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扫明-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宁海州城现在也是有了自己的气象,半年以来,外城扩建了一圈,入籍的军民多了几倍,一些只有济宁等大城市才有的节目这里也有了,最近也是难得日日不宵禁的日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新春。

    不管大城小镇,都是彻夜不眠,色彩斑斓的灯火群争斗艳,各种庙会节目数不胜数。

    红娘子这天也不只是怎么了,兴奋的来找王争,说是让他领着去看灯会。

    现在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均田免赋的事情已经稳步实施,宁海本地几大家士绅都没说话,其余的也就翻不起什么风浪,安稳的很。

    王争笑了笑,正要起身答应的时候,却是从外面气喘吁吁的跑进来一个人。

    府外的亲兵巡逻兵都没有阻拦,那肯定就是熟识的人,果然是去京师报功的千总祈正玉回来了,他带着的那队人已经回家在准备年货。

    祈正玉跑进院子后,先是喘了几口气,然后再半跪在地上抱拳见礼,急促的道:

    “将军,此去京师,有一个人拖我给将军带回来一封急信,说是务必要一刻不停,不能耽搁半刻的交到将军手上,让将军看过后立即回信!”

    报功不是好事吗,本来王争还想仔细问问祈正玉在京师这几个月发生的事情,看他急成这个样子,只好先遣散了下人,拆开信仔细的看了起来。

    其实王争心里也很好奇,自己在京师并没有熟人,甚至连去都没去过一趟,什么人会赶着大过年的,如此急迫的给自己送信?




第一百六十六章:不知不觉捅了个篓子

    大过年的,究竟有什么事能着急成这样子,让祈正玉就连家都没回,马不停蹄的赶来参将府送信。

    王争问到底是什么事这么郑重,他却也答不上来,只是支支吾吾的说把信交给他的人身份应该很高,随同还来了一名信使。

    “信使在哪里?这么大的事为何不先说?”

    王争这才知道门外还候者一个不知身份的信使,从京师来的信使,背后站着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平庸之辈,因为一点小事得罪上实在是说不过去。

    祈正玉仍是支支吾吾的说不上话,王争语气缓和许多,拍拍他的肩膀,轻声道:

    “行了,去把那信使叫进来,回家过年吧。”

    “哎!”

    祈正玉见王争语气温和,也是放轻松下来,转头去把信使叫了进来。

    这所谓的信使看起来小巧玲珑的很,不过却不是个女人,是个身材瘦弱的男子,大约只有十八九岁的年纪,脸上被冻出不少伤痕,手耳通红,一路显然是吃了不少苦。

    王争吩咐小翠为他端上一碗热茶暖暖身子,就要立即看看信,不过这信使无论是如何的着急,也非要验过王争的印鉴后才肯拿出信。

    王争心中纳闷,看这样子,还真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不成?

    验过印鉴后,这信使方才安心下来,王争接过信后吩咐小翠将他带下去安顿下来,好生歇息。

    想了想,又是喊道:

    “吩咐下去,没有本将的命令,不许任何人接近大堂,你们也都下去吧。”

    所有人都退走后,王争这才是慎重的打开信,越看越是眉头紧皱。

    这来信的人他是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是个真真正正的大人物,大到就连刘泽清那南直隶司礼监的干爹都惹不起。

    这是京师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来的密信,信上的内容很简单。

    王承恩这个人王争是听说过的,这人虽然是个太监,却是刚直不阿,历史上最忠君爱国的太监。

    甲申年城破山河沦丧,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纷纷投效新主,王晨恩一介阉人,看着国破家亡却毫无办法,大哭陪着崇祯皇帝上吊殉国,骨气不知比那些文官高了几个山头。

    他是否有贪墨银两的账王争不知道,也并不关心,他只知道王承恩这种身居高位,且深受崇祯皇帝赏识的人忽然给自己来信,京师那边一定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发生。

    信上只有寥寥数语,王承恩在信中的语气让人捉摸不透,既有对这次大胜的赏识之意,又有不满训斥之情。

    赏识的是王争的捷报真真切切,鞑子首级也是实打实的。

    要知道,杨嗣昌、洪承畴这些名臣督师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逼的流寇连连败退,送到京师的首级也不过是几十,几百而已。

    至于清军入寇,报功文书虽然如同纸片一般,但各地运到京师的鞑子首级却连文书上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溃败大乱之事却层出不穷。

    这里王承恩的语气就变得严厉起来,说王争是“不通世事”,并且告诫王争,这种低级错误,下次就不要再犯了。

    言下之意,这次他竟是要保了王争。

    说起来也是,你一个小小的宁海参将斩首八百,虽然捷报是真的,但直接用文登营坐营官的权利送达天听,越过程序把首级送到京师讨赏。

    这未面也太过骄横跋扈了,如此大捷都是数万乃至十数万官军出阵,名臣督师压阵方有所获。

    你区区分守参将,带着两千人不到,全歼清军一部,这本身没错,但现在这种时候你如实上报,不是啪啪在打各地督师镇台的脸面吗。

    这里王争也是有苦说不出,正常的报功程序他自然知道,经过地方官署查验之后,派人送到山东总兵和登莱巡抚那边,由他们带着奏疏送往京师,最后京师兵部下来人查验,再将首级带回。

    刘泽清的尿性王承恩不知道,但王争却清楚的很,这功送到他那八成就不是自己的功了,被抢了一次,自然不甘心再被抢第二次。

    所以这次王争才会动用文登营的权利,越过刘泽清,当时并不知道还有这一档子事。

    王争知道这官场还有这么多可笑的规矩,当下是既好笑又失望。

    这次王争立了大功却不知不觉的犯了众怒,若是那些完全没有任何背景的军将,这次朝廷怕是马上就要下文书拿人问罪了。

    说起来,王争大的背景没有,地方上的小背景却也有不少。

    升任宁海参将虽说是真功劳实绩,但背后却也有登莱巡抚杨文岳,登莱副总兵王大虎和登莱总兵吴惟忠的关照,地方上的官员心里有数,自然不会多说,有些人还会按他们的意思帮着上疏。

    不过这些小关系放在朝廷上,能说上话的也就是登莱巡抚杨文岳,最多加上这次因为王争功劳才留住性命的登州府知州孙化龙。

    如今王争捅出这么大的篓子,南直隶那边的司礼监也在施压,即使是杨文岳也不敢多说,更别提孙化龙了,刚刚死里逃生哪还敢替人求情。

    本来这份文书经过商议后就要报到兵部,紧跟着派锦衣卫来宁海拿人,这也是祈正玉在京师停留这几个月的原因。

    里里外外的较劲,水深的可怕,祈正玉这一趟以为是个美差,没成想简直是从鬼门关走了一趟,比上阵都慎人,那个时候宁海这边还在高高兴兴的置办年货。

    不过这次的文书却被王承恩硬生生压了下来,并没有报给崇祯皇帝,只是将祈正玉带来的报捷文书呈了上去。

    说起来,大明已经很多年未曾有这种捷报了。

    王承恩每日都是心急如焚,不比皇帝多轻松,如今宁海的参将王争取得这样的大胜,虽说眼力见差了点,不过也是可塑之才。

    姑且保上一保,若是他升任后还能带来更大的捷报呢?

    王承恩在崇祯还是信王殿下的时候,就一直跟随在左右,崇祯的心思他是一清二楚,文书要是报到兵部,肯定又要让皇帝左右为难,抓也不是,不抓也不是。

    王晨恩压下了这封文书,就是替崇祯免了一个麻烦。

    京里的人摸不准南北,不少人暗自感觉棘手,或许是曹化淳曹公公也有意保那王争?

    曹化淳和王晨恩都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不过他的权势最大,王晨恩素来在曹化淳门下,他的意思和曹化淳的意思也没多大区别,里外哪一个这些官员都是惹不起的。

    所以兵部的官员也都是发愁,南直隶那边的司礼监连连派人催问,想要弄掉王争。

    可如今北直隶的司礼监却要保,太监也有不心齐的时候,这倒是奇了。

    南直隶天南海北,即使是掌印太监的权势也比不上朝廷中枢的北直隶,这些官员一看,自然是知道利害轻重,这事也就没人再提。




第一百六十七章:郑氏小儿闹灯会

    直到这个时候,王争才是明白过来,这信使细皮嫩肉的,八成是司礼监的小太监。。

    小翠回来说那小太监连连催促,说是让王争回信,在内房坐立不安的压根就待不住。

    这事情倒还真是拖延不得,王争细思半晌,立刻着手写回信。

    小太监走的时候还留下一句王承恩的口话,说是让王争把利害关系理清,以后做事万不可再这样鲁莽,把应该孝敬的银两奉上,巡抚和兵部那边他老人家自有法子解决。

    “小翠,送公公出府,叫上一队兵士护送出城,千万不能出了什么意外。”

    郑重的将回信交到小太监手上,王争又是连连吩咐几声,朝小翠咳了几声,里外都安排妥当才安心送走。

    小翠哎了一声,这妮子鬼精鬼精的,见到王争无事干咳,心里顿时明白过来,送到正门前的时候一把拽住小太监。

    “怎么了?”

    小太监还没反应过来,小翠立刻就是就将一个五两的金锭交到他手上,这小太监也是明白人,看了一眼四下无人才鬼鬼祟祟的收好。

    出门时候都是乐着走,这可是五两的金锭啊,王干爹看上的人就是不一般,出手这么阔绰,这一趟可真没白来。

    这小太监乐呵呵的回京师,虽然没和王争说几句话,但是在这里被招待的舒坦了,临行还有钱拿,回去帮着说上几句好话是没什么问题的。

    “将军,人已经出城了。”

    差不多半柱香之后,小翠恭恭敬敬回了正堂,见礼道。

    等小翠离开后,王争脸色这才是变了变,有些愠怒。

    也难怪王争憋着一股怒气,明明自己浴血奋战打了个大胜仗,出去的时候将士们甚至都写好与家人的诀别书,如今回来一点好处没捞着,更是被朝廷猜忌打压。

    自己因为这场大胜获罪原本已经是不知不觉的定了下来,若这番没有王承恩在后头把这事压了下来,或许还就真让那刘泽清如了意。

    王争感激的同时也在想,太监的权利真的就这么大?

    南直隶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可以把功劳定成死罪,而北直隶司礼监的禀笔太监又可以将文书密之不发,硬生生把朝臣的嘴都堵上,一个京畿,到底有多深的浑水。

    事后王争去问管清天和李岩,两人听到后都倒吸了一口冷气,说这次真是逃过一劫,真是多亏了王公公的关照。

    据管清天所说,这次若是没有王承恩后头帮衬,最好的结局也是将你官升一级,等你自以为得了好处,到时候一纸调令下来把你弄到前线去打流寇,甚至还有可能直接去辽东和鞑子拼命。

    谁都知道,这看着是活路,暗地里却是死路。

    想当初朝廷为了抓住高迎祥死了多少总兵参将,现在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大乱陕地,又有多少巡抚军将因为打不过掉了脑袋。

    听他们说完,气已经消了的王争也是哭笑不得,自己处处小心谨慎,没想到却差点栽在了这些不成文的规矩上,让人直感觉恶心至极。

    。。。。。。

    崇祯十一年的二月十四日,这一天是春节。

    大明各地都是张灯结彩,就连宁海洲城都由永昌号出资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春节灯会,里外都热闹的很。

    这些年来,宁海由于王争的治理,地方逐渐安平,百姓迁徙至此定居者络绎不绝,在今年头几月的时候,甚至还发布了均田令,免赋令,军民都是感恩戴德。

    夜未深,春节里的长街还在热闹着。

    五个人并肩行走在来往的布衣行人中,没带着官身,又是去散布的路上,倍感放松。

    这五个人自然就是王争和黄阳、董有银、邓黑子、高亮他们五个。

    地处偏僻的宁海州向来没有如此繁华的情景,他们都是第一次看见,对于王争来说,这都是自己一手带起来的,心里自然是说不出的满足。

    而董有银等人,这些却是他们亲眼见证的,跟着王争这么几年,是一年比一年变化大,原本义井庄的穷酸农民,现在都成了手握实权的一方千总将官。

    几人正一前一后的走着,忽的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吵闹声,这灯会里吵闹些本是正常,但行人都围住一圈叫好,那就有些奇怪了,五人带着好奇的心思上前查看。

    “好!”

    “这纤细的腰儿可不要弄折了,大爷我还心疼着呢!”

    周围的人群中不断传出些污言秽语,王争没怎么动作,董有银他们却已经四面上去帮着挤了进去,硬生生在王争身边弄出一圈空地来。

    王争侧目看过去,只看了一眼,便知在这杂耍的人是谁。

    一身裹身红衣劲装,手里抓着两条彩色丝带,步履轻盈的在细细的钢丝上来了一招蜻蜓点水,最后一个灵巧的后空翻稳稳落在地上,一缕秀发微微扬起。

    “好!红娘子好柔的身骨!”

    王争也是站在一旁微笑着拍手,红娘子的的确确是个美人,这般俏脸却偏偏是一副强势的性子,这其实能激起许多男人心里的征服欲。

    王争平时根本没时间顾及这些,现在这种时候却也有些心动起来,毕竟他也是个正常的男人。

    “闪开!”

    “郑公子到了,你们谁惹得起!”

    不过却有一队气势汹汹的人搅了这般好兴致,却是那郑克小儿带着二十来个郑家的家丁挂着刀过来,打头的几个粗壮家丁都是满脸横肉。

    郑克举止轻佻,见到红娘子的美貌一眼就喜欢上,此刻正是一副猪哥相的步步逼近,甚至那咸猪手就要摸到红娘子如玉的脸蛋上。

    红娘子后退几步,却被郑家的家丁团团围住,再也退不得,眼看着那手就要碰到红娘子的脸上。

    董有银性子急,就要立刻上去开干,却被黄阳死死的拉住,不断挤眉弄眼的看着一脸镇静的王争。

    此刻,王争负手站在一侧,微微眯起眼,却仍是定定不动。

    “将军都没动,你急个什么,难道将军会让外人在城内撒野不成?”

    黄阳话音刚落,从外面大张旗鼓的又是进来一帮人,见到这些人进来,周围的百姓却松下口气。

    “巡检司办案!有人在灯会上闹事,是谁这么大的胆子!”

    “居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原来是一早见势不妙的百姓第一时间就跑到附近通知了巡逻的盐丁,现在巡检司在宁海百姓的眼里,其实就是没有正名的官府。

    盐丁头目听到这事二话没说就带着一队人赶来平息,顺便还派人通知了就在宁海的大头领昌尤。

    平常都没事,赶着大过年的来闹乱子,这不是故意要打将军的脸吗,这可不成!

    郑家的家丁都是在海上纵横多年,气势上并不输于巡检司盐丁,两方人冷着眼对视,一时剑拔弩张起来。

    郑克昂着头没说话,但一旁的家丁总管却是皱紧眉头走了上来,喊道:

    “这位可是郑家的少爷,别说你这区区宁海,就是在南京城抢了几个娘们回去,那兵马司的人还要笑呵呵的送少爷走!”

    周围的百姓听到后都是吃惊不小,就连红娘子都有些恍然。

    在宁海怎么会遇见郑家的人?




第一百六十八章:底细成迷

    盐丁们可不在意这许多,管你是郑家还是朝廷的人,他们只认参将王争的命令。

    王争有过严令,任何人都不能在春节闹事,就算你是什么狗屁郑家的人,那也不行!

    两方人气势汹汹,现在的宁海也有了不少名流,周围自然有不少人都知道郑家的来历,那可真是个庞然大物。

    方才那郑家的人说过,郑克在南京城当众抢走几个娘们,兵马司的人却点头哈腰的送着走。

    这件事虽说是夸张了点,不过郑克的的确确还就真这么干过,南直隶兵马司起初是想管,但不知怎的这件事就没了后话。

    明眼人都知道,八成是被郑家压了下去。

    当时他老子郑鸿逵代表郑家在南京城商谈海路货运一事,听到后当时便是大怒,怒斥此子不争气。

    不过骂归骂,打归打,这都是关起门来在自家的事情,在外头这毕竟是他亲儿子,也是郑氏嫡子,当时只是斥责几句了事。

    现在郑氏的权势如日中天,自从击败海上巨匪刘香一伙人以后,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沿海的唯一强权,不过郑芝龙现在还不是福建的总兵官。

    红娘子自然是听说过郑氏的名头,本来她是想让王争配着逛逛灯会,但是王争也不知道是刻意的还是有意的,整天忙得根本顾不上见她。

    红娘子毕竟还是二十几的姑娘,一时憋闷就想自己出来玩一玩,未成想捅出这么大的篓子。

    若是为了自己得罪郑氏,那岂不是坑害了王争吗,现在王争的路途一帆风顺,岂能因为自己白白毁了大好前程。

    其实,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这只是在外人眼中的王争,走到现在,内里的不知过了多少次鬼门关,事事小心,处处逢迎才能有今日的局面。

    红娘子直看着郑克,心中好似下了什么决心,冷着脸正欲上前说些什么。

    还没开口,从周围来了更多的盐丁,打头的却是邵勇,盐丁们肃清了这半条长街,里里外外的将二十几个郑家家丁包围住。

    邵勇拿着腰刀,听方才的小头目说完后满脸的忌惮,也泛着怒气。

    郑克暗地里坑了将军这么多次,正犯愁找不见这厮,居然还敢明目张胆的来宁海洲撒野?

    这回抢的更是王争带回来的女人,王争和红娘子之间的关系不明不白,但是这人是王争带回来的,兄弟们自然而然就将其看成第二个将军夫人。

    “勇爷,要不要派人去通知将军。。。?”

    盐丁们虽然把郑家的人围了起来,但也不敢轻易拔刀,这种事情他们也拿不定主意。

    郑克在春节灯会上闹出乱子已经是在打将军的脸,这回居然要带走红娘子,想到这里。

    邵勇的面色冷了起来,手放到腰刀的刀柄上。

    “这点小事不必去烦将军,传出去让人说我巡检司无能,连这等黄口小儿都治不住!”

    。。。。。。

    几乎是同一时间,一家客栈,楼下车水龙热闹非凡,但进了里面却有寂静的要命。

    一个郑家的家丁连滚爬的跑进来,慌慌张张上到二层,马不停蹄的直奔最里面那间房去了。

    这二层早就被人包下,两个身着郑氏短打的壮汉侍立在一旁,冷眼看着楼下来往的行人。

    那郑家家丁一进门就是喊道:

    “不好了四爷,不好了!公子那边又惹出事了。”

    这家丁口中的四爷,正是郑克赖以嚣张的源泉,在郑家排行老四的郑鸿逵,是海防游击,左都督郑芝龙的亲弟,也是郑成功的叔父。

    郑鸿逵当时正拿着一卷文册在看,听了这话后连动都没动,显然是对自己这不争气的儿子干出的事情一点都不意外。

    侍立在他身旁的管家郑平见状,还以为生出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当下也是松口气,扶起那家丁,轻声道:

    “不必如此慌张,细细道来。”

    那家丁却仍是显得慌张,好像这次惹到的不是一般的权贵。

    “四爷,克少爷在灯会上看中一名绝色女子,想要抢回府中,不料却被巡检司的人截住,现在就连那巡检司的邵勇都带着人亲自去了。”

    郑鸿逵听了这话后放下文册,冷哼一声:

    “邵勇?那不是王争的人吗,怎么,这次那个逆子居然惹到宁海巡检司的头上去了?”

    以郑家的做事风格,郑鸿逵来此一定是有目的,出发前就是把王争的底细调查清楚。

    说起来,这人还真是个人才。

    前两年,郑鸿逵看郑克整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就想让郑平带着他到宁海做一做巡检,也好长长见识。

    本来以为这等小事,凭他郑家的名头十分简单,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硬生生夺走了这巡检之位。

    当时郑鸿逵听郑平说完也并没什么生气的,郑平叙事如常,一字不落的都说与郑鸿逵说。

    听后,郑鸿逵哈哈大笑,这样看来,确是自家儿子技不如人,难道自己还要拿郑家去压那一个小小的地方巡检不成?

    郑平回来后对那个叫王争的新任宁海盐政巡检评价很好,当时郑鸿逵心里就开始留意,这次宁海大捷,全歼清军一部,斩首八百级的事情郑鸿逵也听说过。

    见到领兵的军将姓名,郑鸿逵吃了一惊,居然是那个王争。

    当下也是有些意外,当时还在八闽的郑鸿逵,立即吩咐人去查王争的底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