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长史此言甚善,如此不诚之心,怎会求得吉祥呢,所以,这几年之后,我乌苌国佛教就因为这风气不正的缘故,走上了这歪路,再后来国力也萧条了起来,十几年以后,因为这战乱的缘由,这佛顶骨舍利,就流入到了这劫比他国的大珈蓝寺内,一直被供奉,不曾想这次竟然又一次失踪,看来这佛顶骨舍利,在这劫比他国的使命也算结束了。虽说,已经蒙尘了十余年,但是,我想他必定在某一个地方,等待着他的有缘人,佛教也必定会在他等待的那个国家发扬光大……”圆融法师,慷锵有力的回复到。
听得他的这一番话语,王玄策等人的内心之中,也不由得多了一份欣喜之情,如若真是如此之说,目前看来,这佛教大兴的地方也就大唐。在五印度暂且还找不到能将佛教发扬光大下去的种子。所以,他们也深切的希望这两颗佛教至宝能够回归大唐。
于是,这谈话就在这充满佛理,佛机的攀谈之中结束。王玄策等人依旧起身辞别了圆融法师,沿着来时的路,带着拓印的佛足迹图,离开了这佛影寺,下了这小石岭,朝着毗舍离城的方向走去……
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回味着圆融法师恳切的话语,这一日,一行人都是受益匪浅,不仅仅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更是对这人生有这不一样的看法。
“大哥,经过这一次接触,这圆融法师,看起来还真是这五印度之中,咱们遇到的不多之德道高僧,不仅言谈清晰,并且举止优雅,朴素简单,佛法精湛”陈茂材一边拉马前行,一边随口就向他们说出了这句话语。
“呀哈哈,这好话都让你给说尽了,我还说什么呢。”周曾随口就吐露出来这句话,以便调侃一番这个陈茂材,接着又说道:“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虽说这佛教在这乌苌国凋零,但是这圆融法师的确不一般”。
“不错,这圆融法师,不仅佛法精湛,凭借我的感觉,他和咱们的玄奘法师可有一比,在某些地方,可能更胜于咱们的玄奘法师。”王玄策也是如有所思的对他们说道。
“比方说那些方面呢?”陈茂材就随着他的话语,接着问到。
“比方说,对这佛教的塑像问题,其实我也更倾向于简朴一点。不仅在咱们大唐,并且这五印度各地,这佛像也都甚是奢华,虽说如此,可以展现这信众的志诚之心,但是也违背了这佛陀原本之教义,佛教教化的是心,教化的是内在的东西,而不是这些外表之中的虚空之像。”王玄策一边思索着一边对他们说道。
“大哥,此话甚善,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如若这佛像简单一些,不仅可以将这有限的资金拿出来从教义上弘扬佛陀的根本教义,更难能够多加培养一些年轻的才俊,只有这样,从本质上这佛法才可以薪火相传,生生不灭。”陈茂材也是随着他的话继续说道。
“哦,我明白你们两个的意思了,就是说,应该像咱们的儒教那般,仅仅的挂上一幅大成至圣先师的画像,每天礼敬一番,就可以了,这样不仅简单,也显得至诚,而将众人的供养,尽数用在这教育之上”周曾也是开悟到。
“呀哈,我们向来的大老粗,不曾想,还有这么高的感悟”王玄策也不住的插了一句。顿时众人哈哈大笑。
其实,他们的一些想法均是对的,不管任何宗教,教育我们的都是修心,养性。儒家如此,道家亦是这样,当时这佛家的根本也是如此。玄奘法师时常教诲他们的,就是一定秉承一颗善念,不坑人,不骗人,也不害人,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自然会得到应有的福报。
众人就这样,悠然的前行。突然之间,周曾机瑾的发现了这后面似乎有人尾随。于是,悄悄的在这王玄策的耳边嘀咕道:“大哥,你有没有注意,咱们这一路而来,时常有人跟随,我怎么感觉后面似乎还有人监视这咱们呢?”
这一句话,随即提醒了王玄策,于是,就悄悄的往后面看了看,发现空无一物,一个人也没有。只听这周曾这样说道:“你别看了,你一看,肯定没有。”
面对如此之奇怪景象,这陈茂材也随即顺着他的话语说道:“大哥,这段时间,我也感觉到这种情况,虽说中间也盯住过几次,结果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
王玄策听此一语,转念一想,恰好前面正是一个拐角,看着后面没人,随即就对小六说道:“小六,你先带着众人快步前行,我和周曾,茂材在后面断后”话语之后,这小六就带着人,往前面狂奔而去。
而王玄策则与这周陈二人简单的这么一商量。就随身这么一闪,闪到这道路两旁的密林之中暂且隐藏起来。
果不其然,没多大一会,后面一个乞丐模样的人,就尾随这刚才小六领着大家伙儿扬起的尘土,跑了过来。看了看小六已经带着人,走远,随即在这拐角之处,唉的一声叹了一口气。待其刚叹完这口气之时,就见这陈茂材飞身而出,提剑架在了他的脖子之上。顿时给这名乞丐吓得打了一个寒颤。
“爷,饶命呀也,我就是一个乞讨的,你们打劫也别打劫我这一个乞丐呀”这乞丐,随即就说出了这一番战战兢兢的话语。
看着他如此之神态,再加上这一副衣衫褴褛的样子。这周曾转身就走到了他的跟前,轻轻的用刀尖挑开了他这披散下来的头发。仔细的一番揣摩之后。看到这个熟悉的面孔,顿时大吃一惊:“怎么是你,快说,跟着我们干啥?”
这乞丐会是谁呢?他为何要跟着他们呢?请看下回……
(本章完)
………………………………
第四十三回:玄策考证佛涅日 老僧故事诉人生(上)
第四十三回:玄策考证佛涅日 老僧故事诉人生(上) (第1/1页)
随着陈茂材,一字一句的读出这段镌刻的文字记录。众人也都明了这记载的仅仅只是佛陀当时涅槃的状态,暂且还未曾说明佛陀是在那一年圆寂的,于是王玄策脑海一闪,随口就向老僧问到:“不知法师,可曾知道这佛陀是在那一年涅槃的呢?距今多少年了已经?”
老僧听他这么一问,顿时也陷入了迷惑之中,实际情况就是因为他也不知道,于是只能模糊的回道:“没想到这个问题也将老僧问住了,因为缺乏有效的史料记载,仅仅只知道这佛陀是在八十岁之时,于此地涅槃,至于,在那一年圆寂,却是不曾有准确记载,有的人说佛陀涅槃至今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也有的人说至今一千三百多年,更有人说一千五百多年,当然,还有的说超过九百,但是不到一千年。面对这种种答案,老僧也未曾深究过这个问题。”
听他这么一说,王玄策脑海之中不停的思索着。只见他若有所思的说道:“我等当时在这蓝毗尼城观瞻之时,通过当时的碑文可知,佛陀降生的日期是在这净饭王五十岁之时,当时按照历法来算正好是我们东土的周灵王七年,再加上这佛陀八十岁寿终正寝,那么如此算来,圆寂的时间应该是在我华夏的鲁哀公九年,如此算下来,佛陀的降生日期,距今天应该是一千二百二十三年(公元前565年),那么圆寂的时间距今天应该是一千一百四十四年。”
经过他这这么一计算,众人也都明了了这佛陀的准确降生与圆寂的时间。正是因为他这第三次出使五印度,通过古天竺遗留下来的文字,方准确推算出了佛陀降生于公元前565年,圆寂于公元前486年。顺带着,也就结束了这佛陀在华夏历史之中,到底那一年降生,那一年圆寂的纷争局面……
听闻王玄策如此准确的推断,这老僧也是随即又双手合十的施了一礼:“阿弥陀佛,老僧虽说在此地也很多年,但是从未考证过这些问题,不曾想,上国使节刚刚到来,就弄清楚了如此之模糊问题,实在是我佛教的幸事呀。”
“法师过奖了,只是因为在这五印度之地,我等观瞻的太多,也瞻仰的不少,所以才有此等的推论。”王玄策也是谦卑的双手合十,还了一礼道。
随着这一处观瞻的完毕,老僧又引着他们走向了这精舍不远处的一处佛塔。尽管这佛塔看起来也很有年头,但是也被打扫的甚是干净。只听这老僧这样说道:“这座佛塔名唤救火塔,也是这阿育王时期建造的。”
望着这座两丈来高的佛塔,均是清一色砖石构造。陈茂才不由得心中就起了疑惑,随即开口问道:“不知大师,这座塔为何叫做救火塔,可有来历否?”
听得陈茂材如此一问,这老僧因此就谦谦有礼的回复到:“这塔既然叫做救火塔,自然就是佛陀当年救火的地方。在很多年以前,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飞禽走兽都在此筑巢打洞,安然的居住。可惜的则是有一天,突然间狂风大作,一道闪电劈过,顿时就将这片茂密的森林燃烧着了,这时候,有一只在此居住的野鸡,身怀怜悯之情,于是就率先振翅飞入这旁边的阿恃多伐底河取水,然后飞到这树林上空,奋力的洒水,如此的反反复复很多次。因为这火起火灭是自然界最正常之现象,当佛陀看到这样一幕的时候,就乐呵呵的开口问到:你为什么如此的顽愚,徒劳体力呢?大火正旺,焚烧树木原野,其实你小小的野鸡所能扑灭的?”
野鸡听此一说,立即开口问到:“说话的人是谁”
只听这佛陀随口就回复到:“我乃是佛陀”
这时候,野鸡蔑视的说道:“佛陀有很大的神力,想做的事没有不成功的,拯救灾难,易如反掌;遇到此事,不就不说,反而对我说徒劳无功,罪过到底在谁呢?烈火正猛,不跟你多说了,”
话语之后,这野鸡接着又奋力飞往河中,取水灭火。佛陀听他这么一说,顿时,也稍稍羞愧了不少,因此就捧水洒遍了树林,大火因此而熄灭。林中的众多动物也都得以保全了性命。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就建造了这座塔,取名救火塔……
“这件事情足矣说明,这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善念,当年这野鸡自知力不能及,但是在这危机时刻,还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在是难能可贵呀”陈茂材也是感触颇深的说道。
“咳,这就叫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比如你们几个遇到危险之时,即使我力所不及,但是我依旧要努力拼上这么一把,要死咱们也一块死”周曾用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了他对此事的看法。
“呸呸呸,就你这乌鸦嘴,天天死来死去的,烦不烦你”陈茂材随口就说对他说出了这样的鄙夷的话语。
只见他二人还准备再继续斗嘴下去,这王玄策微微一下笑道:“听完这个救火塔的始末,我也是感触颇深,面对如此仁义之事,咱们更应该好好的礼敬一番才是。”
于是,众人就在这王玄策的带领之下,诚心实意的拈起三炷清香,对这救火塔礼敬了一番。这番礼敬不仅仅是因为这份义的使然,更多的则是对这种精神的礼赞。
看着众人也都悟得其中的真谛,这老僧也是微微一笑。接着又将他们引向了这精舍西边不远处的另一座佛塔跟前。众人望着这个大约两丈来高的佛塔,只听这老僧这样对他们解释道:“这座佛塔,是为了纪念佛陀的最后一名弟子,善贤所修建的。”
当老僧说道这里的时候,陈茂材则是若有所悟的说道:“哦,我知道了,当年这名善贤法师年龄已经一百二十多岁了,不仅是一名婆罗门教徒,更是一位德高望重富于智慧的长者。当时他听说佛陀即将涅槃,然后就来到这婆娑林中,向佛陀的弟子阿难尊者恳求道:我听说佛陀即将要涅槃,可惜的则是我这一生中有一些疑问还未曾解答,希望能够向佛陀请教。
阅读网址:m。
………………………………
第四十二:王玄策大义放乞丐 婆罗林老僧拒袈裟(上)
第四十二:王玄策大义放乞丐 婆罗林老僧拒袈裟(上) (第1/1页)
当周曾用长剑轻轻挑开这乞丐披散这的长发之后,发现这乞丐不是别人,正是他在早上遇到之人。随即就怒气冲冲的向他问过话语之后,就向王玄策和陈茂材道明了事情之原委。
这乞丐观此一幕,不由得就壮着胆子说道:“我一个叫花子,向来四海为家,怎能说是跟着你们呢,我就倒出走走,走到哪是那,爷虽然咱俩在早上遇到,但是我真的没有监视,跟随你们的意思呀,这实在是太巧了都!”
这乞丐就这样随口,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语。从根本上来讲,这话语也是合情合理,丝毫没有不应该的地方,顿时,这周曾也一时语塞。
不过王玄策听他这么一说,也细细的揣摩他了一番。暂时也没有发现这异常之状况。于是转念一想就吩咐周曾道:“让他走吧”。
“大哥,这家伙,贼眉鼠眼的,我看都不像什么好人,咱们一定要当心呀”周曾依旧提醒王玄策到。
“你给我听着,我不管你什么原因,跟踪我们,但是只要你秉承一颗善念,一切好说。如若胆敢在背地里使坏,陷害我等,这阿罗那顺就是你们的下场,回去,可以把原话带给你们的主子。”王玄策随即义正辞严的对这名乞丐说道。
这乞丐听得这番话语,也是微微一愣,不过接着就像是变换了一个人似得,面带这笑意说道:“爷,看您说的,小的真的就是一个乞丐,那有什么主子呢,阿罗那顺是谁我都不知道”这乞丐依旧是如此这般敷衍的说道。
“好,你走吧,不管如何,我希望你记清楚我的话语”王玄策又一次嘱咐到。
于是,随着这周陈二人往王玄策身旁一闪,这乞丐,就这样哼着小曲,头也没回的,大摇大摆往前走去……
“大哥这乞丐实在是太精了,不过我也没发现有什么不同之处呀,但是大哥你为何如此肯定他是有人指使呢?”陈茂材随口问道。
“一个乞丐能够活到这四十多岁,不是病恹恹,就是老态龙钟,你们可曾见过像他这般步履矫健,精神矍铄的,再加上他手中的这根拐杖,看起来也颇有年头,看样子也是身怀武艺,再加上周曾早上有见到他,以及刚才他诡异的一幕,足矣说明是有人指使。”王玄策拍了拍手上的尘土,望着他远去的背影说道。
“我说嘛,这人给我的感觉就很不一般,那大哥,刚才怎么不给他抓住,严刑拷问一番”周曾也是颇为疑惑的问到。
“正是因为一时琢磨不透,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如若是好人,咱们这样莽撞的抓起来,也有失礼数;如若是坏人,就凭刚才的那番话与,就足矣震慑住他,君不见这阿罗那顺之事件,还没几年呢,这五印度,那个国家敢对咱们这般无礼”王玄策一边说着,就一边指示他们牵着马往前走去……
日出日落,又是几日的休整,因为在这乌苌国已经呆了不少日子,于是,他们也就决定辞别这乌苌国的国王,去往下一个需要礼佛的国家。经过这庄重的欢送仪式之后,王玄策就领着众人,朝着下一个目的地:拘尸那揭罗国走去。
尽管他们已经出使过五印度,但是在前两次却不曾涉足这拘尸那揭罗国。因为此国,在当时的五印度已经不算是一个强盛的国家。尽管曾经他的佛教地位甚是崇高,也为五印度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但是在这七世纪的中页,在这玄奘法师游历五印度的时候,他已经很是破败,更别提这王玄策前两次仅仅只是为了政治而来……
因为众人也都知道此行之目的,并且也都通过这大唐西域记了解到了此国目前之现状,所以,也都没有多加的问述。一行人,就这样沿着官道,一边走,一边逛。不仅欣赏着五印度此时的安逸,也感受着五印度和煦的微风。感受着唐番道延伸到五印度之后带来的变化,也触摸着五印度错综复杂的宗教痕迹。
不知不觉,就又是两个多月,一行人,就这样风尘仆仆的终于算是到了这拘尸那揭罗国。细细一番揣摩之后,发现的确如先预料的一般破败。国家不仅弱小,兵员更是不足,老百姓的生活也不是很好。王玄策等人为了不再打扰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的国家,因此,也暂时没有直接去拜会此国大王的打算。而是直接到了这王城西北三四里之处,度过这阿恃多伐底河,到达了此河西岸的一片娑罗林中,而这里则是佛陀的涅槃之地。
这娑罗树是当时五印度特有的一个树种,是一种高大的乔木,最高可以达到这十丈左右。这的娑罗树树皮成青白色,叶子也很是光滑润泽,犹如婴儿的肌肤一般。只见这片娑罗林很是茂盛,树木不仅数不胜数,更是遮挡下了片片的树荫,为这炎热的五印度大地,送来了甚多的清凉之感。
就在这片树林的中间位置,有这四颗特别高,特别大的娑罗树,足足有十二三丈那么高,树干也有一丈左右那么粗。而在这树下之处,正是当年佛陀涅槃之地。尽管当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佛陀在此地圆寂,特地建造了一座佛塔,但是这佛塔如今已经倒塌,留下的都是一些断壁残垣。尽管如此,但是后来人,为了礼敬方便,就用倒塌的佛塔遗留下来的砖石,又特意修建了一个不大的精舍。只见在这精舍之中,有一尊佛陀当年涅槃时的塑像,头朝北侧卧在这精舍之中。
待众人将这青海骢拴在这旁边的小一些的婆娑树上之后,就步行到了这佛陀当时涅槃的精舍跟前,抚今追昔,王玄策等人依旧是感慨万千。面对如此自佛教圣地,不曾想今日竟是这样的破败,丝毫看不出佛法兴盛的意思。
只见这周曾,望着这精舍面前的一个石制香炉,发现上面有不少新鲜的香灰,于是开口说道:“你们看,这香灰还是新鲜的,看来这地方也是经常有人来礼敬呀”
阅读网址:m。
………………………………
第四十二:王玄策大义放乞丐 婆罗林老僧拒袈裟(下)
王玄策也随着他的话语,望向了这个香炉道:“虽说如此,可惜这环境,实在是让人颇为感慨呀”。话语之间,转身就从陈茂材手中接过了三炷清香,小心的点燃之后,诚心实意的做了一番礼敬后,就将这三炷清香也插在了这香炉之中。
待众人礼敬完毕,他们才顾得上细细的揣摩这佛陀塑像,虽说精舍不大,引起这塑像不大,但是这佛陀塑像以卧姿的形式展现,也是慈眉善目,让人心生欢喜。尽管这精舍仅仅就是一个三面有围墙的小房子,但是这佛陀塑像却是一尘不染,不由得,让人再次回味起周曾刚才的那句话语。这里应该还经常有信众前来擦拭……
按照惯例,在这如此之圣地,是应该敬献袈裟和七宝戒刀的。于是,王玄策和周陈二人小声的一番嘀咕之后,这二人就转身取来了这两件至宝。
待王玄策正准备将这两件至宝,敬献在这涅槃像跟前之时,只见伴随着一声“阿弥陀佛”。一五十来岁的僧人,就从这精舍附近的婆娑林中走了出来,款步来到了他们跟前。
王玄策观此一幕,现实一愣,接着又款款有礼的对着僧人,双手合十施了一礼,微笑着问到:“不知大师从何处而来,是否经常守护这一片婆娑林?”
“阿弥陀佛,的确如此,老僧在此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不知各位是?”这老僧也是颇为有礼的回问到。
“实不相瞒,我等是来自东土大唐国的使节,这次前往这婆娑林正是为了礼敬佛陀,感念佛陀遗迹,观瞻当年遗留的功绩”王玄策就随着老僧的话语,说出了这番话语……
“哦,还记得二十来年前,有一位东土的僧人,法号玄奘,也曾来到这婆罗林礼敬了一番”
“玄奘法师,正是我大唐国的高僧,如今在大唐一切安好,不知大师可是玄奘法师的故友”王玄策面带笑意的向着慈祥的老僧问到。
“谈不上故友,因为老僧一直驻守这婆娑林,基本上未曾离开此地,所以当年也仅仅只是一面之缘,但是他的修为,却让老僧印象深刻呀。”
“原来如此,不知大师法号如何?”王玄策又一次开问到。
“法号,仅仅只是一个名字罢了,既代表不了什么,也展示不了甚。若要问起法号,当年师父也没有法号,所以也未曾给我起一个法号,因此你们就称呼我为老僧吧。”这老僧依旧是谦谦有礼的说道。
听闻这老僧如此之答复,王玄策细细一番揣摩,也是感觉这老僧颇为有意思,于是就面带笑意的说道:“既然大师一直驻守这婆娑林,按照我大唐国皇帝陛下的旨意,我等来到这里之后,是要赠予紫衣袈裟和七宝戒刀,恳请大师有劳,代为收下”说着,就示意这周陈二人,呈上了这紫衣袈裟和七宝戒刀。
刚开始,这老僧以为是一件普通的东西,随即就面带欣喜之色。当发现这紫衣袈裟乃用上等丝绸以及金线缝制而成,而这七宝戒刀乃是用精钢锻造,且镶嵌有宝石之时。顿时微微一愣,接着就听他这样说道:“老僧感谢这上国使节,以及贵国的陛下能有这番的厚意,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