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珍玩-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时,怪不得陆知行做过一块柴窑的瓷片!而上次他显然对自己刻意隐瞒了!唐易心里翻江倒海,一来,世上真的有柴窑流传!二来,陆知行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见过实物才烧出了瓷片!那这块瓷片的颜色,已经无限接近柴窑真品!
“莫非您闭口不提的那些年,都呆在这个古物基地?难道把您软禁了?”唐易突然问道。
“如果非要说软禁,是我自己把自己软禁了,光是一件柴窑弦纹樽,就够我研究很久了。”陆知行苦笑,“除此之外,这个基地有吃有喝,住的房间也很舒服。”
“那让您去了,究竟是要您做什么呢?”唐易又问道。
“不光是我,十好几个人呢,这些人我都不认识,想必肯定是隐藏在民间的高手,根本没有报纸电视上那些所谓的专家。至于干了什么,你也别问了,不光是你,谁都不能说。”陆知行笑了笑,“不过,其实我不说,你自己可以猜嘛,找了这么一帮人进去,能干什么?”
唐易想了想,其实这也不算难猜。
这么一批高手到古物基地,很可能是去鉴定了。因为0503,也就是现在的特殊古物征集办,东西肯定不光是考古发掘出来的,还有一些其他渠道来的东西,这些东西的鉴定,恐怕还真得群策群力。
比如这件柴窑弦纹樽,不知道是从什么渠道征集来的,所有的专家都没见过柴窑,怎么鉴定真伪?找民间的隐藏高手,也算是一个办法。而且从陆知行的说法来看,最起码他认定是真的了。
不过,这件柴窑直到现在也没公布于众,想必虽然陆知行觉得真,但国家还是没有盖棺论定。
国家设置一个古物基地,进行鉴定、分类、整理,这算不上什么秘密,看起来和文物局的功能类似。但是,古物,比文物的范围要大得多!这个基地却又藏在了深山里,而且不让陆知行知道在哪里,说明里面的古物都不是一般的古物,要么应该是像柴窑弦纹樽这种级别的,要么具有特殊的意义。
唐易猜出了大概,又见陆知行执意不肯说,便也不再继续浪费脑细胞,但是还有个关键问题是要问的,“您去过基地这件事,和您现在干的事儿,到底有什么关系?”
第419章 关键玄机
“在基地这些年,我看过一份资料,里面罗列了东京史料馆从华夏搜刮走的古玩珍品,真是太多了!这件事儿这么多年,一直都让我耿耿于怀。”陆知行叹了口气。
“你记得吧,上次你来瓷都,公安部文调局的曾处长也来了,虽说我做汝窑莲花笔洗加了暗记,是当仿品送给黄立三,黄立三也是当仿品卖给河野平,但是最终却导致了山海省博物馆的真品莲花笔洗被调了包!这件事又触动了我,算是个导火索,我必须有点儿动作了!”
“我明白了。”唐易点点头,“所以,陶碧云这次回来,肯定先找你商量过了!她本来想借助倭国人东山再起,结果你却提出了另外的路子,那就是全力助她做局!拿了倭国人的钱,却用你的高仿充数!”
说到这里,唐易压低了声音:“而且,这个局,恐怕不只是捞钱这么简单,您刚才提到曾处长,他是不是也参与了?而陶碧云,是不是还肩负着长线的责任?收集东京史料馆在华夏走私文物证据……”
陆知行微微一愣,随即便看着唐易,却微笑不语。
“您前面说过,知道我想对付东京史料馆才告诉我那几年的经历,恐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唐易又补充道:“看来,昨晚你们和黄立三商量的,也就是这件事儿了!不过,老黄是个商人,以营利为最大目的,他恐怕不会轻易参与到你们的计划中来!所以,你们才会商量了很长时间。”
“昨天晚上的事儿,你可猜错了!”陆知行笑了笑,终于开口道:“陶碧云回来,本来是对老黄构成威胁的。但是我们决定做局之后,曾处长就出面了,找到老黄,大家一起坐下谈了。曾处长的面子还是很大的,而且我们说好彼此井水不犯河水,陶碧云只和倭国人打交道,瓷都的古玩生意不插手,所以老黄答应了。至于昨天晚上,却是商量另外的事儿!”
“噢?”唐易思忖道:“怪不得瓷都一直风平浪静,原来你们早就划清了界限啊!那昨晚商量的是什么事儿?”
“河野平找了陶碧云,就不再愿意和老黄做生意了。别的好说,但是老黄手里那件元青花庄子梦蝶大罐,也就很难再出手。所以他找到我们,商量一下,如何通过陶碧云把这件大罐卖给河野平。他提出,赚了钱三七分,分给陶碧云三成。”陆知行解释道。
唐易笑道:“这事儿还真是一举两得啊,一方面又坑了东京史料馆一下子,另一方面,可以显示陶碧云实力大增,就说是从老黄嘴里拔出来这么一件重器!”
“事儿是这么回事儿,但是运作起来还得小心。河野平不是傻子,要想个让他相信的万全之策。所以昨天商量了一晚上也没个很好的结果!”陆知行说道。
“这事儿也急不得,他刚入手了一件天球瓶,元青花大罐不妨隔上些时日。”唐易道。
“嗯,最后商量的结果,确实也只能这样了。”陆知行点点头,“今天,我们把话都说开了,正好之前我也没给阿鬼说。下一步窑厂建起来,主要就是我和阿鬼来运作了。你想经营高仿艺术品,我们供货没问题。”
唐易和文佳没想到,来瓷都这么快就铺好了路子,现在就剩下一件事儿,那就是问问陶碧云手里还有没有那半本《寻龙要术》,如果有,是给看不给看了。
期间鬼叔又去弄了几个菜,陆知行喝得最多,最后干脆在鬼叔家里睡了。唐易和文佳喝得少,告别鬼叔之后回到了酒店休息。
唐易一觉睡到了华灯初上,他估摸着陆知行不会这么快去问陶碧云,而且既然陆知行答应帮忙了,他也不好再给陶碧云打电话。便喊上了同样刚睡起来的文佳,溜达着出门,到小吃街吃晚饭去了。
因为中午吃饭时间挺长,下午又都睡觉了,所以肚子并不是很饿,两人在小吃街上一边走,一边看,碰到中意的就吃点儿。
“你说,你给三个人都打电话了,虽然都是关机,但是肯定会有短信提示,怎么只有陆知行打回来了?”文佳边走边问。
“陆知行这个人,没那么多欲望和想法,所以直接一点儿。陶碧云现在既然要干这样的事儿,肯定很警惕,所以不会轻易回电话的,她肯定会觉得如果我有重要的事儿,会再打给她,如果没有,那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至于老黄,黄立三,我觉得完全看他的心情。”唐易分析道。
“看他的心情?”文佳不解。
“以前他对我热络,是因为从我这里买了一件宣德青花骰子碗,又很佩服我的眼力,在不明白是敌是友的情况下,肯定是要对我好一些。至于现在,瓷都局势明朗,我虽然有点儿眼力,但只是一个过客,对他来说,热情也罢,冷淡也罢,不会有什么影响。所以,回不回我电话,完全看他心情。”唐易继续说道。
文佳连连点头,但是旋即又想起一个问题来,“这黄镇五居然是黄立三的爷爷,那本有张储张曼胥批注的《格古要论》,不知能不能借来看看。”
“他和陶碧云不同,陶碧云可能会卖给陆知行面子,将下半本《寻龙要术》给我们看。但是黄立三,没好处的事儿,他恐怕不会干。”唐易道,“根据谭千尺说的,这本《格古要论》最后一页有一句:五古封灯,可延一十八年。我老觉得和崇祯秘藏有关系。”
文佳沉吟道:“你的意思是,张储张曼胥曾经参与设计过崇祯秘藏?”
“他是个风水大师,野史中确实曾经接触过崇祯皇帝,这天寿山悬崖上的九龙合璧机关如此精巧,一般人能设计出来吗?所以我猜,张储是设计者,洪承畴是监工,这崇祯秘藏的关键玄机,很可能就在这句话里!”唐易说着,站定了身子。
“五古封灯,可延一十八年……”文佳陷入了沉思。
第420章 康熙圣旨
唐易见文佳有点儿入神,连忙拍了拍他的肩膀,“找个店,坐下慢慢说吧!”
正好,两人走到了一家名为“高岭土煨肉”的小店门前,便走了进去,选了个角落的位置,点了招牌菜“高岭土煨肉”和几个小菜。
高岭土煨肉这道菜,听起来就很有瓷都特色,高岭土本是制瓷的原料,相传最早是开高岭土的矿工用高岭土瓷泥和荷叶包裹土猪肉,用炭火煨烤,由此开创了这么一道菜。
这做法儿其实有点儿像叫花鸡,只不过包裹在外面的是高岭土瓷泥。但都是密封起来煨烤。
“这密封起来烤肉,肉香散不出去,闷在里面,风味确实别具一格。”唐易尝了一块,赞不绝口。
“密封?”文佳也夹了一块肉,看着看着,突然出声道:“五古封灯,很可能是一种术法!在崇祯秘藏里面,也很可能使用了这种术法!”
唐易嘴里大口嚼着肉,但是目光却很沉凝:“你说的,我想过。这五古封灯究竟是什么术法,恐怕只能进去才知道了,但是后面这句‘可延一十八年’很费解!”
“是啊!”文佳显然也在考虑,“这句话的意思,很像是延长一个人十八年的寿命,但是又不太可能是崇祯给自己续命,因为他最后自杀了,不像是个真正惜命的人。”
“五古封灯,可延一十八年,改命欤?吾不得之。”唐易已经把这句话牢牢记在脑子里,他又重复了一遍,“张储能确定‘可延一十八年’,却不能确定是否改命,除了给一个人延续寿命,这也很像是给一个人多了十八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从而改变命运,但是究竟能不能完成,他也不知道。”
说到这里,两人一时都有些沉默。
“我看,这件事不能继续讨论了!”文佳揉了揉太阳穴,“你看啊,咱们之前的讨论,是建立在张储张曼胥是崇祯秘藏的设计者的基础上,要是万一,不是他设计的,那这句话就和崇祯秘藏没啥关系,我们就白琢磨了!”
唐易也想得有点儿头疼,而且文佳说的确实也有一定道理,“罢了,等咱们进去,见了崇祯秘藏再说吧!”
“就是,吃肉吃肉。哎?怎么快没了?你这一边想事儿,一边吃肉的本事可以啊!”文佳低头一看,发现肉被唐易吃了大半,“老板,再来一份高岭土煨肉!”
吃完了饭,两人回了酒店休息。结果第二天早上,陆知行仍旧没有打电话来,唐易也不好意思催,心想再等等吧,若是下午再不联系,就主动给陆知行打电话。
“既然都来了,唐老板,你带着我到市场上捡个漏儿呗,反正现在也不用管碰不碰得上老黄了。”文佳笑道。
“走吧。想捡漏,还是得去地摊区。不过,这捡漏的几率可比碰上老黄的几率小多了,哪这么容易捡漏?”唐易心想,闲着也是闲着,便和文佳一起出了门。
“别,你吃个饭还能搂一个西周的玉镯,这趟出去,我可没打算空手回来。”文佳嘿嘿笑道:“我挑东西,你掌眼,齐活儿了!”
两人来到了瓷都古玩市场的地摊区。地摊区,永远都比店铺区热闹,一来接地气,很多人不懂古玩,就是随便逛逛,买个可心的小玩意儿,不管真假,就图一乐;二来,自然是懂行的甚至是刚入行的,都想憋着劲儿捡漏呢。
文佳其实也算半个懂行的,毕竟那些玄门的东西和文玩古董有相通的地方,不过,他对古玩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谓的想捡漏儿,无非也是为了心情愉悦,再就是万一有大漏儿,到手一笔不菲的钱财也是很爽的事儿。
这地摊上的东西,包罗万象,真正懂行的,得有个过筛子的本事。什么叫过筛子的本事?那就是一个摊儿上刷刷刷扫一眼,大体就知道哪些东西没意思,哪些东西值得再详细看看。
当然了,这说的是这些年的地摊,因为一眼假的东西太多。要是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真东西比假东西多,过筛子不是过真假,而是过价值了。
唐易接连扫了几个摊儿,都没发现值得上手一看的东西,同时心里还想着《寻龙要术》的事儿,所以步子也稍微快了起来。
这时候,文佳倒是看到了一个摊儿,连忙把唐易喊住了。
什么东西让文佳感兴趣呢?
圣旨!
一眼的老绫锦,宽度一尺左右,符合规制,轴也上讲儿。这圣旨基本是卷着的,只露出了“奉天承运”的头儿。唐易瞥了一眼,别说,还真值得一看,便站在了文佳旁边。
文佳拿起这张圣旨,就拉开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御前三等带刀侍卫魏东亭……落款是康熙八年三月六日。圣旨上,配有满文,朱印也很全乎。
但是这一看,文佳却不由摇了摇头,连忙把圣旨又卷了起来。
唐易却一把接了过来,问摊主:“这东西哪来的?”
这摊主四十来岁,是个颇为懂行的主儿,他当然知道这份康熙圣旨是什么情况。但是,他却看不出唐易和文佳的水平。
从唐易和文佳的表现来看,倒像是两个人看上了这张圣旨!文佳的摇头,是在演戏,而唐易接过来询问,又是在配合。摊主的眼珠儿转了转,“您二位这是谁要问啊!”
“我!”唐易道:“这东西您从哪里收的啊!”
摊主一听,心想,这可能是个棒槌啊,便笑道:“这是我从一个大户人家收瓷器的时候搭的。不过这户人家可了不得,明清两朝,都出过大官儿!您看,这嘉靖大罐,佛头青(注:指嘉靖青花蓝中带紫的发色)多漂亮!”
摊主这一句,摆明了是把唐易当成想捡漏的半瓶醋了,哄一口这户人家的老瓷器,其实是想引着唐易往这张圣旨是真的上面靠。
唐易早就看到那个嘉靖大罐了,瓷里村出来的东西,但是他现在没心思跟摊主讨论这个,“你就没看看这圣旨上面的内容?”
第421章 上门看货
“哎呦,我哪比得上您这样的文化人啊,我小学没毕业就下地了,现在瓷都晚报我连一篇报道都读不下来。”摊主呵呵笑着说,“这圣旨都是繁体字,我哪能看懂啊,管他真的假的,您要想买,便宜出了就是。”
唐易瞥了一眼摆在摊子一角的一摞翻印的古代鉴定类书籍,心想这真是把我当成憋着劲儿捡漏的棒槌了啊,接二连三的下招儿勾引我。还一篇报道都读不下来,蒙人蒙的挺起劲儿啊!
本来唐易是看中了这老轴和老绫锦,留下还是有用的。同时,唐易也很奇怪,这作假的太搞笑了,弄了这么好的轴和绫锦,却附上了这么不讲究的内容,所以才问问。
结果,摊主还以为他真当成真品要买了。
唐易没工夫和他啰嗦,“我就是看上这老绫锦了,开个价儿吧!康熙圣旨,康熙年间哪有魏东亭这个人啊!你真当我棒槌了!”
一听这话,摊主心里哆嗦了一下,心想敢情这是个行家啊!他得来一幅老轴老绫锦,为了卖上好价钱,他确实是临时找人做的圣旨内容,这又是满文又是印章的,做旧还挺麻烦呢。现在,却因为这个露出了马脚,想想还不如不动呢!
不过,这内容他还真的没觉得不妥,不然也不会拿出来忽悠人。
康熙年间没有魏东亭这个人?怎么会?这康熙王朝可是历史正剧啊,那里面,魏东亭的戏份可是很重啊!
“我说,真假咱们别论,您说康熙朝没有魏东亭这个人,这又是从哪儿看来的?”摊主心想,既然都这样了,索性问个明白。
唐易笑了笑,“我给你讲讲,你这幅东西便宜卖给我呗?”
“好,你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圣旨我送你,就当我交学费了!本来,我光收来我就花了两百,还不算……”摊主刚想说作假内容的事儿,话到嘴边算是打住了。
一幅清早期的宫里出来的老轴老绫锦,而且成色很好,生生被瞎折腾了,唐易心想,你这学费该交!“你是看了康熙王朝吧,那是小说改成电视剧,里面虚构的人物很多,比如康熙身边的太监李德全,原型应该是梁九公,再比如这个魏东亭,原型应该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
“哎?你说是就是啊!”摊主听唐易这么一说,心里真是有几分信了,但是嘴上还是硬邦邦的。
“我给你说啊,曹操知道吧?魏国知道吧?曹魏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个连称,首先呢,作者用魏来代替了曹。再者呢,康熙朝的江宁织造曹寅,你可以查查,字楝亭,这楝字的右半边,和东字类似,所以用了东亭。由此看来,是故意用魏东亭来替代曹寅。”唐易一口气说完。
这下子,摊主彻底没话说了,“哎呀,小伙子,别看你年轻,还真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家,这圣旨给你了!”
“得,人家捡漏多少还得花点儿钱,你这倒好,一分钱不花,白捡!”文佳在一旁故作忿忿不平。
唐易笑笑,却掏出了两百块钱递给摊主,“交学费是该交,不过你交的是作假的部分,这收来的钱,还是得给你!”
这倒不是唐易装大方,在瓷都毕竟不是山州,两百块钱不多,买个安稳还是值的。
摊主倒是一愣,他是真没想到在说好了的情况下,唐易还能再给他钱。唐易把钱硬塞到他手里,拿着圣旨准备转身离去。
“等等!”摊主算是收下了钱,“小伙子,你这事儿办的地道!你要是有空儿,跟我走一趟,我有个大件儿,你看看要不要!”
“噢?”唐易看了一眼文佳,文佳耸耸肩,“去看看呗!”
“好!那就看看吧!”唐易点头。
摊主让隔壁相熟的人帮忙看摊,带着唐易和文佳来到了古玩市场附近的一栋居民楼。
“我老家是瓷都农村的,在古玩市场摆摊也有十来年了,说实话,这市场里的瓷器,基本都是假的,可是我上个月收来的这件儿,我看真。”上了三楼,摊主掏出钥匙打开防盗门,带着两人进了屋。
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摊主带着两人进了其中一间卧室,从床底下拖出了一个大皮箱子,打了开来。
皮箱里一共两件瓷器,乍一看,都是明代的。其中一件,是万历五彩鱼藻纹葵口洗。
这件瓷器,从名称上就很容易理解,这是一个笔洗,口沿是葵花状的,纹饰是游鱼水藻。
这件五彩鱼藻纹葵口洗的直径不是很大,应该在二十五厘米以内,画工也不算很精到。不过,即便是这样,如果是万历官窑,那真品怎么也能值上个几百万。
“这东西,我从一个同行手里来的,看了好几次才出手,真正的万历五彩。你看看怎么样?”摊主将这件葵口洗拿到了桌子上,向着唐易一伸手。
唐易点点头,却又看了一眼皮箱里的另一件瓷器。
但是,既然摊主说的是这件葵口洗,那只能先看看了。
以鱼藻纹作为“洗”的纹饰,是很生动的,想想,笔洗里放上水,纹饰上的鱼和藻泡在水中,趣味一下子就盎然了。
唐易先看了下底,“大明万历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没问题。又看了看胎和釉,也没问题。
只是,这釉上的五彩……
唐易看了看摊主,“您多少钱收来的?”
“这……”摊主自然不想说出收来的价格,在他心里,这是一件能卖上好价钱的东西。本来,他完全可以编一个价格,但是他认定了唐易是行家,所以一时还真不知道编多少好了。
“你别误会。”唐易见摊主状态犹疑,干脆直接说道:“这好像是后挂彩。”
所谓后挂彩,一般是用在釉上彩的瓷器上。物件呢,是本朝本代的,但原先是素器,或者脱彩严重,这样的东西,是卖不上价儿的。所以,就会有人在原物件的基础上,重新施彩烧制,而后再做旧。
后挂彩的东西,如果做得好,是很容易让人打眼的,胎对,釉对,如果对彩的研究到不了十分高明的地步,很可能就掉进去了。
第422章 出戟花觚
摊主一听,立即傻了眼,连忙找了一个强光手电过来,准备再看看。
“不用手电。”唐易将葵口洗的一条鱼对着窗户,迎着阳光,指着对摊主说道:“这件葵口洗原先不是素器,而是脱彩了,你看这条鱼,是可能是唯一剩下的原彩,你再看其他的鱼,是后挂彩。”
各行各业都有高手。有时候高手的一两句指点,胜过你琢磨十天半个月。
仔仔细细对比了半天,摊主终于一屁股坐到了凳子上,颓然道,“这可是三十万收来的,难不成要打了水漂?”
唐易安慰道:“怎么是打了水漂呢?万历官窑,就算是脱彩严重,也能值个十万二十万的。”
此时,摊主却突然眼前一亮,“对啊,既然我都看不出来……”
唐易一听,就知道摊主这是突然想到,既然自己打眼了,肯定还会有人看不出来,这物件完全可以不按脱彩瓷器处理,而是可以继续当万历五彩完整器卖出去,卖好了不仅不赔,还有的赚!
想到这里,唐易无奈地摇了摇头。东西是人家的,他说什么,人家未必会听。这件东西,又不知道最后是哪个冤大头来买单了。
“唉,本想到让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