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虽然说得是李白,但足以感受到盛唐的气象,盛唐的豪放……
(本章完)
………………………………
第九回:两国遣使朝大唐 世民当庭布译经(上)
对两人来说,甚为头疼的问题;可是对文成公主来说,则是小菜一碟。但见她乐呵呵一笑,就对他们说道:“你呀,什么都不用送,金银财宝,锦衣玉食大唐并不缺少。不论贵贱,你只需要送一些大唐没有的东西就可以了。”
听文臣公主这番话语,这德瓦国王随即就深明其意,一个构思甚久的想法,就这样映衬在了脑海之中。看着吐蕃如此之大的变化,他自然是没有了游玩之意。在他的咱三恳求之下,原本想从吐蕃带回一些大唐的匠人;可是松赞干布,将这看成了宝贝一样,丝毫不肯相让。
惹得德瓦国王无奈的一笑。不过,经过文成公主的首肯,他可以派遣心灵手巧之人,前来吐蕃学习。于是,这德瓦国王带着欣喜之意,就快马加鞭的又返回到了,这泥婆罗的帕坦城。
回到这帕坦城后,立刻就让甚为灵活机瑾的大臣热尔曼,不仅带着满满的诚意,更带着大唐没有的东西,出使大唐。
话再说回来,因为这些事情发生在年前,所以当迦摩缕波国使臣夏尔马,到达长安两日之后。这泥婆罗的使臣热尔曼,也带着十几人的使团,到了这大唐的长安城。
这热尔曼,自打在泥婆罗出生之后,就未曾跨过这雪域高原。至如今,看到大唐的这番繁华气象,真的有了一种老太太进了大宅门的感觉,左看看又盼盼。
依照往例,在兵士的带领之下,他们也到了这鸿胪寺典客署报了道。鸿胪寺卿随即就将此事,上报给了李世民。听闻又来了一国使臣,且是以前派遣王玄策出使过的泥婆罗国,故而也满是欢喜。于是就就当场拍板:决定在十五日的大朝会上接见他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来到了这正月十五日。这不仅是贞观二十一年,第一个处理国家政务之大朝会,更是按照惯例,在京的九品以上所有官员都需要参加的朝会。
这次朝会的一个重头戏,自然就是接见这两国的使臣。因为玄奘法师曾经游历过这两个国家,故而也被李世民特意嘱咐,前来参加。
于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唐王朝,带着他的自信与从容;在新年伊始,就开始迎接着,来自两个番外国家的尊贵客人。
只听一小黄门高声传唱到:“着迦摩缕波国使臣夏尔马,着泥婆罗国使臣热尔曼觐见”。
随着传唱一声声传递下去,两位使臣在小黄门的引领之下,沿着台阶步入这大兴宫太极殿。面对如此盛大,庄严,肃穆的场景,两国使臣也被这大国气象所所深深的折服。
按照应有之礼节,行完礼之后。李世民就关切的问到:“两国使臣至我大唐,这些日子不知吃住可否习惯?”
面对颇具威严,高高在上的大唐帝国的皇帝。两国使臣,听闻如此贴心之问候,均甚为感动。故而回复到:“大唐物产之丰,实在是我国所不能及;吃住甚好,多谢陛下之关心”。
于是这李世民又面带笑意的继续问道:“不知你们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这时候,只听这迦摩缕波国使臣夏尔马率先回到:“我迦摩缕波国国王拘摩罗王,自从与玄奘法师熟知之后;听闻法师对大唐之讲述,甚为向往;故而特派遣外臣出使大唐,以修两国之好。”
谈话之间,但见这夏尔马大手一挥,其侍从就将火珠、郁金香、菩提树以及若干珍奇文玩,端端正正的安放在大殿之上,随即他又接着说道:“这是我拘摩罗王,呈送给陛下您的礼物,一方面恭贺陛下您登基二十年,另一方面乞求陛下万寿无疆,福如东海。”
李世民瞄了一眼这朝贡的礼物,再听着他的这番贺词,也很是受用。故而带着灿烂的微笑,点了点头道:替朕谢谢贵国的大王,这些礼物朕都收下了;同时,也请你,给你们大王带去朕相同的问候”。
看着李世民如此欣喜之情,这夏尔马接着又奏到:“外臣还有两件事情想奏请陛下”。
“既如此,那就一同说来朕听”。
“我拘摩罗王,自从玄奘法师传法至我国之后,全国信奉佛教。可惜的则是,天竺圣僧马鸣所著的《大乘起信论》已在天竺失传,我王寻觅甚久,终未寻获。听闻此书已传至大唐,如若却有其书,我王万望陛下可以帮忙将其译成梵文,以求再流回天竺。另一件事情,则是我王往听闻玄奘法师说起,贵国流传甚广之《道德经》,特也有心习之,也希望可以译唐为梵,流传我迦摩缕波国!”。
听闻这迦摩缕波国使臣的一番话语,李世民随即就向玄奘法师问到:“不知这《大乘起信论》咱们大唐可有否?”
“有,这本经书自从真谛法师翻译成汉文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咱们大唐能够找到。”玄奘法师肯定的回复到。
于是,李世民随即就当庭宣:“着弘福寺译经院,翻译《大乘起信论》和《道德经》为梵文,特令阎立本做老子画像十副,等译经完成之后,一并传之迦摩缕波国。”
这夏尔马听闻李世民如此之爽快答应,立即倒头就拜,连连感谢大唐皇帝陛下的盛情。
望着这,这夏尔马请求李世民之事,大唐皇帝悉数同意,且进贡的珍宝也被尽数收下。这泥婆罗的使臣热尔曼不仅多了甚多的羡慕,更有了浓厚的自卑之感。
其实,这德瓦国王当时已在布达拉宫和文成公主,商量好了这进贡之物。这些物品不仅吐蕃没有,大唐也没有。尽管德瓦国王当时也有很多的疑惑?这真的可以吗?
但是凭借着文成公主对陛下的了解,执意让他进贡这些物品就可以了。看着如此坚定的文成公主。德瓦国王回国之后,就着手安排去了。
尽管他挑选的热尔曼甚是灵活机瑾,但是面对如此之大国气象,以及迦摩缕波国如此奢华的进贡之物,再加上他并没有理解德瓦国王的良苦用心,因此就不由自主的,感到了甚多的寒酸。
面对在泥婆罗如此普通,如此寻常之物,真能得到大唐皇帝陛下的欢心吗?于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映衬在他的心头……
泥婆罗到底进贡的是什么东西,竟然让他自己的使臣都有这样的感觉呢?请看下节……
小知识:据新旧唐书记载,贞观二十一年春,泥婆罗国,迦摩缕波国均派遣使臣前往大唐。可惜的则是使臣的名字均未有明确记载。
(本章完)
………………………………
第九回:两国遣使朝大唐 世民当庭布译经(下)
纵观现代社会,也许只有中国人,能把美食变幻出万千花样;同时也将吃,当成了头等大事。更甚者有外国的历史学家,将中国文化归为吃的文化,而将西方文化归为情爱的文化。殊不知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我们儒家宗派的开创者,孔子就提出这样的论据:“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以这两者中国文化早已具备。
虽说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中国的食物细加工历史,才刚刚开启;无论食材、烹饪手法还是口味都十分单调。但是随着文化的进步,政治的平稳;一代代凿空西域,开拓西域的使节们,通过一系列的偶然与必然因素,将各地的食材带往中国,生根发芽,所以才有了今日之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
纵览中国的食物进化史,在八九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驯化了粟(小米)、黍(黄米)、水稻。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驯化了小麦,自此中国的基本食材就此展现。不管怎么说,谷物让人们告别了朝不保夕的狩猎生活,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随着烹饪技法的改进,进而就发明了各种水煮起,各种烧烤器,各种蒸馏器。虽说早已有了水稻,可是一直到了南朝末年,随着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以及农具的改进,耕作方法的提高;到了隋朝,稻米才取代粟和黍,成为继小麦之后的重大粮食作物。
尽管有了基本的粮食食材,但是蔬菜却相对匮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对中国人丰富餐桌文化,贡献最大的人,就是凿空西域之张骞。是他沿着丝绸之路带回了:苜蓿、胡豆(蚕豆)、胡葱、大蒜、胡荽(香菜)等作物。而这第二次的巨大改变,就是这泥婆罗国今日所进攻的物品……
随着这夏尔马的觐见完毕,李世民就望向了这泥婆罗国使臣热尔曼。看着李世民望向自己,于是他就壮着胆子说道:“泥婆罗国使臣,热尔曼拜见陛下,泥婆罗国纳伦德拉德瓦国王向陛下问安,乞求陛下福寿安康!”
“带朕致谢你们国王,朕躬安”
紧接着,这热尔曼又一股脑的说道:“我泥婆罗国,自上次贵国派遣使节王玄策出使之后,深为大唐的天威所感动;更能为陛下之使节秉承正义,而欣慰;故而派遣外臣一方面是感谢贵国相助之恩。另一方面鉴于文成公主与异域和亲,带动吐蕃这些年翻天覆地之变化。我大王特感念大唐之繁荣强盛,故而特派遣外臣,以求可以派遣部分子弟到大唐,学习大唐之文化,建筑,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万望陛下之可以成全!”
这一别已近六年,听闻文成公主在吐蕃引起的变化,李世民感兴趣的不是遣使学习之事,而是文成公主之近况。于是甚为直爽的说道:“你们遣使学习之事,没有任何问题,你回国之后只需挑选合适子弟,前来我大唐太学学习即可,这事主要有鸿胪寺和你对接!”
接着李世民又主动闻起:“泥婆罗和吐蕃相距甚近,你能再多说说这文成公主之事否?”
听闻李世民关爱文成公主之拳拳之心,虽说自己也不甚了解,但是毕竟听大王提起过一些,因此也就不加隐瞒的说道:“这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之后,不仅建议吐蕃创建了文字,更是改变了吐蕃人风俗风貌,以前吐蕃人均有赭石涂面之风俗,现在吐蕃人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另外听说从贵国引进了不少作物之后,这吐蕃之食材结构也是发生了很大之变化,男耕女织更是常有之事!”
听他这么一说,不仅李世民颇感欣慰。王玄策也甚为激动,雪雁终于完成了其应有之使命,甚慰,甚慰。
而李道宗听闻这些话语之后,也为有这样一个才色双姝的闺女赶到高兴,她自打小时候都有崇尚平阳公主之志向,没想到却在吐蕃一展抱负。
随着他话语的出口,这朝堂之上也是洋溢这一份喜悦之感;随着这么一个细微的小插曲,这热尔曼尴尬和紧张的心情也释缓了几分。于是,接着又奏报到:“我泥婆罗国,地处偏远,虽然气候温和,但是境内多山,物产并不丰盛。故而才有向天朝上邦学习之志向,虽不能有迦摩缕波国如此奢华的进贡之物,但是我们进贡之物产,也能聊表我纳伦德拉德瓦国王的志诚之心。”
李世民听闻此言,再加上也未曾看到这进贡之物,以为这泥婆罗不曾进贡,故而宛然一笑,就展现出了大国之胸襟:“此言差异,进贡之物,不在奢华,而在用心;只要用心,显出至诚之心,足矣。况且我大唐各州郡县府,既有物产颇丰之州郡,更有物产贫瘠之县府;纵观普天之下,国家亦是如此。故而使臣不需要太过见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不分贵贱、贫穷,独爱之如一。”
听闻李世民如此关怀备至的一番话语,着实让这热尔马甚为感动。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大唐皇帝陛下,竟是如此之谦卑,如此之四海一家。故而随手示意侍从,将进攻之物呈上。
只见这进贡之物,既不是金银玉器,也不是精美文玩;而是三个普通布袋。打开之后,里面均是黑色之颗粒;因为未曾见过,众臣都议论纷纷,而不解其意。
看着议论纷纷之公卿大臣,李世民也就疑惑的问到:“不知你国所进贡,是为何物?”
“启禀陛下,此乃种子”
听闻种子二字。一部分公卿大臣已经有一种蔑视的感觉,这算什么礼物,我大唐能缺少这些物件?而余下的一部分公卿大臣因为未曾见过这样的种子,就很想知道此乃何物之种子……
不过正义归正义,不同见解归不同见解。当李世民听闻所进贡之物为种子之时,随即定睛这么一瞅,就发现这些种子大唐,尽数没有,因此就好奇的问到:“不知这乃何物之种子?”
编者说:这泥婆罗此次进攻的作物,一直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故而在这个地方会详细书写。再有两千来字就会结束^_^
(本章完)
………………………………
第十回:三作物传至大唐 译经院亲布译经(上)
鉴于这气愤的缓和与融洽,此时的热尔曼也自在了很多。再加上此时,看着已经吊起了,大唐君臣之间的胃口,于是就镇定的给他们一一解解说道:
“这三种种子翻译成唐文之后,第一个袋子之种子叫做菠棱。第二个袋子的种子称作酢菜。这第三个袋子的种子可以叫做浑提葱。这三类均是蔬菜之种子。
长成之后这菠棱可使用叶子,清炒,凉拌甚是爽口。这酢菜使用的则是其茎,可以炒制,也可腌制,味道颇为清脆。至于这浑提葱,使用的则是其根茎部位,味道和大葱无异;但是其块茎更为肥厚,汁水甚多,可以生食,也可炒制,味道稍有辛辣”。
听热尔曼这声情并茂的一番解说,朝堂之上的众多公卿大臣,才明白这三类种子大唐还真的没有。尽管如此,但是品尝过这三类蔬菜的则有二人,就是玄奘法师和王玄策。二人还记得在泥婆罗国之时,这三类蔬菜不仅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并且还被泥婆罗百姓,做的甚是鲜美。
随着玄奘法师与王玄策的点头认同,再加上热尔曼的这番话语。众位公卿大臣颇有口齿生香,回味无穷之感。新奇之中,带着些许期盼,都想知道这东西,该如何耕种?如何收获?如何制作成美食?故而,就有大臣问起这些问题。
于是,这热尔曼就又一次认真的给他们解说到:“
“这菠棱一年之中,不仅可以春种,还可秋播,更可以冬种。春种时间基本在每年三月,而秋播之时则为八月中上旬,至于这冬种则在每年冬季,播耕于泥土之中即可,在来年开春即可发芽。
这酢菜,以秋播最为适宜。原则上选择在秋分之后,寒露之前播种;适宜气候温和,雨水较多之地。通常在次年小满之时获得收成,宜採食最下方块茎。
这浑提葱,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播种之最佳时期,原则上选择在秋收之后,一般在次年立夏左右可以采摘。主要适合土质松软之地,以采食下方之根茎为宜”。
听得他的这番解说,众人方才明了这三种作物的种植之法,以及使用之法。在这大唐初年,面对新鲜的事物,不仅李世民,乃至列位臣工,都容易接纳和吸收;故而一个个面带笑意,甚感欣慰。
在这朝堂之上的众人,他们不曾想到,自张骞凿通西域之后,这华夏大地,还能一次性输入这三种以前不曾见过之作物。看来这一切,均是政通人和,国家富强的使然……
于是这李世民,不仅特意授意这户部尚书,收下这三份沉甸甸的种子;并命户部差人详加学习其耕种与护理方法;待实验成功之后,在合适地域推广耕种。至此,这三种作物就此传入中国,不仅丰富了中国百姓之餐桌,更让中国百姓做成了各色的美味。
这三味蔬菜,至今日,亦是常见于我们的餐桌之上。这菠棱,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菠菜;这酢菜,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腌制榨菜之前身;而这浑提葱,则是我们熟知也经常见到的洋葱。
这不仅是三份沉甸甸的种子,也是三份饱含深情的亲情之光,更是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的希望之光。面对着影响深远的三份种子,不仅要感谢玄奘法师这位民间的使者,也要感谢王玄策这位官方的使者;同时更要感谢文成公主,这位时刻为这大唐操心,让大唐放心的圣明公主。
当热尔曼看到大唐君臣,对这进贡之物深感满意之时,也是颇为激动。而这一幕,则是他基本没有想到的。
虽说如此,但是这热尔曼的确是一个心细之人。在刚才听李世民问起这文成公主之事,自然也就感觉到了,大唐皇帝对这个远嫁吐蕃之公主的喜爱。再加上列位臣工对这进贡之物如此欢喜,故而就更加的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为了拉近这泥婆罗与大唐之间的关系,只见他说又说了这样一句话:“启禀陛下,听闻我纳伦德拉德瓦国王说起,这三件作物的种子,正是在文成公主之提议之下,进贡天朝上国的。”
当听闻此乃文成公主之意,大唐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列位臣工不仅交头接耳,更频频的对江夏王李道宗,投来这羡慕与尊敬之目光。
而这李道宗听闻是雪雁授意的,故而内心之中,又一次泛起了激动之涟漪。不曾想这个闺女,远在异域,又为大唐做了一件利国利民之好事……
而王玄策听闻此言,不由得回忆起了五年之前,也是他们最近的一次见面。虽然文成公主刚入吐蕃已经两年,尽管她的皮肤也被这高原之上的烈日,晒得颇为浑厚;但是一个帮助松赞干布,治理好吐蕃的拳拳之心,不仅丝毫未曾动摇,更让人颇为感动。雪雁,属于你的时代真的到来了。王玄策不仅为其骄傲,更为其自豪;大唐的好儿女,自己的好知音。
而李世民,听闻这竟是文成公主之提议,瞬间,颇为感动。不曾想,当年将最合适,也最知书达理的大唐宗室之女,嫁于吐蕃之后,竟能得此机缘与因果。
忆当年,自下嫁文成公主之后,颇有几分懊悔。因为他知晓,这松赞干布自幼便有一颗勃勃雄心,一心只想称雄雪域高原,虽说当时其已成年,但是野心丝毫没有减弱。可是天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既已许诺,也只能将文成公主下嫁。
虽然这些年也时常防备这吐蕃,而几年前让王玄策出使泥婆罗,天竺各部之用意正是如此。如若吐蕃有事,不仅可以两面夹击,更可出奇兵致胜。
不曾想,这几年过去了,吐蕃不仅风平浪静,还蒸蒸日上;丝毫没有与大唐为敌之意向。看来自己的确多虑了,而这松赞干布也的确让,这个嫁出去的闺女给彻底驯服了。
想到此处,李世民感觉到这个嫁出去的闺女,还真有昭君之遗风;不,这个闺女要远胜于汉之昭君。而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李道宗为大唐生了一个好女儿……
史料:《新唐书·西域传上·泥婆罗》:贞观二十一年,泥婆罗遣使入朝,献菠棱、酢菜、浑提葱。
(本章完)
………………………………
第十回:三作物传至大唐 译经院亲布译经(下)
随着朝堂之上的一团和气,但见这兵部侍郎,听闻这些话语之后,就出班奏到:“启禀陛下,常说嫁出去的闺女犹如泼出去水,不曾想我大唐之文成公主,竟有如此之伟业。不仅在异域母仪天下,更能心系大唐,实乃可喜可贺。至如今,公主已下嫁多年,微臣建议:朝廷一方面应遣使亲至吐蕃国看望一下公主,同时再和松赞干布畅谈一番,以结两国世代友好。另一方面,应该重奖江夏王李道宗,是他给我们大唐生了一个好的闺女呀。”
听闻他的这番奏报,李世民似乎也感觉到了遣使的必要,可是一时半会难以决断,故而也就点头首肯了他的建议,只是没有当场决定下来。但是对李道宗奖赏之事,却是甚合其意,但听他这样说道:“这奖赏皇弟之事,自然是应该的,朕亦有此想法,那就多加皇弟食邑300户”。
李道宗听闻陛下的奖赏,赶忙出列推辞到:“启禀陛下,臣弟身为宗室,自应为大唐尽心尽责,鞠躬尽瘁。这雪雁之事,仅仅只是一件普通的家常事情罢了,不应该放在国家之行列,面对陛下的奖赏,臣弟实不敢当”。
“唉……我宗室之家事,亦是国事,何况雪雁又成就了此番功绩,实乃是我大唐之福。将她的食邑让你享之,这亦是应该的,你就安心受之吧。”李世民语重心长的对李道宗说到。
听得陛下的这一番恳切,这李道宗自知也不好再加推脱,因此谢恩之后,就退回到自己的蒲团之上。
紧接着,但见这李世民,望着两国使臣均是本着诚心而来,再加上又进贡了如此有用,如此丰盛之物,故而就满心欢喜的对他们说道:“我华夏大地,虽说物产丰富,但是面对着未曾有过之作物,也是欢喜的紧呀。你们两国使臣不远万里,前往我大唐,足见你们大王的志诚之心,朕愿意与你们两国永结同心,通使通商。不仅互利两国之百姓,更让这唐番道繁忙富庶起来。”
话语之后,但见这李世民,随手拿起狼毫御笔,在这两国使臣呈送的国书之上,写下了一番声情并茂的话语,接着就用上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