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T诜贝>烀墙粤私饨肷涑糖霸硕匾裕约笆芩鸲ナ俣戎现匦浴4笈谑贝浇⒌母咚俣热匆虼笈诨崾拐绞驴焖俳崾抻梦渲兀虼嗽硕鲈诳鹬胺侥芊⒒庸δ堋6袢盏那槭剖牵河捎谡匠」愦螅由衔淦魉俣瓤欤⑽蘼鄱嗔榛睿硕俣认喽灾氯慈缗2桨慊郝孕胙扒笥欣恢谩S欣恢糜欣邓俣扔胧奔洌绞踔富庸傩胗性都W芏灾执绞踔富庸偾胁豢梢蚓嗬氲某ぴ抖幻杀危人扇≈铰砸贫赡苤皇钦绞踉硕磺倚虢骷牵欣恢梦淠勘辏俣扔胧奔湮浯锍赡勘曛椒ā! 
  吾人平时过于高估战舰速度在作战时之优势。高速的代价是需要付出昂贵的成本,并牺牲排水量与空间。计画人员平时并未考量到,舰队编队行动时系以速度最慢之军舰为考量。战术人员平时讨论时忽略了受损舰艇对整个舰队速度的影响。勃克(Arleigh Burke)担任第23驱逐战队长时曾向整个战队表示,决不会拋下任何受损之战舰,任其自生自灭。但事后渠却承认当时所言系出于感性而非理性。费斯克(Fiske)极为重视速度,并在其1905年海军学会获奖论文(Naval Institute Prize Essay)中将速度之重要性列为第一,后两项分别为管理性(manageability,亦即指挥与管制'C2')与火力。马汉则持不同看法,渠所提之「均衡速度」(homogeneous speed)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影响当局战舰造舰决策,即牺牲速度,着重武器与装甲。鲍德利(Baudry)对着重速度的装甲巡洋舰嗤之以鼻,并不认为这种军舰能与陆军的骑兵比拟。在陆军,与步兵相较之下,骑兵是一支高级部队。鲍德利认为装甲巡洋舰不过是廉价的战争机器,渠写道:「有谁听过骑兵中队的成员是由小孩拿着木棍组成的?」 ' 原注:Baudry,p。47。 ' 战斗巡洋舰的致命缺点是遭受短暂炮击后容易爆炸,费雪(Jackie Fisher),亦即战斗巡洋舰之父,如能注意到鲍德利对速度的负面看法时,将会作得更为成功。丘吉尔重视速度,也在意装甲,如此方能在作战舰队前方支援侦搜线作业。  
  现代海军分析家并无法证明速度之效益何在,充其量是在防御性战术运动时有所助益。水翼船或气垫船亦未能证明效能及高速能有多少益处。新型攻击潜舰之高速率则是依据不切实际的理论的一种自圆其说。 ' 原注:单独行动的兵力,如潜舰或执行低空突穿任务的单一战机,其速度本身就是一项有待分析的问题。某一兵力是否能维持均衡的速率以及受损的军舰应如何自处,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必须牢记于心的是,依定义,单独行动的兵力是种不集中的兵力,而一个「不集中」的单位欲长期存活下去,必须保持不被敌人发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速率通常是我们保持行踪隐密的大敌。 '  
  「海军作战之道」(How Navies Fight)一书作者邬利格(Frank Uhlig)认为航空母舰须具备高速度,俾利飞机作业。若实情并非如此,那么何种速度最适合航母。由于未来可能广泛使用短场垂直起降飞机,问题将更形复杂。其有垂直起飞能力(短场垂直起降飞机之最大优点)的飞机虽造价高昂,却可使航母舰队整体之动力需求减少50%,从而大幅降低造舰经费。军舰动力虽减少50%,但速度仍可维持原来之80%。高速还有另一个缺点,在水里会产生噪音而遭致潜舰攻击;航母能以低速率——甚至锚泊时——使飞机作业在某些时候极具价值。但笔者有不同看法;例如当部队前往印度洋时,战略速度仍是宝贵之能力。就战术闪避与反制瞄准而言,速度仍具相当之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卡罗莱纳级、阿拉巴马级以及爱荷华级(North Carolina;Alabama and Iowa classes)等军舰在速度上,系唯一能与航空母舰比拟之战舰。至于其他防空作战舰是否能在快速战舰上扮演更好的角色,似乎毫无意义。如科技能在没有牺牲其他能力的前提下提供更快之速度,吾人则应加以采用。如速率之获得必须牺牲其他能力,吾人则应三思。历史显示,吾人向来不遗余力地希望能使军舰速度快些,飞机除了速度要更快,还要更灵活;但五十年来在这方面并未有何进展。  

 
火力  
  海上战术之成功遂行有赖有效地先行发挥攻势武力。如我方武器射程大于敌军,则战术目标系能处于敌射程外,集中火力摧毁敌军。如敌军射程大于我方,则战术目标应为遭击后仍能作战,并充分发挥剩余火力遂行任务。  
  对当今战术指挥官而言更重要的是,能集中并投射充分之有效火力,在敌发挥火力前遂行任务。反之则不应与敌交锋,因胜算极微,且对敌军无法造成损害。攻击的第二个不变原则是:当一切条件均相当时,战斗力上的些许优势将对战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且能产生累积性之效果。如能预知敌人将首先发动攻击,却不会产生决定性效果时,则吾人所拥有之优势会逐渐加大。在地面作战上,劣势兵力无法占据有利防御位置,并造成敌军重大伤亡。而劣势舰队必须承担风险,寻找有利时机率先发动攻击,否则应避开作战,采取闪躲、存活与蚕食策略,而遂行此等行为有赖运气与精湛之技术。  
  在前面几章中的部份理论或经验基础已获致此项结论。美海军战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举行之某些兵棋推演亦获致相同结果;两支分遣队交战结果系由下列衡量标准得知:两军相对战力(并非仅指军舰数量)如为2:1时,劣势兵力会被歼灭。如为3:2时,劣势者损失一半战力。4:3时,优势兵力将击败敌军,但其后在兵棋推演的剩余时间内将无法执行大型任务。 ' 原注:McHugh,PP。4…28及4…29。 '  
  笔者认为海战相对战力为4:3时,足以决定战果,但若劣势兵力先发攻击时则不然。3:2时,敌军将遭歼灭。某些国家曾试图取得5:3或2:1之优势,但这个数字大多基于战略,而非战术考量。 ' 原注:美国在华盛顿条约的谈判中,基于其在太平洋与大西洋都有战略责任的事实,而主张其主力舰兵力相对于日本主力舰兵力,应具有5:3的优势。而于本世纪初,英国担心会有一个「两强联盟」对其构成威胁,因此主张「两强标准」,也就是其海军兵力应大于实力在其后的两个强国海军的兵力之总和。 '  
  另一项一再出现的现象由于过于普遍,故可称为不变之原则;亦即在战前高估武器效能。美西战争时,舰炮效能之低落出乎意料之外。到了1915年,射控问题多获解决后,能持续10至20分钟之精确火力即可决定战果。但在口德兰海战中,由于英军作战线灵活度不足,德军舰队运动敏捷,加上烟幕使作战现场能见度不佳等因素,使公海舰队逃过被歼灭的命运。太平洋战争前,航母指挥官对空中武力过于乐观。由于火力效能未如预期,舰队夜间行动杂乱无章,并未如兵棋推演时所示,产生简洁与决定性之效果。吾人须谨记这条规则:注意战争的「迷雾」,切勿低估敌可能躲过我方火力之可能性。下一场海战中,军舰发射飞弹后仅剩下空无一物的弹舱,看不出那些武器能对战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位仅存的战术家勃克将军被问到,对以其命名之新型驱逐舰勃克级(USS Arleigh Burke)会作何改变时表示,渠将在舰上添置一对水手使用之短弯刀(以御敌)。  
  决定性战果之可能性仍然未明。吾人观察到有些时候,攻击效能会因不良战术(墨守作战准则),以及良好的装甲却配上低劣的射击与运动能力而大受影响(利萨海战'The Battle of Lissa'后)。但大体而言,攻击者较防御者更占优势;比提元帅(David Beatty; ' 译注:1871…1936,英国海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日德兰海战中指挥英国舰队。 ' )对于在五分钟失去两艘巡洋舰大感震惊;但相较之下吾人面对福克兰战役中,阿根廷折损贝尔格兰诺将军号(General Belgrano)与英军折损雪菲尔号(Sheffield)就没那么寰惊。下列情况也不足为奇:英舰胡德号(HMS Hood)猎杀能力显得非常脆弱;中途岛战役时,日本海军的战力在一个早上的时间就被摧毁;美海军舰队占有绝对优势,但于血腥的冲绳岛之役面对神风特攻队自杀式攻击,每日折损一艘军舰以上。在现代战争中,军舰与飞机之折损率将极为骇人。但在武器威力上吾人发觉并未有多大进展。未来海战之决定性与毁灭性特质仍将如以往一般。  
  武器性能被高估,以及海战血腥四溢并快速结束,这两种说法间是否存有矛盾?中庸说法为:尽管战术人员未来所需之攻击能力远超过其所预期,但攻击力中之高威力与决定性效果仍然重要。杜威(George Dewey; ' 译注:1837…1917,美海军上将,美西战争时在马尼拉湾指挥美海军击败西班牙舰队,美国因而夺得菲律宾。 ' )与桑普森(William Sampson; ' 译注:1840…1902,美海军上将 ' )以优势火力赢得作战。日德兰海战就战术言之或许未分出高下,但科罗奈耳与福克兰群岛海战则未然。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结果未明的战役,其实都已几近分出胜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航母空中武力足以横扫太平洋,但在1942年历经四次大战役后,几乎伤亡殆尽。当时对战机效能预期过高,影响飞机之战术部署,但就太平洋战区战略专家而言,此点并无关紧要。  

 
反制武力  
  尽管防御敌炮火之成功机率涨落互见,且如今正处于衰退状态,但降低或摧毁敌攻势火力之重要性仍然不减。反制武力的不变原则如下:  
除短期或特殊状况外,在海战中,防御从未如克劳塞维茨或其他陆战专家所言,能优于攻击。海战中决定性攻击之潜力尚未完全发挥。 ' 注 ' 
防御展现了无比的弹性。防御的功能大多系争取时间,俾利攻击。然防御需求并不太大时,面临新威胁时可采其他方式因应。 
由于攻击的效果往往不如预期,故防御有时能发挥出更大效能。 
战争肇始时,攻击与防御系摸索运用,但在战争初期,攻击效果较为显著。 
 
  海上作战另一项不变的原则是——海军是重要资产,难以取代。故以往舰队不会与配备相同数量火炮之陆地碉堡交火,战舰不会贸然进入适合布雷之水域,航空母舰不会攻击战机数量相同之机场。然而,如舰队在对岸上作战方面居于优势,以及掌握制海权时,则可能采取此类行动。1915年加利波利(Gallipoli)之役显示,海上兵力必须具备绝对优势,以及在适合布雷水域与岸置火力交战的风险性相当高的事实。三艘法国与英国主力舰,以及一艘英国战斗巡洋舰被击沉或受重创,而舰队突破达达尼尔海峡(Dardaneles)的行动功败垂成。  
  航空母舰对机场的作战亦有相同之风险。机场受损能立即修复,但受损之航母则不然。在传统战争中,在陆地之隐匿性、存活力与复原力均优于海上。军舰之优点在于机动力与兵力集中之特性。  
  核战发生时则不然。由于水面舰能透过战略运动远离威胁,透过战术运动可闪避飞弹攻击,持续战力较地面部队为强。潜射弹道飞弹之隐匿性优于陆基洲际弹道飞弹,故存活率较大。核战亦改变了一项原则:海上武力与陆基系统相较,前者较不容易进行战力补充,但在核战中,并不存在核弹头的补充问题,故这项原则不再适用。  

 
侦搜  
  孙子写道: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 原注:SunTzu,pp。144…45。 '  
 
  此段出于「用间篇」,孙子如见到当今之破码技术与侦察卫星时,吾人可想见其兴奋之情。  
  海军指挥官向来希望其进行有效侦搜的距离能与其武器的射程相配合,亦即在相当远的距离搜集敌军情报(谨记前述之时间与运动之关系,吾人提到要「够快」),俾利采取适当之攻击与防御行动。情报内容还须包括己方部队资料。一般人很难想象了解己方兵力动态之困难。在演习中,指挥官将所属部队列为攻击目标的情形时有所闻。任何专业人员均应谨记误击友军之风险性,初学者应详读摩里逊(Morison)有关所罗门夜战之著述,包括艾比蓝角战役(The Battle of Cape Esperance)。选择战术时应考量部队对战术了解与运用之娴熟度,在现代战争中,舰队如未事先演练而采疏散部署时,反而可能以长程飞弹误击友军。据称全球定位系统能避免友军误击,若果真如此,全球定位系统将改写海战的历史。  
  侦搜作业上不变的原则似乎是:情报永远不足。在帆船时代,巡防舰队在前方负责战略搜索(当时海军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海上发现敌军)。当时并无多少方法能得知敌战略目标或位置。如同现代之卫星与超地平线雷达般,风帆巡防舰亦负责战术搜索,当时战略与战术搜索并无明显区别。发现目标后,巡防舰立即驶回至可互通旗号之距离,舰队方有足够时间编成纵队。如无足够之巡防舰,舰队可能在编队未完成时为敌所乘。圣文森角海战(The Battle of St。 Vincent)即法国与西班牙在拿破仑战争(Napoleonic Wars)中的一个此类窘境的例子。海军指挥官极力要求提供更多巡防舰,但却不能如愿。  
  第三章指出侦搜作业上投注之庞大兵力。杰立可将军与谢尔将军投注25%之重型兵力用于从事侦搜作业。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侦搜部队包括更多舰艇与飞机。双方更极力运用信号情报(笔者认为,侦搜包括情报之发送——研析除外)。吾人现今已难以想象,如没有无线通信,舰队如何处理侦搜之问题;无线电通信有助舰队运动,系遂行侦搜作业之要素。  
  在两次大战之间,飞机成为主要之侦搜系统,执行欺敌、追踪与弹着观测——协助舰队火力瞄准。法国贝罗将军(Raymond de Belot)在其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地中海海战的描述中提到,意大利海军持续向空军请求侦搜机协助作业,如要求未果则士气大幅滑落。 ' 原注:Belot,pp。41…44;67…68;71…72; and 86。 ' 美、日均派出潜舰、陆基飞机与舰载机执行早期预警与战略侦搜。美国航母舰队大量使用侦察轰炸两用机执行战术侦察,成果显著。日军使用航母舰载机执行侦搜起步较晚,多仰赖巡洋舰搭载之水上飞机,并尽可能使用陆基飞机。由于舍不得将飞机用于侦察作业,日军付出惨痛代价。优秀的指挥官会为了发现并标定目标,不惜牺牲其战斗力,将舰船与飞机应用于侦搜作业。战史中或许过于忽略空中搜索雷达在侦测与目标定位上对美军战术的贡献。在所罗门夜战行动之初期,雷达虽被误用,但太平洋战场上优异的空中与雷达搜索能力让吾人难以低估其效能。  
  当今战术指挥官仍将认为,侦搜作为永远不足。依据搜索距离、中心方位与散布角来配置侦搜装备将是指挥官最重要之战术决心。史普鲁恩斯、米契尔、海尔赛等人运用轰炸机执行侦察任务,杰立可将军运用快速战舰实施侦搜作业,而现代指挥官有时亦必须牺牲部份兵力进行情报侦搜作业。如洲际弹道飞弹或潜射弹道飞弹造成全球核战时,战术侦搜之角色仍将维持不变。太空与地面系统将成为瞄准、损害评估以及评估剩余兵力之必要装备。科技在下一场战争中会替吾人带来新的「雷达」吗?吾人是否能善加利用此一新装备,抑或如所罗门海战中依据过时的计画而弃之不用。最有可能的系统是小型无人载具,尤其是空中系统。吾人切不可低估将此系统纳入侦搜网络之困难度。  
  侦搜系战争中不变的重要原则,此一说法似乎过于平淡无奇。或许较好的说法是:胜利者在欺敌、追踪与瞄准等侦搜能力上优于敌人。就海战而言,良好的侦搜能力——比机动力重要,和武器射程同样重要,且通常和任何作战要素一样重要,因其不仅决定了何者可有效攻击,更决定了何者可首先发挥决定性之一击。  

 
指挥管制与指挥管制反制措施  
  退休前仍担任海军电子系统指挥部(Naval Electronics Systems Command)首席科学家之劳森博士(Dr。 J。S。 Lawson)使用指挥管制一词代表指挥官运用职权,指挥部队达成任务之程序。大约在1977年,劳森博士与海军研究院慕斯教授(Professor Paul Moose)共同设计如图8…1所示之决策周期。 ' 原注:无独有偶地,欧洲盟军统帅部技术中心(SHAPE Technical Center)柯以尔博士(Dr。Geoffrey Coyle)也提出类似论点。苏联有关控制论的科学研究中亦有证据显示,早在1960年代苏联即已提出类似之指挥管制模式。见Abchuk等以及Ivanov等所着之作品,两者分别为1964年与1971年版之修订版。James Taylor(Pp。36…41)对苏联指挥管制之研究提供有助益之论点。 ' 内容包括决心(decision,指挥之一环)、感测(sensing,侦搜之一环)及行动(acting,透过通信进行管制之部份作为),以及所有之战术程序。劳森、慕斯及其同僚将「感测」与「行动」纳入指挥管制程序中并置于回馈环路中,扩大指挥管制的内涵。渠等并研究指挥管制对火力投射与侦搜产生之效能,例如火力发射率或监侦情报品质(对战术相当重要)。有了指挥管制流程图后,吾人可检视整个战术环境与指挥管制之效能,观察火力投射、侦搜,以及指挥管制的每个步骤。战术分析人员可用其中两项为依据,仔细检视第三项。例如,分析人员假定双方之战术侦搜与武力投射计画后,即可专注于旗舰战情中心如何取得情报,以及这些情报如何在内部,流通(属指挥程序)。另外渠亦可研究命含在通信网络上之流程,例如将敌潜舰定位后实施攻击,并将重点置于运动路线以及完成攻击所需时间(管制程序)。  
  
图8…1 劳森指挥管制流程  
  劳森1977年提出之指挥管制模式最显著的缺点之一为,将管制视为单方面之程序。劳森现今认为其模式应纳入敌管制流程,此一流程系依据作战环境与我军兵力运作。 ' 原注:取自1985年冬季于加州蒙特利(Monterey,Ca'ifornia)与劳森之谈话。 ' 图8…2显示敌我双方之指挥管制流程。图表看似清楚明了,却未显示引进敌管制流程后衍生的复杂分析问题。假设我军管制流程效能优于敌军20%,这是否代表吾人在战场控制权上取得些许优势、20%优势或全面优势?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并无标准答案,但吾人面临之具体战术问题仍须加以解决。依据此流程而进行作业者,尚无人能区别具备回馈特性并管制「自然」(nature)之工程流程,以及两军依据各自目标而进行之管制流程之间有何基本差异。  
  
图8…2 敌我军于相同环境同时实施指挥管制之流程  
  劳森强调之指挥管制系一种程序,亦即如何处理事情,其指挥模式系依时间作业之抽象概念,并无具体战术内涵。笔者着重指挥,亦即应完成何事。指挥攸关兵力分配——亦即战斗力之分配。战力分配系指挥管制之内涵。透过指挥进行之兵力分配系依时空为条件,此外考量因素还包括功能(例如依据侦搜与攻击,或攻击与防御需求分配兵力)与组织(就水平组织而言,兵力分配予下属指挥官,就垂直组织而言是分配予电战参谋官)。  
  战术内涵与劳森之「所欲状况」相近,亦即指挥所欲达成之目标。作战初期,所欲状况大多系于任务分配与兵力位置,并运用指挥管制反制措施影响敌行动。之后指挥管制所欲之状况是率先对敌实施有效的射击。  
  除非准则相当周延,或海上状况能准确预期,否则指挥管制计画作为应就全盘状况考量战术内涵(所欲状况)。谨就此点加以说明。有一种地面作战系沿一条阵线进行,各单位负责一个区段,达成赋予之目标亦即其所欲状况。增援部队负责支援战事困难之区段,待所有区段均达成目标后方可言获胜,此种胜利的关键在于侧翼不能暴露出来。另一种方式系在行动成功之处强化战果,使胜利如雪球般愈滚愈大,这有赖突破敌军后继续扩张战果。海战时,战斗群如愈遂行防御行动,须适时强化空中、水面与水下之攻击。最适合击落来袭飞弹的屏卫编队并不适合侦测、吓阻、与摧毁来袭潜舰或小型快艇。进行攻击行动时,舰艇之机动力有两项优点:能在许多位置对敌产生威胁,以及发现敌人弱点时能加以运用。  
  大体而言,什么时候实施防御,并扩大敌军弱点,什么时候采取攻击,强化战果?今日吾人如何运用此项战术原则。就攻击而言,现代网络架构能使分散各地之部队在重要时间与地点发挥协调攻击。经初步损害评估并精细计算后,再度攻击,俾获致初步战果。此系美军所谓之优势战场觉知与精准打击(Dominant Battleflel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