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数三国豪杰-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辈懿俨辉诔旃辞胧咎咽奔洌ㄆ涫挡懿俑揪筒磺胧荆虼说⒏榱艘恍┬枰】於蚁值姆馍停谑侨貌懿佟俺兄品獍葜詈钍叵唷薄<虻サ乃担褪遣懿倏梢砸猿⒌拿宸址庵詈盍耍沂堑玫匠⑷峡傻摹2懿倭⒖绦惺固厝ǎ庹怕澄蚰辖现泻睿骋赝蚧В怕车奈甯龆右捕急环馕泻睢
  人如果顺的时候什么都顺。这不,曹操刚收降了张鲁,合肥又传来好消息:张辽等人在逍遥津大败孙权。其实这个胜利应该有曹操一半的功劳。他虽然没回兵救合肥,却派参军薛悌送去一份手令,就是所谓的“锦囊”,要求张辽先迎头痛击孙权,然后才能坚守。张辽等人严格地执行了这一命令,在逍遥津大败孙权,这就是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这场酣畅淋漓的战斗在下文会有详细记叙。前面刚提到曹操经常以“锦囊”的形式指导一线的指挥员,而且按照指导行事的将军都“克捷”,不听指导的都会失败,这里就给出了具体例子。
  收降张鲁之后,曹操作了个很奇怪的决定:撤兵。这太出人意料了,因为当时的形式一片大好。《晋书 宣帝纪》记载,司马懿曾经向曹操进言:刘备刚刚“以诈力”取得西川,人心未附,他不安抚民心,却在千里之外和东吴争荆州,“此机不可失”。现在我们得了汉中士气正旺,而西川却人心惶惶,如果趁机进兵,刘备必然“土崩瓦解”,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曹操却回答说:人心苦不知足,哪能既得陇,复望蜀。没用司马懿的建议。后来法正在劝刘备收复汉中时也谈到此事,他认为此时撤兵是曹操的失误,但不是由于曹操“智不逮”或是“力不足”,而是因为“内有忧逼”。那么曹操究竟为什么不继续进兵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现在又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此时不但上了年纪(曹操当时六十一岁),而且可能已经患有某种慢性病。这既消磨了他的雄心,也使他不能像从前那样领兵打仗了,所以他只能在大好形势下选择撤兵,以待来日,从而失去了收复两川的最好时机。这与其说是曹操的战略失误,不如说是没有选择的选择。项飞认为这个解释可能更接近事实。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二章 曹操 第九节
(更新时间:2006…12…5 7:38:00  本章字数:2654)


  曹操退兵前安排心腹爱将夏侯渊屯守定军山,他既是要夏侯渊在这里给他的汉中把守大门,也是要他把这里经营成进攻西川的桥头堡。可是曹操忽略了一件事:这次夏侯渊的对手是刘备,远非马超所能比。
  大军得胜而回,所有人的心情都不错,曹操手下的御用文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桀写了一首诗赞美曹操。我们知道御用文人也是身不由己,有的文章他们也不愿写,我们也应该体谅一下他们的难处。现将这首诗全文抄录,让大家见识一下王桀的文才,也顺便学习学习如何对领导歌功颂德,以备拍马屁之需: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振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山岳,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饶沃,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处有余资。
  拓土三千里,往返速如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遗。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二月,曹操回到邺郡。大概曹操觉得自己虽然以“国公”之位凌驾于“王”上,但毕竟不是“王”,听起来好像还差点。于是立刻有人向天子为曹操请封,献帝照例批准。这年的五月,曹操进爵为魏王。这一下群情激昂,因为此举打破了自汉高祖以来“异姓不得封王”的祖制。
  汉高祖时由于革命的需要,重赏了一批有功之臣,先后册封了八个异姓王。这八个异姓王鲜有善终,多数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这其中有真的造反的,也有被逼谋反的,还有被诬谋反的,搞得高祖很无奈。可是刘邦亲眼目睹了秦朝的灭亡,他认为秦灭亡之快有很多原因,秦的暴政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是秦朝没有封过一个王,无论宗室还是异姓。秦始皇贵为天子,可是“子弟为匹夫”,一旦国家有难,宗室根本帮不上忙。所以没有诸侯王拱卫的秦王朝在都城沦陷后就灭亡了,既没有人“勤王”,也没有人以宗室的名义领导继续抵抗。因此,汉高祖的结论是:“王”还是要封的,但只能是宗室,绝不能有异姓王。于是高祖下令“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以曹操的一贯作风,似乎不应有此举。曹操向来重实际,不慕虚名。他曾为了安抚袁绍而让出已受封的大将军衔,反正实权在自己手里,何必在意那个虚名呢?可是这次不知道曹操怎么想的,冒天下之大不韪争这个虚名,授人以柄不说,还有损于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难道真是上了年纪有些糊涂?越老越执着,爱慕起虚名来了?
  册封令下达后,曹操照例“上书三辞”,献帝照例不准,曹操“只好”接受册封。奇怪,曹操打破祖制受封异姓王,大家虽然议论纷纷,却没有大的举动,比起受封魏公时可安静多了。可能大家都猜到曹操受封魏公之后必然要封“王”,更别说在取得如此大的胜利之后了。顺便说一句,《三国演义》中说荀攸反对曹操称王,那是百分之百的杜撰。北方的匈奴也很是配合,偏偏选在这个时候派人来朝,表示愿意接受政府的领导,其实也就是接受曹操的领导。此时的曹操真是威加海内。《曹瞒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曹操受封魏王后,请来了司马建公欢宴。司马建公名防,字建公,曾任京兆尹,也就是首都的市长。大家对他可能不太了解,但对他的二儿子一定耳熟能详,那就是司马懿。司马建公曾推荐曹操做洛阳北部尉,因此曹操跟他比较熟,就在酒席上开玩笑地问他:“孤今日克复作尉否?”看这份得意!司马建公可不是拍马屁的人,他回答道,我当年推举大王的时候,您也就是勉强胜任北部尉。曹操听了“大笑”。
  曹操时刻都没忘记刘备、孙权这两个敌人。建安二十一年十一月再次亲征孙权。他途经逍遥津看了去年张辽迎击孙权的战场,听张辽介绍了当时的战况,“叹息者良久”,然后增加了张辽所统的部队。关于此次曹操征孙权史料记载很少,只说双方在濡须口对峙。曹操于建安二十二年三月回兵。同年十月立曹丕为魏太子(曹操是魏王,他的接班人称为太子),至此曹操的接班人之争尘埃落定。
  前面说了,曹操受封魏王后,大家的反应表面上很平静,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反对者。汉太医令吉本(又名邈)、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就一直在找机会。《三国演义》里说曾有个叫吉平的太医想给曹操下毒,结果未遂。还说吉本是吉平的儿子。这些事在《三国志》里没提,应该是老罗杜撰的。如果吉本的老爸真的曾给曹操下毒,那他即使不被连坐,也不可能继续当太医令。参与此事的还有金袆和吉本的弟弟吉穆,其中金袆与当时掌管御林军的丞相长史王必关系密切。大家商议的结果是杀掉王必,劫走献帝,南援刘备。于是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正月的一天夜里,他们率“杂人”及家童千余人开始行动了,先是点着了城门。王必立刻带人前来镇压,混乱中不知是谁一箭射中他的肩膀。王必慌忙逃走。黑灯瞎火的,他也没看清是谁作乱。因为平时与金袆关系很好,王必就跑到他家。一敲门,金袆的家人更离谱,以为金袆回来了,隔着门就问:“怎么样?王必杀了吗?你们的事成了吗?”王必一听,我靠,原来是你算计我!抹头就跑。还有一种说法,王必中箭后想投靠金袆,可是他的手下看清是谁为乱了,就没让他去。没过多久天亮了,众人知道王必还活着,都明白大势已去,于是“众散,故败”,看来临时拼凑的队伍还真不是正规军的对手。不久吉本等人被捕,随即被杀,至行刑时犹自骂不绝口。几天以后,王必箭疮发作也死了。
  《山阳公载记》说曹操知道这件事后,“盛怒”。下令把朝廷所有官员都带到邺郡,告诉大家事发时你们有出来救火的,也有待在家没出来的,救火的站在左边,没救火的站在右边。大家一想,救火总不是错吧?于是很多人不管救没救火都站在了左边。曹操一看,大多数官员都站在了左边,就下令把左边的大小官吏“皆杀之”。理由是这些人名为救火,实为助贼。
  这次可真把曹操气坏了,自己的后院三番五次、没完没了地出事,先是皇上,后是皇后,这回是大臣,而且一次比一次吓人。现在应该刹住这股风了。曹操发现,无论是谁搞小动作,都要借助这些大臣,所以他这回就借机屠杀大臣,搞大清洗,然后安排自己的亲信,纯洁队伍。他可能在让大臣站队前就已经打定主意,那边人多就杀那边,不管你救不救火。如果不救火的人多,就说不救火是助贼,杀!反正目的就是多杀大臣。大屠杀之后朝廷里空出了不少位置,曹操顺理成章地安排上自己的人。虽然不可能朝堂之上都是曹操的人,但绝大多数是曹操的亲信还是可能的。这样没有了大臣的支持,任谁也不能在京都做手脚了。事实证明,曹操这一招血腥味十足的釜底抽薪还是很有效的,献帝身边再没发生过类似事件。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二章 曹操 第十节
(更新时间:2006…12…7 12:45:00  本章字数:2632)


  外忧总是伴随着内乱。这时的刘备也没闲着,他派张飞、马超、吴兰等人屯兵下辩,随时准备进攻汉中,又派关羽从荆州出兵攻打樊城。还有代郡乌桓也趁机反叛。曹操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一一应对,先派曹洪进兵下辩抵住张飞等人,又派自己的儿子曹彰征讨乌桓。最后只剩下关羽这一路比较麻烦,因为关羽一起兵,曹操境内就有人响应他。就连宛城守将候音也反了,他抓了太守,据守宛城等待关羽大军到来。曹仁这时正在樊城防守,曹操令他先去攻打宛城。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曹仁收复宛城,杀了候音,随即下令屠城。几乎就在同时,刘备亲自带兵进攻汉中,曹操留守的心腹爱将夏侯渊殁于定军山一役。这下子曹操可坐不住了,因为夏侯渊不但是高级将领,还与曹操是亲戚,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的“内妹”,也就是小姨子,最重要的是夏侯渊一死,曹操好不容易得来的汉中就会易手。于是曹操不顾年老体弱于三月亲征刘备,这一年曹操六十五岁。这次他的进军路线是从长安出斜谷,直逼阳平关。这个路线和后来诸葛亮出岐山时,魏延提出的进军路线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看来这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次刘备的仗打得很精。所谓打得精其实就是没打,刘备据险而守,无论曹操怎么挑战,就是不应战。这和后来司马懿对付孔明的招数一样,就是一个“拖”字。不过这回是曹操拖不起,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而且后方的关羽连战连捷,威胁很大,于是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回军长安。
  《三国演义》在这里插入了杨修之死。杨修从曹操给出的口令“鸡肋”中判断出曹操有退军之意,就命令手下预先收拾行装,这还不算,他还告诉其他将领早做准备,免得临行仓促。而曹操早就嫉妒杨修的才学,这回可找到机会了,于是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杨修。那么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杨修确实是被曹操所杀,但不是因为嫉妒,更不是因为惑乱军心。他从鸡肋的“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判断出曹操即将退兵,这件事确实记载在《九州春秋》中,但没说曹操因此就杀了他。而且据记载,曹操在杨修被杀百余日后病死了,所以曹操应该不是此时杀的杨修。那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为了曹植,杨修与曹植走得太近了。杨修与丁仪、丁廙兄弟都是当时的名士,而且还都与曹植关系密切。丁仪、丁廙兄弟后来被继承曹操大业的曹丕杀掉,其原因与杨修基本相同。在曹植得宠的时候,这几个人在他与曹丕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出了不少力。后来曹植因“骄纵”失宠,曹丕得立太子,这些人还整天围在曹植身边,引起了曹操的不满:在未立太子时,你们帮着曹植争位置倒也无可厚非;但现在太子已立,你们还凑在一起地嘀嘀咕咕的,想要干什么?要知道反对太子,就是反对魏王。杨修可能已经觉察到曹操的不满,想与曹植保持距离,可是曹植“连缀修不止”,杨修也“不敢自绝”,双方就这样保持着来往,直到曹操被彻底激怒。曹操可能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看着这些人在曹植身边越发不放心。他担心曹植在他们的蛊惑下干蠢事,也担心自己死后曹丕应付不来,于是决定给曹植一个警告,同时也是斩去他的一个羽翼。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以杨修先后多次“泄露言教”,“结交诸侯”等罪名,“收杀之”。这个罪名明显带有找茬的色彩,既然“先后”,而且“多次”泄露机密,那为什么不早对他进行惩戒?可能罗贯中就是根据“泄露言教”这条罪名杜撰出杨修因猜出“鸡肋”的寓意被杀。杨修临刑前对别人说:“我早就知道我该死,这比我预料的要晚。”说明他也知道被杀的真正原因。杨修死后,曹植“益内不自安”,可是丁仪、丁廙兄弟一点没有收敛。没多久曹操也死了,曹丕继位,立刻找了个借口把“二丁”也杀了。杨修、丁仪、丁廙这三个人都是当时著名的智者、学士,可是不老老实实的做学问,却卷入了政治斗争,结果落了个身首异处。
  曹操回到长安后于七月派于禁增援曹仁,抗击关羽。结果,八月汉水暴涨,于禁大军被淹,全军覆没。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现在有人讨论“水淹七军”究竟是关羽有意识的行为,还是一次偶然事件,于禁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从而大败,这个留到下文详细评说。于禁兵败后被擒,随即投降了。他的投降让曹操很是伤心,“哀叹者久之”,他说:“于禁跟随我三十年,没想到事到临头还不如庞德。”哀叹归哀叹,仗还得打。此时的曹仁已经被关羽围困,形势危急,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增援。此时的关羽“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大军到洛阳,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曹操得到一个好消息。东吴的孙权一直对荆州耿耿于怀,现在关羽连战连捷,势力不断扩大,这是东吴不愿看到的。于是孙权主动向曹操示好,并表示愿意袭击关羽的后方。曹操非常高兴,他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前方苦苦支撑的曹仁,并散布到关羽军中,以扰乱关羽的军心,还可以挑起关羽和孙权的矛盾;同时由于东吴的“友好表示”,使得合肥方面的压力骤减,曹操立刻调镇守合肥的张辽增援曹仁。而他自己则亲统大军,兵发樊城,以为后援,这是曹操最后一次出征,三个月后他就去世了。
  曹操的大军还没到樊城,就传来战报说关羽已经被击败了,于是曹操就把人马驻扎在摩陂。他在这里召见了一批他的老部下。当张辽来到时,曹操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出营劳军,只不过这次不像从前那样骑马或步行,而是“乘辇”。写到这里,项飞的眼前禁不住出现了一幅色彩晦暗的油画:灰蒙蒙的天空看不见太阳,厚厚的云层压得很低,让人透不过气来。画面的一端是只露出辕门的连营,在辕门前有一支由虎贲军组成队伍,队伍的最前面有一位老人坐在辇上。他虽然衣着华丽,可是神情憔悴,面带倦容,眼神里还有一丝无奈。他抬起一只手,似乎在说着什么。在老人面前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他毕恭毕敬的微低着头,在仔细地听老人说话,他身后雄壮的战马也懂事般安静地站在那里,好像也在听老人诉说。在将军身后不远处是一队队排列整齐的士兵,他们盔甲鲜明,刀枪林立,只不过没有阳光照射下兵器耀眼的那种杀气,反倒平添了几分肃穆和压抑。整幅画的色调都是暗的,只有位于画面中央的老人身上的红袍色彩鲜艳,红得让人心动,红得发烫!
  然后曹操还召来了因病未能随征的夏侯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曹操可能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此举既是慰劳手下的武将,也是感谢他们多年来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南征北讨,可能也有告别的意思,当然主要还是托孤,天下未平,还要这些人辅保新的魏王荡平天下,一统江山。可是曹操没想到,他死后没多久,他托以重任的夏侯惇也去世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二章 曹操 第十一节
(更新时间:2006…12…8 8:04:00  本章字数:3105)


  这时候孙权上书劝曹操称帝,并在信里“称臣”。曹操把信拿给大家看,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到火炉上啊!于是就有明白人跟着劝进,曹操没同意,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他的意思很明白了,就是自己不会称帝,但让自己的儿子称帝。曹操已经打破汉制受封异姓王,亲信遍布朝野,大权在握,距位登至尊只有一步之遥,可以说汉朝能否继续存在只在他一念之间。而且以他现在实力之强,“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那么他为什么不称帝呢?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各种说法都有。一种可能是曹操不愿背上篡逆的骂名,因此即使“十分天下已有其九”也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而且自他受封魏王以来,一直反对声不断,还有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称帝,代汉而立,立刻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武装反抗,从而迅速灭亡,这样的前车之鉴使得曹操多少有些顾忌。这些都是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但他屠杀大臣、残害皇后、威逼皇帝这使得他的名声已经很坏了,这一点曹操自己应该很清楚,也许他认为这些罪名比起篡逆来还是轻多了,所以不肯行篡逆之事?可是后人对曹操的评价还是很坏,有的人甚至将他与王莽相提并论,曹操若是地下有知,会不会对当初没称帝感到后悔?
  那么曹操究竟想不想称帝呢?项飞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曹瞒传》和《世语》都记载了同一件事:有人劝曹操称帝,夏侯惇不同意,他认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
  收服了这两国之后再称帝不迟。曹操采纳了夏侯惇的建议。曹操死后,夏侯惇很后悔自己的这个建议,“追恨前言”,以至“发病卒”。从这段记载来看,曹操至少当时很犹豫,不然他也不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夏侯惇既是曹操的亲戚,又是铁杆亲信,可以说是曹操最信任的人,这么重大的问题曹操当然要听听他的意见,而有了荀彧的例子之后,也只有夏侯惇才敢说出“不同意”这三个字。可能是受了夏侯惇的影响曹操致死都没称帝。以夏侯惇和曹操的亲密程度他不会不知道曹操的真实想法,所以在曹操死后他才会“追恨前言”,以至于“发病卒”,夏侯惇后悔的原因就是曹操其实很想称帝,而在听了自己的意见后,放弃了这一打算。如果上天再给曹操十年,让他降服吴、蜀两国,那时曹操会不会称帝呢?一定会!需要说明一下,这个观点仅是作者个人观点。《曹瞒传》和《世语》的这段记载虽然确实有,但很多人认为这是杜撰的,并不可靠。而且在有的史书中,夏侯惇是积极的劝进派。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回到洛阳。这时孙权已经袭杀了关羽,并将首级送给曹操。几天以后的庚子日,曹操“崩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顺便说一下,如无特殊说明,本书中所有人物的年龄一律采用中国传统的计数方法,也就是“虚岁”来表示。陈寿在这里用了个“崩”字,要知道只有皇帝死了才能说是“崩”,曹操当时是魏王,王死了应该用“薨”。其实曹操可能一直患有某种慢性病,很多史书都说他患有“头风症”,每次发病“头晕目眩”,后来在华佗的治疗下有所缓解。这里顺便说一下曹操与华佗的关系。华佗医术高明,指下活人,这里就不赘述了。曹操把华佗召来后,病情确有其色。但是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就是说华佗不愿做医生,虽然医术名扬天下,但他却常为此后悔。后来华佗说家中有事,请假回家了。曹操犯病后多次写信叫他回来,他都以妻子有病为由不肯回来,就这么一直拖着。曹操大怒,派人去查看,并说如果他妻子真的有病,不但可以延长假期,还赐“小豆四十斛”;如果是诈病就立刻逮捕。结果华佗被收下狱,死于狱中,曹操的头风也没治好。华佗在第一次给曹操看病时就说得明白,这病治不好,但我可以延长你的寿命。华佗死后,曹操说过这样的话,华佗能治好这病。但“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就算我不杀他,他也不会为我去此病根的。当然了,这是《三国志》的说法,可能有为曹操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