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评估并精细计算后,再度攻击,俾获致初步战果。此系美军所谓之优势战场觉知与精准打击(Dominant Battlefleld Awareness and Precision Strike)。就防御而言——吾人应加以注意此点,当敌军掌握主动优势时,舰艇编队与指挥管制程序应利于各舰在面临威胁时,能立即自行采取行动因应。在此防御原则下,面对空中、水面、水下、太空与陆地威胁时,应采何种编队与那些措施皆应于事前制定,包括自由射击区与回避区。面临攻击时,防御部队指挥官则负责填补敌军打开之砖隙,并协助孤立无援之受损军舰。勃克中校在一项行动检讨报告中提到:「作战时无暇下达命令,各员在开赴战场前应了解各自之任务。」 ' 原注:取自Callo,p。64。 ' 。  
  指挥官与其参谋汇整情报,决策辅助系统如能使相关作业更有效率,则应采用之。现代之地图或数字显示器亦能协助情报整合。人工情报系统亦具有颁布过程与(当超越此过程时)自动决策之功能。但在军事指挥决策辅助中,没有任何系统能比人类作出更好的决策;但有许多系统能使决策的某个部份作得更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有些射控系统能依据威胁程度对目标设定优先顺序,分配武器,并发射飞弹,完全无须人工介入。神盾系统虽仍可由人介入操作,但其运作系依预置之战术计画执行。  
  管制系一种执行决策之作为。声音、视觉与电子通信系管制之重要工具。有效之规画与训练系管制之基石。指挥管制之效能可透过持续实施之时间加以评估。另一项衡量标准系改变计画时所需之通信量。  
  时间与时机系重要因素。时间系持续之长度,时机则是指挥官谨慎下达战术命令之时间点。时间系吾人所欲节省之量;时机则是抉择之时刻。  
  压缩信号并运用通信网络以更快速度处理与下达命令可节省时间,决策辅助系统亦可节省时间;另一项节省时间之利器系团队合作,这有赖训练与准则规范方能达成。懒散、迷糊、体力衰竭与士气低落系时间浪费之主因。笔者怀疑,许多导致后果惨重之战术决策系由精神耗乏,体力衰竭之指挥官与战斗人员所制定者。美海军更上最严重之挫败——萨沃岛(Savo Island)战役,无疑地系导因于体力衰竭。美军于是役在兵力调配上仓促拙劣,而哨戒舰亦未能察觉三川(Mikasa)之巡洋舰队。  
  时机系战胜之关键。古希腊人有kairon lavien一词,代表掌握机会之绝佳时机。战术人员永远在一个问题上打转,渠是否已获得充分情报,俾能遂行攻击,而敌人亦搜集情报以找寻有利攻击时机。两军兵力相当时,完整之情报亦不能保证胜利操之在我。以下棋为比方,双方对一切了若指掌,并能有效管制其部队,胜者并非取决于战术情报。良好之时机除依赖情报外,还有赖本能与经验。  
  就其他方面言之,以棋赛比拟作战并不恰当,因相关问题在于主事者之智能对抗。未纳入的因素包括迷雾、威胁、降低人员精神张力,以及时机与攻击等问题。吾人曾数度引用勃克所言,优秀与拙劣领导者间仅有10秒钟的差异。指挥官应时时将时间与时机谨记在心。优劣领导者间之另一项差异在于渠等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以及传达了什么。  
  指挥官之首要目标系维持命令——即保持管制,或如班布里基…郝夫(Bainbridge…Hoff)所言:「尽可能避面混乱状态。」 ' 原注:Bainbridge…Hoff(1894);p。86。 ' 。如果这只是开始,那么这也是战术规画开始之处。布雷克(Blake)与其他将领出海后立即将所有兵力编成纵队,命令下达后兵力随之集中。笔者敢言,美海军在所罗门夜战中之所以编成纵队,部份原因系除了维持管制,指挥官也不敢期望舰队能发挥何种功能。后来勃克以小队编组实施连续攻击,但渠充其量一次仅能协调两支小队之行动。在奥古斯塔皇后湾(Empress Augusta Bay),梅利尔(Tip Merrill)以巡洋舰纵队为参考点,两支驱逐舰战队分别于纵队两端展开部署。这种三种编队的战术除了造成场面混乱外,对敌造成之损害不大。勃克下令舰队分别行动,勃克打转了一个多小时后试图集结兵力,结果完全失去管制能力。  
  美空军备役少将贾斯柏韦尔契(Jasper A。 Welch)曾提到其个人对「完美指、管、通、情体系」之标准,依重要性顺序排列:  
保持命令畅达与部队团结。 
管制作战步调,避免致命错误(此两项标准系韦尔契所言之「避免失败之前提」) 
确保行动不会发生零功效的结果。(韦尔契认为这是胜利的第一个前提)。 
充分发挥兵力调配、战略或部队各单位之功能——有效能之指挥管制。(韦尔契认为就重要性而言,此标准应列于第17项)。 ' 注 ' 
 
  美陆军备役中将库贺曼(JohnCushman)亦就通信提出类似观点。  
  假设一种用来衡量指挥官对通信之满意度的方法分为100个刻度,0代表毫无通信设备,100代表完美。假设指挥官仅有勉强可用之基本通信装备,满意度可达50,有了完善的系统后,满意度不过是增加一倍。 ' 原注:Cushman,pp。6…111。 '  
 
  战术过于复杂化是平时容易产生之毛病,一旦情势由和平转为战争时,战术随即明显地简单化。战术理论家们低估了战事紧张时,实施复杂军事行动之困难度;熟于军事史者又过于急躁,亟欲找出从未被加以运用之机会。海军领导者在平时亦有此种倾向。复杂高超之运动最适合军舰作业,可透过高度训练达成,例如潜舰或小型单位。其他特殊例子如公海舰队可在作战期间实施180度转向,但这需要明确之准则与严密之训练,且条件是军舰数量不多。由于敌军亦可能了解己方经常训练之项目,因此复杂之舰队战术须在敌人了解的前提下仍能奏效。由于未来将使用性能更好之通信与决策辅助系统,故以精密系统执行复杂战术之潮流势不可挡。然而复杂之作为应在审慎考量与高度训练后方可实施。  
  攻击与防御兵力之集中相当复杂,但吾人却容易高估敌人这方面的能力。低估敌人后果堪虞,但依最坏状况制定计画并据以实施并不足够。有时候,我们被教导要以敌人能力作为吾人行动之依据,这是错误的观念。行动应反映出吾人对敌能力已作全面考量。了解博奕理论(game theory)的人都知道,此一做法类似指挥官正式之「状况判断」(estimate of the situation),将各个数值纳入考量。依据博奕理论,吾人考量双方所有行动选项后,针对敌军最佳选项,制定我方最佳因应之道。但如同所有计画般,状况判断在实际作业中未必适用。判断属静态作业,作战系动态作为,时间与时机之不同会增加或减少替代方案之需求。(1862年5月至6月的申南多亚谷'Shenandoah Valley'战役中,杰克森'Stonewall Jackson'只不过比敌军更早制定替代方案,行动更快。)另一方面,情势的演变会造成许多事前未见之紧急情况。作战计画应考量到主要攻击开始前,军力平衡丕变之应变作为,这类状况并无法事先预判。举菲律宾海战为例,日军意图以航母战机执行长程攻击的计画,早在实施前即注定失败。因史普鲁恩斯早已摧毁日军陆基空中兵力,且其战机已掌控日军海航机预定降落之塞班岛与关岛机场。  
  状况判断虽有局限性,对劣势兵力指挥官而言,此点最为明显。最坏状况的因应计画并无法赢得胜利。状况判断系用以发觉敌对我最不利的行动方案,并设法消除敌人落实此一方案的可能性。具体的做法包括侦搜、欺敌、或快速猛烈之打击。对优势兵力指挥官而言,如计画面面俱到,意图打一场毫无风险的战争,反而会丧失诸多大好良机,浪费宝贵时间;时间对战略而言相当于战术上之兵力。海尔赛将军行事冲动,虽多次失利,但人们总是记得他对战略(担任西南太平洋舰队指挥官时)与战术(担任第三舰队指挥官时)两者间运用自如。但如将历史上战术指挥官排列名次,海尔赛洛于史普鲁恩斯之后。史普鲁恩斯作战时颁布细密,行事果敢。  
  状况判断之功能永远不变。状况判断对战术决心之影响力依然重要,但绝非决心制定之依据。劣势兵力在作战时难以避免地会面临诸多风险,对指挥官而言,状况判断之重要性在于提供依据,俾能承担风险。  
  以下探讨之主题相当重要,笔者之态度将较1986年时更加审慎。许多因素加速了金融、交通、商务资讯之流通,决策亦然。新知识产生之契机与竞争优势,以及大趋势与大进步等言论充斥于耳。美军亦拥抱商业网路科技的果实,俾使决策能快速精确地传达至遍布四处之部队,无论在时间、地点或网界(亦即电子资讯之管道与节点)上均需达到精确性。然商业竞争取决于资讯交换合作,资讯作战则在摧毁敌军资讯。资讯科技的确影响了美军战略:CNN效应只是一项结果。就平衡观点而言,两军交战时,指挥管制仍将面临指挥管制反制措施之制衡。故就战术言之,未来指挥决策与以往相较并无多大进步。  
  作战时,舰队指挥官须将决心制定之速度与执行决心之可靠性谨记在心。克里维德(Martinvan Creveld)在其「战争中之指挥」(Command in War)一书中,研究了从古至今地面战之指挥。渠指出不确定性系指挥体系必须因应之重要问题。但渠在文中写道:「本项研究最重要之结论为,科技决定论事实上在吾人面临不确定因素时,从未主导因应方式之选择。」从烟号到电报,以及从无线电到通信卫星,对识见不明之军事组织而言,科技反而是种陷阱。故吾人应如克里维德所言,「了解科技之限制,从而找出遂行任务之方法」 ' 原注:Creveld,pp。268 and 274…75。 ' ,而不是依据可用之科技制定相对之行动。  
  以往解读旗号与灯号再据以行动所需之时间,是否与今日部署范围广泛之机舰作同样动作所需时间相当?吾人是否还记得,帆船时代作战时产生之烟雾影响信号解读能力?VHF无线电只因通信室与驾驶台间线路出了问题而无法操作?反潜飞机因少了UHF晶体或正确之通信计画而无法进行通联?吾人须谨记海军战术资料系统(Naval Tactical Data System)之经验,电子邮件与其他电子传输方式亦时有失效,敌人亦可干扰通信或对电脑网路散布病毒。与潜舰通信并不容易。武器射程与威力使编队间距大幅增加,而开阔之编队亟须仰赖通信卫星,但可靠度并非百分之百。故结论如下:尽管通信之速度与容量有大幅进展,但战时指挥与管制部队之能力可能未有多大改变。  
  此点有何重要性?此点攸关决策时机与命令下达。以往曾有指挥官因低估通信所需时间与品质,打乱了完善的作战计画。例如在瓜达康纳尔海战(The Battle of Guadalcanal)中,13艘军舰组成之纵队灵活度不足,柯拉汉(Dan Collaghan)难以管制;在艾比蓝角战役中,史考特所属舰队在运动时杂乱无章,射击命令更是含糊不清。为满足指挥管制系统之需求,吾人应在科技提升上不断努力。现代指挥官在作战步调与面临困难时,可参考历史上宝贵之经验。  
  作战步调之维持有赖指挥官及其参谋周延地制定计画。计画旨在将各种不同的部队结合成一支特遣部队。为使各单位能充分合作,特遣部队指挥官之所有参谋应可独力负责计划所有行动。空中、水面、水下与两栖兵力之派遣,以及攻击行动的实施等,参谋的角色是领导者,而非仲裁者。作战期间侦搜统合行动之规画与执行,包括电子发射之管制,均为该参谋之责任,且不可授权他人负责,这并非剥夺下层指挥官之职权。笔者认为,舰队如欲遂行任务,指挥官与其参谋对作战的各个层面应驾轻就熟。自从战舰、巡洋舰与驱逐舰的时代开启后,指挥官即全权指挥所有单位并协调部队之行动。  
  准则之发展亦为指挥管制之一环。滨海作战计画人员开始相信,只要有配套之实际通用作战准则与战斗教令,加上舰队实际勤训演练后,以网路为中心之作战将可充分发挥潜力。战时优异之战术有赖平时对战术之精研,娴熟演练有赖完善准则,完善准则有赖周延之战术思想,周延之战术思想有赖坚实之战术理论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战战术无出人意料之发展,应可归因于廿世纪初大量战术著作出版之故。令人意外的是,战事肇始之际,相关战术与准则作为与科技之进步并无多大关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海军作战时运用飞机,比夜战时运用大炮的成效更佳。战术效能与刊物中战术文章之品质有关。海军作战刊物之品质应就严整性、探讨主题及读者人数,与以往之舰队战术刊物比较。美海军学会月刊(Proceedings)内容应与1900年至1910年般,以战术文章为主。海军战院之课程则应如1930年代般,着重于海军作战。兵棋推演不应将重点置于训练与增加经验,而应如1920至1930年代一般,从每一次的推演结果中学习。吾人之当代战术著作应与世界上一流的著作比较。海华德上将(Admiral Thomas Hayward)担任军令部长时兴起之战术思想复兴的风气逐渐式微。吾人对海洋战术相当纯熟,但在滨海作战与相关教令上仍有待努力。滨海作战爆发时可能之战术能力可从相关著述之品质观之——比平日之演习更具代表性。截至今日,相关著作大多在提醒人们应多注意滨海作战,却未提出相关战术因应之道。事实上,三篇有关滨海作战之最佳著作之作者均为外国人:挪威人薄连生着「滨海国家之海权」(The Seapower of the Coastal State by Jacob Borreson)、丹麦海军中校裘金生着「美海军之滨海作战:2000年与其后」(〃US。 Navy Operations in Littoral Waters:20OO and Beyond〃; by Commander Tim Sloth Joergensen)、英国海军少校更塔克着「不干预:滨海环境中行动之局限性」(〃Non…lntervention:Llmlted Operations in the Llttoral Envlronment,by Lieutenant Commander Jeremy Stocker)。 ' 原注:Stocker,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Autumn1998)。 '  
  在没有任何干扰因素下,平时指挥的各项不变原则中何者最为重要?笔者看法与本书所述的其他观点不同,但却无任何事例可资证明。陆军上将库贺曼却有充分证明支持其观点。渠认为在战时,指挥之首要之务为遂行任务,平时则为战备整备, ' 原注:Cushman,pp。4…13。 ' 此言或许言之有理。克劳塞维茨说过:「习惯会孕育出无价之性格与沉静」,这是否代表没有参与作战时,习惯必须由训练而得,究竟何者为重?还是指挥上最重要的是知己、知敌?这些观点皆均有相当价值。但笔者认为,指挥官平时最重要的是尽其所能发掘作战领导者,赋予这些人舰职,任职时间须比美海军现行之规定还长。每一个舰职指挥官之首要之务就是找出两个能力更好的军官,并竭尽所能协助渠等从事战备,如此方能发挥提纲挚领之功能,使其他事务进入常轨。  

 
战术趋势与不变原则总结  

 
海战史趋势  
武器(鱼雷、飞机、飞弹)速度之增加较投射载台之速度(舰船或岸置单位)为快。 
载台速度重要性次于武器速度,发射速度有赖侦搜与指挥管制之程序,以及武器本身之速度。 
运动性对兵力集中与优先打击之重要性降低,但对闪避敌人武器而言,重要性不减反增。 
武器有效射程之重要性超越了武器之威力。 
武器威力大幅增加,特别是攻船武器。 
武器射程与威力扩大了敌我双方舰队间之无人地带,此一地区之主要活动为侦搜与屏卫。 
武器射程与威力增加亦提升陆地与海上之互动,岸置部队参与海战之程度逐渐增加。 
防御之发展逐渐以防御力(火力与软杀)为重心,而非以往之持续战力(承受打击之能力)。 
造舰工程师对前一观点的接受度过快。建造主要军舰时,仍应将持续战力纳入设计。 
未来部队散布范围广大,有赖指挥管制集中火力。 
在港舰与地面飞机容易遭受攻击。港口不再是安全的庇护所。 
侦搜系统之搜索范围必须与武器射程齐头并进。 
侦搜范围就垂直面而言已大幅增加。由于许多武器其有三度空间作战功能,故空中、水面与水下侦搜逐渐相互为用。 
太空侦搜系统将导致太空作战。 
武器、感测器与通信射程或距离增加,而反侦搜效能亦将随之提升。 
 

 
海战史中不变之原则  
依据预期战况实施运动仍是作战重要之一环,如今其实施之规模更大。 
运动之目的系取得相对于敌人之优势位置,地面战中强调某些地点具绝对优势,在海战中不见得适用。但特定地点可能对战略结果有所影响。 
吾人平时对军舰之机动力过于夸大,其战术价值须依据机动力的取得牺牲了哪些能力方能衡量。 
首先发挥有效武力永远是首要之战术目标。 
如双方持续交火,只需些微之优势即可产生决定性效果,甚而在未受相当损害情形下赢得胜利。 
劣势兵力如具备优异侦搜与指挥管制能力,并一次发挥庞大火力(如齐射),将可战胜。故劣势的一方须具备充足火力。 
火力效果未如平时预期,然投射决定性火力之可能性普遍存在。 
自有海战以来,作战中表现最佳之舰队不会保留战术后备部队。 
反制武力、反侦搜以及指挥管制反制措施等旨在迟滞或降低敌军火力,待我军火力发挥效果。 
防御无法主导海战,充其量能发挥迟滞功效。 
防御在因应或抑制新武器效能上具有惊人的弹性。例如,当装甲成功地防御炮弹,而导致反装甲火箭问世时;当美军防空系统有效摧毁敌战机,而导致神风特攻队的出现时。 
与陆军部队相较,海军部队较难以补充战力。由于海战中攻击具有绝对地位,因此高层较不愿置海军部队于险境。 
战术指挥官一向希望其侦搜能力能与武器射程与发射速度相当。 
侦搜能力似乎永远不足。 
反侦搜成为压制敌人侦搜之主要利器。 
战术奇袭之可能性增加。敌我皆可能发动奇袭。 
由于两军皆有可能发动突然猛烈之攻击,故遭奇袭后,损伤愈益严重。 
欺敌(亦即隐藏我火力、迟滞敌侦搜作业、干扰敌指挥)愈益重要,且攸关舰队战术成功与否。 
指挥管制能力提升,但永远无法满足需求。汇整侦搜情报之现代决策辅助系统能改善决策时机,减少决策所需时间。 
现代作战使战场处处充满危险。事实上,由于先行从事远距离部署在今日变成相当重要,故吾人难以界定现代作战于何时开始。 
战术指挥官必须集中更多注意力在侦搜作业上,而非火力投射。 
过去廿年来,感测器与通信网路之范畴与复杂性以极快之速度增加。 
作战的趋势与机器系统有关。 
战术指挥官应时时准备重新分配部队任务,牺牲火力从事侦搜与屏卫作业。 
时间与时机系指挥管制与反制敌指挥管制之主要考量因素。 
指挥首要之务系维持管制,管制系战胜之前提。 
状况评估、对敌状况评估与博奕理论等皆为指挥管制不可或缺之工具。 
运用状况评估或其他规画过程时,劣势兵力指挥官必须承担风险方可赢得胜利。 
舰队管制之步调从古至今并未有多大变化。计画、准则、训练与战斗经验等,能降低指挥官因作战节律而不知所措的可能性。 
复杂战术系平时之假定,一旦战事爆发后,一切战术变得极为简单。 
作战的不变原则都与人有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翻译'  
SANJYSAN '扫描'  
SANJYSAN 'OCR'  
Mboat '校对制作' 2005…5  
 
 
 
    
第九章 科技的趋势与不变原则  
韦恩·休斯 '美'  
'出自《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 2000  
科技进展与战术变革  
秘密武器与战时出敌不意之效果  
平时之渐进式与革命性研发  
论武器系统运用之转型  
万帕诺亚格号轶事  
促成转型  
结语  
 
 
 
 

 
科技进展与战术变革  
  本章系战术趋势与不变原则之补充。科技向来以改变战术著称,科技能促成战术的新发展,却无法影响战术不变之原则。事实上,科技的进展以及其时时改变战术的特质亦为作战不变之重要原则。重要的是,今日科学进步快速是否亦相对地影响军事发展。科技影响所及是否不限于战术?此种影响是否愈来愈大?  
  科技发展之速度是否亦加速了革命性武器与侦测器问世的可能?了解这个问题后,方能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新科技之效能须在一系列作战中运用多少次方足以影响战争之结果?亦即,新科技需要多少的使用频率与多大的规模?  
  新科技出现时,吾人如何看待,方能将之运用于作战?  
  杜普易(Trevor Dup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