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元帅贺龙-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贺龙从中南海回到家,马上给副总理李富春挂了电话。他们又在电话里交谈了一段时间。放下电话,贺龙便亲笔写了一封信,附上成都两个飞机工厂的调查资料,派人急送给了李富春。这一系列的活动,无疑是同周恩来交谈的结果。
4月以后,李富春派出一个由国家计委和第一机械工业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赴成都调查。二个月后,检查组写出了《关于成都两厂质量问题的检查报告》。
贺龙迅速将它呈送给了中共中央,得到的批复是:“成都两厂工程质量问题的性质是严重的,必须从中吸取教训”,机械工业部应“进行一次全面的工程质量检查,凡质量不好的,影响安全和生产的工程,从速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这个批示,对成都两厂的处理并未明确的办法,但肯定了“性质是严重的。”贺龙抓住这一点,请罗瑞卿亲自去成都,对两厂返修重建。
罗瑞卿是支持贺龙的做法的。他去了成都,对两个工厂进行返修重建。在整个返修的几年里,他每年都要去成都督促检查。这样,这两个工厂的基建和生产才走上了正规。
这不是对“大跃进”的否定吗?贺龙可没有这么说。他只是从质量和安全的角度提出工程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只要有实际成果,管他有什么别的呢!
这年IO月,贺龙、罗瑞卿率领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到朝鲜访问。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这次访问期间,要送给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家主席金日成一架中国制造的飞机,作为此次访问的礼北然而,飞机并没有送到。中央对我国的国防工业估计太高了。他们相信了下面那些虚假的报告。浮夸风、弄虚作假,是“大跃K”的产物。“大跃进”的创导者,被“大跃进”欺骗了。这也是一种讽刺。
送飞机的话已经说出去了,却不能兑现。我们的元帅和大将脸上无光,处境尴尬。他们十分生气。在从朝鲜归国的火车上。罗瑞卿对贺龙说:
“贺总,该给朝鲜的飞机我们没有给,这影响我们的国际信誉呀!已经告诉人家了啊!”
贺龙沉吟道:“总理亲口答应送给胡志明的一架直升飞机,工厂电交不了帐。这次又是一回。人家对我们那么友好,我们答应纪人家的东西,到时候却拿不出来,很难堪呀!”
罗瑞卿建议说:“老总,我们不回北京,先到哈尔滨和沈阳的Q机厂去看看,摸摸是怎么回事。”
贺龙是国防工委的主任,答应交付的飞机交不出来,他脸上实在不好看。他正想探察一下此事的究竟,因此,马上表态说:“好,一块去看看。”
军事代表团到延吉后,贺龙让这趟列车取道哈(尔滨)图(门江)线直驰哈尔滨。他把代表团的成员,那些上将、中将们都拉到哈尔滨。谁都知道,这几天,这位元帅为飞机的事心情不好,所以,谁也没敢说什么,只得跟着走。
14日上午,贺龙、罗瑞卿带着六位上将和中将,浩浩荡荡来到了哈尔滨飞机发动机制造厂。
这个工厂早一天得到了消息,连夜作了准备:弄好了一本厚厚的汇报稿,布置了一个小型实物展览室,当然,丰盛的午餐更是不会遗忘的。尽管正处在困难年月,也要尽力而为之。这是下面应付上级检查团、考察团常用的办法,而且特别有效。因此,时至今日,此种方法仍很盛行。
工厂党委书记作了精心的布置,自以为万无一失。
贺龙一行来到展览室。他一眼就看见了入口处挂着的一张醒目的红底白字的“前言”。他站在那儿认真地看了一会,微微地摇了摇头,一句话也没有说,一屁股坐在沙发里。
党委书记拿起汇报稿念起来:“这个工厂是从1948年开始恢复建设的……”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我来过这里。”贺龙突然打断了他的话。他对这种教条模式的汇报很为反感,可是,这位书记没有理解,不知所措地停了一下,又照常念起来:“开始是修理,后来搞制造……”
“你别念了。讲讲目前产品的质量情况吧。”这一回,元帅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对方的汇报,并且出了题目,要他就题作文。这一下,使那些在场的领导心里发了毛。
书记吞吞吐吐地说:“产品质量,我,我还……说不清楚。”
贺龙毫不放松,又问:“这几年来,你们厂交付了多少台合格的发动机?”
书记哑口无言,难以对答。
厂里另一位干部回答说:“三年来,还没有交付过一台合格的发动机。”
“为什么?”贺龙步步紧逼。
没有一个人回答。他们怎么回答?“大跃进”的遗风尚残留在他们的心上哩!
贺龙站起来,看来有些激动,他说:“三年了,投入那么多材料,合格的发动机还造不出来!你们知道制造发动机的材料是哪里来的吗?这是全国人民省吃俭用、节约外汇买来的,被你们白白地糟蹋了。要是人民知道你们这样干下去,是不会饶恕你们的。帝国主义封锁仇视我们,苏联撤销合同卡我们,都是看我们落后,欺负我们,你们还不争口气,一旦发生战争,怎么办?”他说着,用手杖“咚咚”地戳着地板。
这一下,小小的展览室里,气氛相当紧张。厂里的领导们一个个低着头,一声不吭。贺龙可不管那些,他要从这里向浮夸风。弄虚作假开刀,他走到挂着“前言”的地方,用手杖指着,对书记说:
“你把我们当成什么人?对我们也不讲实话。明明三年没有出过一台合格的发动机。这上面却写上‘胜利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完成在哪里?你拿两台发动机出来!这套做法不就是浮夸吗?”
罗瑞卿说:“贺总批评得很对呀!你们没有造出发动机,就说造不出来的原因。为什么要那样呢?请你们好好想一想。”他是在缓和室内的紧张空气。
“行了,什么也不用看了,走吧!”贺龙说完,拄着拐杖走出了展室。将军们鱼贯而出。
在路上,贺龙对一直低头不语的党委书记说:“你当党委书记几年了?”
“六年多了。”
“当了六年多党委书记,讲不出生产和质量情况。你这是既不红,又不专啊!要好好学习哟,先去掉那种浮夸作风。”贺龙对他语重心长。
书记一个劲地点头,愧疚地说:“我马上把前言撤下来。”
“先不要撤。”贺龙用手杖指指工厂大门说:“要有勇气把这个愉言’放在工厂大门口‘示众’三天,让职工0请看。”
下午,他和罗瑞卿决定去飞机制造厂。贺龙打电话给省委,请他们把哈尔滨几家工厂的厂长、党委书记都召集到那里去,他要开个会。
贺龙带着将军们先来到飞机制造厂的总装车间。看见工人们正在检修飞机,便问厂领导说:
“你们制造的飞机交付情况怎么样?”
“几年来还没有交付一架合格的飞机呢!”党委书记回答说。他大概已经听到了这位元帅视察发动机厂的事情了,不敢再说瞎话了。
听他这么一讲,贺龙哪里也不想看了,径直来到厂部会议室。哈尔滨各家军工厂的头头都在这里等候呢!
贺龙对他们说:“今天召集大家来,主要是谈军工产品质量问题。先请你们飞机制造厂来谈谈。”
驻飞机制造厂的军代表发言说:“这个厂制造的一架直升飞机,原来是准备送给胡志明主席的,但运到南宁以后,因为质量有问题,没有送出去。飞机上的零件还全部是进口的呢!”
这就是周恩来亲回答应胡志明要送给他的那一架飞机,贺龙是知道的,可他不知道零件全部是苏联产品。我们对人家说的是全部由中国制造的,怎么用了苏联的所有零件呢?这不是弄虚作假到外国去了吗?他心头的火按捺不住了,严肃地说:
“你们装的什么人的零件?又去送给谁?你们也不看着对象?这种没有志气的做法,怎么也说不过去。找们有义务支援兄弟国家,但要用力所能及的东西去支援,要实事求是,不能搞欺骗。全部苏联零件,还说中国制造,这太没出息了。这种直升飞机是比较落后的。你们试制了三年,交付了几架呀?”
“还没有交付过一架合格飞机!”厂长回答。
贺龙指着会议室墙上挂的领袖象说:“你们要为毛主席、少奇同志想想,要为周总理、小平同志想想,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国防想想。你们对得起谁?你们建一个大厂,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可你们几年出不来合格的飞机,还这样心安理得,弄虚作假?”
他看看发动机厂的党委书记,接着说:“你们那个厂还在‘前言’里写上‘胜利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三年没有出合格的发动机,给谁完成了任务?现在看来,国防工业靠修修补补不行了,必须下决心同过去那一套一刀两断,要采取个彻底的办法,重新来过。”
贺龙没有明确解释什么是“一刀两断”,怎样“重新来过”。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工厂的“过去那一套”是什么;不就是“大跃进”那一套冒进浮夸的做法吗?贺龙要他们“一刀两断”的。首来,正是“大跃进”的种种弊端。
11月28日,贺龙和将军们又来到了沈阳飞机制造厂。这是一家制造歼击机的工厂。
他们走进了这个厂的总装车间,望着一排排飞机,贺龙问工人师傅说:
“这些飞机的质量怎么样?”工人回答说“修来修去,还是出不了厂。”
贺龙一抬头,看见车间黑板上写着“质量第一”四个字,不过,看得出来是刚刚写上去的;墙上也贴着这样一条标语。他用手摸了摸,浆糊还没有干。他微微一笑,心想,这是做给我们看的。造的飞机出不了厂,还讲什么“质量第一”?
他转身问这个厂的总工程师说:“飞机质量究竟怎么样?问题在哪里?”
总工程师说:“飞机的抖动问题没有解决,出不了厂。”
贺龙叹了口气,带着将军们来到这个厂的停机坪。这里停放着两排银白色的米格19歼击机,可是,每架飞机都有故障,不能出厂,所以,工人们戏称这里是“养鸡(机)场”。
望着这个“养鸡场”,贺龙非常难过,十分感慨。
他对厂长说:“质量问题,5月份,军委作过决定;9月份,国防工业电话会议上,我又直接给你们作了传达。三番五次讲质量,按理说大家应该执行了。可是,你们看,这么多飞机摆着出不了厂,但你们还在投料,还在追求产值。六亿人民克服困难,不吃肉,不吃鸡,换回来的材料,被你们做成超差产品,你们怎么对得起全国人民?”
驻厂军代表插话说:“上次空军接收的飞机,是一架不合格的。”
“阿?”贺龙吃了一惊,说:“上次听说那架飞机合格了。我在电话会议上说,要发电报表示祝贺,原来是架不合格的。我们受骗了。”
罗瑞卿站起身来,气愤地说:“你们敲锣打鼓喊着报捷,我们听了非常高兴。我想,苏联的那些专家撤走了,我们自己也可以造出飞机嘛!心里真高兴。我见了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见了元帅们,都报告了。大家都挺高兴,还给你们发了贺电。没料训,你们在搞假动作,假的,瞒上啊!”
弄虚作假,浮夸风是“大跃进”的遗风,必须铲除,这首先是思想领域的事。但是,这个厂还在投产这种不合格的飞机,这件事,怎么处理?难道还能让他们继续下去吗?他和罗瑞卿交换意见以后,果断地当场作出决定:“重新试制,不采取目前这种修修补补的改良办法。新旧之间必须一刀两断。正在生产的飞机,到此为止,不准再投料;新的试制,从设计图纸、工艺流程到每道工序都要重新来过,要严格把关,不得马虎。现存的生产出来的不合格的飞机,另外想办法补救。
11月23日,贺龙一行回到了北京。
这次东北之行,给贺龙的印象太深刻了。“大跃进”的遗风不铲除,人的思想不转变,飞机还是出不了厂,出了厂的,也是假的,不合格的。怎么办呢?在整个视察期间,他都在想这个问题。他的看法是,国防工业系统领导干部的思想,必须来一个根本的转变,从“大跃进”的遗风中跳出来。不走出这个怪圈,很难使国防工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他在离开东北前,在沈阳地区国防工厂负责人会议上说:“抓军工产品的质量,我们已经搞了整整一年了。但收效甚微,到头来飞机还是出不了厂。原因在什么地方?我看是我们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这需要整顿一下。我回北京以后,准备召开一个大一点的会议,整顿一下领导干部的思想。”
在返回北京的火车上,他又反复思考了这个问题,并同罗瑞卿交换了意见。他决定,在国防工业系统召开一个三级干部会议,整整风,来一次比较强烈的“冲击波”,促使国防工业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来个转变,重视产品质量,坚决打掉浮夸风和弄虚作假。
11月25日,贺龙便向中共中央的高层递上了一份进行质量整风的设想报告。
毛泽东点头同意了,并说:“帝国主义压迫我们,修正主义也欺负我们,我们要争口气呀!”
1960年11月30日到1960年1月7日,我们这位元帅主持召开了国防工业系统三级干部会议。贺龙在预备会议上,阐述了此次会议的目的。他说:
“当前,国防工业的军品质量问题很多,很严重。这次会议的中心任务是:以整顿军工产品质量为中心,整顿国防工业各级干部的思想和作风。”“摆事实,讲道理,把以前质量不好的情况都翻出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目的不是追究谁的个人责任,而是找出经验教训,改进今后的工作。”他在会上检讨说:“国防工业产品质量不好,已经受到了损失。这个损失由我向中央、军委去检讨,因为我是主管国防工业的,不要你们负责。”
但是,既然是思想整顿,整风形式,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会触及一些人,而且,我们党有个顽症,只要开展思想斗争,必然会出现过火、过头的现象。这次国防工业系统三级干部会议也一样,因此,也伤害了一些干部,招来了一些人的不满,直到今天,对于这次以整顿军工产品质量、整顿领导思想为目的的三级干部会议,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论。这是我们这位元帅始料所不及的。
在东北视察时,贺龙曾愤慨地说:“我今年六十五岁了,我还要拚命干它几年,拚死了就算了。”
他出任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短短两年时间里,先后巡视了全国二十多个重点的国防工业企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国防工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办法,特别是设法解决敏感的“大跃进”的遗风。由他主持起草的有关国防工业的文件就有三十余份。在国防工业战线上,我们的元帅实现了开始执掌这一工作时的诺言;“党要我管,我就要真管”,而且,确实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别的不说,“大跃进”遗留下来的那种浮夸、虚假风,到底被击退了,国防工业在产品质量上有了不小的进展。无庸讳言,这位元帅也逃脱不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但是,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敢于和“大跃进”遗风奋战,已属难能可贵,气魄非凡了。
到了1961年11月,国务院成立了国防工业办公室以后,我们的元帅便退居二线了。
………………………………………………
23、林彪借口有病,四出休养。1963年9月,毛泽东指令
贺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从此,他的前途堪忧了
1959年9月,彭德怀罢官以后,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由林彪主持。
对此,贺龙心里引起了波澜。
1954年9月,他担任了军委常委,开始参预军队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那时,在彭德怀主持下,他和徐向前负责各特种兵的工作。1956年又分工由他主管海军工作。工作起来心情舒畅,得。已应手。现在,彭老总下台了,林彪主管军委工作。他对林彪提出的那一套东西,虽然觉得有点儿哗众取宠,但是,牵涉毛泽东,何况,是对是错,他一时也说不清,所以,并未有什么明确的态度。但是,和林彪共事,从直觉上,总有一点子不安全感。然而,新军委成立之后,他是三位副主席之一,总应当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为军队建设出力。因此,很想到部队里走走,调查研究一番。但是,不久,中央又任命化为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这一年.他为国防工业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抽不出时间下部队去,直到196O年底至1961年初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为了战胜全国性的严重经济困难,提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出1961年要成为调查年,实事求是年,他才借此良机,实现了下部队调查的夙愿。
东交民巷八号,住着三位元帅:贺龙、陈毅、罗荣桓。陈毅当外交部长以后,迁入中南海。现在只有贺、罗两位元帅为邻。他们天天见面,一起散步。贺龙性格爽朗,为人坦荡;罗荣桓谨慎稳重,学者风度,两人交往甚密,也颇知心。罗荣桓元帅私下里一直戏称贺龙为“龙头大哥”。罗荣桓1956年底辞去总政治部主任,1960年再度复出以后,对部队情况感到有些生疏,尤其是在目前这样的经济困难岁月,指战员们的思想状况究竟如何,不知底细,所以,也很想到部队去亲自了解一番,于是,两人商定,结伴而行,顺京沪铁路南下。
2月4日,火车离开北京不久,贺龙敲开了罗荣桓所住的车厢门。
他是个不能忍耐寂寞的人,没有事,总想找人摆摆龙门阵。两人坐在沙发上,清茶一杯,无拘无束,信日谈来。说是“信口’,其实并非没有主题。他们谈的大都是关于此次南下调查研究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林彪提出的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所谓“立竿见影”问题。
贺龙说,他觉得学习毛泽东著作不是什么都可以“‘立竿见影”的。例如,毛泽东的哲学著作,一下子还学不懂,学不通,要反反复复地学,怎么能“立竿见影”呢?再如,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字数虽不多,却内容深奥,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长期实践的结晶,要掌握它、运用它,并非易事,很难“立竿见影”。他提出来向罗荣桓请教。
罗荣桓并不同意林彪的所谓“三十字方针”。不久前,他在总政治部召开的青年工作座谈会上,曾说:“如何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学习词句,还是学习立场、观点、方法,这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这次,他也没有正面回答贺龙的问题,他说:“还是应当学习立场、观点、方法。你们俩口子吵了架,有了矛盾,怎么到《毛选》中去找答案?”
贺龙点点头,赞同他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看来彼此观点一致。
车到浦口,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副政治委员肖望东过江来迎接两位元帅。那时,还没有长江大桥,火车要被一节一节地运上轮渡,摆渡时间很长,要一个多小时。利用这段时间,他们在轮渡上听取了许世友、肖望东的汇报。
许世友告诉两位元帅说:“现在部队干部每人每月只能吃到三十一斤粮,一天一斤,又没有肉吃,油水很少。团以下干部年纪轻,要带领部队爬山涉水,搞训练,体力已普遍下降。”
罗荣桓问道:“干部战士情绪怎么样?”
许世友说:“大家情绪到很好,没有听到什么怨言。”
“没有怨言?”贺龙不大相信。连肚子都吃不饱,情绪会很好?胡闹!许世友不敢说吧。其实,他在汇报中已经摆了部队面临的困难了。吃不饱,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他吸了一口烟,说:“这个问题可要注意啊!军队是国家的命根子。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嘛!过去我们靠军队打天下,今天还要靠它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干部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可不能把他们的身体搞垮了唤!”
罗荣桓不愧为总政治部主任,说起话来总带有概括性。他说:“贺老总说得对。你们反映了一个重要情况,这可能是一个全军带普遍性的问题,要很快解决。我们的干部是很好的。他们懂得体谅国家的困难,越是这样,我们做领导的越要关心他们。”
贺龙点点头,心里便挂念上了这个问题。一到南京,他便同罗荣桓专程到一个警卫部队的连队里去视察。他们跑伙房,下猪圈,走菜地,同干部、战士交谈,了解连队搞生产的情况。他们看到这个连队的伙食搞得不错,心里感到安慰许多。在连队,两位元帅同战士们谈起了那时的热门话题:学习毛泽东著作问题。
罗荣桓间连队干部说:“林副主席最近提出‘带着问题学’,你们怎么理解?”
指导员吞吞吐吐地说:“我们支委会开了几次会,但我们水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