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扫明-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看得起自己这帮草头兵的。
来的这帮人互相换了个颜色,将手悄悄伸到腰后,正要准备发难,但这个时候最开始那人朝他们微微摇头,自己走到前面,笑吟吟的道:
“敢问百总大人贵姓?”
百总双手环胸靠在城墙上,也想不明白对方这话是什么意思,只是随意的道:
“姓就没必要告诉你了,军中都叫我秃子,你就跟着叫吧!”
“好。”那人点点头,能明白对方是有些忌惮,凑到他耳边低声说了些什么,秃子听到后顿时睁大了眼睛。
“你说的可是真的?”
“千真万确,事成之后,你七我三。”
秃子来回的搓手,往前跑几步左右看了看,发现并没有什么人,这才是咬牙道:
“好,弟兄们,开城门!”
“可。。。百总,没有千总大人的命令,擅自开城可是死罪啊。”听了这道命令,城下的官兵第一时间就是有些傻眼,犹豫着并没有直接开城。
这个时候,秃子上前狠狠的敲了他一下,声音都有些打突突:
“你问这么多干什么,只管开城!”
见到秃子指挥官兵用力去拉闸,来的这些人再次换了个眼色,忽然间毫无征兆的冲上去,红刀子进,白刀子出,没多久城下官兵横七竖八的倒成一片。
“秃子,出什么事了?”
听到城下的声音,千总顾不得再去和这参将墨迹,立刻趴在城墙上往下喊,要搞清楚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可这个时候,那参将狠狠一笑,忽然从腰间出一根细绳,从后面勒住他的脖子。
“你。。。呃。。。”
千总挣扎了几下就没了动静,这参将脱下头盔,原来是忻城伯赵之龙蓄养的私丁,随他上来的不少人拿着刀兵立即控制了局面。
千总和几个百总都被控制住,挣扎了几下就被推下城,周围的官兵大部分反应迟钝,过了不久才想起来拔刀,但那个时候已经被人死死按住。
其实说反应迟钝,有不少眼尖的人反应挺快,立马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却并没有当这个出头鸟。
这参将拿起火把,在城上有规律的摇晃几下,看见远方陡然升起的大片火光,这才放心的回头大声道:
“城门已经开了,山东大军就在城下,这可是二十万山东战兵!怎么,你们中有谁想出去试一试人家的刀锋不锋利,想看看人家是不能能一个打五个!?”
“想的就站出来,不然把兵器都扔了!”
听到这话,几个把总互相看了看,直接把手中刀枪扔到地上。
这话算是喊道不少人心里去了,无论南京城内的文官武将还有勋戚们怎么去想,在这些最底层军兵的眼中,为了自己身家性命,这种必输的战斗委实打不得。
本来他们担忧的是对方会在城中掀起大乱,会屠杀他们的妻子儿子,但来的是安东候麾下山东军,就没有这个忌惮了。
这支军队进驻的地方,目前传出来的只是趋于安定,还有那个风传各地,能让老百姓回乡种地的聚耕政策,很多人对此都有些期待。
顺便说一句,这支军队军纪异常严明,从来没有进城后开展劫掠的事情,与左军那些官军有根本上的区别。
况且,在这些底层人的印象中,山东军几乎是无往不利。
既然能悄无声息的打到南京城下,那一定是有很强的实力,想必此时李自成已经被击败,江北或许也跟着失陷,没准鞑子都被击溃了,不然怎么可能发展到这种地步。
追根究底,南京城的士气本就不高。
兵部尚书史可法那所谓的整顿,其实也是治标不治本,样子上说得过去就行了。
王争重新整改京营的时候,发现就连最基本的老弱都没能裁撤干净,可想而知,史可法主持的整顿是个什么样子。
山东军来到城下有接近一日一夜了,展露出来的实力让人心惊胆颤,在城内大户们沉浸在繁华假象的时候,外城这些冒死守卫的兵士已经逐渐涣散下来。
对方是天下第一强军,传言中从未有过任何败绩,到辽东可以击败鞑虏,在登州的时候可以驱逐倭寇,进剿中原又能击溃如日中天的李自成。
很明显,这样一支对百姓秋毫无犯,纪律严明的强军才能给普通老百姓希望的曙光。
对于很多城防官兵而言,不断耳闻山东军如何如何大捷,和亲身体验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又是截然不同。
看着不远处十几门黑洞洞的神威大将军炮,六门七磅炮,数不清的重型佛朗机,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军阵,武装到牙齿的兵将,还有那甚至可以正面和满清抗衡的骑兵。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些兵士的军心下降到了极点。
事实证明,这种局面根本不是魏国公徐宏基一个人能控制住的,若有史可法的配合,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说起来有些运气使然,兵部尚书史可法和户部尚书钱谦益等东林集团的文官大员,也就是历史上南明朝廷的一帮重臣,眼下依然信奉天下太平,只对自己和党派的利益感兴趣。
同历史上高杰死在睢州后拒绝高杰之子认父的行为如出一辙,史可法不是看不到那么做的好处,但出于各种私人因素,他还是哆哆嗦嗦的抛掉了历史留给大明王朝的最后机会,丢失了守卫南京的最好时机。
外城夹岗南门打开后不久,一直寂静如常的郊外忽然出现漫山遍野的火光,山东军兵士趁着夜色,就像一股海潮,迅速而猛烈的冲进南京城。
与此同时,栅栏门、江东门、驯象门、安德门等南京外城十几座城门相继被官兵和有识之士打开,王争终于如愿以偿走进这座巨城。
从南京城门打开的那一刻起,历史将畏首畏尾的崇祯皇帝和史可法一干人等拒之门外,将王争、李自成还有多尔衮等人揽入自己的怀中。
对于王争来说,这不仅仅是得到了进取江南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从此以后,自己总算有了争取天下的资本。
多年以来的努力,终究没有付诸东流。
第五百零七章:悔不当初
南京城,尚书府。
此刻的南京城,早已满是狼藉,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商户士绅,要么是紧闭大门,怀着微弱的希望躲在家中,要么就是趁乱出逃,祸乱南京。
尚书府也不例外,原本有序的仆人和侍女们却在匆匆来往,仔细一看,许多人都卷着大包小包,里面装上各种能拿动的珍宝和金银,夺门而出。
“史尚书,事已不可为,徐宏基怕是已经逃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是啊尚书,快撤吧,从水城去扬州!”
不少文官都在苦心劝导史可法,想让他一同前往江面,可在政事上向来犹豫不决的史可法,这时候却异常坚定。
只见他挥袖打掉其他人的手,决然道:
“南京城破,身为兵部尚书,怎可弃城而逃!?”说到这里,史可法扫视周围一眼,疾走几步向前,拿起宝剑跳到大厅中,扯起脖子喊道:
“何人敢与本尚书迎战逆贼?”
听了这话,后面的文官个个嗤之以鼻,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镇守刘太监和魏国公徐宏基前不久商议对策的时候就该这么做了。
现在可好,内城外城都被攻破,山东二十万大军进城,城内已经是一片乱象,这个时候倒起劲了想要为国身死。
说一千道一万,你想死,咱们可没那个心!
史可法忽悠着一班文吏和仆人跟着他誓死抗争,看起来在这些底层人的眼中,算是颇受爱戴,但他身后尚书府里的文官们互相对视一眼,头也不回的加入逃跑者行列中。
这些人并没有多说,看那意思,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中。
“彭——”
史可法带着人刚走了几步,忽然间听到一声巨响,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后退几步,紧跟着就听到门外密集而沉重的脚步声。
一名身披深红色衣甲,腰间配有腿裙的山东军战将走进门,蹬着虎目四下环视一眼,此人却是四大战将之一的董有银,只听他大声喊道:
“安东候军令,尚书府中人不可出门一步,违者斩!”
“放肆,逆贼!”史可法提着宝剑上前,喊着挥出一剑。
别看董有银人高马大,但委实灵活,十分轻松的侧身躲过这一剑,紧跟着毫不犹豫的抬脚就踹。
哐啷一声,史可法面朝下扑倒,手中的宝剑也掉落在地上,这一切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周围的文吏和仆人们都还没做出反应。
这个时候,董有银把手中钢刀抽出一半,露出冷冽的寒光,沉声道:
“来人,给俺绑了!”
“你敢,贼厮,你怎么敢!!?”史可法不断挣扎,但是那几个山东军战兵如狼似虎的按住他,根本动弹不得,很快就只剩下个嘴还能痛骂。
董有银走进尚书府四下环视一眼,心道还真是装饰豪华,比自己家好多了,他朝那些跟着史可法走出来的文吏和仆人们看一眼,淡淡道:
“不想死的,就回去好生待着!”
“快跑,快跑。。。。。。”
这些人看对方眼中不加掩饰的杀意,当时就吓得腿软,方才提起来那丁点的效死之意立刻化为乌有,忙不迭的跑回正堂。
。。。。。。
同一时间,刘府,南直隶镇守太监刘福在正厅不断徘徊,每隔一会就有个小太监跑进来禀报战况。
听到后,刘福都会派人再去查探,自己在正厅来回搓手嘀咕着什么。
看起来,他倒是比史可法更加关心抵抗山东军入城之事。
“刘大人!”门外传来一道声音,但听起来不像是小太监,刘福抬眼看过去,见到竟然是魏国公徐宏基,连忙迎上去问道:
“魏国公,什么风儿把你给吹来了?”
徐宏基满脸急促,带着十几个家丁,风风火火的走进来,朝他说道:
“刘大人,城已经破了,山东贼军已经攻进来,本公看见有一队人马朝尚书府和贡院去了,咱们还是出城朝南去搬救兵!”
徐宏基的想法很好,他和刘福一个是南直隶镇守太监,一个是江南勋戚之首,只要能逃出去,在江南肯定能立刻拉出官军回防。
不过刘福还有些犹豫,事情真能这么简单吗,山东军可是二十万人马,就算跑出去又能走多远。
他在南直隶干了这么多年镇守太监,宅子和家财都在南京城,压根就没想到这太平的天底下,会有什么人打到南京来。
可以说镇守太监刘福的一切,都压在南京城里,能下决心助战自然有这个原因。
“此次山东贼军来势迅猛,与奇袭赫图阿拉那次如出一辙,城内官军大部分都已经成了叛军,这种时候犹豫不得,刘大人!”
“好好好,咱家,咱家明白了。。。”
刘福心里早就明白,虽然慌慌张张的和徐宏基往外赶,但他怎么能忍心放下这南京城的一切,心中依然在摇摆不定。
走了没几步,刘福忽然停住脚步,朝一个亲信换了个眼色,看亲信从后门跑出去,他这才看着徐宏基,恶狠狠道:
“来人,把这厮给咱家抓起来!”
一下子,刘福内外的太监和仆人把徐宏基一行人团团围住,徐宏基满脸的不明白,怒声道:
“刘公公,你——?”
“魏国公,你能放得下这南京城中的一切,咱家可做不到!”说到这里,刘福走回正厅取了一宅乌龙茶,小酌一口才继续道:
“咱家这个镇守太监对王争还是有用的,您这个魏国公的身份,对安东候更是有大用,所以也只能借你这魏国公的名头,来搏一搏了。”
徐宏基冷笑连连,狠狠朝他啐了一口,道:
“本公英明一世,未想却在如今栽倒你这个小人的手里,难道你就觉得王争能放过你?”
“当然不会!”
刘福斩钉截铁,将茶杯扔到地上,说道:
“王争不会放过咱家,但他不会要了咱家的命,最多不过是个不问世事,颐养天年罢了。”
“你可就不同了,魏国公,他会先杀了你!”
说着,刘福也是满脸的不得已,继续道:
“魏国公,要恨,你就恨史可法和钱谦益这些文人,要恨你就恨赵之龙这些吃里扒外的勋戚,咱家当初可是全力支持你守城,太监里面,还没有出一个叛逆。”
“您觉着,给山东军开城的就只是忻城伯自己个儿?没有多人的共同反叛,这外城怎么会十几道城门一起打开,赵之龙还没有那么大能耐?”
徐宏基忽然想起赵之龙和其他勋戚对派私丁助战不断推诿的事情,当时他还没有多想,现在一看,似乎是早有预谋。
这个时候,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黄阳走进来,先是恭敬的朝徐宏基作了个揖,才是说道:
“魏国公,侯爷请您去皇城!”
第五百零八章:传庭死,而明亡矣
通常意义上来说的南京城,只是留存到现代的皇城和宫城,但是山东军攻进南京时,南京城却有里外四道城墙。
首先,就是赵之龙和其他勋戚打开的外郭城,仅仅外郭城就有十八道城门,敌楼数百,垛口数千,俨然一座浩大的工程。
外郭城之内,又有内城、皇城和宫城,南京在京营抽调两万人马出去之后,仅剩下不到五万的驻防兵力却要守备这样一座巨城,可以料想会是个什么局面。
洪武皇帝朱元璋本想定都在祖籍凤阳,但经过不断商议,还是决定将凤阳撤除,修建皇城定都于南京,但后来永乐帝迁都北京,南京皇城起初只是留有京营驻防。
后来南都京营不断裁撤改换,万历年间人数是最多的时候,那也不过五万余人,到了崇祯末年,更是只剩下不到四万人。
皇城起初用于皇帝和皇子们前来江南的行宫,后来逐渐荒废,满地枯叶,落霞余晖,和北京紫禁城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南京城的修建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钟山的西南麓新筑皇城和改筑南唐以来的金陵旧城;第二阶段是自旧城的西北端沿外秦淮河向北筑新城墙直到龙江关(今下关);第三阶段是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玄武湖旁城墙和各主要街道;第四阶段就是建造外郭城。
当今天下,若北京是政治和权利的中心,南京则是文化和商贸等的主要集中地。
更何况,大明朝南北两京制,一个是战略位置,一个是经济位置,哪个都十分重要,南京城拥有和北京一模一样的朝廷系统,这也是令很多北直隶人不安的原因。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等等很多冠绝天下的称号,都是在说这座有着近七千年文明史的城市。
。。。。。。
崇祯十六年七月十四日,这一天注定与众不同,注定要被历史所铭记。
一个半月之前,安东候王争率领山东二十万大军在徐州城誓师南下,连克凤阳、滁州、西江口、大胜关等地,挺进南京。
经过了一个半月紧锣密鼓的征战,山东军控制的地区足足扩增了几倍,势力大增,山东、河南、南直隶,无数个地方都已经飘荡着“王”字黄龙大旗。
在王争攻克南京的几天后,李自成占领西安。
三边总督孙传庭在河南惨败之后,立即率残部据守潼关,听闻李自成“暂避山东锋芒,转向入陕”的策略后,积极部署各路官军迎战,想要凭借雄关地利阻止义军进入陕西。
想来,孙传庭很明白进取陕西对李自成的重要性,但当时退据潼关的官军残部仅有兵员四万,而且已是惊弓之鸟,根本没有多大的战斗力。
李自成在官军喘息未定之时,亲率主力开始了歼灭孙传庭余部进兵陕西的战役。
此战之前,顺军内部和山东军一样,做了详细的计划,但是他们并没有规定撤退路线,看起来十分自信。
按照顺军的部署,李自成自己统率义军主力,由襄阳西攻潼关,然后向西安挺进,同时派权将军贺锦统率白鸣鹤、刘体纯、蓝应诚等制将军,带领右营十万兵马作为偏师,从河南邓县地区出发,取道陕西商洛地区,同主力会师西安。
七月初,顺军主力接近潼关。
孙传庭令总兵白广恩部扎营于关城外通洛川,总兵高杰部扎营于南门外西山头,自己则驱使城中壮年男子守城,形成三角共守之势以图抗击,并且接连向朝廷告急。
初六日,顺军自陶家庄进抵官坡。
白广恩闻讯惊吓异常,率部不战而走,慌忙向西逃窜,高杰由于和李自成有死仇,奋力抵挡一阵,终因为各路官军皆溃,抵敌不住,也望风而溃。
由于官军士卒的家人都居住在关城里面,士卒们争先恐后地逃进关城“保妻孥夺门出”,有的士兵和将帅急于入城,甚至无视孙传庭的督令,用刀劈开南水关栅栏。
顺军捡了个大便宜,尾随而进,趁势占领潼关,孙传庭和监军副使乔元柱在混乱中督兵力战而亡。
此役之后,潼关告破,孙传庭以及明廷在中原地区最后的五省精锐全军覆没,崇祯皇帝失去仰赖剿贼的最后底牌,整个陕西门户大开,李自成在中原彻底打开局面。
当时恰好传来山东军抵达滁州的消息,李自成怒不可泄,留马世耀镇守潼关,自己则统兵马不停蹄的继续前进。
顺军主力到达渭南时,山东军已从滁州南下,时任知县杨暄“籍子弟乘城固守”,在城上喝骂李自成乃是逆贼,然天有不测风云,举人王命诰开门迎接顺军入城。
初十日,李过率前锋攻克临潼,次日李自成率大军抵达西安城下。
这个时候,明廷在陕西官军的精锐已被歼灭,就连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都战死在潼关,所以西安城中的情况就和南京如出一辙,守御力量十分薄弱,显得杯水车薪。
当时守备西安的主力还不是本地驻军,是本地官员好说歹说才留下来途经西安的五千名四川兵,算是客军。
客军入城,一向是没有任何约束的办法,就像引狼入室,都是乱象开始的时候,不过这也属于从拆东墙补西墙,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由于天气比较寒冷,川兵没有御寒的衣物,本地的知府担忧客军会因此作乱,劫掠西安城,所以联合前去秦王府,想让朱存枢拿出点银钱给士兵置棉衣,借以鼓起士气。
说起来李自成和王争遇到的情况有些相似,顺军几十万大军由于没有重械,所以在西安久攻不下,损失惨重。
山东军一路望风披靡,最后因为南京城太过坚硬,重炮难以轰开,一时进退两难。
王争和李自成处理的办法也十分相似,都是从内部下手。
南京城内史可法不协助守城,给了山东军各个击破的机会,最后造成诸多勋戚为了自家利益开门投降,李自成则是间接受到秦王朱存枢的帮助。
秦王朱存枢言辞拒绝了知府和各级西安官员的要求,并且下令封闭秦王府,对守城之事不闻不问。
尽管知府和官员们恳请宽限些时日,但协防西安的川兵头子王根子大为不满,并不买账。
川兵作为守备西安的主力,连日和顺军作战,最后没有任何好处,就连最基本的后勤补给都没能满足,兵士们饭吃不饱,衣裳穿不暖,还要为城中的勋戚冒死守城,这根本说不过去。
所以说,王根子投降不过是代表了大多数官兵的想法,就算没有王根子,也会有李根子,赵根子。
当天夜里,川兵大开东门迎接顺军进城,投降成为顺军的一员。
七月十七日,就在山东军进入南京后的三天,李自成率顺军主力占领古都西安,活捉秦王朱存枢,威名大振。
陕西巡抚冯师孔还有知府黄炯被杀,布政使陆之祺等人投降,李自成进城后采纳宋献策的意见,立刻下令:
“不得妄杀一人,误者将吏偿其命”。
由贺锦等人统率的义军右营,从河南南阳地区出发后,于七月十二日进抵陕西商州,十五日攻克该城。
七月十九日,贺锦率部占领洛南县,二十日同李自成会师于西安。
第五百零九章:崇德已去,建元顺治
天下大势,瞬息万变。
王争拿下南京仅仅三日后,李自成率顺军攻占西安,迅速枝开叶散,同时间的关外,一样不平静。
崇祯十七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并未立有太子,八旗立即开始内部相争,各王公大臣和贝勒,纷纷寻找值得自己效力的新主子。
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也是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
更何况他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的硕讬素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在新君一事上根本没有什么发言权。
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依然能左右事态的发展,这是多尔衮和豪格都需要争取到的力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