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数三国豪杰-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要求他起兵匡扶汉室。这下韩馥可没了主意,他与手下人商议:“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从事刘子惠(也有的史书写作刘惠)大怒,说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起兵为的是国家,管什么姓袁姓董!韩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这才同意袁绍发兵。
  后来袁氏家族满门被杀,天下英雄出于同情纷纷起兵响应袁绍,一时间袁绍人气暴涨,这让韩馥很不舒服。本来韩馥与袁绍的关系就很微妙,现在英雄豪杰纷纷投奔下级袁绍,这将置上级韩馥于何地?君弱臣强必然会君臣相互猜疑,尤其是“君”的能力、名望明显弱于“臣”时,于是韩馥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拆袁绍的台。渤海郡作为冀州的下属行政单位,其财政开支及军需供给主要有冀州政府提供,因此韩馥就在这上面作文章,他大量削减了对渤海郡的供给,尤其是军粮的运送。
  袁绍当然明白韩馥此举的用意,对此也相当不满。恰好这时韩馥手下有个叫曲义的将军反叛,被韩馥打败,袁绍于是就收留了他。这样一来,袁绍与韩馥虽没公开翻脸,但也进入了敌对状态。感觉那时特别乱,好像每一个诸侯的手下都有人反叛。这个曲义曾出现在本书《吕布》一章,他在与黑山黄巾军的战斗中立下大功,后来居功自傲被袁绍正了军法,他的被杀让吕布吃惊非小,间接造成了吕布的离开。
  这时袁绍手下的谋士逢纪趁机献策,他说:“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没有个“州”作基地是干不了大事的。现在冀州殷富,而州牧韩馥才具难当此任,不如我们把冀州夺过来。逢纪的计划是请公孙瓒出兵攻打冀州,给他施加压力;同时派能言善辩之士趁势劝说韩馥把冀州交出来。袁绍立刻批准了这个计划,当即写信给公孙瓒请他攻打冀州。
  这是《后汉书》的说法,《三国志》记载简略,没说公孙瓒的出兵是不是受了袁绍的指示,但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的《英雄记》也认为是在袁绍的指使下公孙瓒才出兵的。那时袁绍和公孙瓒还不是敌人,但公孙瓒似乎也不会为了朋友之谊而攻打冀州,他也不是傻子,不会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应该是袁绍许给他什么好处了。逢纪这个主意虽然高明,但却将袁绍陷于不义之地,毕竟韩馥对袁绍还算不错,而且又是袁绍的直接领导,袁绍夺人家的冀州确实有些说不过去,应该算是背信弃义。不过这个责任不在逢纪,逢纪只是个谋士,他的工作就是出谋划策,最后拍板决定的还是袁绍。无论逢纪的计策多么不仁义,如果袁绍不同意也不会得到批准。《后汉书》特意记上一笔,在逢纪提出这个建议后袁绍对他“益亲”,由此也可见袁绍的为人。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谬赞,你们要是起点的编辑就好了!我的文笔是有待提高,但看看自己的点击和收藏也太少了点。可能这类作品就不适合起点,当初选择起点也许真是个错误!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七节
(更新时间:2007…6…20 17:22:00  本章字数:2584)


  公孙瓒接到袁绍的信后如约而至,亲率大军南下冀州,对外则宣称是进讨董卓,与此同时袁绍也派兵东进与之呼应。韩馥也不傻,立刻就明白了他们的用意是在冀州,而不是董卓。不出逢纪所料,韩馥果然为此惴惴不安,就在这个当口,袁绍派的说客适时出现了。这两个说客是袁绍的外甥高干和谋士荀谌,这个荀谌不是别人,是曹操的得力助手、大谋士荀彧的弟弟。荀谌见到韩馥先为他分析了眼下的形式,然后问道:“君自料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韩馥回答说我不如他。荀谌又问道:“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又孰与袁氏?”韩馥说,还是不如他。荀谌又问:“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韩馥说那就更不如了。连着三问,连着三个“不如也”,韩馥已经懵了。于是荀谌说,既然如此,现在形势危急不如您把冀州让给袁绍,这样公孙瓒就不会来打冀州,袁绍得此厚恩一定会报答您,您既能够有让贤的美誉,也可以保障自身的安全。
  韩馥本就懦弱,听了荀谌的话立刻就同意把冀州交给袁绍了。可他的手下不干了,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闻讯而来劝阻韩馥,他们说冀州兵精粮足,光粮食就够吃十年的,哪能就这么投降呢?袁绍的军资都靠我们供给,就好像婴儿待乳一样,一旦停了供给,饿也饿死他了。韩馥虽然懦弱,可是却一根筋,尽管这些人说的有道理,但他就是听不进去,打定了主意要把袁绍请来。韩馥手下的将军赵浮、程涣听说消息,立刻带兵赶了回来,想要劝阻他。他们从水路赶来,路过袁绍的驻地时耀武扬威,“整兵骇鼓”示威般的从袁绍大营前经过,袁绍“恶之”。
  可赵浮、程涣的建议韩馥也不采纳,为了防止大家继续劝说,他干脆躲了起来,跑到十常侍之一的赵忠在冀州的旧宅子里住了下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把州牧的印绶给袁绍送去,这就等于是交出大权了。袁绍欣然地接受了,就这样他借助一系列的手段,兵不血刃地如愿以偿了,从此成为冀州牧。感觉韩馥让冀州与后来益州牧刘璋请刘备来益州相似,当时刘璋的手下也竭力反对,甚至有的人不惜死谏,可刘璋就是听不进去,还严厉地斥责了他们,韩馥虽然还没如此可也差不多了。
  袁绍当上冀州牧后第一件事就是安置韩馥,这是个敏感的问题,如果处置不当会失了冀州士民之心。在这个问题上袁绍做得还是不错的,他拜韩馥为奋威将军,当然只是个虚职,除了一颗大印外什么都没有,没权也没兵。这一点与后来刘备安置刘璋几乎一样,刘备夺了刘璋的益州后拜他为“振威将军”,也是只给了一颗大印,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刘备盗袁绍的版。
  紧接着袁绍又开始处置韩馥的手下,能用的用,不能用的杀,这与刘备对待前益州官员的做法不同。当初竭力劝阻韩馥的三个人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下场迥异。沮授见事情已经不可挽回,就投靠了袁绍,并凭借自己才干受到重用。耿武、闵纯二人一直对韩馥忠心耿耿,袁绍入城时韩馥手下的从事十多人撇了韩馥去迎接袁绍,争先恐后,生怕落在别人后面显不出自己对新主子的忠心,耿武、闵纯拔出刀来想阻止他们,可是根本办不到,就连韩馥都投降了,还能要求别人怎样?袁绍知道这件事后,派田丰找了个借口把耿武、闵纯二人杀害了。在对待前冀州官员的问题上袁绍做得不成功,也因此失了不少人心。刘备入成都后对刘璋手下的官员一个不杀,而且还礼遇有加,袁绍和他比起来差得太远,由此也可以看出袁绍气量狭小,不是个做大事的人。
  还需要交代一下韩馥的结局。同样是被人赶下台的州牧,他的下场比刘璋差多了。刘璋后来被刘备安置在公安,带着全部家产作了个富家翁,颐养天年,也落得个善终。这一方面是因为刘备确实仁厚,没有难为他;另一方面是刘璋汉氏宗亲的身份。当然了,刘章本身也是个宽厚的人,在任上没有得罪人,下台后也没有仇敌惦记他。这些条件韩馥都不具备,所以他的下场就比刘璋差远了。
  当时有个叫朱汉的人,曾是韩馥的手下,韩馥可能是对他不够重视,礼数上有所不周,这引起了朱汉的不满,但韩馥自己可能还不知道。韩馥“卸任”后赋闲在家,没权没兵,于是朱汉就趁机报复他,也是为自己出出气。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朱汉认为袁绍也想除掉韩馥,只是碍于情面无法下手,现在自己为袁绍代劳,既可以出口恶气,又可以博得新主子的欢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朱汉这时已经被袁绍任命为都官从事,手下也有些人马,于是他带着人包围了韩馥的家。“拔刃登屋”,冲进来要抓韩馥,吓得韩馥藏到了楼顶上。他藏起来了,可他的大儿子被朱汉抓到了(不知道是不是送印绶给袁绍的那个儿子),朱汉下手也够黑的,用大锤砸折了他的双脚。不知道韩馥看到这一幕心里怎么想,会不会为自己当初的“让贤”之举感到后悔?幸好袁绍闻讯及时赶到,逮捕了朱汉,并当即处死。朱汉的行为确实可恨,靠欺负落难的人来邀宠,没想到马屁拍到了马蹄上,落了个身首异处。要知道这个时候最怕韩馥出事的就是袁绍,如果韩馥得暴病死了袁绍跳到黄河都洗不清了,更何况朱汉这样明火执仗的行凶呢?这不是给袁绍上眼药吗?!
  袁绍随即又安慰韩馥一番,并解释这件事自己毫不知情。尽管这样韩馥还是心有余悸,于是请求离开,离开冀州。这让袁绍很为难,如果不让他走,别人会说自己软禁了韩馥;如果让他走,离开了自己的视线,谁知道会不会有人借这杆前冀州牧的大旗干出什么反对自己的事来?考虑再三,袁绍还是决定同意他离开。
  于是韩馥就去投靠陈留太守张邈,这也可能是袁绍的刻意安排。张邈在前文多次出现,他与曹操、袁绍都是好朋友,经常来往,不过他对韩馥也还不错。没多久袁绍派使者来见张邈,韩馥也在场,使者和张邈聊着聊着就说起悄悄话来,神神秘秘地也不知道说什么。韩馥在一边见了不免起疑心,他也知道袁绍和张邈是好朋友,而且经过朱汉一事后他已经是惊弓之鸟了,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把他吓够呛,现在看人家当他的面窃窃私语,就认定这是在算计自己。前面已经说了,韩馥考虑问题一根筋,可能有点偏执,既然认定人家在打自己的主意,别人怎么解释也不信了,更何况也没人向他解释。他越想越怕,于是就离席来到了厕所,左思右想,最后决定自杀,总比落入敌人手里要好。按照《九州春秋》的记载,韩馥在厕所用“书刀”自杀,“书刀”大概就是裁纸刀。可怜一代诸侯竟落得如此下场!他的死固然与他自身性格有关,但袁绍也不是一点责任没有。
  好像网络有点问题,无法加精,明天一起补上!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八节
(更新时间:2007…6…21 18:25:00  本章字数:2324)


  袁绍当上冀州牧后,也很注意网罗人才,对韩馥手下愿意为自己效力的才俊还是能够放手使用的,沮授就是个例子。沮授为袁绍设计了总体的战略目标,也就是今后的发展规划。他建议袁绍占据冀州后应先向东打败黄巾军,收复青州;然后回军扫平黑山黄巾军张燕;接下来向北攻打公孙瓒,夺取幽州,并安抚、结好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这样一来就占据了黄河以北冀、青、幽、并四州,这块地方土地肥沃,英雄辈出,可以“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然后以此为基,把皇帝从长安接回到洛阳,有了皇帝在手就可以“号令天下,诛讨未服”,到那时“以此争锋,谁能御之”?
  项飞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正确且可行的战略方针,足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沮授的计划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平定黄河以北,然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事实上袁绍没能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是曹操,而且受益匪浅,袁绍不这样做不是因为没有机会,而是他不愿意。这个原因在他自己,前文已经说了,刘协被立为皇帝是董卓的意思,袁绍并不赞成,甚至还反对过,他担心刘协会因此记恨他,所以他宁可另立一个皇帝也不愿意遵奉刘协。不过袁绍对于沮授这个计划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如何占据黄河以北还是非常认可的。
  他当即任命沮授为“奋武将军”,职责是监督众将,可以说他对沮授这样的降将还是乐于使用也是敢于使用的。同时袁绍还重用了审配和田丰,分别任命他们为治中和别驾。审配字正南,田丰字元皓,这两个人都很有才能,但是为人正直,在韩馥手下并不得意,现在袁绍一来就重用他们,确实让二人很感激,由此也征服了他们的心。
  至此袁绍后来称雄黄河以北的班底基本成形,这个以袁绍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按照沮授的战略设计开始了漫漫征程。可以说沮授计划的第一部分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而且还算顺利,但是由于袁绍对刘协在心理上的排斥,使他不愿意执行这个计划的第二部分,结果被曹操抢了先,也因此间接导致了袁绍最后的失败。
  应该说袁绍手下人才济济,英雄豪杰也不少,比较出名的武将由颜良、文丑、曲义;谋臣有沮授、审配、田丰、逢纪,可以说人才荟萃,不比曹操集团的少。可是这些人却拉帮结派、各自为战,分成好几伙,不能同心协力,甚至互相挖墙角、使绊子,这是袁绍后来失败的一个原因,这一点在郭嘉为曹操分析两家强弱时也曾指出来过,是郭嘉“十胜十败”说的第八条。其实人一多就难免分帮分派,袁绍失败的原因主要还在他自己。谋臣虽多、武将虽勇可是他不能用,还猜忌人家,并因此处死了田丰和曲义,这是后话了,以后再说。
  这段时间袁绍在冀州闹得天翻地覆,袁术也没闲着,而且拜他所赐袁绍又多了个劲敌——公孙瓒。这话还得从刘虞说起。刘虞拒绝了袁绍推举他当皇帝的“好意”后,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特意派人向皇帝汇报了这件事。此时的朝廷已经被董卓迁到了长安,随即天下大乱,东汉朝廷连个可以立足的地方都没有,现在一看还有刘虞这样的忠臣,真是喜出望外,就想来投靠他。但中央政府就得有中央政府的样子,哪能跑到幽州去投奔一个州牧?最好能让刘虞主动来“请”朝廷到幽州去。可是怎么跟刘虞说呢?
  刘虞的儿子刘和眼下正在朝廷做官,由他去转达这个意思最合适不过。于是刘和奉命偷偷离开京师,赶回幽州,让父亲带兵来“请”朝廷。之所以“偷偷”,是为了避开董卓的耳目,而让刘虞带兵来则是为了打败董卓——朝廷也不容易!
  刘和从长安到幽州途径南阳,这是史书的说法,但查了一下地图发现不是这样,从长安到幽州不必经过南阳,可能刘和有意绕道,就是为了见袁术。也可能他为了避开董卓耳目不得不绕远道,这样才有可能路过南阳。总之刘和先到了南阳,并见到了袁术。
  不知道是事先安排好的,还是刘和自作主张,他把他此行的目的和盘告诉了袁术,并请他也出兵“请”朝廷,就算不能出兵至少也要赞助一些人马。这件事情如此重大,而且刘和又是绕道来到南阳,所以可以推断这不是他自作主张,很可能受了朝中某人的委托特意来找袁术的。
  袁术同志可不是好说话的,哪有功夫管这些事?他正忙着扩充实力,却苦于没有快速、简便的办法,现在刘和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袁术当即扣留了刘和,然后以他为人质向刘虞要人马军资。让我赞助你?还是你先赞助我吧!豪门大族出身的袁术竟然干起了绑票的勾当!可见当时的社会乱到什么地步。
  刘虞没有办法,只好送过去几千人马。公孙瓒当时是刘虞的手下,他力劝刘虞不要交赎金,可刘虞救子心切没听他的。公孙瓒其实也是为刘虞好,他知道袁术狡诈,不能轻信。可没想到刘虞根本不听他的建议,公孙瓒一气之下派人给袁术送了封信,告诉他扣住刘和继续索要财物。这是《后汉书》的说法,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感觉公孙瓒的作法太过分了,一气之下就作出这样的事,有些不太可信。
  这事不知怎么被刘虞知道了,从此他与公孙瓒开始不和。其实这二人的不和由来已久,而且也有很多原因,在细数公孙瓒时会详细交待。后来刘和侥幸逃出了袁术的控制,这件事才算告一段落。不过公孙瓒担心袁术知道自己曾经劝刘虞不交赎金而因此怨恨自己,所以他有意结好袁术。本来嘛,他已经得罪刘虞了,就不能再得罪袁术了。而且袁术的势力比刘虞大得多,得罪刘虞之后就更不能得罪袁术了。于是公孙瓒派自己的“从弟”公孙越带领一千多骑兵跟随袁术,让他为袁术卖命给自己结好。
  结果公孙越还真把命卖了,他在跟随袁术部将孙坚与袁绍的部将周昕交战时中箭而死。这让公孙瓒很伤心,可是怨谁呢?是他自己派公孙越跟随袁术的,要怨就只能怨袁绍,毕竟是他的人杀死了公孙越。从此公孙瓒和袁绍结下了仇,但袁绍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更没想到这全是拜他的弟弟袁术所赐。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九节
(更新时间:2007…6…22 17:35:00  本章字数:2427)


  这时的公孙瓒已经击败了青州、徐州一带的黄巾军,实力大增,“威名大震”,已经官拜奋武将军,封蓟侯,以他眼下的实力确实和袁绍有一拼。而且公孙瓒也不是泛泛之辈,他早就想吞并袁绍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即使没有公孙越这件事,他与袁绍之间也会爆发一场大战。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冬,公孙瓒兵屯磐河准备进攻袁绍。按照《后汉书》的记载,现在的磐河似乎已经干枯了,应该在今天河北沧州的乐陵附近。古人打仗讲究师出有名,袁绍后来征讨曹操时发了个檄文,后世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文》也很有名,檄文的目的就是把敌人的罪行昭示天下,使天下人知道己方为什么要征讨敌人,其实也就是造势。公孙瓒这次讨伐袁绍也不例外,他发了一份檄文,列举了袁绍的十条罪状。其中第九条说袁绍的生母本来是个身分低微的“传婢”,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没什么了不起,可是在讲究“子以母贵”的古代,袁绍这样的出身能身居高位,不但不是个人奋斗杰出成果的体现,反倒成了一条罪状!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公孙瓒之所以能知道袁绍生母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袁术的反动宣传。二袁没闹翻前,各地英雄豪杰为了给被灭门的袁氏家族报仇纷纷投靠他们,这时对这些英雄豪杰来说,无论投靠袁绍还是袁术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袁氏后人。后来二袁反目,英雄豪杰再来投靠就要仔细选择了:究竟谁才能代表袁氏家族。也就是在这时,袁术开始大肆攻击袁绍的出身,拿他的生母做文章,贬低袁绍以争取天下英雄。但实际上,袁绍的名声要远远好于袁术,所以投奔袁绍的人也远远多于投奔袁术的。这让袁术非常不爽,他曾在公开场合愤怒地表达了不满:“群竖不从吾而从吾家奴乎?!”“吾家奴”,这就是袁术心目中的袁绍!后来公孙瓒与袁术交好,袁术大概就是在这时向他揭露了袁绍的出身。他在给公孙瓒的信里甚至写道:“绍非袁氏子。”兄弟二人不和竟然连这种话也说得出来!可见袁术的人品很成问题,公孙瓒的檄文提到这件事看来还要归功于他。
  袁绍见公孙瓒大兵压境,知道一场大战难以避免,可他刚刚得到冀州,一切还没步入正轨,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情急之下出了昏招。这时的袁绍刚刚从渤海太守一跃而成为冀州牧,渤海太守的印绶还在他身上,于是他就把这些印绶交给手下一个叫公孙范的人。这个公孙范说起来也不是别人,正是公孙瓒的另一个从弟。袁绍把印绶交给他就等于把渤海郡的指挥权给了他,袁绍的本意是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同时也是表示自己的大度和信任。可没想到,这个公孙范也真对得起他,到了渤海郡后立刻领兵相应公孙瓒,背叛了袁绍。
  这一来公孙瓒实力大增,搞得袁绍很被动。公孙瓒也是个急性子,仗还没打,地方也还没夺到手,却先任命了一批地方官。他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其他郡县的大小官员也都任命了自己的亲信,一副志在必得样子。公孙瓒如此自信是因为他在同北方少数民族的战斗中锻炼出来的卓越军事才能,尤其是他强大的骑兵。他的骑兵多骑白马,被当地少数民族称为“白马义从”。公孙瓒在《三国演义》里出场不多,而且多是起陪衬作用的“鱼腩”形象,有点像中国足球队。但历史上的公孙瓒却相当了得,一度杀得乌桓、匈奴等民族望风而逃。因为他常骑白马,所以敌人们相互提醒看见骑白马的将军就要避开,于是公孙瓒就让自己手下的骑兵都改乘白马,这样一来他的骑兵就被称为“白马义从”。还有一种说法,这些少数民族认为骑白马的人都是能征惯战的勇士,所以公孙瓒才让自己的人换上白马。不管哪种说法正确,公孙瓒骑兵的强大确是不争的事实。
  公孙瓒实力大增,袁绍辖区内一些地方纷纷倒戈,投靠了公孙瓒。袁绍已经没有选择了,只好与公孙瓒正面交锋,双方在界桥南二十里展开对决。这一战在《三国演义》第七回里被写得活灵活现,一波三折,极为传神,而且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的赵云首次出场,所以这一回在全书中的地位比较重要。但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的原著,而是已经经过毛宗纲父子删节、改写过的,与罗贯中原著的《三国志通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