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仙谱-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风后也开口道:“禀国君,力牧先生之言不无道理。依我愚见,不如先派一人代国君前往议和,向炎帝当面说明国君诚意,若是情况好转,到时候国君再亲去姜水不迟。不知可否,请国君慎定。”

    黄帝觉得风后和力牧说得有些道理,可他担心此事绝不会轻易了结,说道:“此番差人议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今北部疆域有蚩尤作乱,再与西部炎君议和失败,我部落将十分危机。因此,议和之时无论炎君部落提出何等条件,我部将尽量应允,只要能与其联合,共同降伏蚩尤,就算大功告成。”

    风后道:“国君所虑甚是,不过,依我看来炎帝乃宽厚仁慈,只要我部落诚心诚意与其言好议和,相信炎帝也不会计较一时得失。”

    黄帝问道:“此次差谁去姜水为适?”

    未等他人开口,风后施礼道:“禀国君,在下不才,我愿前往。”

    黄帝深知风后才能,当即应允,并再叮嘱风后务必向炎帝道明诚意。

    风后得令,便只身一人向姜水赶来。

    且说,炎帝败伤,岂能善罢干休,他不顾伤痛,召集所属各部群臣,共同商议退敌之策。

    只见炎帝身上手臂缠着绷带,面色略显苍白,半卧于榻上。

    几名侍卫守护在一旁,他见众群臣均已到齐,面带怒色对众人说道:“据我所知,公孙轩辕被称之为仁德之君,却原来是个徒有虚名之辈。他如今却无端犯我疆域,伤我众多兵卒和黎民,真乃可恶之极!今召列位至此,意在誓海盟山,共讨诛杀这位不义之徒,哪位有败杀此贼良策,尽请畅言之。”

    炎帝之言,骤然引起大厅内一片哗然,众人群情激愤,怒不可遏。

    各部首领纷纷请命,决心要与轩辕拼死一战。

    在炎帝手下还有位大将名叫:鬼容区,号叫大鸿,此人年方二十有余,正值血气方刚,精力旺盛。

    而且他智勇双全,人称智星;他与常先、风后、力牧被视为轩辕黄帝的四大辅助之臣。

    如今这位鬼容区却是(神农)烈山氏炎帝的一名得力助臣,深得炎帝信赖。

    他十六岁便参与政事,每当遇到为难之事,炎帝都要让他参加商议对策。

    此次共商与轩辕交战事宜,自然少不了他。

    他见炎帝伤势严重,又在气头上,便弓身劝道:“请君主稍安勿躁,不必动怒,如今,那公孙轩辕自持兵强马壮,来势凶猛,欺我部落势单力薄,故而暂且不能与其硬拼,只有用袭扰之策,与他周旋,待其气势消弱,方能胜他,到时候,他即使不愿退兵,也要差人议和,那时再和他一论高下或计较得失不迟。不知可否?请君主定夺。”

    大鸿一席话,说得众人连连点头称赞,还是小智星审时度势;也使炎帝气消大半。

    炎帝沉思半晌向大鸿问道:“依你之见,谁可带兵实施?”

    大鸿道:“君主安心疗伤,微臣自有主张,决不会有半点差错。”

    对于大鸿之言,炎帝深信不疑。

    大鸿命巫彭将炎帝扶至后宅安歇,并一再叮嘱巫彭要精心照料炎帝伤势。

    巫彭,乃是神农炎帝之徒,后成为一代神医、药神;

    灵山十巫之一,灵山十巫: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

    医学最突出者当属巫彭,他后来成为继神农之后,远古时期最著名的神医,人们供奉他,意在保得全家无病无恙,身体健康,袪病延年,赶走温疾。

    特别是家中常有病患者,立神位“神医巫彭先师之灵位”以保得患者早日康复,不提。

    炎帝由巫彭搀扶着回到后宅,心中仍是闷闷不乐。

    在庭堂内,摆放着父君的灵牌,他随手取出三柱香燃上,并捧起父亲灵牌用衣袖拂拭灰尘,然后放回原处。

    在父亲灵位上方还悬挂着一尊女神圣像。

    他久久凝望着父君灵牌,不禁潸然泪下……

    忆想父君一生为人慈善,扶弱助民,心清如镜,从不教人争强斗狠,深得一方黎民爱戴;

    他为了儿子一生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不辞辛苦把自己扶养成人。

    可自己却没来得及尽孝,父亲居然早逝于人间。

    却说相传:炎帝之母女登,又名任姒,一日游华山,被龙绕身,感应而孕,回来生下炎帝;

    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又称赤帝、烈山氏。

    另有传说认为:玄女即壬女,即九天玄女为九天壬女,为炎帝生母;

    壬即任姒,名女登,炎帝之母。

    这些传说虽无真凭实据,但是,九天玄女和炎帝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听父亲讲,母亲生他那天夜里,狂风大作,暴雨顷盆。

    忽然,在电闪雷鸣中,有位仙姑站在门口冲父亲大声喊道:“我乃九天玄女,请接贵子,此子为神农转世,尔等要好生扶养。”

    父亲急忙跪地膜拜,而那九天玄女眨眼间却去见了。

    天刚放亮,母亲果真生下一子。

    细观此子生得奇特:他浑身赤色,面如白玉,头似牛首,额头上长有两个犄角,眉泉间有一颗硕大红痣,故取乳名“赤婴”。

    小赤婴刚落地,骤然风停云散,雨过天晴,天边闪烁着七彩虹云。

    再说父亲四十得子,怎不兴奋之极?

    他望着儿子红红的皮肤和白白的脸蛋,禁不住想抱起来亲上几口。

    可是,母亲怕他粗手笨脚地伤着了儿子,说什么也不让他亲摸。

    父亲“馋”得直搓手心,只能望着儿子嘿嘿憨笑。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小赤婴满月不久,母亲却一病不起,他周岁那天母亲溘然长逝。

    从此,父亲与他相依为命,苦度岁月。

    父亲嚼食喂哺,把他视为生命全部,从不让心肝宝贝受到半点委屈与伤害。

    如此这般,小赤婴在父亲那宽大脊背上一天天成长。

    而小赤婴也很是懂事,从不撒娇放刁,有时候还帮父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在他六岁那年,与父亲上山砍柴。

    时至傍晚,父亲对他说道:“今天多砍些,带回去分给老人们。”

    小赤婴答道:“好的,父君砍吧,我来帮你收拾。”

    于是,他便把散落的木柴一根根拾在一起,好让父亲梱绑扎好。

    突然,在父亲身边窜出一只猛虎,父亲躲闪不及,背上重重被虎爪击中。

    不知父亲生死?下回再说。

 第二十三回 神农下界做炎帝(二)

    且说,小赤婴一见猛虎伤了父亲,勃然大怒。

    只见他小小年纪不但没被这突如其来的恐惧吓住,反倒是拿起一根木棒冲上去就要解救父亲。

    父亲背上鲜血直流,在地上边与猛虎搏斗边喊道:“儿子!快跑!”

    小赤婴哪里还听得到?他冲过去用小手一指那猛虎大声喝道:“你这畜牲!竟敢伤我父君,休要动得!”

    说来奇怪,那只猛虎见他奔来,居然伏首卧地不敢动弹。

    他举起棍棒便打,直打得那只猛虎头破血流,皮开肉绽。

    父亲见状连忙阻止,叫他住手言道:“儿子,你看这畜牲既然已经知错了,你且饶了它这次,任它去吧。”

    他扶起父亲之后,看见那虎仍趴在地上,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它不住地望着他。

    他愤怒地冲它喊道:“我父饶你不死,还不快滚!”

    猛虎听了扭头便跑,稍时便消失在密林丛中。

    小赤婴好不容易把父亲搀扶回家,邻居们得知父亲被虎所伤,纷纷前来探望或问候。

    当人们问起原因,父亲则把小赤婴喝退猛虎之事,对众人详细讲述一遍。

    此事一出,人们由不得联想到赤婴出生时那天夜里所发生的奇怪事情。

    那夜自称九天玄女者,声称此子为神农转世。

    因为父亲一生忠厚诚实,所以众人听了他的言述,俱都深信不疑。

    当时,他与父亲所居人群并不太多,其部落和疆域也不太大。

    自从此事发生之后,“猛虎惧童”之说便一下传扬开去,并且人们俱都以为神农在此转世,日后定能保得这方祥和安宁,民生富足。

    再加上父亲善于助人,帮人田作耕耘,又常常解救众人之苦,故此人们十分愿意在此落户生根,纷纷从四面八方迁来,聚集在周围,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庞大的部落群体,人们推崇父君为酋长。

    从此,这个部落安居乐业,人们互相帮助,十分和谐。

    而父君灵位上方悬挂着的那幅女神圣像,正是根据父亲讲述,他与九天玄女在电闪中一面之缘,刻画而成,父亲一直将圣母供奉在后宅庭堂之内。

    且说,烈山氏赤婴(炎帝)着实是神农氏转世。

    那天,人皇神农氏奉旨随九天玄女到天庭朝贺玉帝,玉帝命他下凡安扶天下黎庶,由九天玄女陪同,二圣出南天门赶往凡间,当行至姜水时。

    九天玄女得知其父好善乐施、为人忠厚诚实,是位正人君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善人居然半生无子,常常为此忧心忡忡。

    九天玄女觉得不公,暗自言道:“这般厚德仁慈之人,岂能让其断了香火?使其身后无人承业,实在惋惜!日后谁还为善?”

    可九天玄女掐指一算,方知神农若投身于此,少年时候会有一段痛苦人生,怎奈定数所在,岂能违之。

    于是,九天玄女命神农化作龙形投入其母怀中,从此,其母身怀有孕。

    父亲得知兴奋不已,邻里们也纷纷前来道贺。

    直至其母临盆,那天夜里,玄女圣母再度下界来见父亲,叫他迎接神农降世,时逢四月二十八日,神农炎帝便降世于姜氏人家。

    可是,神农炎帝毕竟是圣尊下凡,他奉其天命,认其定数,只当这天地间有轮回之理。

    虽说少儿时期命苦,但是若能遵循天理、天道、天意,并以一生为仁、为善、为贤、为慈,苍天有眼,日后定会苦尽甘来,前程无限。

    正是因为其父和烈山氏炎帝两代人的功德,天眼慈明,使得姜氏后代辈辈荣耀,后继兴旺。

    说到姜氏光宗耀祖者,最显赫或闻名于世者当属姜尚,姜子牙,人称姜太公。

    姜子牙先祖姜伯夷,乃是炎帝之重孙,在唐尧时期掌管礼宜,后在虞舜时期做过国相,主管太岳,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

    故此,其后人便以吕为姓,姜尚亦称“吕尚”。姜尚其人才识渊博,善用兵法,曾以毕生精力著有《六韬》和《三略》兵书。

    有关姜子牙,民间传说颇多。

    他七十有余仍怀才不遇,其师元始天尊早知天数已定,命他下山封神,对其言道:“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你与我代劳下山封神,扶助明主,日后身为将相亦不枉你修行四十年之功……”

    他离开昆仑山来到渭水,在潘溪水边以钓鱼为生。

    后来周文王得知他才高八斗,于是重用。

    在讨商伐纣之时,又被周武王姬发拜为相父,于是他大开杀戒,斩将封神。

    姜子牙身为炎帝之后,至今仍被人们所尊崇,实为先祖之功德,后辈之荣耀。

    喻理说事,当今同样如此。

    为人处世,要为自己后代积善累德,方能使人尊崇,使其后人受之福禄,光宗耀祖,后继发达。

    再说,神农炎帝一生为人厚道、仁慈、和霭可亲,他把毕生精力致力于医术研究,本部落以及周围族群都知他医德高尚,有求必应。

    四面八方的百姓纷纷前来求助于他,人们对他却也十分崇拜和尊敬。

    炎帝一生儿女俱全,可谓是子孙满堂,这就是他积善聚德之功。

    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何为神仙?人这一生受人尊崇,得人爱戴,使后辈们信奉和敬仰,“留芳百世为神仙”。

    炎黄二帝何偿不是如此。

    此时此刻,炎帝在供案前触景生情,忆起父君一生和自己孩提时之不幸,不禁潸然泪下。

    正当他沉进在往事回忆当中,通事官进来禀道:“启奏君主,轩辕黄帝差相臣前来议和,正在庭外等候,请君主定夺。”

    虽说炎帝仁厚,但对于轩辕无端侵扰,又伤了诸多无辜百姓和兵将,他不由得怒气冲顶,大声叫道:“不见!”

    “且慢,请圣君息怒。”大鸿进来,知炎帝余气未消,忙弓身施礼言道:“大鸿叩见圣君,请圣君不必动怒。”

    炎帝见是大鸿,问道:“你不是去了阪泉?为何去而复返?今又到此做甚?”

    大鸿道:“回禀圣君,我刚到阪泉,见轩辕兵将已经退至阪泉境外,并差国相风后来此议和,我本不想引见,可风后三番五次请求,处于礼节,只好倍他面见圣君。”

    炎帝又问道:“风后前来议和,意欲何为?”

    大鸿答道:“风后乃是轩辕重臣,又是一国之相,据他所说,轩辕对于兵将误入阪泉乃至于双方交战,当初他并不知晓,为此他深感愧疚,如今得知圣君被伤,特命风后前来探望,并向圣君请罪议和,若圣君应允,日后轩辕会亲自登门谢罪,故而,我便陪同风后来见圣君。风后已在庭外等候多时,可否一见,请圣君定夺。”

    且说,炎帝毕竟是位宽厚仁德之君,闻知轩辕自愧,又差重相议和,倘若不见未免不近人情。

    可他转念一想,自己并非三岁顽童,他打也打了,伤也伤了,如今又差人议和,岂能三言两语就此罢休?他是何居心?

    然而,风后就在庭外,是否见他,实难决定。

    他辗转半晌,并向大鸿说明了心中所虑,问道:“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炎君问话,使大鸿也甚感为难。

    二人正在举棋不定之时,忽有通事官来扱:“禀报君主,厅外有位自称是燃灯佛祖者求见。”

    炎帝急忙问道:“燃灯又是何许人也?”

    大鸿摇头道:“暂且不知,我想,他既然自称佛祖,想必此人有些来头,圣君不妨先召见于他,到时一问便知底细。”

    炎帝也想知道这位燃灯佛祖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今日至此意欲何为?

    于是,炎帝向通事官说道:“请燃灯佛祖到议事大厅相见。”正是:

    圣雄出于乱世尘,

    因果扱应警子孙。

    今朝佛祖念禅语,

    他日梵音度芸芸。

    谷溪注:本人的长篇小说《村子里的花姑娘》正在蓄势待发。写书不容易,请朋友多多支持和关照,并多提宝贵建议或批评指正。请朋友们相互转告,欢迎阅读和收藏。谢谢。

 第二十四回 炎黄合成华夏族(一)

    话说神农氏炎帝,正在后宅父君灵位前忆想往事,闻知轩辕差国相风后前来议和。

    他与大鸿商讨是否与风后相见,二人正在犹豫不决,忽有通事官来报,说是燃灯佛祖求见。

    他们不知燃灯来历,欲想探个究竟。

    于是,炎帝由大鸿陪同出后宅来到前厅。

    他俩刚一落坐,只见从门外走进一人,此人微瘦,面无光泽,三缕白须,身高不足五尺,穿宽松长袍,颈项挂一串灵珠。

    他进门后双手合十,口中颂道:“善哉,善哉,贫僧叩见人皇陛下。”

    炎帝从未听过这种称号,觉得十分怪异,他挥了挥手问道:“请问圣僧如何称呼?何以口颂‘人皇陛下’?”

    燃灯笑道:“回禀陛下,贫僧乃须弥山燃灯是也。不知陛下知否?你乃人皇神农转世。”

    炎帝淡淡一笑言道:“先前有些传闻,这是众人皆知之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人皇神农氏乃陛下前世。”燃灯问道:“陛下可有女神圣像?”

    “此圣像就在后宅灵堂上方供放。”炎帝道,可他心生疑惑,急忙问道:“圣僧如何知道有女神圣像?”

    燃灯佛祖一阵大笑,言道:“善哉,善哉,陛下何必多问,天机不可泄露。此圣像正是九天玄女圣母,当初你奉玉帝之旨下界安民,是玄女圣母相助才使陛下投身于此。”

    炎帝又问道:“那么,如今九天玄女圣母安在何处?”

    燃灯道:“圣母在仙居九霄宫与伏羲天皇整日演练一种奇术,不日即将大功告成,到那时,我等便可目睹圣母尊容。”

    炎帝与大鸿对视一眼,似是半信半疑,但二人觉得燃灯果然有些来头。

    燃灯所言与先父生前讲述完全一致,故而炎帝断定这位燃灯绝非凡客。

    这时大鸿拱手问道:“敢问圣僧,从何方而来?如何知得这般诸多详情?”

    燃灯知是对答无误,心中高兴,口中依然颂道:“善哉,善哉,贫僧乃灵鹫人氏,自幼修道,而今终得其法,升至须弥山,并在此静心修真而得成正果。”

    炎帝闻听不禁一惊,原来位僧人果真是佛祖正神,便急忙离座见礼。

    且说,燃灯所说确实不假。燃灯佛祖,因出生时一切身边光明如灯,故称燃灯太子,作佛名燃灯,也称为锭光佛,又作锭光如来。

    他曾为释迦牟尼成佛前受记,当初,释迦牟尼还是善慧童子时,见一位王族女子拿着许多青莲花,他就花了五百钱买来五枝,奉献给燃灯佛。

    又有传说:在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行走,正巧遇到燃灯佛也赤足而行。

    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心想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

    于是,就亲身扑在地上,还用自己的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着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

    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就授记说道:“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所以称燃灯佛也是现代佛释迦牟尼佛的师父。

    如今他在须弥山修真得成正果,为远古时期品位极高的圣僧佛祖,居现代如来佛祖之前,人称过去古佛,后被尊为竖三世佛之一,每年八月二十二日是燃灯佛祖之圣诞。

    燃灯成佛以后,许多佛、菩萨是他门下弟子,其中包括释迦牟尼佛;

    他还收了四大门徒,便是后来被玉帝封为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其职责是护一方世界,故而又称“护世四天王”。他们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名叫多罗吒,他手持琵琶其意感化众生,“持国”之意是慈悲为怀。

    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他手持宝剑其意守护佛法,“增长”之意是让众生增长善念。

    西方广目天王,名叫毗留博,他手缠金龙其意被视为群龙之首,他手中金龙也可化作红色绳索,用来对不信佛者绳之佛门,“广目”之意是净观世界,保护众生。

    北方多闻天王,名叫毗沙门,他右手持灵伞(宝幡),左手握银鼠其意降魔服鬼,他一身绿色,穿甲胄,“多闻”之意是指他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他手持灵伞、神鼠,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众持财富。

    这四大天王俱是出自须弥山燃灯佛祖门下。至于托塔天王李靖,乃是后人相传,燃灯佛祖曾经救助于他,并收他为徒,送他玲珑宝塔,之后,亦被玉帝收去封为托塔天王,是玉皇大帝之武将天神。

    再说,燃灯佛祖此番下界,是奉了王母娘娘之命,特来调停炎黄干戈。

    炎帝得知燃灯乃是当今佛祖,连忙施礼言道:“不知佛祖驾到,若有怠慢之处,望佛祖圣僧见谅。”

    燃灯一见急忙还礼,称道:“善哉,善哉,人皇陛下乃一代圣君,贫僧岂敢受此大礼?罪过,罪过。”

    二位圣尊牵手对笑,同时落坐。

    炎帝问道:“今日佛祖大驾光临,不知所为何事?”

    燃灯道:“贫僧早闻陛下德行,天下独帜,也合乎我佛教义,今奉金母之命,特来拜会人皇陛下。”

    炎帝闻听心里一震,拱手问道:“佛祖是从天庭而来?”

    燃灯苦笑一声,摆了摆手说道:“非也,非也。那日,贫僧正在打坐练功,忽觉心头一震,掐指一算,方知老鸿钧已修炼成仙,时实比我早了一步……”

    炎帝插话问道:“这位鸿钧又是何方神圣?”

    燃灯双手合十说道:“此事说来话长。我与鸿钧少儿时就相互认识,我俩曾经立下志誓,今生今世修道成仙,并且有言在先,二人比试谁能先行得其正果。

    于是,我去了灵鹫洞,他去了昆仑山,一别千年音讯皆无。

    如今得知让老道抢先一步得了仙道。我心中生疑,便动身到了昆仑山想探个虚实,正好想与这老道叙叙久别之情。

    谁知,我刚在昆仑仙岛落定,却被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我召到瑶池圣地。

    金母问道:‘你不在须弥山修炼,来我昆仑要做何事?’

    我怎敢瞒骗娘娘,向她道出真情,可娘娘笑我,言道:‘叙旧是假,来探虚实是真。’

    这话也是。可娘娘却面带严肃,一本正经向我说道:‘鸿钧已成大道,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