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鲜卑帝国-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物,你抢人家就得付出代价,还会遭到人家的报复性的打击,不是长远之计。”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力微采取与中原王朝和亲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他的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代国被前秦灭亡的百余年间,拓跋部很少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使其得到平稳发展,逐渐强大,可由于软弱不思进取的态度注定日后一度被灭亡的命运。
第二章 天女相思(4)
公元261年(曹魏景元二年),拓跋力微派儿子沙漠汗到魏国学习先进的文明,在此其间,司马氏篡魏建立晋朝,两国之间依旧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两者不会是平等的,拓跋部只是晋王朝的藩属而已。而且不管力微表现得多么诚恳;晋王朝当权的士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抱有很深的戒备之心,沙漠汗在洛阳一呆就是十六年,从这一点看,拓跋部是个勇于嬗变的民族。由一个野蛮的林地民族到接受匈奴的草原文明再到虚心向农耕文明学习,拓跋人向往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极其迫切。然而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必不可免,力微日渐衰老,有意让沙漠汗回国执政。为了大晋国的长治久安 ,征北将军卫瓘认为沙漠汗为人雄异,又熟悉中原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加之对汉文化十六年的学习研究,经国之道造诣颇深,怕他继承鲜卑联盟首领后成为另一个冒顿。为杜绝后患,卫瓘请求晋武帝留住沙漠汗,不让他回到大草原。晋武帝不肯失信于邻邦,不许,这是晋武帝一惯的民族政策。
卫瓘见晋武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便又献了一条反间计,用金子锦缎离间鲜卑联盟诸部大人与沙漠汗的关系。这一次晋武帝听从他的意见,把沙漠汗留了两年,使卫瓘有充分的时间实施他的反间之计,直接导致沙漠汗之死。
魏书夸大了卫瓘反间计的作用,其实一个团结的民族是不会遭受离间的,鲜卑联盟称不上一个国家,仅仅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各部大人只是摄于拓跋部首领力微的武力暂时俯首,在力微老迈,首领位置变更的当口,用不着卫瓘的那些“金锦”诸部大人也会有异图的。
公元277年,沙漠汗回国了,力微大悦,把沙漠汗当做部落继承人来对待,派诸部大人到阴馆迎接。诸部大人迎接的不再是一个草原之子,而是一个中原英才。酒席之上,沙漠汗用弹弓射落飞鸟取乐引起诸部大人哗然,弹弓是中原流传很久的一种娱乐工具,春秋时晋灵公就曾以弹弓射人取乐。但当时交通不发达,塞内塞外风俗各异,草原上没有弹弓,人们对于这种没有箭的弓大为震惊。其实诸部大人震惊的不是沙漠汗的弓而是他所具有的文化,部落大人相当清楚,一旦这位经受汉文化熏陶出来的王子继承汗位,必定会变易草原的各种制度,让他们既得权利受到损害,于是乎相互达成默契,各部首领纷纷对力微说,“太子才艺非常,引空弓而落飞鸟,似得晋人异法怪术,乱国害民之兆。”汉文明排斥草原文明,草原文明也排斥汉文明,相互排斥而不是吸收,又怎能缔造一种更为先进的文明呢?力微一向是个有主意的人,一听之下,马上明白诸部大人的意思,为诸部反对的人是不可以做上首领位置的,所以他冷酷地下令说:“不可容者,便当除之。”诸大人怕力微反悔,马上飞驰塞南,沙漠汗人头落地。沙漠汗是拓跋部第一个因为汉化被杀的人。
史书称拓跋力微杀掉沙漠汗后“甚悔”,违背自己的意愿杀死亲生儿子怎么会不后悔,为了部落联盟的稳定力微只能咬碎牙和血吞,然而诸部大人并不买他的帐,趁他年老有病,各部落阴谋脱离拓跋部的控制,乌桓王库贤成为主谋。编写魏书的作者魏收很可爱,他收集了一个故事讲述了本次叛乱,我想库贤的后人一定没少反对魏收讲的故事,乌桓人在北齐应该衰落了,没有发言权,魏收即使三易其稿也没有删掉这个典故。他说乌桓王库贤是个贪财小人,被力微信任却收受卫瓘的财物出卖主子,见力微对杀死儿子有些反悔,便想出一条毒计。一天,他在庭院中磨斧头,磨得蹭亮,诸部大人看到后很惊奇都问他,你这是干什么呀?没事磨什么斧头啊?库贤一本正经地说:“老可汗恨你们谗杀太子,想把你们都杀干净。”“啊?”诸部大人一听,这还了得,雪亮的斧头砍下去脑袋如何受得了?一轰而走。故事虽然夸张了一点,鲜卑联盟就此解散却是事实。老力微经受不起如此重大的打击死掉了。共计做了五十八年的部落首领,享年一百零四岁。人到暮年看着自己千辛万苦创立的事业败落怎么不心痛,对百岁高龄的老人来说太残酷。政治斗争永远如此,不会因为你是个老人而可怜你,人们只会为自身的利益考虑,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二章 天女相思(5)
力微死后,部落联盟变得脆弱不堪,而他的中原邻国西晋却如日中天,在力微去世三年后,西晋攻入建业,打败最后一个敌人东吴,统一中国。然而短短的20年后,中原大地上诸王并起,直杀得血流成河、尸集如山,边境的少数民族趁机纷纷跃马中原,与晋王朝角逐天下,五胡乱晋由此开始,鲜卑拓跋部正是在这个时候登上了中原的历史舞台。
请看下集:贾后乱政。
第三章 贾后乱政(1)
西晋王朝的强大是众所周知的;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公元280年,立国数十年,将士十余万,累出孙坚、孙策、孙权、周瑜、鲁肃、陆逊、陆抗等明主名将的东吴在西晋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土崩瓦解,竖起白旗投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归于一统。
国家的强盛和繁荣为西晋的统治者们带来了什么?作为国家统治阶层的豪强地主、门阀士族再也没有了镇压黄巾大起义时诸侯并起、争逐天下的豪情壮志,剩下的只是奢侈腐化、贪婪堕落。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形容强盛统一的西晋王朝走向末路再恰当不过了。在奢靡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一反伐吴前清廉俭约的作风,生活变得奢侈无度。当年那个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开国皇帝不见了,那个曾经因为御车的青丝绳断了以青麻代替、御医进献雉头裘而当众焚之的司马炎已成为历史。人性的丑陋在安乐之境彻底崩发,打下吴国之后,司马炎诏选孙吴宫人五千人入宫。颇事游宴,怠于政事,宫中妃嫔的人数几乎接近一万人。晋武帝经常乘坐着羊拉的车子,听凭羊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宴饮、入寝,宫人竟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一个国家领袖的行为举止是臣民和社会的表率,上行下效,国家领袖影响贵族官僚,贵族官僚引导整个社会。
《世说新语·汰侈》中对当时士族豪门穷极奢侈的描绘, 象石崇夸富、竟比珊瑚、人乳饮猪、金沟跑马等等典故足以令后人瞠目结舌。
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并穷绮丽,以饰舆服。王恺用糖膏刷锅,石崇就用密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的蚕丝作路两旁的屏幕,长达四十里,石崇就用锦作屏幕,长五十里。石崇用花椒粉和泥涂房屋,王恺就用赤石腊涂墙。司马炎是王恺的外甥,暗地里帮助他,把一株高二尺的世所罕有的珊瑚树赐给王恺。王恺带着珊瑚树去石崇面前炫耀,石崇随手以铁如意击碎,王恺声色俱厉,石崇若无其事地说道:“不值得生气,还给你就是。”命左右把家中的珊瑚树他取出来,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和王恺那样的珊瑚树多了去了。王恺惘然自失,不知所措。
司马炎有次驾临驸马王济家,王济盛宴款待,用琉璃器具,百余名美女著绫罗绸缎,手托着食物列队伺候。烤乳猪的味道异常鲜美,引起司马炎的好奇,询问个中秘诀,王济解释说他家的小猪是用人奶喂养大的,司马炎拂袖而去。王济喜欢跑马,就在地皮最贵的北氓山下买了一大片地方作跑马场,用金钱铺满界沟,时人称之“金沟”。
太尉何曾以奢侈著名,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虽然在饮食上日费万钱,犹言无处下箸。尚书任恺的奢侈更超过何曾,每顿饭就要花去万钱。他儿子何劭更甚,每天的餐费是他老爸的两倍。
面对王朝腐烂局面和司马炎荒淫昏庸的行为,朝中有远见、正直的大臣感到不满意。大臣山涛经常规劝,司马炎知错而不能改。皇帝也是平凡的人,人如果真能戒掉所有欲望,那不都成圣人了吗?司隶校尉刘毅更是语出惊人。一次,司马炎到南郊祭祀,典礼结束后,司马炎感叹地询问刘毅道:“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刘毅回答说:“可与桓帝、灵帝相比。”大家知道,桓灵二帝出了名的昏君,大汉的基业葬送在这两位手里。司马炎不满道:“我何至于到这个地步?”刘毅说:“大家都卖官,桓灵卖官,钱都进了官库,陛下卖官,钱都进了私门,凭这一点来说,大概还不如桓灵。”司马炎大笑道:“桓灵之世,听不到这样的话,现在朕有正直的臣下,已经胜过桓灵了。”
第三章 贾后乱政(2)
刘毅是个很有见地的人物,他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晋时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始于曹魏,维护高门士族门阀利益的九品中正制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刘毅上疏请求罢中正,除九品,彻底废除九品中正制。司马炎善其言而终不能改,士族集团是他统治的基础,他怎么能自毁长城呢?再一个,魏晋时代士族豪门正处于上升期,他哪里有胆量与整个士族集团做对呢?
司马炎是个思考问题比较全面周详的人,他缺乏的是锐气,只能说他是一个循规守成之主而非开拓创新之君。在关系到西晋王朝根本利益的帝位传承问题上,这位自诩比桓灵二帝聪明的晋朝开国皇帝聪明反被聪明误,做出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按照封建时代立嫡以长的制度,公元267年,司马炎的长子9岁的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并在他百年之后,成为大晋国这只豪华大舰的领航人。正是这个愚蠢的决定,引发了一系列的潜伏的社会矛盾,紧接着贾后乱政、八王之乱、五胡乱晋,大晋国终于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司马衷,字正度,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由于老大司马轨2岁夭折,他便成为实际上的长子。司马衷天生是个白痴,呆傻愚钝,不堪造就。当然他并不是一个不识五谷杂粮、不知寒热疾苦的傻瓜,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智力上的低能儿,低智商的人。有三则故事可以看清司马衷的智力水平和性格为人,故事被载入正史绝对真实:
其一,司马衷在华林园(皇家御花园)听闻蛤蟆叫,就问左右:“它是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对于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侍从们却不敢妄自回答。官即公,即国,即皇家,要知道司马衷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9岁立为皇太子,当时的名臣李憙是他的太子太傅,所以它才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脑子是愚钝,但他还是尽力来分辨公与私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侍从的回答很有意思,极其敏捷,“在官地里叫的是为官,在私地里叫的是为私。”
其二,这一则故事应该发生在八王之乱中,当时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司马衷奇怪地问道:“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不吃肉呢?)
其三,八王之乱的荡阴战役中,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挟持出征成都王司马颖,战败,面颊受伤,身中三矢,百官侍御皆逃散。侍中嵇绍身着朝服下马登辇,用身体保卫皇帝。嵇绍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被司马昭杀害,在刑场上演奏广陵散的嵇康之子。兵士把嵇绍拉到车辕上就砍,司马衷阻止道:“忠臣也,勿杀!”兵士们回答道:“奉皇太弟令,只是不侵犯陛下一人。”遂杀嵇绍,血溅帝衣,后入邺城,左右给皇帝洗衣服,司马衷倔强地道:“嵇侍中血,勿洗也!”
通过以上三则故事,我们应当对司马衷有个大体的认识,他愚钝、纯朴、善良、并且肯学。如果他仅仅是一个生于平常人家的人,他可以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可惜他生在帝王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作为一个帝王,他百分之一百的不合格。
曾一度被名士们品评为“有君人之德”、“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的一代开国皇帝司马炎难道会看不出他的长子是个废物吗?当然不会,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司马衷是块什么料,司马炎心知肚明,并且是他第一个发现太子不成器。
他和太子的生母皇后杨艳(由于杨艳死后,司马炎立她的妹妹杨芷为皇后,我们以后姑且称杨艳为大杨皇后)私下闲谈时,曾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大杨皇后怎么考虑这个问题呢?她心中想的,不是千千万万的百姓,不是大晋国的江山社稷,而是如何保住儿子的皇位继承权不被别人夺走,大杨皇后很有心计,她并不否认儿子痴呆,而是搬出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中的圣人之言来为他儿子争帝位,理由堂而皇之,“立嫡以长不以贤,怎么可以废掉太子呢?”
第三章 贾后乱政(3)
太子不能荷天下之大任,很快满朝文武也纷纷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太子废立关乎国家兴亡、言者的身家性命,谁又敢妄言?虽不敢乱说,但朝臣们还是不甘心,他们小心谨慎地发动了一轮劝谏风潮。
侍中和峤劝司马炎说:“皇太子有古人淳朴之风,但是现在的世道虚伪狡诈,太子恐怕料理不了陛下这份家业!”司马炎如何表态的呢?默然不答!另有一次,尚书令卫瓘在陵云台侍宴,卫瓘假装喝醉,手抚御座,欲言又止,拐弯抹角地说:“此座可惜,”言外之意是说把大晋国这么好的一个江山让一个痴儿执掌太可惜,干脆把他废了吧!司马炎很快明白他的意思,故意装糊涂的语带双关,“你真是喝多了!”卫瓘从此不言,他从中悟出了司马炎的话外之音,不要再趟这弯混水,醒醒吧你!
为什么司马炎对这件关系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事情如此大意,如此咬定白痴太子司马衷不松口呢?为什么司马炎没有顺应民意废掉白痴太子呢?
封建社会帝位传承相当重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大杨皇后借用的那句圣人之言打动他的心。废长立幼,取乱之道。历史上有多少因为废立而导致兄弟阋于墙,国家大乱的教训呢?政治大宗师孔子的话,司马炎怎么会不加以深思熟虑呢?
所谓立嫡以长,就是要让封建王朝君位传承有序,不让其他人有非分妄想。后世王夫之也曾讲过:“天下所极重而不可窃者,天子之统也,是谓治统。”司马炎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不乏有野心、有魄力之徒,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暴露无遗,因此不会选不出一个合适的帝位继承人。从这一点上看,司马炎根本就没想另立太子,因为他知道,造衅一开,后果不堪设想,把魔鬼从瓶中放出来,你还指望它自己爬回去吗?一旦君位传承没有了秩序,新君帝位的合法性受到挑战,让旁人抓住把柄,一拥而上,司马氏皇族觊觎皇位宝座的恐怕不下上百号人物吧,想想会发生什么事,毛骨悚然,太可怕了。
让一个白痴太子做皇帝,朝野上下会诚心拥戴吗?又怎么肯俯首帖耳呢?于是乎司马炎凭借他聪明的大脑、无与伦比的政治手腕,耍起了小小的花招。
司马炎对太子进行一次测试,《晋书后妃传》详细地记载了此次考试,由于和峤和卫瓘等主张废太子,晋武帝便召集东宫官属,举行宴会,将疑难问题密封送至东宫,立等太子作答。太子当然写不好,太子妃贾氏着了急,她明白能不能答好试题意味着什么。马上请人代答,代笔人自然是高手,博揽古今,一通忙活,答得头头是道。给使(官名)张泓一看,这不行,太子没这么大学问,引经据典,一看就是假的,非挨骂不可,不如写明白意思就成。贾妃一听有道理,大喜,你来!张泓写,太子抄,抄完拿给司马炎看,司马炎一瞧,很高兴,先给太子少傅卫瓘看,意思说你看怎么样,不错吧?卫瓘大为尴尬。
他为什么大为尴尬呢?他有苦说不出,试想,作为太子少傅(太子的老师),他会不知道太子能扒几碗干饭,能做几道题,有什么思路。身为太子少傅竟主张废掉太子,并且当众被皇帝点出来,没有训斥也是在训斥他。不当面考试,以至于张泓敢于弄虚作假,司马炎完全是在纵容,为什么呢?堵塞群臣的非议,制造太子成才的假象。这样一来,东宫属员、文武大臣心中亮堂,皇帝决定不废太子,众人皆称万岁。
司马炎趁热打铁,继续制造舆论,向群臣展示了帝位传承大有希望的一面,那就是皇孙司马遹,而且不惜将司马遹比作晋宣帝(司马懿)。皇孙司马遹五岁时,一次宫中晚上失火,晋武帝站在楼上观望,小司马遹拉着他的袖子往屋里走,边走边说:“夜生变故要防备突发事件,不宜让光亮照到您!”根据这事,司马炎在群臣面前,大谈皇孙聪颖,象宣帝。儿子不理想,孙子大有希望,其实一个五岁的孩童,怎么能看出他会像雄才大略、文武双全,令诸葛亮都十分忌惮的司马懿呢?可见司马炎无非是在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甚至有点指鹿为马的味道。为确保帝位的顺利交接,司马炎煞费苦心,又在辅政问题上下足了功夫。
第三章 贾后乱政(4)
皇帝没有本事不要紧,只要有一个忠心辅政的佐命班子,王朝依旧可以兴旺发达。东汉幼主累出不也延续二百余年吗?但司马炎却忽略一个问题,幼主可以长大成人,所以即使在孩童期,他依旧拥有皇帝的威慑力,而白痴一辈子只能是个白痴,皇帝的权威何在?
司马炎是如何挑选他顾命大臣的呢?在他心目中只有一个字,顾命大臣必须“忠”。皇帝白痴不通事故,绝不能要一个能力卓绝的人来辅政,那样岂不是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么?很快司马炎挑了两个人辅政,外戚杨骏和宗室汝南王司马亮。
前文我们说过,大杨皇后不简单,在世时一句话保住儿子的太子位置,死前也挖空心思保太子。临死之时,害怕自己死后太子地位受危害,痛哭流涕地让司马炎把他叔叔杨骏的女儿纳入后宫。大杨皇后的苦心没有白费,她的妹妹很快被立为皇后,新皇后叫杨芷,字季兰,小字男胤,我们下文将其称为小杨皇后。
一门二后,杨氏家族可谓如日中天,杨氏三兄弟杨骏、杨珧、杨济并掌机权,势倾天下。杨骏自从女儿杨芷入宫为皇后,由府司马升为镇军将军,又升为车骑将军,封临晋侯。司马炎病危时,杨骏又被任为太尉、太子太傅、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辅政大臣。司马炎为什么选他做辅政大臣呢?仅仅因为他是外戚,是国丈吗?请看杨骏自己和大臣们对杨骏的评价,“骏(杨骏)自知素无美望”,尚书郭奕上表说“骏(杨骏)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司马炎是不是又一次昏了头呢?
请看司马炎为白痴太子选的另外一个辅政大臣,汝南王司马亮。司马亮字子翼,宣帝(司马懿)第四子,少清警有才用。请注意是小时候清警有才用,长大以后呢?寿春之战,征讨诸葛诞失利免官。晋朝建立,都督关中诸军事攻打羌人,畏敌不进,贬为平西将军。败军之将无能之辈,最后回到宫廷做侍中,官职不高也不低,调解宗室纠纷,辈分高正好应付家族内的无聊差事,又一个庸才。
我们上文已经说过,司马炎选辅政,只要忠不要才。现在要讨论的是他为什么要选一个宗室,再选一个外戚来辅政。
西晋司马氏政权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西晋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统王朝,可以说,士族是西晋王朝维持统治的阶级基础,因此,西晋在建国后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保护士族利益和巩固自身专制统治为前提而展开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保证士族世代为官的政治特权,保证士族的经济利益。换句话说,满朝文武全部是士族大家的代言人,能够颠覆司马氏政权的,则必是他们其中的人。基于这种认识,司马炎一改曹魏政权严格控制诸王的政策,先后封同宗子弟二十余人为王,以藩屏皇室。当然也并非像刘邦那样“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封国,在严格控制封地规模基础上,以郡为单位分封。纵然如此,他对诸王仍旧放心不下,在他执政后期大力提拔另一般势力外戚参政,杨家权势熏天是有原因的。
正是基于上述情况的考虑,司马炎在辅政大臣的选择上,用宗室制约高门士族,用外戚制约宗室,使三方势力趋于均衡,确保政治的稳定。
然而机关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