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中国的100次大事-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区,声势越来越大。


  在赤盾军起义的同时,全国农民起义军还有铜马、大肜、五校、高湖、檀乡、五楼、富平、获索等二十余支。其中力量最强的一支,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与王莽太师同名)、王凤领导的队伍。他们以绿林山为基地,因此被称作“绿林军”。


  公元22年,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带发生了传染病。


  绿林军决定分散转移,由王匡、王凤领一支人马,向北攻占南阳(今河南南阳),号称“新市兵”;由王常,成丹领一支人马,向西攻占南郡(今湖北江陵),号称“下江兵”。不久,平林(今湖北随县北)人陈牧也聚集一支队伍响应,号称“平林兵”。


  正当绿林军不断发展扩大的时候,一些地主阶级分子也乘机混入。如汉朝皇族、破落地主刘玄参加“平林兵”;南阳大地主刘秀率家兵响应,号“春陵兵”。绿林军组织成分复杂了,领导权逐渐被地主阶级分子所篡夺。


  公元23年五月,绿林军已发展到10万人。他们推选刘玄为皇帝,建元更始,王匡为定国上公,设置三公九卿,建立了革命政权。接着,王凤指挥八、九千农民军,英勇杀敌,里外夹攻,打败了王莽围攻昆阳(今河南叶县)的42万大军。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9月,绿林军攻入长安。长安城内百姓乘机暴动,打进皇宫,处死王莽。有人把他的舌头割下,因为他说尽了骗人的谎话。“新”朝的罪恶统治结束了。


  刘玄政权建立不久迁都洛阳。第二年又迁至长安。在刘玄迁都洛阳时,赤眉军领袖樊崇亲率起义军首领20多人去洛阳,表示对更始政权的信赖和支持。就在这时,刘玄这个没落贵族的地主阶级本性也开始暴露出来。他日夜在后宫饮宴,先后将农民将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人用计骗进宫中杀害。


  樊崇为了团聚部众,离开洛阳。刘玄又派军队攻打王匡、张卬等及绿林军一些农民出身的领导人。农民军和刘玄集团矛盾尖锐起来。


  与此同时,混入绿林军的另一地主阶级分子刘秀,到河北发展自己的势力,于公元25年六月建立了东汉政权。


  赤眉军在樊崇等率领下,分兵两路向西进发,所过之处,给封建统治势力再一次扫荡和打击。公元25年正月,进军弘农(今河南灵宝南)。这时,义军已扩大到30万人,樊崇把起义队伍进行了整顿,分万人为1营,共30营。这年六月,赤眉军进至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这时由更始政权中逃出来的一个地主阶级分子,向樊崇劝说立宗室。农民军由于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樊崇从队伍中找出来姓刘的70多人,最后以抽签的办法,选出15岁的牧牛娃刘盆子为皇帝,年号“建世”,国号“汉”。皇帝有了,下一步当然要设立文武百官。


  按地位和作用,樊崇是赤眉军领袖,威信最高,因此丞相一职应由樊崇担任。但樊崇不识字,不能看、批公文,只好由初识几个字,能读懂《易经》的徐宣作了丞相,樊崇作御史大夫,逄安、谢绿分别做了左右大司马。


  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北),革命政权就这样组成了。9月,赤盾军开进长安,更始帝刘玄投降,被农民军处死。


  赤眉军进长安后,经过整顿,纪律严明,各营闭门自守,长安附近治安良好。以前因避王莽之祸或躲更始政权骚扰的长安市民纷纷回来,“市里且满”。但赤眉军不知道怎样管理夺到手的政权。长安的地主阶级看到赤眉军政权不同于更始政权,不代表他们的利益,都把粮食隐藏起来。赤眉军在长安1年多,粮食断绝,不得已撤离长安,向西北就食。当时车甲兵马“众号百万”,所过无敌。他们走到陇县西北的番须山谷中,正遇上天寒大雪,战士衣薄,很多人冻饿死去,只得退回长安,准备东归。这时赤眉军人人想家,军心涣散,出长安时只有20万人,一路上又散去不少。公元27年初,赤眉军在崤底、宜阳一带,被刘秀用重兵包围,被迫投降刘秀。


  同年夏,樊崇,逄安再次起义,旋即被镇压。


  赤眉绿林起义推翻了新莽政权,给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使得西汉后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得到暂时的缓和。但是,在新的封建统治者所布下的陷阱里,这一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失败了。刘秀窃取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经过10年时间,先后削平地主割据势力,重建了统一的东汉封建王朝。


 


 



























24 白虎观会议





儒学经典与谶纬迷信的钦定结合


  白虎观会议是汉章帝时(79年)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讨论儒经的异同的一次会议,会后,章帝命班固把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典籍公布,影响深远。


  自西汉初年叔孙通制礼作乐以来,儒家思想渐渐开始得到重视,汉武帝时期,采纳经学大师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经义为汉治法,攻读儒经成了经师们荣显的专门行道。但汉武帝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当时有名的儒家学派,皆为其在大学设一讲座,谓之学官。充学官者,并不只是《诗》、《书》、《易》、《礼》、《春秋》五经。然而,自此以后,儒家学说经政府的倡导,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越传越多,越传越繁琐。《汉书?儒林传赞》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藩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鉴于当时诸经分派分支太多,对经义的解释也各有差异的状况,宣帝乃“诏诸儒讲五经同异,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临制决”史称石渠阁(未央殿北藏秘书的地方)奏议,这成了封建政权第一套完整的法典。西汉末年,哀、平之际,儒家哲学内部发生经今,古文派之争,刘歆于皇家图书馆秘室中发现的古字体《春秋左氏传》、《毛诗》、《易礼》等在王莽时代被立为学官。自此以后,经今、古文二派斗争激烈,你消我长。


  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进一步把儒家经义与谶纬图书等迷信东西结合起来,完成了东汉国教的形式,所谓谶是当作神灵启示人们的一种预言。谶与纬连称,是一种长期的发展结果。谶纬即总集过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质的预言,而用以解释一般性质的儒家经典,使那些预言与儒家经典相交织,使圣人的教条与神灵的启示合二为一。这样,圣经变成了天书,孔子就变成了神人。到了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把西汉宣帝、东汉光武的法典和国教更加系统化,这就是所谓的“白虎观会议”。


  章帝建初四年诏引光武中元元年诏书云:五经章句繁多,议欲省减。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倏樊奏以,先帝大业当以施行。于是,章帝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集会白虎观,讲义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章帝亲临现场,裁定对错,决定取舍。这样一连数月,问题才得以解决,这就是白虎观奏议。钦定的奏议,赋予了光武以来儒家经典与谶纬迷信相结合的神学性与国教化性质。


  作为这次历史性会议结果的集中体现者,是《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等。《旧唐书?经籍志》说它是汉章帝撰,《新唐书?艺文志》说它是班固撰。实则是班固作为史臣对当时的白虎奏议加以系统整理的结果。


  《白虎通义》实际就是这次会议的记录。全书共分4卷,书中除征引六经传记外,杂以谶纬,将今文经学与谶纬糅合一起,体现出东汉统治思想的特点。


  从《白虎通义》所引的经传来看,它是尽其杂糅混合之能事,将《易》、《诗》、《书》、《春秋》(包括各家的《序传》)、《礼》、《乐》、《论语》、《孝经》以及各种逸文,和图书谶纬混合在一起。


 


 



























25 东汉外戚宦官专政





在腐朽的政风中走向灭亡


  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大。大凡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无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专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建立政权后,为防大权旁落,对外戚的防范极严。所以,刘汉政权机制运转还属正常。章帝死后,其子继位为和帝时,年仅11岁,难以视政,只好由其母亲窦太后临朝听政。母后听政,必然要倚重其娘家亲属以为辅助,其兄弟窦宪等掌握实权,由此开始了外戚专政的局面。但是渐渐年长的和帝开始对其舅父窦宪等不满起来,于是,宦官郑众等趁机为和帝谋划,将窦宪党羽一举收捕,夺回政权,郑众等宦官因此得以封侯升官,宦官开始得势,这也是宦官与外戚的第一次交锋。此后,东汉政权就在外戚与宦官的争夺打斗中摇来晃去,皇帝就似任人摆弄的布娃娃,完全成了傀儡。


  和帝死,出生仅百多天的殇帝立,不到数月死。于是,邓太后与其兄弟邓骘迎立年仅13岁的和帝之侄为安帝,邓太后掌握大权,引用外戚,但她汲取窦太后的覆灭的教训,尽量恭谨守法,礼待宦官郑众、蔡伦等人,尚保平安无事,邓太后死,安帝亲政,邓氏一门立遭贬黜,邓骘等兄弟子侄7人被迫自杀。邓氏被灭,宦官并未得势,安帝又引其母家耿氏,妻家阎氏等外戚掌权,但更加骄横无度,政治也愈加腐败。安帝死,阎氏掌大权,迎立年幼的北乡侯为少帝,不久少帝病死。对外戚独揽朝政,宦官早心怀不满,意图夺权,这时见时机一到,宦官孙程等19人共谋,发动宫廷政变,杀掉阎显及其同党,拥立济阴王为顺帝,宦官声望陡然升高,他们既被封侯,又被破例恩准可以收养子以传袭爵位。


  顺帝时,以皇后父梁商为大将军执政。梁商死,顺帝又任命梁商子梁冀为大将军执政,东汉的外戚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败时期。梁冀不学无术,无才无德,向来横行不法。顺帝死,年仅2岁的冲帝立,梁太后听政,其兄梁冀掌握大权。


  一年后冲帝死,立仅8岁的质帝。质帝幼而聪明,即指斥梁冀为“跋扈将军”。梁冀听了既恨又怕,觉得这小皇帝不好胡弄,于是支使人暗中毒死质帝。又立15岁的蠡武侯为桓帝。


  桓帝即位后,娶梁冀之妹为皇后,梁氏更加飞扬跋扈,权震朝野。


  梁冀身为大将军执政,又有皇太后、皇后两个妹妹镇守宫中,许多宦官也是他安插的亲信,皇帝已处于他监控之下,甚至生命安全也为其掌握。桓帝为了讨好外戚,既增加梁冀封邑,又增加梁冀所领大将军府的官属,倍于三公;又封梁冀的兄弟和儿子皆为万户侯。梁冀的封户前后共3万户。梁冀掌政,其妻孙寿也大获封赏,被封为襄城君子,兼食阳翟租税。又加赐赤绂,和长公主相同待遇。梁冀嚣张的气焰使人望而生畏,不但不敢得罪,而且还必须顺从拍随,凡朝廷百官升迁,都要先到梁家求见谢恩,然后才敢去政府部门报到任职,太尉李固、杜乔等耿直之士不肯依附他,都被他诬陷处死。文武百官,顺之者生,逆之者死。他还不惜用诬蔑、下毒、强取豪夺等手段,威吓众人。桓帝曾大会公卿,共议如何特殊礼遇梁冀之事。有司奏请准许梁冀入朝不趋,带剑上殿,谒赞时不称名,其礼仪比于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以定陶、阳成余户、增其封地为4县,其势比东汉开国功臣邓禹。


  赏赐金钱、奴婢、彩帛、车马、衣服、甲第,比于西汉中兴功臣霍光。群臣朝会时,为其独辟席位,凌驾于三公之上。对于这样优厚的待遇,梁冀心里还不高兴,觉得有司所奏礼薄。


  从此,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政事无论大小,莫不由他谘决之。


  梁冀在政治上无法无天,生活上更是骄奢淫佚。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梁氏为了炫耀其灼天气焰,大肆修建豪华宅地、园林,皇宫般富丽堂皇,他在首都附近辟猎场,逶迤千里。设兔苑养兔,绵延数十里,征发吏民费数年工时才得以完成。曾令各地上交活兔,不得有任何损伤,违者死罪。曾有一西域商人不知禁令,误杀一兔,结果因此处死者竟达10多人。他还将数千良民掠为奴婢,又称之为“自卖人”,视东汉禁令为废纸。各地贡献给皇帝的珍品,上等者皆选送梁府,剩下者才交皇宫。据统计,梁氏一门前后有7人封侯,女子7人被封君(相当于侯),2人为大将军,3人为皇后,6人为贵人。娶公主为妻者3人,文武大臣57人,掌权20余年,拥立三位皇帝,是东汉外戚中无有比拟的权臣。


  外戚灼天气焰引起宦官不满,斗争时明时暗。桓帝为外戚所制,也想摆脱梁冀控制,多得些自由,所以当梁太后、梁皇后死后,即与宦官唐衡、单超等人策划铲除梁冀。延熹二年(159年),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5人发动政变,将梁氏一门无分老少长幼,尽皆斩尽杀绝,梁冀慌恐自杀,其他公卿将校处死的数十人,免官300多人,朝廷的高官几乎被罢黜一空。被没收的梁冀家财,拍卖后得钱30多亿,朝廷因此而减当年天下租税之半。


  梁氏外戚是被铲灭了,但是,政权实际上并未回到桓帝的手中,而是为宦官们所掌握,单超、徐璜等5人因诛外戚有功,同日封侯,世称之为五侯。又小黄门刘普、赵忠等8人也被封为乡侯。宦官执政,情况比外戚执政并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加腐败混乱。他们把宗族亲戚派到地方上担任刺史、太守,贪赃枉法,榨取民财,形同盗贼。单超弟单安为河东太守、弟子匡为济阴太守,徐璜弟徐盛为河内太守,左悺弟左敏为陈留太守,具瑗兄具恭为沛相,都是为害当地的贪官。徐璜兄子徐宣为下邳令,因求汝南太守女不得,竟然发吏将其女捕到衙署,用箭射死,埋尸县衙。宦官侯览的哥哥为盖州刺史,将辖区内富足人家以诬陷手段抓来杀掉,没收其财产装入腰包,前后累计达亿万数。侯览自己霸占他人住宅多达381所,良田万亩,还新建府第16座,并仿皇宫模样,宾客仆从在地方为非作歹,侵扰百姓,劫掠旅客,地方官稍加干涉,即被罢官,是非完全颠倒。宦官单超早死,皇帝除追封为车骑将军外,又赐东园秘器,棺中玉具,赠侯将军印绶,并赐国葬。后又派五营骑士、将军、侍御史护葬。由其死可想见其生。此后,四侯骄横,天下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


  宦官的贪污无耻和强取豪夺,使老百姓受尽其苦,无法忍受,于是纷纷“起而为盗”,组织反抗。延熹八年(165年)桓帝立贵人窦氏为皇后。桓帝死,无子。窦皇后与其父窦武迎立12岁的灵帝,窦太后临朝听政,以窦武为大将军执政。窦武与太傅陈蕃等谋划诛锄宦官,先控制政府中枢和部分近卫军,又掌握首都及附近地方政府机构,准备将宦官逐步剪除。但宦官曹节、王甫等先发制人,劫持灵帝和窦太后,假传圣旨收捕窦武等。窦武拒不受诏,聚兵数千准备抵抗,但最后还是被困自杀。事后,窦太后被软禁于云台,灵帝完全为宦官所控。本来占尽优势的外戚居然被宦官的突然发难搞垮,可知宦官的势力在当时是多么之大。


  曹节、王甫诛杀窦武、陈蕃等人后,自相封赏,加官进爵,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令守长,布满天下。王甫、曹节等死后,宦官赵忠、张让等12人都任职中常侍,封侯贵宠,世人称之“十常侍”。灵帝甚至宣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待是我母”。宦官得到了空前的恩宠,他们愈发肆无忌惮,胡作非为,东汉的政治也愈加混乱。


  东汉后期的政治,一言以蔽之,可谓是外戚宦官政治。这种政治使皇权旁落到外戚和宦官之手,而皇帝则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形同摆设,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非作歹。惑乱朝纲,为害地方。不管是外戚掌握也好,还是宦官掌权也好,都是为了满足其自己的贪欲欲望,于政治无补,于社会无益。相反,只会导致政治更加腐败,经济更加糟乱,人民生活更加痛苦。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26 东汉党锢之祸





士大夫政治抗争的第二次大惨剧


  东汉党锢之祸,是东汉桓、灵时的两次打击士人和太学生的事件,影响深远。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敢豪夺;同时又把持官吏选拔大权,滥用亲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仕途。当时民间流传着嘲讽官吏选拔制度的打油诗:“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在外戚宦官把持下选拔出来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对时政提出议论和尖锐的批评,贬抑篡权窃国的外戚宦官,褒扬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的清官廉吏,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清议”,这种清议发展到后来,便酿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外戚宦官主持朝政,有气节的士大夫必然退归田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规律,早在顺帝时,士大夫就曾毁裂冠带,避祸深山。到桓帝时,政治更加黑暗,更多的知识分子逃入乡下或山林,或躬自耕稼,自食其力;或隐居讲学,苦身修节。表面看起来是与世无争,而透过其表象则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对外戚宦官当朝的强烈不满。所以,当朝廷安车玄纁,到深山谷中征请他们入朝为官,替宦官政治歌功颂德时,他们宁死也不肯与宦官为伍,不但不应征,而且进而指斥时政。《后汉书?党锢列传》称桓帝、灵帝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敷公卿,裁量执政,鲠直之风,于斯行矣。”


  与避居深山或山野的耆年渊德者相对应的,是居于太学年青气盛的青年学生。东汉桓帝年间,太学生已达3万多人,他们有感于自己家世的零落和政治前途的暗淡。也对宦官当政感到怨恨。于是,以郭泰、贾彪等为首的一批学生领袖一方面在太学中进行反宦官政治的组织和宣传;另一方面,又吸收社会上有识有才能者入太学,以扩充自己阵容。因此,太学也成为当时又一政治活动中心,中国的年轻知识分子第一次出现在政治斗争的前线上。桓帝永兴元年(153年)朱穆任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刺吏,惩除贪官污吏和权贵。他又以宦官赵忠葬父僭越规制为由,挖坟剖棺查实并逮捕其家属治罪。桓帝闻讯大怒,反将朱穆判作苦役。因此,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请愿运动。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到宫廷向桓帝上书请愿,为朱穆喊冤。他们指责“中官近习,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颠倒是非,滥用职权。朱穆忠心忧国,深谋远虑。是难得的贤臣。如非要判刑,则我愿代他受刑服苦役。桓帝只好赦免了朱穆。第一次请愿算是结束了。桓帝延熹五年(162年),皇甫规平羌有功,因宦官徐璜,左悺向其敲榨货赂不遂,诬陷其侵没军饷,判其服刑苦役。于是,太学生张凤等300余人又发起第二次请愿运动,诣宫廷上书为皇甫规鸣冤,皇甫规又因而得以赦免。


  处士的横议与太学生的抗愤,给一批中下级正直官吏在精神上和舆论上以极大鼓舞,他们也刚正执法,制裁宦官及其亲朋。河东太守刘祜的属县令长大半为宦官子弟,百姓患之。刘祜到任,黜其强权,平理冤狱。苑康为太山太守时,郡内豪姓多不法,苑康奋威怒,施严令,再无敢犯者。南阳太守成瑨与功曹岑晊诛杀与宦官勾结的商人地主张讯。山阳太守翟超与督邮张俭籍没宦官侯览老家财产。太原太守刘锷碧昂岱彭У男』泼耪越颉6O嗷聘〈渡渖碧乩顣敝南纶钚煨幻爬嫌祝⒔煨惺局凇


  在野处士,在朝中下级官吏和太学生三股力量平行发展,交相呼应,遂形成了反宦官斗争的政治高潮。而这场斗争的首领人物就是出身中下的官吏后官至太尉的陈蕃,司隶校尉李膺等。桓帝初,李膺为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在其属下任县令,贪残暴虐,为躲惩治,逃到张让家里藏起来。李膺不畏宦官权势,亲自率吏卒到张让家将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