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世富贵-第5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汉武帝独尊儒术,但对天命所归采用了阴阳家的一套,即五德终始。后来刘向父子又提出一套五行相生,便出现了闰朝。本来刘向父子的原意是把短暂的秦朝视为闰朝,但在后世,统观历史的时候,后人以汉族为中心的王朝更替观,就有人把元和清视作闰朝。但真正说起来,论传承的联绵不绝,宋和明相对于北方民族的传承更替,反而更像是闰朝。
  徐平前世的历史教育是在这两种思潮的夹击下进行的,于是一方面强调汉文明的绵延不绝,另一方面又格外吹捧鲜卑北魏一系传承。夹于这一传承中的宋和明两个朝代,被讥讽谩骂的最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总有一个以谁为主的问题,偏向了哪一面,便就会对历史形成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必然会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谈治国,谈理政,必须要以史为鉴。而以史为鉴,自然就有一个读史的态度,这种态度必然会表现在政治行为之中。
  与这个年代的读书人比较起来,徐平没有一定要把鲜卑传统拉进文化体系的包袱,自然也就另成了一派。这一派其实也是后面百十年的主流,因为与契丹一直和平,对党项的战事处于上风,文化心理已经变了。徐平这几年的大胜,不过提前了这个进程,而且大增加了新成长起来的读书人的信心。
  范仲淹在儒生们心中的地位比徐平高得多,但论起思想的前途,就是徐平占上风了。


第303章 我们如此做
  到了青冢之下已近黄昏,一轮红日卧在西边辽阔的草原上,散出万道霞光。
  耶律仁先和刘六符提前已经到了,停在青冢之下,一直心中忐忑,不敢下马。虽然数里之内没有人影,但他们知道,十里开外就有党项人的大军在游荡。那些亡了国的蛮子们可不讲规矩,一个不好从哪里冲出来,就生死难料。
  直到见到徐平的仪仗到来,两人才长出了一口气。纵然以前没接触过,但徐都护的名声一向不错,一言九鼎,说出来的话从来没有反悔。
  双方约定各带一千兵马,阵势排好,徐平和范仲淹催马上前,见耶律仁先和刘六符。
  叙礼毕,徐平道:“大王和学士远来辛苦,本该为你们接风,只是军阵之前,有些不方便,无礼莫怪。”
  耶律仁先拱手:“这里本是契丹境土,都护是客,我应该给都护接风才是。”
  徐平笑道:“今日天色已晚,我们各自安歇吧。明日一早,便在这青冢之下,两军之间设一军帐,我们详细议论。——大王,两军相争是为国,私下里就不必剑拔弩张了。徐某是个实诚人,有一说一,何必每句话都带机锋?有些无趣了,正事不必带到私下里来了。”
  说完,拱手作别,与范仲淹一起拨马而回。
  耶律仁先看着两人的背影,恨恨地道:“打什么机锋?难不成几个月前,这里不是本国的境土?说得再是好听,也无非是借着几十万大军以势压人罢了!”
  刘六符低声道:“几十万大军是不能够摆出来说的,不然又何必来谈?大王,两国之间利益纠葛,不只是战阵胜负,使节之间锋利害也非小可!”
  “我明白,学士说得对!”耶律仁先点头。道理是明白,但这口气实在难以咽下。契丹与大宋打了无数交道,这还是第一次处于下风,被对方用武力威胁。
  回到营帐,徐平对范仲淹道:“夜长难以入梦,经略,我们再一起仔细想一想,还有哪些是先前没有想到的。此次见契丹使节,一切必须本于景德时澶州誓约!”
  范仲淹点头,两人各自下马回帐略作收拾,一起回到帅帐。
  帅帐里,徐平已经吩咐备下酒菜,点起灯来。旁边,挂着用大字誊录的《誓约》。
  这两三百字的《誓约》,便是宋和契丹和平数十年的根本。这不是一张废纸,要破坏《誓约》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有获得的利益远大于付出的代价,才会把这张纸不当一回事,现在显然还没有到时候。不管是对于宋朝,还是对于契丹,时机都不成熟。
  《誓约》的内容主要有三:一是宋每年助契丹军旅之费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二是澶州战后地盘一切如旧,即回到战前状态;三是各守疆界,不得交侵。
  此次谈判最关键的显然是第三条,即宋有没有侵契丹的疆界。徐平是不认的,自己是从党项人手里接收的地盘,党项人没有攻丰州,自己就宁愿放着一座空城在那里,也不出兵去攻。说到底,《澶州誓约》约束的是宋和契丹的边界,管不到跟党项的边界来。至于把党项算成大宋地盘,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契丹比大宋更早承认了党项的独立,这本就是契丹对不起大宋的地方。至于三十万两匹绢银的岁币,因为在《誓约》中用的名义是军旅之费,这次打过,军旅之费也要重新算过了。
  原则是这个原则,但两国谈判不是流氓讲数,很多话不能讲得很直白,不然纵然达到效果也会遗后人笑。来此之前,徐平和范仲淹已经商量过多次,今夜只是查遗被缺罢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入宦海,这句话徐平讲了无数次。潜移默化之下,开始影响到了朝廷中的官员。事情做计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进行演习,事后进行总结,已经成了很多官员的习惯。范仲淹是慢慢接受这一点的,不只是在军事上开始接受徐平的思想和做法,在具体做事的程序上也在改变。
  两人多次商讨,既是在对明日的谈判做计划,也是在进行演习。有人出主意,另一个人便从对方的立场进行讨论,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数次讨论。
  夜已经深了,徐平和范仲淹再次确认了两人的想法,饮了一杯酒,各自坐在帐里闭目沉思。仗打到现在,要把得到的利益固定下来,明天的谈判和接下来的战事一样重要。
  沉思了一会,徐平起身,走到帐外,默默看着月光下高大的青冢。
  一个人的功业是要由后人评说的,好与坏,功与过,自己只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评判者。随着党项的灭亡,西北出现了新局面,从河西到西域再无强敌。在东面与契丹对峙的同时,宋朝有了一个向西开拓,再次像汉唐一样控制西域的机会。
  朝中没有人能够抵抗住这个诱惑,从皇帝赵祯,到众大臣,目光实际上都盯在了河西数郡上。迫不及待地要与契丹定下边界,便就是为了集中全力向西开拓。
  后人对自己功业的评说,对徐平等大臣来说是谥号,对赵祯来说就是庙号。什么样的谥号和庙号好?《谥书》当然分了三六九等,不过自汉朝建立这套系统已经千年,谥号和庙号已经与人挂钩。曾经那些伟大的帝王用过的庙号,对于皇帝来说就是好庙号,大臣的谥号也是一样的道理。《谥书》只是一个原则,真正的美谥其实来自于前人,来自于自己的功业可以与前人相比,从而得到了同样的美谥。
  两汉数百年,得到庙号的皇帝不过了了数人而已。刘邦的汉太祖,文帝的汉太宗,后世已经成了开国和继位者的专属,即祖有功而宗有德,以功德立国,后面的皇帝就不能再想了。其他的美谥,无非是汉武帝的世宗,汉宣帝的中宗,再加上光武帝的世祖和照烈帝的烈祖而已。赵祯对这一套熟悉无比,没有机会他不敢想,现在机会来了,他当然也要搏一个美谥留给自己。开拓西域成功,就可以勉强当得起一个中宗,如果能够收复幽燕,当个世宗就名实相符了。至于历史上得到的仁宗,因为后主刘禅被人追谥的就是仁宗,显然不是一个美谥。人到了一个地步,对于功业的渴望,会超越一切。
  眼前的这座青冢,便是在汉宣帝东征西讨,降匈奴、破西羌,囊括西域之后,帝国无法再延续其辉煌,而只能派一个弱女子去和亲。而且让王昭君一世留在北地,从胡俗,终身没有再返中原。国力强盛起来,去压服四夷或许并不困难,但能够延续这种辉煌,最大程度地解决掉子孙后世的隐患,才是最艰难的。
  在这个年代,人们对汉朝功业的向往是徐平前世所无法想象的,或许那个时候欧洲人对罗马的感情才勉强可比吧。不只是在宋朝如此,契丹也是同样如此。契丹两姓,后族萧姓便就是追慕汉丞相萧何,而耶律氏的汉姓则是刘,取的是汉朝国姓。
  这座青冢让徐平生出无限感慨,便是因为这个弱女子和亲胡地,是西汉强盛与衰落分界的一个象征。自己或许能帮着赵祯实现超越汉武帝的功业,甚至在文治上还可超越,但能够坚持多久呢?总不能靠着过几十年出个中宗,百年数百年出个世祖、烈祖吧。更何况最后一个烈祖还失败了,一生最辉煌的时候便是偏安一隅。
  从自己所知道的千年历史中挑一套制度出来,套到这个时代的头上显然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种做法要是有用,他前世数百个国家,有着成套的制度可以学习,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参考,做出点名堂来的国家有几个?大多数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只有那些没有办法的弱者,才不得不去邯郸学步。真正能够搞出名堂来的,无不是从别人那里学一些,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制一些,最后自成一番天地。他的前世如此,这个世界依然是如此,未来永远是未知的。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由无数细节最终催生而成,同样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就不会在另一个地方上演一模一样的事情。历史上的英国出现了“羊吃人”,出现了大宪章,那么在宋朝便就绝对不会出现。美国出现了大庄园和工商业的对立,出现了南北战争,在宋朝就绝对不会有。法国发生了大革命,宋朝同样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沙俄出现了彼德大帝的改良,最终形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国家,宋朝便就不会如此。同样的条件之下,面对同样的困难,在不同的地方必然会催生出不同的事件,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认识。简单类比,就犯了机械主义的错误。具体的历史事件,对徐平其实没有多少参考作用,有价值的是前世所学中,对这些事件发生原因的解析。
  徐平不是神仙,他无法留给后世一套可保千年太平的规矩,那只能由这个世界的无数人一起努力才可以做到。他不知道什么一定是对的,但他知道跟前世所学的其他国家一模一样必然是错的。自己的路,终究是要靠这个年代的人自己走出来。
  徐平所能够提供的,是做事的基本原则,解决事情的办法。并把自己所知道的,经过了千年时间验证的那些知识形成文化与制度,一直延续下去。
  告诉这个年代的人什么是资本主义,要去组织议会,诸此种种,远不如让他们形成事前计划,事后总结,尽量进行各种演习有用。因为那些知识,对于这片土地,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可能没有半点用处。
  人不是神仙,哪怕是从千年之后而来,也无法知道千年之后是个什么样子。你千年前的事实是那个样子,只不过是因为很长时间主角是别人,自己做了主角必然是另一个面目。
  百年之后,自己要由别人上谥号,会是什么呢?说穿了,跟皇帝的庙号去向那几位伟大帝王的庙号上套一个道理,自己当然会被向前世的文官武将上面去套。作为武将,无非是卫霍之功,作为文臣,就是萧何陈平。文武全才,那就只能是张良和诸葛亮了。
  徐平不知道自己最后会是什么,只希望不会超出这几个人的范围之外。


第304章 那便来战!
  清晨的风带着凉意,扑在脸上让人猛一个激灵。东方一轮红日初升,散发着万道霞光扫在阴山之下,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
  远处有看不清的野兽在奔跑,偶尔好像还有野马的影子。牧草早已枯黄,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一声雁唳划破长空,震碎了这大山下,草原上的宁静。
  徐平迎着东方初升的太阳,对走过来的范仲淹道:“经略歇息得可好?天色已明,我们这便就前去会一会契丹的两位使节。天时已到,大军不能在这里干等下去。”
  范仲看了看四周,点了点头:“发的党项储粮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后面的粮草需要千里转运,一直等在这里确实不是办法。现在是九月,无论如何年前战事都要结束了。”
  “是啊,这样等下去怎么行?是打是和,痛痛快快地来一场!”
  徐平一边说着,一边翻身上马,与范仲淹一起直向东去。
  青冢之下新设了一座军帐,便就是双方的谈判之所,这里正在丰州和云内州的中间之地。其实按照以前的规矩,是不用如此做的,都是这边派使臣到对面,谈过之后对面再派使臣过来,靠中间人传话往复多次,真正的主事者极少见面。这次是徐平提出来,双方带同样的兵力,两阵相对,在中间设帐谈判。有话赶紧说清楚,该打就打,该撤就撤。
  到了帐前,徐平和范仲淹一起下马,与对面的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叙礼毕,一起进帐。
  进了军帐之后,按照各自驻军方位,徐平和范仲淹在西,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在东,双方就座。契丹是以东向为尊,汉人的规矩是南向为尊,客座东位高于西位。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坐下之后,对这个安排非常满意,在位子上已经压了宋朝一头。
  两边各带五个随从,上了酒肉之后,便就分立帐外,非传唤不得入帐。帐内四人不带刀剑,免得一时起了争吵,失手打起来无法收拾。
  耶律仁先此时是契丹的行宫都部署,刘六符是翰林学士,身份与徐平和范仲淹相差不多。此次的谈判,最少表现出来的,是平等势力之间的商谈。
  随从出去之后,耶律仁先抢先抓起案上酒杯,道:“此地本是契丹境土,某为主人,都护为客,且饮一杯!”
  徐平笑道:“这里是中间之地,无所谓主客。今日的酒是我带来,肉是大王带来,也没什么谁请谁。好了,饮过这一杯酒,我们便议正事。早谈完了,大家再痛痛快喝两杯!”
  说完,与范仲一起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耶律仁先和刘六符一样饮了酒,放下酒杯,有些悻悻然。
  刘六符道:“都护,我们都是奉朝廷之命前来,自当忠心王事,这便议事!”
  徐平点头,把酒杯拨到一边道:“讲实话,本朝认为现在依着各军所占,就此划分境土甚是允当。我们坐的这里,便就为边境所在。千年前明妃远嫁,本是汉人,却去大漠,一身而担两国。边界设在这里,遥想千年前明妃和亲之功,以示两国之好,岂不善哉?”
  听了这话,耶律仁先涨红了脸,就要站起身来理论。刘六符在下边轻拉他衣袖,让他重新落座,对徐平道:“都护,这里本是丰州之地,自然就是是契丹境土。四十年前两国有誓约,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都护要把边境设在这里,明摆着是要侵我疆土,这是背盟!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此誓约当年曾告天地神祇,违者不详!都护为贪功,要让宋国受天谴吗?!”
  “侵你疆土吗?学士这样说就强此夺理了。自数年前我带军伐党项不臣,一路从秦州打到这里,从来没有与契丹人交过战,更加没有夺过契丹一寸土地。党项兵败后,听说本族在契丹治下倍受压迫,饥寒难以渡日。特别是在屈烈带本部离开契丹治下时,西南面招讨司出兵截杀,悍然进入以前党项土地。党项人不愤本族被你们当作猪狗,一时性起,诛杀西南面招讨使萧普达等人。此事萧普达侵党项之地在先,党项人愤起反击在后,之所以占住这些州军,是党项人不想其部族再受你们荼毒,可与我无关。”
  徐平这番话说出来,耶律仁先一时愣在那里,竟然想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本来是宋和契丹在谈,怎么又牵扯进已经破亡的党项来?不由转头看刘六符。
  刘六符沉声道:“萧普达并未进党项之地,他身亡的地方,本是东胜州之地!”
  徐平摇头:“不对,我问得清楚,那里是党项之地。胜州本就是党项地盘,是契丹征伐之后从党项人手里抢下来的。当年战后,废弃河左岸旧城,设新东胜州,胜州旧地自然还是党项的。这一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士浑赖不得!”
  刘六符道:“那里确实不清不楚,即使党项人觉得是他们旧土,那也是党项的事。可如今占住东胜州和云内州的,是都护兵马!前来划界的,也是都护!”
  “这是自然!党项不臣,已被平灭,其民自然复为朝廷之民,其土地自然是朝廷境土。”
  耶律仁先实在忍不住,手按案几,沉声道:“可这里以前是本国之境,现在驻的是你宋国的兵马!你说没有侵我境土,本国的境土上怎么会有宋国的兵马!”
  徐平看了看范仲淹,又看了看刘六符,最后对耶律仁先道:“多稀奇啊,因为你的土地被党项占了,党项被我平灭了,土地自然就是本朝的土地了。你们应该谢谢我,党项大军本是要直下云州的,是我死死劝住,才让他们在丰州城前停了下来。如若不然,我们就不是在这里交谈,而是要到德州去谈了!”
  刘六符伸手拉住耶律仁先,对徐平道:“两国交好,都护,即使你们占了党项人侵我们的土地,也应该还回来,才显兄弟之义。”
  徐平摇头:“誓约上面没有这样写,自然就不该这么做。遇到这种事,契丹占了我们的州县,你们也不会还是不是?学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若是本朝平叛,占住宋国的州县,是一定要还的!兄弟之国,自该如此!”只要徐平还要讲道理,刘六符就觉得可以谈,说不定就能在这帐里把两州重新要回来。
  徐平看着刘六符,缓缓摇了摇头,问道:“范经略,你带兵入唐龙镇,斩杀大宋叛臣来守顺,可有契丹兵马在那里?”
  范仲淹拱手:“回都护,有契丹兵马约千人!”
  “他们可曾助你诛杀来守顺!”
  范仲淹朗声道:“没有!契丹兵马助来守顺为乱,说是那里已是契丹州县。我曾经在城下百般劝说,契丹守将死不改口,说契丹人占住的地方,就是契丹土地!人证物证,以及当初这些人的供状,我都带在这里!”
  徐平看着刘六符眼睛,一字一句地问道:“学士,你不会说唐龙镇本不是大宋疆土吧?”
  刘六符额头冒汗,唐龙镇出事之后,宋朝只交涉过一两次,从此便就不再提起。直到范仲淹统鄜延路大军重新攻占那里,都再没跟契丹交涉过。当时俘获的契丹将士,大宋没跟没送回契丹,契丹因为心虚,也没有再问。刘六符一直觉得这是隐患,先前存着侥幸心理,现在才知道宋朝早已经拿这把柄放在这里。
  叹了口气,刘六符道:“言从心,我不能说谎话,唐龙镇确实本是宋土。”
  “那按照兄弟之义,契丹兵马在那里,是不是该诛杀来守顺,把土地还给我们?”
  耶律仁先愤然道:“凭什么?那里是来氏世守之地,他们愿意把土地献给本国,我们收了就是!你情我愿,哪里做错了什么?”
  徐平点头:“你觉得没错,可以,现在我的大军占住这两州,你又觉得如何?”
  刘六符忙道:“都护,唐龙镇我们做错,自该受罚。千多将士没于范经略之手,可以任由你们处置。我们错了一次,贵国何必再错?”
  徐平道:“学士,兄弟之国,可不是父子之国啊,没有你错我不错的道理啊。你们错一次,我们错一次,就此揭过天公地道。——当然,如果你们觉得在唐龙镇没有错,那么我的大军占住东胜州和云内州也便没有错。道理是你的道理,大宋为兄,让你一次!”
  刘六符道:“都护此言何义?”
  “若是你们觉得没错,你占唐龙镇,我占东胜、云内两州,不违誓约,则以后再发生这种事,就不要谁说谁背盟了。若是觉得错了,那便你们错一次,大宋错一次,大家一人一次互不吃亏,就此揭过。我大宋为兄,对与错,让你说!”
  耶律仁先道:“可现在唐龙镇依然是宋军把守,你们把东胜、云内两州让出来才是!”
  徐平冷笑,指着范仲淹道:“唐龙镇是范经略带兵攻下来的,难道是你们让出来的吗?”
  “好,我们带兵攻下东胜和云内两州,便就此揭过!”
  徐平两手一摊:“既如此,那便来战!”


第305章 他们怎么来攻?
  离开青冢的时候,太阳高挂,离着天黑还早。
  走出十里之外,谭虎长出了一口气:“谢天谢地,现在算是平安了!”
  徐平道:“怎么,你难道怕我们在帐里打斗,拼杀起来?”
  “现在大军对峙,两国剑拔弩张,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帐里只有四人,都护和经略都是文臣,若是那个番人一时性起,打斗起来只怕要吃亏!”
  徐平大笑:“我自出仕不久便就统兵,马上弯得了弓,步战持得了戟,耶律仁先要动手未必就奈何得了我!而那位刘学士,铁定是不如范经略了!”
  范仲淹一起笑,最后道:“不过适才在军帐里,担心还是有的。现在契丹不利,谁知道会不会兵行险着,在兵马里藏些死士,取我们的性命。不过都护说得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