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世富贵-第3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中之后,这不服管束的性子就应该被磨掉。在民间是为害的恶狼,入了军中之后便应当是为朝廷效力的忠犬,这才是祖宗深意。如果到了军中,多年历练,还是滑横不法的旧模样,那绝不是祖宗立此制时的本意。如果大多数人到了军中之后,依然不能改旧时恶习,那就说明军队不行,要对军队进行整顿。如果只是少数人如此,那就说明这少数人不行,该打就打,该杀就杀,按军法严惩就是!”
  说到这里,徐平不由提高了声音:“军人在军中,第一是服从,第二是要让自己有能力服从!在军中数年,首先学会的应该就是守规矩,手下的士卒连这一点都学不会,要统兵官何用!只靠着喊打喊杀吓唬手下,还不如牧羊的羊倌呢,羊倌都知道让自己放牧的羊守规矩!先让手下士卒学会守规矩,再教会他们行军打仗,国有战事,能勇往直前,所战必胜,这是统兵官要去做的。时时不要忘了,军队是用来打仗的!没有这一点,一切成空!”
  见徐平说得有些激动,李迪吃惊地看着他。倒不是徐平说的内容让李迪意外,这一直以来就都是徐平的观点,让李迪出乎意料的是徐平的态度。印象里徐平在意见跟其他官员不一样的时候,很少会固执地坚持己见,大多时候是默默地把事情做了,等到效果出来了再与人分说。这次不知受了什么刺激,却是铁了心,一定要把话讲清楚。
  殿里的气氛一时显得有些尴尬,过了一会,李迪突然笑了起来:“自你回京,这是第一次要跟中书把话说清楚,不想却是跟我说。徐平,有的时候,不是我们觉得你说的道理不对,道理是对的,但是却无法最到。世间的事,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国家花费了无数的钱粮来养兵,当然是希望他们能够打仗,但能不能打,又岂是我们这些文臣能够决定得了的?只好退而求其次,最少现在天下无战事,禁军先不要出乱子。”
  徐平真想大喊一声,怎么会不知道怎么做呢?从年前讲到年后,从年初讲到年尾,自己把该说的都说了,怎么还是不知道呢?当然理智告诉他,光靠嘴说是没有用的,自己的想法跟这个时代差得太远,这种国家大事朝廷实在不敢就这么听了自己的。一切都能如预期的当然好,如果有偏差呢?军队不是一般政事,出乱子就是大乱子,难以挽回。自己管三司都知道经济政策上处处小心,中书和枢密院对于自己的权责一样慎重。
  李迪和陈尧佐与徐平是一起从京西路进入朝堂的,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对徐平的相关政策一向支持。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是有的,但却从来没有刻意阻挠。枢密院张士逊与徐平的关系则非常冷淡,公事公办,既不会照顾徐平的情绪,也不会刻意让他难看。
  但是李迪不是吕夷简,作为宰相他没有掌控朝政的能力,不能像吕夷简一样轻轻松松把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能够支撑住让徐平放手进行经济改革,推行新政,已经是他的极限了。再去改军制,实在是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这件事情是他是真地没办法。
  但是一直关心党项事务的徐平却知道,太平时光就要过去了,西北战事即将爆发。最多在一两年内,元昊必定造反。他就要靠着刺激境内的民心来筑固自己地位,这几年所有的政策都向着反宋自立的方向行进,只有如此做,才能争取到党项内部有野心的实力派支持他。从太宗时候起,党项动乱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朝廷没有办法彻底解决那里的势力,最终还是要和。既然最差的结果无非是求和,这些实力派为什么不再支持元昊造一次反试一试呢?如果万一成功了呢?大家尝一尝开国元老的滋味,在党项的地位也可以更上一个台阶。冒险成功的势力吞掉犹豫不决的那一部分,对他们只有好处。所谓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元昊不反,他鼓动起来的党项野家心就将反噬他自己。
  说是用前线将士的血来让朝廷明白军制不得不改,但那些底层士卒何辜?但凡有一点可能,徐平都不想让那种悲剧发生。这是他最后一次向朝廷争取认同,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即将在西北被吞噬掉的那些生命。如果再次失败,那只能在三司职权范围,把物资转运体系打通,准备持久战,用钱粮把党项耗死。
  这个年代的信息传播效率低下得很,大宋朝廷的绝大多数官员不知道党项的情况,党项同样也无法搞清大宋这两年的变化,大家还是按着以前形成的惯性思维行事。如果让党项的人知道现在朝廷能够在西北投入多少钱粮,借他们再大的胆子也不敢反,党项敢生事的底线就是认定朝廷下再大的决心,西北战事打大也支撑不了几年。一两年的时间,几场大战打过,该战该和基本就该有结论了。可惜,此时徐平对西北的战争物资准备,是以十年为单位,根本不是以前敢想的。万不得己,徐平是真地要用钱把党项砸死,把西北砸平。


第311章 全国统筹
  对于政治决策者来说,下决心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唐时的“房谋杜断”才被认为是天作之合。政治人物做出的正确决策,在后世的人看来顺理成章,是因为历史已经把事情梳理得清楚明白,后人能够一眼看得通透。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犹是如处身于迷雾之中,身边的事还看不清楚,更不要讲据此推测出事情后续的发展。
  李迪性情直率,并不缺乏做政治决断的担当,但做事粗疏,又没有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陈尧佐志大才疏,政治上还远不如李迪呢。至于赵祯,这个时候当然是看宰相的,不能为帝王分忧,那还要宰相干什么?
  徐平说了这么多,在李迪看来确实有道理,但据此就对朝政大动干戈,他又觉得说服力不够。犹豫再三,还是倾向于维持现状。维持现状虽然无法革除积弊,也不会大错。当心里没有底的时候,人总是会选择去做最有把握的事,这是人之常情。
  见最终还是这个结果,徐平叹了口气:“说来说去,相公们还是觉得西北的党项未必会反,对此心存侥幸。下官却是认为,元昊转过年来不反,后年也必是要反了。河西已被党项所占,吐蕃唃厮罗打了几次,都奈何不了他,契丹党项又不敢打,再者元昊娶的还是契丹的公主,党项再打仗,只能跟本朝开战了。禁军的军制要不要改,只能到时西北开战之后看在战场上打得如何。只愿到那个时候,陛下和相公们能够痛下决心!”
  说完,徐平重又把话题转回《会计录》来,朗声道:“三司上下已经认定,将来西北战事必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终究打的是钱粮。所以这两年来,桥道司从京师银行和西京银行贷出来的钱,大多都投到了对西北的道路整修上。过了今年冬天,大的整修工程都将完工,剩下的都是小修小补。通往往关中的有两条货运主线,一是以西京洛阳为中心,通过汴河和引洛入汴水道,收集江南、两浙粮米物资,以及京西路所产,自孟州沿黄河水运,以及河谷的道路陆运,进入渭河,再运至关中各州县。这一条线上地方的物产丰富,水运的运力也大,除三门至白波段要杂以陆运之外,其他地段都可以用水力。此路线每年向关中输送粮米及各种物资约八百万石,自江南两浙起,沿线需动用人力约二十万人。”
  听了徐平报出的数字,赵祯和殿中的众大臣一起都吸了一口凉气。汴河水运,正常年景的定额现在是六百万石,剩余的两百万石,自然是来自京西路了。徐平这样说,实际上就是承认现在桥道司整修之后的交通系统,自洛阳出发,向关中运粮,不再存在瓶颈。有多少到了洛阳,就可以从洛阳运多少出去。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有群牧司这几年提供的大量畜力可以使用,足以拉平三门白波之间水运的瓶颈。过了三门,就有黄河和渭河的水运可以利用,加上秦汉古渠,关中地区并不存在运输困难。
  其实徐平指的不仅仅是从汴河运粮,而是说现在内陆发达地区州与州之间的骨干道路网已经建成,可以大量用陆运补充。也正是因为如此,会需要二十万这样庞大的人力。千里不运粮指的是对外征战,在自己境内的繁华地带,民夫的消耗可以由地方补充,实际上是用整个数路地区的州县来支撑这样的长途运输。真正的瓶颈地带,比如三门到白波的黄河水运,其实只有数百里的路,靠着庞大的牲畜和车辆投入强行拉平。
  规划这次物资运输网络,让徐平深深认识到这个年代技术水平的限制。八百万石听起来是非常巨大的数字,实际上徐平算过,如果像他前世一样有火车,若以一列货运火车挂六十节六十吨的车皮计算,则只需要二百多列车而已。这个运力,此时却已经关系国本。
  见众人没有说话,徐平又道:“洛阳向关中转运,还有一个好处,即可以同时补充河东路的不足。如果确有必要,可以从洛阳起运,每年向河东路补充五十万石以上的粮草。”
  河东路也地处边境,而且同时面对契丹和党项,驻军不少。不过河东路开发的历史悠久,有三晋的几处富饶的盆地补充,本路所产粮草物资足以支撑驻军,而且经常接济陕西路。京西路一年能够支持五十万石,再加上开封府紧急时候可以支援,物资已经足够。
  “入关中的道路,除了洛阳之外,便是从襄阳过武关,到商州的路线。荆湖路的粮草先集到襄阳郡,沿汉水而上,到光化军转丹水,一直沿水路到商洛。从商洛换陆路,经蓝田到永兴军。若是人力畜力足够,这条路线每年约可输送一百五十万石。自秦汉以来,朝廷都于关中,全都是赖此道路以制东南。中唐安史之乱,史朝义据洛阳,阻断东南粮米沿汴河入关中的旧路,刘晏任转运使,便就是依赖此路转运东南粮米入关中。”
  说到这里,众人已经知道徐平是真地为了西北战事做了精心准备,也不发问,干脆等他把话说完。徐平说的运输路线,实际上是古已有之,中国分分合合打了几千年的仗,哪条路能走早就全都摸索出来了。徐平现在做的,不过是利用新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极大的加大了这几条路线的运力。基本是正常年景可以达到历史上运力的极限,而如果紧急时候不计代价,则可以轻松把运力翻番。徐平的规划,本就是在西北打持久战,同时不过多影响内地的其他地方。以免朝中主政大臣决心动摇,头脑一热又把党项放过去了。
  “河东路支撑本路的麟府、并代、石隰三都部署司,关中支撑鄜延、环庆和泾原三都部署司,只有秦州孤悬陇山之右,关中力不能及。秦州所需的钱粮,依三司筹划,当由川蜀四路供应。所经道路,依然循秦汉故道。汉末三国分立,诸葛武侯数出祁山,川蜀到秦州的路,正是这出祁山的故道。用了两年时间,从两京银行贷钱,动用数州民夫,此路过了今冬也将整修完毕。自来年春起,将分别在秦州和兴元府各设马监,分别自吐蕃和大理市马,为道路运输之用。依三司估算,此路每年可向秦州运送粮草物资三百五十万石。”
  说到这里,徐平出了口气:“西北战起,河北必然不稳,为防万一,两淮和京东的粮米随时支援那里,以备大军所用。总而言之,两浙、江南、京西和荆湖路,所出物产运往关中,两淮和京东运往河北,川峡四路运往秦州,河东支撑本路。道路通畅,必然能保边地各路用度不缺,如果再有粮草不济,则必是帅臣之责!三司道路整修已毕,朝廷不惧大战!”
  赵祯和李迪、陈尧佐等人这时才明白徐平这两年在忙什么,这样规划下来,全国都被纳入进了战争供应体系。剩下没说的两广和福建路,实际上也是在支撑着邕谅路。


第312章 邮寄司
  听徐平说完,赵祯长出了一口气,对李迪道:“依三司所说,天下富余的钱粮都有了去处,哪里有战事,便从哪里调拨,甚有条理。朕时常观览史书,每看到说起战事,无不为钱粮发愁,东挪西借,四处拼凑,甚是辛苦。三司如此做,便不至如此。”
  李迪捧笏:“陛下说得是。不过,这些事情筹划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甚是不易。虽然桥道司已经修好了道路,但真正用的时候,地方怎么收集粮草,路上怎么运输,千头万绪不一而足。三司要真把这些事情都理顺,只怕还要下无数功夫。”
  陈尧佐道:“李相公说得太过复杂,事事都管,那还了得?世上的事就应当要快刀斩乱麻,有了路,有了粮,官府不要再去管那些小节。现在又有银行,银钱不缺,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价钱给得高,自然有图利的商人把那些粮草运到地方。”
  怕什么就来什么,徐平急忙道:“相公,三司花费了如此多的心力,无数的银钱和人力物力投进去,就是不想把国家大事交到图利的商人手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商人于战事,锦上添花他们做得到,想让他们雪中送炭那是不可能的。商人图利,雪中送炭之时正是他们谋利的时候,到那时他们要更高的价钱,还不肯把要的货物送到你的手上,如之奈何?你越是要得急,他们越是不肯给你,这样岂不是把前线作战的将士生命看作玩笑?所以,刚才讲的这些,是不能够靠商人的。”
  陈尧佐不以为然:“正是因为商人图利,才要用他们。不过要钱而已吗,难他们钱就好了!朝廷现在有钱!士农工商,各有用处,运输货物图利,正是商贾干的!”
  “相公,商人谋利是靠的互通有无,低买高卖,不得已他们才会去运货物。到了战时用到他们的时节,在商人看来,与其费心费力地运送两件货物,不如用一件货物赚两件的钱。所以,只有商人手里的货物你可买可不买的时候,他们最有用处,等到你要买他的货物来救命的时候,那你最少要付出半条命去。这就是他们可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陈尧佐会这样想,是因为他觉得商人会按照他认为的去做,那怎么可能?哪个敢在战争中谋利的商人是乖宝宝?无奸不商才是本色。战事打得顺了,一切都好,他们跟着军队一起发财,一旦有波折,这些人先就跑了。总觉得只要我能出足够高的价钱,就一定有人会来赚这个钱,万事不愁。话是不错,但问题是天底下没人出得起那样的价钱。真正有钱是别人求着来赚你的钱的时候,等到你求着别人来赚了,多少钱都很快花光。
  见徐平与自己相左,陈尧佐有些不高兴:“那三司说怎么办?难道你还要刚才的旧话重提,让厢军去运送粮草吗?那样兵额增多,反不如用商人划算!”
  徐平捧笏向赵祯行礼:“刚才陈相公所问的,正是臣要说的。路已经修好,内地的繁华州军也有足够的余粮,还缺的是怎么用来支撑战事。第一余粮要存,为战事准备的粮米不能放进常平仓,名不正言不顺,很容易被挪用。所以臣认为,应当别设一仓,与常平仓分别由漕司和宪司掌管。他们之间挪借,当有成例,不许私下行事。第二是运。以往征用民夫,或者以支移之名强令民间转运,都极害民。自去年起,朝廷已不许地方再有支移之类的杂色税捐,所以不能跟以前一样了。三司以为,原隶桥道司之下的邮寄等事,当单独出来,别立一司。没有战事的时候,他们正常运送货物,依照物重和里程收费,足以养活本司的官吏。像三司铺子、公司之间送货等等之类的事情,以后都归到他们那里,民间商人远程运货,也一样可以接来做。而到了战时,则杂事一律停掉,再别招民夫,从民间雇船雇车,按照既定的路线运送粮草物资。征用的民夫,一样发钱就是。”
  陈尧佐道:“如此做,除了别立一衙门,又与让商人运粮有何区别?”
  “相公,朝廷的衙门,命令下去他们必须做到,不然自有国法!而且,也没有到了战时乱涨价的事情,衙门的事情,当然是朝廷说了算!”
  徐平所要做的,一是成立单独的邮寄部门,从桥道司里分出来,而且跟原有的枢密院下的驿站递铺两不相涉。公文军情等等依然是由驿站递铺传递,邮寄系统只从事民间的业务。驿站现在并不接民间信件的递送,只有官员被允许才可以使用驿传。而百姓之间异地通信,还是只能靠商人行旅托带。这个市场是现实存在的,邮寄系统可以占据。
  最重要的当然是运货,这才是徐平要成立邮寄部门的用意。现在有三司铺子,有各地公司之间的货物运送,仅仅靠着这些官方平时的业务,就足以养起一支邮寄队伍了。再加上民间的业务,平时他们说不定还能赢利呢。而到了战时或者天灾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现成的机制,大规模运送物资。人员不足可以从民间临时雇,甚至车、船、马骡都可以从民间雇,让运力迅速增大。关键是有了这样一个成熟的系统,一切有章可循,就避免了像以前那样,事情一来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没头苍蝇一样只是乱忙。
  总而言之,道路修好之后,再从仓储到运输,搭起一个架子来。这个架子平时可以养活自己,花费不多,而到了战时,可以迅速转变状态,把物资运到需要的地方去。因为雇员都是百姓,既不是官也不是兵,有事时招来,没事时遣散,跟禁军厢军有进无出不同。
  对于国家来说,关键是存在这样一个机制,哪怕只是一个架子搭在那里,真正要用的时候就有了凭借。没有这样一个机制,事情来了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有了路,再有这样一个机制,三司现在手里有钱,从内地向边境运送军粮物资的系统便就基本有了雏形。实际上为了应付战争,徐平是从硬件到软件,建立起了完整的战争预备方案。等到相关的规例完善起来,战事一起,把相关的方案激活就可以。
  把事情做到这一步,如果到时候还能够出乱子,徐平就真地无话可说。
  见陈尧佐不再说话,李迪问道:“三司若是如此做,那除了新立一个衙门之外,每年还要多花多少钱粮?这个邮寄的衙门,按着你前面说的,可是要遍布天下才可以,招雇的人为数不少。虽然现在钱粮不缺,但朝廷总不能养太多吃粮的人。”
  “回相公,邮寄衙门倒是花不了什么钱粮。下官算过,仅仅是替三司铺子运送货物所得,将将就能把人养起来了,再接一些民间杂活,就足够了。真正用钱的地方,是置办车船之类。这些总是缺不了,倒也没有什么。”


第313章 三司编敕
  李迪和赵祯面面相觑,都没有想到这次徐平这么执着。按照以前的性格,徐平很少坚定地反对别人,总是会想种种办法把人说服了再做。印象中例外的一次,还是河南府手里天量的飞票无法兑付,徐平无论如何不同意吕夷简用政治手段解决。近两年过去,回过头来看徐平的坚持是正确的,银行的设立让很多人明白了那样做的意义。
  这一次又是这样的固执,不管是谁有反对意见,徐平就是认准了党项会反,认准了西北的战事要打起来。不管别人说什么,徐平就是要用三司的力量,为他认为会发生的战事认真地做着准备。到了今天这一步,那就是弯弓搭弦,只等着一声令下箭射出去了。
  战事真地会起来吗?赵祯和李迪的心里也开始嘀咕。他们本来是赞同朝中绝大部分大臣的意见,认为党项元昊只是会闹一些小别扭,反是断然不敢反的。但看徐平的态度,再想一想徐平以前做的事情,真不敢再那样笃定了。
  本来徐平自作主张做了这么多事,虽然是在三司的权责范围之内,但不跟中书和皇帝预先请示,就生米煮成了熟饭,赵祯和李迪是可以责备徐平的。可李迪不想这样做,要是几个月后党项突然反了,他还怎么在宰相的位子上坐下去?
  吕夷简罢相,尽管是因为王曾用了兑子的办法,但他离去的时候还信心满满,认定过不了多久朝廷必须让他回来,事实却是现在离着宰相的位子越来越远。无他,当时跟他意见相左的徐平这段时间在三司做得太出色了,愈发突显出他当时的错误。
  这教训李迪可是记在心里呢,怎么会重复吕夷简的错误,李迪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好冲动的李迪了。乾兴年间丁谓当政,用小花招差点逼得他自杀,听人劝忍了下来,结果前几个月丁谓死在光州,他李迪却在朝里好好地做着宰相呢?
  世间事谁说得清?自己看不明白的,谨慎一点总是没有错的。
  赵祯的心里还是向着徐平,见再没有人提反对意见,对徐平道:“既是如此,三司之下便再设一个邮寄司。你列出规例,所需官吏员数,报到中书,别选官员去做。”
  徐平捧笏领旨,事情便就定了下来。至于这个邮寄司的级别,主官的任职资格,那不是急切间能够定下来的,后面再慢慢跟几个衙门慢慢掰扯就是。
  现在三司所管的事务繁多,属下的衙门数量也不少,特别是像营田务、蔗糖务和银行等等几个经济实体,体量已经太过庞大。现在徐平是三司使的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