘很是赞称九天玄女做事风格,她向女娲问道:“玄女师姐送神农下界投胎至今未归,据说她在暗助神农,却又为何回了九霄宫?”

    女娲笑道:“娘娘有所不知,神农下界投身于姜水岸边一位姜氏人家,并长大成人后做了一代圣君炎帝,其业绩虽比不上轩辕,但也是位非凡仁德之君,十分了得。玉妹本打算奇术成功之后,便以此帮助炎帝立业兴帮。”

    女娲娘娘说到此,一转身向玉帝微微弓身施礼言道:“我今日来此顺便向陛下禀明一事,务请陛下恩准。”

    玉帝问道:“圣母所说何事?”

    女娲道:“我与玉妹拟定好了一事,与其让轩辕和神农两部落同时发展,倒不如将其合二为一,一同强盛,不知陛下旨意如何?”

    玉帝沉思片刻说道:“既然二位圣母圣尊已考虑周全,便可依此办理。不过,轩辕与神农最终谁能成为天下国君,就看他们功绩之大,造化之深,理当顺其自然,切不可有偏见之心。”

    女娲点头称道:“那是当然。天下黎庶之所以信奉于天,就是因为我等毫无偏见之心,看天下一视同仁,能叫众人脱离苦海,安居乐业,为众生匡正除邪,保佑康宁。”

    王母娘娘见此心里非常欣喜,她忙接话说道:“那是,那是,此事陛下已经恩准,烦请二位圣尊早日安排为妥,我也该回昆仑岛了。”

    玉帝扫她一眼,暗道:你只会顺水推舟,何用你发号施令!

    他又看了看女娲娘娘,女娲向点他点头示意。

    这时传令官回禀道:“乞奏陛下,容成、倘仪、羲和三人在殿外候旨。”

    玉帝当即传旨,三人进殿,跪于阶下,一同山呼道:“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玉帝道:“羲和、容成、倘仪听旨,尔等已在天庭功成名就,乃我天庭神将,今特命尔等赶往下界,以助轩辕兴帮安民,不得有误。”

    三人齐声应道:“谨遵陛下圣命,愿吾皇圣寿无疆!”

    玉帝道:“汝等平身,下界去吧!”

    且说,三人领了玉帝圣旨,又拜了王母娘娘和女娲娘娘,出经南天门,足登祥云直奔熊国而来。

    若问容成、倘仪、羲和三人底细,前文书中已有讲述,容成乃历法之神,倘仪乃月法之神,羲和乃日法之神。

    至于羲和其人有诸多传说,据载:羲和乃是东夷人,帝俊之妻,生了十个金乌(太阳),住在扶桑树上,每天为太阳赶车,是她制定了日期法则,故此被尊为日法之神。

    此次她与容成、倘仪一同奉命下界来到轩辕居所,便落在尘埃。

    他们走到轩辕黄帝门口一看,三人不禁一惊。

    只见门口左右分别站立着两员虎背熊腰的大将,其长相十分凶悍奇特:

    左边这位,从头到脚赤发、赤面、赤肤,浑身上下俱是赤色,手持两把大片板斧;

    右边那位,则是黑发、黑面、黑肤,浑身上下俱是黑色,手持一把赤穗亮银枪。

    你道这二位是谁?正是后来被黄帝赐封的两位“门神”。

    那浑身赤色手持双斧者名叫神荼,那单枪黑肤者名叫郁垒。

    二人因以捉鬼为乐,用桃矢将鬼射死后喂食老虎,所以鬼怪们都惧怕二人。

    就连一般仙魔见此二人也不敢贸然靠近他们。

    黄帝得知二人本事,便收招为大将,从此,二人一直忠心耿耿为黄帝守门护宅,从没出过半点差错,这便是出现的最早门神。

    再看容成、倘仪、羲和三人见神荼和郁垒生得出奇,长得古怪,不敢近前。

    三人正不知进退之时,只见从门里走出一人。

    此人三十岁出头,身高八尺,穿宽松长袍,五缕长须,长方脸,高鼻梁,精力充沛。

    他竟直向三人边走边笑道:“算得今日必有贵客登门,三位请进,轩辕国君已等待多时了。”

    三人同时施礼,容成开口问道:“敢问阁下如何称呼?”

    来人笑道:“我乃风后是也。只因国君正在会客,不便离开,特命在下出门迎接三位,请三位到草堂面见国君,请。”

    三人随风后进了草堂大厅,见黄帝正与先前到的牛祗和马明两人交谈,彼此见礼落坐。

    不需介绍,在坐当中除了黄帝和风后之外,几个人都互相认识,缘于“天机不可泄漏”而谁也不敢露出破绽。

    今日,黄帝一见有诸多贤能良才来投,心中自是十分高兴,当然也免不了问解许多问题。

    最后黄帝根据各位所长,全都分封了职位:命容成掌管历法,命倘仪掌管月历,命羲和仍旧掌管日期和日出日落;牛祗和马明驯养牲畜。

    几位天神被安排妥当,从此,他们真是各负其责,各尽所能,使得熊国部落日渐强盛,民生富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天下黎庶无不盛赞轩辕国君之丰功伟业。

    久而久之,轩辕黄帝之美德传扬四方,至此,又有诸多贤能良将相继慕名来投,熊国部落真是人才济济。

    其中功绩最突出者,当属大挠与车区,大挠探究出了阴阳五行之规律,车区测算出了天时星相,据此,大挠和车区合作制定并推算出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

    另一位能人是伶伦,他发明了最古老、最初基的音乐韵律。

    这一个个辉煌成就,着实为轩辕黄帝实现宏图之志,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他身为部族首领,深知自己身负重任,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广招贤士良才,众志成城,兴帮安民,永保太平盛世。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黄帝真诚之心和大智大能,着实感动了上苍,致使熊国部落有了强大力量,力争拓土扩疆,一统天下。

    且说,正当黄帝为熊国部落呕心沥血,再图强盛之时,从北部疆域传来象怪蚩尤作乱南侵的消息。

    那蚩尤曾在多年前,被女娲娘娘和九天玄女圣母大败而逃,隐居在北方深山密林之中,于今回复了原气,他聚集起其兄弟八十一人和众多妖魔鬼怪,屡屡作乱南侵,使得北部疆土民不聊生,怨声再道。

    蚩尤者,乃六齿巨象之前世,他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是铜头铁额,兽身人语,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俱以沙石为粮,本事十分了得。

    黄帝得知蚩尤南侵,心急如焚,急忙召集各部群臣及贤能神将,在草堂内商讨应对措施。

    黄帝道:“蚩尤作乱,扰我北部黎民,涂炭生灵,气势凶猛,来者不善。请教哪位有何良策,不妨细说当面。”

    黄帝声音刚落,从众人之中站出一人,此人身高足有一丈开外,头大三尺五寸,红胡须,蓝面孔,倒立红眉,只见他上前几步拱手说道:“国君不必多虑,这区区一个象怪何足惧之?微臣愿做开路先锋,前去降拿于他。”

    说话这人名叫方相,是轩辕黄帝的守护将军,后来被封为开路神,又叫险道神,其形象头戴多冠、身穿红色战袍、脚蹬皂靴,左手拿玉印,右手执方天画戟;

    他能驱赶凶神恶魔和鬼怪,保护亡灵安全,是位丧葬事中的吉神;

    他声音宏大,平时不敢大声说话,稍一用力讲话,旁人听了便会感到震耳欲聋。

    听到方相之言,风后出班道:“此怪非同寻常恶魔,十分利害,当年女娲娘娘和九天玄女圣母联手才将其战败。如今他联合兄弟八十一人和众多妖魔鬼怪大乱天下,其他部落均被他战败,甚至归降于他,所以他势力大增,故此,若要降服于他,尚须从长计议才是。”

    左门神神荼也出班言道:“而今我部兵强马壮,神将众多,何惧一个象怪?我等一同前往,定能把他生擒活拿。”

    右门神郁垒随继请令道:“请国君发号施令,我等不杀蚩尤誓死不归!”

    黄帝自知几位将军勇猛非凡,可国相风后言之有理,想那蚩尤绝非等闲之辈,切不可鲁莽行事。

    于是,他微微一笑言道:“各位将军莫急,请听风后先生有何除掉蚩尤之良策。”

    风后弓身施礼,然后对各部群臣及众神将问道:“诸位,可知西部姜水之域有个炎帝部落?”

    众人疑惑,有人摇头,有人点头答道:“倒也略知一二。”

    风后又道:“虽说我部兵多将广,粮丰马壮,但蚩尤毕竟是一部酋长,其兄弟也非同小可,魔法颇深,其性情十分凶悍和残忍。他们又有众多妖魔助阵,其手下俱是一些凶恶亡命之徒,一旦开战,必有损伤,倘若久战不下,对我部更加不利,故此,依我愚见,若能败杀蚩尤,就必先联合西部炎帝,才有把握战之能胜。”

    此刻,力牧向黄帝拱手言道:“启奏国君,风后先生言之有理。据悉姜水炎帝乃是一位仁义之君,善用百草根治伤病,与其结盟,不但所伤士卒可医,而且也可壮大我部势力,更能了去我部后顾之忧,请国君三思。”

    两位国相不谋而合,正中黄帝之意,他面带笑容问道:“诸位,谁还有何异议?”

    众人只是小声议论,却没人大声进言,草堂内乱说纷纭,嘈杂一片。

    忽有巡事仕卒急匆匆进门禀道:“启禀国君,刚才有两只凤凰飞至上空,绽放出七彩光芒,随继衔下一个玉匣落在了土丘之上。我等不敢擅自打开,特来禀报。”

    黄帝问道:“玉匣此时放在何处?”

    仕卒道:“放置门外。”

    黄帝与风后率众人出得门来,果真有玉匣放置门口。

    黄帝未曾多想抬手去开匣盖,却被方相拦住了,方相生怕匣内有诈,疾步上前先搬了搬玉匣说道:“此物沉重,请国君和列位闪在一旁。”

    于是,他用方天画戟撬动匣盖,匣盖缓缓开启,见无异常,黄帝及众这才近前观看,只见这玉匣内俱是甲骨文段,风后伸手取出细细观阅。

    稍后,风后大笑,对黄帝言道:“国君请看,上苍有眼,天助我部。”

    原来,这玉匣内装有《天篆文册龙甲神章十八籍》,上有除邪安帮,灭乱平叛等秘笈。

    几天后,黄帝精心阅罢秘笈,焚香拜谢了天恩,与众臣议妥,决定兵移西部,先行和炎帝联合,再图北上平乱。

    因此,这才引起了一场阪泉大战。正是:

    天篆龙甲授阶前,

    如虎生翼可飞天,

    为求降魔达宏愿,

    再起干戈赴阪泉。

 第二十三回 神农下界做炎帝(一)

    话说,轩辕黄帝得上苍恩惠,求秘笈于土丘之上,心中大喜,率领众群臣焚香达谢了天恩。

    后经风后和力牧二位国相进言,决定西移姜水与赤帝(炎帝)联合,共同抵御蚩尤众怪。

    然而,当众兵将刚进阪泉,便发生了意想不到地变故。

    阪泉本属炎帝部落所辖,此地是四方通行必经之处,中转非常方便,实为要塞重域。

    黄帝本打算与炎帝在阪泉联合之后,再由此北上大战蚩尤。

    谁料想,先行兵将未经允许进了阪泉,与炎帝部卒发生误会,双方大战。

    炎帝闻报有外敌入侵,便率领兵将前来增援,再战,结果炎帝负伤,所部兵将丢弃城域,大败而归,再纠结所属各部落兵马,以图再战。

    另有传说,此战黄帝闻神农部大乱,以应龙为主将(应龙:生有翅膀的龙),帅熊、罴、虎、貅、貙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进兵姜氏阪泉之界域。

    炎帝姜榆罔则以刑天为先锋,渡黄河,与黄帝战于阪泉,黄帝所部兵将把刑天斩首,三战,黄帝所部大获全胜。

    炎帝姜榆罔把刑天的首级葬于常羊之山,而后南走黄河不能去,欲北走大泽,再遇黄帝,崩。

    姜榆罔即烈山氏炎帝,继神农氏之后。

    逝世于茶乡,葬于霞阳,最终以八代炎帝圣主。此间传说颇多,无须考证。

    再说,轩辕黄帝到阪泉地域,闻知战事十分后悔,自以为本部兵将未经通报,贸然进兵,又使炎帝身负伤痛,实属无理之举,他责令所部兵将速速退至阪泉域外,并且决意亲自去姜水当面向炎帝赔罪。

    众群臣得知后,全都甚觉不妥,纷纷前来劝阻。

    可他执意要去,对众人说道:“此番阪泉之战,罪责全在于我,只因我考虑不周,才引发了这场大祸,况且,炎君又被我部所伤,且不知伤势如何?实为我之罪过,理应亲向炎君赔罪才是。”

    力牧拱手言道:“启禀国君,此刻万万不可前去,试想,炎帝部落吃了败仗,他又负伤在身,恐怕一时难消怒气,倘若国君与炎帝当即会面,未免有些冒险,虽说炎君宅心仁厚、气度宽弘,亦不会对国君不利,但是,他未必能确保其手下兵将对国君暗下黑手,故此,恳请国君务必三思而后行。”

    风后也开口道:“禀国君,力牧先生之言不无道理。依我愚见,不如先派一人代国君前往议和,向炎帝当面说明国君诚意,若是情况好转,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